同樣是大師,為什麼三年前今敏去世都不被關注,連遺作都沒製作完成?


對今敏關注度的變化是頗有意思的事。從某種程度上說,我目睹了它的發生。

首先,這是一個受眾問題我聽說今敏是《千年女優》獲獎那會兒,應該是在...2002年——你看,時間蠻早的。我以前是ACG fan,買著UCG、《動漫販》、《動感新勢力》之類的動漫遊戲雜誌。所以說「今敏不受關注」,這話是不對的,國內動漫迷肯定知道得比較早。打個比方,《權力的遊戲》美劇的成功讓大家都知道了喬治馬丁老爺子和原著小說,但對於幻想文學愛好者,喬治馬丁老爺子早就是一代宗師了,美劇的成功幫助他吸引了更多外圍粉絲——這是一個由小(硬核粉絲)向大(大眾)的擴散過程。

還有一個原因,是當年信息、諮詢受限,網路沒那麼發達,下載資源也不象如今到處都是。2002年我在雜誌上看到「《千年女優》和《千與千尋》同獲日本文部省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大獎「的新聞,但到2003年還是2004年才在市面上看到《千年女優》盜版DVD。Perfect Blue的DVD資源少得可憐;「回憶三部曲」我很早就看過——應該是世紀交替的時候,同學借了我一張VCD,但那時大家光看到「大友克洋監督」的名頭,有誰注意到今敏給《她的回憶》寫了腳本呢?

說到這還有環境的因素。21世紀初,霓虹動畫三巨頭宮崎駿老爺子、押井守和大友克洋的創作狀態下滑得沒那麼明顯,在很多動漫迷眼裡,他們依然是品質的保證。而且三位的影響力也超越了動漫範疇。《千與千尋》2001年上映,很快(2001年下半年)我就買到台灣版中文配音的盜版DVD。在這三位的陰影下,新人出頭是頗困難的事,所以到《東京教父》上映,對於今敏的討論還主要限於動漫迷範圍內。

「事情起了變化」是在2006年,上述列舉的傳播不利因素都化解了:網路的發展、諮詢傳播的快捷;資源易於入手;以及,2004年後三巨頭的創作狀態明顯下滑,終於給新人挪位置了。2006年《紅辣椒》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雖然沒能複製《千與千尋》拿下金熊獎的奇蹟,但也是霓虹動畫的一大成就。這吸引了不少電影迷。噢對了,同是2006年,細田守的《穿越時空的少女》上映了。

到2010年今敏去世,算是一個引爆點,我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人是由此聽說他再去看他的作品。但在今敏生前,動漫圈的人都認為他是三巨頭後最有資格接過霓虹動畫大旗的人。也許他在大眾層面的影響力要差一些——其實已經比我想像的好很多——今敏去世時鋪天蓋地的悼文令我很驚訝:「哎?居然那麼多人知道他?哦那我得說一句,《紅辣椒》被高估了。」…...

至於遺作未製作完成——沒辦法,今敏的風格天下無一,誰都無法擔此重任;又有資金拖累。所以...擱淺就擱淺吧,總好過爛片上映。


我要懷著對世上所有美好事物的謝意,放下我的筆了。我就先走一步了。———今 敏

這是今敏遺書中最後的一句話。

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我想如果要以是否被大家所關注作為一個標準和衡量,未免太苛刻也並非他的意願。

和另外一個大師作為一個對比並不恰當,就像拿梵高和莫奈比誰更偉大一樣。宮崎駿代表的是以大眾年齡作為主導的動畫電影,而今敏,一開始就選擇了以自己獨特的虛幻和現實結合的風格,作為他電影的特色。今敏所面向的受眾並不是所有年齡層的人,而且可以說相對宮崎駿來說面向人群是更為狹窄的。

其實作為一個導演,大家都喜歡並不是他的追求。所以真的不必太介意,比較。

至於遺作並沒有完成,我想這個是關乎工作室的運作問題,這個就不作討論了。

今敏,永遠是我最愛的導演。


其實當時今敏去世在中國受到的關注度是超出我預想的,我不記得電視有沒有播新聞,但是連我爸(他完全不知道任何日本動畫漫畫方面的東西)都知道有個日本的動畫人去世了,因為那天的汽車廣播聊了很久今敏,以前這種消息不過是微博和豆瓣傳播罷了。


當時豆瓣上不是追悼的人也蠻多的嘛 那封遺書也到處轉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問題,如有不妥還請多多指教。

我曾經和題主有過一樣的疑問,看過《妄想代理人》之後我覺得沒早點聽說今敏大師實在是太可惜了。今敏的本職是做動畫電影,可是一提到日本動畫電影,好像談及今敏的人真是寥寥無幾。在我看來,這和動畫電影的觀眾群體有很大的聯繫。

雖然不知道題主說的「同樣是大師」是在用今敏和誰做比較,不過動畫電影界最常被國人拿來和今敏比較的,恐怕非宮崎駿莫屬。我想說的是,宮崎駿和今敏的作品背後都蘊含深意,但是如果拿給一個沒時間坐下來把同一部電影看個兩遍三遍的人,一個抱著一盒爆米花在電影院消磨時光看完電影起身就走的人,宮崎駿的作品好像要比今敏的作品更有吸引力。

都是些什麼人在看動畫電影呢?不是那些每周去電影院看大作新作的人。也不是那些蜷在家裡看二次元美少女的宅男。我想起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就連超市裡面都在整架整架賣的《千與千尋》,是那時候小孩子向家長經常祈求的禮物之一。《千與千尋》表達了什麼,宮崎駿自己說,他想寫一個「給10歲小女孩的故事」,故事的一個主題是「勇氣」。而一年後發行的今敏的《東京教父》,則是表現在貧富差距增大、人情逐漸冷漠的世界裡那些不易被察覺的溫情。如果不是已經對這樣的世界有了經歷,看《東京教父》恐怕沒有那麼深刻的感觸。

說到底,動畫電影的觀影群體偏年輕。宮崎駿的作品主要是寫給小孩子的,表達的主題一般很純粹(比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表現手法也很富於想像。今敏的作品則是全年齡向,表達的主題常常摻雜希望與絕望,表現手法則是魔幻與現實相結合。這樣想來,今敏的作品在國內的觀影群體中不太能引起共鳴好像是可以理解的事。

當然以上是說在國內的情況。在日本,宮崎駿、押井守、今敏、庵野秀明被公認是四位最有影響力的動畫電影大師,在業界有同樣高的人氣。我相信今敏的去世在日本是很轟動的一件事。

反正多數派當中也沒有我的容身之處」,今敏在他的遺書里這樣寫道。一位奇才就這樣過早離世,我實在覺得是一種遺憾。


非常喜歡今敏,Darren Aronofsky抄襲了好幾遍他的作品,《黑天鵝》、《夢之安魂曲》都有今敏的痕迹,說是對今敏的致敬,我不知道這個算不算是「關注」。


推薦閱讀:

如何從專業角度評價韓寒導演電影《後會無期》的先導預告片?
電影里的各種主義是什麼意思?
電影中畫面靜止了,攝像機卻可以全形度拍攝特效是怎麼做到的?
電影《告白》中各種告白之間的聯繫以及此片表達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編劇李正虎眾籌拍攝楊永信事件《困獸》,大家怎麼看?

TAG:電影 | 動畫 | 導演 | 日本動漫 | 日本動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