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達爾創造的跳接的具體定義和實際的經典例子有哪些?
戈達爾在電影的拍攝技法上有許多破壞性的創造,而其中最典型的技法就是跳接的使用。
在「正統」的電影拍攝過程中,為了符合觀眾們的審美習慣,電影界已經總結出了如下攝影準則:
①如果攝影機在同一機位固定的拍攝同一場景,那麼在後期剪輯上必須保持膠片內容的連續性,你可以從前或者從後任意剪掉一段,或者將中間填塞進一段內容,但不能把整個連續場景從中「掏空」一段而直接拼接起來,因為這樣會使人物動作出現「跳」的感覺;
②攝影機在表現物體的運動時,要保持軸線的一致性。比如拍攝兩人對話的過肩鏡頭,正反打的攝影機就必須都處於兩人連接線的同側,這樣無論是正反面,同一個人物就只會出現在畫面的同一側;而拍攝物體的連續運動時,攝影機也必須至於物體運動軌跡的同一側,這樣畫面上物體就始終朝著一個方向前進,如果方向要改變,則必須插入交待物體運動方向改變的鏡頭,否則觀眾們就無法理解。
事實上,這些準則至今仍是影視創作的基本原則,如果你翻開任意一本有關電影拍攝的書,都可以看到這些要求。但對戈達爾而言,所有的教條都是臭狗屎,他從來不理會別人怎麼規定。在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精疲力竭》中,戈達爾就大量採用了跳接的手法。譬如在大街上從左至右行駛的公共汽車,就會莫名其妙的突然變成從右至左行駛;而在追逐的那場戲中,卡車又會突然消失;在男女主人公在咖啡館裡談話的那場戲中,我們又會看到人物的動作不停的「跳動」。這些都是跳接的結果。到了《狂人皮埃羅》中,戈達爾對跳接的使用更加大膽,他甚至把不同時空的場景直接剪到了一起,絲毫不顧觀眾的觀影習慣。
以上轉載自:http://i.mtime.com/t193244/blog/615500/
跳接屬於無技巧剪輯手法。它打破常規狀態鏡頭切換時所遵循的時空和動作連續性要求,以較大幅度的跳躍式鏡頭組接,突出某些必要內容,省略時空過程。跳切既以情節內容的內在邏輯聯繫為依據,也以觀眾欣賞心理的能動性和連貫性為依據,排斥缺乏邏輯性的隨意組接。
戈達爾把攝影機作為手推車裡的「玩具」,神經質的快速「跳接」的剪輯手法令所有人目瞪口呆,《筋疲力盡》把整個電影界初具成規的語言語法攪亂了。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把戈達爾視為毋庸置疑的天才:「在技巧方面,還沒有人能夠如此老練的打破陳規。戈達爾把電影語言的所以語法和影片的其他句法都付之一炬了。」當年的法國電影人讓·彼埃爾·梅爾維爾說:「新浪潮沒有特定的風格可言。如果說新浪潮確實有某種風格,那就是戈達爾的風格。」 不過當影評人們震驚於戈達爾恣意妄為的跳接手法多年後,戈達爾自己卻說:跳接是因為預算有限,所以匆匆忙忙的在剪接房裡剪輯膠片,才造成了這種結果——無論如何,客觀上戈達爾給傳統電影觀念造成了巨大的衝擊。跳接就是由於兩個鏡頭內的主題相同,只是因為機位的角度或高度有一點不一樣,或者是焦距有一點小變化,然後將這兩個鏡頭連在一起,這樣在播放的時候就會明顯的跳一下。這樣的剪輯會突兀,但也引人注目。經典例子就是他的《精疲力盡》。
推薦閱讀:
※專業的剪輯工作者怎樣挑選背景音樂?如何提升這種能力?
※在 Final Cut Pro X 中,如何讓對象圖片按指定的路徑移動及縮放?
※如何刪除imovie中的導入的視頻?
※請問這種視頻效果怎麼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