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的根源是什麼?


大概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一些嫉妒的體驗。嫉妒在每一種文化中都存在, 它被描繪為一種道德上的罪過,或者一種需要用正直的思想去克服的弱點。

但心理研究發現,嫉妒這種情感對我們也有一些非常正面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嫉妒。

什麼是嫉妒(Envy)?

Spielman(1971)指出,Envy的詞源是拉丁語invidia ,來自動詞「 invidere」,這個動詞的意思是「有敵意地看著」

牛津英語詞典把嫉妒定義為「在注視著另一個人擁有一些高於自己的優勢時產生的屈辱感」;而韋伯詞典則把嫉妒定義為「在看到別人的優秀或好命運時感到的氣惱、羞辱、不滿或不安,同時感到一定程度的厭惡,以及佔有相同優勢的渴望。」

· 區分 Envy 與 Jealousy

人們往往會很難分清嫉妒(Envy)和妒忌(Jealousy)這兩種情緒。但其實已經有很多精神分析師(Klein,1957; Segal,1964;Spielman,1971)對二者進行了區分:

嫉妒(Envy)是當我們看到別人擁有和享受著我們想要的東西時,感受到的負面情緒,在這個情緒中我們只針對對方一個人

妒忌(Jealousy)是在嫉妒的基礎上存在的,但它卻針對至少兩個人存在,它往往是主體感受到自己想要的來自某個人的愛,被另一個人得到了,或者即將被另一個人(主體的競爭對手)奪走,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吃醋」。

舉例來說,假如你的好朋友有一份很好的愛情,你一直渴望擁有那樣的愛情(但對這個好朋友的伴侶無感),但是卻不曾擁有,你可能對這個好朋友產生嫉妒的情緒;而假如你喜歡上了這個好朋友的伴侶,你覺得好朋友奪走了你本該有的愛情,你就可能在嫉妒的基礎上,再產生妒忌的情緒。

嫉妒(Envy)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

嫉妒是人的一種普遍的情緒反應(Reynolds,2011; Smith, 2014)。嫉妒並不是在隨機或盲目的比較中產生的,它總是存在於一些特定的社會比較的情境之中。嫉妒的產生需要四個條件,這四個條件是缺一不可的

1. 對方與我們相像

我們會在與自己相似的人的比較或被比較中,因比不上對方而感到嫉妒。這主要是因為人們有心理上平衡的需要,即人們傾向於人物,既然擁有相似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社會階層,就應當有相當水平的成就(Smith, 2004)。

而與完全不相干的人的比較,並不能對這種平衡產生實質性的干擾(Goethals Darley, 1977; Smith, 2004)——不太會讓人們覺得心理不平衡——也就不容易引起嫉妒。就好像一位醫生並不會嫉妒一名芭蕾舞演員,除非ta曾經受過一段時間的相關的舞蹈訓練。

2.這件事和自我相關的程度高(Self-Relevance)

那些與自我相關度高的事物,是指我們一直以來所渴求的,又或是直接與核心的自我價值(self-worth)相聯繫的事物。當所比較的方面與自我的相關度高時,我們就很容易因為他人在該方面比自己更優秀,而感到痛苦——這些方面的比較最容易引起我們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導致嫉妒的產生。而當所比較的東西並不是與自我高度相關的時候,就不容易引起我們的嫉妒(Smith, 2004)。

這一點很好理解,在乎什麼,就容易被什麼所傷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3. 主觀的不公平感

與他人作比較的時候,我們總是會覺得那個人並不值得擁有那些優勢或成就,我們會覺得那個人「運氣太好」;或者會覺得,我們怎麼就會遇到那些不太好的條件,影響了我們所擁有的結果(Smith, 2004)。我們會為此感到不公和嫉妒。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種不公平感往往是僅來源於我們的主觀判斷。我們因為看不到別人所克服的劣勢(disadvantages),而對自己的處境看得最為前面清楚,才做出這種不公平的判斷。

但研究發現,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所感受到的不公平並不被客觀標準所支持,反而會進一步加劇嫉妒——我們越無法證明別人的優勢是不公平得來的,我們的嫉妒感反而越強。

4. 在想像中自己對這件事的控制力很高

當我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實現/改變某件事時(想像的高控制力),我們傾向於嫉妒已經在這件事上獲得成功的人。這種想像的控制力對嫉妒的影響,並不受現實狀況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現實中自己對這件事是否有控制力,想像中的狀態才是影響我們嫉妒感的因素。

Van de Ven等人的研究發現,當人們認為對方所獲得的成就是由於運氣——對於其他人而言,可以獲得同樣運氣的機會並不大(想像的控制力低)時,人們更傾向於羨慕對方,而當認為對方是通過自身努力而取得的成果,而自己也有可能通過努力得到類似的成果(想像的控制力高)時,人們更傾向於嫉妒對方(Konnikova, 2015)。

例如,當人們還沒有完全接受自己沒有那樣的好運氣時,人們會嫉妒身邊那些生來先天條件就特別好的人(各方面),這是因為在他們也沒有意識到的想像里,自己對這些方面仍然有著控制力(雖然事實並沒有),而一旦人們意識到了自己在這些方面的無能為力,就不會再容易對這樣的人群產生嫉妒之心了。

以上的四個條件都是嫉妒產生缺一不可的條件。因為,如果相互比較的對象不具備相似性,就可能導致這種比較變得毫無意義,甚至不合邏輯。

而與自我低相關或不相關方面的比較,則更容易讓人們對比較對象產生欣賞之情,而非嫉妒。

如果主觀上覺得很公平,就會對這種差距感到服氣,對對方產生欽佩;而如果客觀上的確存在不公平,人們會感到義憤填膺,而不是嫉妒。

如果主觀上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到這件事,也就不太會產生特別想得到對方所擁有的那個事物的渴望。

嫉妒的兩個方面

嫉妒有兩面。心理學家區分了嫉妒善意的(benign)一面與惡意的(malicious)一面,這主要與嫉妒所造成的正面的與負面的影響有關。

· 嫉妒的惡的一面

惡意的嫉妒通常包含了一種破壞性的意圖,希望減少被嫉妒的人在比較中的優勢(Hedges, 2012; Wallace, 2014),與此同時也減少自己「處於劣勢」的感覺。在嫉妒的這個方面的作用下,人們會通過謠言、詆毀、誹謗或其他間接的破壞行動以貶損那個被嫉妒的人。例如,當某位同事獲得升職加薪時,惡意的嫉妒會讓人們忍不住在背後貶損ta。

此時,被嫉妒的人會遭受一些負面的影響:

道德詆毀

儘管人們會因為能力、成就或優勢等行為層面上的差距而嫉妒他人。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於被嫉妒人的詆毀並不直接針對行為,而是轉化成對被嫉妒的人道德層面的詆毀(Smith, 2004),以獲得某種程度的優越感,並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行為層面的差距對我們造成的自卑感。

然而,這種道德層面的詆毀很容易讓被嫉妒的人遭到更多人的懷疑,甚至被不公平地對待,從而對ta在人際關係上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心理折磨

另外,被嫉妒的人則常常因為擔心「嫉妒」給自己帶來的人際關係的負面影響而感到不安,也因為害怕自己成為眾矢之而感到惶恐。這種擔憂和顧慮成為了他們巨大的心理折磨(suffer)(Smith, 2004)。

而嫉妒者,也會因為嫉妒而傷害自己的一些精神福祉。Bertrand Russell(1930)說,嫉妒是導致人們不幸福的最大的因素之一。嫉妒情緒的背後總是埋藏著羞恥感,而羞恥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情緒(點擊查看xxx)。此外,哈佛商業評論的曾發表過一篇相關文章,研究者對上百位管理者及他們的企業進行了十年的個案研究發現,不加控制的惡意嫉妒對個人的事業與企業本身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Smith, 2014)。

· 嫉妒的善的一面

善意的嫉妒通常能讓人們有一種被他人的成功或優勢所激勵的感覺。因此,人們會通過模仿、觀察學習、自我提升等方式嘗試接近或達到被嫉妒的人的成就。例如,當得知某位同事得到晉陞之後,善意的嫉妒則讓人們更努力地工作以獲得升職。

善意的嫉妒有許多潛在的好處

2011年發表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的研究中指出,善意的嫉妒更有利於人們在測驗中創造力與智力的發揮,這種影響不同於「羨慕」,後者讓人們有更好的感受,但前者能讓人們有更大的動力和更好的表現(Wallace,2014)。

善意的嫉妒不僅對人們的行為有激勵意義,還在對認知層面有促進作用。Sarah E. Hill與她的同事在一系列實驗中發現,善意的嫉妒能夠改善人們的專註與記憶(Wallace,2014)。

在其中一個研究中,他們對200名被試進行隨機分組。其中一組被試在實驗開始前需要回憶一段過去善意嫉妒他人的經歷(嫉妒喚起);而另一組人則什麼也不做。此後,兩組人分別向「面試者」(扮演的面試者)做模擬面試。結果在面試過後,「嫉妒喚起」的一組比另一組被試更能夠清晰地回憶起面試過程中所提到的細節。

此外,從進化論的角度看,這種社會性的比較、以及其帶來的嫉妒也是不可避免的。它警醒著我們:其他人擁有了一些對於我們而言十分重要的東西(Hedges, 2012)。也是嫉妒讓我們認識到自己在殘酷的社會資源競爭中所處的位置,從而幫助我們決定是否調整、以及如何調整生存策略。

被人嫉妒怎麼辦?

1. 事實檢查(Reality Check)

在應對他人的惡意嫉妒時,我們首先需要確定的是:「他們是否真的在嫉妒我?」。很多時候,人們會試圖表現得強大以獲得他人的特殊對待。但當他人並不如預期那樣關照自己時,人們會誤以為那是一種「嫉妒」(Eduard, 2010)。但事實也有可能只是別人並不喜歡你刻意表現出來的強大,和嫉妒無關。

認為自己「是被嫉妒了」,是一種很容易被使用的自我防禦的工具,讓自己看不到自己真正的問題所在,反而強化了自戀。

2. 區分善意與惡意的嫉妒

當我們確定自己所面對的是嫉妒時,我們需要區分「無害」的善意嫉妒,和「存在潛在威脅」的惡意嫉妒。後者才是需要我們做出應對的「嫉妒」。這種情況下,研究者認為,與惡語中傷自己的人坦誠、直接(並不代表魯莽衝動)的交流,是一種有效的策略。

3. 做好自己,不要為別人的問題付出自己的代價

「在籠子出生的鳥,會以為飛翔是一種病。」你不需要放棄你的優勢或成就,以獲得和嫉妒者之間更「融洽」的人際關係。

以上。

原文發表於:你有過被嫉妒傷害的經歷么?

----------------------------------------

歡迎關注微信公號knowyourself2015,查看更多內容: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一個秘密的、只有理解、沒有傷害的小世界。

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Reference:

Eduard, J (2010). Dealing with envious people. PeopleSkills Decoded.

Hedges, K. (2012). The real reason you』re jealous of yourfriend』s success.

Konnikova, M. (2015). Can envy be good for you. The NewYorker.

Salovey, P. Rodin, J. (1984). Some antecedents andconsequences of social-comparison jealous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47(4), 780-792.

Smith, J. (2014). How successful people use envy to getahead. Business Insider.

Smith, R.H. (2004). Envy and its transmutations. TheSocial Life of Emotions: Studies in emo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iedens,L.Z.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ynold, M. (2011). Envy can be good for you. PsychologyToday.

Rosenberger, J. W. (2005). Envy, shame, and sadism. Journal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oanalysis and Dynamic Psychiatry, 33(3),465-489.

Rosenblatt, A. D. (1988). Envy, identification, andpride. The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Russell, Bertrand (1930).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NewYork: H. Liverwright.

Wallace, J.B. (2014). Put your envy to good us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嫉妒跟早年的喪失有關,人格水平發展不同,呈現的嫉妒形式和內心動力也不同。以下是我寫的一篇分析。

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面對羨慕和嫉妒的情感,在這個情感下常常會有對羨慕嫉妒對象隱隱的恨意,希望他能出醜,覺得他徒有虛名,同時對他有所攻擊,想要詆毀和中傷,所以中國人造字很有智慧,一句「羨慕嫉妒恨」就把這些複雜情感恰如其分地表達了。

羨慕和嫉妒畢竟在社會評價系統上是遭到驅逐的,我們習慣於壓抑和否認自己有這方面的情感,然而,我們總免不了會陷入到這種情感中,也許,這就是人性。

羨慕與嫉妒情感人皆有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表現方式上有欽佩型、矛盾型、攻擊型、抑制攻擊破壞型,不一而足。在這裡,我其實更想探討下一些在心理動力學意義上比較嚴重的羨慕和嫉妒情感。這種嚴重的羨慕嫉妒恨有關於自體的障礙,它來源於早年不良的養育環境,特別是母嬰互動關係。人一出生到世上,甚至是還沒有出生,就已經被父母期待和談論,這就構成了對嬰兒的象徵之維,在這象徵之維中嬰兒承載著父母的慾望,在互動關係中逐漸建立自體。

生命剛從母胎中分娩而出,就從含有羊水的溫暖而黑暗的子宮中,經過產道的擠壓,來到這個世界,外在世界一點點的微風,剛出生的嬰兒就感覺像刀割一樣刺痛,一點點的光就感覺像十個太陽般煎烤和刺眼,這成為了嬰兒出生的原始創傷。剛出生時,嬰兒體驗到的外部世界是隨時都要來毀滅他的,在出生的一個月內是處於孤獨封閉的狀態,體驗到外部世界毀滅性的焦慮和死亡恐懼。當母親的乳汁流進嬰兒的嘴裡,嬰兒體驗到一種充盈、圓滿的幸福感,在幻想層面,他覺得跟母親是融合共生的狀態,他體驗到的是自己無所不能的全能感。他感受到這個乳房是如此地完美,隨時都可以過來餵養他,只要他一幻想,這個乳房就出現,他也認為自己是完美的嬰兒。在這種原發自戀的狀態下,沒有我——你的區別,他想完全佔有這給他完美感覺的乳房,在他飢餓時,他可以幻想乳房出現,當他感覺空虛、無聊時,情緒很焦慮時,他也幻想乳房出現能給予他乳汁和安慰,但是乳房沒有及時出現,他就會對乳房有想要毀滅的攻擊,因為在嬰兒的幻想層面,他認為是乳房給予了他如此難受的體驗,所以想要毀滅它,保存自體的存活。這種佔有與毀滅的偏執分裂幻想成為了羨慕嫉妒情感的原型。

分裂的死亡本能把其中一部分投射給「原始客體」乳房,通過這樣的投射乳房變壞了,使嬰兒產生了遭受迫害的焦慮,留存在自己身上的那部分死亡本能變成了針對迫害者的攻擊性。自我也分裂生存本能,生存本能的一部分用於形成一個好的內部客體,一個「理想客體」,所以原始客體乳房被分裂成了一個「理想」的乳房和一個「迫害性」的乳房。為了保證自體的存活,嬰兒會把「迫害」性乳房的意象投射給外部世界,因為這種「迫害」性乳房可能侵入自我並毀滅「理想」乳房甚至毀滅自我。在幻想層面上,嬰兒能夠內化穩定持續的好乳房,是有助於在乳房沒有及時出現時,通過幻想乳房能抵抗飢餓所引起的毀滅性的焦慮感,而如果在往後發展中,不能整合對好乳房的佔有和對迫害性乳房的攻擊,成為精神病的根源。精神病人的頭腦里會異化外部世界,他始終認為外部世界是一種異己甚至是充滿迫害性的力量,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聽、幻視,他真實感受到頭腦中有一個聲音命令他、評論他,或者頭腦中被植入一個圖像,錯亂思維的結構。精神分裂症的迫害性妄想,認為別人都在監督著他,想要殺掉他,或者外部世界充滿輻射,能隨時殺掉他。精神病人的世界類似於嬰兒偏執分裂的幻想世界。

自體障礙邊緣式的病人,感受的羨慕與嫉妒情感的迫害性妄想異於常人,他們不能內化一個穩定而持續的好乳房意象,因此情緒的抱持能力是非常缺失的,明顯表現為情緒持久的自控不良,在情緒極度低落時,會出現短暫的自體崩塌和人格解體。他們在關係中對分離與拋棄異常敏感,甚至以自殺威脅挽回關係,這是因為他們心中好乳房的意象如此缺乏,沒有辦法通過好乳房安撫自己。他們對羨慕與嫉妒更為敏感,當看到別人優越於自己,勾起了心中好乳房的缺乏感,體驗到內在深刻的匱乏感,為了防禦這種如此絕望的感覺,他們會投射給被羨慕者,認為是被羨慕者的存在對自己構成了威脅,對被羨慕者進行持久性的攻擊。或者以一種近乎分裂的方式隔斷跟被羨慕者的關係,否認被羨慕者的存在,否認被羨慕者的成就,以一種疏遠甚至是逃離的方式驅逐充滿迫害性的「壞乳房」。這種驅逐甚至有時候上升到行動層面,直接出手訴諸暴力,要打掉這個給自己帶來想要攻擊自己的「壞乳房」——被羨慕者。然而,他們也是充滿幻想的,覺得自己擁有優越於被羨慕者的完美的才華,這種幻想是為了佔有並內射,從而使自己成為理想的「乳房」,這是一種通過幻想確立主體的方式。總的來說,面對羨慕嫉妒情感,邊緣式的病人更多使用投射、否認的方式來保存自己,同時對被羨慕者的恨意更加明顯和直接,以持續高強度的驅逐、攻擊來面對被羨慕者,或者通過幻想自身完美才華來「抹殺」被羨慕者的存在,這是一種確立主體的幻想策略。

我們回到嬰兒的幻想世界。現實層面上,母親不一定每一次都能及時回應嬰兒的需要,這種適當的挫折是有助於嬰兒逐步建立自體與客體之間的界限,從而逐漸確立自體,走出偏執分裂的幻想。但過度的挫折就會讓嬰兒經常處在一個毫無回應的情境下,嬰兒無所不能的全能感幻想遭到破滅,全能自體面臨崩塌,出現對無回應情境下的暴怒。暴怒能擊毀全能誇大自體,嬰兒在維持誇大自體和暴怒崩塌中,耗盡了統整自體的能量。這種自體障礙形成的動力過程,會讓嬰兒發展出理想化父母來維持原始完美和全能感。

從某種層面上來講,自體障礙的自戀式病人很少體驗到羨慕與嫉妒的情感,因為他們生活唯一的使命就是表現得足夠優秀,以維持原始完美和全能感。他們也很容易理想化他人,認為他人是完美無瑕的,但這種理想化也是他們維持原始完美和全能感的孿生策略,就像是「我覺得你是完美的,我和你是那麼親近,所以我也是完美的。」但是他們真的沒有羨慕與嫉妒嗎?我們知道,羨慕嫉妒來源於自我價值感低和匱乏感,而自體障礙的病人恰恰是經常體驗到匱乏感的,因為他們早年在缺少回應和缺乏母親鏡映的情境下成長起來的,自體是彌散而不牢固的,沒有凝聚性自體和無實在感,他們往往感覺到在不斷尋求完美和全能感的驅力的底下是空無一物的,就像電影《阿飛正傳》所形容「無腳的鳥,只能不停地飛。」

自戀式的羨慕嫉妒是希望引起別人的羨慕嫉妒來填充內在的匱乏感,將他人對自己的羨慕嫉妒內射到自體,從而成功地防禦掉了由於體驗到自己羨慕嫉妒他人所產生的強烈的空虛感和毀滅性的羞恥感。他們總是特別擅長於引起他人的欽佩或羨慕,是「不同尋常」的人,他們的父母出於自戀平衡的強烈需要,把他們塑造成了不同尋常的人,永遠地把孩子看成不同尋常的人而為此高興。為了得到愛,他們必須不斷地獲得特別的成績或表現出特別的外觀,他們所缺乏的正是徹底地被接受和被愛的感覺。他們是羨慕者和被羨慕者相互轉換的,他人的成就會讓他們對自己的不同尋常之處產生質疑,他們會問他人的成就是否屬實,不斷進行確認,並在其中更加變本加厲地顯耀自己的不同尋常之處。他們常常在人群中自我表現和自我欣賞,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又感到受到了貶損,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腳跟不穩,只有在自己不同尋常的時候才能受到尊敬。他們其實非常饑渴,想要得到溫暖、肯定和關注,但這一切他們又只能貶損,不能接受,直到自大妄想再也支撐不住的時候,他們往往就會出現抑鬱性的崩潰和持久的空虛感。

不管是分裂式、邊緣式還是自戀式,我統稱為自體障礙,因為這都涉及主體實在性和自我認同感的缺失。三者體驗的羨慕嫉妒情感對他們來講有著更深的威脅性,所有的癥狀都是為了在潛意識層面顛覆他人對主體的威脅性,而令人感到難過的是,三者的主體卻是紊亂而被錯構的,在這錯位的追尋下書寫著癥狀,而癥狀卻遠遠不是真實的主體本身。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王小波


1 嫉妒是什麼?

嫉妒是種特別常見的人性疾病,它的普遍程度幾乎遍及全人類。從歷史上的文學作品到現實中的電視劇電影,到處都充斥著一些因為嫉妒而行兇的反面人物,比如《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因為嫉妒諸葛亮而又無法超越,最後自己氣絕而亡;比如格林童話《白雪公主》里的王后,可謂一個嫉妒的典範,嫉妒讓其喪心病狂,千方百計虐待白雪公主,阻擋白雪公主的幸福。嫉妒是如此的普遍,以至於連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在《奧賽羅》里也感慨: 「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個綠眼的妖魔,誰做了它的犧牲,就要受它的玩弄。」

那麼心理學上是怎麼定義嫉妒的呢? 嫉妒俗稱紅眼病,見不得別人好。是指人們為競爭一定的權益,對相應的幸運者或潛在的幸運者懷有的一種冷漠、貶低、排斥、甚至是敵視的心理狀態。嫉妒是一種比較複雜的心理它包括焦慮、恐懼、悲哀、猜疑、羞恥、自咎、消沉、憎惡、敵意、怨恨、報復等不愉快的心理狀態。 嫉妒就內在感受來講前期依次表現為由攀比到失望的壓力感;中期則表現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折感;後者則表現為由不服不滿到怨恨憎恨的發泄行為。 別人天生的身材、容貌和逐日顯出來的聰明才智,都會成為嫉妒的對象;其他的如榮譽、地位、成就、財產和威望等有關社會評價的各種因素,也容易成為被嫉妒的對象。

一句話,對於嫉妒心強烈的人來說,你的各種優點、優勢不會引發他的欣賞和欽佩,反倒會引發他強烈的負面情緒,進而引發他的攻擊性和破壞心理。 一個嫉妒心強的人天生就是一顆被點燃了的炸彈。

2 嫉妒是如何形成的?

人人都有嫉妒心理,但人人並不都會如歷史上的周瑜一樣,因為比不過諸葛亮而氣血身亡,自己把自己氣死。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具有旺盛嫉妒心的人是由於不良的母嬰關係或親子關係引起的。由於不當的母嬰關係,嬰兒的幼時全能感沒有得到滿足,或者因為小時候家庭中有兄弟姐妹的降生,父母的愛和照顧出現了偏移,使嫉妒者生活在一種無助、弱小、恐慌不被愛的心理狀態里,長大後,為了避免類似感覺的再度出現,便發展出了一種反向形成的防禦機制,即嫉妒。

也可以說嫉妒是一種個體避免體驗到幼時的無助、弱小甚至被拋棄感等不良體驗而發展出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在嫉妒者的心裡,建立了一種別人的優點或優勢會威脅到自己價值的心理邏輯,這種聯結形成於嬰幼兒,已經基本進入無意識狀態,所以嫉妒的出現很多都是不自覺的習慣,並且在常年的生活中,個體藉由嫉妒獲取過不少好處,因而更加強化了這一聯結,導致嫉妒心越來越旺盛。

嫉妒的人並不強大,相反,他們非常自卑,正是因為自己無法肯定自己的 價值,對她們來說,自我的價值會因為周圍人價值的波動而產生波動,所以他們會非常關注周圍人的眼光,經常拿自己和別人進行比較。所以,你經常會發現,莫名其妙的,這個人就升起了恨意。而且在他面前不能提及別人的好,一旦提及,他的心理就會波動,因為在他心裡,所有別人的優點都會讓他體驗到自己的無能。

說白了,嫉妒就是拿別人的優點懲罰自己,因為這個懲罰太難受,所以他們只能去反向攻擊嫉妒的對象,破壞嫉妒對象的優勢,目標是用破壞嫉妒對象的優點,來緩解自己的自我懲罰和無價值感。

嫉妒的人把自己的無能,無價值感歸因於別人的優點和優勢,因此只要破壞掉這些優勢優點,自己就會重獲全能。

3

由於嫉妒的破壞性巨大,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與嫉妒心旺盛的人相處?

首先,學會辨別嫉妒心旺盛的人。嫉妒心強的人一般心胸狹窄,不夠開朗,在背後經常對別人的長處或優點進行譏諷,並且經常嘴裡說出一些刻薄陰毒的語言。 一旦發現此人嫉妒心異常,應該適當與其保持距離,尤其要注意不在其面前過於炫耀,或暴露優越之處,應該盡量低調謙虛,以避免引發其嫉妒之火,引禍上身。 有些聰明的做法是,經常在嫉妒心強的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短處和哭訴自己不美滿的地方,反倒會讓嫉妒心強的人放鬆警惕,卸下其強烈的攀比之心,即假裝自己比不過他或者跟他差不多,不讓其心理失衡。 但最好的方法還是與其保持距離,不做深交。

其次,當自己實在優點或優勢暴露在外,而被嫉妒心旺盛的人盯上時,也不要膽怯。一般情況下,在內心熊熊的嫉妒之火的燃燒下,嫉妒的人會開始發動攻擊,比如說一些中傷的話,傳播謠言蜚語,或拋來一些尖酸刻薄明裡暗裡的挑戰等。

要明白,嫉妒的人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讓你難受,折跟頭,以平息自己的無價值感,嫉妒的人發起的攻擊有多猛烈,說明他自己內心受的煎熬就有多煎熬。這時被嫉妒的人一定要保持冷靜淡定。你越冷靜,嫉妒的人越拿你沒轍,等你無動於衷的時候,他會真的害怕你,因為他傷不了你,轉而就會更加去懷疑自己的價值。中國有句俗語說「不遭人嫉是庸才」,所以面對別人的嫉妒反應,僅僅是說明了自己是真的優秀,這是一種真正的誇讚。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充分認識到嫉妒者真正的心理,在嫉妒者的攻擊下,有些被嫉妒者還是中了招,從優秀者淪為了受害者,從而讓嫉妒者的陰謀詭計得逞。這種人一般內心價值不強大,當嫉妒者發來流言蜚語時,自己辨識不清,其實就是和嫉妒者玩了一個投射認同的遊戲。嫉妒者發來「你不行,你哪裡哪裡不好,我沒有覺得他有這個優點啊,他哪裡哪裡很差」等等之類的信號時,被嫉妒者由於自己的內心不夠強大,自我的價值感不夠堅定,因此出現了自我價值的動搖,陷入自我懷疑,其外在表現便是在謠言面前變得恐慌不自信,從而喪失了自己的優勢和優點,最終淪為嫉妒的犧牲品。

當你因為嫉妒者的貶低而大呼小叫,恐慌辯解時,嫉妒者內心卻正暗暗得意,他要的無非就是證明你也不過如此,這時你所有的恐慌,急於證明都像是鑽入了嫉妒者的套子,他把你拉入他的邏輯,然後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你。 所以淡定不理會,就是不按照他的邏輯走。讓他無計可施。 所以面對嫉妒也是考驗一個人真正實力的測試。那些內心夠強大,自我夠穩定,自我夠認可的人,會像抖掉塑料紙上的水珠一樣抖掉嫉妒者發過來的貶低信號,而絕不讓自己沾染任何污水,強大清晰的內心本身就像一層雨衣,具有保護作用。

最後,最厲害的對付嫉妒心旺盛的人的絕招大概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歷史上用這招用的最厲害的當然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正是利用嫉妒之人的陰毒,讓其自我滅亡的典範。 我們來重溫一下諸葛亮是如何三氣周瑜而取其性命的。 一氣:詐取南郡。周瑜南郡大戰中箭傷,諸葛亮利用他和曹仁激戰之際,乘虛計取荊州南郡。 二氣: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美人計算計劉備不成,劉備娶走孫尚香。周瑜帶兵追殺被黃忠魏延兩路伏兵殺的大敗。 三氣:假道滅虢。想假借幫劉備收取西川為名,襲取荊州,被諸葛亮識破,打敗而歸,途中諸葛亮彈奏周瑜得意之曲——長河吟,周瑜內傷複發。回東吳不久病死。 正是由於嫉妒的人無法控制自己內心的攻擊毀滅情緒,當這種攻擊毀滅情緒攻擊不了別人,反倒被別人奚落嘲笑時,就會反向回來攻擊自己,它會加劇一個人的無能感,失敗感,氣急敗壞感,最終激發的是毀滅感,只不過這時毀滅的是自己。 所以不良的個性或心理暗疾,往往會帶來嚴重的傷害,如果不能傷害別人,就會傷害自己。

最後這一招,也希望那些被嫉妒的人有所保留的使用,畢竟,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那些嫉妒心旺盛的人未必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心理有多大的隱患,只不過是一種不良習性的奴隸而已,更何況,一旦一個人暴露了旺盛的嫉妒心,其實容易被別人操控,從而成為別人利益的棋子或炮灰。 最後,眾生皆苦,懂得了嫉妒背後的心理機制,再遇到嫉妒心旺盛的人,因為懂得,不如就慈悲一些吧。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作者,並註明出處。 更多心理文章,掃碼關注「工業時代的月亮」(ID:gysddyl)


因為社會比較才嫉妒。為什麼會比較呢?這是因為你把別人的評價看的重要,你的價值是別人的評價而得來的,而不是自己給自己的評價。如果你不進行比較,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那麼也就不會嫉妒了。

主要還是內心不夠強大,強大到別人無法影響你的內心。


嫉妒心理就和人的其他負面體驗一樣,有它在生物學方面的意義,比如嫉妒心理可能促使人更加努力以佔有社會地位、保持親密關係來傳遞基因。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嫉妒的指向也不同,例如在以瘦為美的社會人們往往嫉妒瘦子而不是胖子。之於個人來說,我認為嫉妒一方面可能源於嫉妒的對象身上具有某些特質,這些特質卻是你的缺失、缺陷或者不利的地方,而你的假設是具有那樣一些特質的人更加容易獲得你想要的東西,比如關注等;另外一方面嫉妒其實也可能源於你自己身上的變化,和對方不一定有很大關係,比如可以反思比較一下那個不對該人感到嫉妒的自己和出現了嫉妒心的自己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是自己認知上的變化,也可能是環境的變化,也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夫妻感情很好的時候妻子對丈夫身邊的其他女性很少出現嫉妒心...


技不如人,又覺得自己經過努力也可以達到那種程度


是有情緒的讚美。


嫉妒的根源主要是兩點:喜歡和別人比較、對自己不自信。

嫉妒是最容易造成自己不快樂的原因。佛教中提到人最應該摒棄的「三毒」是「貪、嗔、痴」。「嗔」就主要來源於嫉妒。嫉妒也是西方「七宗罪」之一。看來,嫉妒確實是人類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負面情感之一。

如何理解嫉妒呢?讓我們先從以下兩個維度進一步分析下嫉妒。

1、前提條件是否一樣。如果甲和乙的前提條件一樣,但乙受到的待遇卻不如甲,乙當然會嫉妒。可是,如果乙將自己的嫉妒控制在合理範圍內,或者說乙只是羨慕甲,那麼這種沒有負能量的善意嫉妒還能帶來一定積極的效果。例如,學校里兩個同學甲和乙,各方面條件一樣,但是老師卻更喜歡甲,選甲做了班長。乙很嫉妒甲。此時,乙也許可以提出異議,要求民主,從制度上對班委的選舉流程進行改善。羅素曾說過,嫉妒是民主的基礎。當你讀羅蘭夫人的回憶錄時,你會發現,使她變成這樣一個熱烈的民主主義者的原因,是因為當她訪問一個貴族城堡時,她竟然被帶到僕人的房間里接見。

2、條件是否是自己可控的。如果兩人的前提條件不一樣,那就需要進一步分析這種條件是否是自己可控的。

(1)條件是自己可控的。例如,甲的學習成績比乙好,乙很嫉妒甲。可是乙經過分析發現,甲學習成績比自己好的原因,完全是因為甲學習更努力,這完全是自己的可控因素。那麼乙只要更努力的學習,就可以改變這種情況。並且,如果進一步看到我在下文將談到的對於消除嫉妒心理的建議,就可以知道,乙更應該做到的是,不和甲比較,只和自己比,看自己是不是能通過努力讓自己每天都有進步。

(2)條件是自己不可控的。比如,乙嫉妒甲,因為甲的家庭條件好,或者甲長的漂亮。對於自己不可控因素的嫉妒,完全就是無謂地庸人自擾。那麼此刻,乙應該學會地是坦然地面對自己,珍惜和感恩自己所擁有的。畢竟,還有什麼能比快樂更令人羨慕呢。我若能去掉嫉妒的惡習,我就能獲得快樂。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對於嫉妒有了進一步認識。那麼,如何消除嫉妒心理呢?

首先,當你發現自己嫉妒時,要正確地面對自己的這一心理,不用過於內疚自責,專註於積極應對自己的這一負面情緒並逐漸消除嫉妒心理即可。嫉妒本來就是一種負面情緒,如果你因此而內疚自責,就會受到雙重的負面情緒影響。摒棄嫉妒是很多人都需要修鍊的內功,只不過每個人嫉妒的程度不同而已。我在「知乎」上搜了一下,對於「嫉妒」的提問有很多,看來很多知友都有對於「嫉妒」的困惑並想改善。當你意識到自己嫉妒並想要消除掉自己的嫉妒心理時,你已經向正確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如果把嫉妒的程度分為十級,我猜這些已經意識到自己嫉妒並想要消除掉自己的嫉妒心理的知友的嫉妒等級應該是小於五級的。並且可以推測,這些知友是善於自省、積極向上的。

其次,我們先要找到一些「治標」的辦法,讓我們儘快從嫉妒引起的負面情緒中走出來。當我們嫉妒時,我們會變得鬱鬱寡歡,有時甚至會很生氣。為了不讓「嫉妒」產生更多的負能量,我們首先要讓自己開心起來。我們可以先想辦法把自己的注意力引開,去關注一些自己感興趣能給自己帶來歡樂的東西,比如去看一些喜劇片、或者到「知乎」上看看大家對於「嫉妒」的討論,尋求一下心理平衡。你也可以找好朋友聊聊天。不過要找到一個能聊這些的好朋友也不容易,至少需要三個條件:1、你足夠信賴他,願意把自己的這些心思告訴他;2、他願意傾聽你訴說自己不開心的事;3、他能夠真正地理解你。當你有這樣的好朋友時,真的要好好珍惜。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是要找到「治本」的方法,逐漸去掉「嫉妒」的習慣。要想「治本」,就要從嫉妒的根源入手。具體來說,有以下措施:

  1. 不要和別人比較,和自己比較。

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和別人比較的習慣,大多是從小養成的。在我們小時候,常常會聽到父母提到「隔壁家的誰誰誰」,這個「隔壁家的誰誰誰」成了激勵我們前進的動力,但也讓我們養成了喜歡和別人比較的習慣。

其實,更正確的激勵我們前進的方式不是和別人比較,而是和自己比較。如果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了,明天的我又比今天的我好了,我們就應該感到快樂,因為我們正在向著自我實現的路上不斷前進。

2.讓自己擁有恰當的自信

自信是一種寶貴的品質,是擁有健全完善的人格心理的表現。其實無需給它加上修飾詞「恰當」,自信本身就是種恰到好處的表現。如果自我感覺過分地好,是自負;當對自己嚴重缺乏信心,則是自卑。只有當我們擁有恰當的自信時,才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對人也才能不卑不亢。如果太自負,會愛炫耀,總是看不慣別人。如果太自卑,會懦弱膽小,並且容易嫉妒。要想消除嫉妒,就要學會自信。

3.學會感恩

人有時候就是很奇怪。當我們嫉妒時,我們不在自己的所有中尋求快樂,卻在別人的所有中尋求痛苦。而且,當你嫉妒的對象還是一個喜歡炫耀的人時,你因嫉妒而產生的痛苦感可能更強烈。那麼,我們又何必庸人自擾呢?想想我們自己擁有的吧。當然,你不用去找你擁有而他沒有的。你就關注於自己所擁有的並且讓你自己感到幸福的元素(我相信一定會有的),然後真誠地感激和珍惜這些你所擁有的,你就會感到很幸福,然後自嘲地笑笑「我以前怎麼那麼傻」。

4.對別人發生興趣以及互助合作

這是Alfred Adler在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提到的核心觀點。很多品質都是相互關聯,有因果關係的。要做到對別人發生興趣以及互助合作,首先需要我們改掉和別人比較的習慣。如果你喜歡和別人比較,當你看到別人比你優秀時,你會嫉妒;當你看到別人不如你時,你會驕傲。這樣你就很難真正地對別人感興趣。如果你能做到不和別人比較,用心地去學會對別人感興趣,你就能真地和別人互助合作。當你學會了真正地欣賞別人,你就能有更多的朋友,也就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心理特徵都是從小受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長期形成的。那麼,當我們現在想要去修正我們的某種習慣時,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以上我提到的方法,不可能立竿見影,都需要我們真的用心地在每天的生活中踐行,從而擺脫掉嫉妒,讓自己更樂觀豁達。我想,這也是我們人生的一種修鍊吧。


自卑——變態的自卑。


《親密關係》 p231-232

嫉妒(jealousy)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源於自己所珍視的物品或關係被現實中的或想像中的競爭對手所獲得。……表達嫉妒的三種典型感情是傷害、憤怒和恐懼。

20世紀50 ~ 60 年代,嫉妒常被看做愛情的見證,對婚姻有好處。在 70 ~ 80 年代,大眾的觀點已經轉變,把嫉妒看做是不適宜、不健康的心態,源於不安全感和性格的缺陷。在21世紀,我們的矛盾心理仍然存在,嫉妒被看成「雙刃劍——一方面是愛情的表達,一方面被認為是偏執狂」。


貪嗔痴

貪,是對於喜好的偏執;嗔,是對於討厭的偏執;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解釋from baidu)


我們不喜歡愛出風頭的人,因為他搶了我們的風頭。

嫉妒亦然。


所謂嫉妒,簡單的講就是見不得別人好。有些人很愛比較,當看到別人有任何地方勝過自己,無論是長得帥、長得美,還是表現好,或者是家裡富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拿來比較,當自己勝過別人,就生起了驕慢心;而如果別人勝過自己呢?就生起了嫉妒心而心中悶悶不樂。其實不止上面所說的世間法,有許多人在修行之後,嫉妒心不但沒有放下,反而更加地嚴重!看到別人修行的好——有賢、有能,或是修學善法,自己不但無法加以讚歎、向他看齊,反而生起嫉妒,心無法安住下來修學如來正法;甚至有些出家眾不在佛法上精進用功,心思反而都在名聞利養上用心,當看到別的師父得到好名聲,得到恭敬、讚歎以及四事供養等,心裡就產生了憂戚、痛苦、嫉妒等等的心念,而無法安心地辦道。

  在唯識五位百法當中,嫉妒是屬於心所有法中的小隨煩惱,是屬於根本煩惱—瞋恚心—的一分體性,主要是在心中嫉妒、不悅,因此不斷地住在憂苦的心念之中。像這樣的嫉妒心,會障礙修行者的慈悲、仁愛之心,也會使得嫉妒的心念不斷地增長,而使得修學者離菩薩的慈悲心行愈來愈遠。因為嫉妒心,會推使眾生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惡行,所以必定會招致未來世的苦果,而不斷在三界輪轉無法出離與解脫。世尊在《長阿含經》當中,有開示過「十退法」,也就是十不善業道,其中意行的部分有貪取、嫉妒、邪見等三種不善業;反過來說,不貪取、不嫉妒、不邪見則是十增法,十善業道中屬於意行的三種善業。佛陀在《分別善惡報應經》當中也說:嫉妒會讓眾生得到出生為卑賤種性的惡報;而如果能夠遠離嫉妒,常常隨喜稱慶別人應得的名利的話,在未來世就會出生到豪貴家族,享受種種可愛的異熟果報。

  我們就來講一個因為嫉妒心而使得自己長劫在鬼道受苦的故事。在佛世時,有一次,尊者那羅達多在路上看到一個餓鬼母在一日一夜之中生下了五百個孩子,但是因為這個鬼母非常地饑渴,一個個孩子才剛生出來,自己就剋制不住立刻把他們都吃掉了!那羅尊者就去請教 世尊:「這個鬼母她在過去世是因為造作了什麼樣的惡業,才會遭受到這樣的苦報呢?」佛陀就說:「同樣還是在賢劫之中的過去世,在波羅奈國有一位長者非常的富有,但是他的夫人卻沒能為他生下一兒半女,於是他經常很虔誠地向神明求子,但是一直都沒有如願。後來長者就娶了二房,才過沒多久二房就懷孕了。大房見到二房懷孕之後,就嫉火中燒難以忍受,所以就暗中拿墮胎藥摻在食物里給二房吃,二房的胎兒因此就流產了。二房的親屬想說:『這一定是大房做的事。』於是就很氣憤地去找大房理論,然後一言不合就打了起來。這時候大房就發起毒誓說:『如果二房的流產真的是我乾的話,那麼就讓我在死後出生到餓鬼道去,然後在一日一夜之中出生五百子,然後自己隨生隨吃掉,永遠得不到飽足。』在大房發了這個毒誓之後,二房的親屬才悻悻然地離開了。」佛陀告訴那羅尊者說:「那時候那個大房因為生起了嫉妒心墮了二房的胎,還說了妄語又發了毒誓,因此才墮入到餓鬼中當了鬼母,長劫受這種自食其子的苦報。」當時在座的比丘聽聞了 佛陀說明嫉妒心的種種過患,而且會讓眾生墮入惡道長劫受苦,所以就都努力地舍離嫉妒心,厭離生死,而很快地心開意解,分別證得了初果,乃至四果阿羅漢、辟支佛;甚至有的弟子因此發起了菩薩的無上菩提心。從上面這個故事的說明,我們可以了解到:嫉妒這個煩惱心所,會造成非常可怕的業果。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樣才能放下嫉妒心呢?在佛法的解脫道當中,最根本的解決方法就是要斷除我見以及我所見而證得初果,那麼就可以從根本斷除嫉妒等種種煩惱而遠離造作惡業了。在《長阿含經》、《中阿含經》以及《雜寶藏經》當中,都有記載天帝釋提桓因去向 世尊請教,要怎樣去除嫉妒等煩惱而證得初果的故事:有一天,天帝釋提桓因邀集了一群天眾一起去見 佛陀,在一一向 佛陀問訊頂禮之後,帝釋就請問 世尊說:「是什麼樣的緣因,使得眾生心中雖然希望沒有瞋恨心、沒有敵對怨仇,也不必彼此刀杖相向,能夠和諧安詳地過日子,然而實際上卻總是作不到呢?」佛陀說:「那是因為眾生有慳貪心以及瞋嫉心的緣故。」帝釋就接著問說:「眾生為何會有慳貪以及瞋嫉心呢?又要怎麼作才能滅除貪嫉心呢?」佛陀就說:「之所以會有慳貪和瞋嫉,是因為愛著以及憎恨的緣故而生起的,有了愛憎就必定會有貪嫉;當沒有了愛憎心的時候,那麼貪嫉就消失了。」佛陀接著又說:「之所以會有愛憎,是因為有慾念心的緣故;當慾念心除滅了,愛憎也就跟著消失了。」佛陀又說:「欲愛是由覺觀了知而來的,當有覺觀了知的時候,就有了欲愛;而當覺觀滅掉的時候呢,欲愛也就消失了。」天帝思惟了一會兒之後,就說:「確實是這樣啊!世尊!但是眾生的覺觀了知又是怎麼生起來的呢?覺觀的根源在哪裡?要怎樣才能滅除呢?」佛陀就開示說:「帝釋啊!覺觀憶念是因為無明我見,不明了五蘊的虛妄不實、無我而生起的。眾生因為無明,就會生起覺觀憶念,以為能取的覺觀憶念心以及所取的六塵境界是實有的;當無明去除而不再錯誤地認取能取、所取是真實法的話,覺觀憶念就會消失了。所以如果去除了無明不起胡思妄想,就不會生起覺觀憶念,不作覺觀憶念就沒有慾望,沒有慾望就不會有愛憎,沒有愛憎就不會有嫉妒以及慳貪,那麼一切眾生就不會互相傷害。」

  接著,天帝釋又進一步問:「用什麼方法才能滅除眾生的無明妄想呢?」佛陀就教導說:「我們應當明了受蘊是虛妄不實的,因此應該對自己的喜受、 憂受、舍受等三受以及需求要保持清明不亂,不要被過度牽動;並且克制自己的身口意行,遠離那些會產生不良惡果的事,多去作那些能增長善法的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六識認識境界時也一樣,既然六根、六識也是因緣所生的虛妄法,那麼就應當要注意諸根律儀,要清楚什麼是應當遠離的,什麼才是應當親近的。」經過了 佛陀這一番的解答開示,天帝釋解決了心中長久以來的疑問結縛,而不再迷惑、猶豫了,於是天帝釋就有感而發地告訴 佛陀說:「世尊!無明愛欲真是眾生的病根啊!就像是致命的腫瘤,也像是箭、也像刺一樣,令眾生痛苦不安!因為有無明愛欲,就牽引著眾生去隨意造惡,因此而生起了種種的果報。世尊!上面這些疑惑,我曾經請問了許多其它的外道,但是都得不到要領,直到聽聞了 世尊的教導才明了。這個疑惑已經困擾我很久了,就像一支箭插在我的身上一樣令我不安;今天,世尊已經為我拔除了這支疑惑之箭。」最後天帝釋在 佛陀面前說:「我今天已經證得了初果,希望也能很快的證得三果阿那含。」而同行的諸天眾,也有許多像天帝釋一樣遠離塵垢,得法眼凈,證得了初果。我們由上面所說的天帝釋證得初果的過程,可以明了:一切的煩惱,都是因為我見、我執無明貪愛而生起的,唯有確認五蘊虛妄不實,斷除了五蘊我見以及疑見證得初果,才能夠真正斷除包括瞋恨、嫉妒種種的煩惱。

  另外,在《中阿含》當中,有一位晡利多居士請問 佛陀說:「在聖法律當中,如何是斷俗事種種惡業煩惱的八支法呢?」世尊就為他開示「要依於無殺生來斷殺生,依於無偷盜來斷偷盜,依於無邪淫來斷邪淫,依無妄語來斷妄語,依無慳貪來斷慳貪,依無恚害來斷恚害,依無憎嫉惱來斷憎嫉惱,依無憎上慢來斷憎上慢」等八支法的道理。一般人多認為《阿含經》是小乘經典,但其實經文當中經常隱含著不生滅的如來藏大乘法,只是還未實證般若智能的話是難以讀得懂的。像前面這段經文,說要依於無殺生、無偷盜、無邪淫、無妄語、無慳貪、無恚害、無憎嫉惱、無增上慢的法,來斷除殺生、偷盜乃至憎嫉惱、增上慢等煩惱,其實意思就是說:要依於本來自性清凈的如來藏心,因為祂是從無始以來就離於種種煩惱,從來不和諸種煩惱相應;要依於這樣的真實清凈心來斷除煩惱,才是佛法的正修行。

  那麼關於斷除憎嫉惱的部分,世尊是怎麼說的呢?世尊開示說:「居士啊!修習多聞的聖弟子要怎樣依於從來無憎嫉惱的清凈心而斷除憎嫉惱呢?修學多聞的聖弟子應當要作這樣子的思惟:心中充滿憎嫉惱的人,必定會造作惡業,這些惡業種子儲存在如來藏心之中,將來就必定會受到惡報的。無論是現世還是後世,如果我有憎嫉惱心的話,就一定會自害,也會誣謗他人。諸天天人以及有智慧的清凈梵行者就會輾轉傳說我犯了清凈戒行的事,那麼很快地諸方都會聽到我的惡名聲了;而當我身壞命終之時,也必定會往生到地獄惡道之中。既然了解有憎嫉惱的人在今世以及後世必定會受到這樣的惡報,有智慧的多聞聖弟子在正思惟之後呢,必定就會心得決定地說:『那麼我寧可依於如來藏本來無憎嫉惱的體性,來斷除憎嫉惱等等的煩惱心所。』然後就如說而行,依無憎嫉惱來斷除憎嫉惱。」如果能夠像 世尊這樣的開示來修學,這才是大乘法中凈除煩惱的正修行。

  但是有許多有名氣的法師卻沒有般若智慧,就只能胡思亂想及瞎說,譬如對於如何去除嫉妒心,就有法師開示說:「從理上改,則是想:我與別人是一體,別人的長處就是我的長處,別人的德能就是我的德能,我不但不能嫉妒,而且要成人之美。」像這位法師這種含糊籠統的說法,其實並不是佛法中的正理。在佛法中的根本理,是說一切有情的本心如來藏的體性都是平等無二的,但是卻是各個獨立、唯我獨尊的,所以各人造業,各人得果。若是想說「我與別人是一體,別人的長處就是我的長處,別人的德能就是我的德能」的話,那麼是不是別人成佛了,就等於是我也成佛了呢?那麼我是不是不用修學,就等著搭便車而成佛就好了?

  所以我們應該是要這樣思惟才是對的:「諸佛與眾生的本心如來藏,都是一樣清凈無染的,也同樣具有無量的功德大能在其中,只是因為眾生被所知障以及煩惱障所障住,所以那些功德無法顯示出來;因此我應該要努力修行,去除心中的煩惱障以及所知障,那麼終究會像諸佛一樣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別人修得的長處、德能,我只要努力修學,一樣能夠得到;甚至我只要隨喜讚歎,就會有同樣的功德的,何樂而不為呢?」

  從這裡的說明,相信大家就能了解跟隨真善知識修學的重要性,如果跟隨假名善知識胡亂修學的話,是不可能發起般若智慧的。


嫉妒是合理的,不罪過

當然, 嫉妒!=羨慕、崇拜等,嫉妒者會排斥嫉妒對象的存在

前提:人的本質是個體的存在,任何言行舉止、心計等運動都是為了維持存在

已知:

1、嫉妒者的存在感=他眼中的嫉妒對象的存在狀態

2、嫉妒者認為無法通過自己努力獲得所要的存在感,所以排斥嫉妒對象,有甚者會宰了對象

解決嫉妒心理危害的步驟:

1、分析 該存在感 是否獨一無二, 比如嫡長子、漂亮等

2、分析 嫉妒者的情境,環境是否空闊?信息交流面是否廣?

3、 這是很正常的人類心理,我覺得每個人某個時候都可能嫉妒過某人,但該狀態持續有長有短、程度有強有弱罷了。了解自我,通過各途徑獲取更多信息,開闊眼界,逃出那狹隘的世界觀。


有人說嫉妒是萬惡之源,也有人說嫉妒也是種非常有效的動力,這使得我想到一個朋友跟我說的一個故事。

當時的他有一個同學本來兩人學習成績不相上下。後來自己的朋友突然學習突飛猛進。那個同學是一個很要強的男生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再後來通過努力他也變成了優秀的學生。開始朋友覺得這是一個勵志故事,感覺滿滿正能量。但是隨著對他的了解,我的朋友也看到嫉妒這股動力的另外一面。

期待戲劇化轉折的朋友們你們錯了。我這位同學並沒有因為要強真就做什麼壞的事情。只是大家都發現他從來不誇獎任何人。喜歡嘲笑他人。很愛炫耀。所以慢慢的身邊的人都覺得他不好相處。

我承認嫉妒在某些時候可以變成一種推動力,甚至非常有效。旁觀者喊道:「勇士啊,嫉妒給你不竭的動力。」但是對他來說,他的眼前只有不可望及的高度和漸漸的力不從心。但他還得小心,因為孤身的高度不僅寒冷而且危險。

嫉妒就是這樣的一種力量,它可以讓你獲得一些東西但是不會帶你到達頂峰,更不能使你通往幸福。嫉妒很難描繪,但就像都吃過梨子一樣,我們都嘗過它的滋味。

它是基督文化里的原罪之一。在古希臘的神話里,它掀起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科學研究中它則是一種本能。

社會學家做過一個有意思的研究。將兩隻猩猩關在隔壁。給一隻比另一隻更好的水果。那麼受到不公待遇的猩猩會拒絕水果。遇到脾氣差點的,甚至對飼養員扔起糞便。

人類對於嫉妒的表達也不見得比猩猩更含蓄。只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我們就是會嫉妒。就像你得到讚美會開心,被羞辱會憤怒,有些時候你就是會嫉妒。嫉妒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情感。跟飢餓和情慾一樣自然發生。

但是讓它自然的存在並不代表縱容它發生。這個道理就像我們要讓我們的食慾,性慾存在並根據它的需要合理的滿足它。但是不能放縱自己的慾望,否則就會傷害身體。我們可以並且只能讓嫉妒存在卻不可以放任它來控制我們。

被嫉妒控制聽上去有點可怕。其實很常見。我們身邊總會有一些別的都還可以但是總覺得有那麼點小肚雞腸的人。他們容易眼紅。看到別人擁有什麼自己沒有的東西就習慣性地貶低,嘲笑,憎恨。他們的口頭禪常常是「有沒有必要」「這有什麼了不起」

不被嫉妒控制就是不要去嫉妒嗎?

不行,你做不到的。

不被控制是要對自己的嫉妒保持覺察,是要承認自己在嫉妒。一旦你看到了它,它就不再能夠控制你。慾望都市裡的凱利一開始深深的嫉妒自己前男友的妻子。她糾結難解痛苦、控訴、不停追問「為什麼不是我?」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困頓折磨,最後她在日記里寫道:「有時候你不得不承認在這個世界上就是有比你更優秀的人。」那一刻她終於釋然。

嫉妒的背後實際隨著一個東西:自戀的被破壞

在我們幼小的時候彷彿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我們很容易覺得自己是獨特的完美的。這種感受被心理學家克赫特稱為妄自尊大的本能。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也表明我們大部分成年人容易覺得自己的相貌和能力在平均值以上。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或多或少的自戀。然而當某個比你更優秀的人出現,他讓你感到自己的不足。這個時候自戀帶給你的良好感覺會受到威脅。你會感覺痛苦。

嫉妒讓人痛苦,然而其實這種痛苦的感受可以幫助你從不健康的自戀情結里走出,走向健康人格。

當你接受了你只是一個平凡人,會有些人比你更優越,你就會設定合適的目標腳踏實地的生活。而沒能處理好早期嫉妒的人會形成一種自戀情結。他們常常會用更「便捷」的方式去達到自己的目的:

? 不停地自我吹捧;

? 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 表現懶惰好為失敗做借口;

? 將自己的問題完全歸咎於童年而否認自己的責任。

這些人通常都是一個矛盾體:自卑與自傲相交織。表面自戀,骨子裡自卑。這些通常會以適應不良完美主義,拖延症的形式表現,或者在生活中看到的喜歡吹噓,不能腳踏實地眼高收低。這些問題常常是相伴隨的。一個優秀的人格具備許多相互影響的有利因素,一個適應不良的人格可能隨著成長會有越來越多的問題。嫉妒像一個傷口,如果處處理好了你就會健康,如果處理不好它會持續潰爛影響整個機體組織。

造成這個問題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缺乏自我接納的安全感。那些處理不好嫉妒的人常常是自戀受到威脅,這個威脅是「如果我不是完美的我還能接納我嗎?」這個問題的回答取決於他生活的環境。如果父母的行為告訴孩子只有他在表現好時父母才愛他,這樣的孩子便會試圖將自己認為不能被接納的部分排除。這樣的孩子會不太容易處理好早期的嫉妒感受。

再回到如何處理嫉妒的話題。當你感受到嫉妒某人的感覺,這很正常。觀察你內心的嫉妒。試著感受它傾聽它。接納就是有人比你優秀,有時候有些東西你就是得不到。

感覺到自己在嫉妒不可怕。

可怕的是放任和拒絕承認。

原文發布自:人比人,氣死人 | 為什麼我就是忍不住嫉妒?

...................................................

夏淼淼,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照顧煩惱」。

這是個腦洞心理學社區,定期更新你想知道的心理學冷知識。


輸的人從來沒考慮過自己為什麼會輸,而總是在質疑別人為什麼會贏


我相信按照進化心理學的視角來看,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嫉妒心是有重要作用的。

我猜想是這樣的,每個人在社會關係中都有敵有友,但是面對一個人,我們如何正確的決定Ta是敵是友,而且隨著情況的改變敵友關係是會轉換的,愛和恨提供了這樣的功能,而嫉妒心屬於恨的一種。

恨產生的條件是對方損害了自己的利益,當直接損害時,如果對方是有意的,產生的情緒是憤怒,無意則厭惡。可是有些時候利益的損害是十分不明顯的,非直接作用的,通常是關於有限資源的佔用,比如妹妹比姐姐美麗聰明,這時候產生的情緒就是嫉妒。

當我們嫉妒Ta時,Ta就是我們的敵人,我們當然希望Ta受損,甚至是親自動手,直到Ta吐出佔用了的資源,我們的嫉妒心消退,Ta便不再是我們的敵人,甚至還可以成為朋友。

例子:

1,我不嫉妒高圓圓,但嫉妒閨蜜比我漂亮—— 我們的圈子很近,她多多少少搶走了我的異性資源。

2,我不嫉妒高考狀元,但嫉妒同班學霸——都是一個班,他多多少少搶走了他人的關注、名額以及獎學金。

3,我不嫉妒比爾蓋茨,但嫉妒王思聰——都是一個國家,他這麼富有肯定佔有了很多我需要的資源。

所以,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嫉妒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產生的條件即是對方多佔用了共有資源

但是,基因是千萬年作用形成的,落後於時代的變化是非常正常的,以前的時代流動性不大,所以圈子共享資源是非常固定的,比如在古代村花二號毀了村花一號的容,基本上就搶佔了這個村子的異性資源,但是在現代是不可能的,在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就算是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整個資源環境都不是封閉的,國際上的資源共享程度是非常大的。

所以這樣的情況之下,嫉妒起的作用有多大我是非常懷疑的。

不過,基因就是基因,我們無法改變。


下面的理論是我奶奶教給我的:

萬惡之源皆為懶與貪,不論是西方的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色慾;還是東方的俗語:懶、饞、占、貪、坑、蒙、拐、騙,都少不了的就是懶和貪。懶惰和貪婪是人類最原始的兩種罪惡,因為懶惰,導致想獲得卻得不到,因為貪婪,於是人類就會就此滋生各種邪惡的慾念和行為去獲得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所以,個人認為懶惰和貪婪是萬惡之源。所有其他的的惡行都是源自於這兩種罪惡對於人類心靈的腐蝕和侵佔。包括嫉妒....


嫉妒的根源是內心的脆弱


推薦閱讀:

把不敢聽鬼故事看恐怖片的人綁在椅子上給他放恐怖片看會怎樣?
吸引力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有些人魅力非凡,但有些人卻總是被忽略?
在遊戲設計者眼中,哪款遊戲將心理學研究應用到了極致?
是否從小缺愛的人長大後就會嘩眾取寵?
申請美國心理學博士該如何準備?

TAG:心理學 | 心理 | 個人成長 | 自我提升 | 嫉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