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哪些新興的地名群眾始終不使用?


你們知道滬浙省界上靠著杭州灣的那個小鎮嗎。學名叫金山新城。可是大家都叫它石化。因為緊貼著海邊那一條是原來的上海石化,現在是一個邊界極其不規則的石化街道建制。而金山新城的範圍遠超出石化街道了,大部分坐落在山陽鎮。


廣州地鐵六號線團一大廣場站,我們都叫越秀南站。旁邊的客運汽車站和公共汽車站都是。路就叫越秀南路。

其實古代也有,明清時期還有百姓用元大都的城門名字,如崇文門叫哈德門,朝陽門叫齊化門,阜成門叫平則門,等等。外城雖然元代沒有,但用別名而非正名。如左安門叫礓礤門,廣渠門叫沙窩門。


2014年,廣州市花都區將原新華街道和雅瑤鎮整合為新華街道、新雅街道、秀全街道、花城街道。

然而新街道名都沒人用,大家還是習慣新華歸新華,雅瑤歸雅瑤。十幾二十年習慣,說改就改啊?

(插一句,「花城」多指花都區花山鎮花城圩,不是花城街道)

其實已經有先例了:1993年花都搞芙蓉度假旅遊區,以旗嶺圩為基礎成立了芙蓉鎮,名字挺好聽,但是民間一直沒有用,大家還是旗嶺旗嶺地叫,終於在2005年撤掉了,併入獅嶺鎮。

2003年,三水撤市設區後撤銷河口鎮、金本街道,並至西南街道。儘管西南街道辦已經遷到河口,但當地人還是不會認自己是西南的,更不用說金本還隔了一條北江呢。

2005年,廣州撤銷芳村區,併入荔灣區,荔灣區政府也已經搬遷到芳村了,但大家還是芳村歸芳村,荔灣歸荔灣,隔了個白鵝潭呢。

更不要說蘿崗區併入黃埔了2333333333333

城市裡不同街道之間差異較小,鄉村有本身的認同,大鎮里往往認圩認村不認鎮,加上管理混亂,變更繁複,不少鎮街級地名群眾都不用。

===========強=行=分=割=線===========

廣州市海珠區官洲街道,下轄赤沙、北山、侖頭、官洲,但只要不是真的在官洲,從來不會叫什麼官洲。

一查海珠區還有華洲街道、南洲街道,講真大家都是住那條村說哪裡人的,最多加一句「海珠區」,哪個在乎什麼街道啊?

更何況官洲最有名的是生物島啊23333333333

廣東財經大學,官方簡稱「廣東財大」,然而連官方都沒怎麼用,大家都叫「廣財」,或者「粵經」。


如果大學校名也算是一種地名的話,我覺得武漢的某些大學真是扎堆犯這種毛病

案例一:華中科技大學,官方文件說本校簡稱是「華中大」

好像是想給人一種感覺:我們就是華中大佬啦,我們以後說不定就改名華中大學了呢,你們華中師範華中農業給我安靜點。

結果:沒人這麼喊,恐怕校領導外訪都不會自稱「咱華中大」,老校友習慣叫「華工」,現在的學生和兄弟學校一般叫「華科」

在這個官定簡稱認受度極低的情況下,校方還要求武漢地鐵二號線在校門設的站要叫「華中大站」:

「華科」簡稱「華中大」?武漢部分在建地鐵站名引爭議_荊楚網

---------------------

案例二:華中師範大學,官方文件稱本校簡稱「華大」

據說原因是該校歷史上確實曾經叫「華中大學」,是用回歷史上的簡稱

結果:你在武漢跟別人說,我要去華大找同學,恐怕對方也是黑人問號臉???在湖北一般簡稱華師或師大,在省外一般都稱該校為華中師大(因為還有華東師大、華南師大)

不知道華中師大的同學們會不會跟親戚朋友說「我要回華大了」呢。。。

強行追溯歷史脫離現實語境,結果就是定的簡稱校外群眾都不怎麼用。華南師大前身是勷勤大學,華東師大前身是大夏大學,不知道現在你跟別人說「我要去勷勤」「我要去大夏」,有沒有人反應得過來。民國時期廣州的嶺南大學還有《南大青年》、《南大思潮》、《南大敎育》那樣的刊物,現在香港嶺南大學都不會有人自稱他們簡稱是「南大」。(南京大學校友勿急,友軍友軍

---------------------

案例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官方自稱簡稱是「中南大」。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章程》

又是一個好像要給人感覺自己很厲害的案例,似乎中南大區為最厲害了啦,快叫我中南大~

結果:百花齊放。

有校友吐槽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可能是全國簡稱最多的大學

來源: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就讀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倒是人家長沙的中南大學真是安靜的美男子,既不冒險稱自己「中大」,也不會傻乎乎說自己是「南大」,就簡稱中南,這不名聲慢慢就積累起來了?

華大華中大中南大,話說大武漢高校這浮誇的風氣是怎麼來的呢


當然是被秦淮區非法佔有的白下了。


華中科技大學,官方強推簡稱「華中大」,不倫不類,似乎只有官方在用吧。

按常識,不應該是像人們叫的「華科」、「華科大」嗎~

你叫「華中大」也就算了;非要門口的地鐵站也要叫「華中大」。站名是地名的一種。

2017年1月10日,民政部下發了「關於印發《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其中專門提到清理整治地名中存在的不規範現象,具體是指目前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現象。而「怪」地名的內涵和標準即「盲目追求怪誕離奇,地名含義不清、邏輯混亂、低級庸俗、繁簡混搭、中西混用或帶有濃重封建色彩等」。

莫名其妙的「華中大」,就是「含義不清」吧。


新吳區。

2016年2月,無錫市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合併為梁溪區。同時旺庄、江溪、碩放等街道設立無錫市新吳區。範圍大致和無錫新區相當,現在大家還是叫新區。市中心三區也少有人直接說梁溪,問是哪兒的還是會說原來的名字。

其實很多城市都對縣區進行過合併,合併之後短時間內人們還是不會那麼容易接受新名字的。比如北京的崇文宣武,蘇州的平江滄浪金閶,南京的白下下關江浦大廠,很多很多。閘北區併入靜安區之後,人家還會問你一句『老靜安』還是『新靜安』,對應的表情可能不一樣。

再補充一點,民眾接不接受看個人能力,客觀上還有一個bug,就是很多需要填寫地址的地方並沒有在區劃調整之後及時改正,比如淘寶美團之類的。

10月底,青島市即墨市撤市劃區,不過我想,即墨區這個概念要完全替代尚需時日。

嗯。


2004年左右,我在哈爾濱南崗區看到一家「杭州小籠包」,進去嚐了嚐。

聽到店主一家確實在說吳語,於是(用紹興話)問他們是什麼地方人,回答是:嵊縣。

(說明:嵊縣在歷史上總共存在了800多年,1995年撤縣建市,為「嵊州市」)


天津泰達應該算,實際上這名字是天津經濟開發區英文名Tianjin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縮寫成了「TEDA",音譯為「泰達 」。

看似非常便民,全稱7個字兒的開發區簡化為兩個字,還挺吉祥:否極泰來,念頭通達嘛。

然而本地人還是喜歡叫他開發區。

起碼我認識和聽到過的所有天津人提到泰達時,說的都是

吉林雙遼算是改名改的比較成功的,比較「順應歷史潮流」那種。但是上點歲數的還是叫鄭家屯,

仔細想想鄭家屯市這名字雖然土點,但應該不會和內蒙的通遼搞混了…而且還和張家港市遙相呼應,都是縣級市嘛。

吉林撫松有個萬達投資的撫松新城,但老縣城還是有不少人叫那片小山,松江河的,實際這倆都不確切。大概他們是口頭上不願意承認新城地位罷了…

唐山的曹妃甸,不少唐山人還是喜歡叫他唐海。

至於填海造地得來的「真曹妃甸」怎麼稱呼?

對曰:3加,工業區,大學城。

和曹妃甸比較相似的是唐山古冶區,大把人叫他東礦這個老名字,但細究起來,人本身就叫古冶,只是解放後叫了很長時間的東礦區,95年區名便改回古冶。不過年輕人倒是基本沒這麼稱呼的


鄂爾多斯,建市十多年了,本地人還是叫東勝(城區)或伊盟(全域)。


安徽省宿州市,至今下屬縣和臨近地區的人甚至不少宿州本地人都還稱之為宿縣(「宿」在當地發音為「虛」)


說一個沒什麼人知道的。

先說一下背景,2015年廣州市原蘿崗區和原黃埔區合併,名字叫黃埔區,區政府駐地在以前的蘿崗區政府駐地蘿崗街道,一部分蘿崗人還是習慣說自己是蘿崗的。這個很多人都知道,我要說的重點也不在這裡。

這個區有一個鎮,叫九龍鎮,位於該區的最北部,也是全區唯一一個鎮,在原蘿崗區地界。這個鎮是由原來的九佛鎮和鎮龍鎮合併而來,新鎮名也是兩個鎮各取一字,所以有了這麼浮誇的一個名字,不知道的還以為在香港。這還不算啥,和這個鎮有關的很多地名都很浮誇。

當地居民對新地名一直不太買賬,九佛的還是自稱九佛,鎮龍的還是自稱鎮龍。原來的兩個鎮各自都有完整的公共部門,除了鎮政府只有一個,工商、稅務、醫院、學校、派出所、郵局還和以前一樣,名字也還叫「九佛xx」、「鎮龍xx」,所以當地人都感覺不到「九龍鎮」的存在,而且這個名字,確實也沒啥積澱。

兩個鎮合併的一個原因,是為了搞「中新知識城」,規劃範圍地跨兩鎮,可能為了方便管理,就把兩個鎮合併了。「中新」指的是中國和新加坡合作,「知識城」有點拗口,大概是詞窮了,廣州已經有了科學城、大學城、各種新城,再想凸顯科技含量,也找不出別的詞了。「中新知識城」這名字也略顯浮誇,反正我沒看出來那地方和「知識」有什麼關係,也就是在大片農田中建了幾個工廠。

這個鎮有一個高中,在九佛,以前叫廣州83中,後來蘿崗被辟廣州開發區,這所學校也在幾年前改名為「廣州開發區外國語學校」,這校名也是給人一種很屌的感覺,實際上這所學校是廣州墊底的高中,過普通高中線就能上的那種。當地人也不習慣這個新校名,還是叫它83中,寄快遞地址填「原廣州83中」一樣能送到。

雖然只是個鎮,但這地方居然有兩所高等院校,一所本科,一所大專。本科那一所叫「廣州商學院」,這名字是不是也很屌,又是廣州又是商學院,聽起來就是一畢業年薪幾十萬那種。當然這個校名也是繼承了當地起名浮誇的傳統,它是一所民辦本科,也就是俗稱的三本(非勃學),以前叫「華南師範大學增城康大學院」。同樣,這個浮誇的新名字也沒有得到廣泛的接受,校門口的公交站還是叫「華師康大學院」。


2000年左右,洛陽市行政區劃調整,原郊區(再往前是洛陽縣)洛河南岸部分與東郊至白馬寺一帶更名為洛龍區。東郊人不清楚,南郊(洛南)(相當多的人)多年來還是習慣稱自己為洛南人,或直接具體到所在的鄉鎮,如關林、龍門人。很少聽有人說自己洛龍人或者來自/家住洛龍的(個人也感覺極其不自然)。

另,原郊區古城鄉規劃為洛南新區之後,大部分土著地名(村名為主)均被改成「龍x小區」之類,然而相當多的人還是習慣說自己是x村人,或住x村小區。甚至有些多村共用的小區,因為仍保留村委會等機構,原則上也是原各村人集中居住於某幾棟樓,於是出現了同一個小區,一半叫A村小區,另一半叫B村小區的現象。(當然這些在現實中不會有標註,僅有當地居民清楚。)


如果這也能叫地名的話……


2016年寧波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簡單說就是老鄞州區的奉化江以西部分併入海曙區,而老江東區整體併入鄞州區,同時奉化市撤市設區。詳見下圖。

但是並了區以後,鄞西(今屬海曙區)老一輩居民還是習慣說自己是鄞縣人(2002年,擁有一千多年歷史的鄞縣撤縣設區,叫鄞州區),年紀不太大的中青年群體已經習慣了鄞州區、鄞州人的說法,因為鄞州區算是全浙江排名前三的區,經濟發達,名氣也很大。大家很少說自己是(新)海曙人,更喜歡說自己是城西人。但在宣傳和政府層面肯定是按調整後的區劃來。

另外,老江東(今屬鄞州區)的民眾還是喜歡說自己是江東人(江東區是建國後不久設立的),不僅如此,寧波市區民眾也還是管老江東的區域叫江東,而不是叫鄞州。

同時因為老江東內部的街道劃分很細,大家也喜歡直接稱自己是福明的、東郊的、明樓的、百丈的(均為街道名)。


不懷好意的替郫縣占坑

豆瓣都已經名聲遠揚了,改成郫都區大家還認嗎23333


其實就是習慣問題。

廣西貴港市,明朝洪武二年從貴州降爲貴縣,直到1988年纔升爲縣級市改名「貴港市」,也就是「貴港」這個地名開始出現,後來95年昇地級市還是叫貴港,直到現在2018年,幾近三十年,仍舊很多人不叫「貴港」叫「貴縣」,比如我就是,雖然是九〇後,但家裏人都叫貴縣,所以就習慣了稱貴縣。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樣,仍是有很多與我同齡的年輕人不知到「貴縣」爲何物。可能是他們的家人早早改口稱貴港,也或許因爲生活在市區這種周圍都是稱「貴港」的氛圍中,沒有我們這種鄉鎮村民來得守舊。

其實我除了習慣之外,還有個原因就是,用本地話叫貴縣比叫貴港順口,我沒必要改口啊!


烏魯木齊的公交車:

「下一站 中國聯通」

中國聯通???

(評論區下肯定有人知道)


好吧...沒想到評論區下並沒有人知道...

「中國聯通」其實也不是正式地名,不過是中國聯通公司做的廣告罷了...

正式地名是「黃河路」

黃河路 一轉彎就是 人民路立交橋

附近有 人民公園 河灘快速路 等,是烏魯木齊的市中心


不過 人民公園 這個地名可能更適合用來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除了 公交車 好像並沒有人叫它「人民公園」...

西公園西公園西公園...

河灘快速路 就是 烏魯木齊河的「遺址」

1961年 烏拉泊(bai3,字典上查不到這個音,但是烏魯木齊人都習慣這個讀法)水庫在烏魯木齊河中游修建,烏魯木齊河從此斷流,河底被修建為河灘路,成為烏魯木齊的主幹路

現在,和平渠是烏魯木齊市區內唯一的河,也是烏魯木齊市的輸水渠

並べて変はれり、紅山(あかやま)も


還有 烏拉泊(bai3)...

這個地名也挺適合用來回答這個問題的...

烏魯木齊人:wu1 la1 bai3(新疆普通話) / vu44 la44 bei51(新疆蘭銀官話)

外省市人:wu1 la1 po1(普通話)

(識破)

同理,還有 地窩堡(pu4)...不過讀不對這個...就純屬於知識儲備問題了...


還有 南山...

正式名稱是「烏魯木齊縣的一部分」

我的外奶家三姨媽家四姨媽家都在那兒,我一兩歲的時候也住在那兒

(所以我的母語是一口(輕微受到普通話影響的)正宗蘭銀官話(當然是因為現在普通話用得比較多咯))

吸吸


我想知道現在的人是叫加里寧格勒還是叫柯尼斯堡


華中大

不知道是哪個智商不在線的人想出的這個奇怪的簡稱,不僅沒有突出學校特點,容易造成歧義,還比兩個字的「華科」多一個字,顯得十分不倫不類。

反正我身邊的人說的都是「華科」,偶爾還會碰到一些年紀大的人說「華工」。但是「華中大」這個名字,除了在某些官方場合,我是很少看到或者聽到的。


推薦閱讀:

城中村如何提高手機信號?
南京能成为六朝古都的主要地理条件有哪些?
同樣的體制,為什麼上海市政府的管理水平尤為高?
請問中國最有蘇聯味道的地方是哪裡?
在銀川生活是一種什麼體驗?

TAG:城市 | 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