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的歷史課本,都有那些錯誤的「歷史」?
最近看了很多視頻,發現很多歷史課本上都是明顯錯誤或者無中生有的。。。請大V普及普及只是
歷史書有人做過比較,除了民國這一段,海峽兩岸的歷史書都基本差不多。不過台灣更傾向於把農民起義污名化。至於你說的很多錯誤恐怕是看袁騰飛先生講的歷史。而袁騰飛先生講的歷史。。。。不得不說,他是個有溫度的歷史發明家。
採信史記關於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雲夢秦簡,記載中徭律:「御中發征,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
事實證明——普法工作的重要性——法不可知,有時候是威不可測,有時候則是激起民變喲。
如果那些跟著陳勝吳廣起義的人知道,失期的處罰這麼輕,還會不會跟著一起冒險呢。
課本是人編寫的,人寫的那就會有錯誤。
剛才發現課本上一處,川教版2017八年級上冊歷史課本第140頁。看最後一段以我隱約的回憶,至少十五年前的歷史教材,對國民黨的惡行講述的很春秋筆法
對KMT軍隊在抗戰中的英勇表現大書特書,對其所做的惡行、尤其是對農民所做的惡行卻閉口不談。
我們對於歷史的認知,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特別是數字方面的,年代、數量之類的。我曾經比對過同一出版社不同版本的初中歷史教材,應該是人教版吧。在講蘇聯的戰時共產主義那一部分,有一個70萬改成了20萬(記不太清了)
可見,學術屆的研究成果也在更新著教材中顯露出的史實。對於那些過於誇張的和縮小的,無可厚非。畢竟是要跟著指示走的。誰都沒有錯。中國如此,國外亦然。
遇事看破不說破,心裡明白就好。有容乃大,胸懷要廣,不要斤斤計較於那些東西。很多東西都是在逐漸往正規的方向走的。況且應試教育下初中高中的教材,背都背不完。就是讓你對歷史有個大概的線索和了解。如果非要計較的話。那麼眾多兒童文學和歷史發明家還活不活了…謝邀看你如何理解錯誤了。準確的說,真實的歷史才是正確的,但是人類迄今為止所有的史料記載都會受到作者的個人傾向和社會的輿論傾向影響。更何況為了教育而生的歷史課本呢┑( ̄Д  ̄)┍
看歷史就是看熱鬧,活在當下才開心。
勝者為王敗者寇 無論是現代史還是古代史都會有曲筆 編纂者畢竟受時代局限 含有主觀意識情緒在裡面 還有受統治者逼迫威脅的情況發生 你以為史官個個都是司馬遷 班固之流啊 即便是司馬遷在編寫史記的時候 到漢武帝那段 也會有情緒流露和爆發啊~
謝邀。沒那麼多錯誤 起碼飽經考驗的嶽麓版是這樣的但是每個教材幾乎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對秦始皇的反面誇大例如焚書坑儒什麼的 講課的時候老師對他焚書坑儒大加批判 認為斷了不少傳承然而我們現在都知道焚書坑儒 焚燒的是封建迷信書籍和煉丹製藥的方士好像還有一個插圖左衽了…
現在的歷史教材出現失誤的可能不是沒有,因為隨著一些新型觀點的表達和材料的不斷披露,總有那麼一些觀點是過時的,比如「開足馬力,撞沉吉野」之類的。但有的教材編纂者不能改,不好改,不敢改。因為教材上每一句話不僅要對學生負責,還有政治上的壓力,要考慮後果,所以盡量無為而治。
一般而言,歷史教材對於一些有「問題」歷史知識點採取三類辦法進行處理。
一種是一筆帶過,比如1958年到1976年,這是新中國跨度最大的時期,但是初中教材談到這,只有一課的內容,高中教材變成了一篇紙。有,也承認,但是從來不當重點考。第二種是轉變立場:比如抗日戰爭,有沒有台兒庄戰役,有沒有平型關大捷,有沒有百團大戰?有!這些勝利的東西我們大書特書,但是有沒有武漢會戰,有沒有淞滬會戰,有我不說。我不說他有,我也不說他沒有,我也不講。重點記台兒庄平型關百團大戰就好了。再比如解放戰爭,台灣一個說法,大陸一個說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不客觀。太平天國也一樣,主要說積極不說消極。最後一點是無視最新的歷史研究成果,這個例子不少,之所以不去在書上進行更正,原因也有很多。如果這幾點都算,咱們的歷史教材沒幾點和歷史相同的。個人最不滿的就是一戰史說沙俄在巴爾幹地區的走狗塞爾維亞是民族獨立戰爭,而卻不說比利時和盧森堡的事情
謝yao 要說「錯誤」可能真的談不上 因為歷史教科書的作用和目標是為莘莘學子科普基本歷史,於是他的定位決定了他不可能出現太多或者既定性的」硬性」錯誤:比如明明沒有的歷史事件瞎寫,或者歷史事件中,時間地點人物等記載刻意的偏差,很負責任的說這些東西幾乎根本沒有,也導致了他說的歷史事件不可能非常深入(都那麼薄了,人家把事情說清楚就不錯了好嘛,你再看看漢書,唐史,明史的厚度等等24史就更別談了)所以想犯錯也來不及,因為一章節實在太短了,,初高中歷史書尤其如此,像一戰二戰基本上一章帶過。因此導致了——凡事都有兩面性,歷史上尤其如此,因為無法展開細節,所以自然無法「充分」分析一些爭議性的歷史事件(苟~不好意思走錯片場了。)況且,很多人可能覺得,歷史書是由現任執政方出版發行的,於是對於很多歷史事件的「主觀評價」存在一些」小小的」偏頗和某些歷史的「篩選性記錄」,注意哦,是主觀評價,比如某些戰爭意義的誇大或者否定(尤其是近代史部分)或某些事件根本不寫(但你肯定會從各種渠道知道),但這些是錯誤嘛?顯而易見的不是,因為同樣的歷史事件因為掌握資料,角度,立場等不同當然就有不同的看法,並且這對熱愛了解歷史的學生來說無傷大雅,對於歷史沒興趣的學生講細了歷史的評價性結論同樣無關緊要,而且隨著教學質量的提高,很多歷史老師(高中)都會回憶般的「悄悄的」在課堂上說一些「書外話」,很有趣,不過具體就不再贅述。以上~哦yeah~!
瀉藥。
這麼說吧,在我們現實中,很多東西哪怕你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都未必是真。
而歷史書上的東西,終究是人寫上去的,做個參考就行,不用太較真。
送各位小夥伴一個人生格言(如圖)
很多符合現在國內意識形態的東西留下,不符合的要麼不留,要麼有所修改,多的就不說了,免得被拉去喝茶
商鞅變法
自古後主多坑貨,清史明帝多昏庸。隔牆不知窗外事,何談末代宋徽宗。
「歷史必然性」就是一個最扯淡的辭彙,歷史的進城根本就是大量的偶然事件推動的。
推薦閱讀:
※如果你回到古代成為一個開國皇帝,你會把你的國號定為什麼?
※有沒有大神能按順序整理一下中國從原始時期到民國時期的大事件?不需太詳細只要各朝代的個別代表事件即可。?
※怎樣理解《晉紀總論》里的這段話?
※古代饑荒大多數是因為天災,為什麼農民造反要殺皇帝呢?皇帝招誰惹誰了?
※1980年後,為什麼掙錢多了反而不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