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超過40萬億?(已明確公布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的省份有23個)?
財聯社13日訊,目前已明確公布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的省份有22個,累計投資目標超過40萬億元 其中,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佔2016年GDP比重超過100%的有16個省份,主要為西部省份。
這樣的固定資產投資力度是否合理?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佔2016年GDP比重超過100%的情況為何會發生?
先回答題主的兩個問題:
1.這樣的固定資產投資力度是否合理?
答:從數據看,我國2016年固定資產投資為59.7萬億元,GDP為74.4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重達80%以上。而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重超80%,意味著我們每創造1.25元GDP需要1元投資拉動,僅有0.25元是其他領域創造出來的,這無疑是偏離了合理範圍的。與資本形成總額相比則更凸顯這一數據的不合理。2016年,我國資本形成總額為29.37萬億,佔GDP比重只有39.5%(國家統計局數據)。也就是說,固定資產投資額比資本形成額要多出30.33萬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資本形成總額是非常相近的概念,在正常情況下兩者之間差額很小。如2000年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3.26萬億,而資本形成總額為3.48萬億;2003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5.56萬億,資本形成總額為5.59萬億。後者大於前者是十分正常的,因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不包括對無形資產的投資,而資本形成總額包括無形資產投資。但自從2004年之後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就大幅超過資本形成總額(背後原因有四:第一,隨著房地產的繁榮,土地交易日趨活躍,如2015年國家土地出讓金收益雖然下降,也超過3萬億,但這部分是不計入資本形成總額的,因為土地本身不創造價值。但計入在固定資產投資額中。第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包括購買以前年度生產的產品,而資本形成總額卻不包括這一部分,因為這一部分在以前年度已經計入當年的GDP。第三,這些年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規模大幅增加,建設周期較長,不少項目難以在當年統計為資本形成總額。如拆遷等費用均統計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但不統計在資本形成中。第四,近年來固定資產投資中,自有資金的佔比越來越低,主要靠舉債投資,故利息成本在固定資產投資額中的佔比也越來越高。此外,居民購房的按揭貸款,2015年同比增長了22%。地方政府的投資活動也主要靠借新還舊來維持。)這意味著,自2004年後,我國GDP中有大量不是實際形成的新價值,而是由土地出讓收入、基建和債務形成的,經濟發展走的是完全是賣地、建房修路、借錢還錢的粗放式路線。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都不是合理的。
2.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佔2016年GDP比重超過100%的情況為何會發生?
答:並沒有發生,2016年GDP為74.4萬億,目前23省市公布的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計劃規模約為45萬億,佔2016年GDP比重為60.4%,就算再加上中央的固定資產投資,預計2017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與2016年持平,大概在60萬億,佔2016年GDP比重為80.6%,並沒有超過100%。再說怎麼看待:
1.從新聞角度講,此報道多少有些賺眼球的嫌疑。從總規模看,雖然45萬億的預期看起來很震撼,但相較於2016年的59.7萬億是下降了24.6%。(試想一下將「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超45萬億」的標題替換成「今年固定資產投資計劃額同比去年減少25%」會有什麼不同的效果)從增速看,目前23個省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目標的加權平均增速與2016年基本持平,為8%左右,並無顯著波動。另外公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目標並不意味著一定達成。2016年有25個省區在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公布了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目標,只有9個省區完成了目標,其餘16個省區未完成。因此,2017年各省公布的固定資產投資目標,最終也不一定全部達成。目前相關報道確實有些誇張了。
2.從經濟角度看,這確實不是太好的信號,但其關鍵並不在於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大小,而在於其佔GDP比例的大小。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例過大,說明除了投資外,能夠創造新價值的方式極少,現有產業體系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顯著不足,經濟結構不均衡,經濟活力低下。以2016年數據為例,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重超80%,即我們每創造1.25元GDP需要1元投資拉動,僅有0.25元是其他領域創造出來的。下面我闡述其背後的深層次動機和影響,不過闡述之前,要先澄清一個概念——
45萬億的固定資產投資跟2008年的4萬億不是一回事!
45萬億的固定資產投資跟2008年的4萬億不是一回事!45萬億的固定資產投資跟2008年的4萬億不是一回事!後者是指2008年我國推出的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包括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等,其中央財政共計投入約4萬億元,並不是4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屬性不一致,不能簡單粗暴地說現在的45萬億是當年的4萬億的十倍。
好了,概念澄清完畢,開始說正題,動機方面,也就是為什麼各地政府會繼續實施如此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主要原因是經濟結構未見好轉,各地尚未找到支撐經濟發展的新辦法。2016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額59.7萬億元,是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1.8倍,經濟結構失衡仍未得到有效扭轉,經濟粗放型增長態勢進一步強化。在這種背景下,各地缺乏支撐經濟發展的有效力量,在短時間內無法找到有效增長路徑,為了完成經濟增長的考核指標,只能繼續採取傳統的大規模投資方式刺激經濟發展,特別是在經濟增長乏力地區更為突出。從預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看,公布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目標的23個省區中,三個省的投資增速目標高於2016年,分別是新疆(2016年目標12%,2017年目標50%)、遼寧(2016年目標6%,2017年目標12%)和安徽(2016年目標11%,2017年目標11.5%);9個省的投資增速目標與2016年持平;11個省增速目標低於2016年。預計增速較高的主要仍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從2016年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重看,超過100%的省份有甘肅、青海、寧夏、廣西、江西、安徽、雲南、四川、湖北,也以中西部省份為主,總體上,中、西部地區2016年固定資產投資佔地區生產總值總體比例已經接近100%,比東部地區高出近一倍。
影響方面,主要有三點——其一,加劇政府債務危機。從傳統投資模式看,政府主導的投資自有資金一般都在1/5以下,其餘配套資金都來自銀行信貸。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接近17.2萬億,中央政府債務12.59萬億元,總規模近30萬億元。可以預見的是,如果45萬億的投資成真,銀行信貸規模隨之擴大,我國政府債務也會隨之有所增加,而固定資產投資的長周期、低收益甚至負收益的風險,將極大加劇局部債務危機爆發風險。
其二,加劇通貨膨脹。固定資產投資將帶動銀行信貸增加,而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可能會(注意是可能,不是一定)通過印發貨幣的方式補充資金,這將導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加。而到2016年底,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已高達155萬億元,是2016年GDP的2倍,這意味著我國貨幣總量已經遠超我們創造的實際價值,其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如果不能有效消化超發的貨幣,則我國將會在固定資產投資依賴的惡性循環里越陷越深。
最後,導致土地價格居高不下。45萬億投資,以中國2015年末總人口13.75億來計算,相當於每個中國人要投資3.3萬元,以全世界70億人來計算,攤到每個人頭上也高達6400元,如此龐大的投資規模,其現金來源除了貨幣超發,只能繼續走高價賣地這條金光大道了。(而且中央政府明確表示不管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自行想辦法解決,所以才會允許地方自行發行債券,但債券畢竟杯水車薪,為了補之前的窟窿,地方政府必然會繼續毫不猶豫地走上賣地的道路。)所以只要固定資產投資不減,土地供應價格就不會下降,土地供應價格不下降,我國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就不會出現大幅下跌。(除非城市本身經濟結構偏向實體,不依靠土地財政且土地供應充足)換句話說,在固定資產投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房價下跌基本無望(還要漲!!!)
總的來說,45萬億的固定資產投資,會加劇債務危機和經濟衰退的風險,甚至讓注水的GDP破滅,不是好的選擇,但卻是無奈之舉。
至於說PPP領域會有更多機會的,我只說一句,PPP的核心,是化解債務風險,有心者慎思之。
以上。
(註:文中數據引自國家統計局網站及相關研究報告,圖標引自雲財經,部分觀點引自蔡慎坤,侵刪。)這個數據是預期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數額,這個數字較2016年實際的59.7萬億同比下降了24.6%;即使在GDP增速放緩至6%的前提下也是一個降低了固定資產投資在GDP中佔比的體現。要知道從2015年起,固定資產投資在GDP中的比值就已經到了80%。這與4萬億刺激計劃是不同性質的,請不要錯誤的理解數據屬性。關於什麼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請那啥度一下。謝謝
這樣一比,08年的四萬億簡直就是小兒科。經濟大台戲,還得靠投資拉動,還得靠國企打天下。
作者:project1
鏈接:如何看待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超過40萬億?(已明確公布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的省份有23個)? - project1 的回答 - 知乎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中國地區情況差異大,全國宏觀數據可以用於研判整體發展水平和趨勢,但不分地區的深入討論,意義有限。
先進發達的地區或城市,例如上海為代表的長三角、廣州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以及北京,目前對固定資產投資的依賴已經比較小了:深圳2016年GDP1.95萬億,固定資產投資只有4078億;上海2016年GDP2.75萬億,固定資產投資6756億;蘇州2016年GDP1.55億,固定資產投資5648億;佛山2016年GDP8630億,固定資產投資3512億;像這樣一些城市,固定資產投資只佔GDP數額的20-30%,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數。
而內陸省份,尤其一些中西部省份,固定資產投資額還相當高,例如貴州2016年GDP1.17萬億,而固定資產投資1.29萬億,超過當年GDP總量。
各地區所處的發展階段、發展條件不一樣,要區別看待。類似貴州這樣發展條件較落後的地區,並不像沿海發達城市有技術、人才和資本大規模的發展新經濟,實現產業升級,它的出路還是只有立足於本省的資源優勢,發展相關產業,2016年貴州工業投資當中,電力和煤炭兩個行業的佔比都超過10%。那麼和先進增長模式對比,貴州這種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向,自然是顯得比較「落後、粗放」。
同時又由於貴州的經濟體量一直較小,建設資金不充裕(3500多萬人口的貴州GDP總量15年剛過萬億,16年末整個金融機構存款餘額只有2.3萬億,比同處西部、1500萬人口的成都一個市還少1萬億),基礎設施依然需要大力彌補歷史欠賬。所以我們看到,2016年貴州固定資產投資當中基礎設施投資5340億,佔比達到41%。
說到基礎設施欠賬,答主所在的四川,也是深有體會,舉兩個典型例子吧:
1、至今成都到北京的客運列車,最快的G308要14個多小時,然後Z50要22個多小時,T8就超過1天時間了,必須要等西成客專年底通車後,最短時間才能壓縮至10小時以內。然而其實成都到北京鐵路里程也就2000公里左右,並不是特別遠。
2、涼山彝族自治州,面積6萬多平方公里(浙江全省不過10.55萬平方公里)、人口400多萬,至今只有1條從雅安方向入境經西昌然後往攀枝花出境的高速建成通車——其實,這些年來四川的交通建設力度已經十分大,從08年震後重建起交通運輸業投資已經連續多年高位運行,2016年高速通車總里程超過6500公里,位居全國前3,但是對於四川來說,目前這些路依舊還是不夠滿足發展的需要,尤其在四川盆地周邊山區和川西高原區,。
所以像這樣的情況,要不要繼續大力投資改善基礎設施?我覺得依然是很有必要的,絕不能一刀切的要求控制投資,壓縮基建規模。
同樣,對於很多西部縣市來說,工業發展依然很不充分,工業化還遠未完成。例如,四川第2大城市綿陽下屬的鹽亭縣,是川中涪江流域的丘陵農業縣,全縣常住人口40餘萬,受區位、基礎和交通的限制,工業發展十分滯後,2015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只有區區9億,第一產業佔GDP比重還有38.2%,高於二、三產業。
類似這樣的地區,西部還有一些,也都需要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和工業投資,改善發展條件,增加就業崗位,它們的城鎮化和工業化道路還很漫長。。為了弄個高贊答案,我認真梳理了一下上述23個省份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預期目標後,研究發現,根本就沒有投資刺激計劃!從新聞角度講,該報道多少有些誤導公眾的嫌疑,並且後續的輿論更是存在著不明真相、嘩然而上的盲目跟風。
首先,沒有嚴謹區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投資刺激計劃的差別,事實是混淆了概念,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不具有可比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是總量概念,反映一定時期內全社會用於製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工作量以及相關費用的總稱。按投資主體劃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既包括政府投資、國有及國有控股單位投資,也包括民間投資、外商投資等。「投資刺激計劃」一般使用在促投資、拉內需的語境中,基本指代的是政府投資。具體到「四萬億」,則是一個增量概念,是指2008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在保障性住房、農村民生工程、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城市電網改造、社會事業發展等領域實施一批重點投資項目,新增投資總規模達4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新增投入1.18萬億元。因此,45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四萬億」在數據屬性上是不一致的,不能簡單粗暴地說現在的45萬億是當年的「四萬億」的十倍,將總量概念和增量概念混淆。
其次,沒有清晰說明45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體量,事實是正常比例的投資規模。全國固定資產投資額等於31個省份和不分地區的投資額加總。2016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已經達到60.65萬億元,考慮到2017年仍有增長,這與23個省份共45萬億元的投資規模是基本匹配的。需要注意的是,這裡使用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與支出法GDP中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也是有區別的,前者一般大於後者。主要原因在於:一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包括土地購置費、舊建築物和舊設備購置費,而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不包括這些費用。二是現行的固定資產投資統計是按照投資項目來進行的,投資額計算方法按照形象進度確定,存在著一定的隨意性和高估問題。2015年,我國支出法GDP、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分別為69.7萬億元、30.2萬億元和56.2萬億元,前兩者是可比的,可以用來計算投資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一般用來反映工程進度和投資的活躍程度,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決策信息。
再次,沒有準確把握投資計劃預期目標的預期性和引導性,事實是預期目標不具有約束力,而且在投資形勢偏弱時期往往定得高一些。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投資計劃預期目標是政府對年度固定資產投資發展期望達到的目標,屬於預期性指標,並不是約束性指標。預期目標本質上是導向性的,在反映投資發展基本趨勢的同時,主要是向社會傳遞宏觀調控的意圖,以引導市場主體行為,不等同於預測值。正是因為預期目標承擔著引導預期的功能,所以從實踐看,在投資形勢向好時期,投資計劃預期目標一般傾向於定得低一些,在投資形勢偏弱時期,投資計劃預期目標往往會定得高一些。
第四,沒有深入分析投資計劃預期目標的完成情況,事實是近三年的預期目標都比較難以完成。在投資形勢偏弱的時期,投資計劃預期目標往往很難順利完成。從全國來看,在2014-2016年的連續三年間,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都沒有完成計劃預期目標,比如,2014年全國投資計劃增速為17.5%,而實際完成增速為15.3%;2015年分別為15%和9.8%;2016年分別為10.5%左右和7.9%。從23個省份來看,評估其2016年投資計劃預期目標的完成情況,可以發現,只有約一半的省份(12個)順利完成了投資計劃預期目標,而且大部分集中在規模較小的中西部省份。投資規模前5名的省份,山東、江蘇、河南、廣東、河北投資增速分別低於預期計劃目標1.5個、3個、1.3個、5個和1個百分點。
最後,沒有縱向對比各省投資計劃預期目標的變動情況,事實是很多省份都在2017年下調了預期目標。從23個省份來看,與2016年投資計劃預期目標相比,2017年目標下調的有11個,基本持平的有10個,僅僅只有2個省份進行了上調,分別是遼寧和新疆。這兩個省份都是在2016年投資規模出現或大或小收縮的低基數條件下提高投資預期目標的,考慮到遼寧投資佔全國比重僅為1.1%,新疆投資佔全國比重僅為1.7%,可以判斷出2017年投資計劃預期目標的整體下調態勢是成立的。
所以啊……新聞媒體工作者的經濟學培訓任重道遠啊,不太懂的就不要亂報道嘛。
利益相關的,繼續加大投資才好!
類似鄂爾多斯新城還得出現一批
0000瞎搞,房價繼續高漲,對內通脹繼續,對外貶值繼續。把春藥當做保健品來吃!後來者怎麼辦啊?把鐵公基,高新科技逐漸產能過剩!!!!
推薦閱讀:
※在非洲建立一個軍火工廠怎麼樣?
※王老吉和加多宝谁才是“原来的配方”?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认为商家就应该和气生财,而不接受他们有真性情?
※卡夫旗下 炫邁口香糖進軍中國市場,然後箭牌在中國口香糖市場佔有率高達80%以上,炫邁應該如何打開市場?另外對於炫邁這則廣告以及找柯震東代言有啥看法?
※如何理解茅台預計 2017 第一季度營收增 25.38%?白酒行業是否在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