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旅行中觀摩學習建築?
本人一個二流大學在校學生,規劃專業。因為是和建築相關的專業,所以偶爾也會出去看看古鎮博物館建築之類的。但是感覺自身學習不夠充分,觀看建築的時候並不懂得要如何學習觀摩,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看什麼東西,也不懂得如何去感受建築的精緻或者巧妙,感覺自己就是走馬觀花的看一遍而已,最後除了照片感覺幾乎沒有在心裡留下什麼印象。知乎的大神們,到底應如何在旅行中觀摩學習別人的建築呢?
學建築這些年,旅行給我帶來了什麼安藤忠雄在書中寫到:旅行,造就了人。他20多歲拿著當拳擊手賺來的錢遊歷了世界最後開始做設計,最後成為建築大師。這些豐富的旅途不僅滋養了他的設計,更一步步建構著他自己的心靈居所。旅行,在安藤看來不只是身體的移動,重要的是離開日常的惰性生活,與自己進行「對話」交流的過程。也因此,他寫出了自己完整人生的後半句:「旅行,也造就了建築師」。建築旅行這種習慣,對於我來說,估計一輩子都逃不脫了。我們想知道究竟喜歡什麼樣的房子或城鎮,並且被打動,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間房間,一個廣場是什麼樣子,空氣中的味道如何,腳下的地板,手中的把手感覺如何,陽光怎樣射到建築物上會是什麼樣?置身其中感覺擁擠還是寬敞,是尺寸近人還是龐然大物?上路可以是為了觸動內心的那些風景,也可以是追尋大師的腳步。建築朝聖之路總是一波三折,而抵達之後所見所得總教人不負之前路上的辛苦。當你痴痴站在建築中抬頭仰望,總是能從設計的細節感受到建築的樂趣,回頭想想,或許這正是一次次不顧泥濘,踏上追尋建築的旅途的原因。
我還記得這個小姑娘的名字,她叫Annalisa,父母都是建築師,但此次和爺爺奶奶一起來參觀拉圖雷特修道院。跟小女孩奶奶聊了一會,爸媽都是建築師,我說我爸媽也都是建築師,可沒有運氣四歲就來參觀柯布西耶的建築。走到這幾個著名的光井邊時她被直覺吸引了過去,並慢慢舉起了相機。我認為這張照片的價值在於她手中那個小相機所拍下的照片,我很好奇,好奇一個沒有受到建築學條條框框所束縛的眼睛裡看到的空間是什麼樣的,看到的建築或城市又是什麼樣的?
拉圖雷特修道院 Convent of La Tourette同樣拍攝於拉圖雷特修道院內,一段普通到有些粗糙的樓梯,卻對我意義非凡。首先,為了減少修道院中上下樓梯所產生的噪音,柯布西耶將樓梯刻意設計為較陡的四十五度角,從而減緩人們的步行速度;其次,當人在下樓梯時,目光是向下的,也就是朝著自己腳的方向,因此,燈應該安置在樓梯的低處。一切都從人的尺度與行為出發,這是柯布西耶設計理念的本質,在這個微小的細節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聖皮埃爾教堂 Church at Firminy,菲爾米尼,法國拍攝於柯布西耶位於費爾米尼的聖皮埃爾教堂中,這是柯布晚年的最後一個作品,教授說「他裝進了一個宇宙。」最上方的天井象徵太陽,數不清的圓洞組成獵戶座星雲,而圓洞中的有機玻璃才是神來之筆,陽光透過它們在對面的牆上折射出無數條光帶。在這座建築里,柯布把光用絕了。教堂內的迴音,空氣,光,最有特色的是這一條條的光帶,都是無法用照片記錄的,這就是只有旅行才能學到建築的精髓的原因。
旅途與建築——那些瞬間的思考克勞斯兄弟小教堂Bruder Klaus Kapelle,科隆郊區
尋找火燒小教堂的路是一種朝聖,就算開車也是那麼麻煩,佩服那些走了好幾個小時的人。進入內部,從頂上瀉下的光灑在地面上的一窪水面,水如鏡面投出水滴一樣的頂。坐在座位上盯著燭光,我在想,假如我不事先做那麼多功課,就那麼來到這裡,也會被感動嗎?當我出來在花叢邊舉著相機,身邊走過一個個來這做禮拜的人,我想應該是的。感嘆這個建築屆的隱士,在無可逃逸的信息化時代深居簡出,在建築狂歡的衝動中冷靜克制,他用極簡的語言定義建築的功能,抗拒無用的形式和意義,他用純凈的形式和精湛的技藝,強調了在這個浮華世間存在,感知和冥想的價值。感謝生命中見到的些許驚喜。
籬苑書屋,北京本科畢業的時候去籬苑書屋這個時機對我真是恰到好處。由於建築都比較偏,開車堵車一上午才到,。聽人說過這個建築建造的故事,感嘆這樣有條不紊不急於求成才能做出精益求精的東西,終於體會了什麼是慢工出細活。以前總是太快,太浮躁,太急於求成。畢竟年輕,還有時間可以探索,可以犯錯,可以做的更好。在這樣的山水之間,感嘆建築不僅僅是生活。實話說,很不相信這樣的建築在北京,那樣的聲音,空氣,光影,材質肌理與體驗,都是無法表述的。
多次造訪一個地方,能看到以前不曾看過的風景。冬天來這,整個住宅區都很死寂,只碰上一對老夫妻來參觀兒子媳婦的新房;夏天來這,看到滿院的生活氣息。喜歡過客這詞,彷彿也如自己的境遇,學建築以來總是兩年換一個國家;總以為人生不過只是得到與失去的過程,有什麼可留戀,又有什麼可追求的呢?戀上一種風景,你會不顧一切的瀏覽她的全部,甚至對於她的瑕疵也能找出適當的美詞來修飾。只是因為你喜歡這道風景,所以你能容忍她的所有,就像學建築,就算辛苦,但卻迷人。
現實與理想——那些設計的現狀Les Espaces d』Abraxa, 大努瓦西八月在巴黎的時候決定去看看Ricardo Bofill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設計的幾個Social Housing。我分別造訪了東區的Noisy-le-Grand和中國城附近的Ivry-sur-Seine。Noisy-le-Grand看起來安全些,火車站就在公寓樓和辦公樓底下,清早下火車的時候街上三三兩兩的人,整個街區還是蠻整潔的,只是處處泛著衰敗的氣息,不難看出當初這裡是被規劃成一個工作生活娛樂綜合體。
Cité du Parc et Cité Maurice-Thorez, 伊弗里Ivry-sur-Seine稍微令人感到不安,但是更有生氣一些,沿街有餐館和商鋪,而且出地鐵就能上扶梯直接進入到這個龐大宮殿中。幾十年前的烏托邦夢想已不復存在,久而久之,毒品犯罪和貧困成了這裡的代名詞。巴黎政府似乎遺忘了這些地萬,任其自生自滅,封掉的電梯,壞掉的噴泉,地磚縫裡沒人清理的野草。我曾今認為在這些雄心勃勃的規劃項目中,建築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建築設計的質量能決定項目是否成功,以及有多少人受惠,但現在越發覺得,管理者的決心和使用者的智慧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昌迪加爾的規劃,這樣的城市,可能在次大陸上找不出第二個了。這個城市默認大家都有除雙腳之外的交通工具,甚至自行車都不適合在這裡使用,更沒有完善的公交系統。大平原被規劃成幾十個萬萬正正的sector,每個邊長近一公里,都相對獨立,很多有自己的商場,警察局和其他設施,長度本身就導致資源浪費,比如需要為更多的路燈支付電費。他拋棄了印度傳統的底層商用上層住人高密度的城市形態,使城區喪失活力,除了Sector17等規劃的商業行政區域之外,沒有什麼人氣,各sector的商業中心也基本上門可羅雀。低密度的住宅使市區居民非常少,而那些在市區找不到住處的人只能在規劃邊界之外的村鎮住下,每天往返市區。如果昌迪加爾沒有首府的地位,沒有由此南來的行政權力,就業機會,和相關的商業機會,靠城市本身的狀態,可能已經成了一座荒廢的城市。
身邊的建築——那些陪伴你的設計abercrombie building, 悉尼可能除了我沒人會在去考場的路上被一把樓梯迷住差點誤了考試時間了吧。這是在悉尼大學裡的一棟樓,abercrombie building。這把樓梯沒有屈服於現代主義的簡化原則,而是創造出讓人身臨其境去體驗建築的複雜性,看似是簡單的橢圓,卻隨著樓層角度的變化,進入眼睛的空間語言完全不同。像是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個只屬於自己的視角,去感受建築的質感、色彩、 非理性的秩序,去體驗一個自己潛意識創造的迷宮。而這一切,發生在去上學的途中。
白兔美術館是我在悉尼最喜歡隨時走進去看看的地方之一,很多中國當代藝術品都會在這裡展出。美術館是由一個帶屋頂的砌磚倉庫改造而來,四層樓的空間包含了gallery space, exhibition space,digital experience center, café和 artist studio. 最有趣的是建築外表表現出富有工業紋理的砌磚外殼,室內通過三層樓高的熒光燈管和嶄新的窗戶給予自然光戲劇性的表演,讓整個美術館充滿活力和現代感卻又保持原有建築的特色。
結語:安藤忠雄在曾一次講座上說:你們年輕人啊,不要總是再看電腦和手機,要多出去走,要多讀書,要去美術館看那些作品,用腳走,別在電子屏幕上看。活生生的安藤特別有趣,他注重「體驗」,注重「美」,注重「敏銳」,注重「激情」。他和其他建築師談理論、談技術、談策略談天談地不同,他只是講述一些平凡的故事,但卻讓每個人都能被打動。
文末,感謝參與本文撰寫的朋友們。
另在此鄭重聲明,本文所用圖片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
感謝以下朋友投稿:
史鍾一 — 英國巴斯大學建築系本科在讀;
傅鈺涵 — 悉尼大學建築系;
朱維昆 — 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建築師;
劉國宇 — 米蘭理工大學建築系,RSAA事務所,北京。
關於建築旅行,自己有個公眾號,歡迎關注。
http://weixin.qq.com/r/EzustKXEkfjureHX924B (二維碼自動識別)
http://weixin.qq.com/r/SP364qzEDPFzreiB96h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一直有一個想法,怎樣通過每次旅行去學習建築學。
首先,去之前,要做足夠的準備,了解建造過程,設計思路。因為建築不是一次性畫完圖就造出來的,通過剛開始與業主的溝通完成圖紙,不斷地修改。施工過程中也是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影響最初的設想。其次,親自到達目的地和在圖片上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是感受方面。我向來認為照片也是有生命力的,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專業的。當他在拍攝這張照片時肯定是自己對這個場景的感悟,單純覺得美拍下來。自己可以拍可以不拍,不要為了拍而拍。每個地方都應該走到,親自感悟,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最後,應該是寫一篇文章來描述出自己這一路的想法,不一定是記敘文,也可以是散文,甚至是建築作為背景,一篇小說才是賦予她生命力的最強有力的表現。不拘泥於形式,真實的抒發自己的感悟才是。最後一步尤其重要,或者抄繪下這棟建築,廣場,景觀,甚或街區,乃至城市。通過有形的東西表現出建築抽象的東西來,我認為是非常有必要的。說不好,觀摩這個說法略牽強,旅行是為了讓你能見識更多的、不同風格的建築。細細品味建筑後自己心中有一定的看法,久而久之,融會貫通,這些觀點可能會成為你將來設計風格的雛形。以上僅個人的看法,本人也是二流大學建築生,因為不滿足國內教育的體系,休學來日本攻讀建築學,前路茫茫,任重道遠。
推薦閱讀:
※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的設計,有哪些精妙之處的設計細節?
※飄窗能否同時承受兩個150斤的人?
※如何評價夢想改造家第三季最後一期 20161122收官之作(最後的布依家園)?
※如何評價扎哈的設計?
※一周時間能從無到有完成一個建築競賽設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