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IP改編母體大多是網路文學?
以閱文集團為例,先看看這組數據。
現在閱文旗下有多少作家呢?400萬!!!!!!沒錯,400……萬哦
閱文的註冊用戶呢?3000萬。
這個比例就是1:7.5
什麼概念?
也就是1個作家服務7.5位讀者。
這說明了什麼呢?
生產力啊!
網路文學的造血機制使得它的生產效率幾乎是所有IP源中最高的。
生產效率的背後是什麼?
首先是生產成本低。遊戲,動畫,漫畫製作的成本都是很高的,一部電影的投資從500萬到上億,動畫24分鐘的單集的成本是大約是80萬,這些載體的人力投入,生產周期和傳播的節奏都是不一樣的。電影製作周期長,傳播是爆髮式的,而即使是動漫畫也沒辦法做到像一些網文那樣日更8000字,而且文字所容留的信息空間大,一段話有很多的涵韻和想像空間,如果是動畫或者電影,它們在時間線上能夠容留的內容十分明確,雖然受眾也有自主的思考,但是更多地是被導演安排著參與到作品呈現中的,一個剪輯片段傳達了多少信息都是被嚴密組織起來的。第二個原因是網路小說的發布成本低,導致作家的試錯成本也低。比如閱文開發了一個作家助手APP,作家可以在後台看數據跟讀者交流,然後根據讀者和數據的反饋去修改寫作方向,這也是別的載體所沒有的特點。正是這些原因,使得大量的人投身到網路文學創作中。當然,即便作家基數龐大,平台方仍然需要一套機制,以確保最具想像力和故事性的作品脫穎而出。回到開頭說得「生產效率」這個點,網文的自身特點——想像+套路,使得從作家產文,到編輯審文和平台發文整條流水線的作業都非常的敏捷,平台的這個機制就好比工業生產的柔性製造和JIT,加上產品的時效性快,讀者第一時間就會看到作品,同時給予評論,致使網文的整個造血運轉可以迅速對市場做出反應。為什麼網文能成為衍生品的第一大內容源呢?正是由於網路文學的所有上述特性直擊到了市場的「爽點」。
目前,網路文學IP生長模式有兩種
1、自養型:依靠自身內容發展壯大,成為改編藍本。
這種模式由作家獨立完成創作內容,作品在被閱讀的過程中,不斷靠其自身的內容積聚起粉絲群。這種情況下作者是比較自主的,平台方不會過多地干預作者的創作,而且一般作品口碑的積累需要一個自然過程,所以在改編端的落地開花沒這麼快。但從好的一面來看,正因為這個過程緩慢,所以這類作品的粉絲對原著比較忠誠,而原著粉可能對於改編之作的期望比較高,改編難度也較大,《琅琊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無論是原作還是改編的質量都非常高,口碑得以迅速傳開,形成持久的影響。
2、異養型:內容靠市場哺育,在內容生產前期就根據市場做規劃。
這種模式下作家的內容創作受市場的定位影響,ip的規劃並不是等作品在市場成熟了以後才開始做的,而是在作品誕生之前就研判市場的需要,創作相應的內容。比如,網路作家骷髏精靈新書《斗戰狂潮》的發布會,閱文的頭頭腦腦幾乎都到齊了。骷髏精靈的書之前就在閱文的平台裡面有廣泛的認知度,但這次新書的策略是作家完全按照產業鏈需求進行創作,在下游端也是採用了書、影、游、漫、音多線同時聯動的模式,每個環節都由平台方利用資源做全盤的規劃,最大化IP的回報。相比於「自養」型,這種類型的IP生長方式反應和動作更快,所有的動作都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就是迎合市場和粉絲的口味,這種類型的代表作是《擇天記》,動漫,遊戲和現在電視劇的製作都是經過閱文這個平台方規劃部署的,走的是玄幻中國風,內容和呈現的調性都是經過對目標受眾特徵分析後來確定的。
其實IP並不是很難理解的東西,往高大上了說就是知識產權,即internet protocol。
所謂的小說IP,通俗來講就是適合改編為影視,漫畫,遊戲等的小說作品,估計很多人都知道花千骨吧?事實上花千骨就是改編自晉江文學城的網路小說,一般來說,所謂的大IP就是點擊率,收藏量等數據極為可觀,又適合改編的小說作品。那為什麼這種IP能夠那麼火炙手可熱呢?令得無數人趨之如騖。
其實很簡單,打個比方吧,天蠶土豆的《斗破蒼穹》可以說是網路文學知名度最高的小說作品之一了,這類型的大IP首先它內容優質,其次在互聯網時代,能夠接觸到網路小說的人群幾乎都知道這部小說,甚至也看過這部小說,現在這本小說要改編了,你會不會去看?哪怕是賣情懷,這個IP改編出來的作品都會有大多數人關注,省去了廣告推廣的費用。
其二,這種大IP可以說已經是半成品的劇本了,如果改編成為影視作品,其難度顯然會比編劇重新去原創一部劇本啊!甚至都不需要編劇了,直接找原著作者參與改編就可以了,而且這樣一來輸出的作品反而更加尊重原著,對擁有龐大粉絲量的作者來說,他肯定是願意這樣做的。
當然,也有一些IP一開始關注的人並不多,但是產出了衍生作品之後忽然火了起來,帶動了原著大賣,比如說琅琊榜,花千骨就是這樣。這種IP和知名度本來就很高的大IP剛好有些相反,但歸根結底,IP其實都是運營出來的。
(以上是個人看法,閱讀完之後,別忘了關注隨我哦!)畢竟網路文學的粉絲基礎龐大啊,IP改編主要還是看粉絲,這些粉絲基礎大的網文,拍得再爛還是有粉絲買單,怎麼虧!
網路文學更貼近市場,套路適合改編影視劇
按時間線來說 IP改編這個東西實質上在網路文學之前就存在 量也極大 只是不叫這個名罷了
然後出現網路文學 極大的替代了本來就不夠豐富的實體商業性通俗文學
然後流行IP這個概念 網路文學適逢其會也好 反過來催生IP這個概念固定下來也好 總之現在看到的都僅僅是一個時代的片段截面
各種概念下實體的生命力到底會有多強、能有多持久——還都是未知數莎士比亞的劇就是文學。
也有不適合拍得小說,比如硬科幻,應該說不是不適合拍,而是難拍,對製作團隊要求太高。
快得寫手碼8000字3個小時吧,網文有套路可循。
創作成本低是主要原因。
但是改編不是經常會偏離原作嗎?母體基因太強大了。
我覺得還要考慮一個因素,就是編輯的作用。不知道影視公司誰來決定一個劇本適不適合拍?
網路小說一個作家搞定,端改編要一個團隊,以根和開花結果作比喻甚為妥當。
日本的大多數IP應該是漫畫吧。但是日本有沒有閱文這樣的平台呢?所以要看有沒有一套成熟的造血機制。
我覺得大多數的改編品都是需要一個故事的,而小說是說故事最高效的形式。
網路文學現在的儲備量實在是太大了
推薦閱讀:
※網文IP為什麼會這麼火,未來趨勢呢?
※為什麼很多很多文筆好的網文大神例如priest,專註於寫耽美作品?
※網文平台是如何培養讀者消費正版的習慣的?
※盜墓小說的知識體系從何而來?
※国外有没有类似中国的网络文学?如果没有,为什么?
TAG:網路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