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杆子分多少種?都有什麼特點?

我聽說內家拳有大桿練法,想向各位求教,都有哪種?(我不學,我就想領略一下)

補充一下啊,網上我看了不少了,抽桿壓桿發力為主,橫拿左右發力也有,其他的很罕見。我想問問還有其他的種類嗎?總共都有哪些種類?太極形意在這個上有何區別?

感謝幾位,樂意提供點信息的我都點贊。


我也不練大杆子,實在沒地方放,只是學過攔拿扎,還是看下面的視頻吧。 下面給些參考資料。大槍,大杆子技法不分內外,只要是流傳下來的技術都差不多,至少在明末就已經有完善的訓練體系了。有靠門檻練增加功力的,也有掛重物的,還有刷樹的。

《功夫印象》第五集 可以看看13:30里這些人的練法,其實流傳的都差不多。這裡面那個小鬍子據說是手臂錄作者吳殳的師父石敬岩的後人,石家槍幾乎是後世所有槍法的鼻祖。

[轉載]馬明達 明末武術家石敬岩考述 詳細看裡面的考證,大杆子和大槍的練法是一樣的。

摘抄部分如下

敬岩槍法有很多特點,吳殳講得很細,其精微處確有明代其他幾家陸合槍所不及者。這是一個內容繁雜的大問題,現在只能就其犖犖大端略加介紹。

吳殳告訴我們,敬岩教人習槍,最重戳、革二法,也就是要求習槍者必須從最切實淺近的功夫入手。所謂「戳」,即戚繼光、程沖斗諸家的「扎」,是大槍最基本的進攻法。槍家有言:「十槍九紮,一槍不扎,便是傻瓜!」足見扎是槍法的核心,是非重視不可的基本功夫,同時也是最切精要的功夫。吳殳說:

「石師之教,先練戳,戳不許多,四伐五伐則喘息汗下,止而少憩。又四伐五伐,以力竭為度。戳不竭力,則手臂油滑,初址不固,臨敵無以殺人矣。以漸加之,必日五百戳,幾百日而後戳固焉。」

這些話很淺近,無須解說便可明了。「四伐五伐」是吳殳借用《尚書·牧誓》的句子,鄭玄《注》謂「一擊一刺為一伐。」吳殳當然不是用「一擊一刺為一伐」的本意,而是指每一戳為一伐,每一組練習不過四五戳而已。現在看來,這個數字似乎很少,何至於「湍息汗下」呢?我們應該明白,首先敬岩所練的馬家槍槍式其長近一丈,分量在七八斤到十斤之間;明代尺度與今天相差不大,以嘉靖牙尺為準,一尺約合現在32厘米,只略略小於今尺而已。而明代斤兩之重量還略略大於今天,一斤約合今天596克,槍重以七斤為率,約合今天八市斤稍多,這在馬家槍式中似於還是最輕的了。我想,凡有過大槍操練經驗的人都可以理解,八斤的大竿子, 「以力竭為度」,初練者也就是四五下便需「止而少憩」,這是合乎情理的,是符合實情的。其次,敬岩教戳,要求「以力竭為度」,就是必須全力以赴。他認為: 「戳不竭力,則手臂油滑,初址不固,臨敵無以殺人矣。」「手臂油滑」四個字可謂妙極。將偷用巧力以追求外觀效果的弊病一語道破。「初址」就是基本功, 「址」就是地基,由之引伸為基本功。要之,敬岩要求戳槍必須「以力竭為度」,就是要求以拙力練功,以打好戳的基本功,即所謂「戳址」。「戳址」小固,徒具人前美觀,上陣毫無用處。吳殳講,他們四人之中,「戳手唯(夏)君宣最勁最疾」。自然「勁」和「疾」兩個字正是戳功的基本要求。至此,我們對敬岩教「戳」 的要點便大致上有所了解。

吳殳接著說:

「戳之後,乃教以革。革者,其後踵,不得移動,移動則手不熟。乃使善戳者,如矢如電以戳焉,革稍不合法,則桿必及身,顛仆於地。桿以韋絮封其端,而又厚縛紙竹於前脅,然猶左腕右臂青紫流血,恆不絕見。」

所謂「革」,當即「格」之異字,是指大槍的防守法。「革」是泛言各種防守之法,具體講,馬家槍常法是「拿攔革中,鉤剔革上,提擄革下」凡六法,六法均有嚴格的法度和口授的訣要,我們不必一一訓析。值得注意的是敬岩教徒練習革法的一套方法,大致有兩個要點:

其一,執槍習革法後腳必須站死,不得移動,這樣做是為了嚴格練習手功,即雙手執槍進行防衛的能力。這個能力一般來說包括三點:即(1)對進攻方位的判斷和心於相應的準確性;(2)防衛動作的速度和時間感;(3)防守動作的力度和大小幅度。這三點只有在站死腳根的情況下反覆練習,方能熟而巧,巧而自如,如果在練習的初期便允許腳步移動,練習者容易用調節距離的辦法來配合手上的防衛,一旦形成習慣,手的防衛能力必難過硬,即敬岩所謂「移動則手不熟」。正確的訓練進程應該是先使手械防衛達到過硬水平,然後再加上腳步的進退移動,如此則防衛自如,萬無一失。顯然,敬岩要求先由死步練革的方法是非常有道理的,這一點一直被李書文、馬風圖等六合槍家法所嚴格遵循,足見真正的古典武藝法則在真傳實授中被一脈相承著。

其二,敬岩教戳先由單練入手,通過單練以追求「勁」、「疾」兩步功夫。而練習革法則不同,不是依靠單練,而是主要依靠對扎。對扎時,進攻一方是強有力的戳手,革者失誤,便會「顛仆於地」。為了防止傷害,還製做了攻守兩種防護器具,都是明清各家槍譜里未曾言及的,可以說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通過這些資料,不僅使我們了解到敬岩樸素切實、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也使我們得以窺見明代槍家習武的一般狀況。

吳殳還告訴我們,敬岩認為戳、革二法中,革法更吃功夫,「練革無終期,十年二十年益善」。無非是說革法非久練則不足禦敵護身,只有首先能保護自己,然後才能進攻敵人,不然大槍對扎如穿梭,我扎敵時,便是敵扎我的最好機會,無堅實的防衛手段作後援,盂浪出槍,雖有穿堅透韌之功,也未嘗不是授敵以機,自取敗衄之道。

吳殳講,敬岩在戳、革二法之後,再教門徒們練習「連環」。什麼是連環呢?吳殳說:

「連環者,一戳一革,互為主客,二人慾相殺如仇怨焉。佛門重涅磐堂里禪,謂臨死時有用者也;槍亦重臨陣有用者,習時稍容情,即臨陣無用矣。」

很清楚,「連環」便是戳、革二法的組合練習,二人互為主客,一攻一守,反覆循環。要點是「相殺如仇怨」,必須是實戰性的,而非比比劃劃,點到為止之類。這種練習方法,實際上與戚繼光、程沖斗的八母槍對扎等是同一性質的,但八母對扎和六合對扎畢竟沒有脫去套數的窠臼,練之既久,不免由熟而滑,漸漸地便成了虛應文章。相比之下,敬岩的戳、革連環化練習更具有實戰價值。

戳、革、連環是敬岩槍法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三步功夫。三步功夫有成效之後,才教以破法、行著及各種槍訣。對練槍者來說,差不多是完成了初級階段。進入了中級階段,掌握了若干進進退退法則和行著,一般對家便可對付。至於高級階段,需要更多的主客觀條件,並非每一個習槍者都可達到。程沖斗以槍法名揚大江南北,石敬岩也深表推重,然而吳殳說,程的門徒們「氣力憤發,殆同牛斗,絕無名士風流」。敬岩與人較槍「意思安閑,如不欲戰,俄傾槍注人喉,不敢動而罷」。當然,到了敬岩這種程度,「微乎,微乎,進於道矣!」的確是達到了一種很高的境界。不過,戳、革、連環雖屬下學之事,然不由此徑便無從達到高深的境界,非由這三步功夫入手,其他諸如功夫、實踐、師傳、領悟之類,都成了虛談。所以敬岩提供給人們的畢竟是槍法之正途,比起「花拳入門,誤了一生」者流來,豈可以同日語哉!

關於敬岩的武藝,我們只大概介紹如上。如前所論,敬岩一生武藝的精粹在槍法,在流派繁多的明代槍家中,敬岩獨樹一幟,形成自己的風格,故吳殳名之為「石家槍」。在仔細考察了敬岩槍法的蘊奧之後,我以為,以「石家槍」命名敬岩槍法,並非吳殳抬高自己的老師以企自重,敬岩是稱得起一家的,「石家槍」不僅理應在中國武術史上佔有自己的位置,而且與戚繼光、程沖斗所傳楊家槍相比,它在很多地方有過之而無不及。


謝邀

太極沒練過不知道。反正形意抖大槍是用胯的勁抖,練整勁。真想練建議找個師傅教你,視頻很多,看著動作怎麼做沒用,不告訴你怎麼發力,自己瞎抖看著動作好像沒差別,實際用力都不對,練了也沒太大用處。


謝邀。

大桿我平常練扎攔拿(就是你看的一剌一抽),分快慢兩種,快的就普通那種,慢的扎出去後要雙手掌心向上捧住槍尾停住,然後再拉回來。都講究貼身入貼身出。還有就是練雙手端平後的橫抖,盡量合住杆子抖動的頻率。

太級大桿還有十三桿的套路,但是需要比較大空地,而且拿杆子下樓不方便。所以沒練。

書里還有雙長桿和長短桿的對劃技法,這個應該很有用,但場地和同伴都是大問題。基本沒見人練過。

僅限太極,知道形意、八極等都有大槍,沒接觸過無法比較。

順便問句,北京有那種練大槍互扎的組織么?


有太極十三桿,我師父會,很慚愧,我實在沒時間學,而且四米二的大杆子沒地方練。

我就練了一段時間的攔拿扎,練大杆子主要為了鍛煉腰胯發力和跟手的整勁。題主真要體驗,北京的田秋茂老師應該會,以前看他徒弟練過,您可以打聽打聽。

補充一下,大槍的翻腕在胸口,大桿在胯邊。抽桿在胸口,但是其他,比如劈砸都是收在胯間,這個應該是大桿跟槍的主要區別吧。個人覺得大桿練整勁是很好的,真要練出功夫,現在還真沒有其他器械能替代大桿(可能我孤陋寡聞了),但是場地要求太高,要把太極十三桿都耍開了,一,在室內基本不可能(就練攔拿扎還行),二,起碼一個室外羽毛球場,周圍還要沒人。

根據題主要求,補充一下太極大桿的獨有特點,就是黏,在黏的時候為了防止前手被打到,基本是前手托著杆子黏的,這算是一個比較獨特的手法吧。

總體來說,就像前面幾位說的一樣,太極大桿,先得練好太極,起碼懂勁了(這個懂勁是指出了一點太極勁,明白勁整是怎麼回事了,但是未必練到很深的程度),有師父指導,再去練會比較好,否則手腕和腰會容易受傷。


當時看師兄練過,大概是刺挑擰吧,主要是這些動作和拳法的發力比較接近,事半功倍

當然我還沒等到學這個就去高考了


不學,那就網路搜吧,一大把。

要學,必須找明白的老師。

這個東西無論是你看視頻分析,還是網路搜集各方面資料進行歸納總結——都是不可能學會的。

這個需要言傳身受。

在這裡瞎扯萬言,不如師父現場示範指點一分鐘。

所以,凡是在網路上教人如何練的

——要麼是不懂不會

——要麼就是忽悠,壞人

還是第一句,既然不學,就用來瞎扯吧。


抖杆子對練勁有幫助,先練好勁,抖杆子好學

—————————————————————

早年的杆子,多半五六年長成,好多根裡面挑一根,現在的杆子,一兩年就長好,不太一樣了。有的杆子偏軟有的杆子偏硬都不好。杆子上的癤子,有的比較對稱,有的是錯開的,對稱的不好用,有些地方習慣上叫公杆子。所以說現在你想挑一根趁手的杆子,很難。

重要的是勁怎麼上身,怎麼用,多打實戰,至於杆子,有緣遇到好的就留一根,別糾結在杆子上


推薦閱讀:

站完樁身體很累如何放鬆?
如何看待MMA格鬥狂人徐曉冬在北京銳創國際大廈遭到陳氏太極傳人圍住討說法?
如何看待雷公太極守擂失利後稱「倒地是因為穿著橡膠底的鞋子在橡膠場地上滑了一下」的言論?
為什麼沒有武林義士給閆芳一點皮肉教訓?
太極拳的掤勁怎麼驗證自己或者別人有沒有?

TAG:武術 | 太極拳 | 形意拳 | 中國武術 | 傳統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