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欣賞(體驗)完一部好的作品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空虛中?

比如打完遊戲《最後生還者》、《旺達與巨像》,看完電影《你的名字》……


好的作品無論是書,電影,遊戲都有調動人移情的巨大能力,這個過程消耗了我們極大的心理感受情緒。

故事完結,遊戲打穿,好書看到最後一頁,內心深處是不想結束的,但又不得不結束。這種懸而未決的期盼,最終猶如空谷回音,激蕩在心底。

而填補這空虛的唯一辦法就是拿起另一本好書,開始另一部好劇,在steam上買下另一個好遊戲(哪裡不對)。


謝邀,深有同感。所以當一部精彩的作品完結時,觀眾OR讀者會體驗到一些痛苦。我想如果科技是探索客觀的遊戲,文藝作品就是傳遞主觀的遊戲,一部作品的精彩程度=這個作者把自己主觀想要表達的東西精準傳遞給讀者或觀眾的程度。「移情」是必須的功課,當結束後,你會有些失落,因為那個世界結束了,你又要回到自己的世界。


我也是最近看的《你的名字》,和樓主相同的感受。要說為什麼,大概是因為樓主比較認同欣賞能夠引發自身思考人生、世界從而導致產生孤獨感的作品吧。其實我也喜歡這類電影,但是我看完《變形金剛》、《復仇者聯盟》這類好作品(但不是以上提的這類作品)的時候整個人是興奮的才不會孤獨呢~

另外我猜樓主會不會整個人沉浸在這種孤獨的感受中其實並不是太想出來呢?


賢者模式



我認為是當你沉浸在好的作品中後,從中感受到作者想表現的內容時(或者你得到了屬於自己的了解)的滿足感,類似於體驗了一次別人的人生,。

人的壽命根本滿足不了我們的需求,還沒吃過其他的美食,還沒去觀賞過各地的風景文化,讀書館的書也才讀了冰山一角,能活到膩了多好啊。

我有次深夜看一部《夜訪吸血鬼》的電影,想著自己可以活到一萬年的話會怎麼樣活著,活多久會膩,自己得出的結論是應該在三千年的時候活膩,然後自殺。(話多了,有沒離題)


因為戲結束了,你還沒有


和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質、行為模式、心理狀態、感受力皆有關聯。 我就很難從影音、書籍的氛圍內走出來,對其中的苦痛理解極為深重,對其記憶彌久不散,而認識的另外幾位女性就對自己所觀看過的大部分電影都能瞬間忘記——甚至會不小心下載第二遍,看到一半時才恍惚覺得「我好像看過一點這個。」 和我的感受完全大相徑庭。

我一度認為我對彼世界的過度沉迷也有部分因素是由於對現實的失望,所以文藝作品的「後勁」對這類敏感度較高的人尤為強烈一些。 當然也受對所觀看內容的心裡傾向性影響。


僅個人體驗:

見識得少,好書好作品的閱讀量少。

以至於接觸一部稍微優秀一點的作品,都會被戳中G點,身心都會迅速被吸引,久久不能自拔。當你看得多了,也許就不會這麼容易空虛了。

空虛來自於極大的滿足。而當你不容易被滿足的時候,精神高潮之後的空虛就會減輕。

貝勃定律,邊際遞減效應適用。

簡單來說就是要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啊,這樣感到『空虛』的門檻就提高了


我個人覺得,這就像是【吃飽了而不再想吃、喝足了就不想再喝】一樣。

不論是人的生理還是心理,都存在需求。一旦需求被滿足,我個人認為就會發生【負反饋現象】,來抑制你滿足需求的行為。

為什麼我們會去看書、看動畫電影、玩遊戲?因為我們有精神需求。

尤其是【好的作品】,給我們的精神需求所帶來的精神滿足度,不是「不怎麼好的作品」所能相提並論的。

就跟名廚製作的大餐名點,與不會做飯的素人隨便搞出來的黑暗料理之間的區別一樣,吃到嘴裡感受能一樣嗎。好吃的東西,你會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大吃特吃,這顯然能滿足食慾;而不好吃的東西,自然是味同嚼蠟,難以下咽,對食慾的滿足效率也就大打折扣,甚至我們大多數時候會直接放棄進食吧。

在我們的內心(即人的精神,大概是【以大腦內部活動為主的某些組織的複雜生理活動的集合,所形成的閉合系統內的狀態集合】?隨便說的概念大家不必細究233),也會發生某些類似「吃飽了」的行為,所以會讓你的內心發生負反饋,從而抑制」精神需求「,所以才會有短暫的空虛感。

而看一些垃圾書、玩一些爛作,自然是滿足不了我們精神需求的,強行看、玩下去,只會造成精神和生理上的疲勞,雖然乍一看有點相似,但顯然,這跟題主所說的情況顯然是兩碼事。

(本人非生物專業,稍微網上查了一下:

所謂【正反饋】大概是一種促進作用;而【負反饋】大概就是一種抑制作用。講的粗略,也懶得引用什麼資料,讓各位見笑了)


可能我們它們的美好,值得我們消費更多的時間,去重複溫習和延長體味吧。


推薦閱讀:

如何形象地理解薩皮爾-沃爾夫假說?
為什麼用五筆打字也會經常出現拼音筆誤?
一個人五官中至少遮住哪些地方會辨識不出來?
有哪些心智技巧能讓生活、工作、思考、意志得到改善?
認知科學如何解釋人類對抽象數學概念的理解壁壘?

TAG:心理學 | 認知科學 | 認知 | 心理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