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羊變多了以後,是會把草吃完然後自己滅亡,還是會自動平衡數量?

假設草原上有一群羊,羊的數量受限於草的數量和某種病菌A。當羊的數量超過一定限度時,即人口(羊口?)密度過大時,病菌A會致病致死,導致羊的數量減少。羊的數量減少後,疾病A停止傳播,羊數量穩定,並通過吃草、繁殖恢復。

在上述模型中,1 由於病菌A的存在,草的數量並未實際成為主要限制因素;2 不考慮狼等天敵問題。

接著,我們假設,羊發生的某種突變,體表產生病菌B,病菌B對羊無害,而且可以抑制病菌A,且很容易在羊群中傳播。於是,病菌對羊的數量調節作用消失了,羊群大量繁殖,這樣,羊的食物——草開設成為羊群數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我的問題就在於,接下來會怎樣發展?似乎有兩種可能:1 羊群繁殖超越草原的承受力,部分羊飢餓、餓死,然後羊群數量得到控制,和草原達成數量均衡 2 食物不足,導致羊群更加瘋狂的爭搶食物,於是草原在短時間內被徹底滅絕,最後羊群死亡,這樣,羊群和草原都滅絕了。

上述兩種可能中,哪一種會真實發生?為什麼?(按我的猜測似乎自然界多數時候均衡的,然而第2種情況哪裡不合理呢?)

如果引入羊的天敵——狼,似乎依然類似的情況:

羊的數量增加——狼的數量增加——更多的狼捕殺羊——羊數量減少——狼的食物壓力變大——狼更加瘋狂的捕殺羊——羊滅絕——狼滅絕

求內行解釋


本專業內容,這個涉及到生態學中的一個核心問題,種群是如何自調節的。簡要回答下。

在自然界中,捕食者是可以通過調控植食動物種群和行為,進而影響植被恢復。但是,捕食者不存在的情況下,氣候波動與植食動物種群內部的競爭,也都可以削減植食動物種群,避免植被被吃光。

因此,肉食動物的存在,對於植食動物的調控和植被恢復,是一個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就好比春晚上的舞蹈,年夜飯上的冷盤。

舉個例子:

在大航海時代,帆船有60%的運力,用於保存食品。在漫長的海上,新鮮的紅肉尤其難得,因為牛羊鮮肉太容易腐爛啦,而且船上放太多的草料養牛羊也不現實。所以,海員多吃牛肉乾。英國皇家海軍水手吃的牛肉乾,比這些水手的年齡還大。即使軍官能自費掏腰包買肉食,也是要在離港半月內吃完。

一些水手,就把羊放生在大西洋航線的小島上。這些小島植被茂盛,羊在上面自然繁衍,船隻經過時候,可以獵殺一部分羊,用於鮮肉補給。然而,在現代航運時代,水手們再也不需要獵殺這些羊群進行補給。這些羊群在小島上,不再會被捕殺。那麼,他們會不會無限繁殖,把島吃的光禿禿的?事實上並沒有,羊群和植被實現了一種動態平衡。羊群一直在波動,島上的植被依然繁茂。

這是因為,野生食草動物同時受到三個方面的調控,即氣候波動,自身內部的競爭(即負密度制約),人類或者捕食者的捕殺作用。

在氣候方面,乾旱、酷寒等災害自然會淘汰弱的個體。比如,在高緯度地區的馴鹿幼體,在第一次越冬時候,有時候能夠損失總量的90%。氣候的影響是不可捉摸的。有時候,強壯個體也會被逆淘汰。有一年春天,我觀測的馬群中,強壯的馬紛紛脫毛;弱的馬還披著冬毛,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營養儲備,換毛比較晚。結果,來了一場倒春寒,下了一場大雪,脫毛的裸體的強壯馬,凍死不少;沒換毛的弱馬,一個沒少。

儘管氣候對草食動物種群的影響很重要,但是負密度制約效應更加有意義。負密度制約是指,動物種群的增長速率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而逐漸變慢的效應。也就是說,在草食動物種群中,每個個體都會和其它個體競爭食物等資源。種群密度小的時候,種內競爭少,動物繁殖的資源多,種群增長快。種群密度越大,種內競爭越強,動物繁殖後代的難度就越大,種群增長速度趨緩。當種群密度逼近環境承載總量時候,種群增長速率為零,種群總量開始震蕩。

負密度制約是一種負反饋作用。類似於燒水,水冷了,就加把火;水沸了,就關小火。一般來說,氣候和密度制約就可以維持草食動物和植被之間的動態平衡,使得植被不至於退化。

負密度制約是如何實現的呢?食物資源競爭是顯然的。種群密度大了,植物就不夠吃了。動物挨著餓了,就營養不良,在災害中容易死,生育能力也下降。其次就是高密度種群更容易受到疫病殺傷。有意思的是,某種兔子,在高密度種群下,兔子的內分泌系統會發生劣變,比如血壓升高,猝死的概率變大。

轉發我一個舊文吧。

植被退化是因為狼被打完了么?

這個鏈接里,我寫的很完善。


作為一個普通的數學專業本科生,我自己也在極其理想的條件下研究過這個問題的簡化版。

x_1x_2為植物A和植食性動物B的量,k_1為植物A的自然生長率,k_2為植食性動物B的自然生長率,c_{01}為環境對植物A的承載量,c_{12}為單位數量的A對B的承載率(就是一單位的草能養活多少牛),d_{21}為單位數量的B由於食用導致A的減少率(為簡化模型,假設這幾個參數均為常數),那麼我們可以列出下面的一階動力系統:

frac{partial x_1}{partial t}=k_1x_1(c_{01}-x_1)-d_{21}x_1x_2

frac{partial x_2}{partial t}=k_2x_2(c_{12}x_1-x_2)

我們可以得到唯一一個(非平凡)平衡點:

x_1=frac{c_{01}k_1}{c_{12}d_{21}+k_1}

x_2=frac{c_{01}c_{12}k_1}{c_{12}d_{21}+k_1}

而若平衡點處等號右端函數的Jacobi矩陣特徵值實部均為負值,則平衡點穩定。由於這兩個特徵值表達式太複雜,無法從形式上判斷,我取了幾組相對「合理」的參數,得到的特徵值實部均為負。

以下是c_{01}=1,k_1=2,k_2=1,c_{12}=0.5,d_{21}=2時動力系統的相圖:

可以看出,所有箭頭都指向右下方的那個平衡點。

所以在這種簡化的模型中,只要參數選擇適當,生態系統是可以自調節的,這個平衡點是穩定的

-

花絮:

我在一開始研究時,誤將動力系統第一式理解為

frac{partial x_1}{partial t}=k_1x_1(c_{01}-x_1)-d_{21}x_2

即B吃A時,無論A有多麼稀少,單位數量的B使A減少的速率是恆定的。此時在一定條件下,動力系統將不再存在非平凡穩態,相圖如下:

此時表現為:生態系統一開始A和B都在生長,在某個臨界狀態時A開始減少,過一段時間B也開始減少,直到A被吃光(曲線從y軸穿過),就像題主說的第二種情況一樣。後來想了想,這種模型似乎存在一點問題:就是在空間較遼闊時,在草很少的時候,單位數量的羊吃草的速率就不應該是恆定的了,「羊吃草」的事件發生速率應該和羊、草的接觸頻率有關,即與羊的密度乘以草的密度的積有關。要是在一個足夠狹窄的空間里,也許一開始那個悲觀的模型才是對的?

歡迎一起來討論。


幫題主溫習一下高中生物~

(圖片是在不知道哪裡的生物題里搜刮到的)

K值表示環境容納量,甲為「J」型曲線,乙為「S」型曲線

K值表示特定環境所能容許的種群數量的最大值,種群數量增長到K值後可能上下波動,但是無法突破K值繼續穩定增長

「J」型曲線是理想狀態下的種群數量增長,排除了包括食物、天敵、空間等一切干擾,用來說明種群的增長潛力

「S」型曲線是現實中的種群數量增長,受環境等因素制約

「J」型曲線和「S」型曲線中間的陰影部分表示在生存競爭中被淘汰的個體

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種群數量關係

嗯…這個圖好像不夠明顯

(看圖二)這個夠明顯了吧~

A表示被捕食者,B表示捕食者

捕食者的數量跟隨被捕食者的數量變化而變化

這是個典型的負反饋調節所以說羊是不會滅絕的啦~草和狼也不會

羊把草吃得差不多的時候大多數羊就找不到草了,只能餓死

羊餓死得多了,草就默默的長起來了

當然這是在沒有人類介入進來過度放牧的情況下(萬惡的人類~)

題主所提到的第二種情況很難真實存在,似乎還真沒聽說過有哪個種族最終和自己的食物們同歸於盡了

況且大多數捕食者的食物都不是單一的,複雜的結構是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的基礎嘛~


這個結果應該類似於控制論當中的負反饋,它能達到平衡穩態是有條件的,傳統的S型曲線模型只是在滿足條件情況下的近似才對。平衡的主要條件是種群在事物不太充足的情況下就會停止增長,停止增長的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其中出生率主要和食物充足的程度有關,而死亡率除了壽命導致的自然死亡以外,還跟疾病、天敵等等因素有關。死亡率越高,種群就會在食物越豐富的情況下停止增長,從而保持較少的種群數量。

然而羊會不會把草吃光,還取決於草生長的速度與草被吃掉的速率,草被吃掉的速率大致跟種群數量正相關,而草生長的速度差不多是個定值(取決於氣候、日照等因素),草不被吃光的條件是在羊群數量達到平衡的條件下,草被吃掉的速度仍然小於草長出的速度。應該相當於二階控制的穩定性條件,如果這個條件達不到,就會導致羊群劇烈增長然後吃光草。

再考慮到羊群增長速度和草的存量成比例,草的增長速度則跟羊群的存量成比例,這是個二階控制模型,即使最後草沒有被吃完,它的阻尼模型也應該有過阻尼、欠阻尼、臨界阻尼的不同情況,過阻尼的情況下種群數量會慢慢增長趨於極限,這跟S型曲線比較一致;欠阻尼的情況下,種群數量會在平衡點附近反覆波動最終趨於平衡;臨界阻尼則可以以較短的時間達到平衡。

所以自然死亡率是個很重要的要素,在自然條件下,動物生存都比較艱難,即使沒有明顯的天敵死亡率也不太低,就比較容易平衡;而在人工放牧的情況下,動物被照顧的比較好,自然死亡率低,就很容易把草吃光。過度放牧導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應該在於羊更加不容易自然死亡了,當然也有可能有計劃地驅趕讓羊能接觸到更多食物,從而促進了生長率。


作為葉老師的粉絲,來答一下,O(∩_∩)O~~

我覺得問題的關鍵在於;

「食物減少,羊群更加瘋狂的獲取食物,使草場徹底滅絕;羊群減少,狼更加瘋狂的捕食羊,使得羊群徹底滅絕」這個邏輯中食物減少並不能導致更加瘋狂,反而食物減少會降低羊群破壞草和狼群捕食羊的能力。

以下很多回答都機械化的吧羊和草抽象成了板塊。但是羊和草場不是細菌和培養皿,即使草場也不會坐等讓你吃到沒。大自然的季節因素不可忽略,羊吃草是隨著季節而遷徙變化的。在徹底吃凈草原之前,食草動物會隨著季節遷徙到水草更加豐美的地方繼續覓食,這也就是『逐水草而居』。而在遷徙過程中,如果作為個體營養獲取「貼膘」不足,那麼很可能死在半路,從而減少種群數量,達到平衡。從數量上無法「瘋狂的獲取食物」

其實還有更可怕的情況,就是過冬。不跨越赤道的草食動物在過冬時往往需要刨草根過活,若是在夏天食物減少,冬天飢餓嚴寒,刨草根補充跟不上消耗,於是就被自然淘汰,餓死掉了。這就是草場的季節性枯萎,使得羊群沒機會「瘋狂獲取食物」從而被餓死淘汰。

狼群同理,獵物減少,捕食成功率下降,食物減少,體能下降。同樣會導致弱小群體無法熬過嚴冬(旱季),或者說無法通過遷徙(肉食動物倒是很少遷徙),自然減少種群數量。

其實並不像美國的『狼群鹿群』故事,在自然界飢餓嚴寒是比起疾病更加常見的減少種群的現象。

另外除了一年一度的季節變化,多年一度的自然災害,如水旱會直接對於所有種群造成無差別打擊,使得種群數量需要多年才能恢復至災前,這就是更加宏觀的數量調節。

上面有答案提到我國封建王朝會因為人口太多引發戰爭,再通過戰爭減少人口,落入馬爾薩斯陷阱。但關鍵點其實是天災每次都會把我國人口承載力一下降到極地,並不是明清前的朝代每當人口達到一定數量就要打仗。而是每當天災降臨,打仗會難以避免。

總結:

季節變化和災害會自動使得生物種群難以超載,一旦食物相對不足,捕食者會相對喪失「瘋狂獲取食物的能力」所以您設想的2號情況不太可能發生。

入侵生物和家養生物除外。

額外提供一個觀點

按照動物族群的組織方式,每個組群的個體數是有上限的。聖經的亞伯拉罕和漢朝的卜式這樣的養羊能手,帶領羊群只在千頭左右。沒有發現什麼記載說,自由放牧情況下會出現萬頭羊。

可以理解為動物交流需要成本,個體太多交流不經濟,也就無法維持種群團結。

就像某些肉食動物的剛成年雄性會被驅逐出群,一些動物族群也會產生內部衝突,制約種群數量

「」非獨羊也,治民亦猶是矣。以時起居,惡者輒去,毋令敗群「」《史記卜式傳》

可以看出要想追求更高的種群數量,需要調整種群內部和諧,這在自然界應該是難以辦到的,所以根據動物的組織能力,自然的動物種群一定會有個上限,也並不會太高。如果小範圍存在多個族群,那麼動物們會爆發領地之爭,從而確保給自己的族群留下一個承載力足夠高的領地。


一臉嚴肅地回答!!!!語言略為俗氣點=:=

公理1: 題設允許發生變異,且該變異是可遺傳的

公理2: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

其他公理:現代主流生物進化理論

定理1:在病菌b出現前,該系統能夠通過自我調節維持穩定狀態,符合現代進化理論。

定理2:草就長在地上沒腿跑不了,所以羊在吃的到食物的情況下是不會進行直接地生存鬥爭的。所以體弱的羊能夠在無天敵的情況下生存下來。

定理3:而羊會跑,跑的快的羊不容易被狼吃,體弱 年老的羊會被狼捕殺,同理,體弱 年老的狼會被餓死。

目錄:

1.自然平衡

2.自然失衡

3.引入狼後

1.自然平衡

假設在病菌b出現之前,該系統的各物種數目足夠多,則每一個物種產生的突變是可觀的。

在一定條件下,突變大多數是有害的,少數有利。

在羊發生某種突變和病菌b出現之前,極少數病菌a有可能產生了某種突變,產生了對病菌b的反抑制性。

但病菌b出現前,該突變不具有明顯優勢; 病菌b出現以後,產生該突變的新病菌a優勢明顯增大。

普通型a菌在環境選擇中被淘汰,而新型a菌則有更大的機會生存下來,進而大量繁殖,羊的數量回落,最終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點。

該系統再次維持了平衡。

2.自然失衡

假設b菌的抑制性過強導致a菌產生的突變不能完全抵抗甚至無法抵抗b菌的抑制,導致該系統內a菌的滅亡。

在a菌完全被自然淘汰之後,由定理2,羊群過量繁殖,資源越來越少。整個系統處於失衡狀態,最終草無羊亡。

3.引入狼後

根據定理3,狼和羊之間的競爭關係,會使狼羊物種內部,不斷淘汰不適合環境選擇的個體。

能夠適應環境的狼羊個體生存下來並繁衍後代,後代繼承了前代的優良可遺傳變異並繼續進行淘汰作用。

最終會達到一個狼羊動態平衡。

備註:此時病菌a的角色等價於狼。

========結束


草比羊耐餓,羊還沒有特別多就會因為吃不到足夠的草餓死,所以一般一個地區的種群有一個相對恆定的密度。

小學時看十萬個為什麼來的,沒法講得很學術……但應該是這樣哈


這個高三生物書上有的吧,寫的西伯利亞狼與鹿還是羊的故事。


並不是內行,只是說一下自己的想法。進化其實質就是基因的變化。一個物種想要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繼續生存下去,就要儘可能的保存其基因庫中的基因。種群的個體每一個都存活並不是其目的,目的是保留儘可能多的基因,以便應對未知的環境變化。所以在遇到突髮狀況時,種群中的個體並不是一門心思的保全自己,而是會為整個種群的繼續存活努力。年老的,繁殖能力弱的羊,無法為種群的繼續做出貢獻,因而會將享用食物的機會讓給年輕力壯的,繁殖能力強的羊。為什麼會這樣?生物界不乏這種利他行為。生命的延續不在於個體,而在於基因。其他的個體擁有自身所擁有的基因,哪怕是一部分,那麼, 在其他個體比自身生存機會大,繁殖能力強的情況下,個體會做出利他行為,以保證擁有自身一部分基因的其他個體存活,從而將自身的基因繼續傳遞。所以,第二種情況幾乎不會發生。(當然,人類可能是個例外)科科


除了人類,很少有肉食者將食草動物吃滅絕!肉食者之間相互會競爭,會打鬥,會爭奪食物,自然而然就會變少。而不是等食物沒有了再打!


k值


應該是會自己平衡數量。


少年你可聽過S型曲線?


羊變多了,狼還會遠嗎


如果沒有天敵的話,那不就類似於生物入侵么?

親,還記得澳大利亞的野兔么?


看看狼圖騰就都懂了,騰格里自有安排


這就要看這個草原是不是密閉的系統了。如果按通常思路來理解,這個草原是真實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草原,那麼就會自動平衡,羊多了,狼多了草少了,根據物競天擇的原則,有部分羊要麼背吃了,要麼被餓死了。

如果是理想狀態的密閉草原,那最後一隻羊會把最後一棵草吃完


第一種可能性較大,因為羊的競爭意識不強,如果是狼就不一樣了


在自然系統可控範圍內的失衡是可以動態彌補的,超過了系統的修復能力,會導致其中相對弱的一方瀕臨滅絕!


草原沙化在自然過程中是不可逆的,現在做的都是人為綠化。


推薦閱讀:

如果伯川德模型成立,為什麼現實中寡頭廠商還有擁有正利潤?既然價格競爭有效,產量競爭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有沒有可能引爆美國債務危機而佔到主動權?
《歡樂喜劇人》決賽賽制是否合理?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走一步看一步」是一個好建議嗎?

TAG:博弈論 | 自然進化 | 生態環境 | 自然環境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