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共產黨從斯大林死後到八一九政變之前的中央政治局是什麼樣的?

從斯大林死後到八一九事件前的這一段時間裡,蘇聯共產黨的中央政治局委員都是由擔任什麼樣的職位的人組成的?另外蘇共有中央政治局常委嗎?


第一個答案太長,先答第二個

蘇聯並沒有中央政治局常委這一說法,只有中央政治局委員。

第二個答案,斯大林是在十九大之後去世的,所以將從十九大(1952年10月)開始,到二十八大(1990年7月)結束。

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九次代表大會(1952年10月)


蘇共第十九次代表大會撤銷了政治局、組織局的設置,改設主席團(25人)、主席團執行局(9人)和五人小組

主席團執行局成員

斯大林(中央總書記、部長會議主席、五人小組成員,1953年3月5日去世)


貝利亞(部長會議副主席、五人小組成員,1953年3月任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兼內務部長)1953年6月撤職


布爾加寧(部長會議副主席、五人小組成員,,1953年3月任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兼國防部長,1955年2月後任部長會議主席)


伏羅希洛夫(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卡岡諾維奇(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


馬林科夫(書記處書記、部長會議副主席、五人小組成員,1953年6月後任部長會議主席,1955年2月改任部長會議副主席、電站部部長)

別爾烏辛(部長會議副主席,1955年起任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


薩布羅夫(部長會議副主席、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


赫魯曉夫(書記處書記兼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五人小組成員,1953年當選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後,設立中央委員主席團(10人)取代中央委員的兩個機構——主席團和主席團執行局


1953年3月主席團成員除了原來主席團執行局8人外,還增加以下2人

莫洛托夫(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兼外交部長)


米高揚(部長會議副主席兼貿易部長)


1955年7月又增補以下兩人


基里琴科(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

蘇斯洛夫(書記處書記)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1956年2月)


主席團成員:除貝利亞屆中被槍決外,二十大留任上屆主席團全部11名成員(包括增補的2人)

赫魯曉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1958年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兼部長會議主席)


布爾加寧(部長會議主席)1958年9月免去


伏羅希洛夫(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60年7月免去


卡岡諾維奇(部長會議副主席、建築材料工業部部長)1957年6月撤職

馬林科夫(部長會議副主席、電站部部長)1957年6月撤職


米高揚(部長會議副主席、貿易部部長)


莫洛托夫(部長會議副主席、國家監察部部長)1957年6月撤職


別爾烏辛(部長會議副主席、中型機械製造工業部部長)1957年6月將為政治局候補委員


薩布羅夫(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1957年6月撤職


蘇斯洛夫(書記處書記)


基里琴科(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1960年5月免去


勃列日涅夫(書記處書記,1960年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57年6月增補


阿里斯托夫(書記處書記、蘇共中央俄羅斯聯邦局副主席)1957年6月增補


別利亞耶夫(書記處書記、哈薩克黨委第一書記)1957年6月增補,1960年5月免去

朱可夫(國防部部長)1957年6月增補,1957年10月免去


伊格納托夫(高爾基州黨委第一書記)1957年6月增補


科茲洛夫(書記處書記)1957年6月增補


庫西寧(書記處書記)1957年6月增補


福爾采娃(書記處書記、文化部部長)1957年6月增補


什維爾尼克(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1957年6月增補


穆希丁諾夫(烏茲別克黨委第一書記)1957年12月增補


柯西金(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60年5月增補


波德戈爾內(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1960年5月增補


波利揚斯基(部長會議副主席)1960年5月增補

1959年的蘇共二十一大未作人事調整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二次代表大會(1961年10月)


主席團成員:上屆主席團成員,除屆中撤職免職外的14人,10人留任,阿里斯托夫、伊格納托夫、福爾采娃、穆希丁諾夫未留任,新增1人

勃列日涅夫(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64年10月改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沃羅諾夫(俄羅斯聯邦部長會議主席)新任


科茲洛夫(蘇共中央第二書記,1963年4月中風,1964年11月免去書記處書記職務)

柯西金(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64年10月改任部長會議主席)


庫西寧(書記處書記,1964年5月去世)


米高揚(部長會議副主席、貿易部部長,1964年改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波德戈爾內(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1963年6月增補為書記處書記,1965年出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波利揚斯基(部長會議副主席)


蘇斯洛夫(書記處書記)


赫魯曉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兼部長會議主席)1964年10月撤職


什維爾尼克(蘇共中央黨務委員會主席兼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


基里連科(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委第一書記) ,1962年4月增補


謝列平(書記處書記)1964年11月增補

謝列斯特(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1964年11月增補


馬祖羅夫(部長會議副主席) ,1965年3月增補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1966年3月)

改主席團為政治局


政治局委員:上屆15人(包括增補4人)除屆中撤職1人,去世1人外,10人留任,科茲洛夫、米高揚、什維爾尼克未留任,新增1人

勃列日涅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沃羅諾夫(俄羅斯聯邦部長會議主席)

基里連科(書記處書記)


柯西金(部長會議主席)


馬祖羅夫(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


佩爾謝(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新任


波德戈爾內(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波利揚斯基(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


蘇斯洛夫(書記處書記)


謝列平(書記處書記,1967年9月免去書記處書記職務,轉任全蘇工會中央理事會主席)


謝列斯特(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四次代表大會(1971年3月)

政治局委員:上屆11人全部留任,新增4人

勃列日涅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沃羅諾夫(俄羅斯聯邦部長會議主席)1973年4月免去


格里申(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新任


基里連科(書記處書記)


柯西金(部長會議主席)


庫拉科夫(書記處書記)新任


庫納耶夫(哈薩克黨委第一書記)新任


馬祖羅夫(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


佩爾謝(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


波德戈爾內(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波利揚斯基(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


蘇斯洛夫(書記處書記)


謝列平(全蘇工會中央理事會主席)1975年4月免去


謝列斯特(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1973年4月免去


謝爾比茨基(烏克蘭部長會議主席)新任


安德羅波夫(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 1973年4月增補


格列奇科(國防部長) ,1973年4月增補


葛羅米柯(外交部長) ,1973年4月增補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五次代表大會(1976年2月)

政治局委員:上屆18人(包括增補的3人)除屆中免去的沃羅諾夫、謝列斯特、謝列平外,14人留任,波利揚斯基未連任,新增2人

勃列日涅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1977年起兼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安德羅波夫(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


格列契科(國防部長)


格里申(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


葛羅米柯(外交部長)


基里連科(書記處書記)


柯西金(部長會議主席)1980年10月免去


庫拉科夫(書記處書記)1978年7月去世


庫納耶夫(哈薩克黨委第一書記)


馬祖羅夫(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78年11月免去


佩爾謝(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


波德戈爾內(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77年5月免去)


羅曼諾夫(列寧格勒市委第一書記)新任


蘇斯洛夫(書記處書記)


烏斯季諾夫(書記處書記)新任


謝爾比茨基(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


契爾年科(書記處書記)1978年11月增補


吉洪諾夫(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80年出任部長會議主席)1979年11月增補


戈爾巴喬夫(書記處書記)1980年10月增補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六次代表大會(1981年2月)

政治局委員:上屆19人(包括增補的3人)除屆中免去的波德戈爾內、馬祖羅夫、柯西金,屆中去世的庫拉科夫外,14人留任,格列契科未連任,無新增委員

勃列日涅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兼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82年11月去世

安德羅波夫(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1982年5月增補為書記處書記,1982年11月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1984年2月去世)

契爾年科(書記處書記,1984年2月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1985年3月去世)

戈爾巴喬夫(書記處書記,1985年3月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格里申(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

葛羅米柯(外交部長)

基里連科(書記處書記)1982年11月免去

庫納耶夫(哈薩克黨委第一書記)

佩爾謝(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1983年5月去世

羅曼諾夫(列寧格勒市委第一書記,1983年6月增補為書記處書記)1985年7月免去

蘇斯洛夫(書記處書記)1982年1月去世

吉洪諾夫(部長會議主席)1985年10月免去

烏斯季諾夫(國防部長)1984年12月去世

謝爾比茨基(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

阿利耶夫(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82年11月增補

沃羅特尼科夫(俄羅斯聯邦部長會議主席)1983年12月增補

索洛緬采夫(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1983年12月增補

利加喬夫(書記處書記)1985年4月增補

雷日科夫(部長會議主席)1985年4月增補

切布里科夫(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1985年4月增補

謝瓦爾德納澤(外交部長)1985年7月增補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七次代表大會(1986年2月)


政治局委員: 上屆21人(包括增補的7人)除屆中免去的基里連科、羅曼諾夫、吉洪諾夫


屆中去世的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蘇斯洛夫、佩爾謝、烏斯季諾夫外,11人留任,格里申未連任,新增1人

戈爾巴喬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阿利耶夫(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87年10月免去


沃羅特尼科夫(俄羅斯聯邦部長會議主席)


葛羅米柯(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88年9月免去


扎伊科夫(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新任


庫納耶夫(哈薩克黨委第一書記)1987年1月免去


利加喬夫(書記處書記)


雷日科夫(部長會議主席)


索洛緬采夫(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1988年9月免去


切勃利科夫(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1989年9月免去


謝瓦爾德納澤(外交部長)


謝爾比茨基(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1989年9月免去


斯柳尼科夫(蘇共中央社會經濟政策委員會主席)1987年6月增補


雅科夫列夫(蘇共中央國際政策委員會主席)1987年6月增補


尼科諾夫(書記處書記)1987年6月增補,1989年9月免去


梅德維捷夫(蘇共中央意識形態委員會主席)1988年9月增補


克留奇科夫(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1989年9月增補


馬斯柳科夫(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89年9月增補


伊瓦什科(蘇共中央副總書記)1988年12月增補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1990年7月)

政治局委員:上屆19人(包括增補的7人)除屆中免去的阿利耶夫、葛羅米柯、庫納耶夫、索洛緬采夫、切勃利科夫、謝爾比茨基外,僅戈爾巴喬夫、伊瓦什科留任

戈爾巴喬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伊瓦什科(蘇共中央副總書記)

布羅基亞維丘斯(立陶宛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貢巴里澤(喬治亞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1991年1月撤職

古倫科(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扎索霍夫(書記處書記)新任

卡里莫夫(烏茲別克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盧欽斯基(摩爾達維亞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馬薩利耶夫(吉爾吉斯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馬赫卡莫夫(塔吉克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莫夫西相(亞美尼亞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1990年12月撤職

穆塔利博夫(亞塞拜然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納扎爾巴耶夫(哈薩克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尼亞佐夫(土庫曼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波洛茲科夫(俄羅斯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新任

普羅科菲耶夫(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新任

魯比克斯(拉脫維亞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謝苗諾娃(書記處書記)

西拉里(政治局委員)新任

索科洛夫(白俄羅斯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1990年12月撤職

斯特羅耶夫(書記處書記)新任

弗羅洛夫(《共產黨人》主編)新任

舍寧(書記處書記)新任

亞納耶夫(書記處書記、副總統)新任,1991年1月撤職

馬洛費耶夫(白俄羅斯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

波戈相(亞美尼亞共產黨第一書記)新任,1991年7月撤職

安努斯(政治局委員)1991年1月增補

阿曼巴耶夫(吉爾吉斯共產黨第一書記)1991年4月增補

葉列梅(摩爾達維亞共產黨第一書記)1991年4月增補

蘇爾科夫(蘇軍全軍黨委書記)1991年4月增補


@無恥小丑囧司徒 (這個事情有些個複雜,答案可能一次性更不全)那個你說的貝利亞事件那個事情我看了一下,反正在當時蘇聯政界一直盛傳貝利亞企圖謀劃政變(當時莫斯科的警衛歸內務部管理,在斯大林死後內務部還在城內進駐了兩個師的內務軍),同時借平反醫生案件之機把自己的死黨留明撈出來。同時他還主導了一系列人事任命。在整個斯大林時代後期,內務部更是一個凌駕於蘇聯政府與黨的機關,據說為了防止貝利亞手下的人竊聽,赫魯曉夫與馬林科夫還到密室里商討相關事項。

蘇聯共產黨黨中央的作用在斯大林統治晚期已經被降低至部長會議之下,十九大的時候廢除了總書記,斯大林僅僅擔任書記處排名第一的書記,即使這樣連這個書記的職位報紙也幾乎不提及。所以斯大林死後的蘇共中央、最好蘇維埃主席團與部長會議聯席會議決定的新任部長會議主席馬林科夫實際才是真正的當家人,他還主持黨中央主席團的會議。改組後的10人主席團中唯一的中央書記赫魯曉夫僅僅排名第五。

6.26事件的起因估計是貝利亞插手俄羅斯聯邦的事務引發主席團其他委員對於他行為的警覺,而主席團中「倒貝」最積極的赫魯曉夫之後與馬林科夫達成一致,之後說服了卡岡諾維奇,薩布羅夫,伏羅希洛夫,米高揚等其他幾位主席團委員。總之就是先下手為強,當時對於貝利亞而言他根本就不知道危險的臨近。

正好1953年5月底東柏林發生工人暴動,而貝利亞做為蘇聯官方的代表被派往(毋寧說他被派去,其實就是他自己去的,因為貝利亞一直主張東德與西德合併)東柏林,結果在東柏林逗留期間,他通過自己的情報網/黨羽獲知中央要開會,雖然事後主席團說他們討論的這個事情雞毛蒜皮,他來不來不重要,貝利亞仍然堅持飛回莫斯科。

6.26事件的直接策劃者就是赫魯曉夫,馬林科夫,莫洛托夫,他們玩的手腕是先是通知是部長會議主席團會議,並且邀請那些不是部長會議主席團的黨中央主席團委員過來(部長會議主席團的主席,副主席基本都在黨中央主席團),而後宣布是黨中央主席團會議,是討論貝利亞問題的。在之前赫魯曉夫與馬林科夫和部長會議副主席兼國防部長布爾加寧以及軍方的朱可夫元帥(此人與貝利亞的過節可謂是苦大仇深)參與逮捕行動,安排軍人小組布置在會場外,逮捕令也被草擬好,國家元首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也簽上了名字。

貝利亞到達會場還不知道大限將至,他做為內務部長是有配槍的,但是估計是因為他過於自信而把帶槍的公文包扔在了窗台上。結果到達會場之後才發現氣氛不對,根據赫魯曉夫晚年寫的回憶錄回憶,馬林科夫做為主持人要求首先討論貝利亞問題,之後大家紛紛開炮,布爾加寧,莫洛托夫緊接著馬林科夫表達支持,老好人米高揚表示保留意見(其實主席團委員已經有過半數支持處理掉貝利亞),結果馬主席既沒有歸納總結大家的觀點,也沒有按照赫魯曉夫的提議就貝利亞問題展開投票,直接按下電鈕,朱可夫帶領士兵衝進房間將其逮捕,並且將他送往莫斯科市郊的一處空軍基地羈押以防止內衛部隊營救。

馬林科夫之前的處理辦法是僅僅將貝利亞解除部長會議副主席(副總理)兼任內務部長的職務,將其調任到石油工業部擔任部長,促使內務部做為黨和政府的機構處於黨(和政府)的監督之下,並且最後還寫上 「中央主席團——解決大問題——書記、主席簽署」。這似乎說,以後黨和政府的大問題由黨中央主席團解決,中央書記和部長會議主席共同簽署。

主席團剛開始其實對於貝利亞的事情並不一致,7月1日還有貝利亞寫給中央的第二封信看出,貝利亞烏紗帽雖然不保但是逮捕行動真的只是少數人策劃。

1953.6.27蘇共中央主席團決定召開中央全會同日決定開出貝利亞黨籍

1953.6.29蘇共中央主席團(才)做出偵訊貝利亞反黨反國家罪名的決議

大概也就是這一天原來蘇聯司法系統的最高代表總檢察長薩福諾夫被撤換,烏克蘭檢察長魯堅科代替了他的職務

1953.6.30魯堅科奉命趕到莫斯科,主席團責成他在一晝夜內組成偵訊機構報主席團批准,並要求按照主席團的決定收集貝利亞集團成員的反黨反國家敵對活動的事實。

1953.7.2------7.7蘇共舉行中央全會會上,馬林科夫的報告、赫魯曉夫的講話以及其他人的發言,極力把斯大林死後貝利亞通過中央主席團採取的改革嘗試說成他企圖把內務部置於黨和政府之上的罪行,把糾正民族政策上的錯誤說成挑撥各民族之間的關係,把貝利亞在處理民主德國問題的意見說成「是帝國主義的代理人」。中央全會最後通過了《關於貝利亞反黨反國家罪行活動的決議》。檔案集的編輯說,黨中央決議上「反國家」幾個字是後來加上去的,可能是魯堅科從法律角度指出後作的修改。

1953.7.26,逮捕了內務部副部長柯布洛夫。7月29日,蘇共中央主席團通過了剝奪貝利亞全權代表的決議。貝利亞的親屬包括年邁的母親、岳母、他的妻子、妹妹、兒子在內的20餘人被逮捕。

1953.9.12 ,蘇共中央主席團通過了把貝利亞的親屬遷出喬治亞的決議。

1953.9.17 ,蘇共中央主席團通過關於審判貝利亞案件法庭的組成、起訴書和情況通報的決議,責成魯堅科根據主席團會上通過的修正在兩周內最後完成貝利亞案件起訴書和檢察院通告,提出審判貝利亞及其參加者案件專門法庭組成人員,審判不許外人參加,秘密進行。

1953.12.10 ,蘇共中央主席團通過經主席團修改的檢察院關於貝利亞案件的通告,12月17日在報上公布;批准檢察院的起訴書;批准由科涅夫擔任審判庭主席,參加審判庭的有全蘇工會理事會主席什維爾尼克、最高法院第一副院長塞丁、莫斯卡連科將軍、莫斯科市委書記米哈伊洛夫、莫斯科高等法院院長格羅莫夫、內務部第一副部長盧涅夫、喬治亞工會主席庫恰瓦。這些人中只有塞丁和格羅莫夫是律師和法院工作人員。

案件從1953年12月18日開始審判,23日結束。

1953.12.24,魯堅科和克魯格洛夫向蘇共中央報告了審判及執行結果,貝利亞及其他6人被槍決。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尼古拉.布哈林?
如果蘇聯在冷戰結束後之後沒有解體,現在的世界會是什麼樣?
如何評價瓦西里·格羅斯曼的作品《生活與命運》?
如果沒有諾曼底登陸,而且不讓盟軍在德國後方進行小動作,讓納粹與蘇聯在東線安心互剛,蘇聯能打到柏林嗎?
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Transnistria)是一個怎樣的地區?

TAG:蘇聯 | 蘇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