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下圖中這段話如何解釋?
尤其這句「故致數輿無輿。」
如果你只關心那一句「故致數輿無輿」,我不知道那句話什麼意思。但我覺得可以整體上理解一下整個邏輯鏈是怎麼樣的:
《道德經》其實通篇在講一個邏輯,就是你以為你可以定義或者改變這個世界,其實你不可以。
這種錯覺對所有人都是一樣。但對領導者來說更加明顯,很多下流的領導者,坐上了位置,就以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覺得自己可以改變這個混沌系統,卻不知道每個人都是這個混沌系統中的一顆沙子,你的力量來自「居善地」,是位置使然,你能保持,是因為你「心善淵」,不斷移動到新的好位置上去。其實你改變不了什麼。
貴以賤為本,是很清楚的事情。一個企業的領導,非要做某個不賺錢的業務,再有力量,這些錢也會敗光。什麼業務最賺錢,只有前線一個個業務員,一個個基層的工程師才真正知道。他們單個不能左右戰局,但他們(整體上)實際上左右你的戰局,所以你控制著每個基層的員工,每個基層的員工也控制著你,是你必須非常關注的對象。你可以不在乎一個人的輸出,你不能不在乎他們的整體結論。
所以,你老想突出你的不同,你有死而已。真正的君子,聖人,並不突出自己和基層的不同,而是化身基層之中。所以他們不希望像玉一樣和所有人不同,他們像沙子一樣和其他人一樣。總想表現自己的不同,結果就是偏離大多數人,你就偏離「道」的位置了。
而你問的那句,具體指向什麼,查資料一堆的解釋,但超不出一個範圍,大概就是想不一樣反而得不到這個東西,也許輿是譽,或者是別的什麼東西,這個現在也無法判斷了,但上上下下都是我前面說的這個意思了,這句話具體怎麼解釋,實在無所謂。
當然,作為整體記憶,我們還是會選一個解釋作為基礎。這個地方,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這個版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這個地方討論的是為什麼要求「一」,為什麼要「少」,原因是「少」是「統一邏輯」(從而實現大多數人團結)的基本方法。神棍們最喜歡的一個邏輯是「科學家們辛苦爬上一個山峰後,才發現早有一個哲學/宗教大師在等著他們了」。很多人還覺得很有道理,卻不明白這是一個基本的關於「一」和「少」的技巧。我們都說「我們要追求真善美」,我們就可以稱兄道弟,但如果我們說細一點,我說的真善美是說真話,對人好,支持好人。你說的真善美是要每天拜真善美老祖,我們就可以打起來了。要讓我們有共識,照顧我們兩個的「欲」,用作共同目標的邏輯就要減少。所謂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從邏輯鏈來說,損之又損才能正確,但我們求表述的正確沒有意義,我們還要追求滿足大部分人的慾望,所以,高層的表達特點是少,但這個少,必須以底層的細緻描述為本。
哲學結論可以理解為一種以下為本的,以每個學科的進步來不斷調整的抽象,所以我理解的真正哲學只不斷總結和修正,試圖抽象科學的進步,所以它對科學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指導價值,但並非在什麼地方等待科學研究。而宗教么,只是不以下為本的一種耍嘴皮子,只用於左右腦子不夠用的蠢人。
所以,侯王自稱孤,寡,不是說自己賤,而是減少自己的邏輯,變成集體中不對任何一個特定對象好的一個化身(聖人不仁),才能領導集體前進。所以,他也不能追求讚美,追求讚美就得到的就不是讚美的那個事情,這叫至譽無譽。所以侯王不(能)像石頭中玉,沙子中的石頭那樣與眾不同。
(本文是這個描述邏輯的一部分:《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 in nek 的回答)貴賤,高低,一對,有些人看起來風光,但誰又知道他欠了一大筆貸款呢,每天開車到很多地方,卻不知道車要往哪兒開 ,再多的車也和沒車一樣,不知道往哪兒開,別弄的今天錦衣玉食,明天拿著鵝卵石去馬路上鋪路,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死而不亡者壽在道家究竟有何深意?是超越之法嗎?
※如何理解『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天地不仁嗎?
※老子的《道德經》與牛頓經典力學是不是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