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履帶車輛和履帶車輛比,有什麼優劣?和輪式車輛相比呢?

再問個相關問題:在現代戰爭中,坦克為什麼不採用輪式?

————————補充問題————————

我說的半履帶車輛是指像二戰中德軍的Sd.Kfz. 251那種,履帶和輪同時工作的車輛,不是可以輪履切換的車輛……


1,早期的履帶式車輛在動力系統、轉向系統、載重能力等方面並不完善,而且結構複雜,造價高昂;而輪式車輛雖然成熟可靠,但越野性能和行走系統抗損性有一定局限。

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半履帶車輛。半履帶車輛基本是以輪式車輛為基礎,把後輪改為履帶式。改裝之後,輪式車輛的發動機、變速箱可以繼續沿用,儘可能多的通用部件可以壓低成本,利於批量生產。戰時半履帶式車輛主要是作為履帶式車輛的輔助,越野能力強於輪式車輛。雖說設計本意是取兩家之長,但也不可避免的繼承了兩種系統的缺點,公路速度不如輪式車輛,越野能力不如坦克,結構複雜、保養困難,就連維修也要準備兩套工具。

二戰最著名的半履帶車輛就是HK101半履帶摩托、M3和sd.kfz251「哈諾瑪格」系列了。

HK101,看過《拯救大兵瑞恩》的應該有印象。

M3

sd.kfz251

坦克里也有BT系列快速坦克這樣特立獨行之輩,採用克里斯蒂懸掛,裝上履帶就是履帶式坦克,拆了履帶就是輪式坦克。

隨著戰後技術發展,輪式車輛獨立懸掛、中央輪胎充放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輪式車輛的越野能力大增,擠壓了半履帶車的生存空間。

戰後至70年代,只有英國、伊朗和智利研製過半履帶車。另外以色列在中東戰爭也使用過M3半履帶車。

英國

伊朗

智利

以色列使用的M3

2,坦克自重較大,採用履帶一是為了增大接觸面積、減少壓強。二是野外通過能力強於輪式車輛,過溝、翻牆、爬坡能力更是輪式車輛無法比擬的。三是履帶本身強度較大,抗爆炸、耐高溫、阻燃、耐化學環境能力強於輪式。


蘇聯在研製第一款步兵戰車的時候,有三個設計局共拿出四個方案競標。

伏爾加格勒拖拉機廠戈洛瓦諾夫設計局的911工程就採用了輪-履推進和可調節液氣懸掛方式,除配備完整的履帶推進系外,在底盤沒測最前和最後負重輪內側還有一個可收放的充氣輪胎驅動輪。當車輛在公路上行駛時將4個驅動輪放下,採用4×4輪式行走,越野行駛時將驅動輪收起,完全使用履帶系行走,驅動輪收放時間為1~2分鐘。

——

伏爾加格勒拖拉機廠戈洛瓦諾夫設計局的914工程採用了全履帶行走,發動機後置的常規布局。

——

魯布佐夫斯克農用拖拉機製造廠聯合設計的019工程採用了輪-履混合驅動方式,車體腹部兩側各有一套包括1個主動輪和3個負重輪在內的履帶推進系統。履帶推進系統可在1分鐘內收放完畢,在良好路面行駛時僅適用輪式驅動,在鬆軟地面行駛時將履帶系放下,採用輪-履混合推進,輪式和履帶推進系各有一台發動機,輪式和混合推進方式的最大速度分別為100千米/小時和57千米/小時。

——

布良斯克汽車製造廠的1200工程為8×8全輪驅動方式,後置發動機,可以看成是巴斯-543系列全輪特種車的變形車,最大公里速度80千米/小時。

對比評審結果就是, 混合行走是個廢物,既不實用又極易發生故障。


第一個問題有人回答了,我想說的是第二點,09突和本子的13突,當然這個不太屬於純坦克,更應該是裝了坦克炮的裝甲車,原因很簡單,太重了,如果按坦克的裝甲弄,這重量實在要跪


進入全新材料的今天履帶車會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減輕重量和改善了動力系統後,輪式的優勢降低了。


輪式戰車惡劣野戰機動能力幾乎為零,就這一點足夠了


推薦閱讀:

美軍的炮兵反應速度有多快?能壓制我軍炮兵嗎?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停止對中國輸送石油,會發生什麼?
為何軍事行動都會有個奇怪的代號?
為什麼邊防部隊官兵普遍使用的是03式自動步槍而不是95自動步槍?

TAG:軍事 | 車輛 | 交通工具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