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劭忞修的《新元史》為何少被人提起?
或者說未被人重視?乃至知名度不如《清史稿》?
對蒙元史所知很寡,以有限的史學史知識發幾句議論,見笑。
先說明修《元史》。《元史》從洪武二年開設史局,歷兩次纂修,到洪武三年七月完工,前後一年多的時間。從質量上來講,算是正史中評價比較低的。紕繆和疏漏很多,清代人對此書的批評尤其多。"總起來說,他們對《元史》的批評,一是認為不合修史的體例,二是史實有許多錯誤"(陳高華《中國古代史史料學》)。
現代人對《元史》的看法改觀不少,「我們今天從史料學的角度來看,卻沒有任何理由加以輕視」,「《元史》的纂修工作草率,對所依據的原始資料一般改動不多,往往是只做了一些刪節。這種做法對於為一種歷史著作來說,當然難逃荒蕪之譏。但是作為史料來說,能夠較多地保持它所依據的原始資料的面貌,應該是說比起那些經過較多加工潤飾的正史來,是更有價值的」。(陳高華同書)
這裡頭隱含的差異很簡單,也很重要。古人對於史書的評價和討論,立足點是作為著作。關注體裁體例等,都是對於著作周密完整有所要求。而現代人尤其是現代歷史學,對於古代史書的評價,首先是立足於史料,該書材料是否豐富,距離原始材料遠近。類似的爭論,在其他很多書上也有,比如新舊唐書、新舊五代史。當然這是一個大致的區分,並不是說今人就不關心著作體例,古人就不關心史料價值。
這個區分對於柯劭忞《新元史》的浮沉(主要是沉)是比較關鍵的。
次說柯書。清代人對於《元史》的批評如上,這些批評和道咸以來關注西北邊疆史地的研究風氣合流,產生了不少東西。龔自珍、魏源、張穆、洪鈞等人都是這個潮流的親歷者和推動者,而屠寄、柯劭忞則是這個潮流的終結。屠寄《蒙兀兒史記》、柯劭忞就是《新元史》。
柯書體例上沿用了傳統的紀傳體,有本紀、列傳、表、志。從洪鈞、屠寄等人的著作中吸收了不少新的史料,在體例上也較明修《元史》更加完備,這些都是他的優點。但相對於他所處的時代——民國時期來說,又顯得太遲太落後了。「柯劭忞的這一著作,搜羅資料相當豐富,有不少可供參政的地方,『然篇首無一字之序,無半行之凡例,令任不能得其著書總之及其所以異於前人者在何處,篇中篇末又無一字之考異或按語,不知其改正舊史者為某部分,何故改正,所根據者何書』」。(陳高華同書)
這些批評,已經是對於研究而不是傳統著史的要求了。不加考異按語、不交待改正部分和改正依據。對於從前的正史,並沒有人這樣要求。但柯書完成於二十年代,中國現代史學的學科體制和研究機構正在陸續建立,評價尺度也在發生變化(劉龍心《學術與制度》)。柯這位遺老被時代拋棄了。
對照一下與柯同時代的元史研究,陳垣1917年以後陸續發表《元也可里溫考》、《元西域人華化考》等,已經是現代元史研究成果。而柯身後的元史研究,如姚從吾、翁獨健、韓儒林等人,都既有留學經歷,熟悉漢文以外的蒙元史文獻,又能採用新的研究方法,是現代意義上的蒙元研究,而非接續傳統的史學修纂,已經不是清儒和清代遺老柯劭忞所能預流的了。
柯劭忞《新元史》不被重視也就毫不稀奇,他既不在新的蒙元史研究中佔有一席之地。作為傳統史學修纂的餘緒,在新的評價標準(史料價值)中難得高評。
本人對《新元史》沒有研究,但在網上見過一篇不錯的分析貼,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說說柯劭忞《新元史》的不足與錯誤(第二版)該樓主的觀點大致歸納如下:
- 一腦子舊思想,把本紀中有用的內容刪除
- 缺乏分析能力,錯的不改,對的改錯
- 史識不高
主要原因是他用來增補元史的外文書籍現在大多還存在,並且有中譯本。
所以想想就知道,我們現在寫的商周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唐史宋史元史明史清史中國通史以後也根本沒人看……
推薦閱讀:
※從大元到清末,為什麼蒙古實力衰弱地如此之快?
※元朝對待儒家的態度到底如何?
※南宋初年(或整個朝代)北部中國(原北宋北方領土)的經濟狀況如何?
※蒙古人創立了元朝,為什麼中國人歷史認為元是中國的一個朝代?
※元朝滅亡時,其他蒙古汗國依然存在並強盛,為何沒有幫助北元反攻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