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

做為一個課程多的大學生,平時學生會事情也比較多,但是發現沒有很鍛煉到自己的思考能力。 我想學習那種能預測全局,提前做好準備,思維縝密迅速,應變快的方向訓練。掌握別人的選擇和對問題的偏向性(誇張了哈,不過對這個方面突然很好奇) 但是感覺每天上課課上專業名詞很多不太能跟上老師,下來活動一多,自己就懶的動腦。 我比較笨。笨鳥先飛勤飛。所以我想在大學期間訓練以後面對事情的思考能力。 (希望各位答主能講的具體些。再給出有實踐性的方法,eg從平時生活中的事可以看出什麼以及以後發生哪些事可以從這件事預測或者判斷些什麼) 非常感謝


「思維縝密迅速,應變快的方向」,這兩點最好的訓練方法就是參加辯論。

加入辯論隊,或者認真準備、參加上幾場辯論比賽,會有很大的好處。

雖然認真準備辯論比賽,的確很耗費時間,不過效果也的確很厲害。

通過辯論,還可以訓練肢體語言、演講能力、個人形象。

一舉多得。

此外,就是多看書,尤其是看一些有分量的書籍,涉獵不同的思維流派,對思維縝密有很大的好處。

知識儲備多了,隨便一個引子,就能想到很多內容,那麼反應也自然就快了。

結論就是:短期見效,辯論;長期積累,讀書。

「預測全局,提前做好準備」,這個比較麻煩。

第一,還是知識儲備。

實際上,對於大學生來說,「多讀書」是再好不過的解決多方面問題的一個根本性方法。

不過,千萬不要像某個「1年讀1000本書」的人那樣,讀書是給自己讀的,不是拿數字炫耀給別人看的。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我也走過彎路,讀了一些「快餐書籍」,後來逐漸醒悟過來:說到底還是那些好書帶給我的收穫更大。

(這跟買衣服一樣,去地攤上買上1000件衣服,還不如去用這1000件衣服的錢好好地配置上幾套高檔些的衣服。)

同樣,讀書的面要廣,經濟學、心理學、管理營銷……這些都要讀。

有兩個方面的書籍比較容易被忽視:一個是方法論的書籍,我大學學過的幾門課程,《系統工程導論》、《控制論》都很好。(不用學得多麼深,要學習思維方式)

另一個是關於人心人性的。我自己是看過不少亂七八糟的,什麼《冰鑒》、《人物誌》、《人力資源管理》、《性格解析》、《人格心理學》……

雖然我後來覺得這些東西在實戰中都不大好使,但我不大清楚在看這些書的過程中的思考是否對我的思維深處有所幫助。

我倒是覺得看看電影對這方面幫助更大,也許是因為電影更加形象的緣故吧,亦或是讀書和電影相輔相成吧……(看完電影之後,看看豆瓣上電影的評論是很好的。)

總之,知識儲備是基礎。

楊絳先生那句「想得太多,讀書太少」,之所以被那麼多人認可,就因為這句話切中了要害,而且讀書到了一定數量之後,就會明白自己確實「讀書太少」。

(上知乎也是有好處的,但要適度。碎片化知識的作用是有限的。你原來有一個系統,那麼碎片化知識會幫助你很多。但你如果原本就沒有,那麼就會越來越亂。)

第二,就是尋找事物的流向。

事物的發展其實是有流向的,大到整個社會的運轉,小到一個人,都是有流向的。

多總結這些流向,慢慢就會增強預測能力。

比如,我原來一直被公認為是情商比較低的人,一個原因就是我原來不大清楚我做某個行為,會導致對方如何反應,而對方的反應會對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很慚愧,我原來的確不清楚這個流向,甚至我都不知道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

但後來省悟到了,就開始總結,於是情商就慢慢好了起來。(仍需努力)

每個人的行為都是有一定模式的,大部分人會很明顯,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預測。人是我們社會中各種事情的主要因素,所以如果能夠預測人,那麼也就能預測事。(一定程度上)

以前看過一部倪匡的小說,好像說是要一個科學家自殺了,後來經過調查,發現是有些想殺掉這個科學家的人群,給這個科學家寄去了一種動物的日常生活軌跡圖和這個科學家的生活軌跡圖,科學家看到自己和這個動物一樣,每天的生活軌跡都是完全固定的,於是覺得人生無趣,就自殺了。

有時候很驚奇的發現,一個人的行為,真的是會帶著一些流向的。

尤其是已經「自我封閉」的人,幾乎就可以進行完全預測了。(待證)

能夠自我剖析而改善的人,絕對是極少極少數人。

學習能力強的人,不大好預測,因為他會不斷成長。

農村的人,會流動到城市;小城市的人,會流動到大城市。

年輕人更具備這種流動性。

所以,老齡化必然是從經濟不發達的地區開始的。而勞動力的外流則(可能)會加劇經濟的惡化(待證)。

以前是農村——所以經常能聽說有些地區的農村只剩下老人了。

而當全國老齡化問題來之後,小城市的年輕人則會湧向大城市。

同一個城市,經濟不發達的區的人,也會往經濟發達的區流動。但反向的流動沒有見過。

所以,不管老齡化問題如何嚴重,(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是絕對充滿活力的。即便它本身老齡化,但仍然會有源源不斷的新的年輕人口(勞動力)進入。上海,東京都是這樣。

而不斷有人湧進去,則肯定就有居住的需求。

也就是說,這種大城市的房子,不管多貴,都屬於「剛需」,買了之後放在那裡是穩穩的保值的。

反之,而在沒有經濟發展潛力的地區購買房子,如果是為了長期投資,是不明智的。

其實說白了就是尋找「來龍去脈」,鍛煉多了,就好像能看到很多的線一般。

想進行預測,這種流向發現得越多越好。

在尋找流向的時候,有兩點我個人的體會:

(1)不要以為自己能改變他人。包括不要隨便給別人提「有益於他」的意見。

(2)多玩玩「預測」遊戲,就是做出自己的判斷,然後進行觀察,然後根據觀察的結果進行修正。

不要怕犯錯,著重於看自己的判斷哪裡出錯了。

第三,略過個體,直接看整體。

第四,抽離,從遠處和歷史的角度看待事物。

第五,直接跳過當下的變化,問一個「so what」。

第六,忽視掉「所有」言論,直接看影響因子。

比如2010年那陣大家都說鄂爾多斯經濟發展不錯,當地想把鄂爾多斯打造成一個中國的「拉斯維加斯」,我去轉了一圈,然後查了一下拉斯維加斯的資料。

發現幾點:(1)鄂爾多斯和拉斯維加斯都不大適宜居住;(2)拉斯維加斯是賭博和色情都合法,所以才吸引去了很多人,而鄂爾多斯不可能這兩點合法。

所以我認為把鄂爾多斯定位在「中國的拉斯維加斯」根本是錯誤的,不可能的。那麼在我看來,沒有那麼多的人願意去鄂爾多斯旅遊或者定居的,而鄂爾多斯的人如果有錢,則會想著往外走。

當然開發資源(挖礦)會吸引一批打工的人去,你大量的建樓也會吸引工人。但這些人缺乏購買力,而且是「流動性」的,不會長期呆在鄂爾多斯的。

blabla~~~反正最後的結論就是:我個人不認為鄂爾多斯值得投資。(買樓啊什麼的)

前兩年,我所居住的地方建了一個商城(類似於萬達廣場的mall),當時也有不少人說值得投資(買商戶),也有人說不值得,一方說這個mall集吃穿玩買一體,blabla~~

反正就是有很多的說法。

有人問我,我說,是這樣的。

看一個等式,y=x1+x2+x3

y是需求總量。它肯定是和人數相關的。一般情況下,除非本地人突然特別有錢,或者突然有大量外地人湧入,否則y應該不會產生突增,雖然在緩慢上升,但不會突增太大。

而且,事實上,本區的人常常去另外經濟更發達的B區買東西,但從來沒有聽說過B區的人來我們這裡買東西。人們就是認為B區的東西更高檔,長久以來的觀念不可能突然改變的。

x1,是本地的原有的位於區中心的商城,mall建立起來了,肯定會從x1吸引人群,但是不管怎麼吸引,你會減少x1,但不可能將其全部都吸過來的。(當然,x1會不大好過)

x2,是網路。很不幸的,網路的發展是急劇增長中。兩年前,網購還不像現在這樣已經幾乎是人人都用了,但趨勢非常明顯了。做預測主要是看趨勢。網路的發展的趨勢是不可抵擋的。

x3,是這個mall。

通過這個等式,就能得出一個結論:我認為這個mall不值得投資。因為你投資,是為了將來有人從你這裡購買,沒人買當然就不值得投資了。

而如果是你自己做生意,那麼千萬不要和網路對著干,否則就算當下不死,過後也完蛋的。

如果想做生意,我覺得弄個影院和吃玩還是可以的。本地一直缺少一個比較好一些的影院。吃是肯定不錯的,本地人對吃還是捨得花錢的。玩也還可以,但如果是我,我肯定不會在這裡做這個生意的。

類似的,老是有人說「手錶保值」,我就不信。

保值來自於稀缺性,你這種大工業生產出來的東西,要多少有多少(誇張一點),保什麼值。

「博傻」才是真的。

(以上都是個人看法)

言論是充滿了各種立場、意圖的,很難分辨,還和表達能力有關。

一個表達能力強的人的胡說八道,往往能引來更多的喝彩。

所以可以忽略掉所有的言論,直接看事物的最根本的影響因子,以此來判斷事物。

但這個仍然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之上。

比如,現在的很多保健品到底有沒有功效,我雖然可能對其分子式略知一二,但我那點高中的化學知識根本連塞牙縫都不夠,所以該被忽悠的還是被忽悠。

手機輻射,或者通訊的信號站所導致的輻射,對人到底有沒有傷害;轉基因食品利弊如何……我自己的知識根本不足以獨立判斷。

「預測全局」是個很麻煩的事情。

「全局」指的多大的一個「局」是不好說的,一個「全局」可能只是另外的一個「全局」的局部而已。

所以,可能應該先從預測一個個小的局部開始,逐步進行擴大。

第七,鍛煉全局思維的沙盤:圍棋。

第八,不可預測偶然,只能預測必然。

比如網路上突然躥紅的某個點,不管是若干年前的「賈君鵬,你媽叫你回去吃飯」,還是現在的「葉良辰」,都是無法預測的。

對人的預測更是充滿偶然性。比如,某個人,沒有任何背景,也沒有任何長處,又不努力……然後你判斷他將來成不了事。但他買了幾年彩票後,忽然中了,一下發財了。

——即便如此,也不能說你當初的那個預測是不對的。

有的人的成功是必然的,有的人則是偶然的。

當然,必然還是偶然,也只是概率上的數字的大小不同。

比如創業,像胡雪岩、史玉柱這種的人,都是必然會成功的。

另外一些人,則是偶然成功的,比如某人,因為忠誠聽話而被大老闆看中,老闆帶著他飛,他就發財了。有了錢之後,就會在主業之餘,做一些額外的項目,但所創業的項目都不咋地,不過架不住有錢,所以也能賺到一些錢。

全局也有可能受到某個偶然事件的影響。

第九,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

有的時候,某個石破天驚的技術革新,會摧毀很多舊有,建立起很多嶄新。

而且,其威力是不可抵抗的。

預測錯了,那麼很可能你前面的投入和努力都會付之流水了。比如吳鷹的小靈通。

即便對於普通人,也會面臨選行業的問題。

(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在問「如何開好一個實體書店」。這種逆著技術趨勢的事情,滿足情懷就好了)

所以,要時刻保持對技術前沿的敏感性。(是不是大學還是學理工科更好?會對技術具有更好的理解力?)

比如,很多年以前,我曾經預言過一些灰色行業(比如火車票的黃牛)的消失,但是我沒有想到消失的那麼快。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手機的發展,起到幾乎決定性的作用。

再比如,我原來以為fanfu不可能(預測錯的一個例子,當時還沒有智能手機),但習sir讓我看到這個並非完全不可能。但我還是以為這其中移動互聯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取證更加便捷,傳播更加快速。

想想將來智能穿戴設備發展起來以後會出現什麼情形?我跟你說話的時候,我哪知道你所戴的眼鏡上面有沒有錄音、錄像,你的頭髮裡面呢?你的衣服上的紐扣呢?

會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造成什麼影響呢?(想想畢姥爺的事情……)

有時候想想這些很有趣。再比如科技的發展對傳統的手錶有什麼影響?

男人的裝飾品?身份的象徵?我覺得不靠譜。只要過上那麼一兩代人,觀念變化了,生活習慣也改了,手錶的這兩個作用就會消失掉了。或者被另外一個更適合裝飾,更能表現身份的物品所代替。(比如一個更貴的、商務范的iWatch。我覺得那個幾萬元的iWach就是為了取代傳統手錶的裝逼功能而做出的一個嘗試。)

第十,跨越時間和地域。

第十一,重視人心人性

============================

挖個坑以後有心情了再填吧。

=======

好像有點亂,我也是在整理思路,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好了。

==================

2016.6.23 關於預測地鐵修建

說個例子,前幾年的時候,我提出來一個想法:包頭會建地鐵。

因為修地鐵會影響到房價等因素,所以我想像了一下修地鐵這件事。

但我對這件事本身的了解很少,我之所以認為會修地鐵,基於幾個很簡單的判斷:

1. 包頭是一個相對來說還比較大的城市。

2. 交通狀況不好,雖然馬路還不算太堵,但能看出來這個趨勢。

3. 政府應該願意做這件事,因為能創造就業崗位。

於是我就跟一個地理、政治這些方面很懂的人探討,我說:如果要修地鐵,大概會修在什麼地方?

他說:不會修的。因為修地鐵必須人口超過多少(好像是幾千萬,當時他給了個數字,我忘了),而包頭的人口數量不夠。

而我認為:肯定會修的。我不大懂他所說的那些東西,但我判斷的依據就是很簡單的幾個因素。

當時沒有再更進一步的研究(因為沒錢,就算研究出來也沒有錢買房子)。

然後今年的時候,看到有房子拆遷,一問,說是要修地鐵了。

其實用發展的眼光去想像,就很容易知道:將來汽車會越來越多,一些大一點的城市,包括西部的一些城市,修地鐵都是早晚的事情。

如果有閑錢,提前布局是很重要的。

而地鐵修在什麼地方,其實稍微一研究就能研究出來。我前些天看了幾個城市的地鐵線路,發現修地鐵的幾個原則:①要在主幹道下面;②要在重要地點處設出口(比如市政府)。把握住幾個原則,稍微看看別的城市的路線,就能猜出來自己的城市要修地鐵會在什麼地方修。

這件事其實挺大的,因為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比如,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公交車,地鐵建好後,公交公司的收入必然減少,到時候要麼裁員,要麼減薪。那麼,現在的公交車司機,就應該為幾年以後做準備了。如果要學習,那麼學上個4、5年,到時候正好能派上用場。

有一個朋友,公交車司機,我跟他說了這件事,不過他上心沒有就不清楚了。他5、6年之後,孩子正好上高中,正是花錢的時候,現在不做準備,到時候恐怕會有些麻煩。

再比如地鐵裡面的廣告,修地鐵後郊區房子對於農村人口的吸引程度,修完地鐵後的商業形態,所創造的新的就業崗位……都可以去想一想,很有趣的。

更進一步,想想如果更多的周邊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那麼這些農村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再腦洞開一下,比如你的朋友是公交車司機,但不上心,那麼幾年之後是不會有可能會陷入困難,他的人際關係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我現在有自己的事業,所以沒有太多心思琢磨這件事——琢磨了對我也沒太大用。

我覺得:

1. 預測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雖然對當下並沒有影響,但對幾年之後會有影響。

2. 過多的知識和信息,對於預測來說未必有好處。有時反而是一種妨礙。

預測,應該是抓住少數幾個重要因素和基本規則,運用直覺和想像力去完成的事情。

我覺得我的預測力還可以,也可能和我是INTP/J的類型有關,本來就是依賴於直覺的。

但是,對於我徹底不了解的領域,或者說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領域,我也是沒有辦法去預測的。比如你問我埃塞爾比亞的形勢,這我一點都不懂的。

所以,我說:積累知識還是很重要的。

但又不能完全陷在「知識」裡面。

在預測中,情感往往會使人走入歧路。

比如,我個人非常喜歡圍棋,上大學時人工智慧在圍棋方面連個業餘1段都沒有。和棋友聊天,棋友認為:圍棋是複雜的,是依賴於直覺的,所以人工智慧是不可能突破圍棋的。(好像還提到了周易什麼的,我記不清了。)

我開始覺得他們好像說的有道理,但後來想想不對:所謂直覺,其實是人所具有的,對於計算機來說,無所謂直覺的。我們人算不清,就只能依賴於直覺,而如果計算機計算能力發展,那麼算清楚所有變化也是遲早的事情。(我是不可能猜到阿爾狗的演算法的)

這件事,現在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中有很多人是「情感型」的,喜歡什麼,就把這樣東西吹上天了。比如足球,我少年時喜歡踢足球,看什麼足球報、足球雜誌上面有一些文采很好的文章,說什麼「足球是圓的」,「足球象徵著人生」,「足球是文明人的最後的戰場」……

這些文人的文章,看看就算了,不要真當回事。

所以,我一直都覺得,文人是不能治國的,文人太過於情緒化了。

對於預測來說,千萬不要讓個人情感蒙蔽自己。

再比如,你如果有三四套房子,那麼你預測房價的趨勢的時候會不會受到這幾套房子的影響呢?如果你是放棄了另外的一個巨大的機會,而買的房子,你的預測會不會受到影響呢?反過來,如果你曾經錯過了很好的一個購房的機會,現在預測房價會不會受到這件事的影響?

我現在說「將來人工智慧可以突破藝術」,會不會也很難被情感接受啊?

此外,有幾個預測我預測錯了。

比如,我曾經以為反腐是不可能的。這是徹底預測錯的一個。

另外,我幾年前認為,將來會出現一種軟體(或硬體),能將一個人的身體尺寸掃描、轉化成三維圖形,然後可以在網路上直接看自己的身體穿上各種衣服以後的效果。我當時認為,如果這種軟體(或硬體)能夠同手機結合起來,那麼對於實體服裝零售業可能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

但去年的時候,有朋友告訴我已經有了這個軟體,我沒有去調查,所以我不大清楚為什麼這個技術沒有普及,以及為什麼沒有見到我所預測的「毀滅性打擊」。

VR技術會對人類的生活方式產生巨大衝擊。

不是指的現在的VR技術,而是用想像力去看它隨後的發展。

人類將來的隱私觀念將會和現在差別很大——會更加開放。甚至可以說,將來就沒有隱私。

人類將來會將自己製作成「半機器人半人類」的形體,這樣的形體是「穿戴設備」的升級版,只有先達到這種狀態,才有可能去外星球移民。(因為單純人類的身體,對於星球差異的適應力是很差的。)

……

開開腦洞還是很好玩的。

---------------------

2016.6.26 關於預測房價

房價,要從兩方面預測。

一個是「需求和供給關係」。如果僅僅從這方面來說,房價是非常好預測的。

現在的房子的數量,已經很明顯超出了所需求的數量——哪怕一些經濟狀況不大好的家庭,都有好幾套房子。

如果是大城市,有著大量的外來人口,那麼這些外來人口需要住房,就會產生一個「相對需求」——也許他們在家鄉都有房子,但是還是想在大城市買房。

所以,一線城市的房子,屬於「硬需求」,只要別買太偏僻的,是肯定能夠保值的。

二線城市不大好說,要看地段;三線城市就不大樂觀了。

但是,如果是三線城市,但同時還是一個省的省會,我猜測房價是一直會漲的(雖然漲幅不一定有多大)——因為有本省的人不斷湧入進來。比如西部的一些省份的省會城市。

這是我個人的一個預測。

但是,還有一個方面,叫做「投資面」(實際上帶著很強的投機意味)。

也就是說,人們有投資的需求。

我一直沒有想太清楚的一個問題就是:老百姓手裡的錢都會去哪?

老百姓的錢,不會放在銀行里,因為大家都意識到了:放在銀行其實是一個貶值的過程。(政府會不斷發行新幣,保持一個通脹,因為適當的通脹是有利於經濟的發展的。)

那麼,老百姓會把錢放到哪裡呢?

哪裡能夠大量吸收資金,還(可能)有比較不錯的收益率呢?

大概有這幾個方面:

1. 股市

2. 房市

3. 放貸。( 包括購買一些基金。以及一些集資的公司)

期貨倒是也能吸收大量資金,但是風險性太大。

對於「投資」(投機)進行預測,就要猜測大眾心理以及大眾行為。

如果大家都認為錢放在銀行不划算,放貸則風險性太大,那麼可能這錢也就只能往股市和房市裡面走了。

如果是這樣,那麼股市和房市終將是上漲的——即便人們有觀望,也是一種短期的行為。

短期的觀望之後,還是會將錢投入到股市和房市當中。而且,也會有去「誘導」人們做這件事——因為這件事的利益很大,所以肯定會不斷有人在做的。

但這種上漲,本質上是在「博傻」,也就是賭有人願意從我這裡買走這套房子——但其實這只是一個「期望」,並不現實,然而如果很多人都這麼想,那麼「期望」也將變成「事實」了。

除非是經濟徹底崩潰,否則這種期望應該是長期存在的。

總的來說,結論大致是:

1. 一線城市的房子隨便買。(地段別太差了就可以)

2. 三線城市的房子,反正我不買。

3. 二線城市的房子,挑地段買。

如果有能力,寧可買一線城市的房子——因為二線城市的房子,就算上漲,其上漲的幅度也不會像一線城市那麼厲害的。

4. 老齡化太嚴重的城市,不管是不是二線城市,都不買。(推論:人口流出太厲害的地區的房子,不要買。)

目前不可預測的一件事是:將來是否可能會出現全民的全球化投資。

如果是這樣,那麼中國的錢有可能流出到國外,那麼國內的房價是會下降的。(不過一線城市還是沒有問題的。)

-------------------

關於預測婚姻的穩定程度

這件事有的時候是需要的。

比如,甲乙二人是夫婦,其中甲是你的朋友,乙那邊有某種資源,邀請你一起創業。

這個項目能否長期做下去,一定程度上要取決於甲乙二人的婚姻穩定程度——如果甲乙二人離婚了,那麼你和乙的合作也就終止了。

那麼,你就需要預測二人的婚姻的穩定程度。

但比較遺憾的是:這方面的預測是極為困難的。我目前沒有找到完善的模型和方法。

而且信息也往往不足——你沒有辦法特別清楚的了解對方夫婦之間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

總之,預測個體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除了少數人能非常確定之外,大部分都也只是概率上的猜測。

不過,如果婚姻已經出了問題,那麼有研究表明是可以「識別」或者「近預測」出來的。

所謂的「近預測」是我杜撰的一個詞,指的是離事件發生比較近的時候的預測。(就像是在地震之前的一些動物。)

比如,通過微表情識別。

看過一本書,說夫妻之間,如果是在爭吵,那麼其實事情並不嚴重,至少是在溝通。但如果夫妻之間出現了「輕視」和「厭惡」的神情,那麼夫妻關係破裂的概率非常高。

這種通過細小的徵兆來預測事情的走勢,在古代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

說箕子看到紂王使用象牙的筷子。紂王早期還是很勤儉的,但突然開始使用象牙筷子(非常奢侈的一種筷子)。箕子就說:開始使用象牙筷子,那麼杯子肯定就要配好的,然後別的方面肯定也要慢慢配置成奢華的,長此以往,紂王就必然驕奢淫逸,最後滅國。

原文:

箕子佐政時,見紂五進餐必用象箸,感紂甚奢,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後來果然真的是這樣的。

戰國時,范蠡文種幫助勾踐滅掉吳國,成為一方霸主。但范蠡就功成身退,臨走時還勸文種也走,並對勾踐的長相進行了一番評論,說勾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共富貴」,文種不聽,後來果然被勾踐所殺。

不管是一雙象牙筷子,還是說勾踐的長相,我覺得其實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因為對紂王、勾踐的熟悉程度——因為特別了解紂王和勾踐,所以箕子和范蠡才能做出準確的預測。

古代這類故事還是蠻多的。其中必然有「倖存者效應」——預測錯的,就不會流傳下來;而預測準確的,則會流傳。

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仍然能夠學到不少東西。

前面的這兩個故事,都是預測個人。

漢武帝特別寵愛美貌的李夫人。李夫人病重的時候,漢武帝去探望李夫人,想看李夫人最後一面。李夫人就是不肯,不管漢武帝怎麼說,就是蒙著頭不讓漢武帝看。

漢武帝說:你讓看你最後一面,我給你的家人大大的賞賜。

李夫人說:賞賜不賞賜,是你的事,反正我就不想讓你見。

漢武帝沒辦法,又不能強迫,最後悻悻而歸。

後來李夫人的家人問李夫人,說:你咋這樣的呢,一點面子都不給。

李夫人說:皇帝因為我美貌而喜歡我,如果看到我現在病重的樣子,他的腦海中我的形象就毀了,就會產生厭惡感,將來也就不會照顧你們了。

後來李夫人去世,漢武帝每每想到李夫人(的美貌),就很傷感,於是就對李夫人的家人很好。

這肯定是李夫人對漢武帝特別了解,所以才能猜中漢武帝的行為。

如果是對重情不重色的蕭峰,那麼李夫人肯定就不會這麼做了。

一般來說,要預測某一個人的行為,必須對這個人的性格、平時的行為習慣等各方面有很詳細的了解。

但也有一些共通的法則。

比如「輕諾者寡信」,自古到今,皆是如此。

再比如《智囊》中有這麼兩段:

昔吳起殺妻求將,魯人譖之;樂羊伐中山,對使者食其子,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夫能為不近人情之事者,其中正不可測也。

天順中,都指揮馬良有寵。良妻亡,上每慰問。適數日不出,上問及,左右以新娶對。上怫然曰:「此廝夫婦之道尚薄,而能事我耶?」杖而疏之。


謝邀。

作為一名課程很多的醫學生,我的建議是課前做好預習,提出問題,做好筆記,課堂上才不至於跟不上節奏,課間多與老師互動、提問,女生不要陪室友去上廁所,你不陪她也不會尿褲子,男生不要趁課間就補瞌睡,熬過的夜課堂上來補。

下課後抓緊時間把課堂上的知識點過一遍,及時做好筆記,做筆記的同時也是再次溫習一遍。

注意效率。高效率地學習2小時敵過在自習室磨皮擦癢1天,除去心理活動的干擾因素,生理因素也應受到足夠重視,我並不認為一位通宵達旦玩遊戲,踩著鈴聲走進教室,飢腸轆轆地聽著陌生的「天書」有多高的學習效率,規律的生活,節制的飲食,科學的運動才是保障高效學習工作的充分條件。

至於題主說的「那種能預測全局,提前做好準備,思維縝密迅速,應變快的思考能力」,這是積沙成塔的過程,沒有「一夜致富」的方法。年輕的人,犯錯誤的成本很低,所以不要害怕自己的意見不夠好、自己的想法不夠完美而羞於表達,事實上我們會不停地修正坐標,一步步地接近終點,如果羞於表達,則永遠沒有修正的機會。

多和比自己厲害的人交流,你的老師、你的前輩、同學,敢於面對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年頭,說真話的人不多,珍惜敢於批評你的朋友吧。多讀書、多看優秀的文章,捕捉作者的思維,沒事別老追劇,多思考吧。

對一個領域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後,才能夠做到預 測 全 局 。


謝邀。

先說結論吧。對於這個問題,剛好看了幾本書,也寫了幾篇文章,但不管是書里說的、我寫的、還是其它答案寫的,本質上都是一句話:

要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唯有多思考。

至於具體的做法,其實有很多,看各人的習慣。這裡摘兩本書里的方法如下。

一本是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術》,我總結了一下,發表在公眾號上,這裡放上比較切題的部分,有興趣可以去看全文。鏈接《思考的技術》

5.如何提高思考的技術
方法很簡單,只要不斷的思考就行了。君不見那些偉大的哲學家們不就是吃飽了沒事幹天天想事想的嘛。而要保持高頻率長時間的思考,書中也給出了一些建議。比如:

注重自我投資自我升值:這個沒什麼好說的,不斷的學習和思考本身就是一種投資,所付出的成本不過是原本用來看肥皂劇、看爛電影、無意義的閑聊或者發獃的時間而已。

保持生活的簡單:這樣我們才更容易保持專註。說起來,思考這個事跟婚姻是一樣的,雞毛蒜皮的事多了,也就難以為繼了。大前研一為了不用考慮買鞋這樣的瑣事,鞋子都一次買很多雙一模一樣,也太拼了吧……

平日注意進行知識和信息的儲備:這是求知慾最直接的體現。試著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壓根不了解關於這個問題的任何背景信息,這樣的體驗,相信各位也都有過。一個腦袋空空的人,往往想無可想。但假如在平時就很注意對周圍的觀察和信息的收集,當有問題出現的時候,解決起來也輕鬆很多。另外,知識的聯結作用也可以讓我們產生許許多多的好想法。

試著找一個跟自己唱對台的人:反對者會讓自己變得更好。讓自己置於同類人構成的群體中時,就會失去訓練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對於組織來講,排除異己這樣的行為是非常危險的,這個道理大家都懂的。

試著接觸不同的東西:不一樣的東西能夠充分刺激自己的思維。許多抱怨工作和生活無聊的朋友們,試著用不同的方式工作,或者提醒自己不要過永遠重複的生活,想法也會慢慢變得與眾不同。

不斷對自己提出疑問:推動自己不停的思考,這才是主動訓練的最好方式。對於思考來說,沒有什麼場合的限制,在不方便做其它事情的情況下,思考是最好的選擇。

保持一定的緊張感:放鬆的思考往往會難以投入,導致思考質量低下。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緊迫的情況下,單位時間內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都比放鬆狀態下要好的多,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本是《零秒思考》,這本書介紹的方法更簡單易操作。讀書筆記全文鏈接一個簡單的訓練思考能力的方法--《零秒思考》。不想看全文的,節選如下。

每天,找一些A4紙,在第一張上把自己腦子裡的某個想法寫下來,做為標題,然後用一分鐘時間圍繞著這個標題寫4-6行關於這個標題的想法,然後開始寫第二張紙。
夠簡單吧。看個例子就更明白了。

項目執行不順利的可能原因 ---------------------------------------
上線時間緊,合作方業務員只抓對自己有利的重點;
另一項活動已經足夠吸引客戶,我們的活動就變成次要的了;
活動沒有進行前期宣傳;
我方產品在當地推廣不得力,客戶認知度不高;
對合作方業務員的培訓和宣導不夠;
給客戶的獎勵吸引力不夠大;

這是今天早上在等客戶的時候順便實踐了一把,也就1分鐘的時間而已,一次當然沒什麼訓練效果,但至少對理清思路是非常有效的,甚至讓我預見到了被客戶吊打的結果。
看起來,這似乎與我們所熟知的頭腦風暴或是做思維導圖沒什麼區別,但這個方法比較特別的原因,就是它並不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手段,而是一種訓練思考能力的方法。

總的來說,訓練思考能力的途徑就是多思考,每天都思考得更多一些,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大多數人其實是卡在了「如何讓自己養成思考習慣」這個問題上面。這就需要我們嘗試一些方法,看看哪些是適合自己的。

我自己還總結了一些其它的,可以參考:

1.閱讀和思考的良性循環

2.帶著問題去學習

3.如果能把自己都聊high,還有什麼問題是不能解決的?

另外,還有一些書,比如《水平思考法》、《系統化思維導論》等等,更偏向於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論,也值得一看,但個人認為對於「培養思考習慣」幫助不大,還是得先想辦法讓自己思考起來,再考慮擴充思考方法,擴展眼界。

以上供參考。


多上哲學院的課,必修選修都可以蹭。

畢竟哲學的經典問題就哪來的?你誰呀?去哪?

他教會了你方法,是思考的方法,是科學的科學。

我聽了一個哲學講座,做了如下筆記。字丑,將就一下。


在心裡自己和自己辯論


感覺多讀點書就好了。


對於一般還沒有結果的問題 可以前三後四 就是想問題的如果繼續發展下去 會有什麼發生 還有問題發生的根源是什麼


推薦閱讀: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打工族應該怎麼看待理解這句話?
怎樣擁有超出年齡的思想和智慧?
「思而不學則殆」應如何理解?身邊有沒有具體的例子?
孤獨而又執著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年輕是什麼?

TAG:生活 | 思考 | 人生 | 謀略 | 人生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