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的互聯網公司和沒錢的互聯網公司做市場推廣有什麼區別?

公司大小量級不同,錢都怎麼花的?很好奇。


所謂的營銷、推廣,越來越只能錦上添花,而無法雪中送炭了。好的服務也許會被埋沒,但差的東西無法捧上天,砸錢也沒用。

而使用「意見領袖導向」的效果,我持保留意見。其實知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v去點贊一個價值不高的答案,並不能使得這個答案變成高贊答案,只有在好答案被埋沒的時候,大v的點贊才會起到發掘作用。

我相信對於任何產品,道理都是一樣的。現在各種交叉印證的手段太多了,一個東西究竟好不好,很快就會被定位到應該有的位置上。逆勢推廣差勁的東西,沒有人會買單。

而現在一個更加明顯的是變化是,口碑路線越來越有風險,變成一把雙刃劍。一個對產品或服務有正面體驗的消費者,會把良性體驗傳播給5個人,如果是負面體驗的話,他會告訴10個人。依此類推。無論是好還是壞的口碑,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傳播開。

中國消費者還尤其看重負面評價。以我自己為例,如果我要定酒店或者找餐館,我一般都會直接看攜程和大眾點評上的負面評論,並更傾向於相信這些才是「真實」的。這也是為什麼淘寶那些賣家,拼了命也要人改掉差評的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我不認為「雕爺牛腩」是一個成功的營銷典範。投資人不是傻子,在刨去那些喧囂和炒作之後,到底剩下幾斤幾兩,投資者看得見,消費者也看得見。

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我們是個沒有公信力的社會,大家天然對一切溢美之詞存在著警惕性。一個統計是,中國消費者對電視和戶外廣告的信任比例和程度,要遠遠低於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在內的 30 多個國家的平均水平(大概是50%的樣子)。

因為對企業營銷和公共媒體的不信任,所以才會出現中國特色的SNS、微博、微信的「殺熟」營銷的生存空間。在國外,很難想像有這種「全民銷售」的奇觀。但中國人實在是太精明了,針對這股殺熟風氣的警戒之心又會很快形成。那些純粹靠營銷,而沒有正經價值的產品,隨時隨地被噴成夠,殺熟只怕是越來越難了。所謂的口碑營銷,弄不好只會死的更快一些。

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消費者每天大約會接收到超過 300 多條各種形式的廣告信息,要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越來越難。有錢的大企業可以把營銷的概念變成文化概念賣給你。但創業企業的資源非常有限,完全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無論是資金還是人力的安排、使用都要精打細算。

在資源很有限的情況下,還是先把產品做好。光靠炒作什麼,還是算了吧。那種為了砸錢而砸錢的推廣和營銷,每單位成本能帶來的收效不大。


瀉藥

作為一個2013年下旬正式開始從傳統行業轉向互聯網創業的鄉下青年,第一次做的還可以,第二次失敗了(見知乎主頁),總結了失利教訓後,目前正籌劃北上京城接著干。在正式入筆前,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兩個座右銘,也代表了我一直以來的做事心態:1,親愛精誠,持續永進。2,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神仙皇帝,事都是人干出來的。

推廣和營銷一直是每個公司極其重視又比較鬧心的活兒,小到一兩人的創業公司大到500強,無一例外。大家常見的誤區就是覺得有錢的公司在推廣上就是瘋狂燒錢,沒錢的公司拼了老命想搞個大新聞,弄個噱頭賺眼球。事實上真理也有例外的時候,我來舉幾個例子,你們嘗嘗:

1,有錢公司不花錢:

周五我跟天使灣創投的 @徐駿 聊天,聊到了兩個微信里近期傳播比較多的圖片,可能你們見過:

下面是我跟徐駿的微信談話:

出於營銷人的敏銳,我第一反應意識到這是徐老搭新聞的船自黑製造二次新聞,然後把截圖擴散出去,做了一次微信朋友圈傳播,讓更多人知道真格。坦率的說,徐老不差錢但並沒花什麼錢做的一次推廣,搜了一下網頁,這次推廣做的還是很不錯的:

第二個例子:

前不久 @夏小游 給我推薦了一本書,並囑咐看完交流一下。這是360的大哥周鴻偉寫的《我的互聯網方法論》,很多創業者,很多互聯網愛好者,從業者紛紛去捧讀。事後發現這書里基本上都是周哥在闡述360走過的路和自己的創業經歷以及360如何如何完善用戶體驗如何重視用戶,還搭載著絮叨了幾句廣東那邊的馬哥,為曾經的3Q大戰做了點解釋。這又是一個不差錢的主,在沒花錢反而賺稿費的情況下用出書為自己公司做了軟廣。

2,有錢公司揮金推廣

這個基本都不用講了。目前的打車軟體在推廣上都是幾億幾億往出甩,補貼用戶補貼司機。人這叫不差錢,也捨得花。真心的希望他們能繼續打架,繼續補貼,直到海枯石爛。我前陣子去京城呆了一周時間天天打專車,有一次搭三菱越野跑了7公里居然只花了2.9元。感謝爹娘把我生在了這個補貼推廣滿天飛的時代。

3,沒錢公司壯士斷腕式推廣

大家都知道的那個高喊「財散人聚」胖胖圓圓的大學生精神導師牛##。不只是為了襯托領導人創業初期大無畏的魄力,還是為了讓#牛的創業史看起來更驚心動魄。他們的創業記錄裡面這樣說過在#牛公司還是個小作坊資金僅只有#00萬的時候,領導人氣吞山河做出一個決定,拿出這#00萬中的#00萬去打廣告!!!從此公司走上輝煌之路。

類似的這種奇蹟生還故事還有很多,前不久看京城某企業的介紹,說90年代初創始人東拼西湊弄了200萬召集一票人開工,在大家都反對的情況下,創始人仍決絕的狠砸100萬去做廣告,從此走上輝煌之路。

後來我發現絕大部分在今天做的不錯的企業,出了書,裡面總會有一些曲折離奇,超人想像,氣吞山河的故事。這或許已經成了成功公司創業記編寫的一個套路或模板,但我堅信一定有一部分人真的在推廣宣傳上有這種魄力。

4,沒錢公司不花錢靠嘴喊

以前我分析過周杰倫紅起來其中一個原因,在周杰倫出道的時候,華語歌壇基本上風格老套

,大眾早已審美疲勞,感官乏力。歌壇急需要一種全新的風格來刺激聽眾的感官,於是周伊呀呀呀的姑娘聲+古典配詞風格出現迅速贏得市場。

後來新動方的俞老大發現了這一竅門,在精準定位學生客戶後,針對當時社會環境的普遍陰沉,大眾心態上的疲乏,炮製出了「理想主義」的光環。這就像黑暗中的火把,迅速燎原,高喊著理想主義,新東方在推廣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再後來,理想主義熱潮退去後,俞老大的關門弟子跟著他學會了這招,又炮製了「情懷」。。。

如今情懷熱也再逐漸降溫,於是出現了我跟 @徐駿 下面的對話:

以上文中部分內容有調侃性質,如當事人覺有不妥之處,請私信我修改。

大致先從最簡單易懂的層面和角度講了一下有錢互聯網公司和屌絲互聯網公司在推廣上的同與不同,做個引子,大家如有興趣繼續看就點個贊,我後面繼續更新。


謝邀。

這個問題比較大,我只能嘗試從「互聯網公司在市場推廣中投入資源的多寡和方式」這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誠然,錢少的互聯網公司沒有多少資金資源用於市場推廣,但有錢的互聯網公司在市場推廣方面投入的資金資源和推廣的方式水平也是不同的。

以互聯網公司做市場推廣的規模和水平著手分析,我簡單地將它們分成四個等級。

一等推廣造現象、二等推廣搞事件、三等推廣玩洗腦、四等維繫存在感

理解第一等的推廣,我得先解釋一個詞,「現象級」,在廣告媒體行業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影響力巨大,風吹草動都能引起全民的關注和熱議。打個比方,《中國好聲音》是現象級的電視節目、百度阿里是現象級的公司,《小時代》是現象級的電影、范冰冰和李晨在微博上「我們」是個現象級的傳播事件。

我記得我曾在知乎寫過一個答案,講到阿里巴巴的負面宣傳策略,當時有一部分用戶很憤怒地在評論區質疑:阿里這麼大的公司,會做這麼low的廣告?

當時我就很詫異,阿里或許是一家非常高大上的公司,但是他們的平台上賣的主要是假(仿)貨,流量主要來自爆款,買東西的大多都是屌絲……如果這個平台提供的主要商品是中低端的、他們的主要客戶群是中低端的,那他們為什麼不能做LOW的廣告?廣告從來都不是為了高大上存在的,廣告的主要目的是吸引目標客戶去消費去嘗試去使用,而阿里的用戶結構決定了他們會做大量很low的廣告。

當然,low是相對於知乎這種逼格突破天際的網站用戶而言的。我曾經看過很多篇在朋友圈裡轉瘋的軟廣,都被那些廣告的目標受眾們稱讚是「寫得好,有想法,很走心」這些目標受眾恐怕在知乎用戶看來也是很蠢很low的,他們經常信謠傳謠,會在朋友圈裡轉發「夏天喝冰水會讓身體變成寒性」之類的偽養生或者「肯德基轉基因雞有八個翅膀」之類駭人聽聞的假新聞。他們不上果殼知乎,他們是最容易被市場推廣文案影響的一群人,他們涵蓋了廣場舞大媽到門衛大爺、傳統行業老闆到四線城市機關公務員、無知少女到小憤青……但他們才是中國的主流。

而在朋友圈裡傳播的推廣文案主要就是給這個群體看的。

我身邊很多人都以為,那些經常上電視的大公司,是不屑於在論壇投放軟廣的。如果讓我以一個業內人士的身份跟他們詳細剖析案例,告訴他們像蘋果/百事可樂/阿里巴巴/中國聯通這些大公司在網上投放了多少軟廣、製造了多少話題,而且其中的大多數話題有多low,他們肯定會覺得三觀盡毀。

為什麼大家總有「大公司不在社交平台投放軟廣」的認知?很簡單,因為大公司的影響力往往也很大,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不管在什麼情況下看到大公司的Logo,聽到大公司的名字都不覺得突兀了。而這種「現象級」就是軟廣最好的隱蔽。

而相比那些光明正大的硬廣,軟廣多少是讓大家覺得見不得人的、偷偷摸摸的、大公司不屑乾的。

這也是我所說的一等推廣造現象——你只看到我的成功,卻看不到我的汗水;你看得見我的曝光度,卻看不見熊熊燃燒的廣告費。

你相信么?哪怕再有名、再跟我們生活再息息相關的品牌,假設它沒有在網上投放軟廣,網民們也不會談論它的。比如說家電的廣告投放是針對購買用戶的購買行為模式設計的,直到現在家電還普遍使用過去的宣傳方式,他們不會在網路社交平台上花過多的廣告費,你見過網民們熱議過海爾和美的么?不,倒是普及率影響力遠遠不如海爾美的但慣常用「互聯網思維」推廣的雕爺牛腩得到了大量的評論和轉發。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每次蘋果出新款了,營銷微博們總會組隊刷蘋果的話題?你以為真因為段子手沒話題可刷了只能給蘋果打免費廣告?

支付寶9.0版本一出來,立刻在網路上炸起輿論,你以為這不是廣告公司和媒體公關部門大力操縱的結果?

跟傳統家電相反的是,蘋果反而不注重自己的電視廣告,因為蘋果很清楚,自己的目標用戶群不一定看電視,但一定常上網。

別拿現在蘋果也在CCAV上打廣告說事兒,如果沒有2013年315的8:20發,蘋果直到現在也不會在央視打廣告的,蘋果交給央視的廣告費,實質上是保護費。

作為一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壟斷的大企業,他們是會投放一定比例的負面宣傳的。阿里從來不怕別人黑它害得實體商鋪沒生意做了,就如同蘋果從來不怕別人黑它價格太貴。因為這種宣傳反而更加穩固了它們本身的調性——蘋果的價格也不過五六千,但是它希望給大家製造一種「如果不是土豪必須賣腎才買得起的高端產品」的印象。同理,阿里也希望大眾覺得它搶盡了實體店的生意,這樣大家會出於從眾心理更加願意去阿里網購。

但是阿里一直在花錢宣傳自己沒有假貨,就好比蘋果一直宣傳自己的系統最安全一樣——如果是真的能給這些企業帶來銷量流量下跌的負面信息,這些壟斷企業都是儘可能遮蔽的。

你見過沒有負面新聞的明星么?你聽說過沒有負面新聞的大企業么?實際上任何一個知名的事物,都是一個目標,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只給你讚譽,沒人往你臉上吐唾沫。既然總歸是要被黑的,還不如自己引導著黑、有傾向性地黑。

事實上,任何大公司的市場推廣策略都是組合拳,不同的區域或者地級、在不同的時間段或者企業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策略。電視上的廣告、地鐵上的燈箱、微博上的段子、朋友圈裡的軟文、線下實體店的促銷活動、明星在演唱會上與品牌的聯動……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都是公司整體營銷推廣策略的其中一環。而只有藉助推廣策略的組合,才能最大化地實現廣告傳播的延伸、重複和互補效應。

但是即便花樣百出,大公司的營銷推廣策略都有一個「核心」,而其它策略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建立的。而每個核心策略都會延伸出一個核心的公關推廣方案。在曾經的凡客,這個核心方案是「凡客體」;在當時的聚美,是「帶鹽體」;在現在的神州專車,是「黑專車」……當然,在企業的不同階段,核心策略和核心公關方案也不一樣,比如現在聚美已經不再炒作「帶鹽體」了。而是像所有賣化妝品護膚品的那樣鼓吹自己的平台買的東西真貨正品服務好能給女性帶來美麗繼而實現個人價值。

順便說一下,廣告並不是做得越大越成功越好的。現象級的推廣,也只有極有實力的大公司才承受得了。記得凡客成品當年也在自己硬體軟體都還不足的情況下過度地追求廣告投放媒體曝光,雖然將「凡客體」打造成了文案界的經典,但凡客誠品旋即就因為商品質量太差惹翻了用戶群、線下渠道不暢導致滯銷並惹翻了代理商、資金鏈斷裂無以為繼……當凡客誠品灰溜溜地破產大吉的時候,還欠著供應商一屁股債。

我是凡客,我為破產代言

所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必須建立在產品和服務之上。而市場推廣的覆蓋面、影響力並不是越大越好,而必須要跟企業本身匹配,否則凡客誠品就是前車之鑒。

二等推廣:事件營銷。

假設你是個含著金鑰匙出身的互聯網創業公司,不論軟體硬體都已經夠用了,但是你暫時還沒有知名度,沒有知名度意味著沒有用戶,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呢?

神州專車給了我們一個答案:搞個大新聞,把自己炒作一番。

我記得我曾經在另一個高票答案里講過,互聯網公司從來都不怕臭名遠揚,它們怕的是無人知曉。

於是神州租車就靠著明目張胆地噴UBER,狠狠地刷了一票存在感。

雖然直到現在神州專車仍然沒有成為「現象級」的公司,但是「黑專車」絕對成為了一個「現象級」的事件。

大家都迅速地跟進這個事件,神州專車立刻被罵得狗血噴頭。接連著還有更多負面新聞爆出,比如那些名人都是被神州專車以「公益廣告」的名目拉上賊船的,而且他們都沒舉牌子,牌子是被P上去的。

神州專車旋即高冷地道歉——我真不該把你們的安全想得那麼重要的。然後更加高冷地告之大家——本宮現在撒出一億優惠券,你們這些屌絲趕快跪舔吧。

在爭議爆棚的時候,我注意到我關注的一些網路大V,比如微博上的留幾手,微信公眾號上的李叫獸,都紛紛撰出軟文——矮油神州專車你怎麼能罵人呢?你本來就比UBER安全啊,你的司機是專職的老司機,你的車是公司自有的車,uber這種靠陌生業餘司機開私家車隨意拉客的APP怎麼跟你比安全比專業啊?但是即便如此你也不能罵人啊~

而此時,神州專車的知名度一躍趕上了UBER,不論你百度「神州專車」還是「UBER」,都能搜齣電視和平媒報導神州專車多麼安全多麼專業,Uber被政府約談被趕出中國市場的新聞。

這一刻,我感覺自己看到了神州專車熊熊燃燒的廣告費——這得花錢刷多少新聞、做多少公關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啊。

什麼?你們問我為什麼一開始神州專車黑UBER的時候不說自己更安全更專業?為什麼發優惠券的時候不好好道歉?

親,如果那樣不就成廣告了?要知道,除非是真愛粉,否則沒人願意免費給土豪打宣傳廣告的。特別是那些影響力巨大、收錢做推廣的營銷賬號們,他們只要嗅出一絲廣告的意圖和氣味都不會幫你安利的,除非你給錢。但是所有人都熱衷於為一場土豪作死的公關災難推波助瀾。

每當談到現象級的公司或者事件的時候,我就覺得痛苦萬分——我明明沒收廣告費啊,但是為了舉例子講清一件事情,我還是不得不把這些互聯網公司安利給大家。這就是「現象級」的牛逼之處,哪怕我不想提到你,我也根本繞不過去。哪怕再過幾十年,你也是一個典故般的存在。

哦,對了,上面的話只是說著玩的,阿里巴巴和神州專車,該打的軟文廣告費還是要按時打我卡里啊!

三等推廣——洗腦。

流行歌曲往往都有一個Hook,就是某一句相對更洗腦的歌一直重複著唱,如果你記住了這一句hook,你就記住了這首歌。

廣告文案也往往有一個slogan,就是在整篇文案里著重宣傳一句特別洗腦的話,你記住了這一句slogan,你就記住了這個品牌。

我一直認為聚美的廣告其實是凡客體的2.0版本,那句「我是XX,我為自己代言。」是一句出色的slogan,還記不記得廣告剛出來的時候一大堆營銷微博把「帶鹽」梗玩壞了?他們都是收了廣告費的。而帶動起名人效應之後,網民們都在跟風玩這個梗,我敢說經歷過那段時期之後,大家都再也忘不了這個梗了。

這是聚美的文案,對比一下上面凡客的,是不是感覺像從凡客延伸出來的?

上面的屬於比較高級的洗腦,而比較低級的也有。

最近黃曉明和宋丹丹為E代駕拍代言廣告,廣告貌似還沒有公映,但是我憑著廣告界業內人士的機緣不幸提前看到了廣告,記得廣告結尾有一句極為洗腦的slogan,是仿著宮廷劇里太監大喊「娘娘駕到」的口吻喊著「E代駕到!」

這種一針見血告之品牌名稱,聲調魔性的洗腦slogan讓我瞬間想到了楊冪大喊的那句:「58同城!」

廣告理念異曲同工。

打開視頻網站,經常會發現林子聰張靚穎林志玲等人代言的網遊,這些粗糙低劣的網遊廣告甚至連slogan都沒有,全憑財大氣粗,反覆播,你點開視頻就得先看廣告。這也屬於洗腦推廣的一種。

四等推廣:勉強維持存在感。

如果你關注了微博上的營銷賬戶,可能會發現他們時不時就會放類似這樣的九宮格廣告,把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APP放在一起推廣。

為什麼?因為網路推廣的費用太高了,這些屌絲級的APP只能跑到營銷微博這裡團購廣告位啊!就跟北漂屌絲青年沒錢住單間九個人合租一間屋子一個道理啊親!

基本上這樣的公司屬於資源不夠充裕,無法大規模地投放廣告,平常就只能勉強維繫一下存在感,當新產品或者服務快要上線了才急忙花些錢賄賂記者買幾篇報導然後再設計幾篇軟文投到虎嗅天涯36氪上面刷一下新動態。

記得我還是一個低端文案的時候,曾經以幾百元一篇的價格接過不少這種屌絲級app的推廣私活。這些APP有一大半沒有活到現在。

其實一個APP或者網站到底資源如何,你用一個百度就能測試出來。如果你百度這個APP或者網站的名稱,立刻彈出來大量近期的新聞資料動態等,說明這個互聯網公司的資源還可以。如果百度出來的是大量半年以前的舊新聞,而近期的新聞幾乎沒有,說明這個網站或者APP曾經騙到過風投,但因為各種原因(多半是因為創始人CEO無能)已經不行了。如果你百度一個網站或者APP的名字,居然連新聞動態甚至百度百科都沒有,很可能這就是一個用網站自動合成出來,從來沒有實現過價值的APP。

本來想舉幾個例子,但想想怕得罪熟人,還是罷了。

什麼?你叫我舉陌生人創建的APP當例子?!拜託了,這些APP推廣做得那麼差,連百度都百度不到,如果不是通過熟人關係誰知道它。

互聯網是個馬太效應表現得尤其明顯的行業,在前期資源匱乏的時候如何炒作自己、增加曝光率,是能拿到下一輪融資的重要環節;同理,如果你拿到了投資,你更要想辦法炒作自己,增加曝光率,這樣才能讓目標用戶們注意到你,並且轉化成你實實在在的用戶和流量。

在這樣的市場規律之下,一家互聯網公司如果連一定的信息活躍度都沒有,卻發展得很好,這幾乎就是不可能的。

嗯,答得倉促,有一些東西寫得還不是很清晰,歡迎大家留言吧,這兩天我找時間會更新。

————————————————————————————————————————

需要補充的點:

1.關於蘋果給央視交的保護費。

需要註明的一點是,雖然蘋果這次被迫給央視交了保護費,但是錢是能成倍賺回來的。

蘋果的主要目標客戶是什麼?那些收入較高的青中年白領。當然髮廊小弟也可能存一個季度的錢買新款蘋果,但是購買蘋果的髮廊小弟在人數上和人群比例上都會遠遠低於高級白領,所以髮廊小弟不可能是蘋果的「主要目標客戶」。

同理,十三四五歲的青少年和白髮蒼蒼的老年人也不可能是蘋果的主要客戶群。其實歐美的老年人也有很多不碰蘋果等智能移動設備,因為智能移動設備的圖標太小、使用略複雜,老年人玩不轉。而中國的青少年用蘋果的也比例也不高,是因為蘋果價格偏高,父母寧願給孩子購買更便宜的智能手機,比如魅族小米。

蘋果的廣告《老唱片》則表現了蘋果試圖拓展、深化這個之前沒怎麼開發過的市場的野心。這則唱片非常高明而含蓄地暗示電視觀眾——老年人也可以玩蘋果的,自己玩不轉就讓孫女帶著教著玩嘛。這也是一種孝順。

當然,這也是蘋果被逼出來的智慧——又得交保護費,又不想白扔錢,就只能用這招了。我再重申一遍,蘋果的主要目標客戶群往往常上網少看電視,所以如果蘋果想要不白投廣告費,只能拓展和深化愛看電視的次級目標客戶了。

2.神州專車的宣傳方式到底是天才還是蠢材?

神州專車這事兒剛爆出來,我也認為是蠢材團隊自作聰明製作出來的公關災難,而且是特級災難,相當於汶川地震的那種。

但是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神州租車正在有計劃,高效率地進行洗白。至於怎麼洗白我在上面已經講過了。

下面有拿品牌美譽度說事兒的……親,美譽度都是建立在知名度之上好嗎?打個比方,我們認識一個明星,如果我們對他評價高,那就是美譽度好;我們對他評價低,那就是美譽度差……問題是,如果我都不認識他,那也沒有美譽度可言,對么?

同理,在這次事件之前,大家根本都不認識神州專車啊,神州專車何來美譽度之說?

現在,大家都知道神州專車了,而且大家也義憤填膺地幫神州專車把一億的優惠券轉發出去了。如果神州專車自己夠給力,讓那些使用了優惠券乘車的用戶們體驗良好的話,反饋上來美譽度不就刷回來了?更別說還有那麼多媒體(包括大量自媒體)收錢幫忙洗地呢。

如果我的估計沒有錯,大概兩個月後,神州專車會再做一次「用戶反饋」的大規模宣傳,主要告訴大眾、這一段時間有多少用戶使用了神州專車,然後用戶體驗多麼美好……還是那句話,所有宣傳最後都會歸結到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上去,神州專車賭的也就是這個。

至於說惡意攻擊友商是推廣大忌,我只能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況且uber屬於外來物種,本土根基淺薄,能給神州專車帶來的反擊真的不大。

3.雖然我把九宮格廣告貶得很屌絲,但不得不說,其實九宮格推廣的性價比很高,是真的可以給那些APP帶來體量的。只是當公司具有一定資源之後,會尋求更加獨立、更加個性化的推廣,這種打包合租廣告位的營銷方式是再也看不上的。陌陌、脈脈、快看漫畫等一大堆APP在資源還比較屌絲的時候都用過九宮格推廣,但你們看現在的九宮格廣告還有它們的影子么?


年度推薦系列(四):互聯網市場推廣組合方法論

傳統企業如何做利用互聯網開展營銷?初創企業如何獲取第一批種子用戶?成長型企業如何通過營銷快速壯大?我們是企業的成長助推夥伴,帶你發現營銷的秘訣,解決成長中的營銷困境。

作者劉渝民,5年數字營銷與品牌傳播實戰經驗,多個大型互聯網項目營銷實戰成功案例,現為某大型互聯網金融企業推廣負責人。關注我,共贏未來。

前三篇,分別介紹了不同的渠道分類。下面幾篇,分別給出幾種不同的渠道組合方法論,並討論其適用範圍。

本篇將著重討論普遍意義上的互聯網市場推廣渠道組合,並給出階段性目標及注意事項。前提依然是做好市場定位,明確自己的目標用戶與廣告創意。

第一階段:試水

推廣渠道:線上廣告(搜索、網盟、信息流、導航,詳情見系列一)

推廣策略:精準營銷,通過及時的效果廣告,測算單個用戶獲取的成本是否在目標範圍內,並不斷提升量級,找到目標用戶群體究竟在哪個渠道最多最好。

優化策略:渠道談判,拿到最低價;降低CPC;優化時間段;優化素材;剔除效果最差的渠道

注意事項:線上廣告最忌諱一投了之,其關鍵點既不在品牌,也不在內容。核心在於通過理解各渠道的流量分發機制,找到核心目標用戶,並做到量級最大化。通過量級最大化,覆蓋到足夠多的目標用戶,注意,足夠多的用戶。所以,這塊一定要找專業的團隊進行操作,不然很容易因為操作不當而出現效果不好,最後卻認為是渠道不好,因噎廢食。

第二階段:口碑

推廣渠道:社會化廣告(微信、微博、論壇)

推廣策略:分享傳播,併產生優質內容。通過與各類KOL合作,引起用戶的普遍關注與分享。

優化策略:產品調性與KOL的匹配度;社會化內容改進,文案創作;優化每條文案的轉發與評論;剔除效果最差的KOL

注意事項:KOL合作比較麻煩,不是所有的KOL都能進行配合。另外文案的創造要求也很高,需要進行測試,找到用戶care的點,然後深入執行。

第三階段:事件

推廣渠道:BD聯盟(路演、商業活動、主題活動、異業合作)

推廣策略:策劃事件,引起媒體報道。進一步提升用戶注意力。

優化策略:執行頻率;執行效果;事件把控

注意事項:線上活動與事件營銷操作難度比較大,如果想要提高執行的效率與活動的頻率,最好能與第三方公司進行合作。異業合作盡量能搭上一些品牌效益。

第四階段:公信力

推廣渠道:自媒體+媒體渠道

推廣策略:官方輸出內容,媒體與記者進行報道,詳情見本系列3

優化策略:媒體關係優化;獨立記者良好合作;內容吸引力

注意事項:公信力塑造需要發揮自媒體作用,尤其是內容營銷,企業需要不斷輸出有價值的故事,用視頻,文案,圖片的方式,闡述企業理念,用戶故事,產品新意。

第五階段:知名度

推廣渠道:媒體廣告+戶外廣告

推廣策略:以明星代言切入,央視及衛視頂級欄目黃金時段播出,配合分眾傳媒,公交、地鐵、院線、飛機場等戶外廣告,迅速提升知名度

優化策略:廣告創意;播放時段;播放頻率

注意事項:把握廣告的重複性,重複再重複,讓人記住你。

第六階段:成熟期

推廣渠道:全觸點,線上廣告,T類廣告為主

推廣策略:官網、APP、WAP做好品牌流量收口,同時主動出擊,針對節日購買T類,導航類廣告,提高ROI

優化策略:品牌流量保護;CPC最低化

注意事項:品牌起來後,品牌流量要做好保護。詳情見本公眾號之前的文章:「你累死累活做品牌,我偷偷摸摸搶流量」

那麼,互聯網市場推廣組合方法論是什麼?

1、先做口碑,後做知名度。通過線上廣告進行試水,驗證市場的合理性,找到目標用戶,進一步明確市場推廣的方向。接著通過社會化渠道結合事件,引發用戶的普遍興趣,尤其是KOL大大加速了產品的導入期,使得產品快速獲取用戶普遍意義上的關注,而線上與線上渠道的結合,使得用戶粘性增加,降低了用戶流失率。接著依靠媒體渠道進行公關,通過第三方獨立觀察評論來獲取用戶的信任,形成產品的公信力。然後利用大眾媒體,以名人代言+頂級電視廣告+戶外傳媒,徹底引爆市場。最後利用數字廣告牢牢鎖住目標用戶,使得ROI最大化,並結合節日開展營銷,進一步放大效益。

2、複製。在各個階段中,如線上廣告,我們找到渠道的操作方法後,統一複製到其他渠道中,實現整個線上廣告體系的效益最大化;其他的階段也是如此,把最優秀的方法不斷複製,實現效果最大化。

3、線上廣告最為關鍵。同時,整個階段中,線上廣告都是重中之重,由於最終的購買效果大部分都會落地到線上廣告,如搜索,應用商店,所以線上廣告佔比要大。

4、精細化數據運營。由於各階段產生的效果最後都會落地到線上廣告的實際效果中,所以整個過程不僅需要對各階段的重點渠道進行分析優化,還要針對線上廣告進行效果區分,如品牌流量的佔比,用戶自發分享邀請帶來的用戶佔比,直接推廣帶來的用戶佔比,包括各類別用戶的留存等,都要進行細節性分析,從而為各階段的執行提供優化參考。

5、創意為王。整個過程中,傳統的用戶洞察依然十分關鍵,找到產品利益點與用戶關注點二者的聯繫,並形成創意至關重要。

轉發本文,並關注公眾號:劉渝民,獲取入群學習的機會。

原創不易,未經許可,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獲得授權)


沒錢的互聯網公司把單個用戶獲取成本視為唯一 kpi

而有錢的互聯網公司 kpi 則包含了花錢的速度,新渠道嘗試數量,品牌美譽度等等等等,當然也包括單個用戶獲取成本,整套 kpi 更立體和全面。


舉幾個例子吧,不夠完善,回頭補充:

(範圍拓寬到「互聯網品牌」而不只是「互聯網公司」)

沒錢的/不想花錢的:

小牛電動、雕爺牛腩、700bike、黃太吉、樂純酸奶

你會發現這麼幾個關鍵詞——創始人、故事、爆品、情懷、內容、社交傳播.....

有錢的/燒錢的:

脈脈/叮咚小區/餓了么/滴滴

你也會發現這幾個常見的——媒介渠道、地鐵樓宇、重複曝光、補貼、分享機制.....

其實還有個大招uber....這個回頭聊....


無論是有錢的互聯網公司還是沒錢的互聯網公司,在市場推廣所要解決的問題都是同樣的 —— 最大化挖掘利用有限資源,帶來最大化的品牌和產品推廣,帶來最大化的有效流量。

那區別在哪兒呢?

第一,最直接的,如題啊,有錢 vs 沒錢。

我們這裡談的是「市場推廣」對嗎,是大市場(Marketing)營銷中的一環,不可否認市場推廣通常是花資源的部門。有錢就意味著可以大花,沒錢就意味著小花。

簡單來說如果你在一個沒錢的公司只能通過產品、品牌、領導人、自身資源,發覺可用資源和話題,吸引或置換流量,最大化的利用開放平台通過自身運營產生內容和話題吸引用戶。通過優化用戶體驗,不斷擴大鞏固忠實用戶。等等。 如果你有在一個市場推廣預算豐富的公司,就意味著你可以直接用費用來購買更多的推廣資源,僱傭專業團隊為你推廣。

第二,有浪費嗎?

市場推廣的結果和價值是很難被衡量。雖然現在有更多的監測、調研方式可以來幫助分析評估,但是不能像銷售數字那麼簡單直接。而且過於依賴數字衡量結果,會導致推廣行為變形。

這裡就意味著,市場推廣花的錢的有效性很難被完全而又客觀的衡量。那麼,錢越多,就意味著約容易出現浪費。而且大公司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按預算計劃來做事,而不是根據實際需求,這往往造成為了要把錢花完、或者預算能Cover等不在細緻經營的情況。而且很多大企業的彙報體系,往往通過KPI最為來衡量,容易出現為了完成數字的工作,而沒有真正用到有用的地方,也會造成浪費。

說錢少的公司呢,哪兒還有錢浪費?當然不排除有這樣的公司,但我相信,如果沒錢還能浪費的公司,應該也浪費不了多長時間了吧...

第三,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的市場推廣目的。

什麼是有錢的互聯網公司?企業發展到一定的成熟期,已有相當的盈利或者資金來做市場推廣投放。

什麼是沒錢的互聯網公司?企業發展在初期,還沒又足夠的盈利或者資金來做市場推廣投放。

對嗎?不是絕對,但相當比例是這樣的吧。

好了,那麼問題變成了成熟期企業和初期企業在市場推廣目的和策略的區別了。初期企業,可能會面臨品牌沒有知名度,平台沒有流量,產品認知低,沒有粉絲,媒體不關注,找不到潛在客戶群,消費者認知成本,等等一系列市場相關的問題。成熟期企業,可能會面臨市場增加減緩,如何擴展用戶群,如何拉攏更多粉絲為品牌說話,解決產品質量或服務導致的用戶口碑下降,甚至公關危機,創新競爭對手進入導致市場和消費者行為發生很大變化,如何創新;如何在原有基礎上,繼續擴大用戶群,繼續擴大品牌滿意度,繼續吸引用戶和市場對品牌的持續關注,等等一系列市場相關的問題。

那麼你所對應的市場推廣目的和策略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但是,無論你在哪條路上,請記住,作為一名市場推廣人,你需要清楚的知道權利和責任是畫等號的。市場推廣花費是要為公司帶來更多的收入和利潤。你要對你花出去的每一分錢負責。


@楠爺的角度很棒,將資源分類,看自己在哪一個資源細分領域內佔一些先機,然後推廣。其實這是很多搞運營的夥伴一直沒弄明白的問題,那就是一說到運營推廣就上錢、上人,彷彿人和錢其實才是唯一的資源,其實不然,你本身是大V 300萬粉,也是資源;你的產品技術過硬、設計美觀,也是資源;你公司的其它產品比較火,可以借力,也是資源。

關於沒錢推廣,我比較喜歡的是發現產品與其它事物的聯繫,然後想辦法促成共贏。這種思路其實通吃創業團隊、中小公司乃至大廠。具體來講三個步驟:審視產品發現關聯 → 選擇合作對象 → 鋪開典型用戶。

1. 審視產品發現關聯

這一步最重要,需要運營推廣人員對產品有充分的了解,「這個產品究竟解決了用戶什麼問題?」、「用戶為啥子可以不用同類競品?」等等。充分了解自家產品後,去尋找市面上和你擁有相同用戶群但不屬於競品的產品 促成合作,就達成了【零成本推廣】的目的,舉例來講:

考拉海購:http://www.kaola.com/考拉是網易旗下的一個電子商務平台,主打進口、母嬰產品特賣等細分領域,據說這是網易發大力的一個產品,全考拉的員工早上9點上班,晚上十點以後下班,每周六天,屬於地地道道的「996」。以我有限的觀察來看,目前這款產品的推廣主要是藉助於公司內部資源,走網易內部渠道,通過員工充當種子用戶的模式來進行推廣。

(網易新聞推廣考拉)

(網易新聞推廣考拉)

(網易雲閱讀推廣考拉)

那麼我們假設考拉要進一步推廣,並且沒有(或只有很少的)推廣預算,首先我們該做的就是審視這個產品本身。據我觀察,考拉現在出貨量最大的產品應該是母嬰類,類似於奶粉、尿不濕等,這一點可以從銷量上看出來。

那麼本次推廣將 「尿不濕、奶粉」 作為 「種子產品」(或「代表產品」) ,出現這個結論後,我們就完成了一次簡單的產品審視並且發現了一個關聯,那就是 「考拉 → 尿不濕、奶粉」 。這便是審視產品的第一階段,並發現產品的特點(賣點)。

然後去尋找市面上和你擁有相同用戶群但不屬於競品的產品 。對於 「尿不濕、奶粉」 來講,我覺得嬰幼兒教育產品非常符合這個特點。(這裡插播一個情況,題主所居住的小區里就有這種可以讓家長帶著小寶寶一起玩耍的門店,題主也在很多大型商場里見到過類似的門店)這類產品既有門麵店的形式,也有APP形式的產品,並且,這些產品的受眾正是 「尿不濕、奶粉」 的受眾(或者說高度重合),這對我們推廣至觀重要;有意思的是:我們產品(尿不濕、奶粉)的受眾也正是這些產品的受眾,這為達成合作奠定了基礎。至此,我們通過審視產品並發現聯繫達成了第一個目的,那就是尋找高可能性的合作目標。

2. 選擇合作對象

一定有小夥伴看到這會詫異。

「第一步已經完成了尋找合作對象,那接下來不就是直接合作了么?」

然後事實情況是,就算你選擇出了 「高可能性的合作目標」 ,這事依然成不了,為什麼呢?

你是一個創業團隊,人家嬰幼兒教育APP日活200萬 → 你高攀不起;

你是一個中小型企業,人家嬰幼兒教育全球50強 → 還是不理你;

你大廠,看不上這個看不上那個毛病特別多 → (所以我一直覺得大廠不要用什麼免費推廣策略)

事實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在確定哪些產品和自家有聯繫後一定要依據各種情況進行篩選,繼續拿剛才的例子講,有必要進行小區住戶的調研(消費能力、單位歸屬),嬰幼兒門面的流量,甚至附近超市的分布,相關產品的價格等等。

通過一系列排列組合,在這一步最終確定適合的合作對象。

3. 鋪開典型用戶

好了,現在 「考拉海購」 的運營同學們非常了解自家產品,並最終提取了 「母嬰」 這個大類為宣傳推廣打響第一槍,然後成功的選擇了某高檔小區的 「淘氣寶-嬰幼兒早教館(自己瞎編)」 作為合作基地。

然後具體怎麼辦呢?

店面門口擺個易拉寶?

屋子牆壁上粘個海報?

再不然...讓裡面的店員穿個考拉海購的衣服?(我估計這個沒戲)

到這裡,就出現了在合作過程中所碰到最常見的問題,我把它簡稱為 「缺乏合作連續性」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合作是為了合作而合作,印海報、放易拉寶這些類似於固定的合作流程什麼地方都有,什麼地方都會用,當然這些並沒有錯,只是這些方式,沒有感情,也無法起到連續影響。

我稍微展開來一個一個說。

沒有情感,原因就是這種到處都用的途徑:地面推廣搞個小獎品,掃個二維碼送瓶可樂,關注微信公眾號抽個10元話費...這些本身都沒有任何問題,搞不好效果還非常帶感,可是各位,沒有感情,沒有動腦子出想法,彷彿這活誰都能做,都能做好。不要小看這種感覺,用戶一定會通過活動感觸到的,同樣的,用戶也不會興奮,用戶也沒有情感,對產品也沒有感情。

同樣的,這就會造成 傳播停止 ,也就是說用戶不會再為產品繼續宣傳了,他沒有感受到任何煽動,他不開心,於是就出現了「缺乏合作聯繫性」。說白了,一次推廣只有一批受眾。

說實話,無論是付費推廣還是免費推廣,沒有情感傳達是我最不能夠接受的。就像你每一次戀愛都跟隨著 操場散步 → 約會吃飯 → 影院爛片 → 滾床單 的流程一樣,完全不知道這個妹子熱愛健身,那個妹子痛恨小4,這個有點憤青,那個其實愛的是女人...

千篇一律千篇一律,我一個月給你發一萬好幾你就天天複製粘貼?

扯得有點遠,回到考拉和嬰幼兒產品,如果我們能夠在嬰幼兒門麵店裡面提供一些生活用品,比如花王尿不濕,比如給孩子用的「進口超天然手紙(編的)」。各位,各位,有沒有點感覺?如果孩子的父母用得開心能不能送上一張優惠券告訴他 「你在這個地方可以領一整包」 ,各位,現在有沒有感覺?

沒錯,這就是有感情的,我其實並不是在宣傳什麼海購平台,什麼紙巾姨媽巾尿不濕巾,我是在關心你,寶寶拉粑粑了?紙遞上;寶寶餓了哇哇叫?全球最優秀的進口奶粉想不想嘗一口(事前調研品牌);媽媽整天抱著寶寶腰痛的不行?要不你把這個印有考拉的護腰帶回去吧...

這一切,只有一個目的,讓用戶感受到感情。然後這些有感情的用戶,會自然而然的向他的親戚,向他的鄰居,向他的朋友說:花王尿不濕,考拉只要XX塊錢...什麼你意思用戶仍然不願意主動傳播?話說朋友你聽說過傳銷模式么...(警惕!)

總結來說,這就叫【鋪開典型用戶】。它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傳播要有感情。

這便是我在推廣經費比較缺乏的情況下最喜歡的方式,當然這不代表一分錢不花。總之無論是用哪種方式,我希望大家待用戶溫柔些,有預算是好事,但是不要粗暴的告訴用戶「掃二維碼才能拿抱枕!」,這樣的錢花的不值得,多感受「用戶是要用情感影響的」這句話,一起運營,一起加油。

共勉。


有錢的用錢省人力,沒錢的用人力省錢。

以下為補充:

「有錢」「沒錢」本身是個很模糊的概念,不同行業所需的資源、投入、所面臨的競爭不同,多有錢算有錢呢?多沒錢算沒錢呢(真沒錢這公司咋開的呢)?

運營和推廣,只是整個體系中的一個版塊,所以我更傾向於認為這裡是一個「預算」的概念,每個公司做事情都有預算的,關鍵在於預算怎麼分配?孰輕孰重?就你所在的崗位,公司給到了怎樣的預算?

有錢,就是公司看好你這個版塊,結合市場實際情況,給到較為充足的預算支持(不只是錢,也可能是有價值的資源),間接給到你試錯的機會和後續優化的空間;反之,就是並不打算在你這裡花錢,甚至明明是正常預算還一個勁兒往下壓不給批,這就是沒錢,不管你是在什麼規模的公司。

給的預算少,活動聲量小,搞不過競爭對手,推廣效果打折扣,進而進一步印證了公司的判斷,「你看,我就說不要花這個錢,花了錢還不是一樣沒效果」。

運營人員開始坐立不安,這咋辦呢,自己上唄,沒有功勞就爭個苦勞嘛。

可以花錢找KOL的,自己軟磨硬泡找朋友找同學找關係,湊幾個小V轉一轉;可以花錢買禮品的,自己去拉贊助,亂七八糟各路貨先湊個數再說;可以花錢上頭條的,自己帶著一幫小朋友發帖發到吐……

這就是所謂的「沒錢用人力省錢」

這時候老闆開始說話了:「我要是什麼都花錢就能解決,要你們幹嗎?」

哎,老闆,你這麼說就不對了,花錢這事兒才是真的技術活好不好!

省下那些發帖、灌水、為了一個獎品贊助去軟磨硬泡一天的時間,我們才有時間和精力去研究:錢往哪裡花,怎麼花,什麼活動效果好,什麼文案最吸引人,什麼渠道最給力?

實踐是檢驗決策的唯一標準啊,把想法落實掉,在這個過程中看看當時哪裡的錢花的沒有必要,哪裡還存在優化的空間,後期才能越做越好不是?

我剛進入互聯網行業時,有個老領導曾對我說過一句話:「能花錢去解決的,你就不要去花時間」。我到現在都非常感謝他,這是涉及到工作方向的問題。

你Ctrl+C、Ctrl+V用的再熟練,和你知道哪個渠道投放效果最好,這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技能吧。

以上說的都是兩者區別,但無法迴避的是,不願意花錢的老闆仍然有的,而你拿以上的對比去跟領導要錢也是不現實的。

所以這篇吐槽,也全當給大家提個醒,不要再去關注那些所謂的「我是如何不花錢做到百萬用戶的」、「沒錢怎麼做推廣」、「不花錢的10條推廣秘笈」……且不說十有八九是軟文,就是真點進去看了,也跑不了上述說的那些,不花錢就花人力唄。有那個功夫,不如研究下真正的專業問題,從本質問題入手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下次遇到個願意花錢的老闆呢。


幸福的家庭大體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而對於互聯網公司,是反過來的。

有錢的公司,在營銷推廣方面,絕對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瘋狂砸錢型:

明星代言型:

央視廣告型:

而沒(zi)錢(ji)的互聯網公司,一般就是這個類型:

當年印了6000多張的傳單,不多說了,說多了都是淚~~~


樓主的意思是,自己花錢是一流的,九家合推就是不入流的屌絲,這個邏輯也是醉了


假如推廣就是喇叭的話,有錢的互聯網公司會買很多這樣的喇叭,然後招人喊喇叭去。沒錢的互聯網公司呢,只能自己把手捲成喇叭狀,自己給自己吆喝。


創新工場汪華:互聯網如何做流量

http://www.alibuybuy.com/posts/74782.html

這篇關於軟體產品通透合宜。

隨便說一下個人觀點。有錢和沒錢的界限挺模糊的,我從市場推廣效用最大化的角度講。有錢的公司可以一定程度上無視ROI,沒錢的公司則要考慮怎麼把錢花在針尖上。

首先,做市場推廣的目的:品牌知名度-&>用戶使用

當然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形成使用習慣,反覆使用

市場推廣是要和具體產品相結合的,一般品牌營銷可以從產品涉入度的角度思考推廣方式。

產品涉入度:產品對用戶的重要程度。包括價格,使用價值。拿傳統行業來說,快消品如洗髮水,零食等都是涉入度低的產品,如汽車,房子等都是涉入度高的產品。在互聯網行業,因為我是遊戲行業,手游,頁游可說是低涉入度的,端游,主機遊戲是高涉入度的。

涉入度低的產品,用戶不在意具體內容,品牌知名度到了,拿起來先用,具體使用效果用過再說。

涉入度高的產品,用戶決策比較慢,表現在提前搜索各種相關信息,會仔細甄別比較,一旦使用後用戶忠誠也更高。

不考慮線下推廣,純互聯網付費推廣大概可以分為這麼兩類,品牌廣告(如視頻貼片),效果廣告(如廣告聯盟)。對於大部分低涉入度的互聯網產品來說,無疑效果廣告更加划算。這時候有錢公司就出來了,他們為了更快的搶佔市場可以豪放的投放品牌廣告,或者是因為效果廣告已經達到瓶頸,而投放品牌廣告的實際ROI效果還可以。

--------------------------------------------------------------------------------------------------------------------------------------------

不論是什麼產品,尤其是高涉入度產品,最大的用戶信息獲取渠道都是朋友推薦,也即是口碑。所以小米如此強調參與感,粉絲營銷。同樣可參考的公司:蘋果,哈雷在美國更是形成類似宗教崇拜的產品忠誠。

所以最後的最後,最有效的市場推廣是好好做產品。


分享一個親身經歷吧~

大二做過一個互聯網創業項目,主要是互聯網超市。在宣傳推廣過程中,最心酸的就是美團外賣、餓了么等大公司僱人滿地撒宣傳單的時候我們在撿別人扔在地上的宣傳單。


市場推廣效果=資源X內容

內容和主題無關,暫且不談。

首先,任何推廣都需要資源,而資源並不僅僅是錢這一種形式。沒錢不代表就沒有資源

  • 各種硬廣是資源

  • 意見領袖是資源

  • 品牌是資源

  • 流量是資源
  • 口碑是資源
  • 人力也是資源

只要能到達最終用戶的渠道,都是資源。

有錢可以購買到各種大部分的資源,但有的資源值錢卻未必能買得到

比如小米雷軍,或者牛電李一男,他們推廣初期不花錢,但以個人品牌做CEO唱台就值千萬級別的資源。

比如口碑和品牌的二次傳播,主要受產品本身影響,撒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加速,卻無法完全操控。

既然問題的主題是有錢和沒錢市場推廣的區別:

首先就是要用好手頭擁有的資源

其次來談談用錢可以買到的資源,主要是流量渠道。

每個流量渠道,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也有一個容納的最大值。

所謂成長,就是同樣價值,價格趨向不斷去接近市場均價。

也就是說,在一個流量渠道的初期,可能性價比會很高,在這裡花一元錢,可以相當於其他渠道花十元錢的效果。

這必然會使得市場推廣投入這裡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價格越來越高,最終要花十元,才有十元的效果,變成了一個成熟的渠道。

所謂的容納值,又受流量總量衰減影響

比如一個小網站,他的ROI很高,假如是1:10,但整站廣告都包下來,流量也就1萬,這就是流量總量的限制。

該網站用戶流動性不高,你在這裡投放30天,可能前10天效果不錯,該看到和有興趣的,都已經看到,因此後20天效果不斷下降,這就是衰減。

舉個栗子:

假如這是個理想的世界(排除試錯成本,用戶匹配等等因素),A-E都是已知的渠道,F是未知的渠道

有錢的公司α和沒錢的公司β,他們分別的KPI目標效果是500,000和10,000

對於有錢的公司α來說,量和持續成長是最重要的

對於沒錢的公司β來說,ROI是最重要的,少花錢多辦事

所以α會投ABCD和部分E,β則是AB和少量C而推廣方式/渠道F,則是所有人都想要的,容量巨大,未被發掘。一旦被發掘,可以改變行業格局

比如:

  • 淘寶初期被貝寶ebay封殺,類似CDE的門戶都不接他們廣告,只好找大量小網站投放,找到了他們的F,後來你們都知道了

  • 盛大在點卡銷售渠道上,被壟斷的智冠封殺,只能另闢網吧充值和推廣渠道,找到了屬於他們的F,後來你們都知道了

  • 07 08年的各種網盟,造就了無數的B2C和頁游廠商,因為他們就是F。

F最終都會變成CDE……


簡單說一下有錢的家居行業互聯網公司推廣~

首先有好處就是,有一定量的訪問數據(多少人訪問你的頁面、產品,點擊率、跳出率、停留時間、諮詢量等等)去支撐分析網站的狀況,通過這些數據去優化頁面,更好的做產品。

如果沒有錢去推廣,那麼基數就不多,基數少的數據分析出的優化結果意義不大。

花錢推廣的方法不限於百度競價、百度網盟、騰訊廣點通、軟文推廣等等。

以我的了解,家居行業花錢最多的就是百度搜索推廣。土豪級別就是單單的搜索推廣每日都8萬元預算,還只是針對幾個省的(如果有家居行業的SEMer也可以和我交流)。

一旦網站優化好了,推廣的ROI能夠達到一個平衡,有錢的互聯網公司就會捨得投入大量的金錢去推廣,迅速佔領市場。

###題外話,我見過一個公司,百度推廣年預算幾個億,開戶開十幾個,很多很多詞的搜索競價結果頁都是他們的產品,根本不給同行展示的機會。這就是有錢的互聯網公司。。


目前我們公司在大眾點評投的最多,一年十幾萬,其次百度,360和搜狗,58趕集一些小網站和論壇

大眾點評事兒最多,只想著要錢,事情又辦不好


答案很簡單,有錢的,怎麼有效果怎麼來。沒錢的,用最少的錢做最有效率的推廣。

再說一句,你要逼著人用你的應用的,本身就說明你的應用有問題。


真是不喜歡人家老拿小米舉例子說不花錢做推廣。

小米光域名就花了300萬購買,http://xiaomi.com,一般人有這能耐嗎?

雷軍說不花錢做推廣,可能沒有直接的硬廣告,但是軟廣告沒有嗎?吸引最初用戶不用花錢嗎?沒個幾千萬上億我就不信他做的起來。

總而言之,「不花錢做推廣」只是一句推廣口號,間接地告訴別人我的東西很牛逼。


現在我的公司處於虧損狀態,我也挺急的,我建議過老闆,上一號店,別怕花錢,大的平台有利於推廣自己的品牌,但是老闆年紀大了,怕花錢,最後也不了了之,好多時候,怕花錢的電商,結果都是關門大吉,尤其是前期,電商就得花錢,只有提高知名度之後,後面才能靠人力來維持,不是一開始就得靠人力來做,提高品牌要學會花錢,短時間提升知名度,你的知名度提升之後,再靠人力去發展維持這個品牌。這才是電商的經營之道!


推薦閱讀: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品牌定位有沒有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HTC在安卓起跑時領先,卻在安卓大行其道時,把領跑的位置給了三星?
最近代理了一個糖果餅乾類的食品品牌,縣級區域代理。自己以前沒做過快消行業。請問如何打開銷路並佔領市場?
為什麼小米的產品可以那麼便宜?
分享經濟是傳銷嗎?

TAG:互聯網 | 市場營銷 | 品牌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