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績點高低能反映學術能力高低嗎?


二八定律不全是在說貢獻分布不均,也是在說,凡事,總有內部結構,內部結構裡面還有內部結構。

任何這類是否問題,都可以也必須是一個統計學問題。

分數能不能衡量的問題,能,也不能。不存在死定律,只能說統計分布的特性,不同區段不同結果,相近區段,結果相近。

沒能力,刷分的有的是,有能力,分低的也有的是。雖然處於分布中值的兩端,但也是統計的一部分。

用一個宏觀統計,看到的只是宏觀統計,對於個體,不適用。

最後,能不能,你自己可以選擇。


從統計角度,很大程度上可以。

成績差的可能有少數大牛,他們只是不想按課程要求走過場,但是他們肯定有其它方面的成就可以證明自己牛逼。

然而成績好的人,就算可能不是學術大牛,一般也不會差到哪兒去,至少做學術的某幾項特質,例如肯花時間、追求精益求精,他們是具備的。只是無法驗證是否有做出理論突破級別工作的潛質而已。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做學術不等於做理論。做理論也許需要很高的天賦與極強的邏輯思維水平,但是其它很多方面並不需要。就我個人的認知界限,除了純數學,理論物理,理論計算機研究等少數學科,其餘研究中至少90%的成果屬於【智商正常的人可以通過不懈努力得到】的範疇。你看,這其實和刷績點是差不多的;除了少數幾門只有大神們才敢選的課,絕大部分課程都是可以通過不懈努力拿到高分的。


看卷子難度。像我們院考試挺水的,所以考試成績反映不出什麼。


我覺得不能。地質大學2009年按教育部要求進行課時調整,三分之一的本科課程是政治課,專業課大幅度縮減。自從那之後,需要問專業問題才能知道專業水平。至於科研能力,又在專業水平之上,另一個層次了。目前中國的科研以模仿為主,努力就行,其實並不需要真正的天才。科研能力就更不好說了。。。


大學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學術能力的,碩士和博士才是。


大學中的原始學業績點,也就是GPA(Grade Average Point),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應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是一個人對知識掌握程度的量化指標。

在本科生階段,如果想繼續讀研讀博或出國深造,GPA+排名是相當重要的。

要說道學術研究這一塊,主要是研究生和博士階段的工作和任務。But,如果在本科階段已經有參與過一些學術項目的經歷,或者在一些著名期刊上發表過學術論文,將會是很好的加分項。

做學術研究,首先要能讀懂學術論文。要想讀懂學術論文,專業知識、術語、理論及研究方法的掌握必不可少。不可否認,如果沒有較高的GPA,很難承認這個學生有良好的學業功底。

但是,GPA卻並不能完完全全反應學術能力,這取決於其本身的考核方式問題:

(1)試卷考什麼?高分的原因究竟是學術能力強,還是說應試教育下的學生深諳解題套路?

(2)成績隨意性or給分主觀性,老師還可以「看人給分」或「看情況給分」?

(3)大學考試作弊監管力度不夠,成績最高的是最會作弊的?GPA可信度是否高?


不能。

但是從某種程度上大學成績能夠反映你的學習態度。

我本科讀的211的一個不太好的專業,並且從大一開始就在準備出國讀研。但是因為想申請的專業跟本科專業不對口,我一直擔心會對申請有影響。

偶然一次機會我跟美國這邊的教授聊天,問他們怎麼看待國內applicants以及我們成績單上的各種課程。教授的回答是:雖然國內大學有很多必修課程(如毛概、馬哲、大學英語)在學術方面對申請沒有幫助,但是不管是哪門課程,拿A的同學一定比拿B的同學更有優勢,因為你的成績證明了你有能力學習,不論以後你讀的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你都更有能力去適應並且做到很好。所以大學期間每門課我都沒敢鬆懈(雖然有的可真的很沒用)

當然,學習並不是全部。我身邊也有很多朋友大學成績不好但是自己創業成功或者工作能力很強的。所以,凡事都沒有絕對的。


很簡單,大部分本科不管理工文商,只要記性好,考前努力,都能3.5左右。真正有水平都在3.0左右我認為是最有潛力的。


不能,績點和學術是兩個不同的領域。


一定程度上可以


至少基礎還行,而且能follow得高分的套路。

所謂的學術圈不就是基礎紮實和符合審稿要求么。

人家strictly comply with the rule難道人家就死板了,連基本常識都匱乏還吹什麼創造力,妄想瞎想不等於創造力。

博士課程前兩年學基礎課說明什麼?打基礎打到死都不為過。成績差,會瞎扯,不跟隨就是有個性有創新?too young to naiive


推薦閱讀:

清華計算機直博與美國專排25-50的博士選哪個?
有什麼事是你之前認為自己永遠無法學會或者掌握的,但是最終竟然「不小心」學會了?
泊松分布族是指數型分布族嗎?
你在寫論文的時候發生過什麼有趣的事情?
下周第一次幫導師代課,好緊張,請問怎樣才能裝作資深客座講師的樣子呢?

TAG:大學 | 學術 | 985工程大學 | 大學績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