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這個城好嗎?哪一點好?
紹興這座城的存在之本或者城市靈魂是什麼?特產?名勝?文化底蘊?人文風情?傳說故事?
引用余秋雨老師的話作答: 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很多。但是如果撇去皇城氣象而仍然能保持高品位的,就少而又少了。
在這中間,如果進一步要求這種非宮廷的高品位文化能夠密集聚合,那就只剩下兩三座城市了。
在這兩三座城市之間,如果再進一步要求這種聚合一直延伸到近代,延伸到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那就只剩下一座城市了。 那就是屬於王羲之、陸遊、徐渭、秋瑾和魯迅的城市——紹興。我每次去紹興,總會一再驚訝,這麼一座不大的城市,怎麼會承載起那麼厚重的歷史精神,歷千年不衰?這麼一些南方的巷陌,怎麼會散發出那麼雄厚的中華豪氣,令萬里矚目?
紹興默然不語,只是謙和地留存了那些安靜而古老的庭院,讓遊人自己去讀解。紹興只提供深深的腳印,不提供艱深的答案。紹興不明白,那些從自己這兒出發的腳印,需要集整個民族的智者一起來追蹤。 更讓我高興的是,紹興並沒有讓這麼多庭院、這麼多名人、這麼多典故成為自己的負擔,自炫自大,而依然過著清風明月、長橋流水的舒心日子。酒香依然濃厚,小醉微醺間,連沉重的歷史也變成了美麗的傳說。(多圖預警!!)
我,在紹興生活20年有必要回答一下 說說咱們的大紹興這個城市很美 生活節奏很慢GDP雖不高但還算富裕(剛升了二線,地鐵7月也快開動)小城不大但歷史氣息真的真的很濃厚
歷史足跡保留的也算完整空氣還OK四個字:適合居住!或許說到紹興 你會想到各種名人魯迅秋瑾王羲之.....還有紹興師爺
但我耳濡目染多了 更喜歡生活在紹興那種慢生活喜歡在魯迅故里的石板路上漫步喜歡站在八字橋上靜靜的看著橋下劃著烏篷船的戴著烏氈帽的老爺爺還有走在鑒湖......故居太多當然來紹興旅遊的一般去魯迅故里....
建議可以避開人群去古鎮 柯橋的安昌古鎮也不錯你也可以乘上紹興港的船去魯迅筆下的魯鎮感受歷史穿越小小的街道彌留下小許淡淡的歷史足跡....你問我紹興好嗎?
眾人不一 但如果你問我我果斷說好呀(害羞:)說說好次的!!
紹興的特產 最最喜歡臭豆腐(軟酥軟酥的 蘸上醬 很脆 滿足~)
其次香膏條狀的(雖然很硬很乾)
但好次哦...還有魯迅故里附近的奶油小攀味道也不錯
長的像蛋撻,但味道比蛋撻更好次或許還有紹興黃酒 聞著有股陳年發酵的清香
小時候總會用筷子在爺爺的碗里蘸一點吃吃很香甜....盛產加飯酒 可作酒喝也可當燒菜調料酒特產其他的還有木佬佬(紹興話很多的意思)
茴香豆醉蟹醉魚霉乾菜.....不多說還有最近紹興的小網紅黃酒棒冰醉醉的~至於紹興人 雖傳統但樸實又熱情
最後歡迎你來紹興感受那份滿滿沉澱的歷史氣息讓人靜心又留戀追尋古城的痕迹...看完找了那麼多圖贊完走??筆芯~紹興這個城市好,去年7月,我去了一趟,十分熱愛,並且胸中有一股氣,因而回來就在自己公眾號寫就了此文《我所追尋,並不是那已逝去的——紹興札記》,全文如下(圖在鏈接內):
我以前讀書少,覺得文人寫詩文動不動用典故,全文皆梗,好刻意。後來自己寫文章,才發現,其實並不是刻意,而是寫作時自然而然腦中浮現出了相似的情境。那些能觸動你所愛的古人的,也必能觸動你,於是你將其發揮出來,又去觸動其他能被觸動的人。
哪裡有什麼刻意,只是渾樸一文耳。
上周末去了趟紹興,酷熱難耐,我卻十分羨慕和古人們比鄰而居的紹興人。這裡士多如過江之鯽,更有幾位我無比熱愛者。於是,我肅立在徐渭青藤書屋外的巷弄中,羨慕地看著提著馬桶穿行而過的老人們。
徐渭篇
青藤書屋大概是紹興最小的名人故居,深居陋巷,一池,一屋,一院,半座山,一從竹,別無所有,卻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四百多年來被歷代文人修葺守護,除了文革時期,幾乎不曾荒棄。可是徐渭生前又何其凄涼,《自為墓志銘》內他說自己只有幾千卷書,兩塊磬石,幾方硯,幾柄劍,幾冊畫,若干自作詩文而已。
他還說,自己年輕開始熱愛文學,後來更對哲學產生興趣,便去學王陽明心學,學禪,學八股,學寫文章,可是一事無成,八次科舉均告失敗。結果被胡宗憲請去當紹興師爺。明明是個文人,卻對兵法無師自通。因而得到厚待,動輒贈金數以百計,住豪宅,吃海鮮,人人吹捧。
此時此刻,徐渭卻生出了自殺的念頭。胡宗憲政治鬥爭失敗,入獄死後,他將之付諸行動。
他取下十厘米長釘,從左耳釘入大腦,沒死。
他用巨大的鐵錐刺入耳道十幾厘米,沒死。
他用鐵鎚碾碎了自己的腎囊,還是沒死。
他徹底精神失常了,懷疑續弦妻出軌,竟用鈍器擊其致死,判死罪。好友為其奔走,改為入獄七年。
出獄後,他徹底頹廢,浪跡天涯,先去南京,再往遼東,教授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松、李如柏兵法,後來李氏兄弟以此在萬曆朝鮮之役中擊敗了所謂的戰國群雄們。
《明史》說徐渭「天才超軼,詩文絕出倫輩」,袁宏道得到其片紙就激動不已,八大山人對誰都翻白眼,卻唯獨服氣他,鄭板橋說願意當他門下的一條狗,齊白石說自己想幫他磨墨理紙,如果不收就在門口餓著等。可是,徐渭究竟還是瘋了。
他在最風光的時候,就萌生了死志,他可能已經知道,人生本身荒謬、無意義、扭曲、不正常,與其成為眾人眼中的名人,不如退而歸田,賣掉最後一張畫,孤獨死去。
夏目漱石在《心》中借「先生」之口說:「我之所以摒棄今天的尊敬,是為了明天不受侮辱;之所以忍耐今天的寂寞,是為了明天不忍耐更大的寂寞。」
南京博物院一次交流展中,展出了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榴實圖。我專程跑去看,站在畫前無言以對,眼眶濕潤。畫只是一枝石榴展開,無根無花,垂垂老矣,翩翩至此,美且勇敢之至。上有徐渭自題詩:「山深熟石榴,向日便開口。深山少人收,顆顆明珠走。」——徐渭已經放棄了被人理解,放棄了「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文人情懷,他已只畫給自己,只畫給宇宙,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可是徐渭畢竟太傲嬌了,他的同鄉、狀元郎張元忭在北京曾經幫助他,勸他稍微按照當時的禮法行事,謀求在京中立足,他無法遵從這些所謂的政治規矩,他只能也只會遵照自己內心的儀軌,於是怒而離開。
可是,數年後,張元忭去世,徐渭前去,他白衣戴孝,撫棺慟哭,極致哀痛。死者家人相顧莫名,官場同僚驚惶不已,因為沒人認識他。盡哀之後,徐渭不留姓名,飄然而去。
徐渭難道學不會那些規矩?難道真的寫不好八股文?難道真的沒辦法按當時的審美寫書法?六歲能把《大學》倒背如流,十歲能倚馬千言的聰明徐渭,何嘗不知道哪條路是「正確」的?
但是看著一切流俗,徐渭驕傲地仰著頭,號泣而去,他對世界說:「我不。」
世界再也無法忘記他的背影。
張岱篇
紹興名人太多,故居大多能得修繕和保護。然而張岱的快園,卻壓根不曾標記。如今的紹興飯店,就是府山北麓張家舊宅。
我喜愛浪遊天下,記其快意,囊中往往帶一本《陶庵夢憶》,行起坐卧處,得閑翻看兩篇,極舒暢。
我最喜歡《金山夜戲》,極短一篇:「崇禎二年中秋後一日,余道鎮江往兗。日晡,至北固,艤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濤吞吐,露氣吸之,噀天為白。余大驚喜。移舟過金山寺,已二鼓矣。經龍王堂,入大殿,皆漆靜。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殘雪。余呼小傒攜戲具,盛張燈火大殿中,唱韓蘄王金山及長江大戰諸劇。鑼鼓喧闐,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采眼翳,翕然張口,呵欠與笑嚏俱至。徐定睛,視為何許人,以何事何時至,皆不敢問。劇完,將曙,解纜過江。山僧至山腳,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這不僅僅是一夜的故事,這更是他的一生。
張岱生於明末,極雍容的士大夫之家,「少為紈袴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謔,書蠹詩魔」。熱鬧非凡,無憂無慮,只需要考慮愛、美、暖、光,世界罩著昏黃的濾鏡,一切模糊而美好。
然而甲申年終究還是到了,玩了半輩子的張岱,忽然被從溫柔夢鄉被拋入冰冷世間。無獨有偶,為了向老鄉致敬,他也寫了《自為墓志銘》,他說自己只剩下「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且穿著粗布衣服,吃不到肉,更時常餓肚子。可是他也沒有死的勇氣,他自我吐槽:功名耶落空, 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他說自己既不能覓死,又不能聊生,那怎麼辦?滿腹詩書,一腔熱忱,可是天下已不是天下,家國已不是家國,你所熟悉的一切,都已灰飛煙滅,你所熱愛的所有,都已零落成泥。此時此刻,你怎麼辦?能怎麼辦?該怎麼辦?
張岱想,既然夢如此美好,何不記夢呢?
所以他寫下了《陶庵夢憶自序》,裡面說「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這正是天下痴人的共通之處。萬載以前,千年而下,莫不如是。他們只想找個「痴似相公者」一起喝一杯酒罷了。
他被稱為敗家子,廢物,頑民,鈍秀才,瞌睡漢,死老魅,可是他不在乎,因為他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為什麼一生如此波折,恍如一夢。
可是張岱真的不理解自己嗎?他畢竟還是悄悄留下了痕迹,他說:「余為山計,欲脫樊籬,斷須飛去。」他覺得連山都不應該被人賞玩,何況是人?他隱居四十年,在對前朝的感傷中寫完三百萬字史書巨著《石匱書》,自稱野人,寫完書便逝去。
張岱,究竟是張岱,只有一個。
二王篇
我五歲習書,在父親和諸位前輩指導下至今臨池二十三年,要說不喜歡二王,是不可能的。哪有喜歡書法的人不喜歡二王的?哪有喜歡文章的人不喜歡二王的?哪有傾慕所謂魏晉風度的人不喜歡二王的?
蘭亭和王羲之居所都在紹興,王獻之則乾脆出生在紹興。故居門前墨池尚在,我獃獃看著黑夜中的墨池,無法說出一個字。就像面對著朝思暮想的夢,不敢觸碰,怕它假。
不過王羲之其實並不在意後人評價,他非常帥,當事人評價他的長相說:「飄如游雲,矯如驚龍」,後來這八個字也被用來評價他的書法。關於他入木三分、書換白鵝、東床快婿、修禊蘭亭之類的段子連課本都有,也不必贅述了。然而我卻想講講他的一篇字帖。
目前全世界的王羲之書法均為摹本,也不過二十件,其中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奉橘帖》字數極少,卻饒有興味。這只不過是一件手札,他讓僕人從家中果園摘滿了一籃子橙黃的橘子,粗粗一數,大約三百枚,這時候才十月中旬,還沒霜降,橘子還不特別甜,可是也蠻好吃了,所以並沒有摘太多,因為王羲之已經按捺不住想給朋友嘗一嘗。
交代好橘子的去處,王羲之抽出一張蠶繭紙,用鼠須筆寫下「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無需署名,也不必寫誰是收件人。我送,你收,你自然知道是我送,我自然知道是你收。清清淡淡,平平常常,卻穿越了一千七百年時空。
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個兒子,話不多,謝安因此十分欣賞他。他風度淡定,一次著火,他五哥王徽之(雪夜訪戴,居必有竹那位)跟他在一間屋子裡,著急到連鞋子都不穿就跑了,王獻之卻很從容,徐徐離開。又一次,他在書房睡覺,小偷來訪,他看著小偷偷光自家東西的全程,最後說:「那塊氈子是我祖輩的遺物,留下。」把小偷嚇得四散奔逃。
這樣的一個人,病重臨終,家人無奈祈福於天神,需要懺悔自己做過的錯事,他說:「不覺有餘事,唯憶與郗家離婚。」一輩子光明坦蕩,卻並沒有一個幸福結局。
令其臨終都念念不忘的這件事是一出愛情悲劇,他深愛結髮妻子郗道茂,可是皇帝也特別喜愛他,強行拆散這對夫婦,硬把公主嫁給他,面對皇室的壓力和郗王兩大家族的存亡,他無可奈何,只能暗自飲泣,死時年僅四十三歲。
他的五哥王徽之和他感情非常好,在王獻之的靈堂上完全哭不出來,只是發獃,把王獻之的古琴翻出來,隨手撥弄,卻曲不成調。如此瀟洒又不靠譜的一個人,他聽到嗚咽琴聲,才恍惚發現自己的七弟真死了,他悲慟無算,跌坐於地說:「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子敬是王獻之的字,他們兄弟一向如此互稱,說完這句話,王徽之便昏厥過去,一個多月後,也溘然長逝。
宋人輯的《淳化閣帖》中,有留下王獻之的幾段刻本,以往我只是當做書法作品來看,後來仔細看其文字,頓覺神傷。《奉對帖》寫道:「本來想和姐姐(郗王兩族累世通婚,郗道茂按族譜為其表姐)白頭偕老,怎麼會想到後來事情發展差距這麼大!我的內心百感交集,悵恨堵塞,無以抒發,以後還怎麼能見到你呢?輾轉反側,哭泣悲傷,無法停止,只能等死罷了。」(方欲與姊極當年之足,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姊耶?俯仰悲咽,實無已已,唯當絕氣耳。)《思戀帖》寫道:「思念,無往不至。見到你,就悲傷到無法言說。不知道以後什麼時候能見到!什麼才能代表我的心呢!」(思戀,無往不至。省告,對之悲塞!未知何日復得奉見。何以喻此心!)
幾段文字,字字泣血,愛而不能相伴,擁有而又無奈失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之苦加身,痛苦煎熬,度日如年。
何能避之?何由避之?
陸遊篇
紹興郊區的雲門寺,曾是王獻之舊居,到了宋代,又被陸遊修葺為草堂居住。陸遊大概一定會對王獻之感同身受。他和伉儷相得的唐琬亦是被生生拆散。錯錯錯、莫莫莫的《釵頭鳳》已令人目不忍視,可是陸遊七十四歲時所寫的《沈園》又是令人感慨莫名。
他說: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台。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陸遊雖然活到了八十五歲,可是他的心剛過二十歲就已經死了。剩下便唯有懷念。
失去了愛情,他將哀傷埋到心底,投向家國。他四處奔走,唯思報國。極力主張北伐抗金,曾成為范成大的幕僚師爺,行為稍微放縱,就被周圍環境中的人紛紛指責不拘於禮法,狂放不堪,不懂官場規則。陸遊則乾脆自豪「放翁」,大有「我就是這樣你能怎麼辦」之感。
陸遊晚年不得志,隱居家鄉紹興,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無可奈何,只能寫下「家祭無忘告乃翁」,聊以自慰。
得不到愛情的滋潤,見不到家國的復興,唯余報國之夢,究竟破碎,卻痴心不改。是人?是怪?是鬼?是陸遊。
魯迅篇
如果說陸遊尚且能夠偏安於南宋,那麼魯迅大抵見慣了一年年國土的淪喪,在家國步步敗退之時,他已無話可說,只能反思,只能留存,只能且留存,且反思。
唯有深愛中國者,方能去其蕪存其菁。
我曾在上海魯迅公園,肅立在魯迅墓前,天氣燥熱,松柏紋絲不動,我也紋絲不動。我想,魯迅先生何來的意志堅持?何來的底氣「一個都不原諒」?他是怎麼做到「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他又是怎麼能同時「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他為什麼和孟子一樣,不得已而好辯?他為什麼舉起匕首和投槍,冷眼獵殺一切愚蠢民眾和自以為聰明之貴人?他只是一介清癯文人,他的脊樑為何如此堅挺?
魯迅和莊子一樣,心極熱,眼極冷。
《野草》中有一篇,脫胎於莊子《齊物論》的罔兩問景故事,叫《影的告別》:「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並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裡。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於我自己。」他堅持向黑暗裡彷徨於無地,他選擇的路,自己終將走下去。這是一條孤獨的路呀,魯迅先生!我著急地對他說。
可是魯迅早已在回紹興的記錄片《故鄉》中做出了解答:「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原來如此!他早已決定踏出第一步,並極力將這條路拓展到無可忽略,讓後來人,不敢也無法再忽略這樣的路徑。
因此卑劣者們開始歪曲魯迅,揪著他的少數言辭,善用著文辭的善變,硬生生將他的文字拗成卑劣者們的心聲。
可是,光明是永遠無法被黑暗所驅散的。正因其是光明,其在黑暗中愈發顯得分明。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這世上哪有什麼希望?從來都是一步步做起來的。魯迅也曾彷徨,還是《故鄉》里,他說:「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閏土)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可是,希望茫遠,希望就不存在了么?看不到遠方,就能夠理直氣壯地蠅營狗苟著么?
這個世界的道理不是這樣的,堅定者們如是說。
他們以血肉構築了新的世界,後來人踏足其上,他們甘之如飴。因為魯迅們已經知道,光明終將來臨。
深藍色的天空上有著半輪金黃的月,這是我所見的紹興夜晚。牽牛星、織女星、天津四閃耀在天空構成一個直角三角形,我們都知道星星千萬年後亦會改形換狀,而人性永恆。
就算眉間尺的殘軀被餓狼吃盡,又如何?
結語
在紹興遊逛時,胸中長有一股不平之氣,彷彿仁人志士、墨客文豪都活生生出來,又暗悄悄離開,只剩下一股浩然之氣,充塞天地。
人生如逆旅,行走一遭,是瘋癲也罷,是夢囈也罷,是平淡也罷,是纏綿也罷,是痴心也罷,是暗夜也罷,薪盡火傳,我們所追尋的,並不是那些已經逝去的,而是那些永不會逝去的,如是而已,如此足矣。
常有友人說想來紹興玩,我頗有些小惶恐:紹興不過是個普通的清秀小城,若是為了看風景而來,恐怕會有些失望。畢竟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看多了便覺得此處的景緻與彼處並無大的不同。
想著哪天朋友來時,恰好是個開戲的日子,借一葉小舟,在鑒湖的風中悠然起櫓,去鍾堰村臨水而建的戲台下聽戲。
趕戲,大概是我腦海里認為最有紹興味道的事情。
斜對岸的鐘堰有座東西走向的橋,橋的北角是座廟,南角是個戲台。村裡若有喜事,便請香點燭敬了神明,再點台戲熱鬧一場。哪家要辦喜事唱戲,附近村莊早已口口相傳。記憶中總是午飯過後,長輩們扛了藤椅長凳往對岸趕去。開戲前會放爆竹煙花,若爆竹響時已經到了廟前的橋上,或許還能找個好位置;若還在過河的鐵軌上,那麼這次恐怕是只能坐在後面遠遠觀望了。
當然對於我們這群貓嫌狗棄年齡的孩子而言,坐哪兒並不重要——屁股在長凳上粘不住一分鐘,勾長了脖子四處張望:賣臭豆腐的老爺爺把攤架在了戲場最後邊的亭子旁,即使隔著十米,也能聽到臭豆腐入鍋時發出的嗞嗞聲,聞到油炸過後的濃郁香氣,於是「豆腐吸了油變得金黃而飽滿,一口咬下去熱燙白嫩的豆腐在舌尖像開出一朵花,甜麵醬和著辣醬刷過唇齒留下層次分明的味道」的記憶在腦海里鮮明生動起來。孩子們哪裡能忍住這樣的誘惑啊,搖頭晃腦誇張地吸著鼻子,這點小把戲大人們熟得很,眼一瞪:「先坐著看一會兒!聽話才給零錢……」被五毛錢難倒的眾好漢只好鼓著腮撅著嘴安靜下來,晃蕩著兩條小短腿盼著戲快快開場。
「啪~啪~」木塊敲擊木箱的聲音由遠及近,本來就擦了油的屁股,這下更像是在長凳底下點了火似的坐不住了。賣冰棍的婆婆推著小三輪車,車上載著一個木箱子,木箱里厚厚的棉被裹著的,是一整個童年的朝思暮想。大人們為何不能明白,被娃娃頭、大腳板、草莓酸奶、香蕉先生、紅毛丹同時召喚是多麼難以抗拒的一件事呀!以至於我現在回憶起來,還會把從前的日子比作裹著一層淡淡酸甜味冰殼,稍稍一用力就能咬到滿嘴甜而柔軟的粉色夾心的草莓棒冰。
除了這些,偶爾也能吃到糖葫蘆、面餑餑,若膽子夠大,戲台旁的橋上就是小店——我幼時膽怯得不行,怕極了那半邊臉長著黑色胎記且布滿白色長毛的店主婆婆。那小店又昏暗得很,她的臉從陰影里探出來的畫面,很長時間都會入我夢來。待到長大些,意識到我的恐懼對她而言其實是種傷害,想要用正常的眼光去面對她時,鍾堰的廟、戲台連帶著橋都拆掉重建了,重建後的橋上沒有小店,我也再沒能看到這位店主婆婆。
(鍾堰新建戲台)對於我們這群孩子來講,更有意思的是流動性戲台。哪家有了大喜事,請了戲班在自家門口搭起台,下午一場,晚上一場。戲台架空而建,台底下成了我們追逐嬉戲的遊樂場。捉迷藏(西口盤盤/摸清盲)、棒冰陽翻、一二三木頭人、打水槍……哪兒都可以玩的遊戲,因為有了幾根柱子,便增添了許多奇幻色彩,你可以想像自己是在一片森林,也可以假設置身於警匪片中追逐的片場——這麼多年,我一直堅信自己手拿水槍躲在柱子後面,突然蹲下探出頭,瞄準,射擊的動作定然英氣逼人,氣概非凡。
(台下的視角)
有時也會偷偷沿著柱子爬上舞台,在被趕下台之前對著觀眾做鬼臉,或者摸一摸華美的戲服,是件可以神氣很久的事情。
說到戲服之美,越劇居首,當毫無異議。
通常點戲也是越劇最多,它唱腔溫婉,扮相柔美。幼時的我常常幻想有一條白色的細褶裙,一塊流蘇織就的雲肩,兩束垂到腳面的柔軟水袖。能夠像戲裡的美人一樣,害羞時長袖遮面,只露出一雙攬盡春色的桃花眼;接物時輕柔揮腕,收起水袖,露出一小節嫩白的手腕;行走時裙裾搖搖,連背影也柔美之極;風過時,水袖、褶裙、流蘇齊舞,氤氳開一片極致的仙氣。長大了在書里讀到「猶抱琵琶半遮面」、「皓腕凝霜雪」、「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時,腦子裡想到的全是越劇佳人的模樣。
有回劇里出現了一位美人,名喚「美美小姐」,我想一個需要用兩個「美」字來稱呼的人,大約真是美到極點了。於是看完戲回家後要求媽媽給我梳她的髮型,終日里披著床單甩著枕頭巾自我陶醉。
蓮花落也是很受歡迎的戲種,不過我小的時候並不很喜歡,一個穿著灰色長褂子的男人,哪裡比得上長袖飄飄,步步生蓮的美美小姐。然而蓮花落更加口語化,語言幽默詼諧,戲開場前為東家請財神的片段無論看幾遍都不會生厭,一個人模仿男女老少各種神態語氣倒也算有趣。而我一直耿耿於懷的灰撲撲長大褂,也在03年暑假逛稽山公園時遇到一個大熱天裹著一身灰色長褂,滿頭大汗卻一臉興奮的老外時釋懷了:這褂子背後是小城的標籤,是遊人眼裡獨特的風景。紹劇相比前二者要少些,動作行雲流水,多為折子戲的形式,一套動作下來台下要喊上十七八次「好」。至於鸚哥班,近幾年才進入視野,不太常見,略有些插科打諢的感覺。
孩子們去趕戲多是下午場,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著。一來晚上父母下班,有人照看。二來晚上到處跑著玩也不安全。
記憶中外婆帶我趕過一次夜戲,不到散場就已經睡眼朦朧。回家的路上得虧村人幫忙抗了椅子,不然拎著竹椅,再提著一個走得東倒西歪的瞌睡蟲,真是一件體力活。走了一小段便由外婆抱著我,頭枕在她的肩上,翻過鐵軌,穿過不斷倒退的茭白叢,跨過夏蛩也沉睡的寂靜田野,迷濛的睡眼縫裡漏進來一小片模糊星空,這段記憶不知怎的被長久地刻進腦海里。
「到家啦~」外婆把我放進雕花大床,脫掉我的鞋子。
「今天唱的是什麼呀?」我打著哈欠問。
「……」答案還沒入耳,就已沉沉入睡。
歲月匆匆,戲台下追逐的孩子們漸漸長大,再沒有那麼多閑暇時光供他們嬉戲。即使有,他們也發現彎腰貓在台下是件特別累人的事。娛樂的方式越來越多,只有老人們還留戀著這種熱鬧。
那年我高二。村裡有人家準備辦喜事。
晚飯的時候媽媽道:「聽說明天要唱《碧玉簪》,去把你外婆接來,她愛看。」
一瞬間全家人陷入了沉默。
她的笑容也僵在臉上。
彼時,外婆已離世一年余。
媽媽轉過身去不說話。
我知道她哭了。
【完】
花茶瓶裝二鍋頭
丙申·三月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是一個寫紹興故事的公眾號。
【錄】:親友錄,人物傳記
【從】:從前月,陳年舊事
【今】:今時風,眼下生活
【夜】:夜間語,鄉野志怪
【白】:白地文,杜撰故事
http://weixin.qq.com/r/50TN1W7EGjNlrSq29xH1 (二維碼自動識別)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我是紹興人,小時候在鳳凰長大,現在在廣州讀書,偶爾也會去深圳,香港。所以自己覺得對紹興有更深的認識吧。紹興呢,說實話,經濟條件水平應該全是中等吧。有人回答說交通還可以…身為紹興人難說。廣州這裡六條地鐵,一早上六點到晚上11點,brt十分鐘一輛,巨方便。紹興就比較欠缺。其他諸如商業氣息啥的就不說了!因為感覺要離題了!紹興哪裡好?大學作文十篇里六篇寫它!和別人介紹自己蠻是驕傲!(我學文學的哈哈哈哈()然後嘞紹興真是民風淳樸啊!每個人都超級善良!這是真的我出來都差點遇到兩次小偷了!還各種變態!紹興你是愛咋就咋,沒人惦記你的包?﹏?紹興文化底蘊深厚!這個就體現在…我有時候說蘭亭我們那的,同學驚訝狀,陸遊我們那裡人,同學目瞪口呆,然後…六小齡童也是我們紹興人啊。哈哈哈,邏輯不清,雖然明天考邏輯學。作為在外求學的紹興人,我一直以紹興為驕傲,然後也為紹興的旅遊業做出巨大貢獻&>3
外省人強答一題,請點贊送分,謝謝
雖然食物不喜歡,我就不誇讚臭豆腐還是醉魚了,但是紹興城市很棒,去之前以為是一座只有過去老黃曆的小城市,殊不知,紹興擁有浙江第一高建築(一年前還是,目前貌似被超越了),實業經濟紮實,上市公司林立,人民富足而內斂,明明是土豪,卻有一副書生樣子,藏富不露,騎著電瓶車去買別墅的人,一定是紹興人。
在外省人看來,紹興最大的靈魂就是務實,低調,厚積薄發。古典與現代文明的結合,沒有絲毫違和城在畫中,這是照片啦!如果有人去紹興玩,我牆裂推薦,蘭亭喔運氣好還會看到曲水流觴,很有意境紹興土著來一發回答。紹興好在哪裡,在我看來,就是不大不小的城市裡瀰漫著生活的味道。以前鄙人在下其實挺羨慕大城市的,感覺高樓林立,五光十色,琳琅滿目的商品能晃暈人的眼睛。反之呢,感覺紹興就是相對不太發達的,節奏緩慢的地方。後來走的地方多了。也感受到了真正的紹興的美,大城市雖繁華,但地鐵上隨處可見一張張疲憊的臉,人們總是自顧自干著自己的事,而小城紹興的公交車上,總容易碰到個熟人,可以愜意地攀談幾句。好多時候,介紹自己來自紹興的時候,基本上同學都會有印象,這就要感謝魯迅先生對於中國語文課本的恐怖支配/大誤。魯迅先生是我很佩服的人。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遠的說有勾踐,陸遊,近代的話,徐渭,蔡元培。這裡的人們都蠻重視教育的,但很少有嚴苛如衡中的。紹興的經濟發展不算快,我想,這也許才更能幫助紹興人更好地生活,不一定是物質層面的,更多是精神方面。整個紹興也許歷史不算最悠久的,氣派不如西安等都城更恢弘。但她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江南水鄉的淡雅,深深地吸引著人們。紹興不一定適合謀求發展的人,但一定讓愛生活的人滋潤愜意。
這個城市到底有多好?在異地讀書,我稍微談談。小舜江的水甜又凈。憑著身份證我游遍所有景區。門前是靜淌的河流,魚還能自己捕。後山是竹林,竹子筍往往有餘。麻煩的是介紹名人。從魯迅周恩來蔡元培秋瑾到王羲之陸遊徐渭云云。橋就像禮品一樣玲瓏地掛在天上。十大戲曲曲藝紮根在民間,韻味獨特,尤其新昌調腔作為全國唯一能演王實甫北西廂的劇種盛開於戲劇百花園。越王的膽劍精神我還記得。蘭亭魯鎮沈園睡著。書法節一年一年舉辦。南猴幾百年過去仍在傳承。沒有P過圖的我家門前。
2014年曾拜訪一次紹興。那是高中畢業,六月份。
原本沒有將紹興列在自己的行程中。只打算去一次舟山普陀山再去朝拜觀世音菩薩,後來不知怎麼又興起,在腦海中思索了一下浙江的城市,想起了課本里那眾多的「浙江紹興人」,當下就決定去紹興沾沾這風水寶地的福氣。從普陀山回到寧波次日便搭高鐵去了。
買到的票是到紹興北站,離紹興市區還有一段距離,人生地不熟,在手機地圖裡搜索到可以坐BRT,本來覺得BRT這種東西其實在中國也沒有特別多城市有,說實話,當時我也只是知道BRT是什麼意思,從沒有坐過,所以當我買完那個像南京地鐵票一樣的藍色硬幣大小的車票「磁卡」時,有點驚訝。
紹興是我去過的這些城市裡,數一數二喜歡的,紹興的那種文化氛圍,雖然看起來欠些繁華,但卻別有韻味,彷彿這種古樸的感覺是嵌在這個城市骨子裡的。
我們兩個人去安昌古鎮的時候,真的是沒有其他遊客,只有我們兩個遊客。但鎮子里很熱鬧。那種祖祖輩輩留下來的生活的感覺。讓我忘記了我在二十一世紀。女人在河邊洗東西,孩子坐在小板凳上,課本攤在凳子上,拿著鉛筆認認真真地寫作業。我從沒見過這種景象,倒像是,我們這兩個外來的人才是多餘的,打擾了他們的寧靜。
紹興的景點,大多是不要門票的。其餘的地方,買一張通票,便囊括了幾乎所有知名的景點,甚至還可以觀看上一場「沈園之夜」的紹劇表演。
蘭亭,會稽。看到王羲之寫的鵝,看到硯池。想起「王羲之性愛鵝」和「羲之嘆息彌日 」。
東湖的水清到見底,在船上划上一圈,本來心裡還嘀咕價格不便宜,但上了船,船夫載著我們穿梭在山與山之間,在清波之上,彷彿去了另一個世界,去了仙境。
真的很喜歡紹興。
三年過去了,我還記得公交車有一站叫「彌陀」,公交車售票員報站都不講普通話,會像是說成「咪特」。還記得在會稽山上的那條清澈湍急的小河,站在壩上向下看。還記得東湖邊上,一個南方口音的遊客指著水底的金魚說「這魚炸(zhà)了肯定好吃」。
還記得雨後清水灑過街道的魯迅故里。
還記得你。史記有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當時留下一支同姓後人,世代為其守陵。
母親長大的村子,叫禹陵村,我有一初中同學,姓姒,正是大禹守陵人。有一暑假閑來無事看《雅騷》,開篇就是發生在萬曆年間的紹興,書中所述的地點,稍微探究一下即可與現在一一對應。
看到興起處,忍不住和基友分享自己的發現。在向他簡單介紹故事背景時,我拿了一書中配角,真實歷史人物張岱為引子。問他:你記得張岱嗎,就是湖心亭看雪的那個張岱。話義未盡,他打斷道:」哦,我知道,我看過我家族譜,這是我祖先。」「......」今年過年之前,家裡要祝福,和男朋友聊天說這件事情的時候,我非常頭疼要怎麼解釋清楚這個民俗是怎麼回事。交流了半天,我靈機一動,說:「就是祥林嫂的那個祝福。」秒懂......
做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紹興人,我總是會在生活中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為她一直延續的悠長歷史感到驕傲。紹興人來回答一發,24歲妹子一個。在這裡長長短生活了20年,自己很想逃離,覺得它只是一個三線的小城市,但是它又是我的故鄉,我在外讀書時,心裡夢裡都是它的影子。紹興人的生活節奏很慢,不論年紀大小,吃完飯都愛出門散步,因為紹興的公園很多,綠植率高,環城河又建得好,馬路也很人性化,哪哪兒都有步道。可以說紹興變得快,卻也不怎麼變。大樓總是在日復一日的翻新,但是紹興水鄉的樣子不變,紹興的各個故居、街道、橋都沒有大的變化。其實我偶爾在夢裡會常想起那個沒有那麼多汽車,日子簡單的童年,吃一個奶油小攀就開心一整天,現在這家店還在,東西也沒大變,但總覺得和以前比少了什麼。我想對我而言,許是因為覺得鋼筋水泥把人與人隔開了,和20年前的老紹興相比,才會少了煙火氣。但是紹興城又擁有自己獨特的煙火氣,吸引著外來遊客,流戀忘返。詩意江南,醉美紹興。
浙江真正的貴族
那我也來說一說吧。念高中前,我一直在越城區,就是我們最狹義的紹興市區。一直沒覺得好,也沒覺得不好。高中在柯橋念的,放學什麼的常去逛,兩相對比就出來了。柯橋很新,新的不自然。處處是工程痕迹,卻還沒融合人味。而紹興就使人感覺不新,不舊,這麼多年一直處在舒適中。解放路老街那一塊尤其,路邊的楊柳是人栽的,卻是在自然中生長的,兩旁人行道上的石板是人鋪的,但沒有破一塊挖一塊,就這麼自然的磨損。於是就有了種醇厚。上了大學,來了杭州,周末和同學去玩,我會有種感覺。杭州這個人人傳頌的歷史名城由於太擴大的發展,太集中的人流,以及想靠攏上海的規劃,顯示不出該有的韻味了,靠近G20了,似乎所有建築都在蓄勢待發,想要煥然一新,卻換走了原有的軟和感。對比之下,紹興的越城區顯的好小,小到繁華路段僅有幾條街,幾個商場,紹興也顯的好隨意,隨意到石板會舊,白牆會黑,泥縫會長青苔都不在意。人也不那麼多,在平時晚上,繁華路段的一家商店同時也只有10餘人,若是白天,進入商場,一層樓都可能只有二三十顧客。但是就是這種不甚繁華保存了它的歷史感,沈園,魯迅故里就這麼安然落在新店老街中。人們對他們不會以景點看待,他們只是紹興人眼中公園一般的所在,日常可進,可觸。而紹興人呢?沒有以歷史名城居民而孤芳自賞,也不會因它夾在寧波上海杭州這些大城市中而頗感自卑。一切都是舒適的。而當這種安然的歷史感交疊,紹興就有了種不主動求賞識的巍然厚重感。你細看,它的氛圍都值得珍惜感受,你粗看,那你可能只會看到半舊的石板。
非常令人驚異的是,紹興如此溫潤恬靜的人文及山水所孕育的文人及名人卻很多是非常硬朗、正直、有骨氣。
水鄉、橋鄉、酒鄉、魚米之鄉、名士之鄉。作為一個初到紹興的北方人,前些天爬到某山頂俯瞰水鄉,甚是震撼。土地被河流分成一塊一塊,一條條河流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通錢塘入江海,感嘆大禹治水的奇功。生活在這水上的人們,想必也是沾上了天地靈秀的,養育這麼多的文人雅士。
不請自答 本人是紹興市下面的嵊州人。可能說嵊州你不會知道。要是說嵊州小吃,一小部分人可能知道;要是說嵊州的中國領帶城,很少人會知道;但是說越劇,你會說這是紹興的(雖說它實際上起源於嵊州)。從小長在嵊州。實際上對紹興沒有那麼多感情,我想像上虞人、諸暨人都會有同樣的感覺。但若是提到魯迅先生、秋瑾女俠、周恩來總理……心裡自發地會為作為一個紹興人感到自豪。紹興會讓人很深的歷史感,就像上面有人講的:紹興是一座不設圍牆的博物館。這裡山青水秀,人傑地靈,是出門在外的遊子魂牽夢縈之地。紹興人很友善,但也會有一點排外。記得小時候,在路上遇見操持一口普通話的人會忍不住多看幾眼。而長大後即便見到外國友人也不會驚訝,覺得稀鬆平常。這座城市的容忍度在與日俱增!本人第一次回答,不妥之處煩請指出,多謝!
紹興這個城市給我的印象真是不錯的!首先說城市建設,雖然沒有地鐵,但公交很發達,BRT也有,很方便,各種商場各種店鋪應有盡有,這幾年紹興大量開發市區周邊地區,高樓大廈商圈林立,總之,紹興在城建上毫不遜色。再說紹興人,基本上偷搶這種行當紹興人從來不做的,如果有那基本都是外地人,走在人多的地方,我不用時時刻刻捂住口袋。紹興人普遍信佛,佛教文化很濃!難怪很多旅遊景點少不了佛!紹興人很向善,很熱心,不像內陸某些城市(我就不吐槽了)坑蒙拐騙偷嚴重。總之吧,這座城市很適合居住生活。
要全面了解一個人就要去他出生、長大的地方去感受。曾經瞻仰過了上海魯迅墓,參觀過廈大魯迅紀念館,今天終於如願來紹興拜訪魯迅的故里。正是這座盛產文人墨客的勝地,江南水鄉的代表,包容萬物的文化氛圍,家底豐厚的大戶人家,這些造就了魯迅成為一代極具思想才華的民族脊樑。
紹興還有很多歷史名人王羲之、陸遊、徐渭、秋瑾、周恩來、廈禹、蔡元培、竺可楨,數不勝數。
引用余秋雨老師的話來說:
「更讓我高興的是,紹興並沒有讓這麼多庭院、這麼多名人、這麼多典故成為自己的負擔,自炫自大,而依然過著清風明月、長橋流水的舒心日子。酒香依然濃厚,小醉微醺間,連沉重的歷史也變成了美麗的傳說。鬧市之中的稽山中學,古雅的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before sunset)?
※理想主義可否與現實主義共存於一人?
※如何評價邯鄲?
※嚴謹與迂腐的界限是怎樣?
※如果有一天所有外地人都不去上海了,上海會變成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