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宣帝、唐高宗和窩闊台汗的功績都被嚴重忽視?

漢宣帝、唐高宗和窩闊台汗,功績也非常顯赫,為什麼知名度和人氣那麼差?

漢宣帝內平霍家集團,外平匈奴,是西漢王朝最有作為的君主之一。

唐高宗滅高句麗、西突厥,唐朝版圖到極盛,可謂盛世君主。

窩闊台汗滅金、遠征歐洲、南下中亞,是蒙古上升期的領袖。

這三人為什麼感覺在非專業人士里沒多大名氣的樣子?


漢宣帝倒還好。沒黑也沒吹。

倒是唐高宗被黑了。無論是歷史書還是影視劇,貌似都把高宗描繪成一個沒有主心骨的懼內耙耳朵。加上他爹和他老婆確實太有名了,就讓別人覺得他好像不怎麼樣。當然,他後來身體一直不好也確實是一個重要原因。

至於窩闊台,可能是少數民族政權吧?加上元朝比較短命,所以後世也就只重點去說忽必烈和鐵木真這兩大震驚中外的名人了。

其實蒙古皇帝算好的了,你看北魏的拓跋硅、拓跋燾知名度更低。

我倒是覺得康熙和乾隆被無限拔高了。最近30年,打開電視機,不管港台還是大陸,但凡是古裝劇,一半以上是辮子戲,這其中90%又都是跟康熙乾隆相關的。反倒是最厲害的雍正,露面少得多。


因為他們前後都有太出名的人。

宣帝前有高祖、文景、武帝,後有王莽和光武。

高宗前有李二,後有武瞾、明皇

窩闊台...前有鐵木真,後有忽必烈....


一個一個來,漢宣帝的功績其實沒有被忽略,只是他身上的標籤不夠重,排他前面的漢武帝太強勢了,而且漢武帝在位時間長,在位期間殺伐決斷,名將輩出,成為漢朝頭牌皇帝,自然壓他一頭。

唐高宗和漢宣帝一樣,有個唐朝頭牌皇帝的老爹,後期身體又不好,再加上中國歷史唯一一個女皇的老婆,很多事情歸為兩人共同決策的,老爹和老婆都搶了他的風頭。

窩闊台在位時間不長,只有十三年(應該是十三年吧),他既不是黃金家族的創始人(鐵木真),也不是最終平定天下的元朝創始人(忽必烈),在位期間兄弟幾個個個都是牛人,都是佔據一方的梟雄,被忽略是正常的。


1.因為沒有文學作品,娛樂作品作為宣傳。

2.要了解這幾個帝王起碼要求對歷史有了部分了解,這對於人民群眾而言要求過苛了。絕大多數人對歷史並沒有多大興趣,自然也就不想去了解。

3.了解了的也大多是「明君」「昏君」這樣的刻板印象。略微複雜一些的人物難以一言以蔽之的,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理解困難的。


在真正的喜歡讀歷史的人眼中,這三位的功績從未被忽視,然而如果要問為什麼這三位在大多數人眼裡沒什麼亮點,我覺得還是因為大多數人只是單純喜歡看故事而已。

這三位的故事傳奇程度低於漢武帝唐太宗和成吉思汗,所以許多故事的筆者更願意選擇漢武帝唐太宗和成吉思汗的時代作為背景來寫。

其次,大多數人在選擇故事時更喜歡選擇看開局者的故事,比如漢武帝開始主動攻擊匈奴,唐太宗時代對突厥與高句麗等的戰爭,以及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征伐中亞開啟蒙古時代的序幕。而漢宣帝唐高宗窩闊台是他們的繼承者。

再者,人們喜歡看什麼還和當下時局有關。比如在民族主義興起的今天,像冉閔在現在都能吹成「漢人的拯救者」、「冉閔大帝」,可見群眾的歷史平均水平之低。


謝邀,其實我對窩闊台年間的功績所知甚少,只要是對應不上各路蒙古大軍的年代,有空我要好好看看有編年的歷史(紀傳體歷史局限性太大了,一會我淺談一下)。

下面,我想從史書的角度發表一下我的愚見。

其一,總量vs增速。史官的關注點往往不是國力的增減,而是國力的增量、增速,以及「增速的增量」和「增速的增速」(可以理解為對時間的一階微分、導數和二階微分、導數),就是現在也是如此,經濟學家關注的往往是經濟增量、增速以及經濟增速的增長速率(比如現在金磚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普遍放緩,在經濟學家看來,雖然依舊保持正增長,但這個勢頭不太樂觀)。而我們所看重的「國力」,則類似於一個零階的函數,甚至跟對這個零階函數對年份的求和或對時間的積分有關(舉例來說,國庫財富總量肯定是各年財政收入扣除支出後的求和,是個累積值)。這就是史官喜歡吹捧龍興髮際之主而不是守成發揚之君的一大原因。確實,國力的迅速增長確實是很振奮人心,很能調動讀者熱情的事——比如從泗水亭長一把劍到坐擁百二秦關;再比如從乞顏部眾叛親離只剩一戶人家到十三翼之戰再到攻陷撒馬爾罕、玉龍傑赤,圍困中都、興慶;又如十三副鎧甲起事到規模宏大的薩爾滸之戰——而史官也像文學家一樣,對他們的發跡過程會著重描述;而後面守成之主「平淡無奇」的常規操作(「平淡無奇」是要打引號的,很多大有作為之主並不能做守成之君——吳王夫差和越王無疆就是生動的例子)。

其二,「奮n世之餘烈」。歷史遺留給它所「偏愛」的君主一個海內昇平的國家,但史官們就不那麼偏愛這樣的君主了。可以說,寅吃卯糧的漢武帝後期國家確實是個爛攤子,但武帝暮年和漢昭帝、霍光、金日磾君臣已經重走了一遍文景之治的老路,漢宣帝確實是守成之主,這裡說的守成,顯然不是毫無作為蕭規曹隨墨守成規,只不過是延續了國家發展的積極勢頭(畢竟在領土和對外關係上都有極大貢獻)。漢宣帝是奮了「祖孫n世餘烈」,唐高宗也是如此走運。不知道這到底是走運呢還是不走運,是被偏愛呢還是不被偏愛,是生逢盛世呢還是生不逢時,因為說不定他們也是有平亂世之才的呢。

其三,強大團隊中的強大個人。被團隊「坑」的明君,或守成之君當然不在少數(這裡是說搶了風頭)。當然,團隊強大,但沒有人功高蓋主,那主子就不會被坑了——比如毛主席詞中提及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雖名臣如雲,但名臣們都是朝廷鷹犬,大家功勞都大,最終功勞都計到皇帝身上,就像一個有幾名名氣差不多大的隊員的球隊,取得了成功,人們往往就會重視到球隊的主帥。但漢宣帝則並非如此,老百姓往往看過陳湯同志的「先進事迹」與「陳湯語錄」,卻不知道他背後那個謚號漢宣帝的男人(實事求是地說,陳湯作戰的規模比衛青來說差遠了去了,但老百姓就是喜歡吹這個權力並不大的將領,就像對十六國中都沒列的被民間嚴重高估的曇花一現的冉魏政權津津樂道一樣,民族情緒嘛,沒辦法)。唐高宗時也是,老百姓記得的就是他是武則天的第二任法定丈夫,武則天不是他團隊的,他倒成了武則天團隊的咯。窩闊台嘛,拔都不受他節制,速不台還在拔都手下,所以東歐那些粗略懂點歷史的可能都快不記得成吉思汗家那個當過大汗的是不是老三、叫什麼名字了。其實歷史上被團隊中大佬Carry以至於被人們遺忘或者看扁的守成型君主有很多:魏武侯和魏惠王前期,把秦、趙、韓壓縮到什麼地步,河西大破五十萬秦民兵,齊楚也屢吃敗仗,然並卵,功績是吳起李悝的(甚至還有龐涓——其實龐涓很會用兵,看看公子昂的戰績就知道了);齊宣王和齊閔王前期,多次破秦、楚、三晉,戰績上勝遠多於負,更是趁亂閃電出兵佔領燕國全境,多國合縱才撤兵,實力冠絕關東,並壓制秦國一小頭,能臣雖已無鄒忌田忌,亦有匡章觸子,然並卵,國家強盛關國軍啥事?真正的主子是世代為相的田嬰田文父子。倒是魏惠王同一代的秦孝公、齊宣王同屆的趙武靈王,被世人記住了(雖然商鞅和肥義與他們的君主同樣有名)。這不僅因為這而為是中興之主而非守成、敗家之君(魏惠王和齊閔王確實敗家了),更是因為商鞅、肥義二人被史家「深藏功與名」,著重討論了一下他們知人善任的主公,畢竟,良禽擇木而棲嘛,既然是良禽,這樹怎麼個好法也得交代清楚了。而你魏惠王放著公孫鞅、孫臏不用,公叔痤死後後繼無人,公孫衍你又沒發現他的價值;你齊閔王更是寵信蘇秦,忠奸不辨,落得國破身死的下場。人民群眾肯定選擇性地記住你們的過錯了是不是?

最後,我想說一說紀傳體史書的局限。

其一,如果某一朝,臣子有太多可大書特書的功績,那這些很可能都被列在傳中大書特書了,而本紀、世家裡則不複製粘貼這些,而是一帶而過,說說君主在臣子立功的過程中做了點什麼輔助工作,頂多說說他知人善任。這樣,君主的戲份往往就被佔了不少,確切地說是被分去了,我們要知道君主的全貌,就要去列傳里把具體的事情都挑出來。這樣,樂羊、匡章、甘茂、樂毅他們就搶了魏文侯、齊宣王、秦武王、燕昭王他們的鏡。

其二,紀傳體和國別體,容易引起讀者時間上的錯亂,紀傳體甚至會使讀者容易產生空間上的混亂。尤其司馬遷,甚至給人一種蘇秦比張儀大一輩的錯覺(拿我稍微了解一點的先秦歷史說事),當然,司馬遷可能本來就編了些故事,比如蘇秦臨死對齊王說找兇手的話,甚至鴻門宴都有可能是杜撰的,按司馬遷的蘇秦張儀列傳中的一些說法來理解,齊閔王應該比秦惠文王還早。


漢宣帝名氣還是很大的,吹的人挺多。

唐高宗的話,主要是性格比較軟、不夠霸氣,當然能力還是很強的。而且他爹是千古一帝唐太宗,老婆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風頭都被搶了。


瀉藥。

有時候跟我周圍的文科同學聊天,他們這種算半專業的入門級也是絕大部分說不出這仨人是誰,更別提非專業的理工科出身了,當然還是有人喜歡讀書知識淵博,只是少數罷了。

這幾個人的光環實在都被他們的親戚蓋過去了。說唐高宗你得說他是唐太宗的兒子,是武則天的老公;說窩闊台你的說他是成吉思汗的兒子,說什麼蒙古西征打金朝大家壓根就沒概念;漢宣帝就更得把出身一通說了,什麼漢武帝,什麼戾太子,什麼…

所以說大家不知道不清楚這幾個人很正常,因為非專業的可能就是不感興趣或者沒有概念和意識,這個其實沒什麼的。

前天我看了一下世界前五高的山峰排名和名字,今天我就只記得珠穆朗瑪了。

所以很簡單,因為大家就是非專業,記不住很正常。


原因有二,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就是新聞。比如唐高宗,故意摸黑,製造槽點。其二,在中國人的嚴重,至少大部分是,歷史課本說厲害,那就厲害,歷史書說不厲害,那就不厲害。再拿唐朝做比喻,歷史書就四五頁,講了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那麼全中國人都知道這仨人。沒講唐高宗,那就不出名嘍。

………………………………

歷史課本點名表揚了,那是14億人的表揚,歷史課本忽略了,那就是14億人的忽略。


比較強,又不是那麼強,更多的是沿襲之前的路線,當然不會有那麼大的名聲


這三位還算好的,你弄個什麼古代波斯,什麼貴霜帝國(大多數人可能都沒聽過這個國家),的君主過來國人99%都不認識。要不是fate的話估計以色列的所羅門王也沒幾個人聽過。

原因嗎,很簡單,大家對於歷史的了解絕大部份不是教科書,而是各種說書和吹b。所以當然是有戲劇性,又符合中國民族主義價值觀的君主受待見咯。


怪只怪前任太出名……

漢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基本上是歷史普及上響噹噹的頭幾號人物。

不要說宣帝了,知道西漢有個昭宣之治就不錯了。

別說窩闊台,蒙元歷史上除了成吉思汗,知名度排第二的忽必烈又有多少人記得?

我高宗就不說了,有個牛B的爹還有個牛B的老婆,有個牛B的女兒更有個牛B的孫子……沒被直接無視就很開心了。


非專業人士,那大都是教科書書寫的問題了


謝邀,很多人的答案已經都說到位了,無非就是被掩蓋了光芒,究根結底就是:強則強矣,但仍不夠強


漢宣帝,人生太過傳奇,野史蓋過功績;唐高宗,老子太優秀,媳婦太彪悍太出名,兩者風頭蓋過自己也不冤;窩闊台,殺了多少漢人,指望漢人修史會說一個屠夫好話嗎?


螢火如何能與明月爭輝?漢宣帝之前有比其更偉大的漢武帝,唐高宗肯定比不過唐太宗,窩闊台如何能強過他老子?

我們看待史書就跟看這個世界一樣,目標越大,越顯眼,就越引人注目。而一些相對不怎麼厲害的人物自然就不會讓人印象深刻。


因為他們的強大還是先帝餘暉照耀著。柯林頓也不如里根有名


為什麼白天看不到星星?

不是因為星星消失了,而是因為太陽太耀眼了。


因為在市民文學興起的時代,他們不夠有話題性

知名度這種東西,靠的就是市井傳唱。

宣帝先人實在太牛,後人又有王昭君加成,按理說宣帝做成了那麼些個大事,結果廟號是個中宗,還不如他看不上的那個兒子…

高宗不說了,死後吹牛逼說我睡過皇帝的不少,能說這話的皇帝不多…(苻堅:哦?是嗎?)

另外我估計耶律楚才的名聲都比窩闊台高不少


漢宣帝名聲很好,也是我最欣賞的漢朝皇帝之一(另一個是漢光武帝)收服西域,以及匈奴徹底臣服都在漢宣帝時期,漢朝疆域也是在漢宣帝時期達到最大,不過漢宣帝比較背的就是前面有個文景之治和漢武帝。後面又有一個敗家的漢元帝。功績不能得到足夠的宣傳。

唐高宗也是前面有個太宗皇帝後面又有一個第一女皇。縱然唐高宗東滅高句麗西平西突厥,白龍江海戰威懾日本千年之久。在後面史書里只能看見他大權旁落李唐變武周女皇是他老婆這些了。

窩闊對漢人來說是異族而且在位時蒙古還沒有統一漢地。對蒙古來說,窩闊死後蒙古四大汗國分裂,後面繼位的忽必烈是拖雷的後代,而且拖雷的死還可能與窩闊有關。所以功績只能在成吉思汗的光芒下暗淡了。


推薦閱讀:

漢元帝初年,要怎麼才能支持十萬羅馬軍從羅馬追到雁門關?
如何評價蕭何騙殺韓信?
司馬遷寫《史記》時用的竹簡是公費還是自費?
《史記》中「彼可取而代之」和「大丈夫當如是也」,司馬遷是怎麼知道的?

TAG:唐朝李唐 | 西漢 | 漢宣帝劉詢 | 蒙古帝國 | 窩闊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