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說無錫是文化沙漠?

開始想了解無錫是我看錢穆的書。但是網上好多人都說無錫沒什麼文化氛圍。名滿天下的江浙錢家就是那一帶的吧?


不游無錫者不見其美。作為園林人我就談談無錫的園林吧。

無錫雖與蘇州都臨太湖水路貫通經濟發達,但造園運動多興盛於清末民國。這又不得不提當時無錫的幾大民族資本主義家族,其雖受儒家思想熏陶卻又與時俱進盡納西方先進思想,不僅發展實業發展無錫經濟又不失文人雅趣志在造園。

這批園子代表了這個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但又在漫漫歷史中被侵蝕毀壞,好在現在大多格局都已恢復專家學者也在做相應的研究工作。

城內的公花園、錫惠的寄暢園、太湖的黿頭渚這三個類別的園林無一不確立了無錫園林在近代園林史中首屈一指的地位。

至於什麼文化沙漠 我想面對這麼有底蘊的城市還是把話收回去吧。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東林書院?

如果沒有那麼有沒有聽過明朝東林黨?還是沒有?

那麼名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呢?聽過沒?什麼?!還是沒聽過?

那麼好吧,樓主可能你家住在沙漠。


無錫的文化旅遊行業在江蘇省內與南京蘇州相比確實不如,而且作為gdp大市的這一特徵,更使得人們在想到無錫時就會把無錫放到一個經濟發達傳統文化衰落的位置,其實無錫的旅遊景點和文化氣質並不低,但和舊都與姑蘇相比仍有差距,可即使這樣,無錫也是中國極有底蘊的城市,因為千兩者一個是六朝古都,就算現在市區也有很多民國建築,這無疑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南京氣質,以至於人們一向到南京便想起梧桐,想起宋美齡的民國舊事,逝去的總是最美好的嘛,而姑蘇城更是建城超兩千多年的古都。但是悲劇就在這裡,人們不會拿無錫和常州比,更不會其他現代才建城的城市比較,夾在蘇寧之間,無疑在歷史文化方面失去了閃光之處。但是跳出圈子來看,其實無錫相對城區更大的南京和蘇州來說,無錫城市的影響力還是巨大的,出的文人科學家政客也是很多很多,錢穆,吳太伯、錢鍾書、顧毓琇。旅遊業雖然沒有蘇州這麼發達,但在省內也是處於前列的。如果說文化就是市井民風,那無錫絕對也夠得上江南書香甲天下的名號。在國民外資企業遍地開花的無錫,無錫還是很好的保護了傳統文化的。再說一句,江南唯蘇錫也。


強烈反對啊,無錫要哭暈在廁所了,說誰沒文化氛圍也不能說無錫啊?

TT

來!我這就為無錫正名!!

先給大家介紹下無錫:

它是江蘇省地級市,被譽為「太湖明珠」。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無錫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黿頭渚、靈山大佛、梅園等景點。「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就是郭沫若用來形容無錫太湖風景的。

怎麼樣是不是特別有文化積澱的一座城市 星星眼ing

下面乾貨來了 跟大家介紹幾個無錫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技術和手工藝人們吧

用刻刀在紙上作畫的藝術- 無錫刻紙

無錫刻紙是一種用刻刀刻畫出人文風景的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之一,主要以樸實的農民和花鳥魚蟲等為原型進行藝術設計。它與剪紙相似,但比剪紙更為精細。繪畫前要把刻刀磨得極為鋒利,再在紙上進行雕刻,刀尖在紙上如行雲流水一般,根據圖案大小,有的需要幾個小時,有的則需要幾天完成。用畫筆作畫,如果畫錯可以修改,刻刀則不同,必須要一氣呵成,在數萬刀雕刻中,只要有一刀出錯,都會讓整幅作品毀於一旦。

在江蘇省的宜興市住著一位名叫芮柏芝的刻紙藝術家,今年54歲的她,出身於刻紙世家,從小看著父親、著名刻紙家芮金富的刻紙技藝長大。作為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興手工刻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近年來,芮柏芝積極投身手工刻紙的創作,不僅完成了上百幅佳作,還積极參加國內外的民間藝術交流活動,將刻紙這項民間手工技藝推向世界,《五福奉壽》、《天然如意》還被美國亞太博物館收藏。她說她有很大信心可以招收一批學生,把民間藝術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芮柏芝正在刻紙)

無錫刺繡:飛針走線之間的藝術

無錫刺繡是無錫手工藝品的代表之一,優雅的針腳、精細的圖案、精湛的工藝使得無錫刺繡早在中國元代(1271年—1368年)就聲名遠揚。在全國刺繡行業中,無錫精微綉獨樹一幟,其卷幅微小、寸人豆馬、以針代筆、以線代墨,形神兼備,遠觀立體感極強,近看人物神態可辨,甚至能用放大鏡去品味其中細節。和許多民間傳統工藝一樣,無錫精微綉在市場經濟大潮和現代工藝的衝擊下,日漸衰微,後繼乏力。幸而,在各級政府的重視與積極探索下,錫繡的傳承之路得以拓寬。

趙紅育是著名的刺繡藝術家,也是無錫刺繡的國家級傳承人。1973年學習刺繡,至今已有40多年,特別擅長自已首創的雙面精微綉,作品卷幅微小,構圖精美,綉技精湛。精微綉已成為特有的刺繡風格和藝術特色。無錫刺繡不僅對刺繡人員的美術修養要求比較高,技藝難度更大,特別是雙面綉,當人物的臉五官比黃豆還小時,仍需綉出正反兩面人物的各種神情。傳承刺繡技術對她來說非常重要,正如她所說,如果想製作一副好的刺繡作品,你必須像對待藝術品一樣有一顆安靜的心。

(趙紅育根據阿房宮賦創作的作品)

無錫評彈說書人周希虹:把我的故事唱給你聽

平彈主要在中國南方流行,是江蘇省無錫市的一種著名曲藝形式。表演者用三弦樂器演奏並用唱的方式來講故事,平彈一般使用獨奏、二重奏或三重奏的形式。事實上,平彈是蘇州彈詞和評話的總稱,是採用以蘇州話為代表的吳語方言徒口講說表演的曲藝形式。周希虹是無錫著名的評彈說書人,9 歲就跟隨父親學習評彈。他這樣描述平彈,「每唱一句好像讀一首詩」。他酷愛這門藝術,喜歡通過彈唱將心中的故事講述和表達出來。

(無錫評彈說書人周希虹)

怎麼樣,認識這些無錫傳統手工藝人後,你是否也被他們傳承技藝的勇氣與使命感深深震撼呢!

中國傳統的民間技藝不僅要在國內繼續傳承下去,也要傳播到海外,讓更多的國外觀眾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

據說這些視頻都是藍海雲團隊拍攝的,這些故事已被313 家各種類型的海外媒體採用傳播,抵達受眾超過1 億、覆蓋人口近10 億,獲取了良好的海外宣傳效果,也引起了海外媒體人的熱烈討論。

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視頻!

鏈接戳這裡:

傳統工藝美術:無錫刺繡_騰訊視頻

民俗手工:無錫刻紙_騰訊視頻

黃金修補手藝:金繕_騰訊視頻

周希虹的評彈人生_騰訊視頻

民間雕塑:惠山泥人_騰訊視頻


提問者有點貽笑大方了。簡單來說:

論國學文脈: 以錢氏為代表的錢穆、錢基博、錢鍾書、楊絳等

論畫脈:古有顧愷之、倪瓚、王紱,今有徐悲鴻、吳冠中

論音樂:阿炳的《二泉映月》、劉天華

論園林:寄暢園被認為是《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之一,亦是乾隆帝在頤和園中仿建諧趣園的原型。

其他如徐霞客、顧毓琇、錢偉長、王選、博古、榮氏家族等政商科技界的不屬文化範疇,暫且不提。無錫作為建城3000多年的古城,有著自己獨特深厚的文化積澱。在此且作拋磚引玉吧。


無錫不缺文化,缺的是有文化有眼光的領導,光無錫城裡的古迹就不少,看到見證了歷史卻在風雨中傾頹的老房子,我就感到無奈和凄涼,先佔坑,有機會一定填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等我下了這節課再來填坑,先放幾張自己拍的圖。

清明橋古鎮景區

今年國慶回家拍的,天青色等煙雨。

江南永遠是心中的江南。說實話,看到這樣的問題很生氣,不經調查和深入研究隨隨便便扣這樣的帽子就是不負責任且貽笑大方的行為。


匿了。

無錫十年多以前以整頓市容為名,撤掉全市報刊亭。其他城市有過么?

無錫圖書館,從佔地規模到藏書量,都小的可憐,完全無法匹配城市的規模。

文化沙漠有些誇張,不過這方面無錫確實做的不夠好。


可是忘了無錫錢家,七里橋,賓四先生一門六院士。賓四先生也可是名垂青史的史學大家。


我就說一句,陸定一是無錫人。


圖書館那麼多年了感覺都是一個樣,真的太小了,小學時候去和大學去唯一的不同可能是多了wifi吧,就不能擴建一下嗎。。。斜對面的博物館更加慘,對比蘇博真的難過


就為無錫排簫的傳承說幾句吧。

不是無錫本地人,知道無錫的笛文化研究院都是不久之前的事。但是加深了解後(主要是個人愛好,在那裡學笛子)才發現,了不得,真的了不得。

排簫是中國的傳統樂器之一,但不幸的是我國並沒有留下多少有關排簫吹奏技法的東西。因而現在國內的排簫教學大都是靠吸取國外和自己摸索。

揚州和上海是中國最開始有人教排簫的地方,其次就是無錫。而我說的那個大隱隱於市的研究院就是無錫最開始有人教排簫的地方。

所以其實我們還挺厲害的不是嗎?

哎呦我的票根怎麼歪脖子了……


很多人是多少人?

說這話的人能對無錫有多少了解?

我看以地圖炮們居多吧!

私以為,每個城市,不論大小,不論貧富,都有其文化,商業文化、工業文化、海派文化、傳統文化等等都是文化的一種,就看怎麼理解這種氛圍了。

只不過現代社會裡,工商文化確實掩蓋了不少傳統文化,難免讓人蒙蔽雙眼,覺得文化缺失。

但是要說是文化沙漠,並不見得如此吧,沙漠里還有綠洲呢!

另外,在我看來文化沙漠這個詞的貶義色彩更濃重一些,就好比你說一個人沒文化,那人會怎麼看你?這詞少用為好。

避免地圖炮,匿為先。


天下第一村村長發來電報,強烈譴責題主的言論

天下第二泉保護組織發來電報,強烈譴責題主的言論

5A級旅遊景區、中國首創大規模影視拍攝和旅遊基地管理部發來電報,強烈譴責題主的言論

擁有七十年栽培歷史的陽山水蜜桃表示不想理題主,並向題主扔了兩顆桃核!

還有很多我就不多說了,我是無錫人


千年古城無錫是文化沙漠?

惠山泥人,宜興紫砂表示不服!

榮家、錢家、楊家、顧家、吳家、倪瓚、王紱,徐悲鴻、阿炳、徐霞客、錢偉長、王選、博古等等名人和大家族表示不服!

寄暢園、梅園、靈山大佛、黿頭渚、大覺寺、長廣溪、雪浪山等景點表示不服!

三國城、水滸城、唐城、歐洲城為首的影視基地表示不服!

驕傲的無錫人在此拋磚引玉!


我錫小城市,求輕虐。。


這兩天好多人對我提到文化沙漠這句話。

也是的確,話劇、演唱會、分享會在無錫往往從者寥寥。

連貓空都沒有了!

與上海、蘇州、杭州比起來

大眾對於小資文化的熱情還是貧瘠的。

有人牽扯到了無錫自身的文化

其實無錫不缺文化,缺的是眼光有魄力的帶頭者。

就說「鴻山三墓」吧,就算是無錫人又有幾個知道,

梁鴻孟光、專諸、要離哪段故事不精彩?

從地理位置看,蘇州、揚州多為書香門第或是官宦隱居之所

這是地理位置所決定的,也是歷史選擇。

「尚德務實,和諧奮進」已經給無錫城市文化奠定了基礎,

「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也都是從商。

重要的是無錫的大學與滬、蘇、杭相比更少,

小資文化擁簇者更多的還是衣食無憂、文化較高、心中有夢的少年。

在校園裡能輕易找到一起參與的朋友,

也不用背負生活的壓力。

一個人去看展,看話劇畢竟還是會感到孤單的,

運氣不好,還要面對眾人的不理解,

很累。


文化沙漠?這些"很多人"來自哪個文化福地,人文綠洲呀?很多人根本就是人云亦云,自我感覺良好吧。

其實文化這個東西,體驗好壞取決於個人。你真的對它感興趣,那麼無錫應該可以滿足你的需求;如果你本來對它沒興趣,那在哪裡都是你的沙漠。


自己讀書少,還怪無錫沒有文化氛圍。

大家都知道,周文王。周文王的父親是季歷,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男子按伯仲叔季排名,那麼是不是季歷還有兩個哥哥呢?是的。

他們的哥哥就是大名鼎鼎的泰伯和仲庸,因為父王(周太王)偏愛小兒子季歷,所以嫡長子泰伯執意成全父王的意志,帶著二弟仲庸遠走江南,當時候江南還是一片蠻荒之地,他就帶著自己的弟弟和當地人民一起耕種勞作。而他們耕作的地方就是今天無錫的梅村(梅里),所以說,現在每年無錫梅里都有泰伯廟會,紀念吳文化的始祖泰伯。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吳國。他和泰伯仲庸有關係嘛?有的。因為泰伯無子,後來吳文化的主脈就變成了仲庸的子孫,後世的吳王也都是仲庸的後代,他們一開始也建都在梅村。

有人會問,那姑蘇(蘇州)是怎麼回事?事實上,蘇州是後來遷都的,而遷都沒多久,吳國也就被越國吞併了。所以說無錫是一塊風水寶地,還是名副其實的。

歷朝歷代,無錫出過的名人都不在少數。晉代著名的大畫家,畫過《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的顧愷之就是無錫人。

在明代,無錫的東林書院,儼然成為了一個小朝廷,東林書院的黨魁顧憲成就是無錫人。

題主自己說的錢家也確實是無錫的名門望族,出過錢穆(錢鍾書遠房),錢鍾書,錢鍾韓(堂弟弟),錢基博(錢鍾書父親)近現代著名的科學家錢偉長先生,也還是無錫人。

還有秦家,大家都知道博古,那大家知道他的真名叫什麼?叫秦邦憲,現在在市中心還保存有他們家的祖宅「欽使第」。

近代也有不少名人出自無錫,麵粉大王榮德生 榮宗敬兄弟就是無錫人,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榮毅仁是榮德生的兒子,榮宗敬的侄子。

近代著名的大學者, 知乎那位不可描述的人的老師,顧毓琇,也還是無錫人,故居在市中心八佰伴對面。

著名的才子秦觀,當然他不是無錫人,不過他卻選擇葬在無錫惠山,至今還保留墓碑,算不算對無錫的一種喜愛和眷戀呢?以致死後還要長留於此。

當然啦,還有非常低調,但是中文系學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新中國第一位文學博士,南大的莫礪鋒教授,也是無錫人哦。

所以我不知道是誰說無錫人文化荒漠,這得有多無知才能說出這樣的話。我所列舉的也只不過是無錫歷代名人的冰山一角,無錫的人傑地靈,鍾靈毓秀大家可想而知了。


錢鍾書表示提問的在座的各位,都是。。。。。


推薦閱讀:

在多元的價值觀里,藝術的評價標準是什麼?藝術對大眾的意義又是什麼?
如果絕命毒師最後發現原來的癌症是誤診,他會怎麼看待自己做的事情?
西班牙算髮達國家嗎?
如何評價楊麗萍的舞蹈成就?
作弊文化盛行,你會認同嗎?

TAG:文化 | 無錫 | 錢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