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數次北伐失利為何 ?司馬懿與諸葛亮比較又如何?


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之一——地震

諸葛亮北伐失敗,有一個重大的原因,就是漢中地區的地形因西漢高後二年的武都大地震而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韓信曾經大規模有效地使用過的漢水水道,到諸葛亮北伐時已經不存在了。

漢以前古漢水上游(紅色)和古嘉陵江上游(藍色)地圖

今天漢江流域地圖

今天嘉陵江上游地圖,漢以前漢江上游已經完全成為了嘉陵江的上游

簡單說來,韓信統領漢軍反攻關中,在公元前206年,漢水不但是聯通隴西和鄂西的暢通水道,漢水上游地區,舟楫便利。船運由漢中出發,逆水西行可以一直抵達隴西,漢中有大湖,稱為天池大澤,聯通著漢中地區的各條水道。在這樣的交通條件下,韓信反攻關中,在糧草和兵員的輸送上沒有出現重大的障礙。正因為此,韓信反攻關中, 首先派遣曹參和樊噲沿西漢水,水路並進攻擊隴西,作防禦性攻擊,控制了漢水水道。同時,派遣灌嬰領奇兵順漢水東下,再北出子午道,吸引章邯大軍東去。最後,韓信親率大軍利用天池大澤水道,沿當時的漢水支流嘉陵江北上,一舉出大散關,攻克陳倉,獲得成功。

漢水全程通航的這種情況,在西漢高後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86年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年在今陝西略陽、寧強地區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史稱武都地震。由於武都地震引起的山崩地變,漢水被截斷成為西漢水和漢水兩條河,古來貫通的水路交通被切斷。古漢水上游形成規模極為巨大的堰塞湖。至前161年,堰塞湖水南向溢流而奪古潛水河道下泄,又在龍門山以北的陽平關谷地形成新的「大澤」。隨著堰塞湖、「天池大澤」和龍門山以北「大澤」的相繼消失,到約8世紀,嘉陵江襲奪古漢水上游的歷史過程完成。失去了西漢水的漢水,河道縮短,水量減少,z楫之便也大不如從前。

武都大地震圖

蜀漢後主建興六年(228)冬,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即以「糧盡退」。諸葛亮這次北伐顯然走的是故道一線。如果當時故道沿線的古漢水上游航運方便,北伐蜀軍軍糧的供應當不會成為太大問題。也許正是因為漢以後古漢水上遊河道缺乏航運之便,蜀軍只能用木牛流馬一類粗笨的交通工具,在崎嶇的山道上艱難行走運輸,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因為糧草後勤供應不足而退兵。

有人會問,此時嘉陵江已經奪取了古漢水的上游,諸葛亮為何不取道嘉陵江北上攻取陳倉呢?實際上此時的嘉陵江上流是比較兇險的,並不適合行船。一直到唐代都是如此,以至於到唐中期,時任山南西道節度使的嚴礪竟稱嘉陵江(上遊河段)的航運價值「昔之人莫得知也」。唐興州(治今陝西略陽)在嘉陵江邊,而成州(治今甘肅成縣)離嘉陵江上游水道也不太遠,但當時兩地的聯繫並不能走水路,而必須依賴崎嶇難行的陸路。為便於向成州戍兵運送給養,嚴礪開始整治嘉陵江上游水道。據載,嚴礪的整治工程自長舉縣(治今陝西省略陽縣西北西淮壩一帶)之西,沿江而下,「疏嘉陵江二百里,焚巨石,沃醯以碎之,通漕」。自此之後的唐宋時代,興州以北的嘉陵江段航線才可延至長舉以西。


1、蜀道難,運糧難

2、諸葛目的是攻、宣王目的是守

3、蜀國窮,魏國富

蜀國千里饋糧,以勞伐逸,以小吞大,以窮伐富...你覺得勝算在哪兒?

諸葛能牛逼到把以上的劣勢都抹平?


堅守不打托唄。


還是和整體策略有關,曹魏以司馬懿為首的善守,重防禦、並不強調主動進攻。

而蜀漢的軍隊長驅直入,戰線太長導致糧草供給綿延千里,無法速戰速決的結果往往就是缺糧退兵。當然還有部分其他的原因,但戰線太長缺乏補給我認為是最重要的。

所以關二爺大意失荊州就是前兆,從地理位置上就決定了北伐的難度係數。


簡而言之就是因為司馬懿內線作戰。


1、直接原因斷糧居多:

第一次失街亭,退軍;第二次「糧盡而還,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第三次郭淮看見諸葛亮親自出馬扭頭就跑了,亮「遂平二郡」;第四次「以木牛運」,結果木牛不給力,「糧盡退軍,與張頜交戰射殺頜」;第五次以流馬運同時分兵屯田,糧食有了結果自己病死了。

共計退兵四次,糧盡兩次、失敗一次、獲勝一次。

2、乍一看司馬懿打不過諸葛亮,仔細看我感覺司馬懿確實打不過諸葛亮……


這個不是特別容易說 因為再北伐中諸葛一直算是攻高地的狀態。司馬承擔的就是守基地任務。以逸待勞。堅壁清野就可以解決了 沒必要出去跟人硬碰。 參見戰國長平戰役中白起和廉頗。 廉頗就是主防守白起沒佔便宜。拿人沒轍。才使離間計,有了坑殺趙卒的事。 這樣不能說白起的軍事能力高過廉頗嘛。 兩個戰略意圖不一樣


推薦閱讀:

上世紀80年代中美蜜月期的時候中國為什麼不買F-4鬼怪戰鬥機?
外東北貝加爾湖以東的土地算不算清朝領土?
怎麼破解馬其頓長矛方陣?
瓦盧斯 把我的軍團還給我 是那本書記載的?
二戰中希特勒死後,如果你是德國軍事指揮官採取怎樣的軍事措施才能擊敗盟軍?不考慮原子彈?

TAG:歷史 | 軍事 | 三國 | 歷史地理學 | 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