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閑著沒事抖個機靈。
晚明有本神魔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講的正是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作者為了體現神魔的感覺,給故事中的不少人物都硬點了一個神仙投胎之類的出身,那麼,鄭和是什麼出身呢?
【聖上道:「怎見得三寶太監下得海,徵得番?」
長老道:「三寶太監不是凡胎,卻是上界天河裡一個蝦蟆精轉世。他的性兒不愛高山,不愛旱路,見了水便是他的家所,故此下得海,徵得番。」】沒錯,這就是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的真正原因。
總的來說因為一條
文官太盛
自土木堡之變後 朝廷勛貴基本一掃而空
加上于謙只手擎天 力挽狂瀾
文官階層始終獨霸朝綱
包括皇權在內 始終被壓制
什麼王侯公伯在文官面前始終抬不起頭
壽寧候 皇后的親弟弟 皇上的小舅子
當朝頂級勛貴 被文官揍了不止一回
注意不是被告了 是被揍了
當事文官均無大礙 可見其勢
文官階層對可能威脅其權勢的不擇手段全力打壓
損害國家利益也全然不顧 只看自己碗里的
開海禁 通海貿 明明與國有利也萬般阻止
只為背後的東南氏族能獨享海貿之利
海上走私全是東南氏族們掌控
造船出海之事沒有雄厚財力是辦不到的
走私之利豐厚之極 萬萬不能讓與國家
所以就有再朝官員拚命阻止開海貿
東南家中卻拚命造船走私的奇觀
朱紈因在平倭中觸及東南氏族的利益
最終被其朝中勢力彈劾誣陷 撤職查辦
最終服藥自盡
留下「縱天子不欲死我,閩浙人必殺我。」之言。
東南氏族連國家的利益都全然不顧了 哪還管平民百姓
倭患算什麼 自己賺銀子才重要
這種情況下 怎麼可能還允許有第二個鄭和出海
皇上有這個念頭 他們也會拚命阻攔的
皇權不彰 本是皇權助力的勛貴又抬不起頭
只能扶持宦官勢力了 所以有了幾個著名的公公
敢給全心全意給皇帝辦事 幾位著名的公公難免遺臭萬年了
畢竟史書是文官們寫的
仔細想想權閹當朝 天下未見得多差
文官主政 也未必天下太平
號稱眾正盈朝之際 確亡了國 失了天下。諷刺不
幾大權閹的所作所為 以及主張 拿到如今來看 分明是有益的
只怪觸及文官利益又被抓住手腳不幹凈的把柄了
終明一朝 文官乃是大害
太監無後這是常識
順手用上次寫在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回答吧。 這裡應該寫的七七八八了,剩下的,等回頭填坑的寫 綉春刀的影評的時候再說。
----------------------------------------------------原文(原作者馮夢龍)天順中,朝廷好寶玩。中貴言,宣德中嘗遣太監王三保使西洋,獲奇珍無算。帝乃命中貴至兵部,查王三保至西洋水程。時劉大夏為郎,項尚書公忠令都吏檢故牒,劉先檢得,匿之。都吏檢不得,復令他吏檢。項詰都吏曰:「署中牘焉得失?」劉微笑曰:「昔下西洋,費錢穀數十萬,軍民死者亦萬計。此一時弊政,牘即存,尚宜毀之,以拔其根,猶追究其有無耶?」項聳然,再揖而謝,指其位曰:「公達國體,此不久屬公矣。」
又,安南黎灝侵佔城池,西略諸土夷,敗於寮國。中貴人汪直欲乘間討之,使索英公下安南牘。大夏匿弗予。尚書為榜吏至再,大夏密告曰:「釁一開,西南立糜爛矣。」尚書悟,乃已。
馮述評
此二事,天下陰受忠宣公之賜而不知。
譯文
明朝天順年間,英宗嗜好搜集珍寶奇玩。有宦官說,宣宗宣德年間,曾派遣太監王三保出使西洋,獲得無數的珍奇寶物。英宗就命宦官到兵部,查看王三保到西洋時的航海路線。
當時劉大夏為兵部侍郎,尚書項忠(嘉興人,字藎臣)命令都吏(官名)查閱舊公文,找相關資料。
劉大夏先找到,偷偷藏起來,都吏遍尋不得,又命令別的都吏去找。
項尚書質問都吏說:「官署中的舊公文怎麼能遺失呢?」
劉大夏笑著說:「從前下西洋,花費數十萬錢,犧牲了上萬的軍民,這是當時政治上的弊病,公文即使還在也應該毀棄,加以連根拔除,還追究它存不存在幹嘛?」
項尚書驚奇不已,一再稱謝,指著自己的位置說:「先生通達國體,這個位子不久就屬於你了。」
還有一次,安南的黎灝侵佔城池,向西侵略土著,後來在寮國兵敗。宦官汪直想乘機加以討伐,派人來要當年英公下安南的公文,劉大夏卻將公文扣起來不給。尚書因此一再杖責負責行文的官員,進行追查。
劉大夏秘密地告訴尚書說:「這種戰爭一旦打起來,西南各族就要飽受蹂躪了。」尚書聞言大悟,因而中止此事。
馮夢龍評述]
這兩件事都是天下人暗中受了忠宣公(劉大夏謚號)之恩賜而不知道。
劉大夏的態度,就是當時明朝士大夫階層對於下西洋的一種普遍的偏見。 「勞民傷財」,這是他們唯一能想到的。
但其實,這並不是根本上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明朝默認的傳統政治概念里,遠洋活動必須由太監主導。(他們不會有裂土為王的野心,最多貪財,皇帝認為可以信任。) 文官集團根本不願意看到再次由航海之路上崛起一個大宦官,來打破他們傳統的權力平衡。所以他們故意在歷史記載里,說英宗是為了搜集珍寶奇玩,才打算重開遠航之路。---至於這個觀點是不是真的,對他們來說,不重要。說到底,是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鬥爭,直接波及影響到了明朝的航海事業。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有明一代,稅收最高峰的時候,可能也還不到南宋的二分之一,就是因為大部分的時候,海路不通。到了嘉靖年間,海上走私犯汪直的收入,直接超過明朝一個省的稅收......當然了,這件事,我們稍後再提。
征伐西南被拒絕,也是同理。關鍵是,這件事是由文官們延誤的太監汪直提出的。 有野史資料分析過,鄭和下西洋,很可能並沒有虧損,反而是牟利的。參考達伽馬六十倍的獲利,鄭和帶回來的東西,價值應該不會太低。只是當時的文官,把寶石與香料通通視為驕奢淫逸的無用之物。故意篡改了歷史,順便以此為借口攻訐遠航。(明代史官和文人,篡改歷史不止這一次。) 也有史學家認為,劉大夏是燒毀了這批資料。這個可能性不大,天順年間的劉大夏只是一個區區郎中,芝麻大小的官,大概是沒膽量做這種事的。很多時候,決定這些文官態度的,並非是事情的對與否,而是更簡單的---屁股坐在哪裡。
宦官和文臣的鬥爭是明代的老傳統,這對冤家,最後終於分出了勝負。不過,那個時候,大明也快亡了。劉大夏,百年之幹才,不世之蠢貨。1433年,太監鄭和病逝於印度古里,他第一次航海的起點,以及最後的終點。
1457年至1464年(天順年間),劉大夏藏匿鄭和花費畢生積攢的航海資料。,並阻止再次遠航。 這批資料最後湮滅在被人遺忘的角落裡,明朝遠航事業幾十年心血,毀於一旦。瓦斯科·達·伽馬,一個擅長用火炮和長刀跟人做生意的航海家
65年後,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到達了古里,他樹立起了一根樁子,高興的宣稱這是葡萄牙的領土。他劫掠回國的香料和寶石,價值等於出航費用的六十倍。由此,葡萄牙開始了血腥的大航海貿易(搶劫)時代,走向崛起。----------------------------------------------------------------------------------------------------
嗯,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 近期都在和田某地做項目。這裡的網路,咳咳。知乎上不去的概率略大,加之比較忙,所以又積累了一堆大坑。
隔壁的縣又斷網了,不過我運氣還好.....
接下來的更新次序: 1,塔縣紀行(微信公眾號)2,WOW十年(知乎專欄)3,綉春刀影評(知乎專欄及微信公眾號).....4,繼續想辦法回答累積的太多的知乎邀請回答問題
緩慢填坑,... 這周末說什麼也要寫完兩篇文章.... 微信公眾號又是好久沒更新了... orz因為朱棣之後再無朱棣。
看到這道題我就激動了這是我高二歷史筆記 科科 畢竟是男神的歷史老師
鄭和之後還有個王景宏。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問題,文筆不怎麼樣,請見諒。
鄭和之所以能成為十五世紀初最 偉大的航海家(沒有之一。在當時,鄭和不知道甩歐洲那幾個強盜幾條街)。不僅憑藉其自身的才能,還要看其所處的大環境。自身素質:鄭和出生在雲南一個具有冒險精神的家庭里,其祖父和父親都曾跋涉千里,朝聖麥加,所以其祖父和父親應該都是一個伊斯蘭信徒。從小就深受家庭伊斯蘭教文化影響。對於一個穆斯林而言,最神聖的事情莫過於親自去聖地朝聖。鄭和十一歲在明平雲南之戰被虜去。而這時候人基本上對信仰有著比較深刻的印象了。這也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時候去伊斯蘭聖地麥加的重要原因了。鄭和被明軍俘虜過去以後,便被閹割了(極其殘忍)。當時大明和北方游牧民族還經常有戰爭,鄭和就隨明軍四處征戰(但做些什麼就不知道了,那麼小的孩子估計做些後勤之類的),這些不僅在身體上還在精神上磨礪了鄭和,使其成為一個身體素質過硬,毅力堅強的人。這為鄭和以後航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來鄭和成為了朱棣的貼身侍衛(這一點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後來朱棣靖難的時候誰贏了)。在這一段時間裡鄭和隨朱棣應該長了不少見識,軍事能力應該也大有所長。這在航海時與海盜博弈時十分關鍵(有一個比較強大的海盜頭子陳祖義被鄭和輕鬆k倒)。經歷過這麼多鄭和自身素質過硬了,至少是一個身體素質好,有管理、軍事才能的綜合性人才了。由於自身素質過硬,而且立了一些功被成祖賜姓鄭(不好意思,鄭和原名馬和)。造船技術:太祖朱元璋和陳友諒軍事較量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陳友諒的「巨無霸」艦隊了,正是由於陳友諒,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才飛躍發展。在鄱陽湖之戰中,陳友諒的戰船你知道有多大嘛,最大的有十五丈長,兩丈寬,三丈高,上面有騎兵在騎馬,下面大家在開軍事會議,這在現在嘛也能算一艘大船了吧。有可能是朱元璋受刺激吧,建國後加大造船技術的發展,到了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最大的船寶船有四十四丈四尺長,十八丈寬,這簡直就是一艘航空母艦啊。有了這麼大的船還怕航不了海?還怕海盜。我只想對海盜和那些未開化以及半開化的地區說在座的都是辣雞。當然我們華夏名族是一個愛好和平、不欺負弱小的民族。我們航海只是為了加深友誼而來。民族特性:我們華夏民族有一個特點就是強大了之後不去外侵他國,但是我們喜歡宣揚本國文化與繁榮。在明成祖的刻苦努力之下,華夏民族迎來了盛世--永樂盛世。既然生活在盛世,平時打仗不多,大家就喜歡弄一些文化之類的豐富一下自己的生活,時不時還派人出國宣傳一下。成祖又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那當然得派人宣揚我大明盛世嘍。這就為鄭和下西洋創造了條件。還有一點可能因素,朱允文在靖難之變後不知所蹤,成祖派了一個人陸路尋找朱允文的下落,派鄭和沿海路尋找。以上總總原因使鄭和成為了一位前無古人的偉大航海家。下面在聊聊為啥鄭和之後再無鄭和。鄭和六次下西洋後,他的支持者朱棣駕崩了,大家都忙著爭帝位,哪裡顧得上鄭和和航海呢?後來朱高熾登上了皇位,當然他當皇帝當的不長,他的繼位者朱瞻基算給力一回,給鄭和一次下西洋的機會。這次也是鄭和最後一次遠航了,在歸途中死在了古里。朱瞻基這個皇帝雖然治國挺上心的,可他根本無意於萬邦來朝。他的那些子孫們能守得住江山就算不錯了,航海得了吧。而到了清朝,雖然有康乾盛世,可惜清帝王戰略眼光低,在那時能在近海捕魚都是一種奢侈,怎麼可能會讓你遠航。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梁啟超「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關鍵問題不是鄭和之後,再無鄭和。而是朱棣之後,再無朱棣!
沒有利益作為驅動的事情,永遠不是可以持續的
沒動力(建文帝)沒錢(不是盛世玩不起)
以德服人的大國支持,不可一世的君主賞識,可遇不可求
因為鄭和當時的成就太大,再加上如今海洋意識的增強,不僅僅中國歷史更加推崇鄭和,就連外國的學者都把注意力放在了鄭和的身上。舉個例子,2003年英國的一位退休的潛艇指揮員Gavin Menzies在他的新書《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都說到,鄭和於1418年就已經發現了美洲,比哥倫布早了七十多年,這是多大的殊榮,誰還能超越?
沒有可持續運作模式,也沒有推動海洋文明意識的發展,無論基於通商機制還是朝貢機制,所以後來者認為從經濟與政治上都是弊大於利。
因為朱棣要找建文的下落,後來找到了,鄭和就回宮了。
幸虧沒有
鄭和就一個散財童子,再來幾個怎麼遭得住
第一眼看成了 鄭容和。。。被文化侵略了。。
鄭和可以說是文武雙全。他從小勵志想去伊斯蘭教聖地(他家都信,爹和爺爺都去過)。朱棣創造的永樂盛世給他提供了經濟支持,之後很少有皇帝超越。鄭和出訪的任務是提高國際影響力和尋找朱允炆。他圓滿完成任務,體現了個人實力。他的軍事能力也很出色,靖難幫朱棣躲過一劫。下西洋時對付海盜,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也很強。說以,發出這種感嘆的原因是,以後沒有像鄭和這樣有才的太監(當上太監是很厲害的),也是對當時時局的感嘆,再也沒有永樂盛世了。(我歷史一般,作文很差。)
有鄭成功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歷史教材對太平天國運動評價很高?
※為何國人對曾經佔領征服過中國的民族對中國人的屠殺相對不那麼憤慨對未佔領中國的國家對華人屠殺異常憤慨?
※古代職場有什麼有趣的故事,以及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懂兵法的打不过不懂兵法的。这是为什么?
※奴隸制的廢除,對美國影響有多大,表現在哪裡?如果奴隸制至今還在,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