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是人類,不同膚色的種族,發展差距相當的大?

為什麼同樣是人類,大部分白種人富裕並且佔據人類精英階層,黃種人介於兩者之間。非洲的黑種人卻一直貧窮落後,歷史上被奴役,如今也一直內戰?

我知道這個問題很大!只是忽然很好奇!

希望知友們能從地理,氣候,歷史,政治,不同的方面給出不同的見解。


和提問者一樣,多年前當我第一次讀到《槍炮、細菌與鋼鐵》這本書的序時,也產生過同樣的疑問。在查證資料之後發現其實非常多的學者也是各執一詞,沒有很明確和公認的解釋。例如像『上帝更眷顧白人』、『人種間智力差距』等理由更多的只是站在某個立場上來說話,並不客觀。

況且在心理學界,智商測定的概念都還存在多個流派沒有統一。所以我更多的傾向認為智商是一種環境影響下的結果,而不是起因。通過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也可以看到,雖然單個個體可能性格是勇敢、想要突破和創新,但是放大到一個種群之後每個成員卻往往會趨近一致,會在環境的影響下放大人性當中某些相似的特點。

所以在我看來,這個問題的主要答案有兩個,其他很多因素都是由主要原因而引申出去的:

1. 地理環境。包括地形特徵、環境溫度、資源分布、當地植物和動物的種群特點等。

2. 人性。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由恐懼未知的本能維持現有的自私組成的不願改變現狀的人性特點。

不得不相信,歷史其實有一定的必然性。不同區域的發展差別,其實從人類出現的一刻就開始有了。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從猿人開始區分開來。

舊石器時代的人之所以能成為人,是由於他們學會了說話、製作工具和使用火。

新石器時代的人有兩個方面與他們的前輩——舊石器時代的人不同。新石器時代的人不再是用打製法,而是用磨製法製作石頭工具;他們的食物來源大半甚至全部是靠栽培植物和畜養動物,而不是靠狩獵或採集。

而之所以要從石器時代開始講起,是因為當人類文明已經發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開始探索世界後,還在不斷的找到一些地方,仍然保留有原始人類的生存方式——狩獵、採集、圖騰膜拜、部落居住。例如澳大利亞土著、亞馬遜叢林深處、北美印第安人部落等。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我之前說過的第二個原因,「不願改變現狀」的人性本身。因為這些保留了一直以來生存方式的地方無一不是緯度適宜,動植物資源充足的地方,並且在冰河期到來之時也沒有收到太大的波及。(減少些部落人數也是可以勉強過日子的)只有像黃河流域、兩河流域、地中海沿岸、尼羅河流域的地區由於環境改變太大,導致人們不得不改變獲取食物的方式,進而採用了農耕和畜牧的方式來避免被滅族。

然而,又回到第一個原因。想改變事物獲取方式也得足夠幸運才行。因為適合農耕和蓄養的動植物必須滿足幾個特點。例如植物需要高產、能密集種植、適應當地環境;動物需要能失去一見人就逃之夭夭的天性,能在人類的飼養下繁殖,樂意吃人類提供的食物。在那個朝代,找到這樣適宜的物種是很不容易且需要長期時間的。就像在《全球通史》70頁提到的:

歐、亞、非三洲的各個民族非常幸運,他們找到了能提供肉類、牛奶、羊毛,並可作馱畜的各種動物。而美洲印第安人則沒有獲得類似的動物,所以,他們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他們只好與無峰駝、羊駝和駝馬這類產於安第斯山脈、屬於偶蹄目駱駝科的半馴化動物打交道。

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中也提到了類似的論述。由上所述,可見如果不發生某種變化來破壞使狩獵社會得以安逸舒適地存在下去的平衡,農業的發生是不可設想的;而且,即使當這種變化到來時,農業也只能發生在那些能找到適於栽培的植物的地區。

這就是第一次不同地區開始產生的區別。

再然後,就是公認的糧食生產方式的變革導致了人類世界第一次有了多餘的存糧,進而產生了不同的職業分工,導致了階級的滋長。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文明、城市、國家。

這時候再回到第一個原因,地理因素。不同的地理因素導致了不同區域的文明特徵,例如中華文明西鄰青藏高原,北面是草原和戈壁沙漠,東南又是汪洋大海,相對封閉的環境和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的內部環境,再加上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造成了我們典型的柔武戰略思想,即是防守為先、最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而沒有什麼侵略別人的動機。隔海相望的日本文明就完全不同,處在一個地震火山多發的島嶼之上、島內又沒有什麼資源,以至於當地的文明非常秩序、忍隱、卻又有著對資源的無限渴望。

在易老師新書《易中天中華史·序》中,將世界的文明按時間順序分為了三大時段:

  1. 古代文明。蘇美爾、埃及、哈拉巴、克里特、夏,再加上中美洲來歷不明的奧爾梅克,便號稱六大古代文明。現在唯一存留的就只有華夏文明。
  2. 古典文明。其中印度河與恆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中美洲的瑪雅文明,以及希臘、波斯、羅馬,都發生在公元前,是「後來人」;拜占庭、日本、阿拉伯、俄羅斯在公元後,是「年輕人」。

  3. 現代文明,主要指西方。這是文明史上的「新新人類」,其功過尚待評價,其前途則未可限量。

任何一種國家體制和國家道路,都不過是世界各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為了實現安全、自由和身份認同所做的不同選擇和探索。然而這麼多的文明,為何卻是西方的文明獨佔鰲頭,看看西方文明的特點吧。

首先,西方文明的起點『希臘』誕生在愛琴海沿岸,廣袤卻存在內陸的地中海就像是希臘人的母親。柏拉圖說,希臘人是「圍著池塘的螞蟻和青蛙」。因為他們有漫長的海岸線、眾多的島嶼、溫和的陽光,只有一樣東西他們沒有,那就是肥沃的土地。直到今天,希臘的作物還是只有矮葡萄樹和橄欖樹。那麼為了生存,希臘人民學會了經商,平等是商業活動的基本前提,而獨立才有平等。所以說,貧瘠的土地使得希臘人不得不變革,通過航海走出去與人交易;為了保證貿易順利而追尋財產的私有制和人格的平等,到最後的契約關係的建立。一以貫之的,地理原因成了希臘人不得不變得原因,就這樣,

航海讓人體會到自由,殖民讓人懂得了獨立,經商讓人學會了平等。平等就不容專制,獨立就需要互利,自由就必須有法可依。

其次,從古希臘起,西方長期屢遭日耳曼人、匈奴人、穆斯林、馬札爾人和維金人的侵略,因此,其舊秩序遭到破壞的程度,比歐亞大陸其他地區遠為嚴重。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這種破壞,成為西方在近代走在世界前列的基本原因。歐洲人沒有八達嶺嘉峪關的天險來阻擋來自異族的入侵,只有靠武器和戰法的變革,不斷討價還價的機敏,不得不靠自己想各種方式來改變命運。所以希臘之後的歐洲也有了不得不變得理由,而其他文明例如華夏、亞馬遜文明卻都沒有。

在這裡,歐洲人找到了最根本的文明興盛的秘密:科學技術導致的生產力變革。

從人類歷史真正開始之日起,人類的活動範圍就一直取決於它的技術水平。當歐洲人第一個找到了通往強盛的鑰匙之後,就再也沒有什麼能夠阻止他們了。

之前看到一個問題,『苦難有什麼意義』。歷史給了我們答案,有時候苦難是一種鞭策,逼著我們去尋找出路。歐洲人就在強敵的蹂躪中找到了自己甚至是全人類的出路。

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其實還有好多東西沒有提到,想進一步了解的,還是看書和資料吧,下面是我的一些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美] 賈雷德·戴蒙德

2. 《全球通史 : 1500年以後的世界》作者:L. S. 斯塔夫里阿諾斯

3. 《易中天中華史》作者:易中天

4. 《人類的故事》 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龍

5. 《羅馬帝國衰亡史》作者:[英] 愛德華·吉本


很簡單,因為白種人搶佔了先機。

先機這兩個字真的非常重要,放大一點來看,為什麼地球上沒有第二種智能生物?

因為人類搶佔了先機,若當年類人猿滅絕,幾千萬年後地球上未必沒有智能生物。不過靠前肢在樹上生活的猿類有先天優勢,其他長著笨拙蹄子爪子的生物先不說要多少年能進化出組合製造新物件從而鍛煉大腦的能力,往哪個方向突變都是希望渺茫。至於海豚這種被認為很聰明的動物,除非是突變出念動力來否則是沒希望了。

所以說先機非常重要,有時候快一步就能掌握更多的資源,更多的機會。

~?????????????

然後來說人類,如果說白種人的發展度為10的話,亞洲這邊黃種人的平均程度也就是10-1,我們只是在工業革命這一個跳躍性的階段上落後了一拍而已,所以目前有迎頭追趕的趨勢,但就這一拍已經讓我們成為了次等民族。

反觀白人,歐洲歷史上最後一次腦殘是在中世紀,隨後從文藝復興開始一路高歌猛進,搶佔了非洲、美洲土著以及當年閉關鎖國的幾個國家手裡的大量資源,才發展成現在這樣。

而黑人呢?以一戰之前來算黑人的發展度大概只有1了,幾千年來他們的文明程度卡在了遠古時代。因為無需禦寒所以沒有複雜的房屋和衣服,也就沒有了工程學和禮儀,因為雨林食物豐富所以也沒有發展種植業,一個文明少了這幾塊基石還能整出什麼來?到現在那麼多黑人國家都喪失了自己的文明,早已被歐美國家同化了,生在歐美的黑人更是如此。比喪權辱國更加可悲的丟掉了自己的傳統。而他們手裡有什麼資源?

ps:所謂次等民族是在下學英語學出來的一句牢騷,為何我們要花費那麼大精力去學一種某些人生來就會的技能?某次看到一金髮小蘿莉說著比我們班所有人順N倍的英文之後就一直難以釋懷,理性上能夠理所當然的理解,但是卻無法接受。


有一本書是專門回答你這個問題的,這本書的名字叫《槍炮、細菌與鋼鐵》


正巧前段時間看了《槍炮、細菌與鋼鐵》我就接著@郝壞 的答案來說一下吧。

農民和獵人

剛開始所有人類都是獵人,根本就沒有農民這個工種。那為什麼到了今天還在當獵人種族我們只有到亞馬遜雨林裡面去找呢?因為在競爭中,獵人失敗了。打獵是一種現成的勞動,打死哥幾個就直接把獵物分了,吃新鮮的。農業是一種長期性勞動,從作物種下到成熟會經歷很長的周期。

農業與打獵相比有著太多太多的先進之處。第一,成熟的農業會養活大量的人;第二,農業會讓人定居下來。有固定居住地點的吃飽了的人就會吃撐,吃撐了就要開始想東想西也就是創新。於是乎,文字,醫學,科學技術都必然要以成熟的農業系統為支撐。在影視作品當中,我們都可以發現,印第安人在被歐洲人屠戮的時候基本都還是打獵滴幹活。

那為什麼歐洲人變成了農民而不是美洲人變成了農民?

答案是天時地利。農業發展了幾千年,但是我們培育的主食仍然沒有改變,幾千年前是大米,水稻,玉米,幾千年後仍然是他們;幾千年前是牛羊豬,幾千年後還是牛羊豬。這就意味著,在這個星球上,能作為主食的動植物就是這幾大類。很奇特的是,玉米,大米這些主食的祖先們在農業還沒開始的時候就聚集在了一個叫新月沃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伊拉克),其他地方還真找不著。據推測,剛開始的時候,某一個人類族群以一個周期在地區晃悠(比如一年),第一年他們發現這個地方的植物可以吃,很開心。第二年的時候,他們回到這個地方發現那些可以吃的植物又長出來了,某位偉人的大腦馬上意識到,我們能不能到下一年再回來吃白食。第三年仍然可以,他們就開始了農業試驗。和新月沃地區相比,美洲就慘得多,基本沒啥可以作為農作物的原生植物。天時上就輸了。

地利又如何解釋呢?如果我們把世界地圖打開看看,會發現,歐洲是一塊橫著的大陸。美洲是一塊豎著的大陸。這一橫一豎,檔次立馬就有差距了,為啥?因為橫著意味著大家基本都處於一個緯度上,豎著意味著大家都處於一個經度上。緯度表明小夥伴們的氣溫都差不多,那麼你那裡可以種的糧食拿到我這裡應該也可以種。經度則相反,溫差太大,不利於農業傳播。於是乎,農業就在歐洲傳的不亦樂乎。美洲也確實出現了初級農業,但是根據考古證據,沒能傳播開來。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細菌是導致美洲人滅族的元兇。新月沃和歐洲真是好地方啊,除了上面提到的農業主要作物在那裡。那裡的動物們也適合馴養和提供蛋白質。羊牛馬豬都是在歐洲的原住民,而非洲和美洲有啥?河馬,犀牛等等。適合馴養的一個條件是性格溫順,而到現在河馬每年殺死的人比獅子還多(應該沒記錯,如有紕漏歡迎指正)。和動物們生活在一起就意味著,人和動物的病毒會相互傳染,到現在我們還在為禽流感頭疼。美洲基本沒有什麼畜牧業。到了歐洲人登陸的時候,天花等病毒基本把美洲人團滅了。

為什麼不是中國人征服全世界

從歷史進程來看,農業,文字,技術,歐洲人們有,我們也有啊。為什麼我們就落後了呢?據推測,很可能是秦始皇犯下的錯誤。歐洲始終處於分裂狀態。這就意味著,歐洲的國家之間會產生不同的制度,而先進的制度必然會打敗落後的制度並傳播下來。制度越先進,技術就發展得越快。最後,我們終於落後別人一大截了。

以上內容據來自槍炮、病菌與鋼鐵 (豆瓣)很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裡面的證據和論證非常詳實和有邏輯。吃了飯就來回答了我容易嗎我,求給贊,求批評指正。


題主用最近幾百年來定義人類那麼長的歷史成敗本來就是錯的。你何不看看整個人類史的各個階段的 成敗啊。各個時段都有不同膚色人中的領先。


黑人不行目前看來確實是基因問題。歐洲人主導的奴隸貿易是一個重要因素。我分北美黑人和非洲黑人來說吧。歐洲黑人實在不了解,只聽別人說過處境和北美黑人類似。求了解歐洲黑人的大拿指點~

先說北美黑人

奴隸貿易主要乾的事情是把體格較好的黑人男女青年運到歐洲和美國。到了歐美後這些黑人基本上就是會說話的家畜——除了不會殺來吃肉以外。主要承擔的功能是提供非熟練勞動力和繁衍後代以供奴隸主繼續使用。

在歐美進行的這種人工選擇中,正常來說奴隸主傾向於讓體力更好或更聽話的黑人多繁衍後代。但這兩個事情往往是矛盾的。在大部分動物社群中,體型更大更強壯的個體都傾向於競爭以成為首領。而體型相對小、相對不強壯的個體則傾向於服從和奉承強壯的個體以生存。

從現在往回看,至少在北美,選擇讓體力更好而不是更順從的黑人多繁衍後代的奴隸主比例更大。這可以說使得廢奴運動發生得更早。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目前北美的黑人平均身高和體重都顯著大於非洲黑人,在暴力傾向上也是。當然他們的平均身高體重是低於北美白人的(不含所謂的Hispanic)。這個主要的解釋是白人的祖先比黑人的祖先生活的地方更寒冷,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本來就進化出了更大的個體。而對黑人進行人工選擇的時間較短,所以自然選擇的差距尚未被填平。

這種人工選擇增大了決定良好體力的基因在基因庫中的表現,同時還有一個副產品。這個副產品就是參與了減緩北美黑人種群智力的進化速度的機制,使這個速度遠遠落後於北美白人。

在一個種人類群內部,更大的個體的智商分布峰值一般在更小的個體智商分布峰值的左邊,在雄性個體之間尤甚。這是因為更小的個體需要與大個體競爭生存資源,在體力劣勢的情況下,只能試圖以智力取勝,也就是俗話說的「用巧勁」。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小個體+笨腦子的基因被淘汰的概率更大,而小個體+好腦子的基因在「小個子」這一部分基因中的比例會逐漸提高。

在北美進行的人工選擇顯然無法提高「小個體+好腦子」的比例,因為它時間太短。所以說,減少小個體比例的選擇過程對北美黑人平均智商的負面作用,並不能被前述自然選擇的正面作用所抵消。這樣一來,即使無論是人工還是自然選擇,都會導致種群的智商提高,在北美進行的人工選擇對智商的負效應也抵消了一定的智商增長,使得黑人智商增長速率低於白人。

另外,廢奴運動完成後,黑人逐漸開始獲得受教育的權利。這種教育一來以(在北美)質量較低的公立教育為主,二來黑人的參與率也遠不如白人。這使得黑人和白人在表面的平等下差距進一步拉大。

舉個例子,同樣是陝西人。假設兩個孩子天資相同,一個在西安長大受教育,另一個直到高中畢業都在秦嶺山區,大學才考到西安。兩個孩子大學畢業,達到了同樣的水平。那麼我問你,哪個孩子在成長到今天的過程中更努力?你可能會猜是那個秦嶺山區出來的孩子。因為他能使用的教育資源質量和數量都不如那個西安的孩子。

在北美對於黑人來說也是這樣。而且黑人的天資和白人還是有差異的。綜合來看就是:一個在公立學校每天學習七個小時的黑人孩子,學力不如在私立學校每天學習五個小時的白人孩子。

人工選擇和後天社會化決定了北美黑人和北美白人競爭精英地位時,在機會均等的前提下就存在巨大劣勢。更何況所謂的種族主義——一種出於生物擴大自己種群基因頻率的本能而自發形成的排他思想——在北美一直都存在。

下面來說說非洲黑人。這個除了前面說的自然選擇留下一堆老弱病殘以外,還有制度原因。具體的我就不展開了,請參看Acemoglu和Robinson的Why nations fail。新浪愛問上有免費的版本~

黑人說完來說說亞洲人

亞洲人的主要問題我覺得是制度性的。因為無論從基因上還是語言上亞洲人都優於歐洲人,是比歐洲人進化程度更高的種族。在此我特指中日韓朝四國。東南亞和西亞的不了解,求大拿指點~

亞洲人個體比歐洲人更小,但平均智商則更高。這體現了一個人工選擇的過程:更省能量且進行腦力勞動的能力更強的個體被嘉獎。那為什麼這樣的個體會受嘉獎?因為大的集權政府要管理數量龐大的人口,就需要層級多,規模龐大的官僚系統。這樣的官僚系統對文官的需求很高。同時,這些文官由於發現自己能通過這樣的官僚系統掌握尋租機會,導致擠進這個系統的競爭極其激烈。而擠進來的人大都得到富貴,也生了不少生存得很好的孩子。

在這個過程中什麼樣的個體容易得勝從而掌握大量資源?可以進行更長時間的腦力勞動的人。但當時生產力匱乏,所以節省能量既吃得少幹得多的基因也被選擇了。所以結果就是中日韓朝的人平均來說更聰明,能從事更長時間的腦力勞動。

但是這種官僚系統經常越過了效率最優的邊界以至於走向不效率,底層起義以後又傾向於複製眨眼那個的機構——因為他們起義奪權以後也需要管理龐大的土地和龐大的人口,這樣的機構是必需的。

龐大官僚機構+龐大國土+龐大人口是農業社會發展的一個高原。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各國在這個高原上逛了很多年才在西方的刺激下進行工業化是因為這個模式在農業社會裡實在是太優越太穩定了。

西歐對智力的社會選擇沒有東亞那麼強烈,是因為羅馬帝國實際分裂的時間太早,後來也並沒有重新形成統一歐洲大陸的政權。各小政權之間摩擦的頻率要遠高於東亞,這使得西歐各國對相對於人口而言成規模武裝力量的需求較高,導致了選擇更強壯個體的傾向強於東亞。而強壯的個體往往在做同樣的腦力勞動時,是不那麼省能量的。這樣的狀況在目前這個體力勞動重要性降低並且仍有降低趨勢的前提下,決定了歐洲人的基因劣於東亞人的。

但是基因上的東西不能解釋工業革命,也就是@關傑文 提到的那個「先機「。

制度上的東西才是主要解釋。一堆小政權互相競爭,誰能佔據優勢?生產率更高的那個。農業社會中什麼是決定因素?人口飽和的前提下是土地。這個基本上就是馬爾薩斯模型的內容。那什麼東西可以突破這個限制?流水化的生產工藝。這種生產方式需要新一輪分工。那麼好,得有人發明這個吧?優越的巨型政權競爭的壓力更小,投入成本來試驗和發明這玩意的激勵更低。

而一堆競爭的小政權本來發明提升效率的生產方式的激勵就更高,進行這種試驗的」工作組「也更多。那麼在他們之中產生成功者的概率就遠高於在那個巨型農業社會裡產生的概率。

在我們的歷史裡,第一次成功的是英國人。假設把歷史倒回去幾次,再成功的就不一定是英國人了。可能是奧地利人,也可能是波蘭人。能不能是中國人呢?也可能。如果有人有興趣和硬體條件,可以對基於這個思路的經濟演化模型做幾千次模擬,可能中國人成功的歷史線在其中的頻率要遠低於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比例。而英國、奧地利之類的國家成功的頻率要高於它們的人口在全球人口中的比例。

英國人發明了流水化生產後,在歐洲大論迅速被複制。這種複製當然也是出於競爭壓力——而且是關係到存亡的競爭壓力。

那之後的事情就是重新分配資源蛋糕的一系列戰爭,這個我就不細說了。

@關傑文 10和10-1的說法我很贊同,後面的事情大家看他的即可,我不複述了。


還有一本書叫《美國種族簡史》美國種族簡史 (豆瓣) 推薦給題主。

雖然表面上說的是美國種族和移民歷史,但大體上能從美國的這段歷史,看到整個人類在種族上的差異和奮鬥的經歷,一斑窺全豹,很有啟發意義。


我認為文明之間的交流程度很重要。地緣因素遠比人種因素重要。

站在上帝視角玩遊戲,最理想情況,都希望開局佔個邊緣好位置,然後路口一堵,全力發展經濟,然後海量暴兵推平全地圖。但是有個前提,你得知道科技樹應該怎麼攀。當這點不為人知時,只有玩家間的充分交流才能有進步。

一部世界史,我想八成以上篇幅是歐亞各大玩家之間的相愛相殺,藍星的主流打法和攻略都是他們摸索出來的。當年瑪雅人應該也有過打遍大陸無敵手,獨孤求敗的感受吧。如果早拿到科技攻略,歐亞玩家只能自求多福,呵呵。非洲好像也有過佔地面積可觀的大帝國,但是都太與世隔絕,沒有攀升科技和經濟的刺激與動力。

麥金德的世界島理論也是很有現實意義的,歐亞大陸的西邊緣和東邊緣,能夠在交流性和獨立性之間,取得較好平衡。處在東西之間的,看似左右逢源,但交流性太強也不是好事,於是中國、希臘以外的中東、中亞、南亞文明古國傳承基本上都悲劇了。


人類其實是一樣的,不管是什麼膚色的,但是人從出生開始學的的知識不一樣,經歷的生活環境不一樣,就形成的每個人不同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做人處事的不同。

再來說說國家,每個國家都有個領導層,領導層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帶領他在國家的民眾發展,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不同了,不同在一個國家的發展目標,方向,處事的方法,所以才出現了現在世界各國的差異,


因為西方的各種政治經濟條件剛好孕育出了自由經濟,自由經濟能夠帶來科技和生產力的大解放。中國上一次接近自由經濟還在漢初奉行黃老治術的文景之治,後面的千年就是國家壟斷之下的小農經濟的沉沉暗夜。


推薦兩本書,一本是《美國種族簡史》,一本是我正在看的《出非洲記》。

看完應該對你的疑問有所幫助。


人的膚色決定因素為:

  1. 黑色素的含量和形態;
  2. 皮膚結構。

======================================================================

黑色素含量和形態決定了膚色深淺。

  • 人類皮膚含有褐黑色的黑色素,紅色的氧化血紅蛋白,藍色的還原血紅蛋白和黃色的胡蘿蔔素 4種生物色 素。胡蘿蔔素為外源性色素,主要通過飲食攝取,其餘 3種為內源性色素,由機體自身合成。

  • 對黑種人,黃種人 及白種人的皮膚的黑色素含量和形態進行比較發現黑種 人黑色素顆粒最大,呈棕色,棕黑或黑色;黃種人黑色素顆粒較黑種人小,較白種人略大,呈淺棕色,棕色或棕黑色; 白種人黑素顆粒較細小,呈淡紅色,黃紅色或紅棕色。

由此可見,天生遺傳的皮膚各種色素含量和類型決定這我們的膚色。沒辦法,天生沒有白人那種黑素類型。

膚色結構差異影響著膚色的變化。

  • 表皮層又

    分為角質層,顆粒層,有棘層和基底層。

  • 角質層是位於體表的

    死亡的扁平細胞。當角質層過厚或含水量低

時,皮膚反射光線的能力降低,導致皮膚呈現黯淡的膚色;

  • 源於表皮基底層中的黑色素對光線的吸收能力最強,黑色素含量越多則呈現的膚色越深;
  • 還有,真皮中的血管充盈度不夠或血液循環不暢,則血色素凝聚或者含量下降導致

膚色暗紅或蒼白;

  • 真皮中的膠原纖維賦予皮膚張力和韌性,其分布不均勻或結構變化將導致光線不能被均勻

的反射而使得膚色不均勻且沒有光澤。

======================================================================

所以,想改變膚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去角質,皮膚才能透亮
  2. 控制皮膚的黑素含量,皮膚才能變白。
  3. 增加皮膚中血色素,補氣血,皮膚才能紅潤。
  4. 增加膠原蛋白,皮膚才能有彈力,有光澤。


推薦閱讀:

泰王去世,泰國政局會不會陷入動蕩?對中泰關係有何影響?
如何理解「經濟學第一定律是稀缺性(scarcity),而政治學的第一定律是忽視經濟學的第一定律」?
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現在部署情況及作用怎樣?美國部署該系統有什麼用意?其他國家有類似系統沒?
取消繼承權和贈予權是不是解決資本主義弊端?
如何評價人民日報《要認清我國的產能過剩同資本主義國家產能過剩的區別》?

TAG:歷史 | 政治 | 人屬動物人類 | 人種 | 地緣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