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員署名有什麼講究?
最近人民日報署名「西雨」的評論稱中石油、中石化不可能謀取暴利。因為企業性質決定了他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這樣做,他們賺取再多利潤也很難全部裝到自己腰包。我覺得這個評論員署名比較有意思,但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不知道大家對人民日報評論員署名有什麼見解。
《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社論或評論員文章,一般由寫作組集體或高級記者創作,涉及重要話題,直接表達官方和《人民日報》編輯部的立場,從不使用個人署名
第二類為針對特殊事件的評論文章,一般基於中宣部的指導,由《人民日報》內部寫作組創作並署集體筆名
第三類為讀者評論,不反映官方立場,不在討論之列。
常見筆名具體舉例:
- 任仲平:諧音「人重評」,人民日報重要評論
- 何振華:「如何振興中華」,主要負責反分裂主義的文章
- 柯教平:「科技教育評論」,主要撰寫科教方面的文章
- 國紀平:「國際評論」,主要表達中國官方對國際問題的看法
- 仲言:「重視言論」,負責引導文藝創作工作。
- 仲祖文、仲組軒:中組部
- 鍾政軒:政法委
- 鍾軒理:中宣部理論局
- 秋石:中央委員會(主要在中央委員會主管的《求是》雜誌發文)
- 衛民康:衛生部
特殊時期、特殊情況筆名舉例:
- 梁效:諧音「兩校」,「文革」時期批林批孔運動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批判組
- 羅思鼎:諧音「螺絲釘」,雷鋒名言「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文革」時期上海市委寫作組
- 皇甫平:「黃浦江評論」及「輔助鄧小平」。
- 鄭青原:「正本清源」之意,表達最高層領導人的看法。
- 岳評:1977年胡 耀 邦寫作組
- 鐘聲:人民日報國際評論:敲響警鐘,勿謂言之不預
凡是代表編輯部全體意見的評論一般不署名或署假名(任仲平等)。因為,新聞評論是新聞媒體的旗幟和靈魂,直接表明媒介的立場與方向。如果以個人名義發表評論,萬一出了問題,是個人責任還是編輯部集體的責任呢?說不清。以下三種評論均代表編輯部意見:
第一類就是社論和編輯部文章,這種文章的發表是需要同級黨委審批的,比如:
第二類就是社評和評論員文章,這種評論規格較低,權威性亦然,不需要同級黨委審批,但這種文章依然代表編輯部集體的意見。一般不署名。
這類評論有一種特殊情況,偶爾署名,就是特約評論員文章。冠以特約二字是為了突出作者的身份與地位。同時,這種文章可以借他人之口發表觀點,在形式上顯的較為客觀,但通常還是不署名的。比如:
第三類是短評、配發評論和編者按。例子略。在報紙上署名或以個人名義發表的都統稱為專欄評論,即有固定篇幅,固定版面位置,定期發布的評論。
專欄評論又可以分為時評、思想評論、微型評論等。有的是有固定作者的。比如新聞老前輩趙超構(筆名林放)的《新民晚報·未晚談》。有的沒有固定作者,比如《人民日報·今日談》等等。
兔兔,我對不起你。。這麼晚才回答。。
現在我以我的理解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沒在大報發過稿,只在海外版發過一些稿件。所以只能告訴你我們這邊的情況你說的署名問題大致分以下兩種情況:第一,評論的署名有的評論需要報紙內部的領導去寫,就像LS某位說的,一般這種署名就是領導的馬甲~原因上面大家都說了哈~還有的專欄評論後面確實是有一群人在寫,是一個團隊。我當時在的那個版就是有這樣一個專欄,每周發幾百字的評論,大家輪流去寫,起名齊心,意為齊心協力。還有另外一種情況~
一般一個版上不能粗線同一個人多於兩篇的通訊或者評論,有一次我們做年終總結版和年初展望版兩個專版,兩個同事負責前者,我和另一個同事負責後者。前者值班編輯的時候每人寫了三篇評論,長篇大論洋洋洒洒,最後每人只拿了一篇的稿費(我們實習生的稿費是按篇算的,而且真的少的可憐),因為每人只能署一個名盒盒盒盒。。到了我和另一個同事啦!!我們怎麼能如此委屈自己呢!於是就使用了署名大法。。。我們把一整篇拆成了三小篇~哦呵呵呵呵~我當時是署了宿靜晗、素素和靜晗(還可以再難聽點么)。。。。而且那個版我不僅寫了稿還畫了畫~所以拿到好多錢 。。。。。(~ ̄▽ ̄)~生活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揭穿盒盒盒盒(我當時對錢的執著真是令人髮指啊&>&>&>&>&>&>&>&>傻逼難道你現在對錢的執著就不令人髮指了嗎!!!
么么噠。就這樣了,不會被大黨報追殺吧?據在法院工作的同學講,所謂的評論員其實是指官員或領導
根據級別分評論員特約評論員中央特別評論員其中中央特別評論員的文章,鄧時代那會兒,法院是要專門開會學習的,因為這是聖諭
所以,私以為是報社某領導的馬甲
ACFUN文章區某帖子很專業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科普]鐘聲同志和他的戰友們
參考「政見」的一篇文章 《中國官方「寫作組」署名有什麼講究》 《青年參考》2014年6月25日
宋江這個名我覺得是最吊的沒有之一
1. 匿名「權威人士」姿勢 | 說的都是改革大事,逢「問」就要上頭條「權威人士」又出現了,5月9日,人民日報在第二版整版刊發了對這位神秘人物的專訪——《開局首季問大勢》,從經濟形勢、宏觀調控、供給側改革、預期管理與經濟風險五個方面談了中國經濟。
上一次出現神秘「權威人士」,是在2016年1月4日,人民日報也是用二版頭條專訪了一位不具名的權威人士——《七問中國經濟》,引起廣泛關注。
「權威人士」到底是什麼重要物種?
這麼多年來,人民日報提到權威人士的次數超過1600次,此人在其他黨報也時常出現,「俠客島」倒是提出了一些歷史性大人物,但這種千挑萬選出來的小概率事件,並無法為各位提供可循的規律。
那麼這兩年出現的權威人士,究竟是怎麼回事呢?DT君發揮考據精神扒了下材料,發現了這麼一段歷史:《人民日報》在2014年2月20日發表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聞宣傳工作的創新發展》一文中提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央主要媒體推出『權威訪談』等系列報道,多個部委負責同志接受採訪,深入解讀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
而在早年,「權威訪談」這一欄目曾經在2004年出現過,發了《怎樣與精神病患者相處》、《強化打擊賭博犯罪的刑事立法》兩篇文章後就消失了。
十八屆三中全會結束後,這一欄目算是正式出山,2013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在第二版發表「權威訪談」系列第一篇文章《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此後,這一欄目每遇重大話題就會出現。2013年發表16篇文章,2014年13篇,2015年為8篇。近80%的文章都出現在《人民日報》第2版的頭條。不過,這些文章里的權威人士,大多數不是匿名的,有各部委接受採訪的對象署名。
至今為止發表的38篇文章都在說啥呢?從標題來看,「改革」出現了11次,「經濟」、「制度」與「學術」各出現4次,「體制」、「文化」各出現了3次。
其中《七問供給側改革》與《五問中國經濟》兩篇引起各方注意,主要還是因為,這兩篇文章的簡要版都上了頭版頭條,同時在人民網頭條呆了很長時間。人民日報今日發表的《開局首季問大勢》符合上述條件,各大媒體明顯已經掌握此規律,迅速將之推上頭條!
DT君再傳授一條獨門秘籍,分析所有權威人士訪談文章的標題可以發現,新時期的重磅文章標題都十分簡潔,且帶了「問」字。遇到此類文章,各位不必猶豫,趕緊列印下來細細品讀。
2. 「本報評論員」姿勢 | 那還得分個三六九等吶很多年來,在各位心中,《人民日報》的「本報評論員」即意味著中央聲音與高層背景,是極神秘的符號。之前有兩位研究者訪談了《人民日報》的內部人員,表示評論員文章一般由寫作組集體或高級記者創作,涉及重要話題,直接表達官方和《人民日報》編輯部的立場,從不使用個人署名。
DT君整理了「本報評論員」在2015年發表的這157篇文章標題,其中「發展」出現了21次,「力量」與「堅持」各出現了12次。語義分析表示,評論員的整體偏向是經濟。
不過,2013年初《人民日報》開了評論版,據DT君統計,「本報評論員」光2014年就發出了290篇文章,想想也知道高層應該沒有那麼多聲音需要傳遞。據說,這是黨報努力讓評論回歸評論,淡化其傳聲筒色彩。
這就是明擺著告訴各位,評論版的「本報評論員」,就是報社同志以及人民群眾表達意見的場所,大家不要過度解讀。在看作者的同時,版面也很重要。如果評論員上了頭版,這才是真的需要注意的。比如說,2012年中共中央決定對薄熙來嚴重違紀問題立案調查,《人民日報》就接連三天在頭版醒目位置刊發了署名「本報評論員」的文章。
至於署名「本報特約評論員」的文章,那就真是相當重要了。自1978年至今,《人民日報》上以此署名的文章不到70篇,基本都在頭版,主要在談黨的作風建設與國家經濟工作。這一特殊稱謂還有歷史背景,據說是胡耀邦為其組辦的「理論動態組」親自命名,早年間也使用過「岳平」(約評諧音)這一筆名。
不過,黨報已經很久沒使用這一加前綴的評論員署名了,據人民日報資料庫搜索結果,它上一次露面還是在2010年,指出《穩妥推出股指期貨,完善資本市場功能》。
3. 凹造型的筆名姿勢 | 明明是個寫作小組,卻感覺自己萌萌噠除了評論員,《人民日報》還有很多一眼望去就不是個普通人的筆名,看到這種強行偽裝的作者,你就應該知道,這篇肚子里有貨,可讀。
比如說最知名的任仲平,意指「人民日報重要評論」,這一系列評論發端於1993年,其開篇之作為12月22日頭版刊發的《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屆三中全會》。從人民網言論庫來看,這一筆名出現頻率並不高,2015年發表6篇,2014年5篇,2013年3篇,2012年6篇,2011年6篇…
DT君對其2011年至2015年發言標題進行整理後如下圖,語義分析指出整體偏向為政治,大概能看出任仲平的發言風格——為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搖旗吶喊。
《人民日報》的筆名還有何振華、鄭青原、國紀平、鐘聲等。《人民日報》內部人員自己愛玩筆名,部委們想發點文章時,也紛紛採用筆名。
不過部委們的發聲陣地可不僅僅是《人民日報》,中宣部理論局的「鍾軒理」小組主要在其主管的《光明日報》發表文章,中央委員會的「秋石」小組則主要在中央委員會主管的《求是》雜誌發文。
我是人見人愛的大腿君,喜歡我就抱緊我吧~
http://weixin.qq.com/r/IENXT7DE2u2lrfQs9xYy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報評論員:代表本單位立場,一般是媒體資深記者。人民日報評論的署名,代表其出處,如「仲祖文、仲祖軒『,代表中組部發表的文章。中宣部、中紀委等單位也有相應的筆名。另外,有一些文章是由中央政研室撰寫的,政研室下有很多個課題組,發表的各類有關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等方面的文章,署名也各不相同。
多是奇蹟奇言的人物!動車座位收費分成三六九等,然而它竟然不是商務資源而是和公交車一樣的公共均等資源?這位人民日報的署名文章答非所問,借題發揮,王顧左右而言他,我實在是想問一句:說好的邏輯呢?它飛去哪了?這位作者,你說「只講權利話語而任由冷漠滋生,也非社會之福」。請問你什麼時候把本屬於人民的權利還回來?你剛剛在文章中言之鑿鑿地說不能搞道德綁架,結尾又定性在公交車上「不讓座」是任人滋長的「冷漠」,是造就「非社會之福」。你為什麼不直接按照上文邏輯說在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讓座是「權利對應之義務」,否則是侵權行為?出爾反爾,反覆無常,是邏輯思維太差?還是故意訴諸情感、道德綁架?一文之間,如此花式打臉,不要太著急了!http://inews.ifeng.com/48683687/news.shtml人民日報:不讓座是我的權利嗎?2016/05/05 02:37 人民日報10650
原標題:不讓座是我的權利嗎(民生觀)
齊志明
不讓座,真的是座位享用者不能褫奪的權利嗎?應該回到權利產生的源頭看
又出了「該不該讓座」的新聞。一位老人坐動車到省城看病,買的不是全程票,半路上車這位堅持要按票坐,老人女兒很不滿意,但座位主人認為,坐自己座位還有錯嗎?
判斷這個話題,有一種說法流傳甚廣:不讓座是本分,讓是情分;讓了,你可以誇我,不讓,你不能罵我。坐自己的座是權利,可以主動放棄,但他人不能褫奪。
不讓座,真的是座位享用者不能褫奪的權利嗎?
座位享用權產生於分配規則,應該回到分配規則這個源頭看。
先看公交車情境。公交車的座位是一項面向大眾分配的公共資源。為了通勤效率,它必須迅速分配;因為普惠特性,它還得平等地分配,不能搞價高者得。那麼,「先來後到」成了最自然、最合理的尺子。但這把尺子比較偏向行動迅速、體力強健者,為了公平,需要加上對「老弱病殘孕」群體照顧的權重。所以,尺子的全稱是「先來後到+兼顧老弱」。所以,即便你先佔了位子,並不意味著你就有滿滿的享用權利。故而,售票員大姐常對身邊有老人的乘客喊:「小夥子,麻煩給老人讓讓座兒吧!」這不僅是道德呼籲,也包含著加權後的權利定位。
然而,人們幾乎見不到這樣的場景:空姐走入頭等艙某年輕人座位旁,「小夥子,經濟艙有位老大爺坐得太擠,麻煩你換換座吧!」為什麼?因為飛機和動車跟公交車不一樣,尤其是頭等艙和高鐵座位,屬於商務資源,分配遵循的是商品交換的原則。花了錢,享用權利是飽滿的。
當然,有飽滿權利,也不一定往飽滿里用。動車上,老人生龍活虎,對票入座誰也說不出什麼;老人臉色蒼白、病體沉重,這時候主動讓渡一下自己的權利,更值得讚許。
「該不該讓座」這道題沒有標準答案,得區別具體情境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但是,似乎可以形成如下共識:可以呼籲道德,但不能搞道德綁架。不能因為自己的「年齡優勢」,就可以罵罵咧咧甚至大打出手,強迫人讓座;可以捍衛權利,但要釐清權利的邊界,公交車座位享用權並不僅由「先到」法則產生,死不讓座沒有那麼理直氣壯。
此外,只講權利話語而任由冷漠滋生,也非社會之福。
著名的"任仲平"就是人民日報重要評論部的縮寫。該筆名是最重要的級別,闡述國家重大政策,發表文章經過中央領導審查,實際上是國家政策的權威闡述。
最新出來的鄭青原,取正本清源之意
這叫署名文章,即不代表報社立場的評論。
一般黨報的評論員文章是比較謹慎的,署名文章因為不代表報社立場,觀點可以「爭鳴」一些。例:著名的署名作者——梁效,是兩校的諧音,背後是一個寫作班子,班子里有名人。匿名評論是我黨的優良傳統。
喉舌
來個樓上好像沒提到的
單人平=一個人寫的評論,單人評論…應該是以後拉清單好用吧
推薦閱讀:
※以中國現在造船及鍊鋼技術,能造出二戰日本海軍武臧號的水平嗎?
※如何看待中国开发商租借斯里兰卡港口,租赁期99年,并引发当地民众抗议示威事件?
※中國近年來發展迅速,那麼大陸與香港在這過程中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呢?是互惠發展?還是誰搭了誰的順風車?
※很多預言都提及了最終會出現一位大聖人,那麼這位大聖人是誰呢?
※為什麼中國白酒在口味和香氣上沒有威士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