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的「這就是我想要的」和小米的「這是我需要的」哪個更符合中國的市場?為什麼?

最近看了本書「無印良品」的書,不知道小米手機是否也借鑒了它的一些設計理念。比如「no design」,簡潔、不高的價格,環保的再生包裝。iPhone 的「這就是我想要的」和小米的「這是我需要的」哪個更符合中國的市場?


感謝邀請。(以下回答只代表個人)

我並不覺得iPhone和小米手機是「我想要的」和「我需要的」區別。在開發產品的時候都會希望自己的東西能成為用戶需要也想要的產品,要成功這兩者缺一不可。

iPhone,如同蘋果的每一個產品,是抱著完美主義的心,最大限度挑戰大規模生產的局限後開發出來的。這個過程往往超越了一般普通用戶的需求和與對手的單純比較,更多的是要達成自己心中的目標,做出「像蘋果做出來的產品」。不斷翻新,基於已知的用戶需求去發掘更多的可能性。

至於什麼是適合中國市場的?我覺得這麼大的市場絕對是多樣的,只要找對了用戶群都可以是適合的。畢竟,沒有一款手機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我對小米手機的了解十分皮毛,但從各種報道中能看出來他們也是一個努力的團隊。多一些這樣的開發者只會是用戶的福氣。


我不是做手機那塊的,所以設計理念我也不太清楚啦。

中國的市場很大,而我覺得小米和iphone針對的市場交集卻不大,所以可以說它們分別符合中國的部分市場,其實是沒有太多可比性的。當然從中國普遍購買力上來說,小米針對的人群多一些,但這部分人可能從沒用過智能機,對智能機的了解也不深,究竟他們怎麼選擇,還不好說。我覺得這是個長期的過程吧,小米並不貪圖第一部手機就取得多大的成就,能讓第一批用戶用的舒服就足夠了。


偽問題。。。

iphone沒說過自己的手機不是用戶需要的,只是用戶想要的;

小米也沒說過自己的手機是用戶需要的,而不是用戶想要的。

以兩個根本不存在的定語來形容兩個產品,然後來判斷這兩個定語對營銷結果的影響。。。。

這讓人怎麼回答?提問者說的立場就是預設的。


一直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

概括起來就是:創造(發掘)需求與迎合(滿足)需求。一個是完全創造性的;另一個則是可以通過用戶習慣,數據等進行分析並得出答案的

從商業角度講

第一種可能讓你獲得巨大的回報,但風險無疑巨大的。

第二種則相對會極大的降低風險,但你可以分析用戶行為,其他人當然也可以。所以產品一般會陷入同質化的問題,這時候平台和細節就成了關鍵。

所以,我認為具體還需要從具體的產品來出發。

用戶習慣越固定的東西越難以改變,那麼就只能是革新或者叫微創新。比如滑鼠、鍵盤,幾十年也沒有大的改變,無非是更符合人體工學,加LED燈,在打擊感上做文章等等。

而對於一些新的領域,則可以考慮創造需求,比如網路社交……

胡言亂語,大家姑且看過笑過就好


好像大家都忘記了,或者不大知道魅族,

其實魅族多年所作的才是「這是我需要的」,紮根中國本土多年,開發了大量基於中國用戶特性的手機小應用,據說雷軍曾偷師於他們。只是他們的營銷都是極其低調,可能和創始人個性也相關吧。

單就iphone而言,封閉系統的全球統一標準,未必就是適合中國的,HTC部分設計都要比它更加貼近中國用戶,當然你可以說這個就是它所說的「我創造你使用」,但是在此情境下存在中國原創手機品牌的市場空間。

小米本就不是定位賣手機賺錢,完全是以互聯網思維去做小米手機,先做大規模再加增值服務賺錢,我希望他們可以走出一條中國手機自創新品牌的特色路線。


小米 和 iphone如果有類似的話,就是他們希望創造或者說引領用戶需求,而不是迎合用戶需求。但是喬布斯個人極為精準的市場判斷能力和恰好迎合了現在的個性化IT的簡潔審美觀造就了iphone的巨大成功,雷軍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所以MIUI這個產品實際上走的還是迎合路線,雷軍是中庸的,他不是極端的喬布斯。

但不可否認,目前來說國內還沒有出現可以與小米媲美的高水準開發團隊,他們的成功應該是理所當然的。

至於那個價格問題,我認為樓上那位說要降價到1200的說法,如果雷軍採納了,小米會以極快的速度死掉。價格是極為重要的標籤,所以那個1999會持續若干年,只要小米的基本路線不變,這個價格應該基本不會變。和喬布斯的iphone一樣,不管出了多少代,價格一直一個樣。


其實小米的定位有些可悲

目標人群基本成為了「想買Iphone卻買不起Iphone的人」

當然肯定有國粉,技術控一類的,勿噴


「我想要的」和」我需要的「其實就是需求的期望值不同,簡單來說,就是「吃好」"吃飽"的差別,吃飽每個人都可明顯感覺,而吃好很難有一個統一標準;

「我想要的」往往是超出用戶的期望值,屬於一種精神需求,這種需求我更願把它歸為一種「慾望」,它是朦朧的,有時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而喬布斯的偉大正是把這種人們心底的朦朧的慾望變得觸手可及,變得清晰明了;

「我需要的」是一種直白的,相對低層次的需求,也就是說還處於一種物質需求階段,還沒上升到精神需求。因此從產品角度來說,我們可以把Iphone歸為電子產品中奢侈品,包括小米在內其它品牌手機都只能是大眾產品,儘管有些產品價格高過Iphone,也只能是大眾產品中的高端產品,而不能算是奢侈品,這也是為什麼LV等奢侈品會為Iphone去設計製作皮套的問題,其價格往往是Iphone的好幾倍,只是一種身份的相互印證。

因此也就不存在哪個更適合中國市場的問題,這只是各自產品定位問題。對於中國這個超級市場,可以說奢侈品還是以一片藍海,但這片藍海不是你想進就可以進的。


小米的口號應該改成:這就是我要買的!然後將定價改到1288元,必定成功!這是一個研究中國營銷20年的人說的!


我說說我附近的情況吧,我是預定用戶之一,可是我實在忍受不了小米的發貨速度,買了別的手機。我把我的預定號讓給我同事,買來之後,發現,和預期的一樣,很給力。然後我在人人網上分享了我的日誌。緊接著,很多同學都問我小米怎麼樣。這些人都是沒有預定的,所以說,小米的廣告是成功的,手機,我覺得很不錯,比M8,甚至M9要好(M9最後不還是被逼降價到2000出頭?)。


大家對「發燒友」這個定位有些誤區,其實發燒友玩的東西肯定會具備幾個特點

1、性能強勁,這個是對高配置的追求,往往會花大價錢來提升一點點的性能(性能要雙向看,好比10快錢的耳機也能聽歌,但有人會花幾千元買監聽級耳機)發燒友會嘗試各種新奇的遊戲或者功能,高配置是體驗這此的前提。

2、高性價比,他們是發燒友,所以比一般消費者更了解手機,他們會在價格和性能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他們的選擇往往更理智。

那這兩點能給手機帶來什麼?

小米論壇上有一個手機控調查,其結果是這些發燒友選擇的手機都是當年大賣的機型。其實這些手機又何嘗不是具備以上兩點呢?

這些發燒友的影響力往往會影響其周圍的人,知乎上大部分還是IT行業的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朋友買電腦求配置的經歷,這時這些發燒友的推薦很可能決定「朋友」買的哪款產品,發燒友本身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

關於LZ提的問題我覺得區別在「需要的」是很好的滿足用戶需求。「想要的」是在滿足基本需求之外還能得到更多但並非決定性的東西或者精神上的滿足等等。根本還是創造性。

日本的本土廣告經常會看見類似「世界最強」或者「全球最薄」這樣的噱頭,他們願意花更多的錢買那一點點的提升,而中國用戶更希望東西稍微差一點,但價格更便宜。個人覺得小米的思路很好。


兩句話而已,看你怎麼說了。我個人覺得,此類領域下,很多人其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需要別人告訴你才知道,所以,蘋果那種「這就是我想要的」符合大部分國家人的情況。(看過一個一個短片說的是蘋果的東西向來是「你不覺得你需要,但是你一用就離不開了」,所以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句理念的東西,更重要的是能力。)


中國國情啊 一個字 錢! 不差錢上iPhone 缺點兒上小米~ 而且小米的定位過於狹窄 估計也不是大部分人所需要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小米9號平衡車的操作桿不是長的?
為什麼知乎沒有黑小米手機的水軍?
12月23日將要發布的新小米筆記本會是怎樣的?是否會一同發布小米平板3?
如何評價米家恆溫電水壺?
對小米23號小米路由mini外形怎麼看?

TAG:iPhone | 小米科技 | 小米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