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書的人越來越少?
為什麼感覺看書的人越來越少了呢?看書的人真的越來越少了嗎?
看到如此多的人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大部分的答案都是以個人的感受來談的。作為出版人很想把我了解的一些情況跟大家分享,看看宏觀的讀書總量和人均讀書量應該是怎樣的?
從全民閱讀的情況看, 隨著人均GDP的提高,尤其是農民等低收入人群人均GDP的提高,中國人均圖書佔有量在上升。- 第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18~70周歲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達77.1%,比2009年增加了5.1個百分點,呈現出上升趨勢。
- 1990年,我國人均圖書消費量(扣除教材、教輔)為5.2冊,2009年這一數字為5.6冊。20年過去了,人均購書量徘徊不前,只增加了不到1/2本。我們的購書量只有發達國家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農村圖書市場遲遲難以成長乃至持續萎縮。據統計,2001年城鄉圖書零售比為74:26,而到了2009年,差距進一步擴大為82:18。人均購書量增長緩慢還有一個原因,和我們長期養成的不願為閱讀付費的習慣有關係,我國文化支出在家庭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一直增長不大。
- 農民看書方便了,自然增加了大量閱讀人口。 農家書屋工程已經實行4年了,2012年是最後一年,農家書屋是在行政村建立的、農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農民實用的書報刊和音像電子產品閱讀視聽條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每一個農家書屋原則上可供借閱的實用圖書不少於1000冊。
- 城市的低收入人群的閱讀場所在增加,政府採購的圖書進社區工程開始啟動。
- 圖書館新書更新加快,大學圖書館、城市公共圖書館每年的新書都會更新,大學圖書館人均圖書佔有量是5年前的10倍以上,各個省正在投入中小學圖書館裝備。
- 網路的便利性,使購書越來越方便,尤其其超越地麵店的容量使少量需求的讀者找書更容易。
- 另外,近八成兒童在3周歲前開始早期閱讀,其中1/4的兒童在1周歲前就開始早期閱讀(從全國少兒類圖書銷量屢創新高可以看出),孩子更習慣看圖文並茂的紙書,下一代的閱讀習慣明顯好於上一代。
所以,讀書的多數人群農民、城市低收入人群、學生、兒童這個龐大的群體讀書量正在增加。
那麼,讀書的人不會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人均閱讀量增加代表文明的進步,書本一直是傳遞文明和精神的火炬;但現在大家更喜歡快捷的獲取信息。
猜測原因:1、網路閱讀和信息獲取,會大量瓜分看書的人和看書時間2、懶:懶得找書,懶得買,懶得想什麼書適合自己——科技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於懶人,科技發展的目的來自於可以讓人更懶。3、時效性在網路上短時間可以傻瓜式的獲取無限的時效性信息,書本沒辦法跟得上。書本往往凝聚作者很長時間的心血、花費很長時間,造成了很多書一出世,就有越來越多東西不適合現狀。
4、網路,3g讓獲取信息隨時隨地,相比之下看書不夠便利:特別是各種社區越來越讓人依賴,又能方便的得到無限有興趣的信息。微博知乎豆瓣這麼火,對大多人來說吸引力比書本大,可隨時隨地掏出來翻。離開知乎,然後把上知乎的時間換成捧上書本,很難。5、人們越來越缺乏主動思考,一本書通常只是一個人的觀點,錯誤的幾率很大;而一打開知乎能看到很多人的經驗和辯駁,這個世界很多事沒有準確答案,選擇都是互相矛盾的,所以我們更需要多人的觀點來參考。接觸的信息太多,來不及整理,越來越多人心裡浮躁,拿到書不求甚解就擱置了(買書的會越來越多,但是買了之後很長時間沒看完的更多)。
看書?為什麼看書?
古人告訴我們說: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 所以我們看:看考試的,考研的,出國的,公務員的,厚黑學的,黃書,奇幻,武俠。。。 什麼時候我們能認識到: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大家自然讀書了:)這個結論怎麼得出來的?我身邊有很多喜歡看書的朋友,沒感覺到這種現象。如果你有感覺,建議改變一下工作圈或交往圈。
我覺得看書應該和讀書區分開,看書的人數量實在不斷增加的,一方面:文盲越來越少,大家有看書的底子和基礎,另一方面,渠道越來越多,有這個條件,還有一方面:人們越來越無聊,會喜歡看看這看看那消磨時間。但是,看書終究不是讀書,看書的人越來越多,而讀書的人————呵呵——————
因為選擇太多,人變的浮躁。靜不下心來。
碎片化時代到來
什麼話。
看書的人越來越多才對。不知道你說的書是特指紙質書還是寬泛的「書」概念
如果是紙質書,那我確實越來越少看。我喜歡電子文檔,因為可以修改摘抄引用搜索。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紙質書手感再好,也不如電子書有意義。這一點對於工具書特別適用
如果說廣義的書,那確實不清楚,我不妄言了。外面很多說是和知識更替速度有關。書是重內容媒體的典型代表,有明確的滯後期,特別是對IT業者,滯後是硬傷
20110923修改:今天看到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45191/answer/12831222 這個問答,突然覺得很有道理。體驗的細節,並不僅僅是觸摸的手感和墨香。大部頭、通用字體、成本、文字質量,和電子書相比這些就成了硬傷,而且生態環境的劣化也讓紙質書進入了惡性循環:無利可圖,所以無人願意為這些細節付出。
而電子書的內容,如果受到關注,可以有不停的矯正完善。鄙人觀點一二
第一:有些人壓根就不喜歡讀書,也不知道除了與自己利益相關,比方說靠研,靠公務肯定這時候書到用時方恨少,那些深層次的書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也會枯燥無味。
第二類:想看書卻又沒時間,想提高自己卻又偷懶的人,會選擇雞湯或者想你我這樣直接搜知乎一下答案全都來了,也會看到各路觀點紛至沓來,覺得自己瞬間井底之蛙。
為什麼要看書:我想不論某乎誰的觀點看起來多牛逼多炸天,給我們的答案始終是一個斷章取義的結果,某種觀點某個問題某種思想,都要有它的背景,發展,總結,論點,論證,這是一個整體,可能只有從書本里才能完整的看到這個完整線索。書本給我們的觀點可能不百分百符合你的價值觀或者當代發展,但是它提供完整的思路,讓你不斷思考,反思。書本給你的觀點可能就是某一個人看世界,看人生的個人觀點,但我始終認為要把他人好的東西偷過來轉化成自己的一部分然後指導自己的人生,形成自己的認知與行為,這才是看書學習的目的之所在。
為什麼老是說我們看了那麼多雞湯文,懂了一大碗一大碗的道理仍然不能過好這一生,其實不是道理不對,也不是你懂得少,而是那些道理沒經過自我的內化直接派出去了,留下的只是曾經認識,卻不能指導人生。要把懂得知識點與現實的生活,社會化生活相交融,不斷提升認知與行為才是正的偷到了,賺到了。而大多數的快文與雞湯文都是揭示一種現象,或是一種你尚未發現的人生或者生活病症,告訴你生病了,但卻沒有病症發生的原因或是告訴了,但卻沒告訴怎麼治療,即使告訴怎麼治療或許也不適合你的體質。容易得到的東西往往隱含陷阱,爽一時之快,卻也忘記的快,那些真正指導人生的東西都是經過時間與閱歷,痛苦與掙扎,學習與總結得到的。真正能知道人生的東西可能沒有那麼立竿見影的對你產生什麼效果,但當你遇到問題次次回頭翻看,卻越發覺得越來越有力量,潛移默化的就影響了你。
讀書沒用,那隻能當個無思想的蘆葦。讀書讓人的思想橫向發展穿越過去與未來,縱向讓人的思想深邃與堅定。
不做低頭族,不做信息湧來時的漁網,做一個釣魚的智者,汲取有用的知識,捨棄無用之物。
其實現在看書的人不算少了,你看一本暢銷書的銷量從幾十到一兩百萬都有,還有好多不買書的人在看網路小說,質素雖然參差不齊,但至少看書人和寫書人的基數都比以前多。
從我自己來說吧。我原來一年看幾十本,現在一年能系統看完的書不足十本。一個原因是現在網路的發達,習慣一些快餐文化了,會馬馬虎虎看一些電子書或者博文什麼的。另一個原因是現在變得浮躁了,很難有心境安靜的拿起一本書來欣賞,大多數時間是寧願瀏覽無聊的網頁。
這只是一個興趣和習慣的問題,如果你覺得看書可以消遣時間,提高認知能力,慢慢地看下去就會產生興趣,這個習慣保持下去,哪怕你坐在車上,說不定手裡還會捧著書看。可如果一個人以在電腦旁看娛樂新聞,玩遊戲等方式消遣時間,他也發現這或許是一種很好的輕鬆方式。我個人覺得如果一個人有理想,有目標,有追求,有信仰,看書和閱讀是這個時代必備的基本功。
分散注意力的因素越來越多,人們自然會減少讀書的時間。這是自然趨勢。
不過,對於個人而言,這是可以調節的,只要你意識到,就一定能安排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讀書。讀書的價值在於能夠系統深入,並且不容易受打擾地了解到某些知識。
現在信息時代,信息流通性越來越多了。1.信息不對稱的價值越來越低了。國家也重視實體了。所以實體經濟變的重要。2.書賣的越來越少了。因為出版的書基本都是過時了的。除非一些冷門知識。過去的一些關於讀書的重要性,只能在某些範圍裡面有用,而在大多的範圍裡面是適用力度不夠或者甚至失效了的。
應該不會吧,愛書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
1.我是覺得工作之後時間太散了
最近5年都是看技術書籍,本科和高中都看一些科技的,哲學的 2.科技和哲學的書需要長時間的集中精神,感覺現在很不容易集中精神兩個小時 3.我覺得我看的書跟原來差不多,可是書的內容變了我不覺得看書的人變少了
小說越來越多,書店推薦的書籍水分越來越大,內心靜不下來
現在網路上的信息鋪天蓋地,已經沒有更多的時間來看一本書了,而且現在確實也是浮躁,享受一杯清茶一本書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很多被推薦的都是爛書
推薦閱讀:
※大學裡讀外國名著還有意義嗎?或者說大學裡應該讀些什麼書?
※請問你是如何積累寫作素材的?
※為什麼部分中國人不愛讀書?
※閱讀英文原著,由於是初閱者有很多生詞,是否碰到生詞就得查字典?
※如何處理生活規律和閱讀大塊頭著作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