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不敢尝试新选择?

特别邀请@李云景老师


损失厌恶心理在作怪。

我们无论是吃饭还是买东西,总会选择自己熟悉的饭店和超市。在广州这样的市中心生活的我,即使附近的饭店和大超市遍满地,但我也依旧会选择自己去过的哪一间。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我们都会有规避风险的自觉意识。

对于熟悉的那件餐厅,虽然整体上不错,但可以隔壁那件会更加好,也会不如熟悉这家好。

我们往往会受到这种“损失厌恶”的心理作用,如果去了新的餐厅发现不如原来熟悉的餐厅好,就会认为这是一种损失。

经济学认为,相比于获得,人们对失去更加敏感。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比失去的痛苦程度是不一样的。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简白地说就是,【我给你100块再拿回】比【你原来就没有100块】更加痛苦。

所有,我们往往会因为害怕承担损失的痛苦而不敢于尝试可能获得的新机会。


我不是真正的猛士,无法面对惨淡的人生,剩下的只是怀旧。

以前小时候妈妈工作忙,每每就是给我炒个饭就离开了。那个时候不懂知足

我说:能不能别每天给我做炒饭了,我都吃厌了。

妈妈笑着说:乖宝宝,妈妈先去上班啦你快吃,明天回来给你做好吃的。

小时候不懂事,总想去尝试新的,早点离开家,大学选择时毫不犹豫离开家去外地读大学,后来实习也尽量选择远的地方,现在来到更远的地方读研。

记得大学期间我做着一份极不喜欢的工作,工资低,前途暗淡,日子苍白。一天加班后,路过一家烧烤店,路边摊,仅一张桌子,围了四五个凳子。除了烧烤和酒类,还炒饭炒面。老板是个阿姨,不多话,在灶台上忙碌片刻,递给我一只大碗。我吃出了妈妈的味道,想到最近的遭遇边吃边流泪,老板娘看着我说:人生嘛,有一碗好饭,就挺好。她大约看出我年少的愤懑,话里有安慰的意思,放在当时的年纪,我听不进去。

后来就常常独自去那家店吃晚饭,炒饭只要五块,偶尔烤点串配着饭吃。我总吃炒饭,和老板娘也混熟了,遇上店里没其他客人,老板娘偶尔开一瓶啤酒和我共饮。再后来,我换了工作离开了宜昌,那片区域变化很快,小店不知去向。

现在,雨天,特别疲倦,或者沮丧的日子,总觉得炒饭有着独特的治愈功效。各种肉菜混着热腾腾的白米饭上,和松软的蛋花融合得亲密无间,一口下去,肉、蛋、米饭和酱汁在口腔内混合,换来踏实的胃。

离开家也七八年了,虽然也吃过一些很贵也很美味的食物,但是我终于发现,自己心里依然最怀恋的是那一碗炒饭的香味,大概是因为这是母亲带着爱的味道吧。于是,我每每在看到蛋炒饭时点一份,不是不喜欢新的选择,而是这份怀旧,更是在等待不期而遇的惊喜。

唐寅一首桃花庵怀旧几百年,张若虚一曲春江花月夜吟唱千年。


一如往常,结论在此:

你们的经历带给你们的思维认为,改变带来的好处&<坏处,所以维持现状是个最优解。

说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马屁股和火车轨的联系

史蒂芬逊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工程师,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他想将蒸汽机用于交通运输,于是他开始在前人创造的机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1814年创造出一台能够实用的蒸汽机车,但是这台蒸汽机车有很多缺点,行走很慢,噪音还特别大,烟筒还总是冒出火苗,后来经过11年的研究世界上第一台客货运蒸汽机车“旅行号”终于诞生。

据说当时是根据马车的两个车辙在地上压出的印所量距离决定的轨道间距,继续向前追溯车辙距离的来源,原来是古代罗马统治英国时期所使用的马车车辙距离就是1435mm,当时罗马人修建马路的时候,就是根据两匹马拉车的距离来修建的马路,两匹马体驾辕的时候不能太挤距离又不能太远,所以决定俩马屁股之间不能超过一拳距离,也不能低于一个拳头,这样的两辕马车的车轴距离就是1435mm,所以罗马人的车轴是1435mm。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出什么?

我看出了,1.改变是困难的,2.过去的成功经验会限制现在的选择。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有人敢尝试,有人不敢尝试。我不敢妄言哪种好,那种坏,因为凡事无绝对。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就是他们认为,改变带来的好处&<坏处。

而他们还可以接受现阶段,那最优解就是那种不改变的状态。

但这种会导致什么,整个人生停滞不前。

人本质上都是追求确定性和安全感,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人一定会选择预期收益高的;在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人一定会选择风险低的。因为风险对应着可能的损失,而人是厌恶损失的,所以人也厌恶风险;可风险也能带来收益,而人是追求收益的,当损失和收益发生冲突,不同的评价和权衡就表现出了不同的风险态度。

这里要引入百度百科的一段话,不敢尝试新选择的人或许要改个名字了。

风险厌恶者的表现

当面对具有相同预期货币价值的投机时,风险厌恶者喜欢结果比较确定的投机,而不喜欢结果不那么确定的投机


这里是改变的方法:

一般人遇到一个选择的时候,会评估它是否值得我花费时间,花费精力去改变,会问自己几个问题,即便你没认真想过自己是怎么做判断的。

正面--为什么这个值得做?利益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做这个事?它为什么会起作用?

负面--这是真的吗?它会起作用吗?缺点是什么?它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做?如果失败了我要怎么去善后?

中立--我们有什么信息?我们需要得到什么信息?

你会发现问问题也是一种艺术。你会发现敢于尝试新选择的人会问自己正面的问题,而不敢尝试的人会偏向于问负面问题。敢于尝试的人是风险爱好者,不敢尝试的人是风险厌恶者。

但这个转变没那么容易,你的经历决定了你是哪种人。

所以,如果你是个风险厌恶者,而之前因为这个问题错失过很多次可以成功的机会,那你可以尝试着遇到选择的时候问自己正面的问题。

谢谢


明白了?


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尝试的『成本』太高。

之前,我注意到自己的一个倾向:看到某些很火的App,我也不愿意下载尝试了。这个倾向以前是从来没有的,在刚换iPhone6的时候,我的手机里下载了400个App。后来手机变慢了,我干脆直接恢复系统了。由于手机速度变慢,下载App、尝鲜App都成了一个不够顺畅的事情,所以便不乐意去做。

这个倾向于我而言是危险的,它首先会降低我对互联网产品的了解程度,进而影响我对媒体演变的趋势判断。

所以,我换了 iPhone 10 :)


一开始大家都会怕,慢慢去接触了以后其实发现也没有很难,只要自己愿意去尝试,没有什么不可能。


新的选择代表着环境改变,对于生物来讲,风险远大于利,所有物种骨子里的本能,克服这种恐惧很难。


,对于不利刺激的回避.

人性如此,动物性如此,生物性如此.

为什么?

因为那些碰到枪口还往上撞的蠢蛋们已经挂了失去了基因延续的机会.

所以生命作为一种物质的组织机制被自然设计选择为趋利避害.

而到了有下丘脑垂体甚至是大脑皮层等limblic system的高层次复杂物种是,则是体现在策略和内分泌系统的区别.

一个简单的例子,狗和狼之间其实是远亲,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出了牙齿耳朵吻部更尖之外,背后深层次区别在于一种应激激素,如果陌生人太靠近狼狼会因此恐惧甚至攻击.

而狗狗略有不同,你可以靠的很近甚至抚摸它们.

所以狗狗和狼的区别其实只是在于,天然的恐惧愤怒的临界点的区别...

最开始那些应激水平低的狼是好还是坏呢?

有好有坏...

应激水平低意味着更小的安全警戒范围,意味着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同样这样这意味着更愿意尝试回报大风险大的策略.

后来就是有一批狼原因亲近靠近人类而不攻击,通过scavenge人类吃剩的骨头等食物维持生存同时帮助人类捕猎。慢慢地演化为狗,现在的很多犬种其实都是猎犬.

这,其实可以部分解释不同风险的态度.

血液中应激激素,是源自于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代表恐惧的程度,除了那些有指向性的激素,比如性激素针对xxxx,你饿了...那个血糖低了,然后就是胰岛素,这个又边缘系统分泌的应激激素则是一种对于环境变化的应激激素。所以,同样的个体同样的分析预演能力下,对于不利的刺激(哪怕只是想象出来的)应激激素的水平则代表了对损失的畏惧程度.所以你会发现胆子越小,越容易害怕的在越倾向于风险规避类型。但是要注意,谨慎和胆小不是一个概念.

有了上面的介绍我们清楚了风险倾向来自于大脑的边缘系统的激素分泌,而这个系统的出现出现于脊椎动物,成熟于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的大脑类似于简单的运算系统...边缘系统其实就是它们的大脑.

犁鼻器收集气味瞬间采集...传输到边缘系统...

是prey 还是predator,是 炮友还是基友,通过简单的触发确定下一步的行为...

而不同的个体应激的激素水平各有不同,当然碰到炮友那还有是肾上腺等性激素了激活性功能了...

而人类则是区别在于信息加工分析过程中多了皮层分析,最终决策的行程多了皮层的综合....

也就走了哪怕很害怕,还是打针...这种很勇敢的行为....我提的应激激素则是一种auxilary 的系统.

对于新的事物,按照人的决策流程来看,如果最初的皮层信息加工分析能力认为没有风险(这意味着,较强的自信或者某种分析失误),个体肯定会愿意尝试你说的新事物,未知的新事物,之所以未知,来自于知识的缺乏,导致信息的分析阶段无法得出结果,大脑的分析结果是未知,和附带的负面的挫败感的反馈...这种场景类似于,一群猴子面对密林半天不敢进去越想越害怕...

所以,则是你肯定是略带忐忑(一般人)或者惊慌(胆子略小)或者恐惧(胆小)...面对新事物...

而如果那些因为迷信还有其他原因得出新事物是有害的判断的个体,则会极度害怕这个新事物.

总结一下,就是...来自大脑信息预处理(前段)...边缘系统做出应激激素的反应最终大脑在应激激素的干预下勉强做出决策相应的过程.

新事物之所以为新,意味着只有极少部分可以在前端分析得到确定的正面的答复(哪怕是错的.但是事关自身大脑肯定会认真对待)...大部分人能处于第二种,还有人处于第三种...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对于新事物很少有人会一开始原因正面接受.

以上.

我知道行为经济学如果死记硬背会很没说服力,所以,我尽量从生理学基础上给出解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应激的激素的水平带来的是恐惧,如果你经历过一次应激激素水平突然暴涨破限的事件,那肯定很刻骨铭心.随后很长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的应激激素平均水平比以往要高...这其实是垂体下丘脑遇到太过恐惧的事件在激素分泌细胞不够用时,细胞分裂增多导致的.如此,同样的刺激下,你的恐惧会增加....

当然正如我所阐述的,大脑皮层具备最终的调控能力,你可以客服这种恐惧...这就是意志的力量...

经历过一次股灾,多少人跳楼,跳楼的就是应激激素太高...

有多少人有心理阴影...

有多少人投资变保守了...

维持原有投资风格的越来越来越少...

股灾过后...行情一直牛市...

那么,应激激素水平慢慢降低...投资慢慢激进...

总之,风险倾向是可以改变的...

人体是一个动态的,可自我调节(在我看来类似于剪裁)的动态系统.

以上.

我想你对行为经济学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了吧.

行为经济学,其实就是源于事实,并且为个体决策提供事实原理层次的依据(比如心理学,再下面就是生理学).

行为经济学,帮助经济学真正地变成一门科学.

行为经济学则是一门和进化论密不可分的科学.

谢谢.

最后回答一下,为什么生物没有正面的激素呢?比如反应激激素?看看全文最开头的回答...这样的活不长...

这种傻鸟,碰到环境的变动还眼巴巴地往上凑...免不了被香煎油炸清蒸红烧的命运...

所以,自然对于生物的机制设计...意味着痛苦天然需要更大收益才能补偿...也在于,自然对于生命的设计本身是让你活下去传宗接代,而不是让你每天嘻嘻哈哈快快乐乐....

生命的本质,就是活着这件事本身...


因为家穷


新的选择意味着未知,意味着重新熟悉一切。我没有资本能让我去尝试。万一失败了,就什么都没了。


这个是民族心理学的一部分了。简单地说,我们的基因教会了我们守旧,或者可以说成,激进的人现在都已经死了


大概是过了猎新的年龄,没了承受失败的勇气。


推薦閱讀:

固定資產投資怎麼可能超過GDP?後果如何?
當今美國戰略家主張以何種策略對待中國?
在 2015 年美國經濟走強的背景下,換美元做理財是否可行?
激戰2的經濟系統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TAG:心理学 | 经济学 | 行为经济学 | 社会心理 | 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