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

杭州的淘宝造物节上,阿里无人零售店“淘咖啡”将揭开面纱。阿里巴巴无人超市曝光,拿了就走!_灰度视频-梨视频官网-Pear Video

技术上有哪些黑科技,与亚马逊的无人超市有啥不同?


最近接触了业内做无人终端大大小小的几十家公司和技术团队,我对阿里无人店的结论是:快闪店,成本高,三年内无法投入商用,阿里做无人店有天然优势。其技术与 Amazon GO 基本没有本质区别。先来一段视频大家感受一下,从视频里可以看到阿里的人脸识别速度慢而且准确率低,一转头就识别不到。

下面展开解释:

1. 快闪店

  • “淘咖啡”是为造物节而生的 pop up store,说实话,更多为了“新零售”的噱头,没考虑投入商用。就类似“喜茶”火了之后,饿了么和网易联手打造的“丧茶”,不为长久,只为挣笔快钱顺带宣传品牌。

2. 成本高

  • 蚂蚁金服的技术团队做的淘咖啡的技术,包括 RFID、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人工职能等,和 Amazon GO 用的技术基本一致。RFID 是几十年的老技术,没技术门槛,靠人力给每个商品贴标签,每个标签成本 0.3 元-1 元不等,对单价低的商品,标签价&>毛利,得不偿失。
  • 计算机视觉是每家无人便利店基本都会用到的技术,Amazon GO 在 2016 年底就推出无人便利店,至今因技术故障无法投入使用,CTO 也离开了团队。Amazon GO 单店投资超过 1000 万美元,每个货架布满传感器和摄像头,整个超市还有对顾客音频和位移的捕捉和追踪。但如今败在一个硬伤:无法识别 20 人同时购物。阿里的造价并未透露,但能做到 30 人同时购物的识别,只会花更多钱堆传感器和摄像头,达到更精确、更近距离的识别。要知道普通便利店单店期初投入约 20 万 RMB。
  • 机器学习也不算个新概念,用图片或视频训练机器,不同季节、光线、形状、不同颜色衣服对商品的反光等变量都会影响机器对商品的识别,基本上百万张照片的收集、人工打标签、清洗才能实现一个商品的 99% 的识别率,还是理论情况下。此外,同一件商品的包装设计和大小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又提升了样本收集的成本。由此,人工成本很可能&>单品毛利。

3.三年内无法大规模投入商用

有人绝望的表示 5 年内都难商用,我还比较乐观,的确部分创业公司目前已经做出了还可以的技术解决方案。但无人店需要解决的技术应用问题还有很多,不仅是“淘咖啡”,更多在做无人终端的公司都或多或少有阻碍大规模商用的弱点。下面系统的解释一下:

  • 上图是 Amazon Go 的宣传图片,可以清晰的看到不同商品被细细的隔板隔开,这样特定商品只能站在特定位置,为什么要做这么细化的商品隔离呢?为了防止顾客拿走又没买,放回时把商品放在别处,这样会导致机器视觉识别出“商品已发生位移”,等同于“商品已购买,出门扣钱”。
  • 机器视觉的算法还需提升。如果一个商品需要提前拍上百万张照片、再清洗数据、人工打标签等流程,那商品毛利(便利店约 25%-30%)显然无法 cover 人工和设备成本。这种情况下,只能提升算法,一方面提升机器视觉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降低设备功耗。
  • 补货及过期商品的及时补充/替换。融资动静最大的缤果盒子无人店就因店内有过期食品无人替换、缺货无人来补、甚至有人进去不购物为了吹空调不出来导致其他顾客无法进入等问题关门停业。
  • 多数无人店只能支持单人购物,其余顾客在外面排队等,这完全违背了便利店“又近又方便”的本质。
  • 超市,包括便利店在内,最核心的问题是提升各环节效率,包括供应、物流、配送、店面库存周转的效率,还有节省人力,让更多顾客更快捷的消费,而不是为了“无人化”而堆一堆造价惊人的设备。现在有创业公司选择做门店内的基于定位的精准营销、带有自助结算功能的智能购物车、门店出口位置的自助结算机,都降低了人工且提升了收益。

4. 诚然,阿里做无人店有天然的竞争优势:

  • 4 亿 app 活跃用户让获客成本显著低于其他创业公司;
  • 完善的信用体系打通无人店购物也更便于降低顾客道德风险(不过芝麻信用也开放给很多新零售刚入场的玩家,创业公司也不一定输在起跑线);
  • 壮大的技术团队多年在 VR、区块链等前沿领域的探索和积累,不是创业公司有能力和财力做到的。

除了淘咖啡,我们看看无人便利店的其他模式优劣势分析:

开放式货架的公司最多,壁垒低,拓展快,丢损率高。

半开放式货架分成两种识别模式,RFID和计算机视觉,前者成本高,缤果盒子单店需要1千元标签成本,且技术壁垒极低;后者识别率不高,实验室环境下97%+,实际数据。。。还是不讲了,大家有机会可以去体验。

全封闭式货架就是机柜,比如友宝,已经被A股新华都收购,是最成功的售货机运营商。不过在日本售货机分类非常全,卖内衣、袜子、香烟、水果、海鲜、pizza、日用杂货、书报都有,国内主要就卖饮料。而且日本售货机是由品牌商直接投资生产,比如可口可乐、三得利。中国做的最好的反而是售货机运营商,这说明国内的顶级快消品牌还没看到这个领域的大机会。

总之,不一定非要无人便利店才是“新零售”的机会所在,反而无人店这种重资产模式的创业,现金流回收期更长,对运营能力要求很高,对设备稳定性和人性的考验要求更高,逻辑上讲距离大规模商用的时点更远

零售一定是需要被更先进的技术和运营变革的,亚马逊阿里京东等等定然已经走在前列。

完整的无人便利店研究报告可以在评论中留言,看需求放出其他部分~

对零售感兴趣的小伙伴欢迎多和我交流,在这里也推荐一本好书,7-11 日本创始人的几十年经验都被记录在内。不要小看 7-11,发家于美国,被铃木敏文老先生重新在日本发扬光大,如今是全球最成功的便利店没有之一。而且 7-11 也有封闭式的无人店,经营理念比国内领先至少 10 年。


看到不少人质疑无人售货机在国外的比例,请随意质疑。因为如果比例越低只能说明实际大家不爱无人收银。对于无所谓商业逻辑,盯着某个数字来的人,呵呵以待

--------------------------------------------感觉都是一群it从业者和消费者在看这个东西,没有零售从业者来回复十分可惜。

无人便利店真无人? 不过是收银无人而已。那在一般便利超市上,把收银机换成自助收银为啥不行?事实上,国外目前收银的无人化已经基本达到50%,城市超市也有好多个无人收银机了。

超市的用工不只是收银,门店层面,接货、理货、防损、运营等等,收银是其中最不受欢迎的工种,一站站一天不得休息还枯燥,所以超市是很愿意引入自助收银的。

如果看便利店,自助收银甚至没啥效率,我买了几包东西还要去买杯咖啡,如果无人收银,前面那个买咖啡的对咖啡机特别不对付,半天自己没整好,你觉得窝火不窝火。一堆人挑剩下的关东煮,怎么买?体验不可能好

自助便利店肯定要做减法,使得sku变少,主要是一些高毛利,需要运营较多关注的品类。所以,这个为了实现自助而进行的妥协,伤筋动骨。同样的无人店和全家在一起,我好无疑问会选择全家,因为选择多而且还有人情味。

那技术到一个阶段是不是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其实超市和便利店的技术升级一直在进行,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当每个环节机器都可以做得比人好的时候,也许是可以全无人。但是,现在这个无人店版本,非常糟糕

而且,其实投入产出比也低的不行


金字招牌专门去“淘咖啡”做了一次探店。整体感觉如果真的要实现无人便利店,还需要有很多完善和优化。

首先我要绑定身份验证。在排队时,打开“手机淘宝”,扫描墙上贴着的二维码,页面会跳出一份《用户服务协议》,内容包括同意人脸识别和身份采集,以及允许支付宝自动扣款。

绑定身份验证后,电子入场码就会显示在手机屏幕上。如果生成的二维码离扫描时间过久,在正式扫描之前需要刷新。这个二维码是通过门口的闸机验证的“通行证”。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在完成淘宝ID和人脸面部识别信息的绑定。

这里应用到的是生物特征自主感知和学习系统,能够解决开放空间里消费者的识别问题。首先通过生物识别确定是真实的人,再通过扫码绑定淘宝ID。该系统的亮点在于可以在消费者不看镜头的情况下,通过生物特征识别真人。

进去以后我体验了一次点餐

整个便利店占地约200平方米,左右两侧和中间区域的货架上摆放了一些从造物节里挑选出来的限量商品,比如一些玩偶和文创用品等。门店中央摆放了3张带触摸屏的桌子。餐饮区靠门店内侧,占整个便利店面积的1/4左右。仔细观察,门店的天花板上还有至少8个摄像头。

整家便利店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无人,在餐饮区其实有5位员工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但他们主要的任务是引导顾客使用人脸识别系统点餐以及调制饮品。

这次淘咖啡共推出了咖啡、饮品、西点和甜筒4个品类,共15种产品,客单价在20元左右。

在点餐台前,有一块人脸识别的小屏幕。服务员帮我点好餐后,当我回答“确认”时,支付宝就自动扣款。小屏幕上会很快显示我的单号,接着就可以走到操作台左边的等候区等候。

并不是每一次体验都很顺利。我一共体验了3次人脸识别,有2次被店员告知“机器卡住”,让我们掏出手机用二维码付款。

等候区左边的墙上有一块显示屏,显示屏正在对屏幕前的物体实时投影,当检测并锁定到我的面部后,会弹出一个蓝色对话框,显示单号和消费者需要等待的时间。在预计的时间内,就能拿到点的餐饮。

当我将产品通过触摸屏加入到购物车后,手机淘宝也能同步看到信息。

其实每张桌子上都设置了摄像头,可以快速识别出消费者的身份,而身份已经与淘宝ID绑定,因此用户才能够在触屏桌面上登录淘宝账号。

目前身份识别的错误率是0.02%,商品识别错误率为0.1%,识别精度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但在个人识别上,如果用户同时戴太阳镜、口罩、帽子,或者商品被身体紧紧捂住,识别就会比较困难。

最后就到了出口了。“淘咖啡”店内的出口分为“购物通道”与“无购物通道”。

“购物通道”由前后两道支付门组成。

第一道门会感应到用户离开门店的需求而自动开启。我站在第二道“剁手门”前,这道门的功能是确定你的结算意图。当第二道门开启时,墙上的屏幕会显示扣款金额,手机将同步收到扣款信息。这是由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开发的一套物联网支付技术,整个团队擅长VR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但“剁手门”目前只能单人依次通过,如果人数过多,会造成排队现象。

实际上,两道门之间的工作由结算意图识别和交易系统完成。技术的核心和难点在于机器在探测到消费者有结算意图后,如何识别出其购买的商品。在通过第二扇门时,门框前方装着一只黑色的仪器,但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整体来说,过程还是比较好玩的,特别是结算方面比Amazon Go在门店有很大进步。Amazon Go是通过感知人与货架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货架上商品的移动来计算谁拿走了哪一件商品。这项技术的缺陷在于,如果20人同时进入取走商品,会出现无法识别的情况,所以亚马逊才不断将推广Amazon Go的时间延期。但“淘咖啡”将计算步骤单独实现了,能避免多人造成技术负压的问题

除此以外,金字招牌的小编还发现了很多多路摄像头和传感器,采访后发现是目标检测与追踪系统。消费者移动的轨迹对商家来说是巨大的数据库,就像百货商场想通过Wi-Fi知道你逛商场的路线一样。这样零售店老板就能够及时了解消费者最喜欢走哪条路线,哪个货架的客流量最密集,哪个货架前最热闹,从而不断调整货品摆放的策略,找出黄金位置,还能绘制出具有个性化的消费者购物画像等。


这种没啥技术含量的回答还会有人直接照搬照抄到自己的回答里面也是醉了(微笑)

先不挂人了

-----------------正经回答分割线--------------看到有相关问题,正好刚发过朋友圈就来回答了(??ω??)?

review一下造物节,昨天特意排队体验下提前曝光出来的无人咖啡店。

(长这样)

单纯就支付体验来说,除了网络以及系统带来的卡顿之外,确实方便。

除了餐饮区目前还是人工下单(其实要纯自助下单也是很容易的用M记那个就好,可能是出于节省成本吧?hhh),全程结算无需人工。

(是的,还有个淘宝超级会员的绿色通道)

琢磨了一下,原理很简单,进门扫码同时识别人像进行匹配,全程(餐饮下单派单、出门结算)识别身份全靠系统看脸(??ω??)?;

最终结算的时候通过结算门,先扫脸获得支付账号信息,再识别购物篮商品进行扣款,结算过程大概10s。至于如何自动识别购物篮商品的,目测是用RFID标签,如果可能是其他的识别技术大神们可以告知下(′?`??)

和Amazon go最大的区别是多了一层生物识别,支付信息不再仅依靠支付设备。但是问题来了,双胞胎可怎么办呢hhh,目测要再加上虹膜识别了。

不过之前有人分析Amazon go识别商品是靠拍照和麦克风判断消费者行为…个人觉得有点扯,最有可能的还是RFID标签。

另外,购买过的非餐饮商品。订单都会进去淘宝的订单信息中,察看hin直观

槽点:非支付关节的用户体验不太好,场地有点小了排队长,实际提供的商品和陈列也没有太吸引人,主要还是概念体验。

另外:全渠道和新零售应该有此技术加持啊,否则线下体验还要非得线上下单付款不是很多此一举么??


在马云多次大谈“新零售”后,看起来阿里终于祭出了自己的大招。

7月7月,阿里旗下的首家无人超市“淘咖啡”在淘宝造物节期间于杭州市中心正式开业,24小时不间断营业,但店里确实没有一个店员。从网友和各大媒体发布的照片来看,刚刚开业无人超市的火爆程度令人惊叹,几乎是全天候店外都排起长队等待进入体验。

相关的购物流程视频等,有许多其他大号都已经发过了,在此不再赘述。

对许多人来说,此前即便听过再多“人工智能”、“大数据”或是“新零售”,恐怕也万万没有想到,类似“无人超市”这样的东西会如此迅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套用许多媒体都在不断提到的那句半是渲染半是骗人眼球的话——那个令人半是畏惧半是惊喜的未来,已在悄无声息间到来,你怎能还无动于衷?

假如“无人超市”真的得到全面普及,会带来什么?

首当其冲可以想到的,无疑是其带来的“人被取代”的问题。

试着算一笔账:按照2016年Kantar Retail公司的调查统计,上海存有的各种品牌便利店(如7-11,全家等,部分小区内自营的便利超市并未计算在内)达7000家,按每家店有4个员工计算,仅上海的品牌便利店创造的就业机会,大约就接近3万个。

而如果把大型超市中的收银员,以及各种街边自营小杂货店都计算在内,预计这个数量至少可能会翻3倍左右。

假设无人值守的无人超市真的可以得到全面普及,这些店内的店员、收银员等,可能将全部会被替代。

这意味着,仅上海一座城市,就可能会带来近10万人的失业。

考虑到这还仅仅只是“无人超市”所带来的潜在威胁,那么“无人驾驶”、“机器人送货”等还正在孕育的新技术,则会让更多普通人感到焦虑。

所以,身为一个普通人,在各种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面前,我们的生存之道是什么?我们的未来一定是悲观的吗?

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可以分享一个事。

大约3个月前,某次互联网圈内的线下聚会,来的全都是一线互联网公司内的总监甚至VP以上级别的人,席间有人突然聊起这样一个话题:假如有一天人工智能足够发达,类似广告投放这样的事机器都已经能够自动化处理,且效率可能比人更高了,那么,运营人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此话题一出,现场顿时热闹起来——显然,这是一个可以同时戳中大家关注点的话题。

在唇枪舌剑的聊了半小时后,有某位大佬的发言获得了现场的一致认可。其原话差不多是这样的——

“我们看一个例子,好比你在新浪微博上找大号做广告投放,理论上在数据充分的情况下,微博一共有多少个大号,哪些号更匹配你的业务,投放的时间节奏怎么安排最合适,什么样的文案转化率更高等等这些机器的计算能力都一定是远远胜过个人的,在这样的事情上我也看不到人可以胜过机器的机会。但我认为,人的特别之处,是人可以创造出来一些“增量”的空间,好比当年微博上当找大号转发推广的效率已经开始下降之时,突然又有人创造出来了一种玩法叫“九宫格”式的推广,就凭借这一微小的创新,就又把推广的效率提升了十几倍。这一类偏“创造性”的事情,是我认为机器当下无法,也不可能做到的。”

这个答案,在现场深得无数人认同。

所谓“物以稀为贵”,在人类社会中是永恒不变的经济法则。回过头看,假使无人超市真的充分得到普及,则意味着“购物”过程已经成为了一种极度标准化和程式化的体验,彼时,假使你能够让购物过程变得更新奇、更有趣、更充满情感,是不是你也可以在商业世界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即便再退一步讲,假使“无人超市”的出现可能会释放大量劳动力,以逻辑推演,那在造成零售业的劳动力就业机会衰减的同事,也可能会带来娱乐、职业教育、内容消费等产业的进一步繁荣,所谓此消彼长而已。

这个意义上讲,可能我们的未来,也未见得一定就如此悲观。

再回过头,更理性的看“无人超市”,其快速得到普及的可能有多少?以及放大到“新零售”的范畴下看,其带来的新增的可能性又有哪些?

技术上看,无人超市背后需要应用到的核心技术,有三种——

  1. 对物的识别。目前主要在应用的是RFID技术(不懂的请自行百度,此处不再科普)。
  2. 对动作的识别。目前主要需要被识别的动作是拿起和放下。
  3. 对人的识别。这部分,目前能看到最靠谱的做法,就是把进店和离店的动作自动与微信或支付宝关联起来。

当下看,以上三种技术,单论技术层面,都已经比较成熟,具备了可被批量应用的可能,从这个层面看,阿里和哇哈哈哈喊出“3年要开10万家无人店”应该不是一句空头口号。

另一方面,所谓“新零售”,简而言之,事实上就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物品售卖。事实上,相比起传统的线下商超,类似淘宝、京东等玩家入局的“新零售”,已经具备了“商品的大数据”,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假设真的开设大量线下门店,他们还将拥有“用户行为的大数据”,类似用户目光的移动和停留,用户走动的线路等等,都将会成为售卖过程中“人货匹配”的重要依据。

在这个层面上看,“新零售”将带来商品售卖效率的巨大提升,或许已是必然。

举一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所谓“新零售”,或许等同于要再造一个在商品贩售版的“今日头条”。

再放大一点看,“无人超市”,或许还将把阿里和腾讯之间必将被写下重墨重彩一笔的商业战争代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阿里的底线是“支付”、“交易”和“售卖”,腾讯的底线则是“关系链”。

互联网世界中的法则是:任何事物,当强大到极致,必将开始吞食其他原本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物。

恰如,微信的强大,已经对支付宝带来极为现实的威胁。

阿里曾想在“关系链”上倾其全力击退对手,但无奈互联网世界上往往存在另一个法则:假如你的对手已经足够强大,你试图要做一个跟对手几乎雷同的业务来击败对手,几乎不可能。

这句话也可以再换一个说法:互联网世界中,打败你的人,往往原本跟你无关。

恰如,曾经在微信刚刚兴起时,也没有人会意料到竟然会是它威胁到了支付宝。

这个意义上说,阿里想要击退微信的威胁,也许战场也不在“社交”。

那么,战场到底在哪里?

这也许是一个无人可以回答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假设阿里真的可以拥有数以十万计的必须刷支付宝才能进入的线下无人零售店,且我们的日常生活、购物等都已经高度依赖于这些无人门店,这毋庸置疑将会让支付宝重新占据到我们生活中的至高权重点。

这样看,“无人超市”这一局,可能是数年来,支付宝在和微信的竞争之间,第一次占据了先手。

但,可以预计,腾讯和微信,都不会对此袖手旁观,毕竟,腾讯的背后,还有京东这个足以让阿里无法掉以轻心的对手。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这场战争的新阶段。

假如“无人超市”真的即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可以预计的是,从阿里、腾讯、京东、美团、滴滴、小米等一众巨头,一定都会有所动作。但,百度呢?

想学习更多产品运营知识,欢迎关注三节课(微信公众号sanjieke01),一所互联网人的在线大学。


这几天关于“无人超市”的讨论真的好热闹,八卦小编在朋友圈上面也看到了很多文章,其中有一篇印象比较深刻,就是说未来20年,很多重复劳动的工作岗位将会被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取代。

先来看看这个无人超市的使用过程(使用介绍来自微信“阿里味儿”):

********************

第一步,进店

第一次进店时,用户需要打开“手机淘宝”,扫码获得电子入场码(签署数据使用、隐私保护声明、支付宝代扣协议等条款等)。没错,就是“约法三章”啊,免得有些人忍不住偷吃啊。

通过认证闸机,ok,接下来就收好手机,放心地逛啊。

第二步,选货

来到了咖啡甜品点餐区,对服务员说“我要一杯冰摩卡,一份淘公仔马卡龙”,这个需求就会迅速被语音识别系统捕捉,并进行下单。

“这是您要的东西,确认支付吗?”

“确认。”

OK,咖啡和甜品的钱就会自动从支付宝账户扣除了。

这时候,找个座位安心等待领餐,抬头看看显示大屏就好,每个人的下单信息和等候时间都写得清清楚楚,不用怕错拿别人的哦。

第三步,离店

在离店前,你还看中了货架上的一个马克杯?拿走就好。

下面请通过“剁手门”(也就是结算门)

严格来说有2道门组成,当第一道门感应到用户的离店需求时,它便会自动开启;几秒钟后,第二道门将开启,此时“结算门”已经完成了扣款,用户站在门内可以看到此次购物的信息,几秒钟内,马克杯自动下单、完成支付。

就这样,一趟“无人结算”的购物之旅就完成了。

**********************

整个购物过程,还是充满科技感的,但是是不是真的就像有些文章说到的,无人超市,会使很多人“无工可打”呢?BAT八卦小编还是表示怀疑的,在科技飞速发达的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实很快,但是相信也可以同时催生出另外一些的工作岗位,特别在人性化体验方面,机器更加是无法替代人来的。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懂得思考,具备情感,在购物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未必是机器能够取代的,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日本的零售业

在日本零售的经营上特别强调礼品的概念,用礼品吸引客人。例如母亲节来了,我们为你准备了一束送给妈妈的花,让消费者因为喜欢这束花而进店,进而消费其他产品;咱们国内在节日经常做促销,往往是你买我的衣服、我附赠你一束花,这让花成为了促销的工具,反而会让消费者感到排斥,和礼品是两个不同的逻辑。

日本的百货业已经高度细分,以至于男性商品可以独立用一栋楼售卖,女性则是另一栋楼,同时各个品类都有足够的深度,类目划分非常清楚。还有当你逛店完毕,不管你是否购物,服务人员对你的态度真的是如上帝一般。这些在我们国内都是由很大差距的。

所以在八卦小编看来,将来超市会有两个趋势,一个是像阿里这样的无人超市,主要是起到方便性;一个是想日本那样的个性化和高度人性化零售。

*******************

我是BAT八卦小编,求关爱求关注,共同探讨互联网那些事儿~


AI笔记 | 阿里的无人超市暂时没啥了不起,不必大惊小怪 - 知乎专栏

关于无人超市,其实并没有那么玄乎,阿里造物节下了一盘很好的营销棋子,让大家都为之疯狂。但不管怎样,人工智能大趋势的序幕已经拉开。

1、相信很多朋友昨天都被阿里无人超市的文章刷屏。题目都是这样的:《阿里的无人超市来了!亚马逊、谷歌吓得一身冷汗!》、《无人超市真来了,再不努力你将无工可打!》......这种特别有效果又特别LOW的营销套路一直是阿里屡试不爽的。但是,看看就好,真不必那么大惊小怪。

2、本次推出的无人超市是在阿里造物节展览上,造物节是阿里搞的科技主题营销节。营销节上放无人超市,营销目的肯定大于战略目的,所以这次无人超市的推出其实意义不大,十年之后都未必能铺开。

3、大家别忘了,去年的造物节上,主题是虚拟现实,那时候全世界都在疯传说阿里要搞VR购物,包括双十一推出的VR购物,后来都是证明不过是搞营销,到目前为止阿里的VR都还没有吐出什么样的象牙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阿里在布局,但现在做的这些东西估计是运营人员想的营销创意而已。

4、在阿里之前,亚马逊的 Amazon Go 已经在西雅图第七大道和Blanchard街的夹角处开了一个占地面积1800尺的无人超市测试店。而在国内,也诞生了大大小小的无人超市店,目前很多已经关闭,而即使是亚马逊的Amazon Go,也还是试验阶段。

5、普通的无人超市现在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商品不够多,如果手机没电了压根出不来,安全系统也没有那么完善。导致普通的无人超市,现在主要还是卖单一的商品,比如水果,比如饮料机等等,而这些技术其实好多年就有了。,

6、当然,亚马逊和阿里的无人超市,肯定会在技术和体验上跟普通的无人超市不一样,会引入更加牛逼的AI技术,同时结合平台本身。而且面积也会比较大,甚至可以与今天的沃尔玛相当。

7、“无人超市”并不是没有人,只是说少人了,比如货物上架、整理以及特殊问题解决等都是需要人手。现在说的无人超市,其实是大量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来减轻原有超市运营负担而已,并不是说没有人了。但趋势是往真正无人方向发展,但时间会拉得比较长。

8、这次无人超市的展出,唯一的意义是印证了阿里高薪从亚马逊挖来的首席科学家任小枫的目的。任小枫曾经是Amazon Go 项目的负责人,他来阿里搞无人超市,是不二人选。联想到阿里收了大批实体店,未来的互联网是打通线下,几乎可以肯定阿里要大规模尝试无人超市,抢占线下入口了。

9、无人超市的兴起,的确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这是人工智能带给人类负面冲击的一个小板块,在其他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大刀阔斧的“砍人”了。当所有工厂都换上了机械臂,大量劳工失业将成为必然。

10、年轻人,不要老是被营销新闻牵着鼻子走,该干嘛干嘛去!多点想想如何应对未来的AI冲击吧。就算你家楼下现在开了无人超市,SO what ?其实唯一方便你的地方是你可能夜里出来买东西还可以买到而已。除非你是个开店的,后面可以少雇点人手了。


先不说在离开那晒门排上无限长队…

就说无人超市一旦普及,底层人民都要失业嘞~

毕竟不是人人都像马云那么腻害啦

还有很多依靠着超市工资生存的阿姨们~

虽然不多但足矣负担一部分生活

这样一来更多的阿姨妈妈们只能围着小区楼下坑瓜子啦~

马云粑粑是要养我们嘛-0-


首先,便利也是一种成本。

所以,如果大面积推广,售价肯定要贵一些。不过,我相信很多人是愿意为这种便利埋单的。

其次,便利的成本可能远不是售价上多一点点那么简单。

共享单车给很多人提供便利,也给市政城管甚至是公安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很多人口密集的地方,原本就不宽敞的道路给共享单车堵的是水泄不通。

便利是双刃剑,因为便利无法甄别人员素质。

真的推广了,高素质人会得到很大的便利,

但是,如果有谁进去,口渴拧开了一杯水喝了两口又放回去,谁都知道,现阶段,这种事情几乎无法避免。超市还需要理货,货架上的东西弄的乱七八糟怎么处理呢?

虽然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占小便宜的人比比皆是,并不是读书多了,就能改造喜欢占小便宜的基因。

看看大学生为了躲避军训网购病假条,不聪明一点的人,还想不到这种招数。

偷懒和钻空子是人类源源不断的进步动力啊,这两件事上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而且,这种心态会传染,当一个人得益以后没有惩罚,时间长了,观望的人也会加入行列,因为心中想的是,别人可以,我也可以,法不责众。

二十年前的公交车,无法想想无人售票会怎么样。

可二十年后呢?公交车司机还不是要拐一眼每个上来的人是不是刷卡,是不是投币。

公交公司每天都会收到一堆稀奇古怪的类钱币型东西。

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就是二十年前的无人售票公交车。

是趋势,是未来。

可是,路还有很长。

不低估大家的素质,不高估大家的品德。

最后,我还想说。

便利本身是一种服务,但是服务并不是只有便利。

这种模式,个人觉得住宅区中开一个小小的无人便利店,卖一些日用必需品很好。

但是,不要什么都凑无人这个浪潮。

买东西,如果不是很着急,我还是喜欢有人对我服务,因为无论是服务员的语言,表情,还是对客户积极的情绪,都能丰富我的购物体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去日本旅游的人会对日本的服务赞不绝口。

飞机杯可以有,天上人间也要有。

服务,也是一种商品。


自动取款机革了银行柜员的命。

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又革了自动取款机的命。

在沿海一些省份,酒店住宿,客人绕过前台,直接网上订房,手机刷码开门锁,退房直接走人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案。

酒店前台的小姐姐们未来更多的恐怕会起到礼仪小姐的作用。

而无人超市未来革了收营员的命只是是迟早的事情。

未来所有的,不需要复杂应变处理的,机械化流程的工作,都会被机器取代。

对机器而言,所谓的复杂应变和我们人类认为的是有本质区别的。

酒店前台收银小姐姐那一系列繁杂的收押金,开房,制门卡,退房,结账,退押金,开发票等等流程,在机器眼里是极其简单的。

而简单的卸载货物,摆放货物的超市体力工作在机器眼里,却是极其复杂的。

所以,真正靠体力吃饭的工种,反而在机器时代能够生存下去。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未来的财富聚集的马太效应会无限的增强。

建议每一个人都去看看“北京折叠”这本书。

建国以来最优秀的科幻小说。


做无人商店,并不是为了让商店没有人。(通过‘无人便利店’,我们)要给业界一个信号,一些灵感,一些震撼,一些思考,无人零售店会让中国所有零售行业去反思和思考你可以做得多好。阿里巴巴今天起到的最大的作用,是让这些新生事物唤起零售行业的惊醒。”在刚刚过去的2017天下网商大会上,马云表达了自己对阿里“淘咖啡”的看法。

几天前出现在淘宝造物节上的淘咖啡2.0“无人便利店”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它集购物与餐饮于一身,24小时营业,没有一个收银员。用手机淘宝或支付宝扫码,系统即可识别用户身份,闸门自动打开即可进店,拿完商品可直接出门,系统会在大门处自动识别商品,再从支付宝扣款。从用户的反馈来看,阿里在无人便利店上的尝试,不仅优化了线下零售行业的成本结构,也提升了用户的消费体验。

但在尝鲜的热情散去后,我们在思考,“无人便利店”究竟会给我们留下什么?

线下经济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产品,另一条是服务。产品是标准化的,售卖的是物品;而服务是非标准化的,售卖的是时间。所以,电商在一开始对传统零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为线下产品是标准化的,而对做服务的企业则影响较小,因为线下服务是非标准化的。

而现在,阿里的“淘咖啡”打通了线上线下的融合。在为用户提供酷炫的购物体验的同时,“淘咖啡”将作为阿里新零售战略的一个样本,为标准化的线下零售行业优化购物体验,加上非标化的外衣,吸引用户到店消费,实现线上线下零售的串联。

从集成技术层面来看,为了实现“自动识别,即付即走”的购物体验,淘咖啡融合了生物识别和IoT支付方案。淘咖啡店中的生物特征自主感知和学习系统,可以让消费者不必看镜头,精准通过生物特征识别真人。而支付环节,背后则是集自主感知与学习系统、目标追踪及分析系统、意图识别与交易系统为一身的IoT技术方案。(当然,就现在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而言,仍有相当的难点。因为世界是三维的,从机器的相机看出去是二维的,造成很多问题,比如遮挡,光照条件、颜色的不一样。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场景、物品、人和动作。)

从成本结构层面来看,无人便利店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仅需配置采购,没有人工支出,总成本只有传统超市的四分之一。平均一个人可以管理10家无人超市,按采购6000元/月工资计算,平均一家店的人工成本只有600元/月。无人便利店按18平米到30平面积,月租金10元/平来算,线下店租金约为5400元至9000元,日销售1000~2000元即可实现盈利,可以成为一个稳定的商业模式。

从购物体验来看,传统的便利店,尤其是大量的夫妻便利店,往往做人情生意,靠服务来打动人,卖的是产品价值+服务价值+情感价值。而无人便利店则撤掉了这个环节,全靠产品、体验与场景来打动消费者。这也意味着,无人便利店必然会倒逼供应链改革,带来传统零售业的整体升级。

从市场延展来看,无人便利店的可规模化能力很强。除了能与电商结合,打通全渠道以外,还可以加入茶饮水吧简餐等体验式消费元素。同时,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流量入口,它还可以做广告、直播等植入,也可以配合巨头的消费金融战略的下沉与裂变。所以,从资本的角度来说,无人便利店的想象空间巨大。

从商业演变角度来看,作为终端零售机的演变升级,无人便利店往往布点在写字楼、步行街、科技园区、居民社区等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与其说无人零售是一个风口,不如说它是零售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体现了“新零售”的诸多概念。

从数据角度看,无人便利店一方面可以了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产品的精准化投放效率,与供应链变革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与信用体系深度结合,增益消费金融数据价值的同时,将人变成所有支付的终端,带来了AI应用于新零售的技术创新。

“我们的出发点是希望服务所有会开咖啡店的人,让他很容易开一个智慧的咖啡店,不是我们自己开一个……淘咖啡要给人的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购物体验。”造物节当天买了一只甜筒冰淇淋的阿里CEO张勇说。未来零售的无人化和智能化是必然趋势,而从中国技术创新及市场规模来看,也可能在这一波潮流中弯道超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遇,或许我们都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来源:

[01] 这个夏天最火热的无人超市“淘咖啡”,会给零售业带来哪些想象?

[02] 阿里技术大牛任小枫:“无人商店”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减少人力成本

[03] 马云:做无人商店,并不是为了让商店没有人(内附视频)

文 | 李丽诗 何承轩

编辑 | 吴思凡


当行业工资涨了20%时,老板会试图降低人力成本(但往往然并卵)

当涨了50%时,老板会裁员

当翻倍时,老板会用机器代替人


为啥还有个“如何评价马云的无人超市”啊,难道这俩不是一个吗?

--------------我是吐槽的分割线---------------

这个问题可以这么拆解:

怎么评价无人超市,怎么评价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

1、怎么评价无人超市

(1)资本是无比看好“无人超市”这个概念的。

我们(货圈全微数实验室)刚做过一个报告,自所盘点的31个新零售物种当中,有无人值守便利架共8家,占盘点比例的26%;新型便利店共7家,占23%;这两家其实可以看作“无人超市”的两个变种。

选择的31个品牌,有超过一半的品牌拿到过融资,没有融资的其他品牌也都有深厚的“亲爹”背景。总而言之,所有零售新物种都不差钱!

(2)无人超市对降低成本的作用

凡是报道无人超市,大家都会把“无人”作为卖点,说降低了人工工资。但711、物美之类的便利店,人工成本也就4-5%,而且鲜食等品类仍然需要人工介入。即使是可以售卖鲜食的无人超市,其实也就是把人移到了配送、管理环节,人工能降多少不好说。

(3)无人超市可以提高坪效吗?

大家都憧憬说,无人超市的面积小,可售卖品类多,所以可以提高效率,直接提高每平米的销售额(坪效)。但是,在这点上,有一个东西可以类比,友宝的无人售货机。

根据友宝的财报,每个售货机占地1.5平米,每天销售额大约100元,毛利35%,现在处于亏损状态。

无人超市呢?多数无人超市12-15㎡,按照友宝的效率,每天要销售1000元以上才可以提高,但根据现在的媒体报道,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多。而且因为占地面积的增大,选址、入驻的流程等等都存在问题。

你搞个15㎡的盒子往哪里摆?占用公共面积?占用小区绿地?摆在现有商场里面?、

2、怎么评价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

其实我还是怀疑无人超市的普适性问题。即使排除上面各位所说的技术问题,rfid毫无成本,识别率100%,那么就完美了?

我们做的31个品牌盘点中,19个品牌目前只在一个城市发展,占总量的61%。这一方面说明其运营时间短,发展程度较低;更一方面也印证了这些零售物种在重资产模式下,门店扩张的难度。

最近听说便利蜂因为选址困难而放慢了扩张脚步,我觉得可信度很高。

也许淘咖啡在杭州运行情况良好,但走向更大地域,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

上文图引用自:31个新零售物种盘点:北京成新零售之都


现代社会的一个问题就是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制度的进步和人素质的提高。你技术可以进步的很快,但社会制度和人的意识却无法跟上。就拿现在这个无人超市来说,有很多漏洞,假如真无人了,有人吃完东西放回远处怎么办?打开水喝几口放回原处怎么办?拿了东西不付钱逃跑怎么办?人的素质没跟上,你的无人超市就是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到时你还得雇人来看守,但是那样,又和现在的超市有什么区别呢?现在超市的几个雇员还能售票,你难道就专雇几个人站那?

除了人的素质和技术不匹配外,还有与之相随的失业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一点点的便利(现在来看没啥意义,感觉现在超市服务就很好),只会让更多的工人失业,造成社会不稳定,部分人民不幸福。在进入更先进的社会制度前(比如共产主义),无人智能技术在这么发展下去再加上资本主义制度无限追求效率的特性,失业的人会越来越多,最后迟早会爆发革命。

不要跟我说他创造了新的岗位,美国汽车制造业用了机器人,平均消灭了100个生产线的工作岗位,只增加了10个修理机器人的岗位。净失业达到90,这部分人后来支持了川普,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这跟共享单车这种是完全不一样的。

技术在进步,但是很多低学历的青年和中老年人无法进步,他们被远远甩在潮流的后面,而大批的失业也将使更多人失去消费能力,经济也会因为需求不足而陷入长期的低迷,最后就是导致全社会的动荡。今天,失业的美国人选出了川普 失业的中东世界造就了isis,明日的失业者会干出什么,实在不敢想像。

现代的可怜人,最简单的房子都住不起,却能享受高智能的便利,说实话,要是我能住的起房子,至于有没有无人超市,移动支付和百度外卖我一点都不在乎。人的基本需求都没满足,却天天炒作这些虚的东西,excuse me?

当然了,如果之后生产力发达到建立了共产主义制度,实行大数据精准配给的计划经济,这个问题倒是一劳永逸的解决了,不过至少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下,这个问题近乎无解。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永恒的矛盾。

—————————————————————————

有人完全没看明白就说我乱喷 我什么时候说阻止创新了,我只是说资本主义状态下会导致失业,如果大数据云计算发达了,实行计划经济,那么人们每天工作四小时就行了,那样技术才能造福人类。问题是你现在这种体制企业只会为了效率用最少的人干最多的活,只会尽量的裁人。而且我也没说让国家干啥,到时是全世界的大规模事业,所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会遭殃。

现在美国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不久就会出大问题?要不川普这种人怎么可能选上,以前技术虽然也进步,但是还没有快到10年甚至5年就天翻地覆的程度。现在刚适应一个技术又来一个技术,高学历的年轻人还好,那些中老年人,低学历者完全无法适应,那等待他们的只有淘汰,经济基础改变上层建筑,如果生产力和技术到了这个地步,人类就该进入下一个社会阶段了,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就不适用了。

再没好好看就说我反智的立删。


我就说一下技术实现的问题,实名反对说这个技术含量低的回答。

学过高中物理的同学肯定都知道,这个无人超市要是敢只用nfc、 rfid 来判断商品 购买情况,分分钟一群人在包里装一层铁皮,信号屏蔽,根本不知道谁拿了东西,那就尴尬了。


首先就程序员来说,

百分之98的代码

是为了,

2%的人而写的,

其次,

看看今日头条一堆没饭吃了的评论,

真怀疑看今日的都是收银员?

还是知乎好,

个个都是月入百万。


马云的无人超市火了,获得了大量的围观和讨论。

大家都带着一个鲜明的目的来围观马云的无人超市,那就是想知道,这个无人超市是不是马云所谓的新零售概念的一个有效的落地实践呢。

这时候眼尖的吃瓜群众就发现了,马云这个无人超市和我们传统所见的社区便利店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少了一个收银员。那么我们就不禁要问了,收银员的存在对于社区便利店来说 ,是不是极大的阻碍和破坏了用户的购物体验和购物效率呢? 换句话来说,少了一个收银员,是不是极大的提升和强化了顾客的购物体验和购物效率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什么才是马云所谓的新零售这些概念的有效落地实践呢?站在这个时间当口,也许我们谁都没有办法去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请大家跟着我把眼光回溯到十六年前,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苹果电脑公司所做的一场我认为是零售方面的创新。

十六年前就是2000年左右的时候,苹果公司做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那就是斯蒂夫.乔布斯把卢恩.约翰逊这个人挖到了苹果公司。

卢恩.约翰逊在来到苹果公司之前是塔吉特公司负责销售规划的副总裁。塔吉特我们知道是美国和沃尔玛很类似一种超级的购物中心或者说是零售商。

这个人做的一个工作是什么呢?就是去发现那些外观独特的新产品并且把它引入到塔吉特来。好了,可能大家都发现了,这和乔布斯本人那种非常极致的对产品外观和颜值非常看中的理念一拍而合。

这个人来到苹果之后就辅佐乔布在零售方面 做了四件事。我认为这四件事是四个创新点。

第一个创新之处是决定了苹果电脑公司要开设专卖店。

什么是专卖店呢?就是在这家店的空间范围内只销售苹果公司的产品。

这和之前电脑业的做法是截然不同。之前的电子产品,特别是电脑这样的产品,是被放在大型购物中心去销售的,在这样的地方去销售呢。首先没有专门的销售店铺,第二没有专门的销售人员。也就是说既没有独立的空间也没有独立的促销人员。那么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的促销人员他并不关心怎么样把苹果电脑真正的创新点和对消费者的价值传达给用户。而他只关心销售的差价,比如说买一台电脑得80美元。其实这个模式是和中国大陆2000年左右的电脑销售模式很类似的,大家都知道那时候买电脑,在北京都是去中关村的海龙大厦。消费者对电脑经销商的评论和认知评判几乎都是很负面的。

所以,苹果电脑公司乔布斯干的第一件零售的创新,就是开创了一个苹果专有的专卖店。在这专卖店里只卖苹果的产品。同时通过严格培训的销售人员通晓苹果的产品优点,通晓苹果电脑的创新之处,并且能够给用户做有效的传达,形成这样一个基本的封闭的模式。这里头就秉持了乔布斯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如果你无法把你的创新之处传达给顾客,那么你就无法通过创新来取胜。

第二个创新之处是苹果专卖店的选址。

因为电脑是购买频率很低的产品,因此之前的厂商都认为消费者不在乎驱车到十几公里远的地方去买,因为可以买到低价格,所以不在乎这个路程,毕竟不是经常跑,所以无所谓。

而乔布斯把这个观点给扭转过来了,他说我们必须让我们的产品在客户的十步之内,这种时候就有机会在客户流量最大的区域向最广的客户去展示的产品。

这便是第二个创新,这里头秉承的一个乔布斯理念就是零售店将成为苹果品牌最强有力的表达实体,也就是说零售店实际上是苹果的一个媒体,一个巨大的广告网。

第三个创新之处就是苹果电脑的展示方法和展示逻辑。

之前电脑的展示方法和展示逻辑主要是围绕产品线展开的。苹果如果这么干他就可有……这样不同的产品线,集中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展示。我们知道这几乎是超实的产品展示的一个逻辑。洗发水放在一起,按照功能划分洗发水搁一块,洗衣液搁一块,婴儿尿布放一起。到这个时候呢乔布斯把它反转过来了这个逻辑,他认为应该根据用户可得数字生活的使用场景来创立展示逻辑的。比如说,可以有一个电演区,在那个电演区里可以用几台…运行的…向用户展示怎么从摄像机中导入文件并且编辑。也就是说对电影感兴趣的客户他可以去里头看到苹果不同的软件和硬件匹配是怎么围绕他去看电影或者编辑视频这样一个任务去展开的。如果对图片感兴趣呢就可以在一个区域里头看到或者收到苹果电脑的不同硬件和软件对它这个任务是怎么去处置的,形成这样一个展示区域。也就是说它根据用户和顾客具体的一个需求,这个需求是苹果把它理解为一个任务。这一点很像美国管理大师克里斯滕森的一个理念。克里斯滕森的理念认为我们怎样去做营销的时候就是要理解用户去使用这个产品时候他所带有的生活目的是怎么样的。顾客是来雇佣了你的产品来帮他达成一个生活目的。这才是真正层次的需求,所以这是围绕顾客的用户的需求和用户的知识生活场景所做的第三点的零售创新。

第四个创新点是苹果零售店的装修材质。

我们会发现苹果的零售店像一个巨大的玻璃盒子,他里头用的主要的材料是钢铁和玻璃还有特殊的木头。这些材料围绕起来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酷的一个氛围。这个氛围就给人一个感觉,就是苹果的产品是与众不同的,苹果的产品是带有独特品味的,苹果的产品在制造话题和提高品牌认知度这一方面是完全不同。

所以基于以上四个创新我们就可以发现苹果的专卖店经过十年的发展现在在全世界已经有326家苹果的专卖店了,而且每家店的平均收入根据前年的数据是3400万美元。2010销售总额是98亿美元,也就是说苹果零售店给到苹果的商业回报是巨大的。

现在,我们从案例拉回到我们说的马云的无人超市来。

马云新零售这个概念为什么在这个当口受到了大家如此高的关注呢?

首先这话是马云说的,他是一个互联网巨头,互联网巨头指哪打哪。几乎就代表着经济的增长方向和创富的机会,这应该就是普通人的一贯认知吧。

第二点,零售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要素,它可以是当作商业的一个界面来看待。

怎么理解呢?也就是说它的上端可以去连接制造和供应,下端连接消费者的消费。

也就是说零售可以折射消费者消费行为习惯的变迁,它也可以倒推厂商的生产制造模式、供应模式,和营销模式。所以它非常的重要。

所以什么是新零售这一概念,马云一提出来大家就非常的关注。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总结了无人超市实际上谈不上新零售的实践,它只是一个噱头。那么新零售以后会朝哪一个方面发展呢?我认为还是必须回到理论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什么是零售?无非是三个要素的整合。哪三个?货品、场所、人。

我们看到每一次零售的革新或者是当时的新零售的业态实际上都是这三个要素的一个改变或者是重新组合。

比如说,相对于百货商店,大型超市它的货物集成量很高,给予用户更多的选择,所以它在货的层面是一个集合货品的概念,所以满足了用户一站式购齐的需求。所以在这方面用户不再纠结购物中心的位置在哪里。他可以驱车十公里去一个一站式购齐的商店,在大型的购物中心里头他还可以完成一些其他的生活任务。比如说休闲啊,看电影等等方面。所以在人的这方面也给到了不同的需求。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社区的便利店,它是在位置这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把零售的位置放到社区,放到你家楼下并且针对这点对应的选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高频次购买的生活用品。所以对于这些货品我们的购物需求就不是特别的关注价格,所以它的毛利率比较高,商业模式就建立起来了。

那么,我们再过来看新零售,站在今天互联网经济的当下来看,货、场、人这三点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匹配和整合。比如说,货品。重要吗?并不是。因为借助互联网我们可以在app上有很多的货品选择、信息了解。那么位置重不重要呢?有时候它感觉它并不重要。因为借助互联网的配送模式,位置远也不再是问题。现在的关键是怎么把货、产、人这三点进行一个更加具有创新意识的整合。

比如说对于每一个人精确到每一个个体,不同的购物需求在不同的生活状态和不同地理位置里的生活需求用入什么样的零售业态来匹配呢?所以说在这个时代新零售在货、产、人这三个要素里头肯定会出现一个非常不同的整合。

那么未来会怎么样出现新业态呢?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欢迎大家讨论、脑爆。


名字取得不好,无人超市?!

超市连人都没有?!

能有生意?!

我觉得迟早倒闭,嗯,哈哈哈哈哈!


我不了解具体细节,但是,以我的经验来看,应该是商品中嵌入了 RFID,和怎么拿应该没关系,只是在过支付门的时候识别下拿了几个商品并算钱支付。RFID 很早便使用在了仓储管理。如果支付宝真的用了什么图像识别得话,欢迎打脸


科学技术进步不意味着人类幸福感增强,五十年代的美国人活得不一定比现在的美国人差,技术不意味着一切,一切以人为本。技术是服务人类而不是淘汰人类。像这种技术本身除了让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而无其他好处,那么注定以后人类贫富差距快速加剧,资本家为巩固地位,以后甚至发展无人军队来抵抗人民。慢慢的世界变成少数精英的世界,出身不好难于抬头。没错,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生物定律,但是这样和二战日耳曼人觉得自己血统高贵智商优等要征服世界不得存活其他人种有什么区别?技术发展不一定能带来文明,也能让文明加速灭亡。


推薦閱讀:

hoho board的使用體驗如何?
鋼筆中有哪些黑科技?
智能機器人會滅亡人類嗎?

TAG:阿里巴巴集团 | 淘宝网 | 无人零售 | 黑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