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宋連著三任太后都反對變法?
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這三人出身各有不同,但為什麼都反對變法?如果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那罷免宰相也就算了,比如向太后,可以只罷黜和她作對的章惇,然後任用曾布與蔡卞兄弟互相牽制,畢竟她對蔡京很回護,與蔡卞似乎也沒啥矛盾,而曾布開始對她也非常尊敬,她為什麼一定要任用韓忠彥這些舊黨?
————————————既然提到了出身家世之類的問題,王安石變法對於大族有什麼影響不論,只說太后的家世也不比變法的士大夫們家族好,這三位太后的籍貫、家世還各有不同,何況按古代的禮法,女性與娘家族人的聯繫會更弱吧,所以她們為什麼政見相似?————————————————喂喂喂,向萌萌沒你們說的那麼傻嘛ヽ(?_?;)ノ,她比另外兩個太后艱難,畢竟還有一個朱太妃在那裡啊
因為不符合她們的利益。
王安石變法,核心目標就是通過理財以足兵伐夏,通過伐夏改變宋遼夏三國之間的均勢局面。這些政治行為與國有益,也對皇權集中有不少好處。
但這不符合太后的利益。
兩宋時代女主柄國不少。遼有個承天蕭太后,西夏有個梁太后。都是對外強硬的女強人。但她們強硬是政治需要,而且代價不小。梁太后親征差點被宋軍砍了,蕭太后為了政治目的還得睡權臣。而對於曹高向三位來說,她們只是過渡性執政,任何風險較大且能帶來巨大聲望的政治選擇都是應當避免的,而戰爭恰恰是風險和收益巨大的一種政治活動。
而一旦不需要戰爭,新法的財政收益也就變得不再迫切甚至可有可無了。且在這種情況下,任命並支持一些老臣也是收益極高的選擇——等皇帝親政後,這些老臣大半也是快死的人了,對皇權幾乎沒有威脅。而年輕的權臣卻很危險。在這樣的情況下,太后們選擇信任和重用年齡更大且思路保守的舊黨就變得順理成章了。有幾個不成熟的看法,說出來供大家討論
1,對曹太后來說,變法的王安石算是小輩,且王安石在仁宗朝大多時間在外任職,不預中樞政務。曹太后熟知的,在仁宗末年,英宗年活躍在政壇的大臣們,無論是與曹太后關係好的還是不好的,如富弼,韓琦,歐陽修,文彥博等等都反對變法。而王安石隔的又比較遠,後宮女主,天然會親近這些離得近,熟悉的大臣。所以與王安石沒有什麼交情,甚至反對王安石,也是正常。2.王安石仁宗和英宗年間不入朝堂,人家說他是養望,甚至有人說安石不出,奈天下何,其實是小看了王安石。王安石這人秉性就一個字,拗!他認定的事,就不搞虛的,旨意下了我就領,不假模假樣的推辭,反之,我不願意的,你再怎麼請我,我就是不幹。仁宗性格偏軟,保守中庸,很多問題之所以後來要變法,就是在仁宗朝溫水裡慢慢變嚴重的。所以君不是王安石所希望的君,王安石也就不願意出來做事。那麼歷經了仁宗朝的後宮之主,其行事風格也必然和仁宗差不多,她怎麼會喜歡王安石的銳意改革?當神宗穿著甲胄在曹太后面前炫耀時,曹太后勸他二十年不言兵事,這分明還是仁宗朝老的的思維傳統,被仁宗朝不振的軍事實力嚇出來的思維,這樣的思維與王安石富國強兵的變法主旨當然是格格不入。
3.王安石變法其中有一項是削減宗室待遇,把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宗室開出去,不再由國家奉養。這就動了宗室的蛋糕,而宗室又連著後宮,天天有人在後面說王安石壞話,後宮女主安能喜歡王安石?
4,無論是高家,曹家,向家,在京城都是有自己的生意的,在地方是有土地的。而王安石的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動的可是動這些人的財。儘管我們說無論是曹,還是高,對自家人約束還是比較給力的,但是這麼一大家子人,總是要花銷的,這些人眾口鑠金,三人成虎,天天在兩宮那叨叨訴苦,那再怎麼樣王安石的形象在兩宮那也好不到哪裡去。
最後,曹太后還好,性格沒那麼極端,而那位被舊黨捧上天的女中堯舜高滔滔,那正經說起來就是一個女潑婦,當年都敢直接頂撞自己的親姑母曹太后,攔著英宗不讓接觸別的女人。這樣極端的主,她對王安石有惡意,還能忍下來和衷共濟?反對變法,是因為不符合自己的利益。
1.北宋太后,大多是將門之後。變法不符合她們家族利益。
趙匡胤在杯酒釋兵權的時候和這些將領約定世代姻親,從之後一段時期里皇后的出身來看,除了劉娥這種異類以外,皇后的確大都是從將門世家中選出的。而得益於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的策略,這些家族是北宋最早開始進行土地兼并的大地主之一。
我們知道北宋的三大弊病是三冗問題,然而在這之外,大規模的土地兼并也是造成宋朝財政緊張的一個主要原因。提出變法的改革派大多是通過科舉進入管理層的小地主階級,這些人的根本利益和大地主大官僚之間是有衝突的。而這些大地主大官僚之間同氣連枝,盤根錯節,彼此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幾次變法當涉及到這些人利益的時候他們肯定是要抱團取暖的,而太后本身作為這些人中的一員,有太多的理由反對變法了。
2.就太后們而言,變法帶來的風險遠大於收益。
劉娥搞出了宋代太后攝政的一整套制度,到後來甚至自己穿起了天子袞服,因此宋朝的文官們對太后的感情始終是很複雜的,甚至是略帶有一些敵意的。對這些太后而言,搞變法需要克服的阻力實在是太大了,而且得不償失,搞好了是給他人做嫁衣,搞不好就是自己萬劫不復。而反對變法可以迅速拉攏保守派,何樂而不為呢。
3.不光是太后,就是皇帝本人在變法問題上也是經常反覆的。這是因為他們並沒有那麼強烈的改革動機。
與其說三任太后,不如看看宋仁宗。這哥們很有意思,他自己找范仲淹要求改革,結果最後也是自己親手結束的這場改革。仁宗在位期間發生的慶曆新政,可以看作是日後變法的一個雛形,理解了仁宗在這次變法中前後自相矛盾的表現,你基本上就能理解為什麼北宋三任太后都反對變法了。
仁宗慶曆三年把范仲淹召回中央,然後讓他起草個改革綱領。但當時宋朝是怎麼個情況呢?西北邊境上大宋跟西夏用兵已經將軍費憑空增長了一倍(從1500萬到3000萬),國內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各地農民起義讓仁宗覺得很方。當時局面是仁宗要從內庫往外掏錢補貼朝廷,而且掏的不是一次!翻開長編你會覺得仁宗簡直是個冤大頭。所以仁宗覺得需要改革,而且越快越好,再不改大宋完不完他不知道,不過自己就要被掏空了。
於是范仲淹起草了改革綱領,要求這樣那樣,具體改革細節咱們就不談了,這個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改革得罪了誰呢,得罪了差不多所有既得利益群體。這時候仁宗皇帝的態度十分關鍵,然而這裡有個問題,隨著宋夏戰事的結束,宋仁宗的內庫逐漸又鼓了起來。也就是說,原本支持他變法的動力現在一下子消失了!於是前後一年左右仁宗皇帝的態度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本被他視為貼心小棉襖的范仲淹被他大字報點名炮轟,最後貶官出京,再沒能回到中央。
所以北宋的這些太后們反對變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祖宗之法
異論相攪
秩序的顛覆者為了維護統治穩固會更加強調秩序。
以下純屬個人猜測,勿噴能當上皇后的是什麼人家的閨女?除了像朱元璋這樣從基層做起的皇帝會娶貧下中農女子為妻,其他皇后大都是大官僚,大家族的女子。大地主,大官僚其實也就是大地主等當前政治體系下的既得利益者。然而既得利益者對變法革新就四個字,首當其衝。所以,皇后大多是保守派,頑固派。
感覺,高滔滔是壞,向萌萌是傻曹太皇還好吧,只是不支持,跟宋神宗關係不是蠻好的
從敏感的階級立場來看,雖然變法的是地主階級,反對變法的也是地主階級,但是這個地主階級本身又不是鐵板一塊,參照約翰牛革命的說法,太后和跟著她吃飯的一大幫子人是舊貴族,變法那幫是新貴族,什麼皇權加強那是表面說法,在古代生產力水平就是那麼多,經濟學上就是「蛋糕」只有這麼大,而「蛋糕」怎麼分就有大學問了,所謂變法實質上是新貴族和舊貴族為了爭奪蛋糕打架了,太后作為舊貴族當中最大受益者之一當然要拉偏架。
北宋對武將勛貴宗室和外戚的態度就是只要別貪權錢隨便貪。家裡閨女當了皇后兄弟姐妹父母都是要高官厚祿的養著。北宋立國開始就不抑兼并,這些豪強家裡要是沒有幾十萬畝不繳稅的田產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反正在太后看國家還挺好的,財政破產也影響不到她自己還有親戚朋友身上。現在你說我家的田要交稅?你王安石還安排政府搶我放高利貸生意?這新法就是標準的「與民爭利」啊!
王安石乾的幾件事都是動他們特權的,能不恨之入骨嗎?
穩定壓倒一切
很簡單,三觀不同不能談戀愛
他們利益不同當然要反對了。王安石是我撫州老鄉,他變法失敗令我唏噓不已。其實後宮干政如果像武則天那樣的雄才大略,可能還會支持變法。但是大部分都是慈禧那樣的,為了家族利益敢殺一切人,而變法觸犯了她們的家族利益,她們怎麼可能支持變法。
我說兩句,分析為什麼王安石變法會失敗!
1、王安石現在被教科書寫為「偉大的改革家」,然而,王安石有道德潔癖,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為人執拗,驕傲自負,不善於玩手腕!然而中國自古應該就是人情社會吧,不要手腕,就不能調和各方利益,也難以制服反對勢力!2、以當時的吏治和清廉效率水平,變法幾乎不可能成功!變法幾乎都是通過官府和行政體系推行下去的,而新法更加擴大政府的作用!當「行政效率低」、「腐敗」和「政府管的多」加在一起,變法縱然是好,結果也會壞!如青苗法,以任務和指標的形式向下推行,到地方就由自願變成強迫,利息也比中央的要求要高,底層官吏從中漁利,百姓和商戶苦不堪言!3、居安思危不是大部分人的本性,溫水中的青蛙才是人生常態!歷史上所有的改革都是在逆境中起步,然而鮮有成功者,失敗才是常態!如果以改革成功的秦朝和失敗的宋朝,和失敗的戰國六國兩相比較,就會發現,文化發展的越成熟,阻力越大。政治環境越寬鬆,改革的執行力越差!宋朝的意識形態是保守的儒家思想,儒家好古非今,法家更為進取!宋朝不殺士大夫,政策在執行力度不夠!4、王安石改革之際,以宗師自居,直接扔出「上古不足法,先王不足道」,那麼改革來自哪裡呢?來自於王安石本人,包括改革科舉考試的內容要參考其所創作的書籍!這些是不足以服眾的!改革的依據也不能讓人信服!王安石也沒有那麼大的威望!想想近代資本主義改革的口號「天賦人權」、「人生而自由」,天要比王安石有威望多了!歷史上改革有許多屬於「借屍還魂」、「舊瓶裝新酒」,為的是減少阻力!
5、如果不改革要亡國,改革可能要侵蝕利益,就會有人選擇抗拒!並且多數人的認識水平應該是落後於社會精英,人性的心裡也恐懼變化,所以改革從不缺乏反對者!而且那些反對者往往就是既得利益者,並且擁有社會的財富、權力和輿論!6、王安石的新法也有許多確實是有待商榷的,所以很多前期支持改革的人不贊同!如韓琦、蘇東坡等!7、任何事情都有不確定性,社會科學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實驗室里證明!社會領域內的變化,誰能保證一定如何!如果變法失敗了,如果變法的結果更壞了,還鬧得個天怒人怨,怎麼辦?對於未知,人們選擇逃避!反正我不能在此承諾變法一定國強,承諾也未必相信,相信了也未必結果如此!歷史上變法或者改革好多,可以研究如下案例,比較他們的同異之處,會有收穫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王莽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陶淵明的歸隱?
※我國古代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有哪些?
※劉備和劉邦哪個軍事才能牛逼一些?
※劉邦和項羽誰稱得上英雄?
※中國有沒有hate crime來對付那些說元朝清朝不是中國歷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