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工程中, BIM 是如何銜接各個環節的?

BIM 在建築領域中的應用廣泛,那麼在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維護等各環節中能用 BIM 做些什麼呢?每個環節之間是如何銜接的?


謝邀。

小弟有幸,見識了BIM在我們設計院從無到有,從差到好。 不普及BIM了,快速進入正題:設計院里的BIM。

1,初期

單專業(很有可能是機電專業)研究直接利用Revit進行設計,建模、建立族庫、直接出圖

2,中期

單專業Revit出圖促進設計質量的提升,觸及到一些傳統設計師的利益。而且BIM投入巨大無法見到產值,領導對BIM並不待見。

3,現在

國家標準、甲方要求,倒推設計、施工單位必須掌握BIM。在遇到幾次因BIM而丟標,領導開始重視BIM,召集人員必須攻克BIM。

目前,我們院有專門團隊根據國家現行標準並圍繞自身業務,在編製項目級、企業級的BIM標準。

同時,設計人員從方案就開始運用Revit軟體進行設計一直到施工圖階段。建築專業與結構專業建立土建中心文件,機電專業建立機電中心文件。在設計階段,項目團隊進行Revit設計、協同、互提資料、管線綜合、出圖(部分圖紙)。

現在遇到一個現實問題,由於中心文件對區域網的要求,項目成員離開了公司就無法進行設計。

3.1 針對區域網的原因,因為個別項目比較急、出差人員反映強烈,所以目前公司在雲平台未解決前,使用了win7 系統自帶的遠程桌面進行協同,算是一個臨時解決辦法。具體使用效果如何,待更新。

4,遠期

公司搭建自己的私有雲BIM平台,所有的項目內容、軟體都放置在雲平台,為整個項目團隊進行服務,團隊成員僅僅需要一個。

番外

① 有些BIMer問我電腦的配置,我剛好回答了一個問題,不專業,歡迎指正:想自學revit,請問我需要一台什麼樣配置的電腦?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2017.11.18——————————

辭職出國讀書了,不能給大家更新我老東家的動靜了。(╥╯^╰╥)

但是大家可以關注我的專欄:NewBIMs

現在本專欄的簡介是:國內外BIM新動態、新姿勢、新思維。但我短時間內會把重點放在國外,尤其是英國、歐洲關於BIM的信息。

本專欄具體的內容形式會不斷摸索、調整。目前本人力所能及的就是上外網、看外文、讀洋書,然後自我總結,最後發布在本專欄,儘可能把外界的news搬回國以饗讀者。


問題問的是BIM如何在規劃,設計,施工,維護上銜接能做什麼,而不是國內BIM的使用現狀。

讓我來強答一發吧

規劃階段對BIM的利用有限,BIM頂多只能作為一個類似於「信息交換處理中心」的作用,在design management期間,BIM將幫助整合各方意見(主要是principle, desiner,engineer, construction team, specialist,根據合同形式不同可能還會有construction manager ),目的是要確保工程成品會符合客戶要求,有可實施性(不知道中文描述對不對…我們私下稱其buildability,就是在這一步預測一下施工可能會存在的難題和如何解決,比如通過design,或者site utilization),施工隊伍的施工能力(人力,物力資源,用來幫助將來測算工期),提出設計難點等等…總之就是通過一系列的meeting,一方面確保成品會讓客戶滿意,另一方面提高工程質量和減少施工難度。

在設計階段,BIM會有大規模的搭建,視覺上簡單來說,就是在電腦里把實際要造的房子先在電腦里造一遍,具體到施工細節,這造一遍各種問題就會暴露出來,比如設計漏洞,各種承載問題,buildability的問題,材料和採購方面的問題,然後修改圖紙,修改施工方案,規劃場地利用,計算材料要求,直到滿意為止,與此同時隨著設計細節的完善,工期也能算了,具體施工的schedule也能出了,成本也更加清楚了。

施工方面,BIM可以作為一個監督工期和信息集中處理的工具,施工具體執行到哪一步,是快了還是慢了,快了或者剛好還好說,如果慢了BIM將幫助施工隊伍研究如何合理的加快進程,以及加快進程會對schedule有什麼影響,另一方面施工方面如果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通過BIM很快的找到答案。

維護方面,BIM將作為這個project最全最強大的信息庫,無論commissioning,維護,replacement,更改用途,還是改建,相關信息都可以從BIM里找到。

差不多就這些了,又想到哪些或者有疑問再補充吧,說實話題主這個問題比較大而且難答,真要說清楚,小到幾萬字的論文,大到幾本書才能說清楚。

現在凌晨5點41了,我就手機打字…還希望能簡單的回答你的問題,也歡迎各種大牛來補充


謝邀。剛從路橋設計院苦逼畫圖工轉到軟體公司建模工,大概快一年的時間了,可能答非所問,談一點對土木交通行業bim的認知。土木交通行業推行bim是最近兩年才開始的,現在的情況是各大軟體平台相互競爭比較激烈,都在爭搶客戶,事實上這些軟體都不是特別的完美,可以說各有所長,要依據設計院自身實力來購買使用以及後續開發。在目前階段,大部分單位都處於一個翻模階段,就是先有二維的設計圖紙或者文件,然後再進行三維的模型創建,主要是為了展示效果或者做招投標使用,能把整個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做下來極其極其少。規劃階段現在bim的應用主要突顯在設計速度快,展示效果好,方案變更易操作,為後續詳細設計提供參考。設計階段先階段各大平台還不能代替之前的設計軟體,可以起到一個輔助設計的目的,不過後續軟體陸續開發,滿足設計要求也是指日可待。施工階段涉及更多的是模型的應用,比如模型與現場工程管理進行掛鉤,進行一些模擬施工,各種碰撞檢查,4d甚至是5d施工管理的等等吧,個人感覺對施工單位意義還是挺大的。後期維護就涉及到工程管理系統了,這個方面目前例子很少,個人了解的一些也都是一些定製開發的管理系統,具體運用沒有見過。前面這些階段如何銜接好,主要看你選擇的軟體平台有沒有做全生命周期工程的能力,至於怎麼銜接,這個目前我還概括不出來 ,那是我們項目經理操心的問題。


謝邀,設計企業也待過施工企業也待過,那麼就來寫一寫我所見到的吧,目前國家有政策扶持,所以設計階段用的還是很多的,不過一般而言只是有二維再翻模而已,除非了甲方特別要求的。目前的確能達到Revit出圖的水平,但是做到什麼地步就看項目需要到什麼地步了,可能只有建築翻模做個漫遊動畫什麼的,也可能全專業配合直至出圖。然後是施工階段,我所了解的目前大部分施工企業依舊也只是翻模,也依舊只是為了在造價成本中撈點什麼。甚至於因為知識產權的問題,設計階段的模型並不會真的到施工階段去,所以施工階段是重新翻模的。施工同樣也需要招投標,這時候模型也就是為了搞個三維弄個噱頭硬性條件而已。總之,如果說我國的BIM應用在設計階段是比較成熟的話,施工階段還處於摸索階段,除了幾個中字頭的施工企業,大部分還在做表面功夫,落實還需要時間和政策的引導。


不要扯太多,先從設計階段入手應用,讓畫圖狗不加班開始吧


感謝邀請

說實話,針對這個問題就如問題本身所說「應用廣泛」,但並沒有「廣泛應用」,我是從事施工的,幸得邀請,就從施工角度來說說。

問題就簡化成「在工程施工中能用BIM做什麼?」

現在的大多數施工單位(國內),從工程的發包形式就決定了所需要做的事情,在落到實際工作就是接活和幹活,也就是投標和施工,深層次一點就是成本(現階段其實很難做到),就說說投標的施工這兩方面。

第一,投標,應著國家的發展,稍微有些規模的施工單位都有了再投標中用BIM做動畫展示的應用,也不外乎就是個虛架子,搞個動畫吸引眼球,比傳統的PPT展示看起來更高端了一些,最主要還是用了這個(哪怕在技術標中提到用這個),都能給加點分,其實對於出錢的老闆來說是額外增加了成本(這些成本向上估計很難搞到彌補,那麼將來接到工程後從哪裡收回,自行腦補...),但一切都是為了接活,也沒辦法,所也在這中間的應用其實大多數情況都是是被動的,不用不行。

當然也不乏真正用的好的,一個團隊的運行是需要資金的,普通的公司,中小企業很難維持這樣一個團隊,所以都是外包給人做,自己沒人會或者自己人搞不來,這就導致一個問題,就是花了錢請人做給一個LOD400標準的模型,自己拿到手也只是徒有其表而已。那些大的企業有團隊有力量,但往往龐大的投標任務下,時間緊,任務重,出來的東西拿來展示可以,但不能用於後續施工,或者投標期間的成本核算,所以我說深層次的成本控制現階段很難做到。

隨筆續:

上述淺談了一下在經營中應用現狀,在一切「趕班超」的大環境下,想達到真正的軟體理念的初衷,其路尚遠...

時間不多,針對這個問題,應該調整一下思維方式,從施工中BIM能做什麼更改為我們要求它做到什麼,那麼就可以引申出在施工中有什麼是現階段(傳統的成熟的施工、管理方式)做起來很麻煩、很機械、不確定、對專業要求起點高、溝通不易(有誤)等等這些讓我們感到佔用大量時間做的事情,需求導向,這樣子由我們提出要求,讓BIM來替我們實現。

更改這個思維很重要,不要把這玩意看的很神秘很高端,它只是一個工具而已,所有工具都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來進行的,目的是更方便的使人達到想達到的目的。

那麼在施工中我們會覺得那些事情做起來很麻煩呢?每個公司、每個管理人員都有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我列舉幾點供參考:

1、有些地方構造複雜,二維圖紙看起來不方便,不直觀,給工人交底麻煩,可以藉助「可視化」的應用來解決這個問題(最基礎的應用);

2、有些CI形象的展示(主要用於迎接領導檢查,施工單位的都懂,不說了);

3、設計院給的結構圖建築圖一建模對比,容易找出設計缺陷(如果有),最重要的是機電綜合管線的排布,我覺得這一點是時下最值得運用的地方,特別是大型綜合體,管線複雜的地方,特別容易出現問題,機房佈管線、淨空高度、梁墻開洞等等,用傳統的CSD綜合布線圖來進行錯漏檢查很容易出現疏漏,真正到了施工的時候就麻煩了,一個孔開的不對,或者無壓管放坡距離長了,就會容易產生碰撞,現場就要加彎頭等等,這裡面就導致現場到辦公室再到會議室再到設計再到飯桌解決,耽誤工期增加工作量,協調量,當然了,不知道這一點對施工單位接活的初衷是否有衝突(這話不能說太透,啥問題都提前發現解決掉了,咋變更...打住了),但是我相信應該沒有那個施工單位會故意拖延工期的,畢竟做的快才能正在掙錢,省成本。這點也是基於可視化和軟體的碰撞檢查來提供綜合佈線方案解決問題;

4、材料統計麻煩,量不清楚,相信很多施工單位的朋友都會碰到這類問題,就拿機電管線彎頭來說,常常一個項目做完,倉庫裡剩餘一大堆彎頭、閥門等等,這退貨就麻煩了,周轉也不容易,處理起來不省心,如上條,提前預佈置好了,可以通過軟體自動生成材料的相關報表,這個表再結合現場損耗,應該是八九不離十了,這點是基於了參數化的應用;

5、模擬施工,動態管理,說實話,這是終極目標,每個老闆、項目經理都想實現這個,但現階段來說太難了,據了解還沒那個項目能真的做到現場與軟體同步,成本與現金流、計劃與變化、合同與利潤等隨時隨地雲平台5D管理,要哪位朋友見過或者知道的,還請不吝賜教;

等等如是這般,結合自己實際的困難,找BIM這工具,看能不能解決,讓自己在管理或施工中能改善固有的方式更高效率、更精確的完成工作才是我們用這個工具的目的,當然用起來趁手還少出錢,這才是真的好。

設計施工一體化的工程,用這個其實挺好...

在此基礎上(我相信,人的慾望是無限的,解決了這個,又會有那個問題出現,畢竟這才是進步的源泉),再去對工具提出要求,選擇工具,再到改進工具。

基於上述理念,跨界對設計的階段的諸君提醒一句,你們擺脫不了無盡的改圖,有了BIM更加會增加你們的改圖(當然了,這個工具會大大降低改圖中的工作錯漏問題),只要從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講你們應該就能深有體會了,一開始從手繪的時候一套圖要幾個月完成,交給業主後改動所需要的成本太高(主要是時間),後來有了CAD,出一套圖大約3~5月,交給業主後多續改動所需要的成本降低(主要是時間,改一下大約半月幾天),現在有了BIM,出一套圖...非設計單位,我無法確定,但我知道,有了BIM改一下建築設計只要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就可以完全的展示給業主看,確實方便直觀,滿足了上帝上一分鐘的要求,那麼下一分鐘...再下一分鐘...好了,設計的諸君自己體會...

提問第二個,各環節如何銜接?

這個問題指規劃、設計、施工、維護之間的銜接嗎?直接點說,在有詳細的標準(例如國家規範GB這樣的)的情況下,業主出錢,一級一級這樣往下給,規劃設計給模型施工單位,施工單位能按模型圖紙施工的情況下進一步完善各類基礎信息,最後交到政府、業主手裡,業主再給運維單位,就是這樣的銜接,最終做到運維單位點開一個燈知道這個燈的所有信息(品牌、廠家、施工日期、詳細參數等等),方便更換維修,方便改建拆建,這就算銜接到位了,業主錢也搭進去了(對業主究竟是賺是虧,我相信全透明了,對業主才是真正的受益者),但究竟如何協調中間的問題,那就難了...

總的來說這個問題問的太廣泛了,如果細緻詳細的一條一帶說清楚恐怕不易,隨筆所寫也是大概,不成邏輯,如有得罪之處還請見諒,其中錯漏還請批評指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是那句話,這工具用起來趁手還出錢少,才是真的好。

謝謝!


謝邀。

1.第一個問題:規劃設計施工運維,以前是怎麼干,BIM也是怎麼干。BIM只是一種新的方式,一種新的實施手段,一種更加好的工具。比如,以前坐馬車,現在可以開汽車去。比如以前寫信進行交流,現在可以發電子郵件,可以打電話。更便捷更有效而已。

2.第二個問題:銜接方式就是工作流程配合方式,以前各個工種怎麼配合,現在也差不多。只是更加直觀、更加高效吧。各個工種之間流程更加便捷。前面的答案裡面好像也有,放到雲伺服器上吧,大家都參與。

如果只想看問題的,我已經回答完了。

以下是我自己的了解,本著交流學習的目的吧。自己平時也想總結,只是常常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3.我做過BIM建築施工圖設計,其實這個以前叫三維設計吧。目前做的BIM施工圖翻模。當時做正在做施工,2013年年末了解到Revit這個軟體吧,當時想的是要利用這個工具來解決施工中的問題。

4.以下情形純屬個人虛構,若有不符合現實的請提出一般操作流程吧,我也想多了解學習:

(1)規劃拿到地理信息、地理現狀圖,裡面包括現有建築等全部地形信息。這個信息已經是三維或者說要進行加工成三維信息模型。然後在這個信息模型裡面進行建築總圖布置。

(2)在規劃完成後,再把規劃的三維信息成果給建築設計,設計師在規劃基礎上進行建築總平面布置,我所了解的是建築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那麼和以前的區別還是所有信息都是真實數據。不是以前效果圖公司的模型,後面進行施工圖繪製的時候還要進行修改。而且這個過程也不需要畫圖。圖形全部是通過模型導出來的,出圖的時候只是進行標註和布圖。

(3)施工拿到圖紙可以進行按圖施工,可以通過施工深度模型進行統計工程量,進行招投標,利用信息模型開展施工活動,比如場地開挖、工期計劃、施工方案編製、施工用料計劃,都可以通過信息模型提取可靠數據,在所有施工實施之前進行一遍全真模擬。檢查問題(當然,我覺得完全依據這個流程問題會很少的,幾乎沒有,我之前所在的公司的BIM建築施工圖就可以實現這個目標)。

(4)運維的我了解的更少,對運維的工作內容也不太清楚。但是作為一個已經建成的建築信息模型。要進行維修設備、功能改造等,可以在建築信息模型中進行模擬吧。

5.現實情況是,其實作為熟手可以直接用以前的地形圖就做好規劃,可以直接進行建築方案設計、繪製施工圖紙,可以進行施工。用工地一個熟手的原話說,先按照圖紙施工,不對的地方現場再調整。考慮那麼多沒啥用。事實也是如此,對於一個熟手來講,不只是局限於施工吧,以前都可以用老辦法做好,可能大家都知道會存在問題,但是也可以做的,何必用著看著好看,老吹牛B的BIM技術。有個機房的優化,具體我沒做過,當時已經施工了,所以按照原來的來做。現場施工人員根據自己的經驗經歷調整,最後得到了一致好評。我有次問現場施工的老師傅,這個機房風管和BIM模型有多少不一致啊,他說改了70%左右。我當時很驚訝。因為現場的經驗豐富的人也可以處理所有問題。而且還可以獲得大家一致的很好的評價。作為一個BIM翻模人員,也就覺得這很正常了。我自身的實踐經驗很欠缺的。

不過我做BIM施工圖的時候確實用於實際出圖施工的。老闆解釋為啥只用在施工圖階段的是這樣說的,方案階段變化太大,而BIM做起來比較慢,所以就不適用,先用傳統DWG圖紙和效果圖來解決。

6.至於吹牛這個,感覺真不是BIM的優勢,做效果圖沒有3DMAX好看,做動畫沒有其他動畫編輯軟體強大。但是,如果你會用PS,會用3DMAX,會用某些動畫編輯軟體,某些動畫特效軟體,可以受到廣大運用BIM公司的熱烈歡迎。因為,大家步調一致注重的是宣傳。有人這麼給我說過,你這麼做,我哪裡看得懂啊?是的,需要學習工程製圖吧。也許就是為了宣傳,為了讓每個人都懂,即便是沒有工程製圖的知識的人。機械行業的三維設計,比如飛機製造吧,很早就用到三維設計的,是不是也要求每個人都看懂呢?我現在大概就是一個BIM模型翻模工人吧,做出來的東西只能看看,包含了信息,但是很多不真實。不過,我了解的純翻模還是賺很多錢吧,因為這方面需求還是挺大的。不過不是我哈。

7.最開始,我學習Revit只是為了解決我在施工中的問題,但是Revit並不是BIM的代名詞。還有很多其他的軟體,在不斷的尋求途徑去解決工程中實際遇到的問題。我只是覺得在2015年做BIM施工圖的時候還可以的,也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吧。很多時候真是力不從心,就施工來講,牽涉到的東西很多,很多,包括管理、軟體、軟體使用熟練程度。

實際工程中,土建施工的時候,很多設備供貨商都沒招標。專業分包單位都沒招標,所以要用好BIM估計得更改工程實施的流程吧。也許設計階段開始做也行吧,我當時在重慶的時候是BIM建築施工圖設計,感覺也挺適用的。


其實搞過系統工程的,就會明白,BIM的理念,就是個系統工程。總體上說,BIM很好,全才才能搞。但有全才,用不用BIM意義就不大。從目前建築安裝的現狀來看,設計階段沒有直接使用者參與,就無法真正實現全壽命設計。所以,它對設計的作用有限。最大的用途,可能還是在施工階段。對進度,成本的作用明顯些。自然由此也能提升質量。由於可以提供三維模型,比較直觀,可提前協調專業交叉引起的衝突。當然,如果整合得好的話,可以將重複工作量降低到最小。


謝邀。

規劃階段我並不是很熟悉,作為現場的BIM實施人員只能告訴你以下三個階段:設計、施工、運維。

目前,我國的BIM技術並不是很成熟,在設計階段一般是翻模,施工準備前期做碰撞檢查,形成碰撞報告。在會議上進行碰撞問題的交流(五方:設計、建設、施工、監理、bim)。

施工時深化圖紙,就是管線綜合排布。機電工程各種管線、系統錯綜複雜,現場施工過程中容易出現管線碰撞過管線間隙過小導致的無法安裝等情況,造成直接返工材料浪費,甚至可能出現延誤工期,通過管線綜合排布可以使得各系統管線在建築空間上佔有合理的位置,既滿足各專業要求,又整齊有序、節省層高,減少二次拆改,加快施工進度,降低成本,保證管線施工的可能性、維護性及日常的使用性,也保證一定的美觀性。利用BIM技術可視化效果,在未施工前就可以把具體的碰撞點精確定位,避免施工工期的延誤及材料成本的增加。與設計及時溝通避讓原則,對BIM模型進行綜合優化,最終得到一個合理的管線綜合排布方案,與施工班組交底,避免再次碰撞問題,效果非常顯著。

虛擬漫遊 基於建立好的BIM模型,對複雜施工位置,進行可視化查看,發現施工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便在實際投資、設計或施工活動之前就採取預防措施,從而達到項目的可控性,並降低成本、縮短工期、減少風險,增強施工過程中的決策、優化與控制能力。

進度管理 5D進度模擬,可查看計劃與實際進度對比以及工期是否提前或滯後。 為項目提供了時間上的數據,通過三維模型把時間、造價信息進行結合,查看整個建造過程中的造價曲線隨時間軸曲線增長的具體數據。

運維階段:搭建自己的私有雲BIM平台,所有的項目內容、軟體都放置在雲平台,為整個項目團隊進行服務,可以開通多個賬號,多方上傳資料。


謝邀。

其實,經過這麼幾年的發展,業內人士也都基本上形成一種共識,BIM在全流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Information),也就是說,信息數據是連接各階段的主要紐帶。讓數據流在建築的生命周期過程中保持連續、不丟失,即在不同的階段更加高效的利用上一階段的已有數據,進而增加新的數據到數據流中,能夠形成一個基於各項數據的完整的信息庫,從而方便人們對整個項目的管理。

當然,以上是我們的美好願景,具體實現還要漫長的路要走,還是先從逐步普及BIM設計開始吧。


好大的問題,現實是參建各方各懷鬼胎,而沒有通力配合就意味無數的返工,單是設計,一般甲級內部能理順就不錯了。話說當年有家建材商,發明了東西沒人用,一氣之下自己開發,施工單位又難找,索性再加個資質,現在部里的大爺又喊bim,總承包的優越性要體現出來了啊。


你問的太泛了…

要說銜接的話,從建模開始其實它就貫穿了整個項目周期!草圖之類規劃,二維設計方案cad出圖,rv建築、結構、機電建模(模型可以賦予各種具體的材料、尺寸、型號…等信息),進行組合模型,方便指導施工。

由於是三專業三維整合,其優勢有以肉眼或者軟體判斷二維所很難發現的構件碰撞問題,大大降低返工損失(也是目前主要用途之一)。

模型可用於nw、fuzor等做單項、全周期施工動畫和漫遊模擬(便於指導施工及控制工期),加以lumion、AE、AI、ps等做實景虛擬動畫(滿足業主噱頭要求)

又因其各構件帶有精確的信息,也方便後期運營維護,出事責任明確


自覺沒有發言權。但感覺沒有什麼銜接可言,軟體、平台很多,數據交換存在壁壘,大平台想壟斷,小工具也有很多。推進大土木IFC標準的創建和規範交付,也許有希望


謝了個邀。

我進入BIM行業不久,三年也只是個小學生,能力有限歡迎交流。

現在BIM默認為:方案,設計,建造,運維四個階段。

現狀:我國BIM目前處於初級階段,

方案階段沒有深交,只是接觸過扎哈的開羅城項目,有方案比選是有BIM介入的,國內BIM技術在方案階段的運用不多。

前期的設計階段還是先二維設計,再三維翻模的工作模式。原因是工作周期和資金都沒有給予支持。通俗的說是,10元一平米設計費不會因為用了BIM技術漲個一塊五毛的,時間上還是和傳統設計周期一樣不會多給出時間。就上海項目迪斯尼項目第一期是用了,二期的玩具總動員項目用的更深更細。單平米為1500,這也不是主動實用BIM技術的,業主要求使用。具體不展開說。

建造階段中建三五八局做挺好,民間萬達也很出色。去年年底(2016)萬達在BIM上招標2.3億,為的自己集團公司服務。八局的BIM中心為集團服務,各個項目上又是自己組建BIM團隊。集團公司的BIM能力相當強但是這二者分開,這種模式利弊不展開說。

後期運維國外是有做的比較好的,有美國的ArchiBUS。目前在中國用於學校方的運營管理居多。國內有做運維的公司,做的好的貌似沒有。這塊發展空間相當大。

國內還是前期翻模,後期翻模,運營翻模。

銜接:據鄙人了解貌似內陸還沒有達到銜接這一階段,還都是各自為營每個階段各自為戰資料、項目跟進中的數據沒有流通。就像一口口的井,不斷的往裡面放水,能挖多深就多深。但畢竟是井不是河流。

個人思考:每個階段之間的BIM數據需要流通和推進使用才是促進BIM本身價值體現,不然各階段只顧自己做好就相當於是信息的孤島、衚衕、單車道。

個人認為:

  1. 預製件相關建築產業容易實現BIM應用,無論是鋼結構還是PC在加工形式、產業特性、資金鏈等運作模式相對於一般民建要優勢很多。因為階段少,多專業協同相對低BIM更容易實現。

  2. EPC總包模式無論是BIM管理在項目上的地位、優先順序,貫徹能力都要強很多。

  3. 設計院使用BIM技術有助於提升設計質量,但是價值難體現。

  4. 目前已經脫離了概念普及階段,都在關心BIM如何落地。是個好現象。


推薦閱讀:

外行如何通過自學成為一名有人要的造價員或預算員?
化工廠地塊上建房子,開發商已把地下六米土壤全更換了,又在地下鋪設隔離層,會有問題嗎?(常州華潤地塊)?
大數據與綠色建築可以有哪些結合?
對於非工程專業學習工程造價?
這種木板在室內裝修中經常看到,它準確的名字是什麼?

TAG:建築 | 土木工程 | 建築工程 | B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