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引領世界的伊斯蘭文明為什麼會被西方文明逆襲?


歐洲天主教完全禁止讀書識字除非被閹割斷子絕孫,伊斯蘭是唯一可以讀書的地方,其實根本殘缺不全沒有任何技術發展,伊斯蘭的技術只能吊打


伊斯蘭文明在中世紀無比輝煌,當時的它,直接取代了古波斯文明,打退了天主教世界的十字軍、在東方阻遏了華夏文明的西進步伐,甚至,還攻滅了歐洲文明的嫡脈象徵——東羅馬帝國,將君士坦丁堡這個曾經的歐洲文明圈最大城市收入囊中,並給它取了一個伊斯蘭味兒十足的名字——伊斯坦布爾。而在文明發展水平上,伊斯蘭文明也可以成為中世紀人類世界的佼佼者,不僅遠超基督教、印度文明,就連作為農耕時代典範的華夏文明,比它也未有太多優勢。

但從近代開始,伊斯蘭文明由盛轉衰,從全面領先基督教文明,到被其徹底反壓。

為什麼近代以後的伊斯蘭會驟然衰落?

通常的觀點是,隨著航海技術的成熟,歐洲開發出新航線,大航海時代來臨,中東在東西方貿易中的壟斷區位不復存在。同時,歐洲文明佔領新大陸,並進行開發,獲得了全新的利益攫取空間。

靠著殖民貿易體系,歐洲文明圈的財富積累持續攀升,直到突破臨界點,引發工業革命,並從此確立了基督教世界對伊斯蘭的碾壓級優勢。

這種說法當然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細究下來也有其問題:

西方的確靠海外貿易發家。但說到海貿致富,伊斯蘭才是這一行的祖宗。中世紀時,阿拉伯商人便遍布印度洋,通過海貿大發橫財,而那時候的伊斯蘭世界,其文明之規模和質量也都遠超歐洲。即便後來因著新大陸的發現,歐洲文明生存空間大幅拓寬,但起碼在工業革命前,鑒於新大陸開發水平依然有限,且財富轉運回歐洲的成本太過高昂,故而對亞歐大陸政治格局的影響還沒有那麼明顯,伊斯蘭依然有反超的機會。

再者,伊斯蘭世界與歐洲文明圈的地緣關係十分緊密,尤其是中世紀晚期的伊斯蘭世界代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其地處近東,對歐洲的變化可以較快感知。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便伊斯蘭文明在近代化的起步階段稍慢一步,但這種差距也應該不會太大。靠著伊斯蘭世界幾百年來的雄厚家底,起碼在工業化的早中期,追趕西方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過,這一切只是夢囈。現實是,伊斯蘭並沒有追趕乃至反超,而是眼瞅著歐洲大步向前,把自己遠遠拋諸腦後。

這是為什麼?是伊斯蘭世界思想封閉守舊,抑或內亂紛呈,影響了轉型?

不錯,當時的伊斯蘭世界是比較封閉,奧斯曼土耳其和伊朗薩法維兩大帝國也是常年廝殺,可是中世紀的歐洲,其保守程度較伊斯蘭有過之而不及,內部同樣是斗的昏天暗地,憑什麼西方就可以突破這些桎梏,完成轉型?

那麼,到底是啥組織了伊斯蘭世界的近代化?在雲石君看來,根源在於伊斯蘭利益驅使模式的先天局限。而這一局限性背後,又反映出中東地緣條件上的結構性缺陷。

不管是中世紀的伊斯蘭,還是大航海時代的西方,二者的原始財富積累,都極度依賴于海外商業貿易。當然,歐洲移民同時也在新大陸從事種植業開發,不過這些新大陸的財富增量,仍舊得通過貿易的形式迴流歐洲。

財富創造渠道相同,不過在財富使用方面,歐洲和伊斯蘭之間卻有極大的差異:

所謂財富使用,無非是兩種:一為消費,二為投資。

說到消費,這個大家都一樣,無論是穆斯林還是基督徒,辛辛苦苦找到錢,都是要吃喝玩樂的;不過在投資領域,西方與伊斯蘭的思維卻有很大不同:歐洲更傾向於將財富投入到本土的工農業開發,通過推動生產力進步與生產技術的提升,以冀圖在未來獲得更多的財富;而伊斯蘭世界則不同,它們大多選擇擴充軍備,通過搞對外武力征伐,來謀取更多好處。

西方與伊斯蘭為何會有這種差異?這跟雙方各自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

首先是氣候:歐洲氣候相對溫和,降雨也充足,比較利於人類生存。雖然古代的西方文明大多集中於氣候更佳的南歐,但實際上,西歐、東歐、中歐甚至北歐,也都具有不錯的開發潛力——只不過古代落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限制了西方文明對這些相對惡劣板塊的開發能力罷了。但到中世紀晚期,西方文明經過千年發展,業已具備了大規模開發本土的能力,而海貿帶來的收益,也為本土開發提供了物質支撐。所以,本土開發與海外貿易,共同成為歐洲資本積累,進而引發文明質變的主要路徑。

但伊斯蘭不同。作為伊斯蘭文明核心區的中東,是出了名的乾旱少雨,開發潛力嚴重受限——歐洲無非冷點,但淡水資源充足,隨著人類技術水平的發展,北溫帶。甚至亞寒帶,都已經凸顯出開發價值。不過中東嚴重缺水,這就沒辦法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淡水,技術再先進也是枉然。

當然,也不是全部地方都缺乏淡水,像奧斯曼土耳其的核心板塊——小亞細亞半島與巴爾幹,淡水資源就比較充足。可這兩大地區多為山地高原,即便可以開發,但其價值也遜於低地平原。

氣候條件的不適宜,從源頭上,限制了伊斯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可能。直白點說,雖然伊斯蘭文明可以從海外貿易中攫取海量財富,但是卻無法將這些財富用於本土再生產,而只能投入軍事上,通過對外侵略和擴張,來拉攏實力增長。

但是,軍事擴張是有個極限值得。隨著征服地區與本部核心區地緣距離的拉長,軍事開支跟征服難度都會逐漸增加,收益卻日趨下降,當這一此消彼長達到一定程度,伊斯蘭世界的利益增長也就到了盡頭。

而反觀歐洲,在本土開發跟海外貿易的雙重促進下,文明之規模、質量不斷提升,當這種提升觸及臨界點,質變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這便是工業革命。由此,歐洲率先實現由傳統農耕文明向近代工業文明的轉型。

而反觀伊斯蘭,之前的海外貿易收入業已觸頂,甚至因由於新航路的出現而逐漸萎縮,而本土又缺乏大規模開發的自然條件,文明質量不能進一步提升,最終被歐洲逐步趕上,並在工業革命後被徹底反超。

這下,輪到西方壓制伊斯蘭了。由於中東地理條件以及氣候都未發生大的變化,人類技術水平也還沒有發達到能夠大規模較低成本的實現海水淡化的程度,因此中東地緣潛力受限的局面無法根本改觀。基於此,棲身中東的伊斯蘭文明,被西方文明整體壓制的格局,直到今天依然未有改變。

不過,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既然西方文明的力量業已足以碾壓伊斯蘭文明,那它為何不乘勝追擊,將這個千年宿敵一舉剷除呢?

這倒不是西方文明主觀上不願意,而是它們力有不逮。而這力有不逮的原因,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會在接下來的《地緣政治73:伊斯蘭為何衰而不倒》一文中繼續為大家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72章——解碼伊斯蘭之第5部分。對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請訂閱作者微信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系列原創文章。


因為在絕對的科技優勢下,塔基亞式的欺騙,裝可憐也好,宗教狂熱也好,都不好用了,一些宗教吞噬其他文明,把其他文明的東西據為己有的方式不適合科技時代(??????) ?


就想問,伊斯蘭文明到底是什麼?有什麼?包括哪些?請列舉。

我們都知道,清兵入關以後,直接把中華文明拿過去用,但這些文明不是滿清的文明。仍然是華夏文明。

同樣,蒙元當年縱橫歐亞大陸,可以使用征服地區的各種文明。比如攻打南宋用的回回炮,就是從中東拿過來的,但是這個回回炮可不是蒙元的文明。

所以,伊斯蘭有哪些文明?見識短淺,有識之士可以給大家科普。

我大概猜想,伊斯蘭當時能夠領先,是因為武力擴張,直接把波斯、基督文明拿過來,「據為己有」了吧?加上,地理位置優越,是陸地上,東西方文明交匯處。海上絲綢之路,這個航海技術,是歷史積攢下來,伊斯蘭的貢獻有多少?不好說。


推薦閱讀:

為什麼西方世界沒有如同漢語一樣擁有許多相互有顯著區別的方言?
古埃及文明到底有多強?
如何看待王陶陶的文章「僵化的道德 走向滅亡的西方文明」??
腓尼基人的遷徙是否與邁錫尼文明的滅亡有點聯繫?

TAG:伊斯蘭教 | 西方文明 | 中世紀 | 文明衝突 | 中東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