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什麼確鑿的證據證明人類活動造成了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這件事一直備受爭議,以我有限的知識來看,全新世以後,工業革命以前,地球的氣候比現在更熱的時候有,更冷的時候也有。那麼今天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確實是人類活動造成了全球變暖,而不是地球氣候的自我變化?


謝 @河森堡 邀。長文多圖預警。
本來不太想寫這個回答的,因為我覺得 @大地 的回答寫的很好了,正反兩方面的觀點都照顧到。人類活動對全球變暖到底有何影響,現狀就是還不完全明確,爭議尚存。不過,多數研究者還是認同人類活動加劇全球變暖這一命題了,這裡我就不做展開了,畢竟也不是做這個方向研究的。

但在一些回答和評論里,還是能看出一些人對於全球變暖的話題存在諸多認識上的誤解。我就來針對一些評論和回答說幾句看起來有點偏題的話吧——實則是看待氣候問題時很重要的背景概念。為了和諧,防止被認為又在掛人,我把涉及到的發言者ID都馬賽克了。

-------------------------

1.碳循環的穩定及失穩,與生物圈的關係。

在 @大地 的評論區里,我見到這麼一段話:

這個觀點令我大吃一驚:如果連碳循環這個基本的概念都沒有建立,就討論起碳排放來,這就容易鬧笑話。

地球上的一切物質都處在有序的循環過程里,無論是涉及大氣、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碳循環,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水循環。

(碳循環示意圖)

(碳循環,另一種表示方法)

--------------------------

簡要將三個圈別的碳循環途徑列一下:

水圈:二氧化碳——碳酸根/碳酸氫根——分解成二氧化碳/形成碳酸鹽(如碳酸鈣)——少數發生沉澱,進入岩石圈(石灰岩、白雲岩、珊瑚礁骨架、疊層石等)【全途徑以年為單位】

(澳大利亞的現代疊層石)

生物圈:

第一步: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有機碳—(經過食物鏈)—大部分分解,釋放二氧化碳【全途徑時間以年/十年為單位

第二步:少數作為不可溶有機碳進入岩石圈——轉化為化石碳(煤炭石油天然氣)【全途徑時間約為十萬/百萬年

(生物圈碳循環的第一步)

岩石圈:

無機環節:水中碳酸鹽發生沉澱,形成碳酸鹽岩/烴源岩——地質抬升,風化作用釋放碳酸根/碳酸氫根進入水圈——地質沉降,熔融轉化為岩漿中的揮發組分——火山活動,釋放二氧化碳【全途徑時間約為百萬年/千萬年/億年不等】

(主要體現岩石圈碳循環的無機環節和淺層部分)

(體現岩石圈碳循環的深層部分,圖引自Nature Geoscience)

有機環節:水中有機碳發生沉澱,形成烴源岩——地質沉降,轉化為煤炭石油天然氣——地質抬升,風化破壞釋放無機碳及小分子有機碳(甲烷等)進入大氣(如瀝青湖、加拿大油砂、淺層煤田自燃)/地質沉降,受岩漿活動燒毀轉化為無機碳——部分無機碳進入岩漿,通過火山活動重新釋放【全途徑時間約為百萬年/千萬年/億年不等】 (主要體現淺層的無機環節和有機環節)
在所有的碳循環途徑中,岩石圈中發生的碳循環速率最慢。但也正因其體量巨大、循環緩慢,才成為地球上最大的碳庫。

在自然界的狀態下,經過四十多億年的協同演化,生物圈與另外兩個非生物圈之間已經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形成了一條二氧化碳——碳酸根——有機碳——無機炭——二氧化碳的循環鏈。任何一個鏈條的微小變化,可能都不會導致整體的崩潰。但是,如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巨大的變數,無論正負,體系的崩潰就變得需要嚴肅對待了。

------------------------

在地質歷史時期,碳循環的鏈條曾經出現過多次重大變故,結果往往是慘重的——

1.光合作用植物的橫空出世,過多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認為可能是雪球地球發生的主要因素。

2.植物登陸後的泥盆/石炭紀,木質素的出現讓森林急速擴張,但當時尚未演化出能夠分解木質素的物種,大量的二氧化碳被固定成生物圈裡的活動有機碳,然後由於缺乏分解者,大部分轉化為岩石圈裡的化石有機碳(石炭紀形成了海量的煤炭)。結果呢?又一次嚴重消耗大氣的二氧化碳,在石炭末期全球又一次變冷,發生了不大不小的一次滅絕。

3.二疊紀末期西伯利亞大火成岩省的劇烈活動;或者各主要板塊發生造山運動、拼合成盤古大陸的時間太久,長期風化的結果導致岩石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導致大氣的溫室氣體量嚴重增加,產生極為嚴重的溫室效應,氣溫急劇升高,出現嚴重的全球性海洋酸化(碳酸鈣缺乏事件);進而可能導致洋流中斷,也導致全球範圍的洋底大缺氧。其結果是地球生物發生前所未有的海陸空超級大滅絕,95%的物種永遠被抹去。

(這部分內容可以去這裡了解更多地球演化中有哪些超乎人想像的現象? - 生物學 - 知乎)

(石炭末期的大冷卻和二疊末期的大升溫)

(地質歷史時期CO2濃度與主要冰期的對應關係。CO2濃度不是唯一影響冰川期的因素,但冰川的範圍與CO2濃度存在正相關。)
(引自Myers T S. Palaeoclimate: CO2 and late Palaeozoic glaciation[J]. Nature Geoscience, 2016.)

類似的歷史我還可以繼續舉,很多。但需要注意的一點在於,這些重大變化,都還是在完全自然條件下發生的,碳循環系統的緩慢變化。

換言之,地球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如人類這樣快速改變碳循環的先例。 地球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如人類這樣快速改變碳循環的先例

地球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如人類這樣快速改變碳循環的先例

地球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如人類這樣快速改變碳循環的先例

(重說三)
---------------------------------------
碳循環平衡的視角下來看,工業時代以來最大的變數可以歸結為這麼幾個:
a.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焚燒石灰岩製取混凝土——從岩石圈人為釋放大量有機碳和無機碳進入大氣。
(1)煤和油氣自不必說
(2)混凝土原料之一是用碳酸鹽岩燒制的石灰,氧化鈣。從碳酸鈣到氧化鈣,二氧化碳從岩石圈裡轉入大氣層。蓋房子造成二氧化碳的凈增加,沒想到吧,2333。(但混凝土據說也會吸收二氧化碳,這個影響的重要性可能還有待討論。)

b.伐木排澇圍湖,森林、濕地、沼澤數量大量減少——破壞生物圈的固碳能力,進而減少從生物圈進入岩石圈的有機碳/無機碳數量。
(1)砍伐森林的數量不用我說
(2)濕地/沼澤系統是陸上重要的成煤環境,即固碳環境。然而大量的濕地/沼澤隨著人類活動被開發為農田。

c.人類行為增大了自然風化釋放二氧化碳的速率
(1)森林破壞水土流失,基岩的暴露範圍擴大:釋放無機碳速率增加
(2)酸雨加強,對基岩的化學腐蝕力提升:釋放無機碳速率增加

d.人類對水體的影響對二氧化碳被生物圈和水體的吸收環節造成何種影響,我還不太了解。

據評論區反饋,主要影響可能是引起海洋酸化,水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而有弱酸性傾向。一是海洋酸化導致大量珊瑚礁死亡,二是浮游生物的死亡。若這兩點屬實,那就是進一步降低水圈的固碳能力(無機和有機)。歡迎進一步補充。

-------------------

一增一減之間,直接導致第四紀以來自然界碳循環的穩定性被打破——注意,一定要強調是第四紀以來,因為每個地質歷史時期的碳循環面貌都存在不同。二者的疊加,顯然是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呈現上升趨勢,並且這個上升的速率前所未有。

(圖片引自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 NASA Global Climate Change,不對數據真實性負責)

(圖片引自Earth#x27;s carbon dioxide levels to hit 400 ppm)

(圖片引自Apple Issues $1.5 Billion Green Bond)

(以上三個圖本質上是一樣的,23333)

------------------------------

對地球科學領域熟悉的朋友,可能或多或少都了解一點米蘭科維奇旋迴。一種天文軌道因素控制地球氣候的方式。它使得地球的溫度呈現周期性變化。從這些圖裡可以看出,地球的二氧化碳含量也在短時間內呈現周期性變化,可能與米氏旋迴有一定關係。但是,最近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呵呵,已經喪心病狂了。這完全已經超過了自然因素調控的範圍,是現代碳循環正在失穩的一個跡象。

--------------------------------

歷史上這麼高是啥時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地質歷史上用了多久升起來的?

我不想說話,你們自己看——有沒有這麼快過,幾百年。

時間順序從右向左,引自Climate Change - scientific discussion,不對數據真實性負責

結論是,沒有。地球自身的調節能力,要在幾百後面加個萬字。
---------------------------
有人說,細菌每年排放多少多少億噸——沒錯,但這個排放在最近幾百萬年來皆是如此。一個自然穩定的量不會導致碳循環的平衡被打破,但人類活動導致的小小變數卻可以在幾百年的時間裡累積,導致碳循環崩潰。就像巨型火成岩省噴發可以極快摧毀碳平衡一樣。

我們絕對不能用一個早已穩定的所謂自然排放量很大,來忽略人類活動造成的【看起來並不大的】碳循環變數:燃燒化石有機碳導致二氧化碳的絕對排放增加、砍伐天然植被造成生物圈吸收二氧化碳的絕對減少。我甚至懶得提農作物面積增加和養牛——一個光合作用,一個吃糧放屁,搞不好這兩個平衡了呢?吃多少糧對應了糧食作物固定了一定量的碳,放多少屁則對應排放了比吃的糧少一些的碳(打頭拿去長肉了),掐指一算,可能還有利於減排呢。
--------------------------
地質歷史經驗告訴人們幾件事
穩定的碳循環是保證當時生物界穩定的前提;碳循環的重大改變極有可能引起大滅絕;地質歷史時期中,緩慢的碳循環變化都曾導致過全球溫度變化而引起大滅絕(或者作為主要原因)

那麼,我提一個問題:在人類文明歷史時期中,急速的碳循環變化會導致什麼? 別扯什麼歷史文獻里的那些橘子大象,好好看看碳循環崩潰以後的結果吧!這完全是兩碼事!

你以為科學界只是擔心哪個國家的GDP受損嗎?

不是,他們擔心的只是【虛無縹緲的】人類世大滅絕,Anthropocene Extinction

+++++++++++++++++++++++
通過評論區反饋的情況,基本上集中在以下幾點:
1.CO2對氣候的作用尚不明確;
2.不相信人類導致的這點CO2增加會產生嚴重後果。
對此,我的評論是,請仔細閱讀。一樣的話我也不願老說,累。

是的,現代的CO2不如地質歷史上某些時期高,CO2濃度快速增加這個因對全球變暖的這個果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但這兩者完全不影響現代碳循環已經被人類工業活動打破的事實。

+++++++++++++++小節分隔線A++++++++++++

2.尺度的把戲。

尺度問題,是觀察現今與地質歷史時期內的氣候變化時,必須要拿捏準的一個標尺。

誠如許多人提到的,中外的歷史文獻都記載了歷史時期上比現今冷或者熱的時候。不僅歷史文獻這麼說,地質記錄中同樣反映出這一點。就像前面的一個圖反映的,地質歷史上,CO2濃度和溫度比今天高的時候多了去了,so what?

換一個版本也無妨——

Geological CO2 Joke

看起來,似乎地球歷史時期的CO2濃度是一個一貫下降的趨勢嘛,現在的一點上升沒什麼好擔心的吧。

那麼就選擇一個局部放大一下:

(圖引自Paleoclimate implications for human-made climate change - Mahurangi Magazine)
看起來,新生代(Cenozoic,6550萬年,a圖)至今的尺度上,溫度逐漸下降;
看起來,上新世(Pliocene,533萬-238萬年)至今,溫度逐漸下降,且波動越來越大;

但是!更新世末期(42萬年以來)至今,溫度呈現明顯的周期變化。

這種明顯的周期關係,就是所謂「Vostok冰芯講述的故事」——(下圖與上圖的時間標尺是反的)

(引自經典paper:Petit J R, Jouzel J, Raynaud D, et al.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history of the past 420,000 years from the Vostok ice core, Antarctica[J]. Nature, 1999, 399(6735): 429-436.)
(a曲線為CO2含量曲線;b曲線為溫度偏移曲線;c曲線為甲烷濃度曲線;d是氧18同位素演化曲線,反映冰蓋總量,正值表示海冰量少;e是南緯65度於6月中旬時,單位面積接受太陽輻射能量曲線)
看清楚,底部才是時間標尺

看起來,CO2濃度和CH4濃度,在過去的42萬年與溫度曲線吻合的很好;

看起來,海冰總量與北緯65度6月中旬太陽輻射量,在過去的42萬年里吻合的也很好。

這四個周期性,是任何會看數字和曲線的人都能夠理解的直觀現象。而上圖的最左邊,也就是現今的時刻,這個世界正處在一個新周期的起跑線上。

-----------------------------

這篇Vostok冰芯的經典論文里,上一張圖廣為人知。但是第二張圖知道的人可能不多。這是一張進行米蘭科維奇旋迴分析時使用的頻譜分析結果圖(然而我並不太熟悉這個方法…其實很想學T。T米氏旋迴通過地日關係的周期變化,影響地球接受到的太陽輻射量,體現為地表單位面積接受的太陽能量發生周期變化(上圖的e曲線),從而導致其他指標發生自然波動。

這張圖是用來表示,前圖中的無論CO2濃度、CH4濃度還是溫度變化、海冰範圍變化,都遵守米蘭科維奇旋迴式的周期樣式。米氏旋迴是一個互相包含的複雜周期系統,一個大旋迴里包含若干中旋迴,每個中旋迴里繼續包含若干個小旋迴。具體識別每一個旋迴是一項不太現實的工作,實際操作里通過識別旋迴的頻率來尋找周期級別關係。

我們看到的這幾種曲線的每個大小旋迴,都遵守米氏旋迴的時間間隔,並互相疊套。10萬年的大周期發生的頻次最高——前圖中可以顯著識別4個十萬年級別的周期 ,偏心率短周期;後面的幾個周期相互疊套,一眼難以識別;CH4除了有顯著的十萬年偏心率短周期外,還存在較明顯的2萬年歲差周期

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過去42萬年來,地球的CO2濃度、CH4濃度、溫度、接受的太陽輻射強度符合米蘭科維奇周期律。

關於米蘭科維奇的一些有趣細節,有興趣者可以閱讀丁仲禮院士的一個review:
丁仲禮. 米蘭科維奇冰期旋迴理論:挑戰與機遇[J]. 第四紀研究, 2006, 26(5):710-717.
米蘭科維奇冰期旋迴理論_百度文庫
---------------------------
利用米氏旋迴體現的地球自身運動之周期性,和自然環境的常規穩定慣性,人們可以預測下一個米氏周期內的一些情況——之所以可以用前幾個米氏周期情況來預測下一個米氏旋迴的情況,是因為10萬年的尺度上可以排除構造運動對周期性的干擾——這個時間尺度上,米氏旋迴說了算。

於是,下一個周期內某些氣體指標的自然上限值被欽定了——CO2約300ppm,CH4約700ppb;如果不發生惡性的大火成岩省活動、超級火山爆發、猛烈小行星撞擊等意外因素,它們將遵循4.1萬年和約2萬年的周期上下波動,直到10萬年後進入下一個【符合偏心率短周期的】冰河期。在這個過程里,4.1萬年和2.3/1.9萬年的中短周期將繼續發揮作用,大大小小的冰期一個也不會少,使地球溫度震蕩走低。

呵呵呵,理論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因為有一些欽定值已經發生了突變——而這發生在不到500年的時間裡。

+++++++++++++++++++小節分隔線B+++++++++++++++++++

3.打破規則的熊孩子:二氧化碳甲烷(等)。

(NOAA的CO2濃度數據,當前CO2濃度年年際均值約為405ppm

是的,我知道一些人覺得二氧化碳的含量看起來並不太高,也就多了100而已幾乎可以算作誤差。

(NOAA的甲烷濃度數據,當前甲烷濃度年際均值約為1847ppb

那麼甲烷數據從600-700翻了近三倍達到1840呢?

-----------------------------

(NOAA的數據)

最近35年間,CO2和CH4表現出強勁的增長趨勢。其中,CO2增長率較穩定,CH4增長率在2003年前後有過下降。

----------------------

最近100年間,CH4保持增長趨勢。增速在2000年前後有過下降,但現在又恢復了。

---------------------------

(引自Growth of Methane Concentration in the Atmosphere,不對數據真實性負責)

最近1000年間,CH4在前700年保持了穩定(700ppb上下,與過去42萬年里的上限一致),在後300年開始快速上升。這個圖的數據截止2000年,還未突破1800ppb

-----------------------------------

誰還記得1999年那篇nature里測量的42萬年間CH4濃度?

700ppb,大約是過去42萬年來的甲烷濃度上限。然而現在已經1848ppb。 300ppm,大約是過去42萬年來的CO2濃度上限。然而現在已經405ppm。 --------------------
還有更給力的數據嗎?有的。
2004年,EPICA研究計劃在南極洲Dome C取出了年齡長達80萬年的冰芯——

(引自:Nature—High-resolution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record 650,000–800,000 years before present) 300ppm,大約是過去80萬年來的CO2濃度上限。然而現在已經405ppm。

-------------------- (引自:Nature—Orbital and millennial-scale features of atmospheric CH4 over the past 800,000 years) 850ppb,大約是過去80萬年來的甲烷濃度上限。然而現在已經 1,848ppb。

------------------

  • 人類從誕生至今,走過了約260萬年,6個半偏心率長周期(40萬年),26個偏心率短周期(10萬年),60多個地軸傾角周期(4.1萬年),還有一百多個歲差周期。
  • 在最近的約兩個偏心率短周期時期內,溫室氣體周期與地表太陽輻射值周期高度耦合。表現出4.1萬年、2.3萬年和1.9萬年的周期。
  • 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周期律的體現有所不同,但全球許多數據都體現出對偏心率短周期(10萬年)的遵循,恕不再舉例。
  • 在不到300年的時間裡,人類分別打破了過去一個歲差周期(2萬年)、一個地軸傾角周期(4萬年)、一個偏心率短周期(10萬年)內穩定的溫室氣體上限值。

------------------
好了。尺度的問題說完了,周期的問題也說完了。
一些問題,明白的人已經明白,裝睡的人,讓他睡去吧。
碳循環是否有崩潰跡象,數據就在這裡; 米氏旋迴的規律有沒有被打破,數據就在這裡。

下一個2萬年的歲差旋迴會怎樣?我就是不說,你們自己想。 +++++++++++++++++++++++++++++小節分隔線C++++++++++++++++++++++++++++++ 4.甲烷炸彈。
甲烷也是一種溫室氣體,而且它的至暖效果比CO2強大的多。
自然界產生甲烷的方式主要是產甲烷微生物對有機質的降解(生物氣/沼氣),消耗甲烷的方式則主要是嗜甲烷微生物(某些細菌和古菌)對甲烷的分解,及甲烷氧化。

如果這裡有人關心毛熊的話——不是關心普京,是關注毛熊國——可能會注意到這麼幾個事情:

(2014年,西伯利亞Yalmal 甲烷爆發坑)

Methane Eruption,甲烷噴發。截止2015年2月,已經發現的甲烷噴發孔有8個。

(來源忘記了,反正能搜到)

西伯利亞廣袤的凍土區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湖泊,它們大多是所謂的熱融湖(thermal karst lake)。這種湖就像北方許多湖泊一樣,冬季封凍以後容易在冰面內及冰面下積累大量的氣體。

這些氣體絕大部分是甲烷——如果鑿個洞把氣體放出來然後點上一把火,這可是真·冬天裡的一把火

-----------------------

凍土區常年累月堆積了大量的動植物殘骸,像一個冰箱一樣被凍起來。

本應發生第三步,結果可能要跳到第二步去:凍土帶的融化愈演愈烈,熱融湖在減少。
(引自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11/n7510/full/nature13560.html)

(溫度升高,引起凍融湖、凍土帶和海水溫度升高區的甲烷釋放作用示意圖。出處一時想不起來了)

一份截止2013年的北半球甲烷濃度監控圖顯示,在5年的時間裡,甲烷在北冰洋大陸架、西伯利亞、北美東北海岸及阿留申群島附近有顯著的堆積

(引自Concern Over Catastrophic Methane Release — Overburden, Plumes, Eruptions, and Large Ocean Craters)

從甲烷的釋放速率來看,北半球由於存在廣泛的凍土帶冰海大陸架,甲烷的釋放率遠遠高於南半球。

(2011年全球甲烷釋放率,引自Concern Over Catastrophic Methane Release — Overburden, Plumes, Eruptions, and Large Ocean Craters)

------------------------

除了凍土古代甲烷的大量釋放,深海天然氣水合物正以一種從未想到的方式分解泄露:北美東海岸甲烷泄露現象——

此前,人們只在北冰洋周圍大陸架上發現有這種現象,而現在於北美東海岸廣泛發現的甲烷泄漏,意味著世界各地可能都會找到類似的現象,意味著過去的甲烷年排放量被比大大低估。

(Natural Methane Seepage Is Widespread on the U.S. Atlantic Ocean Margin)

(Skarke A, Ruppel C, Kodis M, et al. Widespread methane leakage from the sea floor on the northern US Atlantic margin[J]. Nature Geoscience, 2014, 7(9): 657-661.)
--------------------------------
不管是19世紀以來全球油氣開採主動釋放地層甲烷也好,還是近代以來的海底工程無意釋放海底甲烷也罷,再或者就是簡單的氣候變暖促進凍土甲烷釋放。種種因素形成的合理,正在將現代大氣甲烷含量推向最近若干個米氏旋迴中,上限值的三倍、四倍。

甲烷具有比二氧化碳強很多倍的至暖效果,更多甲烷意味著更溫暖,更溫暖則意味著更多凍土甲烷被釋放,甚至可能會引起海底甲烷的釋放(也許會與洋流溫度變化產生聯繫)。

如果二氧化碳看起來不是那麼誇張,那麼地層與海底里賦存的甲烷,則是一個深埋腳下的炸彈——一旦觸發,後果不堪設想。

-------------------------------

5.海洋酸化與大滅絕的關係(待更新)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與我們的生活、未來和子孫後代息息相關,值得認真的深入思考。

目前世界上研究氣候變化的有兩大主要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和對其變暖觀點持反對意見的非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NIPCC)

一、支持人類活動致使全球變暖的觀點。

在IPCC的評估報告中,一次比一次更加明確、肯定的將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聯繫在一起。1990年FAR報告中指出,近百年來的氣候變化可能是由自然波動或人類活動或二者共同影響造成的;1995年的SAR指出,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被觀測出來;2001年的TAR指出,過去50年觀測到的大部分變暖可能有66%以上的概率歸因於人類活動;2007年的AR4則明確指出,過去50年的氣候變暖很可能有90%以上的概率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2013年,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AR5)認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變暖的一半以上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95%以上的概率)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主要數據:

溫度變化:1880~2012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升高了0.85℃;1951~2012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的升溫速率為0.12℃/10年,幾乎是1880~1950年升溫速率的兩倍;過去的3個連續10年比之前自1850年以來的任何一個10年都暖。

冰雪消減:2002~2011年,格陵蘭冰蓋的冰儲量每年約減少2150億噸,南極冰蓋每年約減少1470億噸。1971~2009年,全球山地冰川平均每年減少約2260億噸的冰體。1967~2012年,北半球春季積雪範圍每10年縮小1.6%。1979~2012年,北極海冰範圍每10年縮小3.5%~4.1%。自1980年以來,大多數地區的多年凍土層溫度已經升高。

海平面上升:1901~2010年,由於海水受熱膨脹、冰雪融水和陸地儲水進入海洋,全球海平面上升了0.19米,上昇平均速率為1.7mm/年,是過去兩千年里最高的。海平面上升近期不斷加速,1993~2010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高達3.2mm/年。

溫室氣體濃度:自1750年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以來,全球大氣中的CO2、CH4和N2O等溫室氣體的濃度持續上升。2012年全球CO2、CH4和N2O的大氣濃度分別達到0.03931%、0.0001819%和0.00003251%,分別比工業化前高出41%、160%和20%,為近80萬年來最高。

在工業化之前的1750年,大氣中的CO2濃度為0.0278%;工業化以來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主要是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和土地利用排放造成的。

海洋熱含量:1971~2010年,海洋上層(0~700米)的熱含量約增加了17×10^{22} J;洋面附近的升溫幅度最大,75米深度以上的海水升溫速率達0.11℃/10年。

海洋在氣候系統能量儲存中佔主導地位,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所增加的凈能量中有60%儲存在上層海洋,33%儲存在700米以下的深層海洋,3%加熱冰凍圈,3%加熱陸地,只有1%被用來加熱大氣圈。

碳排放量:1750~2011年,化石燃料燃燒和水泥生產釋放到大氣中的CO2達到了3750億噸碳,毀壞植被和其它土地利用變化估計已經釋放了1800億噸碳,所以人為CO2累積排放量已經達到了5550億噸碳。

同時,海洋吸收了人為排放的CO2中大約1550億噸碳(30%),導致海表水酸化嚴重,其ph值已經下降了0.1,相當於氫離子濃度增加了26%,這會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影響。自然陸地生態系統吸收了1600億噸碳,大氣中積累了2400億噸碳。

輻射強迫: 1750~2011年人為總輻射強迫為2.29W/m2,該值比AR4時計算的2005年的人為輻射強迫值1.6 W/m2高出43%,比自然因素中太陽輻照度變化產生的輻射強迫0.05 W/m2高出40多倍。

工業化以來的大氣CO2濃度的增加對總輻射強迫的貢獻最大,CO2排放產生的輻射強迫為1.68 W/m2,如果將其它含碳氣體的排放也包括在內的輻射強迫值將為1.82 W/m2。1750年以來,總輻射強迫為正值,人為排放溫室氣體是導致氣候系統變暖的主要原因。

報告還預估了未來溫室氣體在不同排放背景下的溫升情況,以2100年相對於1750年輻射強迫變化為指標,建立了4個典型濃度路徑(RCP)的排放情景,分別對應2100年總輻射強迫相對於1750年達到2.6W/m2、4.5 W/m2、6.0 W/m2和8.5 W/m2。根據地球系統模式計算,RCP2.6是4種情景中最有可能實現到2100年相對於1861~1880年全球溫升不超過2℃的情景。

預估未來氣候變化:與1986~2005年相比,預計2016~2035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將升高0.3~0.7℃,2081~2100年將升高0.3~4.8℃。

在未來變暖背景下,極端暖事件將進一步增多,極端冷事件將進一步減少,熱浪發生的頻率更高、時間更長。中緯度大部分區域和濕潤的熱帶地區的強降水強度可能加大、發生頻率可能增加,全球降水將呈現「旱者愈旱、澇者愈澇」的趨勢。北極海冰將繼續消融,全球冰川體積和北半球春季積雪範圍也將減小,全球海平面將進一步上升。到21世紀末,9月份北極海冰範圍將減小43%~94%,2月份將減小8%~34%;全球冰川體積將減小15%~85%;北半球春季積雪範圍將減小7%~25%;全球海平面將上升0.26~0.82米。

AR5給出了相對於1861~1880年,到2100年升溫2℃目標下的全球CO2累積排放量估算的平均限額:

CO2累積排放量和溫升之間的量化關係是AR5的重要內容,CO2累積排放量和溫升之間的關係被定義為累積碳排放的瞬時氣候響應(TCRE)。AR5指出:21世紀末及之後的全球變暖取決於CO2的累積排放量;CO2累積總排放和全球平均地表溫度的響應為近似線性相關。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TCRE的取值很可能為每一萬億噸碳對應升溫0.8~2.5℃

如果將自1861~1880以來的人為CO2累積排放量控制在1萬億噸碳(約合3.67萬億噸CO2),那麼人類有66%以上的概率將未來升溫幅度控制在2℃以內;如果將累積排放限額放寬到1.21萬億噸碳,則有50%以上的概率實現溫控目標;若繼續放寬到1.57萬億噸碳,那麼只有33%以上的概率實現溫控目標。

如果考慮非CO2輻射強迫對溫升的貢獻,上述累積排放量的上限還將分別縮小至0.79萬億噸、0.82萬億噸和0.90萬億噸碳。

而自1861~1880年以來,截至2011年,全球已累積排放0.515萬億噸碳(約合1.89萬億噸CO2)。以上述66%以上的概率將溫升控制在2℃之內的情景為例,這意味著相當大的碳排放空間已經用完,2100年之前剩下的排放空間已經不足一半。

對於具體的減排計劃而言,同2010年的排放量相比,2050年的排放量要下降52%~64%。如果沒有技術上的巨大進步,以目前的情況來說,這將意味著生活質量的大幅下降,甚至擠壓一部分人的生存空間。

IPCC自2007年的AR4以來氣候系統模式得到很大發展,模擬性能得到提高,能夠再現觀測到的大陸尺度地表溫度型態和多年代際趨勢,包括20世紀中葉以來的快速增溫和大規模火山爆發後立即出現的降溫。隨著模式模擬能力的提高以及檢測歸因方法學的不斷發展,AR5對近60年來的氣溫變化進行了定量化歸因。

1951~2010年間,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平均地表增溫在0.5~1.3℃之間,包括氣溶膠降溫效應在內的其它人為強迫的貢獻在-0.6~0.1℃之間,自然強迫的貢獻在-0.1~0.1℃之間,氣候系統內部變率的貢獻在-0.1~0.1℃之間。綜合起來,所評估的這些貢獻與這個時期所觀測到的0.6~0.7℃的變暖相一致。(如果不將人為因素囊括進來,模擬與觀測結果不符)

由此表明,人類活動導致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半以上的全球變暖(概率大於95%)。

在海洋變暖、水循環變化、冰凍圈退縮、海平面上升和極端事件變化等諸多方面,也檢測到了人類活動影響的因素。為此,IPCC更加確信,近百年來人類活動對氣候變暖發揮著主導作用

二、反對氣候變暖是人為因素導致的觀點。

非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NIPCC),於2008和2009年發布了氣候變化研究報告,提出了8個有爭議的問題:

1.現代氣候變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

2.現代變暖是自然原因造成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

3.氣候系統模式不可信(各種模擬的預估結果缺乏一致性);

4.未來海平面的上升不可能加速;

5.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確定使海洋變暖了嗎?

6.我們對大氣中的CO2了解究竟有多少?(足以支持結論嗎?)

7.人類排放CO2的影響是溫和的(不足以造成較大的氣候變化);

8.中等程度的變暖對經濟影響可能是正面的(農作物產量提高,大量寒冷地區適宜居住);

(註:NIPCC反對的是人類活動導致了氣候變暖;反對的不是包含人為因素的氣候變化和氣候異常,例如砍伐森林、毀壞植被等必然會造成局部區域的極端天氣;破壞自然環境與氣候變暖不是一個問題。)

2009年11月由IPCC歷次作者編寫的《哥本哈根診斷》中,首次明確承認「在年代際尺度上由自然原因造成的變冷,可能超過溫室效應的影響」。而中世紀暖期和小冰期,表明自然變率在年代際或百年尺度上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

檢驗氣候變暖是否主要由人類活動造成,或者僅僅是自然原因造成,需要依賴模擬研究,目前的氣候模式包括氣候系統模式或海氣耦合環流模式以及統計模式。而地球氣候系統模式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開放性系統,在溫室氣體、氣溶膠、雲、火山活動、太陽輻照度、O3等的耦合和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反饋方面還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各種模式的預估結果缺乏一致性,溫升目標與累積排放之間的關係仍然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根據氣候模式模擬,由於溫室氣體增加、溫室效應加劇,全球變暖最顯著的地區應該位於熱帶對流層上層,但是觀測資料卻不能顯示這一特徵。因此,這就成為NIPCC否認人類活動影響的一個有力證據。

統計模式的模擬結果要顯著好於耦合環流模式,但是對20世紀以來的氣候模擬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失敗。並且,對於統計擬合方法,NIPCC的報告中也提出了警告;該報告引用了美國著名數學家馮·諾依曼的名言:「給我4個可調整的參數,我可以模擬一頭大象;再加一個參數,我可以讓它的鼻子擺動起來」。

NIPCC認為是自然因素而不是人類活動主導了氣候變化,在自然因素中又特彆強調太陽活動的影響。太陽活動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途徑除太陽輻照度之外,可能還包括紫外線輻射和太陽磁場,目前IPCC的模擬中缺乏相關因素;太陽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機制仍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對其影響氣候的機制和放大機制的認識水平還比較低。但中世紀暖期時太陽活動強、小冰期時太陽活動弱的觀點已經得到比較廣泛的認可。

2009年以來許多科學雜誌報導了,IPCC第四次評估第二工作組報告中,錯誤地指出「到2035年喜馬拉雅冰川可能將完全消失」。IPCC已經承認了這個錯誤,並找到了錯誤的原因;這說明傾聽多方面的意見,對於促進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南極海冰的變化要比北極小得多,1979~2000年南極海冰面積還略有增加,增量為1%/10年。氣候變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的地方會變暖,有的地方會變冷。針對同一地域而言,每年每個月的平均溫度都不是平穩的,而是具有很大的波動性。對於全球來說,人為因素導致變暖這個結論放在怎樣一個時空尺度之內才是有效的、標準如何界定都是有巨大爭議的,很難下定論。

大量的觀測資料顯示:進入21世紀後,全球變暖突然趨緩,也就是現在國際上關注的「間斷」或者「停滯」現象。但自1750年工業革命以來,大氣的CO2濃度呈線性持續增長,因此可以發現全球氣溫的變化趨勢,並不是完全受CO2的影響和控制。這個現象是目前主流觀點「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暖」的補充,表明氣候變暖的調控還有其它因子。1998年至今的這次間斷過程,直到2009年才被提出來。但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造成21世紀氣候變暖間斷現象的原因是,在太平洋年代際振蕩的大背景下赤道信風加強,使赤道西太平洋暖水堆積和赤道東太平洋變冷,造成海洋上層熱量向深層傳輸,是全球變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儘管在政治進程中曾經把2100年全球溫升不超過工業化前(1750年)水平的2℃作為行動的目標,但在科學上尚沒有工業化前溫度水平的參考值,檢測數據的最早年份為1850年,比工業革命晚了100年,所以後來修正為相對於1861~1880年。

熱帶地區的森林砍伐對氣候有增暖作用,而北方的森林砍伐會導致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溫度降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變化(LUCC)對區域降水以及季風環流產生顯著影響,但對氣候的影響存在區域性差異,而且不同地區的影響可能截然不同。地表植被的不斷減少,是全球氣候異常的主要推動力之一。

氣候變化問題中,海平面上升是很吸引眼球的新聞,但大海並不是一個平面,海洋中不同地方的海平面高度不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大洋之間能相差不少。更加全面的海平面數據是從1993年使用衛星進行測量開始的,理論上衛星觀測可以得到最直接的海平面數據。從1992年以來,最大的海平面上升發生在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東部,整個大西洋的海平面除了北大西洋部分地區外基本在上升,但是在太平洋東部部分地區和印度洋西部,海平面實際上在下降。所以,對於不同位置的島國,問題迫切的情況是很不同的。

大量的觀測和數值模擬研究表明,風電場的運行會明顯減小下游風速,同時隨局地近地層穩定度的不同也造成下游溫度明顯上升或下降。一些數值模擬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建立大量風電場,例如假定全球使用風能佔總能源10%以上,即全球陸地的30%~40%和全球海洋淺水區均建有風電場,這些風電場的運行可能造成全球變暖和風速減小。但目前風電場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尚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規模也遠沒有那麼大。

如果以過去一千年的氣候變化為背景,那麼近期氣候變暖並非屬於極端的異常現象,因為在地球歷史上,氣溫通常都是處於冷暖交替變化之中的;若以地質年代論的話,這個變化尺度非常之大。雖然這種自然現象,對於物種來說可能是致命的,通常都會導致大規模滅絕和新生。

加拿大首位氣候學博士蒂莫西將自己的疑問寫成《全球暖化:有硬數據支持嗎》一文,他說:「有人提到地球平均氣溫上升會『超出地球恆溫的安全警戒線』,有地球恆溫這樣的東西嗎?難道他沒有聽說過冰期嗎?在20世紀70年代,熱門話題是全球冷化,在21世紀是全球暖化,低幾度和高几度都會有災難,難道地球的溫度就是最理想的?」

三、氣候變暖產生的社會問題。

人類生產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超出了自然環境的處理能力,導致了全球變暖,繼而引發生態危機、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增多;所以,為了自身生存和子孫後代的福祉,必須嚴格減排,控制氣溫升高。

上面的這段話談起來容易,也非常有道理,再配上一張北極熊抱冰柱的新聞圖片,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並獲得理解,但實施中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卻遠超想像。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氣候變暖問題的本質是如何將有限的排放空間在各國間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則是滲透在人類歷史及社會生活各領域中的一個永恆的話題,但有關公平的爭論與爭議也從未停歇。目前排放權方案的巨大差異體現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公平問題上缺乏最低限度的共識,這使得將全球減排目標落實為各國減排目標的過程十分困難。

減排方案落實到每一個國家、地域、工廠,聽起來離我們似乎還很遙遠,頂多也就是GDP降低一點、工廠利潤降低或關門或破產,誰叫你落後呢,人類都應該有遠見、有付出精神。

但社會調查表明,收入水平高、對目前生活狀況滿意、對氣候變化問題有較好理解的參與者支付意願較高;但並不願意從根本上改變生活方式,如改變自駕車、乘飛機長途出行這些碳排放量更大的行為,也不希望政府採取的措施對就業和經濟帶來不利影響。

就像發達國家將工業生產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在自身生活水平不會顯著降低的情況下,嚴格要求發展中國家進行減排;發展中國家生活較優越的有識之士,多數也同樣贊成並宣揚這一計劃。殊不知,這樣一層、一層的轉移下來,對於處於底層的人來說,可能就是生存問題了

如同焚燒秸稈會產生霧霾一樣,為了健康,需要堅決制止這種行為,支持罰款、拘留等強制手段來杜絕。但是卻很少會有人關心,秸稈不讓燒,那怎麼處理呢?如果農民迫於壓力,乾脆也不處理了,那麼幾年之後,問題再一層、一層的傳導上來,因為糧食短期不可逆的減產,大家可能飯都吃不飽了。此時,吸一小時霧霾給半斤米的活,可能都得搶著干。如果對於霧霾這樣已經切實發生、併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身邊問題都無法有效的去面對和解決,那麼何談氣候變化?

這幾乎是一個無解的人類問題,龐大的發展中和落後國家的人口,若想要過上發達國家人民的生活,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和生產力來講,地球資源和自然環境是完全無法承載的。並且,就是以目前的發展速度而言,也正在快速的接近這個極限;到達頂點之後,必然開啟下降通道,不斷的緊縮將會成為人類社會的常態。

再之後呢?難道要像星際穿越中所說的一樣,NASA因為拒絕從平流層向飢餓的人群投擲炸彈,而被解散了?

目前來看,只有取得科技的突破,人類才有未來,需要社會取得更多的共識,加大在太空探索、基礎物理學、應用學科、基因、生物、腦科學等領域的投入,支持更多的人才投入其中,別無選擇……

這個願景需要你、我、他、她,更多的人團結在一起共同努力,才有實現的可能~~

--------------------------------------------------------------------------------------------------------------

有知友評論寫了這麼多也沒有一個結論,然而我想說的是,對於社會和世界而言,每個人不管願不願意或苦或樂,都不同程度的參與了這個進程,方向和結果是所有人共同作用和承受的。

回到這個問題:

1、前提,正反雙方在氣候模型上仍然都是很不完善的,人類對此的研究尚淺。

2、支持人類活動導致了氣候變暖的,這些科學家依靠的是觀測和統計數據,輔以氣候模型進行模擬驗證,他們對自己的結論很有信心,認為自己是絕對正確的。

3、反對人為因素導致了氣候變暖的科學家,在觀測數據顯示氣溫100多年來上升了0.85℃、氣候模型不完善的情況下,想要證明這完全與人類無關幾乎不可能實現,一件不存在的事情如何來證明呢?例如,怎樣才能證明靈魂不存在?(這麼表述不是太貼切,但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反方是認為正方的研究成果完全支撐不了他們變暖的結論,在自然的歷史尺度上,這個溫度波動範圍是正常的,大氣中增加的這0.01151%CO2,根本不足以造成氣候變暖。

4、雙方在對環境破壞導致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增多、繼續深入研究等方面的觀點是一致的;主要分歧僅在於「人為變暖」。例如,在植被正常的情況下,兩個區域的降水量比較均衡,但隨著植被消失造成大氣環流改變,可能一個地方狂下暴雨、另一個地方滴水不沾,但總的降水量短期變化並不大。

5、科學也是社會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被誇大或壓制的情形都存在,完全公平、理性是不可能實現的。作為一種工具,服務於生活、軍事,當然也不可能將政治排除在外,只是程度不同;就像納粹一樣擁有眾多的科學家為其服務,如果原子彈最先誕生於德國,那麼世界進程就不是今天這樣的格局。

6、我個人的觀點是環境與氣候的改變對於人類影響重大,肯定需要付出努力去維護、深入研究;但如果100多年來排放了這麼多CO2,僅造成了0.85℃升溫,那麼形勢就還沒有迫切到輿論所宣傳的程度。

我認為更加迫切的事情是資源枯竭、環境承載人口的能力接近飽和、應對自然風險的冗餘度極其脆弱,在這三點原因使人類社會崩潰之前,溫度的劇烈影響還不會到來。而如果嚴格按照目前政府間氣候委員會的減排計劃實施,則很快就會對生產力造成重大打擊,對未來的影響更大。

澄清,環境保護是迫在眉睫的,這能夠延緩人類危機的提前到來;不減排那麼多,並不是說就一點也不減排、不做清潔排放了,排放技術和標準都是需要不斷提高的。

最後,上千名頂級科學家爭論不休的全球性問題,特朗普隱晦的表達先不考慮這件事都被噴成那樣;我僅作為一個科技愛好者若能直接給出最終結論,那不就是擺明了在扯淡嗎?

我有我的見解,你們也有你們的觀點,我所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客觀、全面、準確的提供背景資料,以供大家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

再強調一下,氣候變暖和氣候變化不是矛盾的事情,不是非此即彼,更不是就此放任污染、破壞環境、為所欲為了;正反雙方,首先都是氣象、地理、物理等方面的科學家,氣候變暖的研究和爭論只是他們工作中的一部分。而我們大眾聽到的變暖聲音最大,只不過是很多政府機構支持這一觀點、並推行相關政策,必然會推動輿論來加強影響。

如何看待南極最大冰架出現裂縫? - 大地的回答 - 知乎

如何培育優秀的思考方式?改進大腦的學習訓練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效率? - 大地的回答 - 知乎


感謝知友@雲舞空城指正,做了修改。

不邀自來答一個。

首先放結論,全球氣候一直處於不停的變化之中。從現在的氣候比過去很多時候要冷!

和最高票答案不同,我試著從歷史和文學的角度說一說這個問題。

1)從三千五百年前開始算,夏商周三代,均將華夏大地分為九州。其中有一個「豫」州,就是現在的河南地區。豫字的最初意思是,一個人牽引一頭大象。河南地區在夏商周時期有大象生存,氣候濕潤溫暖。當時河南地區的溫度與現在雲南地區比較類似,氣候還是比較暖和的。

2)往後推一千年,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詩經.終南》有一句是這樣寫的,「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終南即是終南山,位於陝西省境內。梅樹喜暖,西安附近的鐘南山有梅樹,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陝西秦嶺還是相當暖和的。至於現在的陝西,你冬天不穿羽絨服試試?

3)再往後推一千多年,到了唐朝時期。唐朝杜甫曾經寫過一首《病桔詩》,其中有這麼一句,「群橘少生意,雖多亦奚為」。寫的就是唐明皇李隆基在長安種植橘子的事情。雖然橘子長得不是很好,結的果子是病橘,但是最起碼橘子還可以露天生長。說明唐朝時期的長安,溫度還是比現在高的。現在的西安,別說病橘,半死不活的橘子也難以生存。杜甫還寫道,「玄冬霜雪積,況乃迴風吹」。說明這個時候,雖然橘子尚能生存,但是氣候已經開始有霜雪了。這時候長安地區的溫度已經不如以前那麼暖和了。

4)到了宋朝,都城開封常年不下雪,丞相司馬光(對,就是砸缸那個)還曾經寫過一篇《諸廟祈雪文》,裡面寫到「歷冬無雪,暖氣如春」。

雖然如此,但宋朝的溫度和唐朝以前比,還是變冷了一些。因為,蘇軾寫過一首詩詠杏:「開花送余寒,結子及新火,關中幸無梅,汝強充鼎和」。關中地區也就是陝西地區,這個時候,關中地區已經沒有梅了,說明宋朝的氣候,雖然比如今暖和,但是和「有條有梅」的戰國時期相比,已經有所轉冷。

從歷史上的這些記錄,可以看到,現在的氣候比以前的某些時候要冷!

至於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問題,最好的做法是既不杞人憂天擔心變暖會導致怎麼樣(畢竟古人在較高溫度下也都基本正常的生存下來了),也不去擔心陰謀論什麼的,而是踏踏實實做好科學研究,對於可能存在的問題,認認真真地拿出解決方案。


教諸位一個小竅門:在這類問題下的答案,要是沒有提及太陽常數,地表輻射強迫這兩個關鍵詞,基本上就可以認定,是外行靠搜索引擎強答。

另外提竺可楨先生的,建議到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科研樓三樓竺可楨-南森國際研究中心隨機採訪一下,看看多少人同意竺先生的觀點。

順便安利一下竺南的@mjp 博士


大家的評論我每一條都認真看了,首先抱歉我歪樓了。既然都歪了,再歪一丟丟也是有利於大家思維發散的嘛,希望題主別介意,謝謝老闆!

――――――――手動分割――――――――

先正樓,此處參閱張銳老師的《全球氣候變暖:撲向人類的最大殺手》與和靜均老師的《全球變暖,人類知易行難?》。

早在1908年,瑞典科學家斯凡特·阿蘭紐斯發現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與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存在正比關係,,緯度越高,比例係數越大。30年後英國科學家卡蘭達提出嚴厲警告,人類排放的微量氣體足以改變全球氣候。但是他們的主張都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但是,持續「升溫」的地球卻讓人們不得不重視全球變暖這一事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座談小組(IPCC)提出的最新研究報告(2007年)指出,在過去的100年中,全球平均地表氣溫升高0.74攝氏度,過去50年的平均氣溫在過去的500年和1300年以來可能是最高的。

這一系列的結果開始讓我們反思,調查。結果顯示最大的『元兇』是人類。雖然導致地球變暖的因素有自然力如太陽活動、火山爆發等的作用,但這不是最為主要的因素,以大規模工業化為主要標誌的人類經濟活動才是製造氣候變暖的最大力量。IPCC的最新評估報告將全球變暖與人類活動的相關級別從先前的60%提高到90%,報告並指出,過去50年中全球氣溫異常和快速升高與人類進入溫室氣體排放密集期正好吻合。

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如化石燃料的燃燒和工業生產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二是人類的活動改變了大氣溫室氣體的本來功能。如砍伐森林直接削弱了大氣消化二氧化碳的能力。

全球變暖不論與我們的活動有沒有關係,我們都應該做點什麼,萬一真把自己折騰的滅絕了咋整,恐龍那麼大個說沒就沒了,別說咱了。近幾年節能環保越來越深入人心,地球一小時之類得綠色活動也越來越多。希望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能給地球降溫。

手機碼字,各位看官勿嫌。如有不同意見,可以評論,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進步。謝謝。

――――――以下為原文―― ――――

看過一位院士說的:

地球好的很,不需要我們拯救。幾十億年間,地球比現在冷的時候有的是,比現在熱的時候有的是比現在環境惡劣的時候有的是。但是地球一點事都沒有,好得很。滅絕的只有物種,我們需要拯救的不是地球,是我們自己。


爭議確實是存在的,但是爭議分許多種。

全球變暖這件事一直備受爭議

首先說句題外話。問題描述里的這句話沒錯,但是還不夠具體,使得對此不甚了解的人會誤把一些能相對清晰理清的事情判斷為混沌的。此外,沒有交代出爭議的範圍,爭議的參與者,比如僅僅是學者(而這些學者又是來自哪個學科的?)之間,還是政客、媒體人也參與了進來。這點很重要,比如稍稍考察就會發現,對轉基因農作物就可食用性而言全盤否定的是什麼群體。

實際上全球變暖這套理論的脈絡是簡單的

人類活動1排放大量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2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3全球性的溫室效應(簡而言之就是溫室氣體含量上升的大氣會吸收更多的地表紅外輻射,其中的一些熱量又會重新回到地面,減少了地球的熱量向外散發,而地球接受的太陽熱量還是像以前那麼多)。

先從推論的第三階段開始說起。因為我認為,這才是真正有爭議的地方,準確的說,爭議的應該是變暖的程度會如何,而不是會不會變暖。全球變暖這一論斷,或著說是預言,並不是根據全球氣溫的逐年歷史數據得來的,而是根據二氧化碳分子的基本物理性質推斷來的。而地球氣候是非常複雜而難以預測的,地球表面是不均勻的,不均勻地接受太陽輻射,地表各處的比熱容也不均勻。研究者只能建立理論模型去模擬計算,但是又如何保證自己的模型是對的,沒有漏掉任意一個重要因素?我在這裡引用 戴維·麥凱(David J.C. Mackay)在他的書里提及的1979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委託完成的報告(查尼等的報告 (Charney et al.1979))。

下面是報告的幾個重要觀點。第一,如果所有其他因素不變,大氣CO2濃度翻倍會改變對流層、海洋和陸地的凈熱,平均幅度為4瓦/㎡,與大氣、陸地和海洋吸收的平均能量(238瓦/㎡)進行比較,CO2濃度翻倍的效益相當於太陽光強度增加1.7%。第二,這種由CO2導致的升溫,其後果難以預測,原因是大氣/海洋系統的複雜性,但報告作者預測全球表面溫度升高2—3.5℃,緯度越高升得越多。最後,作者寫道「我們努力但未能找到任何被忽視的或被低估的物理方法,可用於將大氣CO2濃度翻倍造成的全球變暖後果的估計減少至可忽略的比例,或把它們統統逆轉」。作者還警告說,感謝海洋,「這個全球氣候系統偉大而遲緩的調節器」(海洋這麼大的水體,熱容是巨大的),升溫效果的發生很可能是個緩慢的過程......氣候研究委員會主席索米(Verner E.Suomi)所寫的前言「如果CO2繼續增加,研究組沒有理由懷疑將會發生的氣候變化,也沒有理由相信這些變化是微不足道的」

既然第三階段如此複雜,我們看看第二階段,實際上前兩個階段在這個命題里是密不可分的,就是人類到底有沒有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

有一類人喜歡宣揚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是小的,人類根本影響不到如此龐大的外界,人類在高估自己。正如戴維·麥凱在他的書里提及的這個《獨立報》的專欄作家「多米尼克·勞森」的觀點:「每年因燃燒化石燃料向大氣排放了70億噸CO2,這聽起來很多,但是,生物圈和海洋向大氣分別排放了19000億噸和360000億噸......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懷疑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對溫室效應的作用。減少人為二氧化碳是沒用的,這誇大了人類的作用,政客改變不了天氣」。

但是這位記者算錯了,在說排放的CO2的時候,他給出的是碳元素的重量,而在說海洋CO2排放量的時候,他給的是海洋里的碳總量而不是排放量。正確的數據分別是,人類排放260億噸,生物圈為4400億噸,海洋為3300億噸。

而且這位記者的邏輯也是錯的,在數據上人類排放量小,並不代表不能打破原有的平衡。

讓我來看看根據冰層中固定的空氣所測算的過去1100年中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情況

顯然,你會覺得在18世紀發生了什麼。對,工業革命。

來看看過去幾百年中英國煤炭產量和世界煤炭產量的變化曲線,左邊的僅包括1900年以前,而要囊括1900年以後的數據,需要把圖畫得很大,於是有了右邊的。

石燃料的燃燒會釋放CO2,首先由這條最基本的化學知識,可以將兩者聯繫起來。而假設人類燃料排放的CO2大部分保持在大氣中,CO2的濃度上升和計算得到的預計吻合得很好,過去的300年,大約有1160吉噸CO2排放到大氣中,將會導致CO2濃度上升160ppm,而實際上升的數值約100ppm,折算下來,大約有60%的CO2停留在了大氣中。

燃燒化石燃料是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主要原因,這是事實。

說到這裡,忘了說了,戴維麥凱的那本書叫 sustainbal energy:with out hot air

中文版已於2012年出版

————————————————————————————————————————

剛剛有個回答,貼上了歷史上海盜變化的曲線圖,說根據曲線圖同樣可以推導出是海盜數量的下降帶來了全球氣溫升高。也許那個答主只是在開玩笑,可實際上媒體常常有這樣的言論在混淆視聽。關於海盜一說我再次做個反駁。

那個答主表示,16世紀是海盜數量上升的一個時期,而「16世紀,溫室氣體的排量下降了許多一直維持到17世紀」 ——但是觀察其給的第一個曲線圖 ,並不能看出16世紀溫室氣體的含量下降,因為當你選定處在穩定誤差帶中波動的一個曲線,隨意選擇一個波峰,都可以造謠說這個時期的某個因素造成了數值的下降。然而,誰能保證這種拙劣的騙術發表到媒體上,不會有人真的認為數據分析就是不可靠的呢?

那個答主有給了一張橫坐標為海盜數量,縱坐標為氣溫的曲線圖,聲稱「因此可以明顯看出,海盜的數量與溫室氣體的排量有莫大的關聯」在數學分析上並看不出有相關性,在對這件事進行分析時也找不到這兩者的必然聯繫。我們先放下圖形不管,仔細觀察曲線圖上的數字(並且不管這張圖上的數據對不對),會發現,海盜數量變化很大的時候,氣溫沒什麼變化,到了後期海盜數量總體很少,其變化幾乎可忽略不計時,氣溫變化反而很大,而這張圖表故意把橫坐標做成了非等比例的,反而顛倒了黑白,好像氣溫和海盜數量成線性的關係,乍一看,隨海盜數量下降,氣溫大致等比例下降。誰又能保證,所有人都能看穿這種拙劣的技巧呢?

——————————————————————————————————————————————————

我寫的這篇回答,並沒有羅列出所有的證據,而只是轉述最經典的一部分材料,這麼做一方面是作為科普;另一方面,是為了表明,全球變暖一說(用全球氣候變化這種表述也罷,但從傳熱學的角度講最終的總體結果就是變熱),絕非空穴來風,不是有人有意要搞事,而是根據已知的信息無論如何也無法迴避,科學界內部的爭論更多是在一些具體的細節和疑點上,而不是像某些人輕描淡寫描述地那樣是「杞人憂天」「吃飽了撐的」甚至於為了推銷新能源而炮製。不是所有反對的聲音都無價值,但不負責忍的風涼話和毫無根據的指控,只是在把水攪渾。

剛好評論區來了個典型,感謝評論者,使得我的回答終於能夠最終完結。在評論區我和他有一些爭論,乍一看也許會覺得「喲,這個話題確實爭議挺大的!」但仔細看,難免覺得這種類型的爭論只會把水攪渾,妨礙其他領域的人士了解這件事。我會摘錄他的一些話做一番評論,這好像無法逃避斷章取義的嫌疑,但是全部複製下來,看起來又太累,好在完整的評論就在評論區。

當反對一個理論的時候,繞過最應該被注意的理論依據,而對理論者本身的動機進行揣測,這姿勢真是怪異。如果有人真的對我設置匿名這麼感興趣,我不妨告訴你這段時間我以寫論文太忙推掉了幾個邀約,被認識的人發現還有閑工夫在網上發些有的沒的比較尷尬而已。另外,難道這位評論者真的覺得他的賬號和匿名區別很大?相比之下若匿名就是躲在面具後面,用這個賬號發評論就不是了?

我匿名表示CO2濃度升高的主因是人類燃燒化石燃料,而CO2濃度的升高會導致全球性溫升只不過對其程度的準確預測十分困難,我就成了被風電利益集團收買鼓吹歪理的人了?還是說不管我有沒有被收買,只要是讓利益集團高興就是不對?(且不說我通篇沒提到解決方案更沒提具體的政策或者技術方案一類的)

按這種思路,那說人要定期吃水果蔬菜的人,一定是被果商收買了。說要經常運動的人,一定是被健身房老闆們收買了,反對全球變暖說,一定是被傳統能源巨頭收買了,怎麼辦,好像無論如何都要被收買。我想說的是,我挖掘事實,關誰高不高興什麼事?

當學界對一個問題進行探討的時候,從未有,因為我是XX,所以我有資格對XX發表評論(所以XX我說了算),所以我說的是對的這種論證過程,下任何結論都要拿出依據,反對任何人也是反對他的依據,而不是說他沒有資格。科學研究的套路不是奪取發言權,然後說的話就是對的,而是要拿出依據。況且涉及這個話題的報告通常都是網羅了一大批各個領域的學者,不可能有單獨一個氣象學家來對此分析,而且很多具體參數無法預測,不可能有哪個學者不是提醒、警示(如同我上邊引用的那句「如果CO2繼續增加,研究組沒有理由懷疑將會發生的氣候變化,也沒有理由相信這些變化是微不足道的」通常都是這樣的表述),而是拍著胸脯說一切都搞懂了,,甚至連最終具體的技術方案和政策都給出來了(所謂開藥方),我根本沒聽說過,對全球變暖的研究始終是分成多個環節,從論證CO2的變化情況,再到預測氣候的變化,再到評估風險,再到具體的政策和技術方案,是多個獨立的環節,後面幾個環節甚至已經是效益和倫理的問題,幾乎是經濟學家和政客的業務。於是我讓他告訴我到底是哪個所謂的氣象學家「開出了藥方」他還自己寫了個回答,他寫的是這個:

我真是服了,一堆各領域的學者,甚至還有政客,到某人嘴裡就變成了「氣象學家」這一個群體,一句說了等於沒說的「stricter CO2 emission policies are needed」變成開藥方了?「開藥方」是這個意思?「需要嚴格的CO2排放政策」這句話跟「你需要嚴格的藥物治療」有什麼區別?開藥方難道不是說明具體葯的種類,服用方式,服用的時間?照這麼說我沒學過醫也能開藥方了,不就一句「你需要嚴格的藥物治療」嗎。

這種思維可真鬼畜,有人提出A理論,然後有人拿A理論以及其它理論一起佐證提出了B,又有人拿B理論和其它一些理論一起為依據提出了C,依次類推一直到了理論Z的提出。然後提出理論A的人就默認為認同理論Z,和理論Z的提出者一夥了?且不說爭鋒相對的兩個理論都引用了同一個理論為佐證的事也時有發生,這種推論本身就沒有任何道理。照這麼說一百多年前提出碳燃燒會生產二氧化碳的化學家也成了末日販子了?他們在墳墓里真是躺著也中槍。 我通篇回答就說了兩點,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主因是人類活動,濃度升高造成的具體後果尚不明確,跟末日沾邊的一個字都沒提,我一個轉述C理論的人,怎麼變成宣揚Z理論的人了?我一個搞自然科學的,就是研究自然規律,在自己的領域範圍內給出答案,至於波及到的其它環節,他們工作做的好不好不說,就算做得不好跟我的理論對不對又有什麼關係?

這篇回答我通篇都在給數據,講原理,做分析,只局限於我最清楚的一小部分,甚至連氣象領域都沒涵蓋,你上來先指責我匿名(我還想再問一句,你覺得你這小號和匿名真的差別很大?),然後把我塞給了一個所謂名為風電老總的利益集團(隨說人家接不接受我還另說),之後我莫名其妙地又跟在其它環節的人站了個隊,最後又給我扣頂末日販子的帽子(手動黑人問號臉),總是在指控,而從來沒有依據,最後居然還問「到底誰在政治挂帥」,我感覺三觀有點爆炸。

恩,很好。你是一個粉刷建築牆壁的工作者,你是一個粉刷匠粉刷本領強,所以搞建築方案設計的,搞建築群布局的,搞城市規劃的都是辣雞。

話說,在本篇回答中,我只肯定的說過去幾百年CO2濃度的升高人類活動是主因,並且CO2會導致變暖,諸如CO2會不會繼續升高,化石燃料消耗殆盡前CO2濃度會不會高到災難的程度,以及變暖會造成多大的影響,我壓根沒提,卻被戴上一頂末日販子的帽子。搞不好最早一批認為碳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的在墳墓待了幾個世紀的化學家真的要躺著也中槍了。


很多人以量值來看,如果就溫度增幅的量值來看,確實比不上歷史時期,但是這幾十年來溫度的增長速率確是歷史未有的(與工業革命的時間相對應),另外,學術界有人提出過,二氧化碳加倍會通過正反饋對氣候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是不是危言聳聽不知道。但是歷史上二氧化碳的濃度劇增是出現在暖期之後,而這幾十年的數據表明,二氧化碳的濃度增長出現在溫度劇增之前,所以從因果方面考慮,這和歷史還是有很大不同的,但能否能確定就是全球變暖,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畢竟資料太短了。而且考慮氣候最終還是為了人類服務,誠然人損地球分毫不易,但地球要收拾人類還是易如反掌的。

最後,我認為起碼應該把它當一個科學的問題來考慮而不是想當然。


【本回答適合不想看文字、想看視頻的網友】

我的天,群魔亂舞,民科湧現。也難怪,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只佔3%~7%,就是一些科研人員也沒有科學精神。

有確鑿證據證明全球在變暖,而且人為影響了氣候並正加劇變暖。基於這些證據,人類活動會加劇全球變暖成為了科學界主流觀點和權威科學機構的結論。

為什麼,你自己看下面。(上述結論和片中提到的數據、證據,可儘管去查證。)

《宇宙時空之旅》第12集:氣候變化
鏈接點此:網易公開課

另:

高票答案@大地 是存在問題的。

目前有什麼確鑿的證據證明人類活動造成了全球變暖? - 大地的回答 - 知乎

2、支持人類活動導致了氣候變暖的,這些科學家依靠的是觀測和統計數據,輔以氣候模型進行模擬驗證,他們對自己的結論很有信心,認為自己是絕對正確的。

……

上千名頂級科學家爭論不休的全球性問題,特朗普隱晦的表達先不考慮這件事都被噴成那樣;我僅作為一個科技愛好者若能直接給出最終結論,那不就是擺明了在扯淡嗎?

而我們大眾聽到的變暖聲音最大,只不過是很多政府機構支持這一觀點、並推行相關政策,必然會推動輿論來加強影響。

科學界不會用什麼「絕對正確」之類的話。基於越來越多的大量證據,人為活動導致氣候變暖,主流科學界已沒有爭議,越是不聽科學界的政府越是不相信這個事實。這位科技愛好者的科學素養值得懷疑。

再來看看所謂「反對一方」的「頂級科學家」。IPCC報告不斷修正、完善、更加可靠時,NIPCC的所謂「反對觀點」日漸式微。

關於非政府間國際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_NIPCC_報告

編者按: 為了集中討論科學問題,本文刪去了NIPCC 報告中 IPCC組建過程的批評及對 IPCC 領導人的評價等 內容。

那時以 Singer(NIPCC副主席,其報告主編)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是完全否認氣候變暖的 。現在改為爭論變暖的原因,其背後的含意是:已經承認全 球變暖的事實了。

目前無論科學界,還是政府間,或者公眾媒體,主流是支持IPCC的觀點。 不然,也就無需召開哥本哈根會議了。中國的國家 評估報告 也基本支持IPCC 的觀點。但是,中國科 學家歷來並沒有把人類活動作為氣候變暖的唯一原 因。在報告第80 頁就指出:「氣候模擬研究表明,全 球與中國20世紀的變暖可能主要與增強的溫室效應 和氣候自然變化有關」。詳細科學分析可參看《中國 氣候變化——科學、影響、適應及對策研究》 。1999—2008 年的溫度變化證明這種觀點是正確的。這10 年全球平均溫度增量接近零 。但是,在此期間溫室氣體濃度不僅沒有停止增加,增量還超過了20 世紀 末期。顯然,有溫室氣體之外的因子在起作用,抵消了溫室效應加劇造成的增溫 。不過,這不等於像NIPCC 所說溫室效應沒有作用,或作用很小。因為 儘管這10 年沒有繼續增暖,但仍處於近30年來最暖 的位置上。如果沒有增強了的溫室效應,是不能保 持這個高溫水平的。 不過,NIPCC 報告中提出來的一些問題也值得 進一步研究。這些問題大部分屬於科學發展的問題, 並不是 IPCC 的過錯。

科學網-給質疑全球變暖學者的一點建議 - 王錚的博文

對NIPCC報告總的印象是:

1. 報告列舉了大量資料,有科學價值

2. 報告內部互相矛盾。例如報告不同意全球變暖,同時又列舉證據說變暖好處很多,而且最近幾年好處在顯示,這樣使得報告邏輯一致性有問題

3. 報告數據選取具有任意性。有些數據來自沒有獲得科學單位普遍認可的單位。對普遍認可的單位顯示全球變暖的數據,沒有提供可信的反駁。

更為嚴重的是,在反變暖人士中還混入一些科學上投機倒把的。比如他們在早期某些全球變暖模式達到的結果與觀察的誤差上做文章,全不顧觀察數據同樣顯示全球變暖,也不顧其他變暖模式預測的與觀察結果一致。例如新模式計算得到到上世紀末比工業化前上升0.6°C,與觀察數據也一致,可是這少數人不顧這個事實,至少是一知半解的咬住早期模型升高0.9°~1.2°C等不放,他們也不顧人類事實上已經減排的事實,所以才僅僅上升0.6°C。上升沒有某些預測高,正好說明CO2是升溫的主要原因,不然為什麼減排有效呢。這種不顧事實的科學投機倒把,嚴重地損害了NIPCC專家的名聲。


偏個題……

下次誰跟我說他體溫39度發燒了,我就要鮮明地指出,你原來的體溫是310K,現在變成了312K,媽蛋你體內的熱能才差了百分之一都不到,還敢說是生病引起的發燒,病個毛啊。

// 所以人類排放多少跟自然界本來排放多少之間數量級就算有差,也不能說明人類就沒影響啊。

隨便抓個典型代表

nuo du

造成世界現在這個溫度的罪魁禍首是太陽,環保小清新們快快通過關閉太陽法案吧。

如果氣溫是20度,A的體溫是39度的話,造成A發燒的罪魁禍首其實是他自己呢。你看,A不發燒是37度,發燒是39度,咽氣了就20度了,是不是他發燒的主要原因還是他還沒咽氣?


我問了下我爸(氣象專業的)

他給說了說了過去

8幾年,9幾年,當時的流行的說法是,全球氣候變冷,到不到新千年,全球可能就會進入「冷凍」模式。。。

新千年到來。。。全球沒有按照之前科學家預期的,論文論證的,歷史資料推演的進入冷凍模式。。。

新千年之後,全球變暖這個說法開始普及。。。

什麼每年全球氣溫平均增長好多度啊,海平面每年會上漲好多厘米啊。。。反正專家有各種演算法和論證,再配上一堆歷史數據來佐證。。。

結果。。。說好的極熱好像也沒到來。。。

於是進入了201X年,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變成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全球氣候異常。。。

所以我個人的看法(非氣象專業)

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無論變冷還是變暖還是異常),就像日民日報——每一篇單獨看,都是引經據典,理由詳實,論證嚴謹,結論清晰可靠。。。但就是不能看合訂本


諸位的回答都非常精彩,贊最多的更加是覆蓋了幾乎所有的內容,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在地震或者地理行業工作學習,所以我打算全用手機打一個簡潔的答案。

實際上我們有證據證明是,但是實際上更加的證據指向了不是。

請想一下熱島效應,臭氧空洞的增加等,這些都可以作為人類活動導致變化的證據。

然後,從一個大的時間軸來看,人類在其中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大冰期小冰期中間期本來就是相互交錯,完全有規律可循,在農業社會這樣的變化基本就是饑荒的節奏,詳細參看明末的各種起義的原因。

具體情況實際上學術界還在討論(debate),但是,我本人決定這實際上是一個政治陰謀,無非就是節制發展中國家的一個策略。


學術界的爭論還是很大的,並沒有一致的結論。

自己不做這個方向,但平時也看過一些相關的文獻。剛才搜了下自己文獻庫里的文獻,選出四篇文獻,前兩篇比較肯定人類活動的影響,後兩篇則不那麼肯定。

---------------------------

這一篇最近的Science文章利用九月平均海冰面積和累積的CO2排放量的線性關係來直接推斷未來的情況。

Chylek et al., 2014 這一篇認為人類活動與自然變化對北極變暖的影響各佔一半。

而這一篇2016年的 ESR綜述則認為存在一個60年的周期,這挑戰了人類CO2變暖說。

方精雲院士這篇文章也明確提出目前觀測到的CO2濃度升高並不一定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我小時候,當時國外有種說法,地球在變冷。

與地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的說法並存。

現在,變暖成主流了。

至於把原因歸結於人類活動的專家、學者們,我想說:你們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你們問過太陽了嗎?

你們問過海洋了嗎?

你們問過微生物了嗎?

你們問過植物了嗎?

你們問過歷史了嗎?

...

你們啊,還是想的太少,說的太多!


現在歐洲人都不敢提「全球氣候表暖」,改口叫「全球氣候變化」,為什麼?因為南北極冰蓋一年比一年厚,臭氧層空洞像菊花一樣忽大忽小。當年痛心疾首想要拯救地球的科學家被打臉後,發現只需要改一個字就可以繼續拯救地球了!好開心!


人類體毛變少了,而且證明這個過程是在人類發明內褲以後,迅速迅速演進的


我也非常關注這個問題,前兩天還剛聽的義大利諾貝爾獎獲得者卡爾盧比奧做的講座,他為了減排二氧化碳,想要把甲烷生成碳和氫氣。我個人覺得非常愚蠢,但是這樣的研究竟然能繼續持續下去。

記得以前查資料的時候看過,長安大學有一位院士就認為,人類的能力活動根本無法改變地球的氣候,人類太渺小了。

還有一位反對全球變暖的支持者,那就是特朗普,我記得看新聞的時候,他曾經說過,不存在全球變暖,只不過是氣候變化而已。


忽悠人的,地球系統極大有自己的規律,人沒有力量影響他,老天要滅人類,就像地震要來你根本阻止不了

特朗普是商界老流氓 ,一眼就看穿那些吹噓變暖的伎倆,直接退出

普京比較理性,說人恐怕阻止不了氣候變化。

竺可楨在七十年代就寫出論文,說幾千年尺度,一兩度的變化很普通,沒啥大驚小怪的。那些西方國家從中世紀就開始鼓吹末世論,以前是上帝毀滅人類,現在是環境變化毀滅人類,中國歷史從未有這樣的故事。這是根本的文化和思維不同

竺可楨對於變暖變冷的研究已經很能證明那個時代中國人的思考了。並最終打敗了蘇聯美國鼓吹的變冷,經住了歷史的考驗。這他個人的成功也是中國文化孕育天人合一的樸素理念的延伸。大師之所以是一代大師,就是因為他敢於獨立思考,敢於不畏權威。

http://club.qingdaonews.com/touch/show_2_4603157_1_0.htm

都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二氧化碳排放是事實,變暖是事實,但是沒啥大不了的,也證明不了之間什麼聯繫不要杞人憂天,水蒸氣,甲烷都是變暖氣體,比二氧化碳可怕多了。

針對二氧化碳就是發達國家對說了第三世界的打壓陰謀。

當然了,節能減排還是要搞的,減少污染保護環境還是要做的。這也是中國參與國際減排的計劃原因,而且發展中國家中國吃虧並不是最大的。美國吃虧很大,所以特朗普才說變暖是中國人的陰謀

順便說下,現在因為變暖說經不起考驗 因為最近幾年冬天寒流不斷,現在又改說什麼極端氣候了。這地球的氣候本來就是極端的,有什麼好說的。

那些什麼科學研究ipcc研究報告之類,對於研究大氣系統這樣的超級複雜的系統,只有參考意義,沒有決定意義。大氣系統複雜程度,比圍棋更複雜,比人體更複雜,現在對氣候的研究把握的數據點,連自然大氣的萬分之一都沒有。任何所謂的預測,解釋模型,都是不可靠的。大氣系統預測幾天都非常困難,何況是幾十年上百年,大體都是自己心裡預設立場去找證據證明罷了。

新能源和氣候是一個幾萬億的市場,資本和政府權利對學術的干擾和影響,早就說潛移默化了,拿什麼論文,什麼權威機構來說事的省省吧


這種全球科學界都撕逼的問題,在知乎能有什麼確定性的回答么。

個人的看法是沒有,第一,人類的溫室氣體排放佔比例太小。第二,到底是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氣溫升高,還是氣溫升高造成溫室氣體排放增多,誰決定誰根本就不清楚,因為海洋溫度升高會減少吸收的溫室氣體量。


不是海盜數量減少造成了氣候變暖嗎?


1.無論人類活動是否造成(或推高)全球變暖,人類的碳排放量都在與日俱增,這可以肯定是人為的,只有人類能夠建造超大型工廠,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2.無論是否是因為人類的原因造成全球變暖,也無論全球變暖是否是自然規律,他帶來的後果對人類來說都是無法想像的,所以,就算是要與整個宇宙為敵,人們都應該為了自己的生存爭取更多的時機和機會,縱使有一天太陽枯竭,宇宙坍縮,我們也要想辦法延續生命,不是么?


推薦閱讀:

在北極點要怎麼指路?
閱讀《費恩曼物理講義》用什麼習題配套練習合適?
閉上眼睛「看」見的是什麼?
为什么别人挠自己会痒,而自己挠就不会?
能否利用某人的 DNA 模擬出他的長相?

TAG:科普 | 自然科學 | 氣候 | 全球變暖 | 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