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音樂的相似度是否會越來越高?
隨著時間推移,世界上樂曲的數量必定越來越多,但音符的排列組合方式終究是有限的,那以後樂曲的相似度豈非越來越高?尤其是主旋律,會有越來越多的樂曲出現相近或者相同的旋律?
卸腰。
一段時間內,音樂的寫作觀念、手法相互影響,趨向於接近和相同,於是形成了一個比較固定的風格或流派。然後過一段時間,這個風格或流派發展到極限,於是新的寫作觀念、手法被發展出來。然後在一段時間內,各個作曲家音樂人之間互相影響,趨向於接近和相同,又形成一個比較固定的風格或流派。然後再過一段時間,這個風格或流派發展到極限,於是新的寫作觀念、手法被發展出來。後面的事,就不用我說了。
縱觀音樂史,大致也就是這個過程。從單音音樂發展到多聲部,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十二音,序列,musique concrète,新古典主義,頻譜,極簡主義,新複雜主義,先鋒派,new age,等等,大致都是這個流程。題主應該是低估大數了。
以歌曲為例,一個人的聲音就算兩個八度,包含24個音,一首歌就算20個音符,按照這個方式寫歌,組合是24的20次方,約等於4e+27。
宇宙誕生才150億年,約等於4.7e+17秒,就算你從宇宙誕生開始一秒寫一首歌,到現在連20個音的組合都沒寫完呢!
何況作品沒那麼短吧?有節奏變化吧?鋼琴有88個鍵呢。不會。
確實比如聽文藝復興到巴洛克的音樂會有千篇一律的感覺,但是每個人寫作的風格都會有差異,只是這個差異達不到"個性"的程度。在這個時代的音樂有表達上的自由,其中的可能性是無窮無盡的。比如說New Complexity這一流派的作品,通過節奏,音高和響度的"無限細分"來構造作品,使得可重複性幾乎為零,體現出complexity的特點。(不過我覺得這些都需要批判地接受。)
(From Duncan SP, The Concept of New Complexity: Not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P. S. 其實現在音樂已經變成泛藝術形式中的一類了。就像New Complexity之流常常拿Mandelbrot集來裝飾,意圖不過是"Do you appreciate Mandelbrot (or Julia) set?" Then you appreciate me ! 然而要在音樂中尋求數學的美感,你怎麼不上天呢,不是,你怎麼不直接去搞數學呢。
P. P. S. 說到數學的美感。其實樂律的起源是從比例關係來的,這個比例關係是有泛音上的關聯,但是抽象成為一種"表達方式"之後,就跟物理上的(physical)聲學關係不大了。所以泛音是一種原始的音樂形式而不是一種advanced的音樂形式。像中國的古典音律體系反而跟現代的十二平均律(ET-12)體系更接近,也就是更加的抽象。其實音樂的發展也可以嘗試其它律制,這個不贅述。會然後產生新的流派過些年頭再次大融合然後出現新的分支周而復始
從數學上講排列方法是無限的。但人們聽音樂並不是為了尋找一種新的排列組合,人們聽音樂是因為喜歡這種音樂,而人們的感覺是相似的,所以音樂不可避免地會彼此相似(所謂相似應該是指同類型的音樂,京劇和搖滾樂有天壤之別,但京劇與京劇之間、搖滾樂與搖滾樂之間不可能不充滿千絲萬縷的相似性)。儘管旋律可以有無窮無盡的排列組合,但絕大部分組合併沒有人願意去聽。
另外導致音樂聽起來不同的因素有很多,音符的組合只是其中之一。也許你可以在搖滾樂和京劇中找到一組同樣的音符,但沒人會因此說兩種音樂是相似的。
音樂的異同更適合放到文化演變的模型中討論。古代世界彼此隔絕,不同民族,甚至同一民族不同地區的音樂都可能大相徑庭,彷彿活在不同的世界(而它們用的音符可能是大同小異的)。今天全球一體化讓這種情況不復存在了。但文化的專業化、亞文化的發展讓不同人群依舊能夠各自發展出彷彿不在同一個世界的音樂,只不過這種差異越來越不受地理影響。
音樂的發展是人類文化的慣性,人們需要聽新作品,人們需要寫新作品,這就夠了——誰會真的去在意排列組合?都tm怪卡農
啊啊啊好激動!!!看到這個問題好激動!!!
我初中時候就有過這樣想過啊(′?ω?`)而且隨著歌曲越來越多……我真的覺得現在有很多流行樂曲的旋律是很相似的啊(?ì _ í?)比如唱著唱著就能從一首歌拐到另外一首歌上,或者在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也能發現不少這樣的,「這首歌的旋律和XXX的旋律有點像」,諸如此類的評論也有不少贊啊……
小時候彈鋼琴時候也發現不少……呃呃呃……比方說一首曲子的一兩個小節,就像是另外一首裡面一段的變奏。感覺這樣的情況在民樂里也很常見,傳統民樂里多用12356五音,所以我覺得相似旋律的情況還更普遍些(*ˉ︶ˉ*)
就是很擔心以後的作曲家會不會很難搞(?????????)
我記得當時還問過樂理課的老師,是如何判斷一首歌是抄襲另外一首的,老師說是不能有多少多少小節是一樣的……等大牛來答疑解惑哇( ^ω^ )
評論區大神出沒(&>^ω^&<)!感謝!( ^ω^ )謝邀!
不會,音符節拍乃至音色的不同組合的差異性會很顯著的。謝邀!恰恰相反!隨著時間推移,世界上樂曲的數量必定越來越多,音符的排列組合方式是無限的,以後樂曲的差異度越來越大,尤其是主旋律。
前方高能預警!普通網友就不要留言了。
如果懂音樂的話就知道音樂是在聲音之外的。
聲音僅僅是載體,音樂在音響之外。
音樂是組織聲音的思維,人類不消失,思維怎麼可能被窮盡呢?音樂就是要不斷出新的,相近的或者相同的音樂只會被沒有想像力、創造力的人弄出來,留著被淘汰。不會就這麼和你說吧
每個民族有每個民族不同的音樂色彩
鋼琴大調沉穩小調活潑(大方面來說八十八個鍵千千萬萬種組合十二平均律純律五度相生律這三個音的震動也就是赫茲都不一樣的就連音都不完全相同寫出的歌當然不同
更何況現在音樂表演的花樣越來越豐富迷笛的普及程度也提高了製作音樂的門檻也低了大眾都可以搞音樂群眾文化和高雅藝術並行你覺得相似度提高了是因為信息時代大家抄來抄去抄還不好好抄同和弦位移這麼抄 當然相似
之前在學校的presentation上做過類似的演講。
新音樂類型的出現大多有以下三個原因;1.不同地域與文化融合和交流後產生的對音樂不同的認知和啟發,比如非洲的鼓與英國的民謠,逐漸在美國影響了流行音樂,產生布魯斯,藍草之類的音樂。2.科技的進步產生了新的樂器或說音樂設備。比如二戰後的電影配樂,79年代hiphop的產生以及最近頗為流行的電子音樂。3.音樂理論的自我創新,音樂結構一直都是在不斷變化的,有點類似生物進化論,藝術家在不斷探索音樂的可能性,被接受的音樂流傳的下來,不被接受的就銷聲匿跡。比如坂本龍一大佬在多種音樂上進行嘗試,結果還不錯。國內某個音樂人嘗試過無節拍音樂,最後效果一般。然而無論失敗或是成功,這都推動了音樂的變化和發展。手機屏小全是錯別字,心領神會就好現在的音樂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而發展,互動式融合可以產生很多新鮮的音樂方式,將不再限於傳統音樂,我認為當一種音樂形式達到頂峰的時候必要會出現新的轉折點,未來的音樂也將多樣化。
推薦閱讀:
※和聲是不是做的題越多越好?
※請問我適合從事音樂創作相關的職業嗎?
※無音樂基礎能自學遊戲音樂作曲嗎?
※如何培養聽音樂(尤其是大型器樂)留意曲式的習慣?
※如何評價在藝術領域中用「技術缺陷」當做個人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