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IPN 旗下新節目《一天世界》?

請結合IT公論評價。

一天世界 yitianshijie.net


學設計的表示主題可能更對路,但未必更讓人感興趣。然而作為吳語人士不得不吐的槽是:一天世界原本就是個貶義詞阿,多檔主持人還堅持要再用上海腔念一遍,這是何苦這麼黑自己哇?

--你覺得xx怎樣?

--一天世界……(其實完全沒有那麼差啦,只是這麼聽來毫無違和)


感覺不如以前的it公論精彩,可能因為自己是程序員的緣故,只對科技相關的感興趣,對建築,翻譯這些話題沒有那麼關注。

此外,自從rio沒上過it公論之後,就感覺it公論以及後面的一天世界不完整了,以前李如一觀點相對激進,rio則相對柔和,互相中和之後,感覺節目處在一種動態平衡之間,沒了rio,李如一要麼不停換嘉賓,要麼就是自白,感覺他說的話也就不如以前精彩,這就如同,有光的地方才會有影,沒有光,也就沒有影這一說。

而且我一直不太懂一天世界這個節目的主題,it公論的主題自然是科技,以及和科技相關的其它話題,但都與科技緊密相關,一天世界目前出了這三期讓我感覺它變成了一個雜談,什麼都聊,這和ipn其它比較好的節目明顯不是一個畫風,味之道,瘋投圈,選·美,博物志,內核恐慌我以前都有聽,他們都有自己的中心主題,就比如如果我想擴寬我在美食領域的眼界和談資,那我就聽味之道,但是我現在仍然不理解一天世界究竟想聊些什麼。

總而言之,現在我對一天世界的熱情遠不如以前的it公論。一點個人看法。


李先生似乎已經講不出什麼新觀點了,而且請的嘉賓質量並不高。首先一味地反對乾貨就很莫名其妙,現在乾脆不知所云了。

而且沒有Rio平衡,節目變成了李個人風格的誇張演繹。

我已經興味索然。我對李如一沒有個人崇拜,所以節目質量下降了就不想再聽了。但是,想起以前對 IT 公論每期節目的期待,很唏噓。


IT公論和一天世界之間比較起來,給我的感覺大概、或許、可能類似於以前的正大綜藝和現在的正大綜藝。


播客不是用來獲取知識的,而是用來開闊眼界。在這方面上,一天世界做的很好。「用整體式的視角,觀察當代社會,技術文化以及商業風景,對抗消費主義為導向的論述,強調對技術與藝術的敏銳感受力,以及精神與肉體上的強健。」這話雖然有點假大空,但我感覺一天世界確實又那麼一點點做到了。

知乎上大家大多技術出身,對於李如一知識上的缺乏,大家能找一群各種各樣的錯誤。但是在評價別人短板的同時,也會容易忽視對方的優點。

李如一最大的優點就是他的發散思維。在一天世界中他把他的這個優點發揮的淋漓盡致。

比如說,第一期李如一關於建築問出的問題在建築背景的我看來,也很幼稚。但包容了這些問題之後,我覺得這期節目給我很多啟發。我覺得如果程序員對於李如一技術上的短板,也能寬容一些,多知道些藝術建築方面的知識,不一定會對編程有啟發,但說不定會讓生活更有趣呢?


IT公論最早帶給我的印象是驚嘆,中文世界裡居然也有讓人視野大開、談論技術卻又不囿於技術本身的IT類播客。

但去年下半年起,節目開始明顯固化、內卷,不斷地重複自我。所以當RIO說IT公論已經死了的時候,我絲毫也不意外。

我之前曾經說過,李如一是好的評論者,但不見得是好的構建者。他最擅長的是兩件事,一是遊刃有餘地連接跨界的知識及其擁有者;二是在與各路知識擁有者對話的時候,通過「李如一式詰問」點出暗藏在常識或刻板印象中的荒謬,並引發出對更本質問題的思辨。

因此,我強烈建議《一天世界》,為每期節目都邀請到足夠有意思的嘉賓,這是我最大的期望。

否則,如果節目退化成李如一一個人獨斷地噴私貨,我斷言這是沒有生命力的。

如果非要打一個比方的話,李如一是一個神奇的DJ,但不是個好歌手。我熱愛去有好DJ的場子happy,但絕對不想去一個只有DJ自嗨的俱樂部。


看到一天世界我心裡知道,這才是李如一真正想做的東西。之前跟一個工科男長唱對角戲,由於兩個人知識體系不一致,很多話李如一拋出來了rio根本接不上,還要解釋半天,實在束縛了李如一從網路文化到文學理論到現代建築到先鋒音樂的跨界思維。一天世界的每一期都非常滿意。華語自媒體里的優質內容。


第二期聽的我莫名其妙,明明是蘋果自己翻譯文案質量問題變成了中文互聯網流行詞的問題。

說什麼蘋果不會考慮中文的語法什麼的,微軟和谷歌怎麼不這樣?微軟和Google的翻譯除了產品早期採用一些機翻產生的笑話,後期都是符合中文語法和簡體中文用戶習慣的翻譯。


對於我這種非程序員聽眾,至少從主題上,我更喜歡和期待一天世界。


堅持聽了十一期,作品質量依然很高。但就主題的選擇而言,如果 IT 公論主要是探討前沿科技,一天世界居然變成了只聊李如一先生感興趣的話題。

說好的一天世界呢。


如果你覺得《一天世界》比起《IT 公論》不那麼吸引你,你可以再聽一遍,然後再聽一遍。

對於我來說,我更喜歡 Lawrence 談起自己真正想談的人文和藝術。會給我很多啟發。


能堅持下來聽的是一天世界、選美和壁下觀,想訂閱會員只有壁下觀。


改版之後一直在聽,截至目前(2016-7-5)的感受來說更喜歡了。內容不再局限於IT,加入了更多藝術、設計話題。

值得一提的是,李如一在一期節目開頭錄了一段地鐵的噪音來闡述主題。我覺得podcast主播們都需有IPN這種開拓精神。


大概從IT公論#40左右開始聽兩位先生的節目。總的來說,我對它很喜愛。它含有相當分量的、關於計算機技術的內容,它又存在著可觀比例的人文情懷。同時,正如此問題下的stephen先生所說言,對於非程序員聽眾,IT公論的確存在一定的門檻。但是同樣作為非程序員聽眾,或者說,單純作為一個不關乎什麼程不程序員的聽眾,「去了解一個更大的世界」本身就是會令人有所不適的——不過顯然,IT公論裡面所談及的很多內容,不明所以的聽眾基本上都是可以跳一跳便可窺探一二的。

一天世界目前看上去相當於是弱化了IT公論中的IT元素,每期著重在IT除外的某一個行業,並且播客形式基本定位於做客訪談——「一天世界」這個名字也暗示了每一期的節目會有一個明顯不同於他期的著力點,每一期之間可能不會存在有明顯的承接關係。就個人觀感來說,相對於IT公論,它降低了門檻,多了很多科普氣息。它在嘗試用一期期節目的短暫時間,為聽眾開條門縫,產生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有意識、有願望地探入一個個世界。這樣的播客節目,它的定位像是一條產業鏈的補充,或者說是打前鋒的產品,它的其中一個目的可能是讓人有機會了解到ipn、有進一步接觸IT公論的機會。個人感覺還是能俘獲挺多新聽眾的。這也可能是不鳥萬如一先生的另一次嘗試。

【不太相關】

作為吳語使用者,聽到「i/thi/sy/ka」的發音感覺特別神奇,聽起來像是蘇州話和上海話的混合體。「一天世界」的說法在北吳語裡面好像不是特別好的詞,大概是為了營造一種印象深刻的反差感吧。


怎麼說呢 感覺更多的是一種嘗試而非播客 其實在rio回國之後感覺it公論裡面兩個人就觀點極不一樣感覺分開也是必然 不過少了it公論還是覺得生活中缺了什麼 所以rio的瘋投圈可以延續下it公論的部分內容嘛……(哭)


IT公論每期必聽!現在這個偶爾想起來聽聽吧~


離開了Rio,李如一獨自一人談技術話題顯得有些深度不夠。


IT 公論的停播,我覺得不是因為沒人聽 IT 公論了,而是對 IT 本身的痴迷可能破壞掉了人類本身的一些創造力。在看到之前一直關注的 IT 公論 blog 突然改成一天世界並發第一篇文:

Welcome back my friends to the show that never ends 的時候,我在微博發了這樣一段話:「在IT已經侵佔生活的現在,一切現實都是虛擬現實。就我個人而言,當看到許鮮這種科技產物的時候,內心的反感翻江倒海:所謂的線上線下購買,是在使用科技,最大程度上地削減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機會。科技絕對不是生活本身,只應是更好生活的梯子罷了。」

還有一個例子:神經網路藝術用神經網路作畫,構建了複雜網路的工程師 / 科學家與藝術接軌的方式,是在數量眾多的雜訊圖片中,找出那些看似有意義的圖片並加以詮釋。但這並不是藝術本身所追求的「創造」。


一天世界聽了3期,對我來說比IT公論更有趣。

除了原來兩個人的聲音讓人懷念,還是看好分開來講各自更喜歡的話題,希望瘋投圈也靠譜。

說到播客,聲音和說話習慣其實影響好大


推薦閱讀:

TAG:播客Podcast | 不鳥萬如一知乎用戶 | IPNIntelligentPodcastNetwork | 一天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