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輪胎的凸紋與平紋的用法是怎樣的?


謝邀。

平紋和凸紋是習慣的叫法不一樣,上圖區分。

上圖這是普通的自行車胎,在本答案中就當做是題主的凸紋。

這種輪胎主要是增加通過性,加大摩擦力來使用。一般適用於城市內普通自行車。

上圖是加強過的凸紋,適用于山地車,追求更大的摩擦力,對於更複雜的路面具有良好的通過性。

上圖是題主問的平紋,適用於城市自行車,主要功能是排水和增加少量摩擦力。見於摺疊車,死飛,和各種定位城市鋪裝路的類型。

上圖是公路車光胎,主要適用於賽道或者城市鋪裝路。追求更大壓強和更輕的重量。通過性較差,路面適用性較差。比凸紋更容易打滑。但是速度較快。

凸紋是追求通過性,道路適用性更好,摩擦力更大,但是重,速度慢

平紋適合城市路面,排水性更好,摩擦力較大,較輕,速度適中。

光胎追求速度,適用性較差,易打滑,輕,速度快。

感謝@faker yi 同學補充

摩擦力的大小在乾燥鋪裝道路下是光頭胎最大,凸紋最小,f1在晴天也是用光頭胎的。感覺光頭胎摩擦力小是因為光頭胎排水極差,遇到有水的地方水和泥形成「潤滑劑」膜而打滑。花紋主要針對路邊是否乾燥,是否有泥沙積雪等等,單純講通過性輪胎寬度影響更大

以上是個人理解,還請專業人士斧正。


謝謝邀請。

我所理解的凸面的應該只有山地車才有吧,山地不懂,只淺談公路和場地的吧。籠統來說差別就是摩擦係數的不同。公路大組賽上通常都用的是花紋的輪胎,來增加過彎時候的摩擦力,計時賽上一般用光面的,以便於減少摩擦,提高速度。雨天的時候我的經驗是換成花紋的輪胎,防止高速過彎打滑。

場地的情況比較有意思,因為是在有斜坡的地板上騎車,不會因為速度過快過彎而撲街,所以理論上是要用光面的,特別光那種窄胎,後續補個圖。可是有時候運動員的汗滴到場地上又恰巧你在那個點發力就會出現打滑的狀況,尤其是類似於爭先賽,記分賽這種需要定車或者突然爆發的項目。所以後來我們就會選擇後輪換成麻面的輪胎。這樣就安全很多。

大概就是這樣吧( ?° ?? ?°)

亮個德國隊的圖


謝邀。 (艾瑪感覺太爽)

簡而言之,光頭胎滾阻小,安靜無胎噪,且路感清晰,光滑水泥地還是顆粒柏油路閉眼就能感覺到。 但是側面沒有抓地力,地上有個坎的話你的結局只有側滑撲街。

齒胎或者顆粒花紋胎以上特點基本相反。 但顆粒紋的感覺上更平均。

不過講真啊,公路車上的胎就那麼細,以上特點都是很細微的差距,不像山地車。 總之提升功率與控車技術才是王道啊。。。。。。


射腰。

這個涉及到輪胎的用途。

公路車:

如果不下雨可以用特別光的胎,表面紋路很少,阻力小速度快。

如果稍微有雨或者水,就帶一些紋路,比較淺,主要是為了排水,放著在輪胎與地面接觸位置形成水膜,造成打滑。

越野公路車用胎會有很多連續細密的小凸起,為了是在泥濘土質沙石路面上能夠壓入地面,從而獲得更好的抓地力。

xc,am,trail,dh:

輪胎上的凸起大小一次遞增。

輪胎上凸起與凸起之間的間隔依次增大。

較小的凸起有較小的風阻,但是在越野路面上不一定能夠獲得足夠抓地力。凸起的間隔越大,風阻越大,胎噪也越大,在鋪裝路面騎行的抓地力下降,但是在越野路面,根據壓強原理可知凸起能夠更多的陷入路面,獲得極大的抓地力。

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輪胎都有不同的適應傾向,具體可查看產品型錄。

例如我用過馬牌speedking,雖然寫了speed,但是還是一款明顯的越野胎,粗大的顆粒,巨大的間隔,越野很給力,但是平路那個酸爽。

s牌renegade,平路,越野各方面都不錯,准真空,可惜不耐磨。

還有什麼想起來再說。


嗯哼,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方式是(手作切豆腐狀)分成塊!

——以此紀念我的初中地理老師

===================================

利益相關:本人是山地車愛好者,文中提到的任何品牌或產品都沒有以任何形式給過我報酬。本人盡量做到只有乾貨不夾雜個人感情因素。

===================================

下面是乾貨,16-02-19更新

===================================

  1. 一些相關的事情:

    1. 剎車的時候,因為慣性原因,重心會前移,所以前輪承重變大,這樣前輪的抓地能力就增加了,這時候後輪的抓地能力會減小
    2. 加速的情況反之,後輪的抓地力增加。不過普通人的扭矩輸出遠不會到剎車那麼大
    3. 如果用通常騎自行車的姿態騎行,當我們在自行車上向前滑行的時候,後輪會承擔更多的重量,所以後輪為主要承重輪。也因此後輪的阻力比前輪的阻力更加容易影響我們自行車的行進,同時
    4. 後輪磨損也一定比前輪快。
  2. 滾動阻力和抓地力幾乎是無法拆開的一對

    幾個關於輪胎滾動阻力的變數:胎寬(就是輪胎的寬度咯,通常輪胎寬的也會相應地高,輪胎的截面都會比較接近圓形)、胎壓(也就是氣壓)、紋路(輪胎與地面接觸的地方的面、塊、齒等等)、橡膠配方(就是輪胎的材質)、薄厚、重量、有無內胎(恩,有些輪胎是不需要內胎的,大多時候稱為真空系統、真空胎)

    答主問的是第三個,我覺得很難拆開所以就一起說了。下面討論都是控制另外兩個變數的情況。

    1. 胎寬:胎寬越大,輪胎與地面接觸面積越大,因此滾動阻力越大(當然重量增加也是一個因素)。
    2. 胎壓:正常胎壓範圍內,胎壓越低,輪胎接觸地面面積越大,因此滾動阻力越大。
    3. 胎紋:胎紋就不是簡單的接觸面積的關係了。顯然地 光頭,半光,齒胎 這三種滾動阻力依次增大。對於有紋路或者有齒的輪胎,有一個比較粗略的判斷方法就是看轉動的時候,車輪中心20%左右的花紋排布。以下舉幾個栗子哦不對……例子
      1. 首先來看看我平時用來通勤的輪胎(註:各類產品都會有更新換代,請通過本文學到的知識自主選擇

        上圖是瑪吉斯的Crossmark(黑色箭頭為輪胎轉動方向),我用這個輪胎通勤。這個輪胎在胎壓合適的時候只有黃色線之間的區域接觸地面,而這種小塊密集的設計比較有利於保證一定的抓地力。因為輪胎的齒都在同一個平面上,因此滾動阻力不太大。當剎車的時候(負載加大),紅色線之間的區域會接觸地面,幫助咬住地面減小剎車距離。
      2. 之前通勤用過的另一款輪胎

        上圖為建大的K1047,俗稱小八塊(因為一組8個齒)。這個輪胎如果胎壓比較充足,圖中黃色線內部分接觸地面,因為胎齒之間空隙較大,因此阻力會稍微大一點。當負載大一些的時候紅色部分也接觸地面,反而讓胎齒間空隙有所減少。因此可以看出這是一款偏向低壓的輪胎。我覺得這輪胎的初始設計是為了輪胎在不同負載下的工作狀況比較穩定吧。也許有時候需要後貨架帶人的兄弟可以考慮後胎用這個。另外感覺這個輪胎濕滑路面對抓地力影響略大一些。

      3. 之前越野用的輪胎

        上圖是Onza的Greina FR,一個純越野用的輪胎,胎齒很高,所以在柏油或者水泥路面上抓地並不好(真心的,越野胎在柏油路上都這樣),在泥土路面上表現非常好,不過在濕泥地壓彎會測滑。
      4. 松下,待續
      5. 瑪吉斯highroller,待續

  3. 輪胎耐磨與抓地……幾乎是死對頭,兩者通常無法兼顧

  4. 下面聊聊一些輪胎選擇方面的結論

    1. 城市通勤用車:
      1. 如果對運動性能要求不高(並不騎快車),颳風下雨也並不騎,路況也好,那麼選擇比較窄的光頭胎,前後一樣,定期調換。後輪使用接近規定胎壓上限的壓力,前輪壓力稍低即可。
      2. 如果對運動性能比較高(追寶馬不費勁),那麼選一個抓地性能比較好的前胎(例如比較偏重公路性能的齒胎或者半光),和一個滾動阻力較小的後胎(基本上光頭胎就行,或者半光也行)即可。
    2. 山地車:
      1. 比較複雜,###待更新
    3. 公路車:
      1. 看了一下還真的是有一些區別的,不過我不太懂,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幾句

==================

好好寫的東西還沒抖機靈贊多,我先去哭一會


不知道說的"凸紋"和"平紋"有什麼區別,但關於自行車外胎胎紋種類和介紹有這麼幾篇文章

山地車有哪幾種類型的外胎

各種輪胎花紋抓地力適合地形分析


謝邀,首先題主這個問題其實我並不是太明白,我就分開來說吧。

就山地車而言,題目中說到的凸紋應該是說那些齒胎的齒吧。個人而言,那些齒的設計原則和作用基本就是——提供合理的抓地力。XC胎而言,當然要保證優秀的抓地力,但是XC並不是僅僅在泥濘的道路上騎行,相反的,尤其在國內,很多時候還要考慮公路騎行的需求。所以還要保證在平路上滾阻不會太大。對於這個我也只是個外行,上一個圖吧,馬牌的race king,也算是我當時玩山地車的時候比較喜歡的一個產品。

對於這類比較優秀的產品,在充足胎壓的情況下(這點非常重要,有些齒胎平路吃力也許不是因為設計不夠優秀,只是因為車友並沒有打到要求的氣壓),由於齒形設計比較合理,在真正平路巡航的狀態下能夠保證比較優秀的巡航速度,較低的滾阻。合理排放的齒形也能夠保證在泥濘的道路上有著優秀的抓地力。

題主所說的平紋,我理解就是光頭胎吧,其實這個類型的產品在市場上出現本來我認為就是略微沒什麼意義的存在。大多數人認為光頭巡航快,但是就綜合來說光頭雖然巡航尚可,但是抓地力太差,曾經一個光頭胎我以大概10mph速度溜。。一捏剎車居然抱死滑了5m。。。這。。。簡單說就是滾阻低,代價是抓地差。

那麼合起來說一下用法:齒胎由於優秀的抓地力,自然是越野愛好者必備的裝備,在一些道路狀況不好的地區,也建議長時間使用齒胎,能夠提供長時間優秀的抓地力表現;光頭胎由於沒有齒的設計,滾阻低但是抓地力差,很多城市通勤的山馬黨的選擇,能夠提供較小的滾動阻力。

**個人意見,選擇齒胎,齒胎相對來說更加全面,無論是越野還是馬拉松車友,由於路面狀況相對較差且難以估計,用一個齒胎保證安全是第一位的。即使是城市通勤,有時候下雨過後或者洒水之後,光頭胎的低抓地力可能帶來危險,而且近年來諸如299 310 眼鏡蛇這些產品的問世,個人認為薄齒胎徹底壓縮了光頭胎在通勤車友中的市場。即使是希望能夠選擇超級全能的齒胎的車友,需要兼顧越野,XC比賽,山馬需求,諸如上文提到的race king等等優秀的產品也能完全兼顧所有需求。個人建議挑選一款合適的齒胎是最好的選擇。

再來簡單說一下公路車車胎的選擇。個人印象中公路車沒有凸紋設計的外胎,所以我覺得題主可能並不是需要這方面答案,但是說到胎也簡單說說吧。

公路車常見的設計是挖槽和光頭胎。畢竟公路車所需要面對的道路狀況相對簡單,畢竟不會有誰沒事去拿公路車越野什麼的,(那樣的話是CX,有需要可以分開討論)。

一般槽的設計是作為排水槽使用的,比如這款馬牌的四季胎,也是相對比較全能的胎了,個人覺得這些槽對於抓地沒什麼太大意義(但是有些胎會有諸如圖中的小凸點,這個估計對抓地還是有些幫助)。但是我個人並沒有使用過這類產品,我只使用過兩款胎,都是光頭設計,米其林的pro4 endur以及閃電的Turbo Pro。其實個人倒是不覺得這些光頭胎在滾阻上的明顯差距,貌似大家討論的更多的反倒是防扎?


謝邀,我就混混廈門周邊的環境,主要是鋪設道路和稍微難走一點點的路

島外有XC和DH的地方,那些輪胎我就不了解了,我爹在三明騎車,主要應對的爛路和山地多,也是防刺為主

首先是通勤和休閑的外胎,目的是輕量化、防刺、保障抓地力和穩定,山馬的巡航AV在20-30左右,通勤休閑,安全第一:

接著是鍛煉、訓練用的公路車開口胎,主要目的是輕量化,耐用,降低阻力,AV25-30左右

沒用過管胎,不是很了解管胎的性能,摺疊胎,公路車比較少用有紋路的胎,倒是出廠配的那些大部分有紋路...

輪胎這東西有點邪乎,我兩台車的原裝胎都是100公里左右報銷,自己買的外胎就很穩定的跑著

已退役小輪車451輪組的外胎,滾動阻力小,輕快,451的小輪,性能就那樣,適合休閑通勤,AV在15-20左右:

一直想吐槽的肥胎車,花紋設計深,寬大,有利於排泥排水,適合雪地、沙灘地越野路面:

後話,最近入了滾筒台,用公路車跑,AV30左右,沒啥太大的噪音,據說用山地車跑,大部分噪音都是胎噪。也聽說滾筒台很耗輪胎,建議是把跑滾筒台的輪胎和跑路的輪胎區分出來


謝邀。

我不是專業輪胎工程師,只能靠經驗和猜測來回答。

輪胎是自行車(也是絕大多數輪式車輛)與地面接觸的唯一零件。驅動、制動、轉向的力都靠這一點點橡膠提供。

了解輪胎的作用,不難猜測其設計思路:

1. 在特定路麵條件下提供最大化的縱向、橫向靜摩擦力(抓地力);

2. 在特定路麵條件下盡量減少滾動阻力;

3. 對於速度較高的情況,比如公路車和(據傳說)部分速降山地車,還要盡量降低空氣阻力。

所以,一切輪胎的選擇都是與(1)路面狀況(2)騎行風格息息相關。

先去騎車,不能辜負了溫暖的冬日,晚上補上。


謝邀。。。

但是十分抱歉的說,我只是玩過公路,也就是說,只用過光頭胎,對於其他形式花紋輪胎沒有研究過。不能幫上忙,實在是抱歉。


正好這倆種胎我都用過,說說感受。

平紋光頭胎 適合在騎行環境的公路覆蓋率超過80%就推薦使用此胎,騎行速度快,雨天胎體還有排水紋,也不算很滑。

凸紋胎在沙石路面,戶外越野,雪地騎行很佔便宜,穩定性好。如果山馬黨用凸紋胎在城市的日常環境下騎行,速度阻力是很吃虧的,如果換成平頭胎,速度也不慢於同等價位的公路車。

ps一下下:問這問題的肯定是山馬黨啦,如果換平頭胎推薦胎寬1.25以上(1.25是base,不能再細了,否則會撼動山馬黨穩定應付路況的地位),如果是北京那樣的公路褶皺較多的路況,那推薦1.5的胎寬,我只用過瑪吉斯的鋼絲胎,摺疊胎要貴一倍(土豪可以無視)。摺疊胎的好處就是長途騎行可以摺疊的很小放在包里當備胎,摺疊胎的重量比鋼絲胎要輕。在乎參數的話可以考慮。


自行車胎上的凹紋其實都是排水,排泥沙的紋路,在公路上的話大多情況下光頭胎即可


在乾燥鋪裝路面上光頭寬胎抓地力最好。


平紋 光頭胎 在路況好的情況下用摩擦力小 速度快

凹紋 在沙石光滑路面用 增加摩擦力 防止滑倒


ThinkSlick

我現在就用這個胎

你可以叫他滑溜溜

因為他本來就叫滑溜溜


謝邀..我想題主問的凸紋和平紋應該就是指的各種輪胎上的花紋吧~首先有一個公式f=uN,其中f是靜摩擦力,u是靜摩擦係數,N是垂直於摩擦面的壓力。這個公式首先就說明了一點,輪胎能提供的最大靜摩擦力與輪胎的觸地面積是沒有關係的,從這一點上看,在平地中騎行時,只要車子及承載的重量相同,採用什麼花紋的輪胎對最大靜摩擦力是沒有影響的。所以花紋並不是為了增加平底騎行時的最大靜摩擦力的,其作用是排水排污,並且提高在上下坡路段上的抓地力。

首先,不同的自行車種類用的輪胎一般是不一樣的,公路車主要用來公路騎行,路況最好,尤其是晴天時,路面乾燥,對輪胎的排水性沒有太多要求,因此我們看到這種情況下用的大多為光頭胎

這種輪胎的優點是輕,滾阻低,乾燥路面下的抓地力好,基本沒有什麼花紋,因此如果在雨天,這樣的輪胎沒有什麼排水能力,輪胎面與地面之間始終隔著一層水膜,在剎車時,其與地面的靜摩擦係數會大大降低,因此容易打滑。所以在日常通勤當中,為了考慮到下雨濕滑的地面,往往都會使用下面這種花紋

這種輪胎在正面增加了排水溝,而在側面也增加了花紋的密度,當遇到少量積水時,車輛的制動能力不會下降得太大,這種胎也叫通勤胎或者旅行胎。

而如果騎行的路況更差一些,除了積水的公路路面,偶爾也會走一些泥路沙路,這時候可能會選擇這種輪胎

這樣的外胎看起來已經接近于山地胎,胎面上有五個凸起,但是凸起的高度較小。這種輪胎在滾動時,花紋上橡膠塊的形變更大,滾動阻力也更大,跟光頭胎相比,這種輪胎相對已經比較費力了。但其優點就在於排水性優良,並且相對來說防刺能力也要好一些。

如果路況進一步惡化,那麼公路自行車已經不適用了。面對較為平緩的非鋪裝路面來說,越野強度較低,多採用這種外胎

這種輪胎跟上面那種輪胎實際上最大的區別在於輪胎的寬度,在花紋上其實差別不是很大,都是較小的橡膠塊用來增加在泥濘路況下的抓地力。這種輪胎一般適用於XC或者Trail,也就是cross country和林道,這種路況下主要還是上坡和平路為主。

但是如果是AM或者Endure,那麼下坡路段就會佔更大的比重。在下坡時,車速往往很難控制,並且由於坡度的原因,輪胎著地面的壓力方向不會垂直於坡面,在加上路面多位泥土路或者落葉路面,靜摩擦係數會很低,再有些坑坑窪窪的路面,車輛發生彈跳,那麼整體來看制動情況就會變得很糟。如果有這種騎行經驗的話就會知道,這時候剎車很容易會抱死,即制動力超過了靜摩擦力極限,使輪胎與路面發生滑動摩擦。在這種情況下,單純靠輪胎是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的,更多是靠前叉和後避震來減少彈跳,靠車架來改變重心分布。但這時候輪胎自然也不能墨守成規,該換還是要換。

這時候會採用上面這種輪胎,相比於XC用的輪胎可以看出,這種輪胎的橡膠塊更少更大,凸起也更高。這種輪胎的抓地能力相比於XC胎是更強的,私以為原因是由於著地面積變小,壓強變大,因此可以在泥土路中除開表面鬆散的泥土,使輪胎接觸到更堅實的地面。並且由於橡膠塊的形變能力增強,可以把人體壓力相對於坡面的部分水平分量轉變為有效的制動力,原理就像是兩個搓衣板扣在一起一樣。說了AM往後當然就是DH和FR了,DH可以看作AM的究極版,下坡極多,路況差,制動困難,FR就更厲害了,散仙一樣的騎行。這兩種路況下用的輪胎如下

其實原理都是一樣的,路況越差下坡越多用的橡膠塊就越大越高越少。

所以綜上所述,自行車輪胎的花紋與使用路況之間是緊密聯繫的,路況越好,花紋越少,這樣可以減小滾阻和重量,但同時失去了排水性。路況越差花紋越深越粗糙,用來提高在複雜路況下的抓地力。


猜測你是山馬黨,故只照著這些考慮。城市騎行建議1.95的胎寬的山地胎就好了。建大1047即可便宜實惠,好用,性價比很高。同款同胎寬的也可以考慮。安全性:城市道路不一,好路有,爛路更多,故這種胎通過性更好。而且當路面有水的時候,抓地性能好。裝逼性:胎寬一點看起來好看。實惠性:便宜好用。


胎紋的作用,根據用途和車種不同,區分方法也不一樣。該說的上面都有,值得注意的是把不同車種的輪胎胎紋放到一起討論本質上是耍流氓。


謝邀。不好意思,沒騎過平頭胎,不知道兩者騎起來區別大不大。我猜平頭胎在水泥地上騎起來應該輕鬆些吧。


山地用2.1 crossmark,越野抓地力好,山馬也還不錯。小折用1.35 overdrive,偶爾走走土路也沒啥,公路抓地感覺比世文馬拉松racer抓地力還要好


瀉藥~

窩的答案是錯誤的

正在修改中

腦袋還沒有轉過來彎ing

痛苦

~~~~~~~~~~~~~~~

平紋輕便

凸紋抓地力強

城市騎行平紋輕便

戶外騎行突紋緊急剎車

泥濘的泥土地

~~~~~~~~~~~~~~~~~~~~~~~~~~~~~~~~~~~~~~~~~~~~~~~~~~~~~~

山地車知識

窩也很匱乏

~~~~~~~


推薦閱讀:

騎了近 36 年的永久自行車現在能賣多少錢?
自行車輪胎周圍的毛刺是做什麼用的?
如何優雅地下自行車?
摩拜單車用完了之後忘了鎖,結果被人騎走了,一直在計費怎麼辦?
如果將新買自行車「毀容」能否降低被盜概率?

TAG:自行車 | 自行車輪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