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影視配樂作曲家的作曲水平究竟如何?
卸腰,長文預警。
題主問的問題應該主要指向交響樂這種體裁的電影音樂,因此這裡對流行歌曲等體裁的配樂不作討論。
從作曲的角度而言,大多數電影音樂的風格接近於浪漫主義時期的古典音樂。在我所上的配樂作曲專業課上,對於交響樂作曲技法,主要研究的是瓦格納、施特勞斯等作曲家。
但是談起電影配樂作曲家的作曲水平,必須先理解電影音樂隨著藝術與科技發展的變化,因此我們還是得從電影音樂的歷史講起。
人們談起電影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好萊塢,然而在好萊塢崛起之前,電影產業最發達的地方在歐洲。好萊塢在20世紀30年代的崛起一方面反應了「經濟危機時人們會增加文化娛樂消費」的經濟學現象,一方面則是依靠著觀眾對有聲電影的歡迎態度迅速搶佔了市場。
最早的電影在需要音樂時,會請音樂家來現場演奏,根據放映場合,從鋼琴獨奏一直到管弦樂團都有。演奏的曲目往往是古典交響樂或者當時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主要目的是讓觀眾看電影的時候能夠有些東西聽,同時結合電影的情緒氛圍。演奏者會根據電影的畫面,事先針對不同的情緒選好一些曲目演奏。如果是鋼琴獨奏,還可能進行即興演奏。由於每次放映電影都需要樂團來現場演奏,而讓各地的樂團排練新曲子成本很高也很麻煩,更難以演繹創作者想要的具體感情,因此在無聲電影階段,原創作曲很少出現。
世界上第一部原創作曲的電影是1908年的L"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音樂由法國作曲家
Camille Saint-Sa?ns創作。這部電影的音樂大獲成功,但由於高昂的作曲、排練以及演出成本,原創作曲並未在電影中普及,直到20世紀30年代錄音(尤其是混音)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當音樂可以被提前錄製下來並縮混進電影中,電影原聲音樂的時代才向我們走來。然而,電影在早期主要作為一門嚴肅藝術形式出現。從繪畫到攝影,最終畫面能夠動起來,產生了新的藝術表現力。電影在早期被叫做「motion picture」,便體現了這種認知。今天的大家很難理解,在一個世紀以前,電影中該不該有對白,該不該有音樂,竟然是一個非常爭論性的議題。
當時在這個議題上,歐洲的導演大多堅持「無聲才能完全體現電影的藝術性」,而美國的導演堅持將音樂和對白融入進電影。最終觀眾認可了音樂在電影情緒烘托中的重要性,美國的電影產業得以崛起,好萊塢得以取代歐洲成為世界電影產業的中心,之後歐洲經歷二戰的創傷,更加鞏固了美國在世界文化的霸主地位。
隨著電影音樂在美國的崛起,一大批美國本土出生或者從歐洲移居美國的作曲家逐漸建立了名氣,美國首次在作曲界與歐洲分庭抗禮(20世紀之前的著名作曲家幾乎沒有美國人)。在1920年之後的歐洲,尤其是德奧,主流音樂學院的作曲界越來越偏向與大眾審美脫離的無調性嚴肅音樂。音樂的藝術性和學術性被無限強調,是否「好聽」不再成為評判作品質量的標準。然而在電影中,由於音樂需要與觀眾情緒呼應,與大眾審美脫離的音樂無法得到市場認可。因此,由於電影市場的存在,美國作曲家的音樂始終相比歐洲更加「接地氣」,更加有實用與商業價值。
音樂作品的好壞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藝術價值,一個是聽覺感受。有的作品很牛逼,但是很難聽,比如一些先鋒派作曲家的作品。有的作品很好聽,但是藝術價值幾乎沒有,就跟快餐盒飯一樣,比如大多數流行歌曲和輕音樂。電影配樂是少數既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又符合大眾審美的音樂。
美國的電影音樂主要分為四個時代,不同時代的發展體現了主流配樂作曲家思想觀念以及對音樂理解的變化。這四個時代的名字是我自己概括的。
1930-1950 黃金時代
這是電影配樂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風格以典型的浪漫主義交響樂為主。在這個時候,電腦尚未發明,音效技術還沒有起步,只能靠直接錄製的現場聲音,因此音樂在電影的情緒氛圍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時候的配樂作曲水平是最高的,甚至超過許多學院派古典音樂的作曲。許多流傳至今的配樂作曲的技法,都是那個時候奠基的。例如始於1928年迪士尼的《米老鼠》系列動畫,所有人物動作與音樂完美同步,主角上樓梯的時候能聽到音階跟著腳步上行,這種作曲技法就被叫做Mickey Mousing。由於當時音效技術的落後,音樂必須承擔起音效的部分角色,類似的技法在這一時期的配樂中被大量使用。黃金時代的電影,就像19世紀的歌劇和20世紀初的芭蕾一樣,成為了一種新的音樂載體。那些之前為歌劇和芭蕾作曲的音樂家,紛紛轉型為電影創作音樂。
1950-1975 創新時代
這一時代在音樂風格上是里程碑式的。搖滾樂開始興起,爵士樂走向鼎盛,同時一些先鋒派作曲技巧,如「偶然音樂」,開始在電影中應用。這些藝術進步大大地打開了電影配樂作曲家的思路。人們開始走出「只有傳統管弦樂才能完美表達電影情緒」的思維模式,開始將大量的當代流行歌曲用在電影中。隨著觀眾對不同風格音樂包容度的提高,一些學院派的作曲手法,如無調性的序列主義,也開始在電影音樂中進行嘗試,尤其是在恐怖、神秘、驚悚等題材的電影中。大量著名的電影配樂作曲家就成長於這個時代,風格上受到了這個時代音樂的影響,尤其是爵士樂。這個時期的影視配樂作曲,更加接近於綜合風格的音樂創作,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作曲。在這一時代,電視機的出現與普及也使得影視音樂不再局限於電影,有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電視的低成本製作也能夠更好地與搖滾、爵士等小編製的音樂進行結合。
1975-2000 復古時代
在這一時代里,電腦開始得到普及,使得音效技術有了突破。然而,在經過上一個時代的多種嘗試後,人們開始對雜亂的風格以及流行音樂在電影中的過度使用感到審美疲勞,最終還是發現管弦樂能夠更好地表現電影情緒。而隨著音效的越來越豐富,管弦樂不再像黃金時代一樣需要對動作進行模擬,而可以更好地進入一個純情緒與氛圍的營造中。同時,電腦技術的發展使得宏大場面的電影製作成為了可能,更需要宏大交響樂的烘托。1977年的首部《星球大戰》成為了這個時代的典型例子,也使得John Williams引領了這個時代的潮流。在復古的同時,創新也在不斷進行中,電子合成音色也開始逐漸在電影中發揮重要的作用。1981年的《火戰車》是第一部所有配樂全部採用電子音樂的電影,它的成功讓整個音樂界為之振奮,開始意識到電子音色可以用來營造渲染一種特殊的情緒氛圍,成為一種全新的手法。以John Williams為首的新古典派華麗配樂風格,代表了這一時期影視配樂作曲的最高水平。
2000-現在 簡約時代
由於拍攝電影門檻的降低,電影配樂開始越來越分化也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大製作高成本,題材宏大的電影採用大編製的交響樂,小製作低成本,題材生活化的電影或微電影採用小編製的流行音樂或室內樂。對於小製作成本的配樂,軟音源開始逐漸替代實錄樂器。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21世紀進入了一個人人都可以創作音樂的時代,因此配樂的審美風格更加大眾化。
對於交響樂而言,與其他元素的結合是這個時代的主要特色,例如Howard Shore的《魔戒》三部曲,在傳統管弦樂的編製上完美結合了民族音樂和新世紀音樂的元素,同時加入了宏大的合唱團。各種史詩巨作的電影與遊戲,推動了分層交響樂的發展,使之逐漸成為主流。一個比較典型的用法是:和聲化的管樂旋律+弦樂ostinato+合唱和聲+打擊樂groove鋪底。這種用法使得音樂具有較容易跟蹤的固定拍子,同時也給隨機時間出現的音效留出了混音的空間。震撼心靈的史詩音樂 這個播放列表裡收集的音樂就是該技法非常典型的應用。這種技法做出的音樂,聽上去很內容很多很豐富,但實際聲部構成卻無比簡約。
電子音色與音效合成技術在這個時代飛速發展,使得許多之前做不出來的酷炫聲音成為了可能。在黃金時代依靠交響樂對音效的模擬,現在全部交由逼真的音效完成。同時,音樂和音效的概念也逐漸模糊。80年前的電影配樂,在物體撞擊的時候會讓打擊樂手敲擊一下鑼,現在直接做出了撞擊的聲音,因此音樂不再需要與電影把拍子卡得死死的。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越來越成為單純的烘托情緒與渲染氛圍,而音色對於氛圍的影響顯得至關重要。電子合成音色以及DSP(音頻信號處理)技術使得音色有無限種可能,不再受制於管弦樂的固定幾十種樂器。一批善於使用電子合成音色的作曲家成為這個時代的領軍人物,如Hans Zimmer。在2014年的《星際穿越》中,他採用了非常多的音頻處理技術,將音樂載入上各種電子失真效果器,營造出宇宙中時空扭曲的感覺。如果採用John Williams式的傳統管弦配樂,寫得再華彩也無法達到這種效果。由於在音色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在音樂本身,也就是作曲的技法上,反而變得越來越簡單,一是為了讓觀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音色和電影本身上,二是為音效留出足夠的空間。
這種「情境音樂+大量音效」的流行使得當代的觀眾覺得電影的配樂風格越來越「重口味」。影視音樂越來越具有「配樂」的目的性,而從某種程度上缺少了音樂本身的獨立性。老電影的音樂單獨拿出來每首都是精彩充實的音樂作品,而當代的配樂往往離開了視覺載體就變得非常蒼白無力。同時,因為當代的配樂技法非常容易學習,導致了入行的門檻大大降低,產生了一些行業內不當的惡性競爭,更加加劇了這種快餐文化。影視配樂與大眾審美的結合度前所未有地高,然而藝術價值卻前所未有地低,但畢竟這兩者從來都不可得兼,只能說,21世紀以來,影視配樂越來越從複雜的嚴肅音樂往簡約的流行音樂的方向發展了。
那麼未來呢?
在此我只說一些個人的看法。首先,物極必反,管弦樂在沉寂了將近30年後,在20世紀70年代的回歸便很好地反映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從有聲電影剛出現到今天,平均每部電影中配樂的時間是在不斷減少的。一開始的電影因為缺少音效,幾乎每時每刻都有音樂,而現在的電影大部分時間都是沒有音樂的,即使有音樂的時候大多數也是非常簡單的音樂。然而,我認為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中,這個趨勢會逐漸反彈。當觀眾聽膩了把影院座椅震得隆隆響的音效之後,可能會重新懷念用大量音樂來表現氛圍的電影。在今年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中,John Williams式的華麗交響樂在歐美的中老年觀眾中產生了懷舊共鳴(歐美去看電影的人年齡段分布很平均,而中國大多數都是年輕人),而在新興市場的年輕觀眾中帶來了新鮮感。沒經歷過四十年前那場復古運動的人,更習慣新世紀的極簡主義音樂和重口味音效,對這種層次豐富的華麗交響樂反而比較陌生。因此,我個人認為,在影視配樂中,很可能產生新的一輪復古運動。
但是科技也是在不斷進步的。30年前的人怎麼也想不到,如今光是在電腦軟體里點點滑鼠,就能製作出逼真的交響大作。同樣現在的人也想不到,30年之後我們會擁有怎樣的音樂科技。就連我學校走在時代最前沿的電子音樂與音效設計專業老師,也在課堂上告訴我們,未來是不可預料的。30年前的作曲家用紙筆寫作,而現在的作曲家使用打譜與編曲軟體,也許30年之後,我們腦子裡想像的音樂可以直接錄成成品?
當代的嚴肅音樂也逐漸走入了一個瓶頸期。能想到的點子好像都被想完了,創新越來越困難。20世紀60年代的電影配樂大量使用了20年代的嚴肅音樂作曲技法,而當今的配樂大量使用了20世紀7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電子音樂技法。然而最近幾十年,嚴肅音樂界再也沒有出現過像John Cage那樣有過革命性理念創新的人物。不管是傳統管弦配器還是電子合成技術,我們一直在完善發展現有的理論和技法,卻再沒有產生推倒重建式的創新。有一種悲觀的可能是:音樂以後永遠就是這樣了。
【本人寫的答案與專欄,若需轉載,請私信授權並按照每千字100元的標準支付稿費,已授權維權騎士(http://www.rightknights.com)對所有的未授權轉載和抄襲行為進行維權。】謝邀!
你問的第一個問題是問久石讓這一類的作曲家的創作水平大概是什麼樣。
當今世上目前可以把音樂分成兩大類。
傳統和現代。
久石讓這一類是屬於傳統音樂的,但是並不是我們所想的按照教條主義的和聲進行來死板的創作,他在這基礎上做了和聲上的突破,比如說在單一調性和泛調性之間做交替等等。當然,久石讓的旋律好聽這是眾所周知的,這不算在創作水平中,這是個人天賦。
總的來說,久石讓的創作水準是很高的,但是創作理念和創作手法並不算得上先進。
第二個問題總的來說是在問學術界在寫些什麼。
這個問題具體沒辦法回答,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所寫的東西當然也就不一樣。
我只能簡單的介紹一下現在學術界的幾條分支:一般來說現在寫傳統的人不是特別的多了,大家都在努力的創新,所以一般都在寫現代音樂。而現代音樂裡面主要以無調性音樂為主,只是大家來達到這個無調性的方式各有不同,於是就會有各式各樣的創新出現。當然,現在還有頻譜音樂,飽和音樂等新種音樂出現。這些都是由先前的音樂發展出來的新流派。
至於威廉姆斯這些作曲家,他們的音樂肯定是非常傳統的,因為他們是在給電影配曲,是不可能現代,也不敢現代的。
但是,需要說的是,這一類音樂是沒有辦法去以學術價值的評判方式來評價的,因為這是音樂服務電影的體現,換句話說,如果像《星戰》或者《泰坦尼克》這些電影沒有那麼成功的話,我想威廉姆斯的音樂也不會如此的火,當然,戲劇與音樂都是相輔相成的,並不能說具體是誰成就了誰。
除開這些,我只能拋磚引玉的安利一下我最近的一些想法,從傳統一路寫到現代,自己倒是越來越喜歡現代,但是身邊的人卻說自己的音樂越來越難聽,越來越聽不懂。所以我最近在思考將傳統與現代做有機的結合這個問題。能做到既能有現代音樂的學術性,又能有傳統音樂的可聽性,不會讓現代音樂讓界外人聽著如此的「刺耳」,希望能有所收穫吧。
願對題主有所幫助。謝邀。
樓上高票說了歷史,我就說說當下好了。
以我自己看來,之所以現在minimalism這麼被廣泛使用,主要原因是相較於以前,由於各方面科技的發展,各方面改動越來越方便,於是電影的final cut越來越晚,改動次數也越來越多。作為配樂者經常能碰到完完整整配完了樂結果導演大手一揮這個場景剪掉10秒………那音樂怎麼辦?直接剪10掉秒還像話么?!!
但是,此時minimalism的好處就出來了,剪10秒?那音樂就剪掉中間的一個loop就好了,再稍微改改連接的樂器微調一下速度,完美!
? ?(?ˉ???ˉ???)?」當然肯定不能所有的音樂都minimalism…只是這個技法很適合快速改動而已。
再說回題主所說的作曲技法上。為了照顧大眾的審美,電影音樂在作曲技法上肯定不能像contemporary那麼push。你想在電影配樂里聽十二音序列,聽有限移位調式,聽一大串微分音疊成的音塊么…
但是,有一個方面得到了特別長足的發展。
配器。
現在各種音樂科技的發展,電影音樂早就突破orchestra的界限了。現在的orchestrator,或者composer自己,所需要掌握的配器的能力早就已經不只限於傳統樂器或電子樂器了,需要的更是將傳統樂器與新興電聲融合在一起的能力。
另一方面,如果電影配樂的配器沒有發展到現在這麼一個幾乎史無前例的高度,minimalism也不可能在電影配樂中這麼活躍。
推薦閱讀:
※为什么每首歌曲一定要以基音(tonic)结束?为什么说基音(tonic)最稳定?最稳定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第一次看音樂節,有哪些注意事項?
※V家的一些名曲在專業音樂製作人眼中,是業餘級別還是專業級別的作品?
※如何評價高曉松宋柯加盟阿里音樂?
※如何看待Apple Music會員到期後,已下載的音樂都不能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