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MPV 車型是怎樣的存在?為什麼特別多?
先給個 Toyota Hong Kong 官網上的價格(2016年2月、港幣、已含首次登記稅):
當中 Sienta、Wish、Noah、Previa、Alphard、VellFire為七人車款。首先,香港保有汽車的成本較世界很多地方都要高,包括:
由於成本這麼高,許多人在購車時會選擇實用性,考慮這些因素:
- 雖然香港整體的稅率比較低,但汽車首次車首次登記稅(購買首次登記汽車須知)並不低。這是漸進稅階,例如未含稅的零售價為60萬,首次登記稅約為49萬。
- 每年需按排量繳交汽車牌照費用(運輸署 - 費用)。例如,2000cc 的私家車每年要交 5794 元。
- 燃油稅也高(香港海關 - 種類及稅率)。現時每升無鉛汽油的燃油稅約為 6 元,油站的價格大約是每升 14 元。
- 車位價格和停車費用高。粗略估計,一般屋苑的車位可能是單位的1/10,例如500萬房子的車位可能是50萬,月租大約是2000元。商業樓宇的車位價格更高,每小時停車費用在20至40元。
從另一個角度看,個人認為這是城市的發展階段。因城市人口上升導致保有汽車成本上升,家庭成員增加,購車的考慮因素也會不斷改變。相信國內的大城市也會續漸流行起來。
- 開車上班並不一定最佳,除了停車費、燃油費、隊道費高,上下班高峰交通擠塞也是一個問題。香港的公共交通包括地鐵都很完善,很多人寜願不開車上班。
- 作為家庭車,4人家庭,加上一方父母和菲傭剛好 7 人。
- 多數7人車使用(電動)移動門,在窄小的停車場中方便很多。也不怕小孩和老人家不小心開門碰壞門或碰到別人。
- 7人車車身高,地台低,上落方便。頭頂高度也沒得比。
- 7人車可放置大量行李。例如機場那些Alphard可坐司機加7名乘客,以及他們的行李。而且部分車型後排坐位通常能收起,運送大體積物品。我試過平放一台55吋電視(箱子約1.5米 x 1米)。
香港的情況與日本相近,養車成本很高,所以一家會盡量只養一輛車,市城道路架構以小街小巷為主,而且普遍停車費二十多港幣一小時,成本很高所以人均車輛保有率不高。因此大家對車內的空間要求就特別高,需要最小的外形最大的內部空間因此微型MPV和MPV是最適合他們需求的產品,前者對三代五囗之家、後者對五囗以上的家庭和小店店主,一車多用。MPV是一個並不漂亮又沒激情的產品,但它是空間最優化的產物,你只會因為需要而去買,決不是因為熱愛它。這還代表這個城市的生活壓力很大所以大部分人都很理性的去做生活上各種決策,放棄很多隨心而任性而為的行為。說白了,有這個需求,而且很強烈。
昨晚和在香港讀博士的發小聊天,也簡單聊了這個。
(以下圖片來自網路)
首先,從車來說:
車型種類多、選擇多、價格也便宜,但首次登記的購車稅率比較高,尤其是豪車。無形中用另外一種方式限制了車輛保有量的增長(本來就地稀人廣、人口密度大)。
香港人工資算高的,即使輕鬆花錢把車買下來了,也可能面對「買得起車但不一定養得起車」的尷尬,或者說沒那麼輕鬆。
發小在粉領住的一個小區,一個月停車費差不多就3000塊港幣(合人民幣2513元)。如果白天停公司,晚上停家裡,在公司一個月也要將近3000塊港幣。再加上油錢、各種保險啥的,一個月一輛車的支出差不多就10000塊港幣。
相比發達且便宜的公共交通系統,自己養車的成本高很多,更別說養兩輛三輛,很少有老百姓負擔得起。
其次,從家庭來說:
家裡人口多,而且香港本來那麼小、人口密度大,好多年輕人是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
而且香港人住的房子特別小,主卧兩米三??兩米四,次卧兩米??兩米,所以車應該更想買大一些的。(發小說,香港經典的雙人床是一米四寬的)
所以空間利用率高(最小化車身最大化空間)、功能性強、實用便利、可滿足多人口同時出行的MPV優勢就得到了充分放大。
另外,發小還提到一個因素,香港van仔流行。
有個很火的app叫GoGoVan,在香港貨運界一家獨大。有些人買了MPV拆掉第三排(當然大尺寸MPV居多),輕鬆變van仔,據說香港光van仔就有10萬,還蠻賺錢的。
我那發小從清水灣搬家到粉領,45分鐘車程,司機稍微幫忙搬了點東西上下車,就收了三百塊港幣。
「如果是我,在香港居家過日子的話,也會買一台MPV。」——發小。
.....更多文章請到 MPV研究所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 楊老天 - 知乎
補充個原因:香港是右舵,跟日本一樣,所以JDM(Japanese Domestic Market,只供應日本本土市場)車型可以暢行無阻地進口。除了大陸有賣的Alphard,香港保有量更大的2.0L級中型MPV基本都是JDM車型,比如日產Serena、豐田Voxy/Noah、三菱Delica D:5等等。不光大陸沒有,其他市場也基本看不見,因為這類車就沒生產過左舵版。有許多在深圳註冊的「貿易公司」,其核心資產和競爭力就是一輛兩地牌的保姆車。
十年前幾十萬可以搞定一塊兩地牌,加上車子本身不過一百多萬。風聲緊的時候呢,兩地拉客,深圳~香港機場或香港~東莞,每人七百港幣每車六個位置一百零公里一天跑七趟,即便是空駛每次也可以合法地從香港帶5條215的輪胎入關你算一下最快多久可以回本?
保姆車裡又以豐田埃爾塔最容易改裝裝載力最強,即便是原車也有許多儲物格,稍微改裝一下各種夾層幾乎可以當小貨車用。
CPU/內存條/手機/煙酒/貴金屬/汽車零部件……除了傳統的大飛和飛線之外,深港埃爾塔快線是您兩地大宗貨物「便捷貿易」的最佳選擇,比人肉走水高端洋氣多了。單次數額不大,當年幾乎沒有有效的打擊手段。點到為止,更深的水就不說了。
FBI WARNING
以上是本人為了裝逼,而通過百度學習後瞎掰的文章。絕對無法對內容負責,謝絕請教細節,萬請自重切勿以身試法。
除了大神們提到的原因外,我覺得還有很重要一點,香港是右舵地區,因此在引進日本本土MPV時,會特別方便。以最近被有錢人瘋搶的埃爾法為例,最初就只有右舵,後來試探性出了左舵版,發現中國大陸地區需求大到不得了,這個已是後話。我在之前的回答里曾說過(馮晞帆-稀飯:為什麼家用車大家一般不買MPV?),在國內買家用MPV很痛苦。別克GL8、奧德賽、艾力紳等其實都比較偏商務,形象上總覺得自己是司機,大眾夏朗又嫌空間實用性不高。如果放眼到日本本土車型,就能找到本田Stepwgn、豐田Sienta等車型,形象偏個人,甚至比較個性,空間又非常實用的MPV。尤其是低地台設計,小孩可以直接在車廂里直立行走。香港的用車環境和日本比較接近,這類最初基於日本需求設計的車型受歡迎,也是不足為奇。其實在香港流行的MPV分為兩類,一類是埃爾法、君爵這類高端車型,另一類就是像本田Stepwgn這類的日系品牌的緊湊型MPV,前者用於商務場合,後者用於居家生活。
另外,香港除了MPV之外,豪車率也很高,身邊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香港人有錢嘛!這個只說對一半,全球很多有錢人聚集在香港,於是豪車遍地。另一個原因是普通階層養不起車啊,導致街上親民的車不多,關於香港各項養車開支,已經有大神羅列過,尤其是購車稅,高得簡直是帶懲罰性質。可見,香港有車的門檻比大陸高得多。想起前幾年TVB電視劇《名門暗戰》里,黎耀祥飾演的創業家在生意失敗後,為表感激,送了幾台車給一直替他開車的司機。司機遊手好閒的兒子,反而私下罵黎耀祥,這幾台車哪怕不開,支出已經足以把他拖垮……可以說,香港有車的基本能算精英階層,大陸過去如此,但最近越來越平民化,這點更像美國。作為90後,我覺得自己的下一代可以自稱是在車輪上長大了。當然啦,香港公共交通很發達,而且地方那麼小,對汽車的剛需性沒有我們那麼大。再說,香港人供樓壓力比我們還大,工薪階層有這個閑錢,也不大會揮霍到這裡。我們節假日會開著私家車跨省自駕游,目的地選擇眾多,永遠也玩不完,而香港嘛,就那麼一個小島。
誰給你說大陸其他地方不是這樣了………mpv的保有量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都很高好么?大空間,7座。軌道門! 還沒看出來么!?街上到處都是…………只不過我們一般叫他麵包車……例如柳州五菱………正如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88216/answer/73691650
MVP 車是很好的賺錢工具,不像貨車那樣要過專用的大型X 光,乘客也不用下車,兩地檢查人員也出奇的禮貌,畢竟能掛兩地車牌的人都不是平常人。
除了以上情況,大小MVP 還是很受香港人歡迎。
買車容易,養車難
香港流行買賣二手車,不用支付新車落地高額稅金,從價值折舊來看,最保值是實用類的家庭用車,最貶值是玩具車。
停車就更高開支了,離CBD 半小時內車程小區,基本都三千上以月租,無上蓋沙地兩千以上。公司附近是近四千。保守無論什麼車,都每月要花六千在停車上。
假如是香港島上班,那就更貴,每次20元隧道費用、排隊上半小時,沒人排隊的收費70元一次。
所以私人買車,分為年輕好玩型,和成家立室型。前者又分窮玩改裝車和二代名車。而後者更多是買大小MVP 車。
TVB 7點左右就有一家庭劇,其中有一集說家中最小的那位弟弟剛工作不久,賺到錢買了台很Cool 的四門車,劇終是弟弟把車賣了,換成七人家庭車,作為哥哥讚他成熟了。
正常香港家庭,年輕剛工作一般上交家用,另存錢買房,沒有閒錢。小康之家到了有小孩,就會買車,難得週末時開車帶著老中青去家庭樂一下。
房子貴,住偏遠地區房子相對平宜,如村屋,新界。停車費又平宜、或者直接停在街上。假如每人每天公共交通費是40元,那開家庭車,一大早送小孩上學,再送老婆上班,然後回公司,是最優解。
最後說說車型,MVP 算是普通車里能提供最舒適的車款了,車大,視野好,好開馬力足又省油、穩、座位寬大、小孩在車上好照顧,長途又好休息。就算是家庭計劃里只用三五年,二手,三手賣出去,拆舊成本低。
當然更不用說商務用途了。
我所了解到的有兩個方面。
① 掛中港兩地牌的。這種情況不用多說,幾乎每次前往香港機場都會選擇這種"保姆車"。多人的情況下,價錢划算,也比較快捷,比起過關之後再換乘港鐵,或者大巴又或者公交車更為方便。②只有當地車牌的。這種車無非兩方面,家庭使用,或者商務出行。我有一位居住香港的老友就選擇這款車,他告訴我,MPV二手車市場成熟,選擇多,便宜,載人多,裝貨多,省油。1 香港人多,生孩子沒限制。比較多人選擇二孩,而且基本無視經濟狀況。我阿姨在新界,住公屋。屬於香港低收入階層,她雖然一個孩子,但住對面的幾戶鄰居基本都2個,3個也不屬於什麼奇怪事。這樣變成了對7人車需求有潛在較高要求。
2 買車容易養車難。香港買車比內地便宜,但養護成本超高。租金 2千以上,售價百萬左右。
你有車?家裡需要一個車位,公司也需要一個,極少公司像內地那樣,有大量車位提供員工的。香港能提供免費車位給員工的公司鳳毛麟角。簡單來說,你有車情況下車位就要考慮家裡、公司各一個。加上郵費開支,一個月不低於萬元,一年基本消費等於一台卡羅拉。
我相信大家再國內有車的,基本很少考慮需要公司那裡需要租一個吧。
這樣的話,一個家庭需要有需求購車,能裝下多些人,比買2台車更好。7人車自然比普通轎車作為優先目標了。
香港基本是日系車的天下,經濟耐用,多功能,而且與香港人喜歡日本潮流有關吧。大陸也多啊,全世界也多啊,只不過不是這種MPV,大陸是微面、而歐美是俗稱VAN的那些廂式車(全順等等)而已……
MPV就是multi-purpose vehicle的縮寫,翻譯就是多功能車,客貨兩用各種牛逼,哪有不走紅的道理。
至於為什麼香港是日系MPV多,大陸是微面多,歐美是VAN多,這個跟地區經濟水平和人民喜好有關。去年去香港的時候,感嘆還是蠻多,曾經是亞洲四小龍,現在確實唏噓。
雖然香港經濟不如從前,但是豪華品牌佔比非常高
賓士(在香港叫做賓士)、寶馬分別是銷量榜排第2和第3位的品牌
而奧迪和雷克薩斯的銷量也不低。保時捷也成為最暢銷的10大品牌之一。
下表是15年香港暢銷車型列表:
MPV!MPV!MPV!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前十的排名中有一半是MPV?
豐田和本田幾乎攻佔了香港的MPV市場,為什麼香港人那麼喜歡喜歡MPV呢?
從MPV角度出發空間大乘坐舒適,適合家庭使用。
低端的MPV空間大,無論是拉人還是拉貨都不在話下,而且經濟性出眾。
高端的MPV無論在舒適性、空間性和安全性都有保障。
而客觀因素來看香港本身高昂的養車費用(停車費、汽油等)和超高的首次登記稅
使的基本一個家庭單位只有一輛多功能乘用車。
從這兩個個觀點分析確實有很大成分能夠促使消費群體的第一選擇傾向於MPV。
首先要先看看香港這個地方,香港是個彈丸之地非常擁擠,但是香港的公共交通非常完善,很多人出行並不需要開車,加上道路擁擠,所以去過香港的人都看到一個場景,小車非常多,除此之外,MPV的數量也不少,和內地動不動就抵制日系的行為不同,香港非常包容,甚至大多數都是日系的車型。有人會說在香港汽車使用成本很高,所以香港的車型也走兩個極端,高檔車、小車和埃爾法,中型車在香港的受歡迎程度並不及小車。香港的道路老,因為地方小並且也會擁擠,所以香港人一有假期就往內地跑,到內地旅遊,三五個朋友一起,小車不夠坐,所以埃爾法這類車型就非常受歡迎,你就會看到深圳珠海兩地的埃爾法特別多,並且埃爾法在香港也並不貴,又相當的實用。而香港人坐車也很有意思,大多數香港人並不願意在大陸坐轎車,因為要低頭彎腰進入,而高大的商務車則不同,視野好,抬腳就上去上車方便,有明星的待遇感,並且在安全感上要比較多高,另外一個因素就是人數多。MPV呢,空間大,可以與人在私密空間交流,而且是可移動的私密空間,保密性更強,避免了先去公共空間再到私密空間的曝光時間。自己舒服,也可以帶更多私人物品。有的明星很講究的,連水都只喝自己帶的。這類人的私人空間是小於我們的,所以他們會喜歡大些的保姆車,像埃爾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他們的私密空間的滿足感。MPV早期在內地是一個感覺很LOW的車系,,看到別人開七座車,就以為是個拉客的,完全沒有那種買了小車之後的優越感。豐田埃爾法受歡迎,除了本身的質量與品質等都非常出色之外,還有一個民間流傳的小觀點,在香港回歸前乃至回歸後一段時間,香港人回大陸探親,地點大部分在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的,因為每次回來人數不少,只有MPV車型能一次搭乘,而自己開埃爾法回鄉探親的港人也常常被人追問關於埃爾法的情況,所以後來才有大量的七座車在深圳幾個大口岸開啟了專門為香港人服務的情況。那時候的港人有種天然的優越感,因為香港人常常代表了有錢人,埃爾法則是香港人喜歡的坐的車,後來就慢慢被大家接受、喜歡。埃爾法在大陸60w起,香港會低很多,大概一半?
據說有些國家地區,跟艾利紳差不多的價格。另外,在日本,埃爾法據說也就是馬八差不多的價格。所以,我想應該是經濟實用的選擇吧。比如國內的途安這個檔次?
「大陸其他城市卻不是這樣」這個表述是不對的。在國內不發達的城市,到處見到五菱宏光。其中一個原因,不用噴漆,什麼「限乘7人,超載舉報電話」之類的。。。也不需要貼反光條。
小型客貨兩用,,內地很多城市繁華地段都對貨車禁行,這一點香港反而更寬鬆,螞蟻搬家式的運輸是現實選擇。
我就是當年看了歐陽震華在一部tvb中開的mpv之後喜歡上mpv的,後來也買了一輛mpv
相當於我們的城市SUV
東南亞此類車也多小型mpv家用的多,了解比較少。另外普通香港市民買車很少,油價貴樓價貴另外公共交通發達是主因。在香港,很多人喜歡坐地鐵的原因是相對汽車更好控制時間。
對於像豐田埃爾法一樣的大型豪華MPV的話,基本兩種人在用,一種是企業公司的商業用途,接待需求。很多香港的金融類公司是一定要有一台埃爾法和一台賓士才不會跌份。香港油價貴,埃爾法相對省油還省心,空間更大,很多老闆其實更喜歡坐埃爾法。另外一種就是明星的保姆車,七人座剛剛好可以帶保姆一起是得名的原因,另外香港此類mpv保有量非常大,坐這樣一台車出去也比較能夠掩人耳目。
推薦閱讀:
※為什麼家用車大家一般不買MPV?
※擁有一輛埃爾法級別的家用MPV,是怎樣一種體驗?
※從實際銷量數據來看,7座SUV是否是偽需求?有7座剛需的消費者是否更應該選擇MPV車型?
※國人對MPV、SUV、越野車等的用途和區別都有哪些誤解?
※5口之家,15萬左右預算,推薦SUV還是M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