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號稱砍掉一半價格的烈風自行車實際怎麼樣?


剛訂老款米蘭,在這裡留個位置,騎完回來寫寫感覺。

---------------------------------------2016-07-11 新車提回更新-------------------------------------

南方現在正值多雨,基本上只騎了50km就沒有再出過門了,等這陣狂雨過了再說

我提的烈風米蘭(15年老款) 黑橙色 177cm高 48的架子

烈風的配置不多說了,配置上這價位沒得說,值得注意的是15年米蘭是鋁座管綜合架,16年是碳座管氣動架,但新款貴600,值不值看人了,我是看塗裝選了老款的,但老款的彎把角度感人,以後是必換的,但我個人認為省這600直接上碳?三件套還省事兒,這樣算起來同樣價錢老款可以全車碳(不算輪組),新款還有把立把組不是碳(不算輪組)。

騎感 (原裝腳?)

衝刺: 騎行舒適,發力直接,衝刺比較輕鬆,並沒有用很大的力量就可以衝上40以上了,但因為腳?的關係下坡和衝刺也就暫時只敢試到45km/h,不上鎖踩太快感覺很危險.......

搖車: 不上鎖真不敢搖,原裝腳踏太小太軟

爬坡: 上大橋可以跟上電動車沒問題,發力衝刺的時候我還緊緊的跟住了一輛開得較慢還載了人的摩托車,但橋太長後勁不繼被甩開了.............

變速: 新車需要磨合,那店老闆也調得不是很好,但105套件的換檔手感和順暢度是無可挑剔的。

剎車: 我不是很懂這個,因為我也有駕照,在看明路口車輛的情況下我是可以提前很早就減速和緩剎車的,不了解貼吧上有些人說「沒力」「不潤」是什麼意思,反正我騎車幾年幾乎沒有急剎過,唯一一次是前面一個年輕人騎車左搖右擺,在我要過他的時候他突然從我右方擺到我正前方(他這一擺橫向離都有2米了),再次提醒路上騎車不要搖來搖去,直線騎行才能保證你我安全。

下坡: 暫時沒機會試極速下坡。

小結: 這價位你真找不到第二輛,我買之前算了很久,要不就是105大套+鋁架,要不就是碳架+4700套,要不就是要不就是碳架+sora套+r3 要6k,5k價位要105套+碳架+r3隻能收二手,新車你想都不用想。另外老款不建議黑橙,真心不好看,橙色太紅,其他任意三色都比黑橙好看,我準備買汽車的改色膜全車架貼好改色。

補個圖

---------------------------------------2016-07-28 300KM更新-------------------------------------

其實還沒到300km,不過明天再騎一圈就夠了

補一下這些時間發現的信息,都是網上其他評測沒有的,不一定只是米蘭。

先寫老米蘭的

1. 老米蘭外胎是maxxis re-fuse 700*23c,某寶價150單條,所以根本不用著急換什麼馬牌米其林,這個胎有本身60tpi另帶有防刺層,我每次騎車都會粗暴快速地經過一些小石子路(30+),完全沒事,網上有人還想買回來就換幾十塊的馬牌,這才是叫瞎折騰,幾十塊的外胎根本沒有防刺層的。這裡科普一下,很多人買胎看tpi,覺得越大越防刺,動不動上120 145甚至160,確實是好,但那東西叫織網密度,這tpi玩兒意越高不代表越防刺,tpi高的胎路感更好、更輕、阻力更小、但反而是越不防刺,因為更高的tpi代表更薄的織網罩(可理解為外胎主體),maxxis re-fuse 60tpi+防刺層反而是十分防刺,非常適合日常訓練和通勤,當然現在主流都是25c了,比賽什麼的早晚也得換;

2. 坐墊是烈風標,品牌不明,寬135,質量其實很不錯,這300km其中有35公里騎了另一輛不合適的車弄得坐骨超級疼,第二天因事還是騎了米蘭65km,屁股從回老米蘭的坐墊上竟然沒有很痛,雖然稍有不適,但完成這65km的過程沒有很痛苦,當然坐墊不會軟,支撐力度適中,比較適合發力,經過這300km磨合,平路保持35+也不太費勁,5度以下的坡都可以用大盤大飛 20+以上速度攻克(原文寫了大盤小飛,謝謝評論提醒);

3. 彎把是硬傷,比古典彎把更誇張的角度,實測 Drop/Reach: 180/100mm,而現有流行的小彎把大概是Drop/Reach: 125/80mm上下,對於不是柔軟度十分好的車手而言非常不適合(我站立雙掌根觸地無壓力的水平來說,尚且覺得ok,但長時間還是不舒服),而且原裝把帶挺次的摸上去很三流的感覺,過小石子路很震動,我已經買了二手uno cr13小彎把和fsa把帶準備替換,除了因為彎得很古典之外,原裝寬度c2c 420,我肩寬400,所以原裝彎把對我來說也是寬了;

4. 老米是鋁座管,想換碳坐管的可以看一下鴻富碳坐管,300軟妹有找,重210g左右,這樣就輕鬆達成標準碳三套;

5. 我177cm 82蛋高,屬於腿長身短的類型,騎48的架子剛剛好(配古典彎把),換了小彎把之後又要一番調整。想買的人一定要找到實體店試,試不了不如不買,不要去淘寶買,尺寸不合適等於自殘,我是試了新米蘭46明顯覺得小,然後試了馬德里47就舒服多了,又去了美利達試了47的車覺得適合(美利達車架稍大),以前騎過美利達50碼的覺得大了,所以才決定米蘭48碼的(過程我還考慮了上管等效距離等問題,這個自行百度了),碼數是最應該糾結的地方,其他配置都可以換,碼數不對就白買了,另外不要信fitting lab的數據,很不準,如果我按fitting lab來調車,完全不舒服;

6. 補一下騎感,現在和車子磨合後,不用衝刺都可以40+了,但個人實力問題維持不了多久;下坡50+沒什麼問題,再往上就要更長的坡和更安全的路況了;爬坡目前最多爬了5度的坡(IGS216表顯),是用大盤小飛弄完的,找天再找些山再測試一下,車子確實輕,我大盤弄完4~5度的坡沒有覺得累。

16款車型雜談

1. 新米蘭標配碳坐管了,坐墊換成中空的,同樣不錯;

2. 新巴黎坐墊是san marco concor,很舒服;

3. 買馬德里換碳刀(KUNG KT38/KT50)或者R3綜合鋁輪組,速度上會比米蘭要好,性價比確實一流,預算有限建議選這個方案,給我再選一遍我也會選這個方案;

4. 目前3K價位除了馬德里,還有馭風500同樣超高性價比,可以選喜歡的塗裝下手,兩台都是這價位內超一流好車,有這兩台車,3K~4K預算不作他選;

5. 非常不建議上巴黎,UT套件相比105套件提升不大,據我所知105套件滿足不了的業餘選手大部份都上了電變了。輪組方便,巴黎的R7輪組相比米蘭的RS11輪組也就是差個小300的價錢,而它倆的差價足夠讓米蘭換R3了,原RS11全新出掉也能出個小400,相當於+1600軟妹,總共7199就是超過了巴黎的性能很多了。而新款車裡它倆的車架坐管前叉都一樣的,把組來說應該巴黎略有升級但這玩兒意對性能提升不大。

6. 對了新款烈風公路全線換成25C外胎了。

最後說說質量問題,不止是烈風,所有二線廠的成品車的套件,輪組,把組,坐墊都是採購大牌,和組裝電腦一個意思,唯一要擔心的是架子問題,這個也是大牌廠為什麼賣得貴還那麼多人追棒的原因,因為它們架子久經考驗,有保證。止至烈風,這種能大量生產的架子能有什麼問題? 不論是否公模,能大量生產說明工藝成熟,工藝成熟的東西成本就低,問題就很少,缺點是註定沒有新技術,問題是新技術我們也用不著,又不是電腦。何況烈風本身也不是野路子廠家,只是14年之前一直沒有鋪開國內市場而已。

---------------------------------------2016-08-17 600KM更新-------------------------------------

1. 上周嚴重摔車,一周多沒騎,這周在折騰研究車子,摔車後失憶,據同行夥伴說我摔得挺嚴重的(據說人飛出去頭先落地) 但還是騎了20KM+自行去醫院,說明車子沒摔壞,這周多次檢查車架沒有任何可見的傷痕,左手變颳了,把塞掉了,前撥稍為調了一下即無事,這個質量應該沒問題了吧?

2. 老款米蘭整車連原裝腳踏8.9kg,原裝腳踏重460g/對,即整車不連腳踏重8.44,非常感人。

3. 原答案提到了坐墊,這裡更新一下,原坐墊是維樂代工的,坐墊底下有標,寬133,我177身高坐骨寬度去閃電店量過適合143寬的座墊,於是買了閃電TOUPE SPORT 143寬 (190元,最便宜的閃電正貨坐墊,但是略重,370g,不過騎長途最大的敵人還是屁感),坐感提升完美,騎了150KM屁股完全沒感覺,沒感覺就是最舒服的感覺。上個圖

4. 彎把也換了UNO CR13 (7005鋁,270G小彎把),換了把之後下把位再也不是地獄而是天堂,現在基本上握下把跑個幾公里也不是問題,同樣輸出下握下把位可以加速個1~2KMPH這樣子,建議多習慣握下把。另外不得不吐糟原裝彎把,竟然重360g,這樣彎把和坐墊一加一減100g剛好打平。

5. 原車坐管也重360g,隨便換個碳坐管210g的立馬減重150g,這輛車要減重首選換坐管。

6. RS11輪組作為SHIMANO次屌絲公路輪組,綜合表現還是不錯,用來日常訓練騎游都不心疼,日常遇到的坡也是沒問題的。

整車換了色(早就換了)標換成GIANT的,夠屌絲,上圖(這是換彎把、坐墊前的圖),目前該折騰的都折騰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就好好騎車,等我完成了8月底廣州騎闖天路和9月中深圳24H400KM再回來添加評價了。

-----------------------------------2016-08-01 騎闖天路廣州站--南崑山後更新-------------------------------------

我參加的騎闖組,156KM里有20KM不到的爬坡。

車子壞了啦,不過不是車子質量問題,是比賽中被人別車,剛好把我別到一條能容下我輪胎寬的深縫裡面,後輪卡到縫裡幾公分,瞬間失速後零速摔,整個車後輪被壓變形,嚴重偏擺,怎麼調都是磨剎車皮,剛好又是爬坡路段,低速下磨剎車皮真的很要命。。。。。

說回車子狀態

平路路段(有小起伏):和第一集團一起保持40左右巡航維持左40km+吧,比賽中沒多注意看。車子沒有一點問題,該沖就沖,緩坡還能過人,鋁低框輪反應還是很快的,當然在場我這輪算是很垃圾的,旁邊Giant OCR的輪都換了比我好的,就是跟風的時候感覺到38+巡航後失速非常快,別人碳刀踩幾腳就停一下,我得一直不停地保持踏頻,而且我觀察了一下我的齒比比所有碳刀都要高1檔(目測踏頻相當),大集團沒有風阻的因素,所以坐姿影響不大,平路路段車子車手重量影響不大,所以只能是輪組的慣性性能了(高框輪最主帶來的其實就是慣性性能,破風主要看輻條,封閉輪另說)。

爬坡路段(17KM平均4.4%):車子標準盤標準飛,最小齒比只能降到39-25T,加上我又是菜腿,爬得比較吃力,時速勉強維持在12KMPH,但爬坡過程沒有比那些壕車慢,距離近的偶有超車情況,也有山地車或者特意用了壓縮盤+爬坡飛的超我車,爬坡路程過半之後我就被別車,發生上述的壞車事故後折騰了很長時間,這時間超過我的選手保守估計150名,之後也比較心灰意冷勉強爬到山頂。

下坡路段(和上坡數據相當): 因為下坡的時候後輪已變形,所以無法壓彎和無法使用後剎,這裡只是提供一個概念。下坡最快速度62KMPH,車子還是比較穩,沒有出現跳動或失控的狀況,過彎前單用前剎把車速壓在30KMPH以下(髮夾彎壓到10KMPH),可以感受到105夾器在這情況下依然提供給我良好的剎車手感和制動性能,多謝SHIMANO讓我安全到達山腳。

下完坡之後已經剩下76KM的平路/起伏路,我就磨著剎車皮把最後路段騎完,這一段因為車子問題騎感很差,基本不能參考就不說了,不然這一段單飛應該能提供和第一段集團很不一樣的感受。

其他:輪組不量不知道,一量就傷心,RS11輪組連快拆建大內胎和MAXXIS外胎一對重3150g+,我的一個小夥伴KUNG KT50普通版連快拆TUFO管胎一對重2650+,雖然只差了500g多一點,但拿在手上真不是差一點點,加上人家是50框高的本來重量就沒優勢,KUNG隊刀本身也不是輕量見長的,再配上我的標準盤標準飛我感覺我去參加爬坡路段是在作死,這個預算封頂的朋友我還是建議買馬德里(2999)後換一對輕點的輪組,比如R3/ZONDA或者自編一對,直接減重1KG,而且減在輪上和減在其他地方效果是不一樣的,輪組每輕100G帶來的性能提升是很大的,我現在入手了一對平價自編超輕輪,回頭裝上再追加感受。

----------------------------------------------2016-09-20 1500KM更新-------------------------------------

9月10日參加完深圳24小時400KM挑戰啦~~~順利完成拿了個小獎牌。

先說車子狀態,之前後輪壞了我就把輪組都換掉,換了個便宜的超輕自編輪組,整車現在是7.8KG(原裝8.6KG),輕了不少而且主要是輕在輪組,爬坡輕鬆了不少,在本次挑戰里爬坡拉爆不少人。。。。我這裡說一下比賽各段感受,以比賽為主體,車子使用感受為附。

簡單說一下400km的路程組成,0~100km主要是平路;100~200km起伏路;200~300km是環山路;300~400km平路。約1500名參賽者,78%完賽,本人樂觀估算是前50%完賽的吧。。。

0~100km:開賽就已經被逼到第4~5個集團去了,開場非常壯觀,汽車都不敢走的感覺。平路一路感覺良好,開場激動一路追到第2集團中段去了(然而直到完賽為止都與第1集團無緣),中途傾盆大雨了好久,傳動系統的油都被洗光,後來估計五通還是中軸進砂,一直嗄吱嗄吱響,雖不影響騎行,但挺影響心情的。到第一個簽到點後因為等隊友,竟然耗了1小時40多分鐘,本來打算小休20分鐘即出發的。。。

100~200km:換輪後第一次爆胎(其實只是漏氣),因為輪組跟了超輕外胎和超輕內胎,我也沒時間換回原本rs11輪組的內外胎,直接就去400了,結果果然出事。超輕內胎壁厚0.45和普通建大內胎壁厚0.9相差甚遠,本來就不適合騎長途,然後換了建大內胎就一直堅持到終點了。這個階段沒什麼好講的,比較沒感覺的一段,很快就騎完了。

200~300km:對大部份參賽者來說這是地獄一般的一段,200km後本來體力就耗損很大,這一段延綿的山路,加上入黑後下急坡非常可怕,很多人都是一路拿死剎車下坡的,但好在我車燈規格比較強,下坡如白天,除了過彎我都沒剎車還能加速,爬坡也是個人強項(相對而已,大神請無視),這一段對我來說是追趕領先部隊的一個賽段,我本來在200km處和領先的隊友相差了15km路程,然後我從200km處出發即走錯路,走了10km才發現,來回共20km,即到我再次回到200km處的時候和領先的隊友已經相差35km路程,高速巡航1小時的時間差,但在300km的時候聯繫了一下,竟然已經和領先的隊友相差3km而已,這1小時時間差幾乎追回,多謝我的便宜超輕輪啊。。。

300km~400km:多得第三賽段,導致這一段路況好又是平路,對所有參賽者而言都是地獄,最後20~40km對大部份參賽者而言都是度十米如公里。我在這一賽段的5km處就已經追上了領先隊友的其中一員,因為它爆胎了,然後我們兩個人一直試圖追趕最領先的隊友,在50km處我們休息了一下,然後地獄就開始了。。。。休息之後首先是我發現我右腿大腿內側肌肉已經受傷,右腿在啟動和加速的時候幾乎踩不下去,然後大腿內側也開始磨破皮,影響踩踏,但這些都是可以用意志力克服的,我們遇到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天黑路多,在每一個重要的分叉路處組辦方只放置了一個不顯眼的箭頭,沒有工作人員也沒有醒目標識,有很多路口是沒有標識的,有一個重要的路甚至是錯的!!!(應該左轉,但指向了右轉,該標識位置很高,超過2.5米,排除其他參賽者惡作劇的可能),所以每個路口我們都要面臨走錯路的風險,本來最後50km無論多大神的人體力都透支得七七八八了,拼的就是精神力意志力,偏偏在這個關口上還要面臨走錯路的這種精神壓力,我只能說組辦方不能更殘忍了,到達終點後,後輪再次漏氣,又換一條內胎後至今無事。

組辦方官方數據總里程386km,我碼錶顯示走了421km,完賽時間約22小時30分鐘。

車子至今嗄吱嗄吱響,但不用擔心,第一是這不影響車子性能,第二是多貴的車子都有這個可能。因為我的車子是壓入式中軸,中軸一拆即傷,所以還未處理,等我踩到2000km的時候再看看要不要處理吧。


最近好多人邀請我回答「xxx如何購買/是否值得買?」之類的問題。也是感覺微醺。

凱路仕的發布會我也看了,是否能幹他一半不確定,不過我知道我現在騎的車會降價,手頭沒有賣出去的二手配件都會貶值。

回到問題本身:錢不是我花出去的,是否值得買看你自己願意為這個東西投資多少。可以肯定的是,自行車產業會在未來幾年內迅猛發展,歐洲、美洲、亞洲甚至大洋洲的自行車商人都會陸續進入到國內市場,再加上互聯網的渠道優勢,自行車及配件肯定會越來越便宜,你可以把這玩意看成是一個快消品。類似於手機之類,買來就降價,早買早享受,產業內線下服務價格會越來越貴(即技師的手工費用)。至於實際使用體驗,我也沒有使用過,無權評論。不過凱路仕作為一個代工大廠,加工能力和品管還是值得信任的,如果售後渠道暢通,那麼就值得購買。


干誰一半?

高端零件進貨成本都超過零售價的60%了,怎麼干一半?

別說烈風進貨量大……能比Giant大?比Specialized大?


謝邀

這貨想當自行車界的小米,可惜他沒這魄力,在這行的認知也不足。

他出來就遭到大量車店明言拒絕其品牌車進車店,而小米出來的效果是雖然遭噴,但利益放在眼前再噴也有人再分一杯茶水喝。

車友們都是想著整車買回來再換個架車去騎,原車架?裝個代步車得了。

如果財力夠,應該先花錢佔領大部分市場,像滴滴打車那樣,將大部分車店拉成隊友,再分散出去。

火不起來,因為不乎合人們的心理活動,買到了真是會覺得撿了便宜,而自行車消費者的主要戰力們根本就不怕,成本大家都知道,自殺降價就拼你多有錢了。


山地車我不知道。但是公路車,烈風的米蘭和巴黎確實是一把大刀砍在了其他廠家同價位的產品線上。對,還有新出的馬德里。

從干它一半開始說起。干它,是干誰?Giant,台灣的自行車巨人。國內無論公路還是山地佔有率絕對是NO.1,在我看過的2013年日本公路自行車調查問卷中,Giant也派到了第二位,僅次於日本本土的一個品牌,後面的還有佳能戴爾,trek等大廠。

這相當於給消費者一個暗示,我和Giant是一個level的。我和它的質量一樣,但價格只有它的一半。而沒有和大陸的騎行碳碳,魂動,滾石等等對比,也沒和國際大牌對比。單純地揪著捷安特的尾巴,告訴大家,別買捷安特了,買烈風吧。

而捷安特在我們眼中是什麼形象呢?比美利達便宜,性價比高,售後多,車友多。

而騎行碳碳,魂動呢?寨,沒逼格,危險啊。

干它一半,讓烈風沾了捷安特的光。

產品配置:無論是5000的米蘭,還是7K的巴黎。

純看配置就已經夠值了。前者是5K的碳架,後者是7K的UT套件。

甚至還有車友說買套件送車架。我認為第一期的車,純粹是給市場試一下罷了。

除了架子之外都一樣,那麼就給一個超低的價格,試試我的碳架吧。好了,再買,不好就買別的羅。

烈風只要繼續干捷安特下去,肯定可以干出個未來的。但是我不會買。因為烈風定位於入門車,而我已經買了入門車了。升級肯定需要更高的逼格和性能,但是入門車的市場需求絕對是最多的。

——————————————————沒錢買就吐槽的分界線——————————————

什麼野獸,騎記和它對比簡直弱爆了。要情懷沒情懷,要逼格沒逼格,要故事也沒故事。發那麼個品牌價值幾乎為0的產品,價格越高,性能提升越少。高端拼的是歷史,是底蘊。當你騎著一台caad和別人說道,CAAD這個系列多麼牛逼的時候,你只能告訴別人,車架通過了德國某某認證組織,排名第幾。

—————————————————2016.6.9更新的分界線————————————————

少年你有錢還是一言不合就上頂級吧。

2015款巴黎昨天看過實物了,和derosa 888長得一毛一樣,公模,整台車像是個充滿肌肉的猛男一樣,上管五通粗壯,提起來,不算輕,但也絕對不重。一句話,解毒解毒了。。

cervelo canyon已進入本人眼中。


謝邀。烈風是啥好吃咩?


零件成本超過整車價格一半,想在售價上干別人一半,有那產量,全世界自行車廠都可以倒閉了


為什麼就不能買點質量有保證的牌子?


我不懂什麼品牌,買車快一年了,在京東eroade旗艦店買了這款車,帶它在加拿大騎行了大半年了,也沒出現什麼問題。質量也挺好,一千多的自行車,也是滿足我的要求,騎車目的到底是什麼,難道是比車的價格,騎車出去難道就是為了裝幣?


使用感言

想要入坑的小夥伴可以先了解一下。

我買的是烈風馬丁,感覺挺好,只要有本地的售後就可以買,感覺剎車不是很好調整,爆照

分界線

配置就不多說了,2016款外觀還是足夠了好看(這個其實因人而異了),在買車前一定要定位自己想追求速度,還是追求車的通過性,一定考慮清楚,本人比較喜歡山地車。(比較慢吧安全,我們這邊山也比較多)在有些特變陡的坡(鄉村裡面的)路還不好。公路車就哭了。山地車還是有一定優勢的。騎車本來就是欣賞風景的,沒有必要追求速度。好了言歸正傳。我騎2016款烈風馬丁勻速20km/h還是比較輕鬆的,車子問題不多,對於入門級足夠用了,上次騎車碰見騎2015款挑3的,上秦嶺還沒我騎的快。所以騎車關鍵是看人,車子唯一的缺點就是需要調剎車磁碟。樓主因為這是調車沒有看說明書把剎車油都放了,唉還去某安特加油花了80元,經過樓主的努力磨碟的問題已經解決了。還說最低價。前叉很多人說比較重,但我覺得還好夠用就好,不要追求極致。好了,想要入坑的小夥伴們想好了呀。我的車子在某寶買的包郵1799.自己組裝的。騎了將近500公里還沒什麼問題。感覺良好。變速器我的就沒調過,和出廠時一樣。

再次爆照


買了一輛馬德里,最小車架不換輪組加入門鎖踏一共10.2kg左右,兼具平時通勤和周末騎行的用途,感覺還不錯。

不過一般買小車架的都要鋸坐管。

別的不說,車頭清爽對比格提升有很大幫助,當時買車就是看中了三千元能配個4700內走線。


我在崔克店玩著干過一年。崔克的騎友大部分都是美利達和捷安特有錢換車轉過去的。實際上我幹了一年也給那些純白顧客講不清楚為什麼崔克的車子那麼貴,但是騎友和我都知道同樣配置的車子,崔克和閃電的絕對好騎,好騎所以就貴,難道不對?然而小白們並不買賬,他們來回就知道比配置,配置高就是好車,配置低就是垃圾,全然不看車架材料/幾何結構/以及從低端車到高端車都用到的各種細節設計。車子的變速剎車都是批量採購來的,差距能有多少?廠與廠之間的技術差別實際都在車架和其他細節設計上,我再做個最直觀的比喻,小米手機配置高,但是他能做到用和蘋果一樣的一體切削工藝的外殼嗎,手感設計和ui設計趕得上蘋果嗎?用戶的體驗上升一個層次,價格提升絕不是幾百塊的差距,請你們一定記住這點,再考慮去買車子。最後我的建議是:實在沒預算,可以買烈風,只要有預算,還是買大廠,就算土豪看不起的捷安特美利達也是幹了好多年的行業翹楚,更何況有代工經驗還有偷崔克閃電的技術,絕對比烈風強。


這年頭太多企業主,都想充一把雷布斯。還是老老實實賺錢的靠譜!


買了2016年款的公路車米蘭。178cm,選得52cm, 換了腳踏和坐墊,剛開始騎累,後來習慣了,

感覺還行,比捷安特和美利達便宜。

比較期待碟剎款公路車


之前有一輛ucc 德3……最近被偷了……

就換了烈風馬丁……

跟德3比感覺重超多…

不過日常通勤感覺還不錯剎車和減震感覺優於德3

但是車是真的沉……其他的細節感覺做工比德3差不少,不過不太影響騎行體驗…畢竟才1000多

性價比很高,如果手頭不是很寬裕,建議買


碳架因生產工藝導致居高不下的不良品率是其價格一直昂貴的主要原因。

所以坊間流傳的烈風車是"買套件送車"這句話是有事實基礎的。


推薦閱讀:

自行車怎麼這麼貴?
自行車輪胎的凸紋與平紋的用法是怎樣的?
騎了近 36 年的永久自行車現在能賣多少錢?
自行車輪胎周圍的毛刺是做什麼用的?
如何優雅地下自行車?

TAG:自行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