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近代史教科書中有哪些不符合真實史實?


史實基本全都符合,其實教科書的問題不在於史實,而在於史觀。

也就是說 「你在今天上午10點10分在知乎上提問」這種史實層面的東西,教科書一般都是真的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某人今天上午在知乎提問」,這種類型的就是史觀,你如何評價某件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也就是學生們答題時總要面對的一些規定問法,某事發生有什麼意義,代表了什麼,預示了什麼,影響了什麼。


歷史真實性上,我所讀到的中學版本還是靠譜的,以致於我真選了歷史專業上大學去了…在大學裡,你可以接觸到更多一手史料,需要你有更高的甄別能力和辯證分析能力,到時候你才知道,中學版的所謂史實雖然簡單粗暴,但確實是經過很多個主流歷史學派的爭論,很多位史學大師經過若干年甚至窮盡其一生研究得出的精闢結論,當然,我說的是史實不是史觀,不過中學版的史觀基本是弘揚中華民族氣節,希望學生可以理解到以史為鏡的道理,這並沒有太大的不妥,離洗腦遠著呢…我覺得在任何一個領域,沒有研究就沒有可以相對平等的對話,反問題主,如果今天某大牛或者那誰回答一個看似很有道理或者剛好戳中你想別人說出來的點,你是不是就真的認為那是中學教材不符合史實的地方呢…你會去了解教材結論的出處么,你會去看些有關這結論,歷代著名學者研究人員的敘述或者史料大綱,讀些期刊了解前沿研究成果,再經過自己思考分析再來認同或反駁別人的觀點么…我想不會吧,畢竟那是專業人員的研究興趣,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所謂的歷史不符,別人說的就是真的么…


現在的歷史教科書在事件的真實性方面,比網路上的地攤段子和大師們靠譜好幾個數量級。

哪怕是涉及到TG自己的近代史部分。有寫的事情基本都算靠譜。

爭議的是兩部分,第一是有些東西沒寫,這當然有TG覺得敏感不寫的,也有因為教科書篇幅無法涉及的。

第二是歷史觀,或者說立場。敘述事件的角度和評價的方法。比如太平天國和義和團,他們真當不起教科書里的那麼高評價。


有條件的同學,請移步看看韓國日本台灣越南的歷史教科書。

然後你會真心實意的給人民教育出版社點一百個贊 。


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積極抗日。

建議改法,把積極改為消極。


用一種新的不同於教科書的歷史觀來關照中國近現代史——評《開放中的變遷》

一般來說,我們認為中國近現代史與中國古代史之間是斷裂的,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歷史走到今天,仍然帶著它千年來的性格,也許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的社會觀和歷史觀,才能看清歷史腳步之間的虛線。劉青峰金觀濤兩位學者的《開放中的變遷》一書,就是用一種超越歷史斷裂的社會歷史觀為我們重新整合了中國現代史的脈絡。

本書認為,存在兩種社會統治權威,「社會西方民主制度的統治權威來源於超越特定宗教或意識形態的理性精神,不同信仰的人要遵守共同的規範,因此遵守法律,服從統治,可稱為規範認同。而中國傳統的統治權威來源是意識形態認同」,中國的社會組織方式是意識形態與社會組織一體化,即社會唯一統治意識形態作為社會政治、經濟組織的藍圖,而社會實體是這一藍圖的具體實現。這種社會組織方式是中國社會的深層結構,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種歷史無意識,百年變革之中沒有被真正意識到,變革的實質是傳統以一種新的形態出現,它並沒有中斷。這其實是從文化心理的層面來尋求歷史風雲變幻的動力,從本書來看,這種解釋確實呈現出了中國近現代史的整體性、系統性。

本書對現代史做出了驚人而獨特的脈絡梳理:

1、演變規律是——「面對西方衝擊,中國意識形態與社會組織一體化這種組織方式沒有改變,危機的後果只會是意識形態更替,去適應衝擊。」

2、表現結構——「傳統一體化結構解體——意識形態更替——新一體化結構建立」,

3、具體階段:第一段晚清(1840——1911),主線是中國傳統社會受到西方衝擊,大一統封建王朝步步解體(傳統意識形態危機,傳統一體化結構解體),第二段是自辛亥革命後至20年代這十幾年,主線是文化觀念大變革,爆發了全盤反傳統的新文化運動,中國產生了馬列主義和三民主義兩個新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更替)。第三段是1927年以後,中國社會再次整合,國共兩黨的鬥爭成為現代史的主線(意識形態重新確定,並建立新的一體化結構)。

一、傳統意識形態危機,傳統一體化結構解體(1840—1911)

本書把中國古代傳統社會概括為一個超穩定系統,其實就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社會結構,社會的上中下三層的關係十分微妙,中上層是國家官僚系統,而下層是民間自由社會,它的管理機構是鄉紳,鄉紳的身份很特殊,「在朝為官,在鄉為紳」,也就是既是官,又是鄉里的族長,是連接下層和中上層的關鍵組織,而連接的它們的就是統一的儒家意識相態。

傳統意識形態發生危機有一個從局部到全面爆發的過程。 洋務運動是中國社會組織開始主動學習西方的嘗試,但由於中國的財富分配中社會財富主要供養中下層,政府並沒有很多錢,所以軍事企業投資失敗了。鄉紳關注的是鄉村,不關心工業,而一體化組織下的官督商辦其實是壓制商人的手段,民辦企業也不可能成功。與中國差不多同時開始明治維新的日本,在改革成功後贏得了中日甲午海戰,中國意識形態開始出現局部危機。

於是產生了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基本特徵是儒家的大一統國家學說的社會觀和哲學觀天道不變的哲學觀暴風驟雨般變遷,而家庭倫理卻觸動很少,它屬於中國文化的深層無意識,這也是後來毛澤東不得不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因。意識形態局部認同危機帶來的社會觀內容的改變會立即導致上層組織凝聚力減弱。地方主義膨脹。皇權削弱(皇權由哲學觀、社會觀、儒家倫理教義支持,前兩者由於意識形態認同危機已經失效,最後一條由於清政府是外族政府而失效)。

面對日益解體的社會,清政府終於要實行新政來挽救自己,然而,學習西方社會經濟模式被納入官方指導改革的藍圖,造成了一體化結構的原有調節結構的破壞,重農抑商的仁政完全倒轉,加速崩潰。而城市開始興起,改變了社會上中下三層組織之間的關係。鄉里自治空虛,城裡官紳權利相抗。原有一體化結構中,郡縣城市是一體化官僚機構控制的樞紐,是行政和商業中心。反向調節(原來是重農抑商)後,新興城市性質改變,它成為新知識分子、企業家薈萃之地,是中國政治文化中最多元的地區。紳士代表地方利益,和官方的對抗形成權利制衡,而官方實力達不到的外國租界則成為革命團體和非法民間刊物的保護傘。新學堂本為政府所倡辦,但學者聚集在那裡讀禁書、搞學運。組織革命團體。城市在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地成為顛覆中央政府的基地。

體制化的對抗則表現為1909年在全國各地成立了諮議局。表面是借鑒西方,實際是紳士建立的組織,把原來鄉間自治的一套搬到城裡,建立自己的政治共同體。造成地方利益的擴大化,組織化,具體化,地方勢力合法化並在體制內與中央王權對抗。諮議局成立的後果是一旦一處利益受損,則帶動社會掀起反中央政府群眾運動,和革命黨配合,摧垮脆弱的中央。辛亥革命的成功即使如此。中央政府已一己之力對付代表各自獨立利益的省份力不從心,如保路運動引起連鎖反應,導致辛亥革命發生,這次革命其實是一次地方分權運動。

我們可以看到,在本書歷史觀的關照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眾多光輝的歷史事件其本質並不光輝,而是歷史的破壞。但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這種破壞又是無可避免的,有破才有立。

二、文化觀念大變革,爆發了全盤反傳統的新文化運動,中國產生了馬列主義和三民主義兩個新意識形態(1911—1927)

辛亥革命把社會上層摧毀,但舊社會還沒有完全解體。城市化紳士想要在一體化中下層建立類似西方民主的上層組織,但中下層組織是儒家倫理價值體系支撐的,並且沒有受到革命等破壞。由於缺乏缺乏規範認同理性,三權分立的現代行政化系統和軍隊國家化都沒有辦法實現,袁世凱稱帝,表面上看來是恢復一體化組織上層,重建一體化穩定體系,但袁的稱帝有失道統,被認為是竊國。民主曇花一現之後就是軍閥的失控。清朝覆滅對基層影響不大。到軍閥與地主惡霸勾結,就明目張胆增加稅收,剝削農民。軍閥混戰成為破壞社會秩序的主要因素。打仗以爭奪土地養兵,破壞農村,賦稅導致農民破產。軍紳政權的另一後果是掌權者思想觀念倒退。軍閥多是文化水平不高,一般都反對西學。軍紳政權的合法性之意識形態基礎是儒家倫理。軍紳政權不僅利用儒家意識形態的價值核心作為自己討伐異己的道義根據,而且更趨向復舊倒退。於是全面性的拋棄軍紳政權、批判其意識形態的運動不可避免。

這一場全面意識形態危機實際是新知識分子與舊知識分子之間的文化領導權爭奪戰。意識形態與社會組織對應耦合,否定意識形態等於否定社會組織合法性。靠中下層組織領導者的紳士階層否定自己的合法性不可能,要依賴不是傳統紳士的知識分子,才能拋棄儒家倫理。儘管已經存在社會角色上完全不同於紳士的新知識分子階層,不屬於一體化結構中人,儘管他們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打倒孔家店,在一定層面上已經走出倫理中心主義,但是,他們仍然沒有走出傳統思維,中國缺乏超越性理想批判意識,因此僅僅由情感式的價值逆反的作用從一種價值獨斷論中掙脫出來,很難避免陷入另一種獨斷論,反對傳統倫理偶像,科學變成了新的迷信對象,對家長專制主義的叛逆是對平等的解放,卻沒有形成有關個人權利和自由的理念,只是個人感情的解放。對傳統士大夫道德和精英主義的反叛,導致了普羅大眾主義和民粹主義。如此,中國出現了價值逆反和傳統相結合(與傳統一樣是一元論價值認同),這就為認同新意識形態奠定了基礎。

指出中國社會意識形態變遷的弔詭之處也是本書的一大亮點觀點,這種價值逆反和傳統相結合的反傳統姿態,林毓生稱之為整體性反傳統,具體觀點可以參考他的《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

十月革命勝利,馬列主義與中國 當時盛行的唯物論的科學主義與辯證唯物論和唯物史觀一拍即合。天衣無縫地迎合新意識形態的需求。三民主義吸收了社會主義、科學主義和烏托邦 主義,國共合作破裂後,才逐步放棄唯物史觀,但仍然在科學主義其他流派中尋找自己的根據。三民主義在新文化運動後期獲得相當多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認同。中國人找到了所需的新的意識形態,思想運動就結束了。中國開始了兩種新意識形態稱霸並重新和政治經濟耦合,以整個日益脫序社會的新時代。

三、意識形態重新確定,並建立新的一體化結構,中國社會重新整合。(1927以後)

孫中山在十月革命之後以俄為師,把國民黨從政見認同團體改造成設有區分部,以意識形態認同為凝聚力的意識形態認同團體,增強了國民黨的實力。同時,共產黨也迅猛發展。青年學生紛紛放棄學業加入兩黨。兩黨同時以俄為師,但是由於國民黨首先掌握了軍隊力量,三民主義率先成為整合中國的新意識形態。

1928年國民黨南京政府統一了國家,一黨專政,三民主義成為官方意識形態,成為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絕對真理。國民黨不斷將官僚機構逐步發展令其深入社會組織各個層次,以便全面控制整個社會。但是國民黨宣布反共,鎮壓工農運動,喪失了社會動員力。為了和馬列主義劃清界限,三民主義被修改,從儒家道德中找尋根據,被儒家化,導致黨內意識形態認同分裂,形成不同派系,一體化上層不穩定。國民黨軍北伐中擴大,軍隊實際意識形態控制很松撒。後爆發蔣介石中央軍與李宗仁桂系、閻錫山、馮玉祥之間的內戰,最後張學良支持蔣取勝,也沒有真正統一國民黨軍。南京政府只是挾「主義」以令諸侯,邊遠地區,農村等地,許多地方都在軍閥把持之下。國民黨建立了一個弱勢中央政府。國民黨主要成員分布在城市和發達地區,動員系統在城市,經濟支持也在城市,抗戰一開始,隨著撤出沿海大城市,南京國民政府的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也隨之切斷,1941年國民黨政府被迫遷往重慶,勢力範圍在西部,完全喪失了原來依靠的依附型資本主義經濟結構。國民黨向農村徵兵加稅,造成無組織力量迅速增長。農村凋敝的同時,城市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也陷入泥潭,通貨膨脹,而另一方面黨政軍腐敗,失去民族主義號召力,就是去了組織和戰鬥力。三民主義整合中國社會已經步履艱難了。它已經作出了很多成績,首先統一了國家,在抗日戰爭中也消耗了大量力量抵抗來自日本侵略者的進攻。但是重新整合中國社會的重大任務三民主義不能完成,在開放的條件下,用新一體化結構實現社會整合時,還必須面對外來工業文明的衝擊。這時,社會整合模式能否穩定,同時取決於內外部兩個方面。當中國遭受嚴重外來入侵威脅之時,外來挑戰構成了一種對新一體化結構形態的選擇機制,只有能進行廣泛社會動員,集中中國廣大人力物力來抵抗的結構,才能生存下來並佔主導地位。這種一體化組織必須具備強勢意識形態,有更堅強和緊密的黨組織,它的組織也不止集中在社會上層,還必須深入到農村基層,形成一個基層幹部遠遠大於中層和上層的巨型金字塔系統。在抗日戰爭中日益強大的中國共產黨,正具備這樣一種組織結構。

在意識形態方面,為了取得農民的支持,馬列主義必須被修改,40年代初,馬列主義改造條件成熟,1942年整風運動,打擊蘇聯回國的國際派,實現全黨對馬列主義態度轉變。從此,儒家倫理,農民文化和各種有關農民革命和建立基層政權之經驗可以毫無困難地融入中國的馬列主義。

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中國化,儒家化實現了由知識中心向道德中心之轉化和破除反傳統心態,農民化則是在儒家化的同時,把農民視為無產者,農民戰爭經驗和農民文化系統納入馬列主義。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特別是能夠打動億萬農民心坎的新意識形態終於被創造出來,並開始了自己勢不可擋地整合中國社會之歷程。

實現條件方面,從明初到20世紀40年代,人口暴增而耕地面積增長慢,人口壓力大,迫使農民離開家庭接觸市場,出現類似城市無產階級工人的僱農等非傳統小農階層。人口壓力和非傳統階層出現,使得農村管理者組織有條件成立。抗戰和國共合作為共產黨吸收大量知識分子作為中上層幹部提供了條件。貧農通過土改變成黨的幹部,而知識分子因參加抗日接觸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和儒家道德理想主義的有機結合,知識分子雖經過新文化運動洗禮但深層思維方式未轉變,心悅誠服成為骨幹。中國共產黨克服了在廣大農村缺少組織者的難題,實現社會上中下三層次整合的新模式。這時,由這種新模式取代國民黨弱勢整合模式的時機成熟了。

國共內戰,是社會組織力和動員力的比賽,強弱意識形態的最終較量,最終共產黨強勢地取得了勝利,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官僚體系,有利於動員農村人力物力,將農業積累轉化為工業投資,新中國由此實現了工業化。但是由於一體化結構的不斷增強,改造社會的力量似乎不可控,新民主主義如過眼雲煙,中國滑入對現代化障礙的計劃經濟結構,出現新一輪意識形態變遷與社會組織變構的動蕩。那是因為一體化本意是指意識形態和政治結構耦合,當它形成具有巨型金字塔式的組織後,必須和經濟結構耦合。耦合包括它從經濟結構中吸取資源以及對經濟結構出現的問題進行調節,所以新意識形態導致後果是必然產生社會主義經濟結構。

四、結語

本書從深層社會文化心理的層面,用古代與現代相統一的大歷史觀為我們呈現現代中國歷史變遷的風貌,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視角,或許對我們認識現代歷史有不同的幫助。


不能說有哪些不符合真實史實

相對而言 至少我朝寫的都是事實

但是 這個事實是怎麼寫的 才是問題所在

比如 避實就輕 例如 太平天國建都後洪秀全到底浪催成什麼樣子

比如有些重要因素故意隱去 例如 我學歷史的時候根本不提遠征軍和薛岳天爐 反而說老蔣為保存實力不把美械師排到正面戰場 武漢會戰之後提都不提國軍了 似乎日本人打完武漢正面軍團就地解散回去掃蕩了一樣

但是 至少我們沒有沒節操的寫我大日本皇軍來南京旅了個游 南京民眾對大日本皇軍熱烈歡迎


坐等哪位大神說說哪寫的不實,讓我參考參考寫篇畢業論文


有刪去不提的事件和人物啊!比如那位姓趙的前國家領導人。改革開放有他的一份貢獻。「要吃米找萬里」的下一句說的就是他。中英兩國關於香港問題的聲明也是他簽字的。但是最後某年犯了錯誤,在北京亞運會的前一年。見了不該見的一些學生。於是名字徹底消失。現在的年輕人都沒幾個人知道他了。


歷史書不錯了,最起碼是真實的歷史,沒有歷史發明家和創造家。重要的是你以什麼立場看歷史書。


本人年過三十,至遲在我們高中那時的歷史書,太平天國的作用和意義已經是擺出來供學生討論是正面還是負面了……所以我是不相信現在的教科書竟然會更加倒退了,要不要上個圖給大家評一下?


太平天國


大歷史沒什麼錯,就是小處,有些說法,有人不認同。


推薦閱讀:

王耀武守濟南,怎麼10萬人只死傷2萬,吳化文叛變2萬,就潰散了,剩下6萬人都幹嘛了?
該在《馬關條約》120周年做些什麼?
為什麼歷史教科書不提65年印尼九三零事件?
中国 1949 年建国初期可否不识别民族?

TAG:中國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