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一個姓社,一個姓資?


什麼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就是物質基礎為大家共同使用,即然物質基礎是公眾的,那麼憑什麼一部分人獨佔物質基礎以此來驅使他人勞動,而利潤就是這樣的形式,但市場經濟生產的唯一目的就是利潤。只要是為利潤而生產,那麼說明生產資料就不是真正意義上公有的,必然是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或者小集體、小集團所有制。

一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社會生產必然是非商品化的,而計劃經濟的實質,並不是什麼「計劃」字眼上的打轉轉,而是非商品化的共同生產,那些把計劃經濟說成在「計劃」字眼上打轉轉是在轉移話題掩蓋商品化帶來剝削和多數人的異化,正如資本主義中企業計劃的目的是利潤,而不是別的什麼的,而計劃經濟的營工廠生產的目的不再是利潤,而是相應的勞動時間配額下更高的使用產量,更多的工程項目,也只有生產的目的是使用價值時,成本消耗才是勞動要素、資源要素消耗,這就如同個人自己給自己生產一樣,個人會節約自身的勞動時間、資源要素,只有這種情況成本才是要素消耗,而計劃經濟就是社會共同使用總勞動時間,社會就像一個人使用自身的器官一樣精確的分配著相應比例的勞動時間用於不同的產品生產,而勞動時間的比例又是個人按需分配自身勞動時間的集合,是由個人按需分配自身的勞動時間用於他們所需消費決定及擴大再生產平衡決定的。這樣國營工廠無需考慮是否贏虧,經濟核算也不再以利潤為目的,而要總勞動時間的節約作為經濟核算的準則。雖然從國家資本主義的角度,一切官僚經常指責某一企業不贏利,要浪費財政支出,但他們確忽視了,非商品化的生產,使成本降低了,相應的勞動配額(相當於經費)下能完成更多的項目或者產出,因此以是否贏利來指責那些國營工廠是極端沒有道理的,這就像一個人自己給自己生產一樣,他會累死自身,以榨取自身的勞動時間的逐利性為目的么?顯然不會,他要考慮的是節約自身的勞動時間,如同社會主義應該考慮的是如何節約總勞動時間,而不是讓他們相互追求以榨取他人的勞動時間來支配的權力為生產目的。

對於市場經濟沒有足夠的利潤率,資本是不會去生產的,哪怕發生饑荒,資本就會減少糧食作物,生產利潤率更高的經濟作物,或者把農田平掉,用土地來炒作房地產,因為哪一個領域利潤率更高資本就移向哪一個領域,沒有足夠利潤的行業不值得設立。但計劃經濟就不同,很多人指責計劃經濟是舉國體制,哪只是掩蓋了市場為利潤而生產的剝削本質,難道科研是舉國體制消耗全國國力,體育是舉國體制,消耗全國國力,地鐵是舉國鐵制消耗全國國力,什麼領域都稱為舉國,那麼反映的根本就沒有把所有力量都投入到一點,而這正是計劃經濟非商品化生產的優勢,它不必為利潤而生產,其實根本就沒有消耗什麼社會勞動,根本不能稱為消耗全國國力,但為了掩蓋市場經濟為利潤而生產的本質,他們要這麼攻擊計劃經濟。

並且當生產的目的是利潤(剩餘勞動)時,成本就不是要素消耗,正如交換的社會關係中,通過交換能支配他人的剩餘勞動時,支配別人越多的剩餘勞動,則權力越大,這種典型就是找錢的目的是為了找更多錢的資本金錢增值的遊戲。如在企業中,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交換比例,即用少更的金錢(勞動時間)去交換工人更長的勞動時間,或者工人相應勞動時間下給更低的工資,減員增效就是這種回事,它不是提高單位時間內的物質生產效率,而是提高剝削效率,即讓工人更長的工作時間不屬於自身不為自身服務,這樣 資本主義的成本就足夠的低。因此企業造就了階級鬥爭,是階級鬥爭的產物。因此只要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必然不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只要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必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

資本的本質就是逐利,資本是過去的死勞動,它他吸血鬼一樣吞噬著人們的活勞動,要讓多數人有限的生命時間,用於資本金錢的無限增值,從而多數人越來越長的行為時間不屬於自身,並且不斷的生產出對他們自身勞動更強統治力的怪物——資本!

而價值(交換價值或者說金錢原子)是異化的人類勞動本身,它代表的不是什麼商品(貨幣)拜物教的庸人們所謂財富、蛋糕,而是權力(奴役)!因此什麼全民股份制,根本就是虛幻的,即便開始嚴厲的執行,但逐利的社會本性,就會造就多數人越來越異化。所謂全民股份制,如同說我驅使你去跑10圈、折騰你跑10圈,然後告訴你分配10圈給你,可你的行為(勞動)屬於你自身,你還會一定去跑么?

要追求所謂的金錢分配,必然追求對多數人的最大化壓榨,否定金錢無法增值(資本主義的經濟無法增長),這樣就必然會要求越來越明細的產權關係,只有這樣才會壓榨出更多的利潤或剩餘勞動。並且社會的總量價值、總量利潤及一般利潤率都與技術生產率無關,這充分表明利潤是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或者分離產權關係)所決定的。為了說明我可以舉幾個例子說明它與技術生產率無關。因為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係上的勞動(商品生產中的人類勞動存在二重性),完全與技術生產率無關。如我是一個資本家,我支配一個女工1小時的勞動,我可以讓她用拖拉機挖土1小時,也可以讓她用鋤頭挖土1小時,還可以讓她脫了衣服給我跳裸體舞1小時,在這1小時里,只代表它的行為(勞動)時間不屬於她,而屬於我的權力關係,在這裡不涉及具體的實物生產,只涉及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關係,因而與技術生產率無關。而剩餘價值就是剩餘勞動,不是什麼剩餘產品。而剩餘價值(剩餘勞動)假設資本家支付工人勞動力的價值(工資)是4小時,而資本家實際上讓工人幹了8小時,那麼剩餘勞動(剩餘價值)=8-4=4小時,在這裡同樣與技術生產率無關,只代表工人的勞動時間不為自身服務的剩餘勞動,而利潤只是剩餘價值的貨幣轉化形式,虧損企業的剩餘價值只是未能轉化成利潤而已,但系統整體的總利潤=總剩餘價值。

這樣總量利潤、一般性利潤率必然是與技術生產率無關的,是人剝人的權力關係的反映,正如資本主義現實中,物質生產效率較低的行業可能有物質生產效率較高行業一樣甚至更高的利潤率,在這裡產值不等於產量,不要認為產值代表的是實物,它只是被支配的僱傭勞動之和,因而總量利潤是與技術生產率無關的,僅行業內部爭奪利潤份額才與技術生產率相關。可見利潤、價值、價格本質上代表的就是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的社會關係。價格不是什麼供與求的數量上的反比或者曲線關係,而是代表與利潤率相關的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這個交換比例直接涉及相應的利潤率,而供給量(成交量)是按這種交換比例反過來決定的,正如,價格相同的商品如拖拉機與個人電腦都是500元,其成交量(供給量)一個可能是十萬台,一個可能是一百萬台。可見價格代表的不是什麼技術關係可供選擇的條件,與優化配置資源的技術關係上的改進無關,它(價格)代表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的社會關係,沒有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就沒有價格。而社會主義要消滅的就是價格,它也不可能有價格,那些社會主義中,看起來像價格的,也不是價格,而是反映產品生產的勞動時間消耗或者真正的生產要素消耗,而不是商品經濟中代表的與利潤率相關的交換比例(價格)!正如荒島的魯賓遜用記錄本一一記錄生產什麼需要多少勞動時間,他的需要使得他有計劃有比例的按需分配著他的勞動時間,而產品的勞動時間計時(或者生產要素消耗核算)在這裡就確定如何分配勞動時間的比例,個人按這種尺度來兌現消耗,這就庫存流量上就有體現,消耗快的必然是需要增加勞動時間的配額,這就很容易確定過剩與不足。

在市場經濟中,資本家不可能一天吃一千個人的飯,穿一千個人的衣,但他可以一天消耗驅使成千上萬人勞動生產的奢侈品。顯然把金錢、價值說成是財富、蛋糕是極度荒唐的,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商品(貨幣)拜物教化的社會!商品拜物教的謎,就是把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關係,硬要說成是財富、蛋糕!。

這樣把社會主義說成是在金錢(價值)分配上打轉轉這是開歷史的倒車!因為勞動支配方式不同,生產的消費品就可能不同,一個多數人勞動時間為自身服務的社會(社會主義),生產必然指向當時生產力下的中低檔消費品,如果奢侈品不能成為公共品就不會生產,相反一個追求金錢的社會生產必然大量指向當時生產力下的奢侈品。並且資本主義中很多形式的財富,根本就是一種對人的支配關係,正如商品房,在資本主義中不是為了使用而存在,重要的對很多人來說,它是作為一種資產,人們都期望它升值,即期望能以更多的地租的形式來榨取他人的勞動,因此社會主義又如何是在所謂的金錢分配上打轉轉呢,它必然消滅這樣的所謂財富,根除社會的商品屬性。正如馬克思剩餘價值揭示剝削邏輯,不是指導社會主義應該怎麼去分配金錢,而是要終結金錢、商品生產的遊戲。正如勞動價值論聯立剩餘價值的真正剝削邏輯,那就是追求分配金錢的實質就是追求分配他人被支配的勞動本身,它代表的不是財富,而是權力,而金 錢(價值)的增值源於剩餘價值生產,每一次交換的擴大都依耐更大程度的不等交換,這樣金錢(價值)增值的實質就是製造出多數人更長的活動時間不屬於自身,不斷與自身對抗的異化。可見一個追求價值(交換價值)的社會極端的邪惡!而資本主義追求的不是以使用價值為目的的財富,而是以價值為目的的權力,因此企業必然是階級鬥爭的產物。

貨幣首先是一種商品,一切商品,哪怕物物交換中,實物和票證都可以充當貨幣,行政命令是無法消滅貨幣的,當它不再是商品時,它就不再是貨幣了,而這樣只有在計劃控制之下,貨幣才會自然而然的消失。貨幣的執行功能是,甲買乙的蘋果,蘋果商乙又買丁的手機,丁又得到金錢又買丙的電腦,每一個環節都會吞 噬剩餘勞動,而使貨幣增值。但當個人與社會的直接關係中,個人使用了它(儘管名稱上可能還叫錢)兌現了消費,無論它是否消毀,都與消毀了沒有區別,因為它不再流通,生產也不會通過它來驅,並且不會有不斷吞噬剩餘勞動的增值,因為社會組織在計劃控制之下,生產的目的已經不是利潤了。

再次,一個國家資本主義的社會(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官僚也會被市場腐化,因為一切都可以出賣,他們就會去出賣一切可以出賣的權力,但計劃經濟中確不可能,因為一切都是社會的,不存在市場,想大規模的腐敗,但是能賣給誰?這樣到後來官僚也會越來越腐化,越來越會變成資產階級的專政,這是社會關係決定的,人性不是自私也不是大公無私的,而是社會性的,社會性不同人的自利性和利他性就有不同表現形式。正如蘇聯最腐敗的時期,解密檔案顯示恰恰是作為國家資本主義的新經濟政策時期,比蘇聯要解體的後期更腐敗。

同時所謂的市場化,就是商品化、逐利化!正如醫院、教育、監獄市場化,就是要讓它們追求利潤、讓它們越來越私有化。當醫院要利潤,生產藥品的廠商要利潤,生產藥品機器原料的資本,出租土地,出售專利權的資本每一個環節都要利潤,並且它們之間都不能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否則破產或者縮水)時,這樣成本必然越來越高,利潤率越來越因資本的積累而降低(注意總量利潤,總量剩餘價值一直是不斷增加的),這樣各種社會福利、養老的成本必然越來越高,越來越不可維持。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競爭形式也不是什麼技術為主的競爭,而是追求更高利潤率的積累式競爭,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得破產或者縮水。正如房價上漲,利潤率太高,其它行業的資本就會通過積累式競爭進行漲價對抗,當不能直接漲價時,資本就會壓縮產能,開除一定的工人,出售一定此領域的資產,同時夠買較高利潤率的資產,這樣才不會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否則就會破產。同樣通縮也是這麼回事,只不過通縮時存在大量的失業率,資本家會以看得見的形式直接增加勞動時間或者降低工資。也就是說積累式競爭,本質就是資本不斷增加剝削、調整剝削率的競爭,一個行業的產能、產量只有被調整為不低於平均利潤率或者剝削率時產能才會恢復和擴大。

正如養老問題,不斷延遲退休年齡是單位勞動力下資本有機成分不斷增高,不斷積累的必然結果。工業社會以來,技術玩命的在進步,按理說,多數人生活節湊應該變慢,多數人更能自由控制自身生活節湊,但資本主義的社會關係確讓這一切反過來。多數人事實上90%以上的工作時間是不必要的,全被金錢遊戲所浪費。

(說一下,像南街、華西什麼的,雖然現實是作為反私人資本主義的樣版,被左派提倡,但它實質就是資本主義下的一個企業,企業本質就是階級鬥爭的產物,只不過在這種集體資本主義下,剝削是對外的。)


推薦閱讀:

在生產要素和消費產品的配置和使用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到底孰優孰劣?
知識產權保護到底有利於科技進步還是阻礙科技進步?到底是不是阻礙人類總體生活水平的提高?
對於無人超市的出現提高了失業率,你怎麼看?
如何證明只有一套房子的前提下房子的增值是有意義的?
計劃經濟時代有食品安全問題嗎?

TAG:市場經濟 | 計劃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