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建國後,我國要選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同時也請說明一下這一體制的有點和弊端。又如何看待這一體制在當時的作用?


因為要強行推進工業化。

若沒有集中和計劃,自然演進的工業化效率是很慢的。

  首先是土改,把地主和富農打倒,國家變成地主,原本地主握在手上的地租轉移到政府手上。接著拿收的稅去買進工業設備。在藉由控制作物價格,跟分得土地的多數農民在抽一次隱性稅。

53年到59年,主要從蘇聯進口,並且被資本主義陣營技術封鎖。成套的設備佔90%的金額,基本全是重工,也就是列寧口中的增長速度最快的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並且由於建國初期外匯有限(一年13億美元左右),這些設備部份還是貸款或記賬購入的。

 58年人民公社,可以說農作的產出除了計劃中的口糧,其他全拿去換外匯,進口需要的工業品或生產機具。這些強行工業化的手段,如沒有一個高度集中的體制,是很難辦到的。

   差不多在公社這段時間,中國和蘇聯的關係開始產生變化,63年以後,開始向非社會主義陣營進口設備,規模較沒有像蘇聯進口的那麼大,並且輕工業比重大很多,也就是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這段時間同前面一樣,進口的東西裡面,保持90%左右用在購買設備回國提升生產力。

  大概就是這種路子,強行推進工業化。

---

所有進口的東西裡面有90%的比重是拿去買生產設備,除了一個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其他的政權都很難做到。

很多國家工業化都有路經這個時期,一但進口額的比重開始往消費品傾斜,通常也就是衰落的開始。除非這個國家有最先進的設備、生產設施,製造能力,並且有源源不斷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以至於他們在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和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方面不需要靠進口。

我家庭月收入5萬,我把收入的90%拿去買更多的生財工具和其他任何投資,我可以拿來吃喝的錢就剩5000了,賣出去國外的消費品或天然資源,只有10%換成消費品,其他都換成生產設備了。消費品很窘迫,日子很苦,而且是長達10~20年,太苦了,就是弊端。包含三年災害死去的人,也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裡面的弊端。

優點便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有了現在的中國。


看到了被德國和日本吊打的沙俄逆襲成了吊打德國和日本的蘇聯,有現成的正面案例擺在前面不學?


這題目太大了,推薦一本書,林毅夫的《中國的奇蹟》

簡單的說,就是在積貧積弱幾百年後,中國人形成了共識:落後就要挨打,要實現民族復興,就要實現現代化,而現代化實際上就是工業化,特別是重工業化,民國那點兒輕工業並沒有什麼卵用。書中以實現重工業化為邏輯起點,推演出了建立農業、工業、科技文化高度集中、控制經濟政治一切社會活動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完整邏輯,包括和日本、四小龍等的對比


工業化是有兩條路的,一條路是西方走的,從輕工業開始發展,經過原始的資本積累,然後慢慢過渡到重工業化;這條路以英國和美國為典型代表,先是發展紡織等輕工業,積累了一定資本和技術後,繼續擴大生產,機器生產機器,慢慢過渡到重工業化。另一條路是蘇聯的道路,通過壓低農產品價格為工業發展提供原始資本積累和原料,用剪刀差把資本等各個方面向工業傾斜,然後快速實現重工業化。建國後,我國的國內外形勢大致是這樣的:國內,基礎薄弱,久經戰亂,幾乎無工業基礎;國外方面,我國飽受孤立,無法通過與別國貿易或者是搶佔殖民地來獲取原始資本積累;另,建國後,我國飽受戰爭威脅,迫切需要能夠生產飛機大炮坦克的重工業能快速發展起來。 綜上,中國只能選擇蘇聯的道路,以快速實現工業話(只是苦了中國的農民)。

從現在回頭看,我國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也是我國在戰時能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也是現在中國製造能夠席捲全球的原因(縱然有這樣那樣的質量問題)。二戰後,能在短時間內工業化並且建立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一隻手都可以數起來吧。完整的重工業體系如 骨骼,改革開放後的工業生產能力的爆炸是基於骨骼基礎的血肉逐漸豐滿!


何新:市場經濟的理論與實踐

——何新訪談錄(之二)(節選)

(1993年1月)

二、辯證法與經濟史

記者:我國目前已確定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人認為,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問題,可以把中國40年經濟發展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建國30年的計劃經濟,後10年的改革應為計劃市場經濟,從現在開始進入了第三階段,那就是市場經濟,只有這最後階段,才真正找到了經濟發展的正確道路。

何新:我不這樣看問題,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前30年搞錯了。我在東北呆了10年,能看的書範圍很少。但是我系統地讀了三個人的書:就是黑格爾、馬克思和毛澤東的書。對這三個人思想的研究,形成了我後來看問題的方法論。

從黑格爾的思想中,我學會了對什麼問題都不要一概否定,都不要絕對否定為什麼呢?黑格爾教給人的道理就是:每一個發展階段,在當時、當地看有是和非的爭論,但從一個大過程的觀點看,都會在這個過程中取得它的意義,也就是取得它存在的價值。因此,就當時看起來爭得你死我話,殺得頭破血流的東西,過了一個過程來看,它也是一個必要的台階,這是黑格爾教給我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馬克思講的歷史的方法,歷史地辯證地看問題。

所以我看社會情況,首先,從橫向來對比,用現在的時髦術語,就是從橫向坐標看,去判斷一個東西有利還是不利,是還是非。但是,我同時又會超越的去看,我想事物是在演化和發展過程當中的,那麼從這個變化的觀點看,那個是和非可能倒過來,利和不利也可能倒過來。這樣一來就使得我看問題、分析問題的時候至少有六個方面的回答:此時、此地的,彼時、彼地的,以及過去的和未來的。

具體到剛才這個問題上來,計劃經濟的階段,現在按照很多人來說這30年錯了。不該搞。當時如果一搞就搞市場經濟的話,今天還何必改革呢?這看法不對!為什麼呢?1949年以前,中國就是自由市場經濟。當時為什麼變過來了?現在老同志們很困惑,他們在想:我們奮鬥了幾十年,犧牲了幾百萬人……頭破血流,今天告訴我們這是無意義的,弄錯了!實際上他們當時沒有錯。正是因為當時那個自由市場經濟,加上整個全世界也是一種自由市場經濟。但當時是中國作為一個下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處在那種自由市場經濟裡面,處於無保護的,沒有國家力量保護的,被掠奪、被剝削的地位。所以才引起中國社會內部發生那麼大的矛盾,社會衝突,必然要導致革命。這場革命,既是政治革命,也是為了糾正經濟上的種種弊病。

那麼,這30年的好處在哪裡呢?這30年給中國奠定了一個工業基礎。沒有過去的計劃經濟,你搞不了現在的市場經濟的,我在《東方的復興》第二卷,附了一篇龔忠武先生(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現任美國僑報主編)的文章,就是他講中國社會主義的得和失。他的那篇文章寫得相當好,相當有深度。他認為,那一段,沒有錯。要沒有那一段,沒有那一段強制性地集中國力,你能有大慶嗎?你能有鞍鋼嗎?能夠有人造衛星上天嗎?1949年時中國國力是一個什麼情況?建國後,勒緊腰帶,集中國力,去搞建設,通過反帝這種形式,也就是冷戰這種形式,把整個外來的東西全給擋在外頭。擋在外頭雖然有很多弊端,但在當時要奠定民族工業基礎來說,恰恰是必要的。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隨著計劃經濟的逐步發展,它的弱點也慢慢突出出來了。因此,在70年代末,鄧小平發動改革,恰恰是繼承這個階段,並且是糾正它的弊端,而並不是說當時我們根本不搞這一段,直接搞這個,就會更好。比如說一個人現在2米高,你說當時一生下來,直接長這麼高多好。可是恰恰這是不可能的,包括在地上爬,那一段也是必要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要沒有那一段,你能長到今天這樣嗎?回頭看,我那時爬多可笑啊。這就是黑格爾的一句名言: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關鍵在於要去理解它,而且理解一個事物比批評一個事物要難得多。批評是容易的,你不喜歡就可以批評,但是你要解釋它,理解它,說明它,這比罵它,難得多。


說是因為蘇聯基因的是搞錯了因果,即為何當年救亡圖存有數種洋理論可供選擇之時偏偏山寨了《共產主義宣言》而沒山寨《大憲章》?

正式回答題主的問題:我朝自古就有政府直接大規模大範圍參與經濟活動的傳統,並且我天朝上下數千年以來政治體制又是越來越高度集權的,所以連帶著對經濟的控制程度也越來越高。

再回過頭談談蘇聯,其實沙俄時代跟古代天朝一樣,對比西歐傳統資本主義國家,沙俄其政府直接控制與參與經濟活動的程度也是異常的高,所以列寧與斯大林其實只是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了一步而已。

總結一句就是,有這個土壤,才結這個果

上張圖,可以橫向對比看出我朝政府一直都有直接參与經濟活動的傳統,而我朝自古以來就屬於典型的如圖所標識的「治水社會」

摘自《東方專制主義:對極權力量的比較研究》順便推薦下這本書


學習蘇聯模式,蘇聯的五年工業化是當時的奇蹟,對於當時的國人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到我們這有變樣,但是模式框架在。中蘇都有的饑荒其實都是權力無孔不入插手經濟造成的。

至於重工業基礎,這不能說沒有,但是當時的技術自產多少不好說。也不簡單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所謂重工業基礎到底是什麼,能定義嗎?廠房、設備還是技術?只能說是建立了齊全的部門,至於功能效率要打問號。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3062686353.html


官私之變是中國歷史發展一條重要線索,商鞅構建高度集權的農戰之國起,西漢受其影響,也經歷了私有化→官有化→私有化→官有化的反覆變革的歷程。而西漢的官私之變正是中國經濟制度交替改變的縮影。(當時的明月換抹人看)

商鞅變法構建了官營為主題的經濟體制,壟斷山澤之利、工商食官以及統制經濟等政策,嚴重影響了戰後秦國的經濟發展,是除重賦重役以外,導致秦二世而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官有化)劉邦建立漢朝後,汲取秦亡教訓,在減輕賦役的基礎上,開始開放山澤、工商等一切原來由官方控制的領域,史稱「無為而治」,這個「無為而治」實質內涵就是放棄國家的嚴密管控和經營,即商業向民間開放,手工業允許民間經營,山澤允許民間開發利用,甚至鑄幣也對民間開放,實際上就是一個私有化過程。這個私有化過程,不僅讓漢初的經濟得到迅速恢復,而且極大地推進了經濟的發展。司馬遷對此給予了熱情的歌頌。(私有化)但無為而治,休養生息也在漢武帝時期造成了稅率低的惡果,因漢武帝開疆擴土以及長期對匈奴作戰,消耗了大量的錢財,致使「財賂衰耗而不贍」,為了彌補財政之不足,提升戰鬥力,開始採取非常手段來斂財,史稱「漢武帝改革」或「桑弘羊改革」。漢武帝的官有化運動以及充分利用官爵、刑罰來斂財的政策,在短期取得輝煌成果,不過這種竭澤而漁的搜刮,不能持久,最後結果是生子輒殺,戶口減半,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官)漢武帝去世以後,進入昭宣時期,昭宣撥亂反正,沿襲漢文帝的做法,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為政寬簡,限制了鹽鐵官營的規模而罷酒酤,除了個別地區外,鹽鐵可私營,這些法令的推行,昭示了西漢官有化向私有化的逐漸轉化,昭帝的私有化措施使社會生產重新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昭宣中興」,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私)自王莽篡權後,其推行了比漢武帝更全面的官有化政策,史稱「六管」,所謂「六管」,簡言之,就是由國家壟斷重要的工商業活動,壟斷貨幣發行權,控制大城市的物價,並直接進行賒貸活動,除了「六管」外,王莽還推行了「王田私屬制」,史稱「王莽改制」,又稱「王莽改革」,結果「富者不得自保,貧者無以自存」,新莽政權15年而亡。


為了發展重工業

重工業投資大,周期長,因此需要大量剩餘,計劃經濟可以很好地控制剩餘,從而將其投入到重工業中。

當時許多發展中國家都以發展重工業與計劃經濟為主,中國也一樣。建國初期中國和社會主義國家合得來,之後與蘇聯鬧翻了,就徹底孤立起來。被孤立就沒法進行國際分工,就像是戰爭中那樣,如此發展重工業就更重要了。如果能夠保持良好的外交,不以重工業為主,遲一點在發展重工業也是可以的。


推薦閱讀:

海軍中的「大艦巨炮主義」是何時開始盛行?
與古人相比,現代人在智慧、謀略、心術方面有沒有進步?
大家怎麼看待隱士?
古代的質子生活狀況如何?
羋八子說《論語》?

TAG:歷史 | 計劃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