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美麗心靈》?
電影主人公的原型去世了。這部電影對於納什的重現客觀嗎?從專業的角度應該如何評價這部電影?
謝邀(確定沒點錯?),我不是專業人士,對於電影也只是喜歡沒什麼研究。之前出於好奇學過博弈論,對於這個問題提供不了多少深刻見解,以下我搜集的一些資料,希望能幫到題主。
1.這部電影對於納什的重現客觀嗎?
How real is Professor John Nash"s story in "A Beautiful Mind"?The movie is based on the story of a real person, the mathematician John Forbes Nash, Jr., The source for the movie was Sylvia Nasar"s book, also called "A Beautiful Mind."電影素材來自 Sylvia Nasar的同名書。
As the movie showed, John Nash did indeed teach at Princeton, he did make several groundbreaking contributions to game theory, and he did struggle with mental illness for much of his adult life.
納什如電影所示在普林斯頓教書,對於博弈論有開創性貢獻,大半生與精神疾病鬥爭。In terms of the schizophrenic symptoms shown in the movie -- elaborate visual hallucinations -- they were not what Nash actually experienced. In reality, his delusions were much less organized and consisted of auditory hallucinations and paranoid delusions. No Ed Harris as a CIA spook, no phantom roommate and no little girl.
現實中納什的幻覺沒有電影中展示的那麼精緻和有序,更多的包含著聽力幻覺和妄想,沒有Ed Harris、沒有幻想的室友、沒有小女孩。The love story depicted in the movie also got a good dose of Hollywood magic -- in reality, John and Alicia Nash"s relationship was much more complicated. Nash had several homosexual experiences throughout his life and also fathered a child with another woman.
電影中展示的愛情過於」好萊塢「,現實中納什夫婦的關係要複雜的多,納什有過多次同性的經歷並且和其他女人有過一個孩子。If you want a more detailed and accurate picture of John Nash"s life, read Sylvia Nasar"s book. Nasar herself said of the movie that the filmmakers"invented a narrative that, while far from a literal telling, is true to the spirit of Nash"s story." (quoted in the Slate article linked below)
有興趣的還是讀同名書吧,作者認為電影的創造者們」創造了一個儘管與真實相去甚遠,但卻真實的的表現了納什故事的精神。「Here"s some good summarie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vie depiction and real life:
A Beautiful Mind"s John Nash is less complex than the real one.
A Beautiful Lie: The Truth Behind "A Beautiful Mind"有興趣的可以再看看以上兩篇文章。And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full story, read A Beautiful Mind: Sylvia Nasar: 9781451628425: Amazon.com: Books. It is a wonderully written book and is a fascinating exploration into how one very intelligent man dealt with his own delusions.
By Ayon Nandi from Quora今天媒體有很多關於納什的文章,我不太喜歡追新聞,所以只略略看過一個。納什的生活比電影中展示的要痛苦,其婚姻生活更是一團糟,其夫婦復婚可能與這部電影有關,納什的孩子繼承了其精神疾病。
2.從專業的角度應該如何評價這部電影?
豆瓣評分 8.9,No.44IMDB 8.2 No.154
Metacritic 72 User Score7.6評分和排名國內高於國外,觀眾高於影評人,豆瓣標籤是劇情、勵志、愛情、心理。奧斯卡最佳導演、影片、改編劇本、女配。(最佳男主是《訓練日》的丹澤爾·華盛頓,Russell Crowe提名,上一屆憑藉《角鬥士》獲得最佳男主角)
導演Ron Howard,代表作:美麗心靈、急速風流、達芬奇密碼、換子疑雲、鐵拳男人(看來導演很擅長刻畫天才、內心,擅長講故事)。國內的短評多是感嘆愛情、勵志、人生一類的,國外正面評價的集中在故事性、表演(Russell Crowe多次提及)、現實意義(讓普通人了解精神分裂疾病)、導演(好多在跪舔導演和男主)。
專業評論方面積極的評價集中在故事性、導演、Crowe傑出的表演。負面評價是導演忽略事實、深度不夠(用愛來治癒偏執型精神分裂...)、迎合觀眾、過於好萊塢(追求提名)。以下是給我印象比較深的評論,來自metacriticIt"s not just our emotions that are being played on here, it"s not just our intelligence being insulted because of Ron Howard and Akiva Goldsman"s presumption that we won"t have any interest in a character whom it"s not always possible to like. It"s John Nash"s life, being turned into an Oscar machine and an easy way to jerk tears.
基本意思是導演為了影片」好看「而有意歪曲事實來「迎合」觀眾,這不僅是對觀眾的侮辱更是對納什本人的不敬。While it"s a splendidly acted film, A Beautiful Mind is also a wasted opportunity.
影片是傑作,但也浪費了一個機會。(商業影片的局限性,沒有觸及冷酷的真實,沒有深挖)Instead of an originally conceived movie that reflects Nash"s troubled but brilliant mind, we have one of those formulaically rendered Important Subject movies -- the kind that seem exclusively designed for Best Picture nominations.
The movie can -- indeed, should -- be intellectually rejected, but you can"t quite banish it from your mind.
The success of this effect, which helps elevate the movie above a classy disease-of-the-week saga, rests firmly on Russell Crowe"s performance, and it"s a strikingly good and moving one.
There is more to admire in A Beautiful Mind than you might suspect, but less than its creators believe. When the film does succeed, it almost seems to do so despite itself.
搬運完了,我看這部電影時間太久,自己記性也不好,零零星星的片段就不拿出來亂講了。自己對納什的關注只是因為對於博弈論的興趣,雖然現實中從來沒用過,但也從沒覺得遺憾和後悔。希望以上拼湊的資料能有所幫助。
最後祝願納什夫婦一路走好,獲得永恆的寧靜。
很早之前看過一篇《美麗心靈》的影評,寫到現實中的John Nash和電影中的還是有一定差別的。
不過,生活不是電影,生活難多了。把片名翻譯成「美麗心靈」的,想必是沒看過電影。我覺得叫「牛x的大腦」更貼切點。
相對於《模仿遊戲》和《萬物理論》,14年前的《美麗心靈》離史實更遠。它甚至是基於一部小說改編的,約翰·納什也已經聲明片中內容不是他的人生。由成熟的商業片導演朗·霍華德執導,它還更加的商業化,毫無顧忌的增刪劇情,比如大部分人物都屬虛構,現實中兩人早已離婚,納什拋棄了私生子母子,同性戀緋聞,杜撰了普林斯頓送鋼筆的儀式,諾貝爾獲獎演講等等。一切為打造一部精彩的故事片服務。
那納什的一生最「精彩」的是什麼呢?對電影編導和觀眾來說,相比於博弈論和納什均衡,精神分裂顯然是用影像語言來表現的上佳材料。所以,與其說這是約翰·納什的傳記,倒不如說這是一部極佳的體驗精神分裂的電影。這大概是唯一一部認真講精神分裂的,而非那類拿精分來圓場找解釋的懸疑驚悚片。它讓觀眾和納什一起,不知不覺地就開始體驗各種癥狀,這世界的周遭看上去都有點詭異,大概天才的世界與眾不同吧。然後在某一刻才恍然大悟,哦,原來是瘋了。這恍然大悟的一刻還因觀眾而異,而非故弄玄虛半天然後一起抖包袱。把桌子推下窗檯,對著空氣說話,滿屋子橫七豎八的剪報(他妻子打開廢棄倉庫門的那一刻真是太震撼了),給一個地方送「情報」,甚至到了切割自己的手腕,傷害妻子的邊緣,在旁人看來無疑非常嚇人,但站在納什的角度來看,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有意思的是,患者意識到這些是幻覺之後,還是能感覺到它的存在。這種巧妙的安排,令觀眾無比信服的體會到了精神分裂者的感官世界,以及難以名狀的痛苦。
我們每個人都有難以遏制的慾望,不被滿足的慾望會不斷攻擊我們的理智防線。有的人的慾望特別單一強大,那防線可能會崩潰,讓分裂的感官肆意嘶吼,滿足未竟的慾望。片中納什見到的三個幻想人物是,大學室友,室友的侄女,以及神秘國防部高官,也正象徵著他的三個未竟的慾望:未被理解認可,缺乏與人打交道親和力,以及大材小用。唯有一個知心知底的朋友,一個張開雙臂想擁抱自己的小女孩,和事關人類安危的重託,才能填補他受傷心靈的千溝萬壑。當他意識到他們不是真的,並不代表就不再有這些慾望,所以他們仍然揮之不去。於是他承認他們的存在,但選擇不去理他們,成為了最聰明的對策。這也是納什所謂通過自身意志戰勝精神病的由來。
羅素·克勞演的表演可圈可點,無論是在窗上推演數學的天才,在草坪上記錄鴿子行動軌跡的怪咖,面對幻覺的痛苦掙扎,無法自控卻生怕自己嚇到別人的小心翼翼,難能可貴的還展現了一個精神分裂者的些許幽默和魅力。相比《角鬥士》,這片里他的表演更該拿奧斯卡。
這精神分裂背後,是默默堅守的偉大愛情。也許「美麗心靈」說的是納什太太吧。如詹妮弗·康納利般優雅美麗,從初識的浪漫美好,第一次見丈夫異樣的錯愕,得知診斷結果的震驚,然後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直到終成正果。這不是愛情童話,簡直是愛情神話。雖然這與現實中納什夫婦的故事大相徑庭,但不妨礙我們歌頌各式各樣的無私的愛。
肥嘟嘟看電影 -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 - 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看大家都在說男主、導演、精神分裂,我就找一個冷門點兒說說吧。
從《美麗心靈》中看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
拋開作為傳記影片它忽略和粉飾眾多事實的情況不言,它本身的懸疑色彩和滿滿的正能量已經足以讓它在現代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從人物比例而言,男性顯然是佔壓倒性優勢的,但初次涉水影評的我,想從影片為數不多的女性角色說開去——Alicia Nash。
Alicia Nash是以愛為葯的醫生,用一生的愛去挽救了一個孤獨又超群的靈魂。
Alicia Nash的第一次出場是在影片的四分之一處,她一出場就做了與Nash對抗的事情,她用另一種方式解決窗外的雜訊,Professor Nash,對此也只能表示,in multivariable calculus
there is often a number of solutions for any given problem。上身是緊身黑色毛衣,搭配著黑底的花紋半身裙,捲髮優雅,紅唇性感,如果沒有看見她的第二次出場我會想說,這是我看過最美的人。
第二次,一襲紅裙,是Nash的辦公室里最亮眼的顏色,其實她也是驕傲的人,被Nash否定過成績的她,臉上分明是倔強的表情。
他們戀愛,他們結婚,這裡沒有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天才註定要和另一個不凡的人在一起。婚前的她,獨立,時尚,自主,有個人的見解;婚後的她同樣在用自己的行為影響著這位孤獨的天才。婚姻總要是平等的才能彼此影響,最終進步。用四個場景,描述我印象中的這個在與天才婚姻中的平等女性形象。
第一幕:斑駁的光線照到她的臉上,她低頭,若有所思,最終意識到Nash是精神分裂的現實,送他去醫院是她為他做的第一個決定。
第二幕:黑衣黑褲黑大衣的她在要求進入丈夫辦公室被勸阻時,反手就將手甩在了同事的身上,她目光凌然,決絕的轉身,整個畫面以黑白為主色調,建築背景為白色,畫中的人穿著黑色的衣服,色彩鮮明的對比,讓整個畫面都嚴肅起來,她的表情也是她的心,為了查清真相,粉碎一次障礙。
第三幕:黑夜中,她的臉滿是悲傷,起身喝水後她將杯子摔向鏡子,叫出了聲,這是壓抑多年的吶喊,從觀影者的角度看我不覺得歇斯底里反而是心疼,如果她放手,我覺得沒人會責怪。
第四幕:她倚靠在門邊,上樓、下樓,還是選擇留下來,拒絕醫院,陪著丈夫度過最艱難的時刻,說可能治病的良藥不在大腦而在心中。
很多人打著女權主義的旗號要求婚姻平等,然而女性在婚姻中扮演的角色從來都不會是弱者,理想的婚姻是雙方在平等的前提下,相互扶持,執子之手。除了Alicia,還有《丹麥女孩》中的Gerda、《萬物理論》中的Jane,前者面對丈夫內心住個女孩的事實,支持鼓勵,把愛情變成了親情,甚至支持他的變形手術;後者面對丈夫霍金的病,不離不棄,最終也算是收穫了另一份與喬納森的愛情。不排除影片為了拍攝要求的效果,把女性的角色刻畫的更靠近當代理想女性,獨立自主,勇敢堅強,不過事實總是沒變的,在妻子的保護和支持下,他們避開了那條通向絕境的路,變成了最終的他。
如果要追求所謂的平等,女性在婚姻中往往是母親而不是女兒,他們往往扮演保護者的角色,強勢卻不失浪漫氣息,她們會哭會笑會撒嬌但在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上,在關鍵性的決策面前,她們總會最理智,做出最合適的決定。
謝處女邀~我並非是什麼專業的人士,《美麗心靈》是我高一的時候看的電影,片尾很多人致敬的在納什桌上放鋼筆的場景讓我很感動。本來嘛,這部電影只是以約翰納什為原型進行改編,所以肯定有偏差,從電影的名字看出肯定是一部弘揚真善美的主流電影,所以他肯定會省去那些納什的負面,而電影中所暗示的:1、天才也會有坎坷的事情(納什得了精神分裂症)2、通過堅定的意志,我們也是可以克服疾病帶來的負面影響。另外通過納什在其中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取得成就,也就側面烘託了妻子這個真正的「美麗心靈」!暫時就這樣了,獻醜了~撤…
我所認識的約翰納什 (美麗心靈 影評)轉發自豆瓣
一部很棒的傳記電影。他是一個學霸,一個病人,一個特別純粹的人,一個幸運的人,一個不幸的人。
電影是01年的,離現在竟有16年之久。可是看的毫無違和感,看的心裡特別平靜。男主女主都演繹的特別好,把那種破碎時候的無助感,成就時候的激動感演得讓我眼淚滴滴地掉。
納什年輕時候與挫折和病痛對抗的方式是有攻擊性的,他怒吼、狂躁、不吃藥來抵抗,他對待不友好的人有刺。而晚年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即使是對待幻影里的敵人也能微笑。年輕時候他眼巴巴地看著老教師接受了諸人讚美之筆,晚年時自己懷著複雜的心情也迎來了同樣的時刻。那刻真是感動極了。這個勇士的勝利,如此溫潤。
當男配問How are you的時候,她的回答有點出乎意料。我想,那是一種選擇性樂觀吧,選擇相信自己的選擇,並為了這個選擇付出行動讓自己繼續相信。這沒有對錯,倘若她離開了Nash也許就沒有後來的諾貝爾獎(雖然他獲獎的理論是在年輕時候搞出來的),而她留在Nash身邊多年付出的辛苦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幸福。
When Nash meet Alicia, their destinies are connected. It seems to be doomed. Life is the same, because Gods give you the ways that work the best for you to be a better individual.昨天睡前我冒昧的回答了一點點,今天稍微更新補充一點吧。——————我是分割線——————在無數電影排行榜的十佳榜單上,《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都震撼入圍。這部由霍華德執導的電影絕對是電影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對於靈魂的衝擊是任何電影都無法輕易衝擊的。故事從數學家兼曾經的精神問題人約翰·納什的人生改編而來。對於約翰?納什教授,熟悉數學和經濟學的同學自然不會陌生。
在1950年,約翰?納什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他在僅僅28頁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納什均衡」,成為博弈論中一項重要突破。廣泛運用在經濟學、計算機、生物演化和國際戰略等方面。
(博弈論的本質是利益最大化,而納什均衡的目的就是量化這個結果)
1994年,他和其他兩位博弈論學家萊因哈德?澤爾騰以及約翰?海薩尼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澤爾騰威名赫赫,儘管我不做數學也不做經濟,但澤爾騰確實名聲煊赫)
PS:這邊要吐槽幾點。
第一,儘管電影中的頒獎典禮和致辭感人至深,但事實上諾獎頒獎典禮上並沒有獲獎者致辭的環節。
(所以,電影中納什教授致辭的這個場景是杜撰的,儘管很感人)
每年頒獎典禮現場觀眾有上千人,多為瑞典各界名流和功勛者以及一些旅瑞名人和外國使節。諾獎得主的家人也可以在台下並且有非常贊的位置(據說瑞典航空公司對諾獎得主有免費升艙的優待)。頒獎地點是瑞典皇家歌劇院,二層平台上的演奏會一直穿插整個頒獎典禮(郎朗也在這裡露過一手)。
左側第一排是本年度諾獎得主,後三排多為受邀的往年得主,右側是瑞典皇家科學院、卡羅琳斯卡醫學院以及瑞典學院的代表(多為各評委會主席和基金會負責任),儘管有講壇,但其實是留給評委會主委的,用來讓他們簡單介紹和謳歌一下獲獎成就。
對了,亮瞎雙眼的還有瑞典皇室
(特寫,瑞典皇室,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獲獎者在評委會主席宣讀介紹完畢,接過獎章和證書,會依次向國王、評委會以及觀眾致意(鞠躬)。(帖一張2008年錢永健先生領獎的帥照,緬懷今年去世的錢老,GFP綠色熒光蛋白將會不朽)不過也不是沒有致辭環節,只不過。。。是。。。在。。。晚宴。。是不是看起來很贊,其實菜單在頒獎典禮前是保密的(不過大蝦出現概率很高哎╯﹏╰),不過呢,菜單在晚宴當天就可以公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外面吃到同款,只是少了氛圍。氛圍如下↓↓↓很震撼吧~(皇室和諾獎得主入場,全場起立致意)致辭環節一般是由各個獎項獲得者中最德高望重的一位(說白了就是年齡最長的一位)來完成。但有的情況下只有一位獲獎者就沒有選擇餘地了。也要考慮到「德高望重」者的身體狀況,畢竟諾獎真的對長壽要求很高,嚴肅臉.jpg(某些情況下其實是第一要素,要不然怎麼大家都說94歲還在等諾獎的古迪納夫怎麼著也比五十多就去世的「必定獲獎」的戶冢洋二幸運太多了呢)近一點的例子是,去年屠呦呦女士因為身體原因沒有致辭。2008年南部陽一郎教授因為身體狀況沒有去瑞典,也只能讓益川敏英博士代為致辭了。(1994年12月10日,斯德哥爾摩,納什教授萌照)第二點要聲明的是。。。其實納什教授真的顧不上致辭。事實上納什教授有點鬧心,教授心裡三隻小鹿。第一件事是納什教授他沒有信用卡,倒不是不與時俱進,主要是因為精神問題,銀行下調他的信用級別(容我做一個懵逼的表情),獲得諾貝爾獎後納什教授的第一反應就是「哇,我要去辦卡」第二件事,「我終於有錢了」,納什教授長嘆一口氣,有錢才是硬道理。恩,最後一件事就是為什麼要和另外兩個人分享呢,全部給我就好啦≥﹏≤。(數學成就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哪怕是天才,這也很了不起)而納什教授作為數學家,最重要的數學成就是在微分幾何和錢微分方程,特別是黎曼流形等距嵌入到歐式空間的結果。因為在非線性偏微分方程上的貢獻,他與路易?尼倫伯格(尼倫伯格是偏微分方程的世界權威,被認為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分析學者)共同獲得了2015年阿貝爾獎。(2015年,納什教授和尼倫伯格教授一起獲得了阿貝爾獎)阿貝爾獎和國際菲爾茨獎以及以色列國會頒發的沃爾夫數學獎並稱世界三大數學獎項。阿貝爾獎由挪威政府出資2億挪威克朗在2002年設立。(美美噠挪威克朗)為了紀念挪威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阿貝爾(阿貝爾先生的不幸拍成電影也許也可以讓全世界記住這位偉大的數學家)阿貝爾先生的不幸似乎和不幸的納什教授發生了共振。就在2015年阿貝爾獎頒發後,在新澤西州的回家路上,約翰?納什教授的計程車遇到了車禍。天妒英才!(巨人的倒下,不僅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損失)借用著名幾何學家米哈伊爾?格羅莫夫對納什的工作的評價是:「他有巨大的分析(指數學分析)能力與幾何洞察力結合。……他的幾何工作,不論是他的結果、技術、用的想法,都與任何人原先預期的相反。……他在幾何學所做的,從我看來,比起他在經濟學所做的無可比擬地偉大得多,相差很多個數量級。」電影中提到的納什的研究,也就是著名的納什均衡,對於數學和經濟的影響可謂深遠。1951年,納什去了馬薩諸塞州的坎布里奇(劍橋),加入了麻省理工學院的隊伍。不幸的是,在1958年納什開始出現精神分裂症,此後他的大半生都在與精神分裂作鬥爭。隨後納什回到了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值得一提的是,《美麗心靈》雖然有眾多並不是十分真實的細節,尤其是感人至深的贈送鋼筆(看哭了好幾次)。卻不得不申明,此處有杜撰嫌疑。和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的著名的博士小旗以及京都大學的湯川黑板不一樣,普林斯頓的鋼筆傳統似乎無稽可考。更多是由好萊塢杜撰,不過絕對是史上最感人的細節之一。約翰?納什教授的那雙帥氣的招風耳並沒有表現好,儘管羅素?克勞的演技非常出彩,但精靈一般的耳朵更多的取決於基因。納什教授的形象似乎是無法複製的。(年邁的納什教授依然意氣風發)(突然想起了岩田聰,看下圖 )(第一感覺而已。。。勿吐槽)納什教授的家庭很大程度上缺乏電影中的溫馨。由於抱怨艾麗西亞兩次送自己去精神病醫院,納什教授在1962年曾經和艾麗西亞離婚。複合那是多年之後的事情了。但他們的愛情依然是偉大的,為了愛,艾麗西亞已經付出了太多。(納什教授夫婦)(年邁的艾麗西亞已經身材走樣,許多影迷表示心痛)(《美麗心靈》中溫馨的場面感染了觀眾整整十年)但這依然是一部曠世的電影。《美麗心靈》改變了我對於電影,乃至對於人生的看法。最後我想說一句我對約翰納什教授的評價:「他是我們上個時代和這個時代的驕傲,他是一隻精靈,他會為上帝服務,他正在建設一座更加智慧的天堂」《美麗心靈》里的Nash是個瘋子,他對藝術沒有什麼心得,在數學方面他倒是個天才,獲得了諾貝爾獎金。他20多歲時就奠定了博弈學的數學基礎,但是隨後他就瘋掉了,一瘋三十年。但他最幸運的就是遇到了一直不離不棄的妻子艾麗西亞,在之後艱難的歲月,艾麗西亞一是沒有放棄,一直給予納什支持與鼓勵,最終使他步入最高的科學殿堂。
片中他得精神病的一段,我非常喜歡。在剛進入普林斯頓的時候,由於他不合群,所以他自己創造出了一個好朋友。此人非常明白Nash的心意,一直鼓勵和安慰他。畢業以後,Nash沒有找到女友---他的性格缺陷讓他在人際溝通方面舉步維艱,所以他又創造出大學好友的侄女,一個非常可愛的女孩,以滿足他對家庭生活的渴望。再後來,在冷戰的大環境下,他又想像出一個密探,對方委託他為美國服務,分析雜誌上存在的密碼。這一切導致了他嚴重的心理障礙,形成了人格分裂。
在數十年間,他一直為這三個人困擾。他知道他們不是真實的,但是又無力說服自己相信這一點,因為他們隨時會出現在他面前。直到有一天,小侄女伸手要他抱,他突然醒悟這一切都不是真的---他們沒有隨歲月流逝而變得衰老!Nash衝出家門,攔在即將駕車離家出走的妻子面前,幾乎被車撞死。大雨淋濕了他的頭髮,他凝視車窗後的妻兒,用他那含混不清的語調說:「我明白了,他們不是真的。因為他們沒有變老!」
我非常喜歡這一段,覺得這體現了人類的偉大之處。一個人在精神世界如此凋殘零亂的狀況下,依然不放棄任何轉好的可能。而在狂亂和絕望的掙扎中,他沒有放棄理性之光,沒有放棄一個智慧生物對世界的觀察能力和思辨能力。他在觀察自己心中生成的幻像時,依然能注意到他們沒有隨時光流逝而衰老,從而證明他們是虛幻不實的,這讓人深深感動,也因為自己和他一樣,為自己被冠以人類的名號而驕傲。即使是瘋狂如斯,也堅持使用理性,人因為肉體而脆弱,卻因為理性而堅強。
在影片最後,他的好友問他,「現在他們已經消失了嗎」,納什回答,「也與他們一直不會消失,但我已習慣不理會他們。」然後他說出來一句非常感同身受的話:「他們是我的過去其實每個人都被過去所纏繞。」其實這時的他已經完成了他自己的救贖,他接受了那些自己不能改變的東西,沒有受困於此,選擇坦然面對,修復自己的陰影面。其實這與靈修是分不開的。我自己也感同身受,自己也曾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困於自己的思維。在做事時老是強迫性思維,不斷會想到一句話,一件事,一個人,像著了魔那樣,一開始自己很驚訝,很恐慌,不知道自己怎麼突然會變成這樣,甚至懷疑未來。我不斷回顧過去的自己,反思現在為何會這樣,並且也閱讀了很多這方面的書籍。那是的自己常常寫日記,責問自己,反思當下。慢慢的,自己學會放下,不去拒抗,接受現在的自己,不驕不躁,安然處之,活在當下,繁花似錦。有一天,自己竟發現可以好好上完一堂課,不瞎想,那些思維也就慢慢離開了我,我也就可以說幾乎會到了原來的生活。對,現在的我,可以專心的寫文章,可以投入的打球,可以感到生活是多麼美好。當我回過頭來看這段時光,我覺得這其實是意識的時刻,我會常常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而被打斷,而常常不能夠融入其中,甚至一直在回憶,滿腦子都是事情。將來不知道會不會仍有類似事情發生,會不會接著陷入困惑,會不會有什麼都不想乾的衝動,會不會跌入谷底,但我想,我想自己會好好處理,一定不能急,當時也不要太自責,可以想想納什,他的痛苦可大於你,他能接受,能與不存在的幻想好好相處幾十年,你為什麼不可以呢?
最後,我想告訴自己這句話「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加繆」,苦難的人生才有精彩可言!!!
當然不客觀了。據說是為了迎合觀眾還有某些專家的意見,這劇情看上去莫名其妙啊。
完全沒有提到納什和Eleanor有私生子,並且一開始連撫養費都不肯出。而Alicia是知道這件事的。
納什一直處於精神分裂,幻覺當中是在和Alicia在一起之後。
納什根本就不是治好的,是放棄治療之後,連Alicia都已經放棄他了之後才好的。
他們的兒子也被診斷為精神分裂。
這明明是一場悲劇,卻被包裝成鼓吹愛情的電影。書稍微客觀一點,然而作者也忍不住要說是奇蹟。
像納什這樣的人和任何人結婚,肯定都會以離婚告終的,通常來說結婚之後一年不到,就一定會鬧到誰也不理誰的地步。只有像Alicia這樣的人才會一直忍到納什被關進精神病院好多年,徹底看不到希望才放棄。可是從後果上看,對納什來說,活的再糟糕,也比關進精神病院強啊。把這樣的事實講出來,如何鼓吹愛情?這樣的例子根本就是在徹底否定愛情啊。
同樣的,把沒被誤診坑死鼓吹成奇蹟,也是挺慘的了。按當時的醫學水平,誤診是正常的。可是治療根本沒起半點作用,還不認為是誤診,反而把這個包裝成奇蹟敷衍過去,這實在是太不像話了。可悲的是,因為他們的兒子也被診斷為精神分裂,Alicia到死前還在努力宣傳讓社會多多關注mental illness。如果不這麼認為,憑藉諾貝爾獎的影響力,這事在199X年就可以搞明白了,也不至於把他們兒子也坑死了。說不定還能挽救大把在青春期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的AS。
他們的兒子,一直被當成精神分裂治療,吃了各種葯,然而並沒有半點效果。恰恰相反,等他們父母出車禍過世之後,除了PACT teams的人會定期去看望一下他,確保他沒問題以外的時間,他都是獨處的。兩年不到煙都戒了。而在之前的他父母都還在的時候拍的紀錄片里,毫無疑問,他是個沒救的煙鬼。
Two years after parents" death, son of "A Beautiful Mind" John Nash" has one regret
---------------------
而後來,Vernon L. Smith自認AS,被人當例子去吹噓什麼AS也是可以取得成就的。而且很多人還喜歡把各種名人強行AS,來鼓吹AS是天才病。知名人士里,納什才是典型的AS。我覺得納什才是最合適的例子。
還有各種AS研究專家,當然是出於好心,還在努力想辦法幫助AS能結婚。看看納什這個例子,估計就不會這麼想了。你不可能找到比Alicia更關心納什的人了,但是這個結局對兩個人來說都是最壞的了。
看納什的例子就知道了,只要失去獨處時間,AS的表現很快就會和精神分裂沒有區別了,這當然是缺陷了。而neurodiversity的鼓吹者,卻堅持認為AS只是不同,而不是缺陷。比如,Jonathan Mitchell僅僅因為表達了希望能把自己的AS治好的願望,就收到了恐嚇信。
AS被誤診為精神分裂,就算是知乎上也是能找到疑似這樣的例子的。醫學界的反思幾乎沒有。電影也產生了很壞的影響,很多人光看電影就下結論了。另外也都是一些很奇怪的想法,忘了是哪本書了,在確定納什是AS之後,煞有介事的用精神分析法分析他瘋掉的想法,妄圖通過理解那些想法來最終解決這類問題。
有青春期精神分裂症這種病嗎?
寧靜:精神分裂症經治療好轉後還有沒有可能在學術或事業上取得創新突破性的成就?
我能找到的論文都已經是2013年的了。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perger"s syndrome and schizophrenia in adolescence.
上帝賦予了約翰納什天才數學家的能力,但同時又和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正所謂得到了一些常人沒有的東西是註定要付出代價的。也許天才就是這樣的吧,孤獨,內向,不善與別人交往,把自己封閉在一個不為人知的空間里。一旦在這個空間里呆久了,自己就會變得怪異,會看到本身不存在的東西,這些東西會反應你自己內心的願望,會像一面三稜鏡,折射出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約翰納什幻想出了三個人,一個是他認為他的最好的朋友,一個漂亮的小女孩,一個一直強迫他破譯俄國軍方密碼的軍人。這三種人反應了他內心的三種願望:渴望友誼,懷念童真,和迫切希望取得事業上的成功。這三種幻想中的人從他年青時就已經跟著他了,不管到哪兒,使他做著正常人眼裡所不能理解的事情。幾乎差點使他瘋狂,差點讓他傷害到自己的親人。這還是我第一次看到一個精神病患者居然用了一生的時間來與他的精神病戰鬥而不被病魔腐蝕。促使他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一方面他擁有一顆美麗的心,一顆由汲汲探索變為無欲所求的心。另一方面是他有一個美麗,善良,體貼,包容的妻子。他的妻子艾利西亞在她自己最燦爛的年華選擇嫁給了他,從此與他同甘共苦。在他癲狂的日子裡,艾利西亞用她的愛讓他知道了身邊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幻像。約翰納什最後獲得了至高無上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天才。但天才的背後是孤獨與無奈。
如果做一個最蒼白的概括,那就是:一個數學天才在創造了「納什均衡」後,精神分裂了三十年,在自己的努力與妻子的照顧下恢復正常,最終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電影與事實有一定的出入,藝術化的東西會更加感性。
起初,平鋪直敘,到後來,我竟分不出真假。它絕不是純粹的傳記,蘊含了導演對人性的看法。? 一個天才(一個瘋子)的故事,為什麼是美麗心靈?
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思考,電影並不是在說一般意義上的善良,也沒有營造什麼人間大愛。約翰納什,生性孤僻,不善社交,他的原創理論就是他的全部,他始終相信自己可以創造出來,他瘋了似的研究,也終於有了結果。或許對數學的執著就是一個美好的存在。也許這樣的理解是牽強的,「beautiful mind」是英文的名字,mind不應該單單譯為心靈、精神,更有大腦、智力的意思,有人把它解釋為「完美的大腦」,但又不僅僅是約翰納什的大腦,我感動於她的妻子艾麗西亞對他三十年的不離不棄。而美麗心靈更適合她。我無法想像,如何面對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三十年,要忍受他的瘋狂,還要善待他並且保有十足的耐心,何況電影與現實還有那麼遠的距離,所以我們感動於這份永恆的愛,他們的愛情,沒有什麼浪漫,約翰納什似乎也不可能浪漫,更多的時候只是陪伴和訴說。
我以為他是幸運的,有「浪子室友」相伴,那是他一生的摯友。可是......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假想出了友情,假想出了他的隱秘而偉大的事業。他渴望用自己的智力去成就更大的光榮。他有了慾望,慾望的延伸膨脹使他變成了一個怪誕的人。他的幻覺始終存在,即使當他意識到那不是真是的時候,依舊無法擺脫幻想中的美好和恐懼。但他試著去「忽略」,他知道除了幻想,他有現實的生活,他有工作,有妻子和孩子。我還想說? 對於一個天賦異稟的數學家,人們會原諒他的驕傲、不負責、不浪漫。我以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一方面足夠卓越的時候,就必然會有極大的短板。所以人們總會說:天才和瘋子只有一步之遙。上帝賦予了他異於常人的才能,也就註定了要為此付出代價。性格決定命運,他的極度偏執成就了他的同時也毀滅了他。? 約翰納什的扮演者羅素?克勞演技真的很棒。? 關於慾望,慾望總是一點一點滋生出來的,影片中的約翰納什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去讓它消散,他已經老了,已經不再需要什麼去證明自己的偉大,畢竟,他在二十多歲就證明了自己是天才。他曾經的放浪與傲慢也漸漸褪去,開始過一個老人,一個普通教授的簡單生活。? 沒有人說得清他為什麼會患病,電影只是塑造了慾望這個根源。你應該知道的? 這只是一部電影,用藝術的手法去表現著什麼東西。但絕不是約翰納什本人的全部。2011年,新華社記者曾專訪納什,問及對《美麗心靈》的評價,納什說:「這是一部製作得非常好的電影,而且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我看過好幾遍。不過,每次看的時候,我心裡並不好受。但我還是認為這部電影有助於人們理解與尊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 關於「囚徒困境」,兩個小偷聯手犯事被抓,警方將二人隔離審訊,政策是:若兩人都坦白交贓,則證據確鑿,均被判刑8年;若有一人抵賴,則以妨礙公務罪再加刑2年共判10年,而坦白者有功被減刑8年,立即釋放;若兩人都抵賴,則警方證據不足無法判偷竊罪,只能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各判1年。「納什均衡」引出一個悖論:從利己目的出發,結果會損人不利己。這一理論直接挑戰了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理論——認為每一個人都從利己目的出發,最終全社會達到利他的效果。『 以下觀點純屬個人,不喜可噴 ! 整部電影看下來,我在中間部分有點看不下去,因為我沒有辦法接受原來納什大學以來的好朋友查爾斯和探長都是納什的幻想,這樣的拍攝手法其實真得挺好的,就是對於我來說需要一點時間去消化。這部片子很藝術地詮釋了納什分裂的另一個世界,如果說納什就是這樣半瘋半真的活下去其實也挺好的,起碼他自己是開心的,但是幻想是幻想,而現實是現實。在現實中,人們無法接受動不動就暴走的納什,人們也想通過藥物和物理去幫助納什恢復健康。在影片中,特別是在電影后面,馬丁雖然猶豫但還是安排納什去普林斯頓的圖書館工作,並在納什病發是柔聲安慰「 Is ok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覺得普林斯頓大學真的是個很包容的學校或者說這個學校的兼容性很高。大部分師生對努力克服病魔的納什持理解態度,這樣的學校真得很棒。 看完這部電影我特地去查了一下納什本人對這部電影的看法——「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它可以幫助人們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但它並沒有很好的詮釋我20歲前的人生也沒有詮釋好我後面人生,這部電影我看了幾次,我每次看都覺得很難受"。不得不說這樣的評價很符合電影里的納什給我的印象——直接明白。這部電影並不是納什人生的全部,甚至還有過於藝術化的處理,但是我覺的這電影雖然沒有真實地描述納什的瘋子與天才人生,但是它的演員(羅素 傑克)還是把納什演繹的很好。他在面對真實世界裡的人眼裡藏有膽怯和不自覺的低頭,這是人際交往困難的人常常的表現。他在五角大樓時解碼是他是的眼神是很篤定的,動作自然,和同事也可以談笑風聲和去大學去給他饑渴的年輕學生上課,在電影里前半小時真假摻半的真實和幻想,讓我回想起來覺得很燒腦。。。整部電影我覺得最有特色的就是前半小時的劇情,如果電影中的納什沒有被刺激,那麼他會不會就一直沉浸在幻想和現實融合的生活里?其實這樣也挺好的。- - 納什克服精神病,又或者說納什不再沉浸在幻想之中主要是靠他抓住幻想里不符合邏輯部分(查爾斯侄女長不大)推出自己確實有臆想症(或者精神分裂),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納什開始堅定自己的心意決心克服精神病的困擾,他並沒有一定要查爾斯他們消失而是習慣無視他們的存在,看到納什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想到「面對一些我必須忍受的困難,我也可以像納什一樣,不與它拼個你死我活,而是堅定自己的內心,並習慣它的存在。」也許這也是一種人生藝術吧,哈哈。 關於女主,女主真得很漂亮,如果我是男的,我一定會感嘆一句「娶妻如此,夫復何求」!!!她真的很溫柔很包容。電影中納什妻子唯一一次暴走是納什病發差點殺了他們的孩子,她當時的憤怒與恐懼我可以理解,她始終守護在納什身邊這一點我真得覺得很難得。如果我是她,我想我肯定會拋棄納什,讓他自生自滅,我會改嫁然後撫養孩子長大給孩子更好的家庭。幸好我不是納什的老婆,不然納什可能再也恢復不了正常了 - - 確實,在我們普通吃瓜群眾的眼裡納什是一個很不幸的同時又很幸運的人,但是幸福與否我覺得更多是交與當事方來判斷!!!
遇見你之前,我為自己建立了一個世界;遇見你之後,它似乎不夠好,一切都覺得它應該被摧毀,只有你懂得,那是我的過去,只有你願意,陪我習慣有你的未來。(一部好的電影,願意對你的心臟負責,將它拆開,再將它縫上,或許過程中還有些美好的東西撒進去。)
在這浩瀚無垠的星空下,難道這不是使人心頭一振的場面嗎。多少不言以化為永恆。
借這道題強答一下,真的忍不住了很好的電影。然而我是在心理課上看的,觀影體驗超級差。我們心理老師一直在旁邊以講鬼故事的語氣強行解說。例如,男主妻子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我們老師在一旁說你們覺得她是誰。然後還不停的問,你們猜這是誰?你們猜會怎麼樣?然後不停劇透。cnmgb
光這個理由,就夠我看十遍!!!不過發自內心地說這絕對絕對是部好片而且相當感人啊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是打心底里佩服男主的偏執的至少他很專註他可以為了一件事不受任何干擾才導致了精神分裂但是卻苦了女主不過這種情況下女主的不離不棄才更加凸顯出可貴啊最後男主對女主說你就是我的理由你就是我全部的理由我覺得這不是情話這絕對是實話啊如果沒有女主那麼隱忍那麼無私的堅持男主可能最後也會獲諾貝爾獎畢竟是天才有那麼有執念但是他的生活一定不會如現在這般完整和幸福原諒我的關注點一直都在女主 實在是太美太美太美了
是一部非常棒的電影,會二次刷的電影,男主角得分裂症讓我想到了自己、如今的我們,在如今的社會當中,有形的壓力和無形的壓力中,分裂症好像是我們自卑的地方、傷口、缺陷、見不得光的東西等等,可是我們不面對它們,不打敗他們,我們只會越將其擴大,直至將我們壓倒,可怕的不是它們有多強大,可怕的是我們不正視面對它,當我們開始真正的調整好狀態決心正視它們,它們自然就開始變得不那麼粘著你了,不是說你正視它們了,它們就不存在了,而是他們一直都在,可是沒有了攻擊力,對你來說已經是個不痛不癢的疤痕了,很多時候我們都願意鑽牛角尖,可是這樣我們失去了真的自身價值。跳脫出來,你會發現很多美好的東西就在你身邊。第二點我看到是愛情的美好,女主角的愛讓人敬佩,現在的年輕人或者說是我身邊的人對待愛情的觀點讓我覺得很不能理解了,有的人說是你太單純了、有的人說是你太傻了、有的人說你怎麼這麼軸呢,現在誰還會這樣這樣的去對待感情等等一系列負面觀點,兩人獨立的個體在一起生活本來就很難了,如果我們還要把這些條條框框不重要的東西放到裡面,這樣只會不歡而散,得不到愛的資格,我就是覺得愛一個人就應該單純的只愛這個人,應該簡單點,我們不是愛我們假象出來的那個人,而是實實在在的在你面前的那個人,就像女主對待男主忠貞不渝的愛一樣,什麼都會改變,唯有愛才是不會變的。
再看一次,突然有了奇怪的想法。
約翰的精神分裂,某一部分神經異常發達,導致他的Gpu運算能力遠高於正常水準。不停渲染,雜誌解碼;雙路渲染,請求浪子室友幫他脫離情報泥潭。憑空出現飾化的人和物,長時間滿負荷運作,像是癌症,身體被掏空。
正常人u顯均衡,可能需要多達幾百倍時間才能運算出同樣的不朽成就。強化是命數。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