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希特勒不利用空軍掩護直接橫渡英吉利海峽,而是去搞長期轟炸呢?


謝邀。

首先,皇家海軍一直緊緊地地看守著英吉利海峽,雖然總有獨逸潛艇甚至大型水面艦艇能偷偷溜過去,但登陸英倫三島的大部隊是不可能偷偷溜過去的。要想過此路,先把皇家海軍擺平再說。

而擺平皇家海軍這件事,獨逸海軍顯然是辦不到的。

獨逸海軍辦不到的事情,陸地上的國防軍或者武裝黨衛隊沒法兒下海當然更辦不到;那就只能依靠英俊的戈林元帥的空軍了。

可惜的是,英國老早就進入戰爭狀態了,英俊的戈林元帥沒機會像山本五十六那樣動不動就搞個大新聞,只能硬推過去;更可惜的是,能在天上飛的,不止有英俊的戈林元帥的空軍,還有皇家空軍;尤其可惜的是,皇家空軍不是像常凱申將軍那樣靠著買來的飛機戰鬥,人家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支撐,既能生產飛機、又能培訓飛行員,今天打掉一架,明天還可以起飛十架。

於是問題就變成了——如何才能摧毀英國人的工業體系?

兩個辦法:一是封鎖,讓英國人得不到原材料;二是轟炸,把英倫三島炸成一片白地。——臣妾辦不到啊!

幸好獨逸沒有米國那般恐怖的工業產能,玩不起千機大遊行啊。


我覺得很有可能主要是因為德國人並沒有意識到空中力量對於船隻的威脅性有多大。實際上如果他們真的如此實施的話,成功的幾率倒是很大的。

作為一個傳統陸權國家,德國始終是對大陰蒂國的龐大艦隊抱有可能自己都不願意承認的敬畏之心的。潛艇就不談了,水面上丞相兩姐妹只敢出去破交,單個偷偷摸摸地打冷槍,被抓住就趕緊開溜,後期乾脆縮在港口裡。這除了實力確實有差距以外,還有就是心態上從沒認為自己可以和hms肛正面過。

塔蘭托啥時候的?珍珠港啥時候的?威爾士親王沉到底又是啥時候的?在這些事情之前,有多少人清楚地認識到,掌握了制空權以後,哪怕滿載防空炮的軍艦面對飛機也只是任人宰割的魚肉?

英吉利空戰德國基本算是惜敗而英國慘勝。但那和戰場距離雙方的航程有著直接的關係。這點可以參照拉包兒的本子飛行員是怎麼掐著油表去瓜島上空觀光然後被仙人掌中隊爆成狗的。如果目標不是利物浦和倫敦,而僅僅是海峽上空呢?以英國當時貧乏的飛行員數量,沒有了跳傘後在本土得救的機會,海峽的制空權基本就是德國人的了。

在這種情況下,你hms是出來還是不出來?不出來,那就眼睜睜看著我上岸。出來,我的斯圖卡(雖然沒啥好用的雷擊機,但是光靠爆擊機也夠了)就讓英吉利海峽改名鐵底海峽。

所以,德國不是沒有這個能力,而是沒想到這種可行性。我們開著上帝視角看完了整個二戰,而40年的德國人還只能用各種猜測+驗證去一步步摸索各種戰爭理論。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海獅發動的前提條件是德軍能在海峽內聚集足夠噸位的運輸船隻,將英國空軍和海軍從海峽範圍內驅逐出去,並且為登陸部隊提夠持續的後勤供給。但事實上,德國人基本上任何一項都沒能成功。

首先是運輸船隻的集結,德國本身在海上運輸噸位方面本來就很有限。挪威戰役已經充分表明德國人在兩棲作戰能力上的匱乏程度。海峽雖然並不寬廣,但對於缺少大型海上運輸船隻,只能依靠驅逐艦等海軍艦艇來承擔運送兵力任務,這就大大限制了德軍部隊登船發進的地點不能在海峽以外。而且此時德軍根本不具備直接登陸的能力,需要從英軍防備森嚴的海峽內的港口碼頭登陸,必須依託大規模的海上進攻方有機會達成。為了實現這目標,德國幾乎把國內內河的運輸船隻也投入向海峽地區集結,但卻引來英國皇家空軍RAF的空襲並損失慘重。同時,英國皇家艦隊HMS本土艦隊當中的大型戰艦雖然礙於德軍的空中威脅而撤出海峽前往更靠北面的基地,但在海峽內就海峽兩邊入口附近集結了數量可觀的驅逐艦和魚雷艇分艦隊,一旦德軍發動兩棲登陸作戰,這些部隊將對航渡/換乘過程中的德軍艦隊構成毀滅性的威脅。因此德國海軍才會堅持要等海峽兩端的布雷行動完成 並且將RAF和HMS的威脅徹底從海峽驅逐出去,才願意發動海獅作戰。

但即便如此,海獅的成功希望依舊不大。敦克爾刻撤退雖然使得英法聯軍損失大量重型裝備,但英國遠征軍的主要兵力仍然成功撤回本土,甚至還帶回了部分法軍兵力。加上一開始就留守島上、以及尚未來得及派遣前往大陸的英軍部隊,德軍即便成功上岸後,仍然無法期待可在短期內迫使英國政府投降。這個可參見克里特島戰役的結果。但前面就說了,德軍的海上運輸噸位不足,大量的運力是從國內內河運力中抽調的,因此會嚴重影響國內的資源調動及工業生產。即便在海獅最初兩波次登陸過程中沒遭遇太多的損失,但一方面相當數量的船隻需要抽調回國內,同時隨著島上德軍數量的增加,後勤壓力會與日俱增,再加上英軍可能在情況危急是,會冒險將HMS本土艦隊的主力戰艦投入海峽內進行襲擊,極有可能摧毀或癱瘓德軍的海上補給能力。屆時島上的德軍可沒機會像聯軍那樣來一次敦克爾刻奇蹟。

因此當得知希特勒暫緩執行海獅作戰後,德國三軍的頭頭們都著實鬆了一口氣。

——————————————————這是分割線———————————————————

@楊愛紅 首先那個時期德軍的登陸戰術確實跟偷渡沒什麼區別,挪威戰役時是依靠驅逐艦運送兵力強行衝進港口來實現的,這用於挪威那種沒什麼防禦能力的國家還湊合,但英國人不可能不防德軍這一手,那基本上衝進去的船隻跟送死沒什麼區別。

其次, @楊愛紅 和 @Bevis都提到英倫空戰,這當中失敗的最根本原因並不是德軍的戰術,而是從戰略到戰術都失敗所導致的。德國空軍自始至終都不是圍繞戰略空軍來進行建設的,其核心依舊只是為陸軍提供空中支援的戰術空軍模式。因此德國空軍並沒有適合執行遠程作戰的戰鬥機,109隻能勉強去到英國南部地區並維持5分鐘左右的戰區逗留時間,一旦發生纏鬥,飛行員就要做好飛不回去的心理準備。而110雖然航程可以滿足需要,但其笨拙的性能甚至需要由109為其提供護航,作為戰鬥機淪落到這地步也可謂奇葩了!此外德軍缺少中/重型的轟炸機,因此對英國地面的打擊就只能依託像斯圖卡這樣的俯衝轟炸機,但一則俯衝轟炸本身在防空火力面前就相當危險,而且俯衝過程中,以及結束俯衝改出在低空飛行的斯圖卡是極其脆弱的,很容易成為英軍戰鬥機的獵物,因而損失慘重。

而英倫空戰前期德軍的戰術其實是正確的,通過絞殺英國空軍以及空襲英國的防空指揮體系及前線機場,確實一度將英國空軍逼到了死角。但英國戰略空軍的冒死轟炸德國本土的行動,使得德軍的戰術發生根本的改變,轉為去攻擊那些原本就不是德軍善於攻擊的城市目標。此時英國沿海的雷達基站已經可以在德國空軍離開法國海岸、甚至是在剛剛起飛集結時,就已經探明數量規模,並將可能襲擊的路線動向傳達給空防司令部,並引導己方戰鬥機從容起飛攔截。

此外,正是由於德國空軍的短腿缺點,使得英國北部及西部的大部分地區都能免受敵人的侵襲和干擾,這對於英國空軍持續不斷訓練新飛行員、組件新的空軍部隊是極其有利的。而且,前線的英國空軍不對也可以不斷得到後方的補充和輪換,反之德國空軍卻往往無法擁有這樣的優勢。從44年盟軍戰略轟炸部隊持續將攻擊推向德國縱深地帶後,德國空軍素質的急速下降實際上就是因為安全空域的丟失而導致一線部隊再也得不到新血補充所致。

至於 @程嘯 說的德國人沒有意識到空中打擊對艦艇的威脅,看一下首相兩姐妹上面的防空火力就知道德國人是想都沒想過這問題。而這惡果正是由於德國一戰戰敗後,軍備發展受限所導致了對間戰時期技術飛速發展認知的缺失所致。這問題不僅僅體現在德軍水面艦艇的防空火力薄弱、不重視水平裝甲防護上有所體現,同時德國空軍的反艦能力也是很落後的,遠達不到同期美日的發展水平。

——————————————————這是分割線———————————————————

那麼是不是說海獅就一點希望都沒有?當然不是!只不過海獅作戰要成功,必須有很多前置條件罷了。

首先,德國空軍要在戰前就要改革,並且在法國戰役前就要基本具備奪取遠程制空權以及空襲的能力。

其次,德國也要加強其海上運輸噸位,甚至改進其兩棲作戰戰術。

這兩點看似簡單,但其實會導致戰前乃至戰爭前期德軍軍隊/軍備發展結構的根本調整和改變,由此可能會影響到其他方面的組件,例如在法國戰役時只有更少的1、2號坦克,以及用於空中支援的斯圖卡,那麼整個法國戰役的進程乃至結果可能就會發生根本改變。

即便這些都如歷史那樣發展,但德國人要確保海獅成功,仍然不是件簡單的事。

首先是德國空軍,要全力摧毀英國南部的整個防空作戰系統,徹底奪取海峽上空的制空權,同時迫使英國空軍只能從更靠北面的基地前來迎擊,這將使得德國空軍獲得相對平等的作戰環境。

其次在奪取空優的情況下,德國海軍要儘早完成對海峽兩端入口的布雷工作,並且完成海峽內運輸船隻的集結。

最後就是在敦克爾刻時不要停止進攻,只有消滅英法聯軍,才能減輕德軍登陸後所遇到的防禦阻力,從而減少德軍渡海部隊的數量,降低後勤壓力及風險。

但歷史上沒有這麼多的「假如」,這實際上只是想讓大家明白要德國要登陸成功並迫使英國退出二戰到底有多麼的困難!


96561.空軍有對空作戰的飛機,也有對地作戰的飛機,如果掩護大規模渡海作戰,需要保證法國、英吉利海峽上空、英國灘頭地區的制空權,需要保證對英吉利海峽上的英國軍艦的飽和性打擊,需要保證對英國灘頭的火力打擊,德國當時的空軍做不到這些,其能力尚且不能阻止英國轟炸機空襲柏林。且其機種及其數量不適合滿足以上任務。

2.德國海軍主力艦艇和輔助性艦艇都非常缺乏,除了擊沉胡德艦基本沒有什麼光榮的戰績,其主力艦艇一般都在和英國海軍玩貓鼠遊戲。沒有主力艦就沒有制海權,沒有制海權且沒有足夠的運輸艦、拖船、及換乘的運輸艇(德國海軍畸形的發展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不贅敘)

3.德國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再去佔領英國了,詳見維西法國建立後德國控制版圖。

4.請百度一下侵蝕海岸,你就知道這種地方有多難登陸了。

01:59鑒於程嘯同志總認為德國的海軍加空軍有能力把德國陸軍送上岸……我附個圖吧。德國陸軍怕是回去的路上只能武裝泅渡了。@楊愛紅


皇家海軍在那個時候還是世界第三的海軍。難道你想讓德國人的登陸艇去給皇家海軍送經驗?


沒查資料,印象里,長期轟炸英國是個「意外」。在戰爭已經拉開帷幕,護航編隊實力有限的情況下,要跨越英吉利海峽,大軍登陸英國本土有兩個計劃:1 腦洞大開的「海獅計劃」,曼施坦因在籌備;2 先摧毀英國的空軍力量,確保渡海和登陸時的制空權,戈林負責,就是所謂的不列顛空戰。空戰之初,德國人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摧毀皇家空軍的有生力量,因而只攻擊機場、飛機。儘管英國皇家空軍實力不弱,但畢竟人員裝備在數量桑佔劣勢,在雙方消耗差不多的情況下,很快到了強弩之末。到最困難時候,飛行員連續疲勞作戰,甚至在降落後飛機尚在跑道滑行,機師就已經睡著了。

然而一次德國常規的轟炸任務卻扭轉了整個局勢:一架在夜間執行轟炸機場任務的德機受天氣影響,沒發現目標,返航之前就隨便把炸彈丟下去了,結果扔在了居民區,關鍵距離某皇室宮殿非常近。英國上下都怒了,想炸我們的女王,太野蠻,太不人道~!於是決定報復,組織了一個編隊,報復性轟炸了德國魯爾的居民區。儘管損失很小,但希特勒臉上掛不住了,之前信誓旦旦保障戰爭不會影響德國居民,德國固若金湯云云,結果被打了臉。於是空戰就開始偏離了最初目標,轉而大規模對平民區進行轟炸,意圖通過打擊士氣來迫使英國和談。這對英國空軍及軍事力量沒有實質影響,因而贏得喘息,最後逆轉了戰局。


1 就bf109那短腿的航程,10mins的格鬥時間去掩護登陸部隊?做幾個機動就要回去,不然連家都回不了,還掩護呢。

2 還有就是luwaffen的轟炸也不是很給力呀,遠沒達到戰略轟炸減少工業產能的標準。

3 再者,皇家海軍在北海可是一直壓著德軍那孱弱的奇葩海軍,怎麼可能讓你來登陸。

那個年代的登陸的前提不外乎這幾個:海軍封鎖海岸線和運輸航路、陸航壓制敵軍機場、陸航轟炸大隊摧毀工業區和鐵路運輸能力。小鬍子以上幾點一個都沒有做到,怎麼可能有那個能力去登陸?

推薦題主看看這個滿是殺氣的論文「It Made a Lot of Sense to Kill Skilled Workers: The Firebombing of Tokyo in March 1945」。做到論文裡面提到的幾點,基本上就可以登陸作戰了。


1.皇家海軍依然強大。德國可以迅速擴充陸軍和空軍,但不可能迅速造出與皇家海軍匹敵的艦艇,這也是二戰中德國海軍以潛艇戰為主的主要原因。

2.希特勒並不想消滅英國。1941年派遣納粹副元首魯道夫-赫斯空降英國和談,只是丘吉爾不肯承認德國既得利益,希特勒希望通過轟炸使英國屈服。


因為死胖子和元首保證用炸炸就能搞定英國人。而元首想著要把陸軍拉去干毛子/防毛子干,只要英國人和談就好,所以登陸英國的計劃也沒看出來有多堅定的決心。

赫斯一個人跑去英國表示元首想和你們談談和平的問題,也沒見鑒定出來這人有精神問題啊。


以前看過BBC的紀錄片。根據英國人的說法,好像是德國陸軍有一個方案,海軍有一個方案,都想拉攏空軍來支持自己的方案。結果戈林誰的方案都沒支持,同希特勒講靠空軍自己就可以解決了-_-。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其實。。如果不轟炸倫敦 海獅計劃結果還不一定呢


大規模跨海登陸太貴了,在同時和斯大林開戰的情況下德國玩不起


至少縱橫四海幾百年的皇家海軍,在二戰時還沒有衰弱到被德國騎到頭上去


簡單來說就是德國根本沒有像樣的海軍,甚至連足夠的民船都弄不到。

參見一下敦刻爾克撤退和諾曼底登陸,你會對跨海登陸的難度有一些了解。而且這要在當時世界排名第三的英國皇家海軍的眼皮子底下進行,這對於當時的德國來說完全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另外一個(傳聞中的)因素是希特勒同學根本對英國沒有足夠的敵意,在他描述的人種價值觀里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日耳曼人都是優等民族所以也許他一直期望和丘吉爾成為好基友吧。。。


英國憑著日不落帝國的餘威實力任然是很強大的,雙方空軍能戰個平手,海軍德國卻遠處於劣勢,英吉利海峽雖然不寬,制空相平制海沒有的情況下強渡基本無解,德意志強大的陸軍也得上了岸才能施展。

如果德國真的綜合海陸空各種力量強攻,也許會成功登陸英倫三島,但無疑也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屆時德國就再無足夠餘力和蘇聯赤膊,毛熊是歐洲歷代霸權都避不開的硬骨頭。

綜合考慮德國選擇了長期轟炸對付英國,一方面可以牽制並消耗英國,最好能逼迫其和談(可惜出了老頭丘吉爾),一方面可以騰出手來和蘇聯剛♂正面。


推薦閱讀:

為何同為栓動步槍經典武器,德國毛瑟98K(及後續槍型)的效仿者多而英國恩菲爾德步槍效仿者少?
現在的中國工業實力放在二戰時,能達到當時美國的水準嗎?
安倍晉三對日本侵略史的說辭是怎麼樣的?為什麼日本官方和德國官方對二戰史的態度不同?
崔東勛電影《暗殺》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二戰歐美日艦炮性能差距幾何?

TAG: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