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人的人生觀為什麼頹廢?

呂思勉認為,晉朝國勢不振,社會缺乏活力。晉人崇尚文辭,競聘浮華,人生觀頹廢。前面現象都可以歸咎於晉人人生觀頹廢,所以想問一問晉人為什麼人生觀頹廢呢?


我們有一個詞,漢唐氣象。

中國人講氣數,漢與唐,其實是兩大段挨著的長治久安。

其餘都是鋪墊和殘磚剩瓦。

秦是漢的前菜。

魏晉是漢代崩解的餘緒。

隋是唐的前奏。

五代是唐的餘震。

我們生於太平,終老於太平,很難得。

也有一些人,他們生下來在打仗,及至老死,動亂還沒有結束,那他們的價值觀就不可能和太平時代的人一樣。

魏晉就是如此。

生於大時代的夾縫中,是一種悲哀,但是個人也無法自主。

人能做的,一個是自強不息,一個是厚德載物。一方面進取,一方面承受。


因為亂世,戰爭,動亂,即使皇族門閥也因為幾次叛亂大部分不得好死。人一旦朝不保夕,怎麼會不頹廢呢。反正明天可能就死了,今天當然要享樂。反正明天可能要死了,大家都別裝B了,率真點活著吧


對晉朝士人的頹廢心理,我只知道這麼一個事情,對於它究竟是什麼成因,實在是沒有任何專業研究,不敢亂答。

不過稍微造次一點,我個人認為晉國國勢不振,人的頹廢不是直接誘因。而恰好是因為制度和國力的特殊,才導致了人們的整體思潮是負面的、復古的。粗略地說,兩晉是士族政治的正式開啟時代,貴族全權支配社會構架,導致階級流動性極差、中央集權極不穩定,這樣一來。自然是上層政治鬥爭殘酷、下層壓迫剝削嚴重。再加上對外戰爭經常失利、對內政權頻繁更替。這樣一個互相傾軋的時代,人們的思潮消極,對現實生活失望透頂,也就不難想像了。

就好像,在所謂「開眼看世界」的清代、甚至上世紀80年代直到21世紀初十年,當中國大陸意識到自己和國際其它勢力的差距時,自然會有唱衰中國文化的理論被追捧,例如清代大學者們的全面西化言論、網路上曾吵的遍地狗血的河殤思想、等等。而到了中國取得很高的國際地位的今天,內部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進行的如火如荼時,上述言論自然就都成了歪理邪說,強漢盛唐才是主流正道。


問題太大了,答不了。作者可以了解一下曹植,嵇康,阮籍的經歷,大概可以一管窺豹。


宏觀的問題確實不好回答,我只說一個方面,供題主參考。

1、九品中正制度是對名門世族的特權免死鐵卷,就是個傻子也保證高官厚祿,這就導致了社會缺乏活力,現在流行講階級固化,晉朝那是集大成者,對於社會活力的打擊,影響竟然一直持續到武則天時代,可見這種頑疾對於國家民族的傷害。如果你出身士族,那麼你的未來就是清華北大,然後是封疆大吏,你覺得還有奮鬥的心思嗎?如果你出身寒門,那麼你的未來就是藍翔技校,然後務工務農,你還努力學習數理化嗎?

2、上行下效,司馬家彷彿被詛咒了一樣,將門鼠子,奢侈之風從皇帝那裡就開始了,社會結構的倍數效應使得越到下面越嚴重,題主可以去查查鬥富的故事,風氣一旦形成,就不是一朝一夕能扭轉的


寫一點我的看法吧。

我覺得死的人太多和禮樂崩壞是兩個比較大的原因吧。

他們目睹了太多的生死離別,天天走在骷髏堆里。

曹操在一首題名《蒿里》的詩中,描寫了當時中原一帶的悲慘景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公元263年,蜀亡,公元264年,魏亡,公元265年,司馬炎稱帝為晉,中原統一,老百姓總算擺脫了戰爭陰影。公元280年,也就是西晉太康元年,吳亡,全國統一。此時全國的總人口數為1600萬,與現在的上海市、北京市人口相差無幾。而在公元156年,東漢桓帝永壽二年,全國總人口已經達到5000萬。也就是說,這一百多年的仗打下來,只剩下三分之一人口!

而晉所謂的大一統,其實也是內憂外患不斷,連年征戰,屍殍遍野,朝活夕死。

外加,魏晉名士東漢末年﹐統治集團分裂﹐社會危機日益尖銳。在意識形態上居於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開始動搖﹐今文經學和讖緯內容空虛荒誕﹐絲毫無助於社會政治問題的解決,於是古文經學代之而起。同時由於選舉名實不符,欺世盜名、賄賂公行的現象比比皆是,名教理論開始破產。到了黨錮之禍發生,傳統的價值體系開始崩潰。所以玄學開始流行~

這個時代的人

現實意義上,朝不保夕。

精神意義上,一臉懵逼。

所以,你說他得過且過及時享樂,是頹廢也好。

你說他,逃避現實追求精神意義上的實現,是頹廢也好。

他們沒錯,錯的是當時那個世界。

而現今的你我,也不能以現今的價值觀去評價他們,不是嗎?

(*^__^*) 嘻嘻,破壞自己的聖母光環


參考一段話:

籍(阮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

——《晉書》

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想活下來只能喝酒和窮途之哭了,更不用說沒有理想抱負的人了!


推薦閱讀:

在歷史上因為惡性事件而出名的地方會不會改名?
為什麼蒙古大軍滅亡金,遼用了很短的時間,而滅亡軍事弱的南宋卻打了40年?
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到底是誰?
從禪讓制到世襲制,究竟是進步還是倒退?
古代的畫像通緝是否有用?

TAG:歷史 | 晉朝兩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