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麼看待隱士?

亂世以及治世,真隱和假隱…


一千三百一十七年,是中國科舉制度走過的年月,她嚴密地工整地走了中國歷史一大半的長河,年年有成千上萬的人期待著自己鄉試中舉,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一路上京,最終成為進士的寥寥三四百人。彷彿苦讀數載,一日也可紙醉金迷。

科舉的延續和龐大,讀書人的前仆後繼,都不是沒有理由的。讀書人一出生,就有著承重的命運,一個家族期待的功名彷彿像個賭注,從你開蒙之時翻開書冊第一頁就開局,無法逃避。你說什麼原因——自孔夫子立言開始,我們中國人就開始信守忠孝之理:在家孝於父,你要光宗耀祖;在國忠於國,你要鞠躬盡瘁。怎麼去實行?——仕途。

以上,是想說明,基於仕途能帶來的東西,讀書人理應走相似的路,讀書,考取功名,失敗繼續讀書,值到走上仕途。而已然走上仕途的,也應該在朝一刻,就忠君一生。那為什麼會有隱士?甚至歷代多有著名隱者,不遺芳百世,也要讓世人憐惜他的才情,讓你時隔百年千年也要為他的故事唏噓不已,,,

那不妨看看,隱士可以有哪幾種。

第一種可為官而不為,視功名如草芥,視朝廷如雀台,這樣陶淵明式的人其實是佔少數的。更多的人,屬於第二種——不得已而隱。

善於讀書的人,都善於做官嗎,有善於阿諛之人亦有誠樸之人;四書五經能教你做官嗎,顯然面對繁複的官場,他顯得蒼白無力。

有能力出仕並能在官場收放自如,而選擇一隱避天下的人,我不在此贅述。我想講的是在世人憐惜的陰影下躊躇的,不得已而隱之人。

對他們來說,仕途取功名已然成為雲上樓閣,而隱卻恰好,正中他們下懷。隱,高雅而涵養深沉,不會枉費他的數年寒窗,也不會與文人高遠的志向衝突。好比不同於仕途,居然還有一種選擇,能對他的親人,祖嗣都有一個還不錯的交代。

對於這一類人,我不認為他們勇敢而傑出。不為良相還可以做良醫,仕途不得還可以為師教化他人。這一類人,逃避了這些選擇,沒有紙醉金迷沒有封候耀祖好像人生就不能完整。於是在隱和仕之間,他們躊躇不安,夜不能寐,做出大量帶著那麼些酸味的文章詩句。

李白也曾入世,翰林待詔而遭遇賜金而還。心灰意冷轉而求仙,世人真覺得李隆基虧待了他的才華了嗎?肯定也有人想過,這個能讓高力士在大殿之下為自己提鞋的人,也許就適合他的文化創作,詩仙之名足以,而太白不以為意。

李白隱了幾年,逢永王到訪廬山,又在仕的誘惑下,重新出山,可悲呀,無能而為還因叛變連累入獄,落得個尷尬下場。隱也不是,仕也不是。

當然還有梅妻鶴子的林逋,他的經歷充分說明隱要成功是要水平的!首先,你要像寡婦守節一樣,無論朝野對你評價再高請你出山還是皇帝親自下詔,你都不能踏出圈子一步,否則前功盡棄。並且,這個朝代還必須有存在隱士的需要,朝廷能夠利用對你的關注來顯示自己的通達和對弱勢的關懷,成就自己的聖明。

誰能咬定地說,這些隱士沒有在拒絕王命後的雨夜裡空自感懷甚至垂淚,到行將就逝的一刻才放下那金科的夢甚至懷恨而終呢?


自己有家產了才能玩清閑清高


做官是不可能做官的,這輩子不可能做官的。做生意又不會做,就是一個人隱居這種東西,才能維持得了生活這樣子。 進了終南山感覺像回家一樣,我一年回家,大年三十晚上我都不回去,就平時家裡出點事,我就回去看看這樣子。在山溝裡面的感覺,比家裡面感覺好多了! 在家裡面一個人很無聊,都沒有知己,紅顏知己玩 ,進了裡面去個個都是人才,嘴炮又打得好,我超喜歡在裡面。


推薦閱讀:

古代的質子生活狀況如何?
羋八子說《論語》?
古代人會親吻么?
怎樣大規模地、快速地提高非洲地區的現代化程度?
如何評價集忠奸於一體的裴矩?

TAG:歷史 | 國學 | 儒學 | 隱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