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一生都是在修行,那我們如何在二三十歲的時候教育我們的孩子?

既然我們一生都在探索、修行,價值觀在不斷變化,也許到老了才活明白,抑或到老也沒活明白;那麼:

1)我們又怎麼能在二三十歲的時候教育我們的子女呢?要怎樣培養他們的價值觀呢?又怎樣避免下一代被我們自己的局限所限制呢?

2)世界上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就算沒有好壞高低之分,有沒有別的衡量方式呢?

3)如果沒有價值觀導向,應該怎麼引導孩子健康成長並尋找自己的價值觀呢?


人生怎麼可能明白了才生孩子呢。我覺得吧,有一個孩子 ,是大自然借我們的肚子培育一條生命,在他未成年的時候,在生活水平上和理論教育上量入為出地盡量盡心,在精神層面上,與其說教育,不如說是一種互動和分享吧,我們可以分享我們覺得有美感的人生觀,孩子也在分享他覺得有美感的人生觀啊。

孩子最後有出息,那麼我會祝福他,而且我相信是他自己的努力和天賦其實比我的所謂教育重要,如果她是個普通人,也不錯,過一個有迷茫有悲傷但也有幸福的人生,也挺不錯,如果她不幸熱愛殺人放火,這個……我大概會潛逃異鄉吧- -|||

哈哈,總之,我覺得許多事情,沒必要貪天之功,就好像一粒種子下去,你看書學習經驗你捉蟲你洒水,但他開不開,開的怎麼樣,只是一種期待,但不是一個必須要達到什麼的結果或者績效考核。

當然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她的存在讓我們做父母的,感覺了更多層次的幸福,以後我不知道,現在的她都在每天每天給我從未體驗過的快樂和滿足。我記得有一個人說,為什麼要孩子呢,熟睡的像天使一樣的臉龐,我們看愛人就可以了。。。但我發現,看孩子熟睡的臉龐所體會到的幸福,和看愛人的臉龐體會到的幸福,還真不一樣,無法比較,無法言傳……我們是連這種幸福感都無法描述出來甚至會經常忘記的渺小人類,所以在生命面前,我們還是多一份好奇,多一份敬畏,多一份儘力而為的努力就可以了,至於結果,說一句非常雞湯的話,我覺得靠愛與祈禱吧-V-


其實你不知道的是,你是在跟孩子一起成長。孩子有一種特殊的光環,在他的身邊,你會更原意放開曾經狹隘的偏見,去接受更多不同的價值觀,有更大的勇氣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更能接受其實一點都不偉大的自己。


很有意思的問題,先贊一個。

我準備把這個問題延伸成一個宏觀的教育問題,而不單單是指家庭教育。

我有個朋友十分熱心教育,高中的時候我們經常一起探討教育問題,他現在在毛澤東的母校湖南師大上學。前段時間我曾經問過他一個問題,我說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聽過的沒聽過的教育理念,但教育最終的目的其實無非就是想把自己的學生(或孩子)教育成一個什麼樣的人。一個教育者,無論你有意還是無意,其實都是在踐行自己的教育觀,最終都會把孩子培養成這種教育觀下的人,那你覺得你要把自己的學生教育成什麼樣的人呢?不說一定要達到這個目的吧,起碼要有個目標,一切才會有章可循。他至今沒有回答我,我知道,他還沒想好。

說說我的想法。

我們知道,同一個人不僅在不同的年齡段會有不同的觀念,而且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年齡段也會有不同的觀念。這樣一來問題就很複雜了。既然如此,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此時此刻此身的觀念就是應該傳輸給孩子正確的觀念呢?

我們的父母經常告訴我們,找女朋友不要太注重相貌,要找那種居家過日子的,找男朋友不要找太遠的,要找靠譜疼你的。我們的父母還經常告訴我們各種道理,比如說,做人不能太老實,做事絕對不能吃虧,做人不能太傻。作為一個平常人要學會過平常的日子,或者相反,人生一定要不甘平庸,要有鬥志有闖勁兒。

但是,這些東西就一定是正確的嗎?那為什麼俞敏洪李開復這樣的牛人經常告訴我們「誠實」和「吃虧是福」的道理?到底誰才是對的?問題就有意思在這裡了。

首先,四五十歲的人的觀念也許是正確的,但只是相對於四五十歲這個年齡段才是正確的,並不適合二十歲的年輕人。四五十歲上有老下有小,他們需要省吃儉用過日子,但年輕人朝氣蓬勃,理應花錢去結交朋友出去走走見更多的事情看更多的風景,甚至買點在大人看來很沒有必要的衣服和數碼產品。你不能用四五十歲的觀念去要求二十歲的年輕人,那樣會讓年輕人變得了無生趣死氣沉沉。上歲數的人可以說做人做事要多個心眼,但我覺得年輕人光明磊落性情直爽更有人格魅力。

再次,人的觀念總是和自己的能力相符合的,同一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擁有不同的觀念多半和自己能力有關。比如,平常人會說,人不能吃虧,不能太無私,自私的人別人才會重視你的存在。但很多牛叉的人就會說,人要懂得付出,懂得為別人考慮,這樣的人才有更長遠的發展。我們看得出,平凡人的觀念是封閉的,它們更多的時候是一種自我保護,保護自己的利益如何不受損失。牛叉的人的觀念是開放的,它們更多的時候是一種自我實現和發展。在這裡,你不能說誰對誰錯,還是看你是一個什麼層次的人,你一個底層貧民,非要有華佗濟世佛祖普度眾生的觀念,那必然被很多人嘲笑和不屑。但你作為一個牛叉的人,時時總在想自己的利益,那必然被群眾看不起,也不會獲得影響力。所以,你一定要想明白自己要做個什麼樣的人,然後據此去構建你的觀念,不可做逾越身份的事情。

很多人說我不會給孩子強加任何教育理念,我教育孩子就採取放養的方式,不做過多干預,讓孩子自己選擇自行成長。但是,我上邊說了,一個教育者,無論你有意還是無意,其實都是在踐行自己的教育觀。放養不正是這些人的教育觀念嗎?最終教育出來的人一定是這個教育方式下應該有的人,其實放養的教育者已經把自己的教育觀念強加在了被教育者身上。教育出人才還行,教育出渣滓只能說這個老師或家長當初逃避責任了。

想起了柴靜《看見-無能的力量》一章中的盧安克。這個德國怪人,不在遍地黃金的繁華都市呆著,卻跑到中國的深山裡邊去支教,踐行自己的教育理念。我承認,盧安克是一個思想深邃的人,很多觀點引人深思,比如他說我們之所以過著很正常的生活,其實是因為我們害怕自由。但是,盧安克的教育方式卻讓我非常反對。盧安克採取的是完全不干涉的教育方式,盧安克存在的意義只是陪伴學生成長,不做任何有意的引導和灌輸,讓孩子們自由成長,類似於"無為而治"。最後結果怎麼樣?他的大部分學生一畢業就進了工廠打工或者終身為農。看到這個結果你會覺得盧安克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嗎?必須不能。我們可以把盧安克看成是一個有深刻思想的人,但盧安克這種「無為而治」的教育方式下,他的學生並沒有像他一樣成為一個思想深刻的人,因為他不曾做過任何引導。盧安克心甘情願跑到窮山溝里教書,這是一種境界和自我實現,但學生們下地務農和進廠打工只能說是一種無奈了,盧安克沒有履行自己作為一個教育者的責任。可惜的是,我上網搜了一下對《無能的力量》這一章的評論,竟然鋪天蓋地叫好,佩服盧安克的深邃和特立獨行,但沒有幾個人想到,其實盧安克是一個教育的罪人。

由此可見,不要認為你不給學生或孩子強加自己的觀念就可以逃避責任了。

那我覺得應該怎麼教育學生呢?思考了很多年,我覺得我得到了自己的結論。

人的一切教育理念,其實歸根到底還是一種自我教育。正如伽利略說的,我不能幫你懂得什麼,我只能幫助你做出發現。所以,我不強求我的孩子去接受我的觀念,但我一定會去告訴他我的觀念,甚至還會告訴他相反的觀念,當孩子心中有很多相互衝突的東西的時候,肯定會無所適從,但是遲早有一天,他會在這些相互衝突的觀念中遊刃有餘地遊走,達到了這一點,我覺得他就擁有了理解這個世界各種相互衝突的現象的能力。就好比練習吸星大法,最開始的時候,因為吸了很多相互衝突的內力,在內力反噬的時候會痛不欲生,但一旦學會了調和這些不同內力的方法,他就會把所有不同的內力為我所用,無敵於天下。孔慶東說,一個人的體內可以有很多種毒,孔子毒,莊子毒,韓飛毒,不同的毒用於不同的攻防。

再直白點說,我如果教育孩子採取的就是上知乎的方式,知乎上什麼觀點沒有?百家爭鳴,這種語境下是最有利於激發人的思考的,這裡是喚醒思考能力的地方,教育者要做的不正是喚醒學生的力量讓他們進行自我決定嗎?

當然,如果我的孩子無意去練什麼吸星大法,我也一樣尊重。但跟孩子間的溝通和交流一定不要少,聊天是父母與孩子間的精神臍帶

這個世界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成功沒有固定的模式,教育亦然。渴望像套數學公式一樣找到一條永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不停的思考,有人覺得這樣很累很無所適從,而我覺得這樣妙趣橫生。


站在教育終點思考教育起點

作為大學教師,同時作為幼兒家長,給了我一個站在教育終點來思考教育起點的機會。

對照我現在所教學生的種種問題來反思幼兒教育,可以看出某些早期啟蒙教育的端倪,有三點特別深刻的感觸,想和大家分享。

幼兒階段是習慣的起點,有些事情越早知道越好。

◆運動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 ◆

如果只能培養一個習慣,那就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吧。

2014 年 9 月,我市某大學一男生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長跑項目中猝死,令人扼腕慨嘆。年輕的生命還未真正開始就早早凋謝,對學校老師同學來說是重大損失,對其父母和家庭更是沉重的打擊。

事後,我們在對其家庭送去安慰的同時,除了討論學校賠付責任、學工部門應對學生身體情況有更多了解、國家體能測試是否每一個同學都必須參加等等,我們更應該追本窮源,討論學生的身體素質。

90 後大學生們普遍作息習慣不好,經常熬夜,而且只有少數學生有運動習慣,這可能都直接導致了他們每況愈下的身體素質。

即使只是為了增強身體素質,也要讓孩子從小愛上運動。

家裡小朋友所在幼兒園,特色活動是幼兒籃球。初入園時,小朋友從未接觸過籃球,但是在幼兒園接受到了正確的指導,進步迅速。現在已經能輕鬆連續拍球一百多個,還會了單手拍球、單腳拍球、雙人拉手拍球等各種花樣。

她從這項運動中得到了樂趣,每天回家都練習得非常起勁兒。

據說之前幼兒園還請了專業幼兒籃球教練來每周給孩子們上一次課,但是一學期要額外收 198 元的費用。有家長不理解告到教育局,說幼兒園亂收費,導致這項活動不得不停止了。

這就非常遺憾。一項運動,孩子如果能得到正確啟蒙,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很多家長願意在校外花動輒上千元找水平參差不齊的補習班,而不願花區區 198 元讓孩子在幼兒園裡接受篩選過的優質專業教育,這一點,我表示非常不解。

讓孩子愛上運動,從運動中找到樂趣, 這是對孩子一生都有益的事情。

同事 X 老師的女兒,就讀過屠呦呦曾就讀過的效實中學,現在在香港中文大學讀研。 X 老師說女兒小時候, 其他什麼輔導班都沒報,因為身體比較弱,經常生病,就請了個體育家教。請附近大學體育專業的一個學生,每周來陪小朋友玩兩個小時,什麼都玩, 各種球類,跑步跳遠遊泳等等。

體育家教陪小朋友玩了三年,在玩的過程中教會小朋友每項運動正確的運動姿勢,以及基本的運動保護等等。

X 老師說當時那麼一點投入,現在想來,回報簡直無窮大。因為一開始,女兒就學會了運動保護,所以這麼多年運動過程中沒有遭受過任何運動損傷。也因為一開始就學會了正確的姿勢,女兒體會到運動的快樂,就喜歡上了運動,養成了一直持續運動的習慣。

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孩子因為運動而傷了膝蓋跟腱等就知道運動保護這件事有多重要了;而正確的運動姿勢,可以讓你在更省力更不磨損身體情況下發揮更好,從而更喜歡運動。

僅僅是運動保護和姿勢正確這兩件事,已經難能可貴,更別提她因為擅長運動在學校歷年運動會上表現出色而得到過數不清的榮譽,這些榮譽極大地激發了其自信心和開朗健康性格的培養。

更因為有運動習慣,她本科畢業那年去哈佛做交流生的時候,可以很容易地融入進去,能共同進行一項運動的人,有著別人無法分享的共同話題。

還有,她因為運動習慣帶來的很少生病的好身體以及令其他女孩子艷羨不已的修長窈窕好身材。

所以,你說 X 老師女兒在運動上算是有天賦嗎?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

何謂一個孩子在某件事上 「有天賦」?

所謂 「有天賦」 就是孩子習得了正確的方法,在一件事情上得到越來越多的正面反饋,所以才會有更多動力堅持做這件事,如此而已。

X 老師的女兒剛開始也是體弱多病並沒有顯示出任何運動天賦,但是接受了正確的指導,在運動上接受到越來越多正面反饋,從而越來越發展出 「運動天賦」。

讓孩子接受專業體育訓練,養成運動習慣, 這是讓其一生都會受益的事情。

如果只能讓孩子培養一個習慣,那就培養運動習慣吧;如果只能幫孩子報一個輔導班,那就報一個運動方面的輔導班吧。

假以時日,絕對物超所值。

◆捨得放手讓孩子自立 ◆

我知道現在大學生可能不是很自立,但是今年的新生又一次刷新了底限。

軍訓結束,一位新生媽媽電話我,說兒子得了中耳炎,她從家裡拿了膏藥過來,讓我這個新生班主任每天晚上去寢室幫她兒子貼上。

納尼,我是聽錯了嗎?去寢室幫他貼膏藥?還每天晚上?

我一頭黑線,徹底無語。

首先,這真的有必要嗎?一個大學生如果真的連貼膏藥這件事都搞不定的話,那我真的不明白他是怎麼考上大學的。其次,這位家長,您是真的把老師當保姆了吧?

之後問那個學生,他反而表示並不知情,也表示自己完全可以搞定膏藥的。

看來並不是學生不獨立,是家長不讓孩子獨立。

有一種餓是你媽覺得你餓;

有一種冷是你媽覺得你冷;

有一種殘疾是你媽覺得你生活不能自理。

所以到處找委託人,上學期間找老師當保姆,畢業之後給找媳婦兒伺候著。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描述的一個場景:

一個母親來找心理醫生,說自己的兒子特別依賴父母,都大學畢業了還什麼都不做,每天在家裡躺著。

醫生問她:「小時候,他第一次嘗試系鞋帶,你是不是嫌他慢然後搶過來自己幫他系了?」

母親抬起頭說:「是的,醫生你怎麼知道?」

醫生接著問:「上小學的時候,他和同學發生爭執,你怕他受欺負,是不是你幫他擺平的?」

母親愕然,回答:「是的。」

醫生說:「你自己種下的因,你現在只能接受這樣的後果。你從來沒有教過他獨立,所以他一直依附於你,你只能繼續幫他找工作、給他錢花、幫他找個老婆,然後繼續養著他們。除此之外,你毫無辦法。」

幼兒園外,不斷聽到家長抱怨: 我的孩子不吃飯,老師也沒有去喂她,導致她空著肚子餓了一下午;老師沒有給我的孩子及時增減衣物,導致孩子感冒了……

在中國家庭里, 雞飛狗跳追著孩子喂飯是普遍現象,哄著騙著吃兩口,趁其不備塞一口,導致孩子把吃飯這件事當成了負擔,老大了還不會自己吃飯。

一次單位外出旅遊,同事 C 老師 5 歲女兒的吃飯就讓人印象深刻。她看著飯桌上的菜,告訴媽媽:「我想吃這幾樣請幫我夾過來。」 然後埋頭大口大口地吃,吃完之後和大人說一聲就去旁邊玩耍去了。

小姑娘看起來營養充分,各方面發育都很好。在場的媽媽們都很羨慕,向 C 老師取經。

C 老師介紹說,他們很早就教女兒用勺子,大人吃飯的時候女兒坐在餐桌邊的兒童餐椅上和他們一起吃飯。不願意吃也可以不吃,吃完飯就收拾餐桌,中間不提供零食,一直到下一餐飯點才有東西吃。

剛開始肯定有幾頓不吃的,家裡的老人心疼壞了,就偷偷給孩子喂飯,被他們發現後嚴厲制止了。小孩子餓了幾頓之後慢慢就養成了好好吃飯的習慣,吃飯上面不需要照顧了,這樣大人外出聚餐、出門旅遊都可以帶上她。

捨得放手讓孩子自立,從不再幫孩子代辦很多生活基本事項開始。

孩子,你不會的,我可以不厭其煩地教你,直到你學會;

你做起來慢的,我也可以耐心等你,直到你完成。

但是我不會再幫你代辦很多事情了。

我不會再追著你喂飯,因為不想剝奪你主動品嘗美食的權利;

我不會再幫你穿衣服,因為不想剝奪你主動打扮自己的權利;

我不會再幫你刷牙洗臉,因為不想剝奪你掌控自己身體的權利。

把孩子當作一個平等的生命來對待,我們自己把吃到一頓美食、去一個新的地方旅行、看一本新書、交到一個新朋友、學一個新東西,當成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生命樂趣,為什麼,我們要幫孩子代辦這些事呢?

幫助孩子代辦 TA 本來應該做完全可以做的事,就是剝奪了 TA 享受豐滿充沛人生體驗的機會。

孩子總是要離開父母自己去飛翔的,但是 TA 是在去上大學那一瞬間就學會自立了嗎?

當然不是的。

孩子自幼兒園開始,都是為和父母的分離以及今後獨立的人生進行漫長的準備。

自立是需要一步一步培養起來的:從獨立穿衣吃飯刷牙洗臉開始,到獨立完成作業,到自主決定自己喜歡做的事,再到自主決定自己之後的職業方向,一步步走向自己想要的人生。

捨得放手讓 TA 獨立,讓孩子享受屬於 TA 自己的豐滿充沛人生。

◆家庭積極配合學校教育 ◆

去年,在我市某高校女生宿舍發生了這麼一件事:半夜一點鐘,一位女孩敲響沉睡中宿管阿姨的門,要求出去,說有夥伴開車在門口等著,要出去玩耍。

宿管阿姨說,學生守則上規定宿舍樓十一點之後不準外出了,有事可以明天一早出去。

女孩問,最早可以幾點出去?答早上六點鐘。

女孩威脅說,我等不了那麼久,你不幫我開門我就在你門口守著。

宿舍阿姨無奈說,那你守著吧,我睡覺去了。

女孩等了一會兒,電話響起,外面夥伴在催問怎麼還沒有出來。

情急之下,女孩鋌而走險從二樓窗戶順著水管跳下去。

下面的夥伴沒能接住她,她重重摔在水泥地上。夥伴們都慌了,大聲呼救。

聞聲而來的保安和宿管阿姨趕緊撥打了 120,通知班主任,一起把女孩送到了醫院。

掛急診,找醫生,做各種檢查,同時通知女孩家長。醫院診斷結果為:左腳和腰椎骨折。

女孩家長聞訊,不問青紅皂白,氣勢洶洶帶著一幫媒體記者趕來,在學院書記辦公室拍桌子咆哮,質問說:學生深夜從宿舍樓跳下,你們學校是如何管理的?

待到了解真相,家長得知是自己女兒不遵守學生守則所致,才偃旗息鼓率領眾記者撤退。

近日,網路上流傳的綿陽安州區某幼兒園幼兒喂葯過量中毒事件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粗心的幼兒家長把服藥劑量的 「3.5毫升」 錯寫成了 「35毫升」,幼兒園老師也未經核實,按照錯誤劑量給孩子餵了,導致孩子藥物中毒。

家長怪罪老師沒有常識,幼兒園老師也很委屈,說明明是家長粗心大意。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學校和家長本該是最親密的同盟者,但一旦出現問題就扭曲成了敵我雙方,家長千方百計想找出學校失職之處,學校如履薄冰把本該用於育人的精力放在了如何維穩、如何不出事上。

諸如此類事件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不講是非,只追本窮源:到底,我們孩子的教育應該誰來負責?

有人說,那不廢話嗎,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孩子的教育肯定學校負責啦。

學校教育固然很重要,因為學生的大部分科學知識與技能、社會規範與道德價值觀等都是在學校習得的。

那麼,我們簡單粗暴地把孩子推給學校就可以了嗎?顯然不是的。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人生整個教育的起點。家長對孩子成長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是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

所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作為學校教育執行者的老師與家庭教育執行者的家長,應該共同探討緊密配合。孩子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複雜多樣個體,孩子的成長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的智慧。

是的,我們聽到過太多學校違規的負面新聞;是的,我們也聽到過太多教師失格的醜陋例子。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大多數教育行業從業者,還都是在自己專業上深耕多年,具備深厚職業素養和專業精神的。

中國教育的頑疾每個人都知道,每個人又都深陷其中,無法苛責單獨的某所學校或者某位老師。在無法改變現狀又不能逃離的當下,學校和家長在現有基礎上加強溝通緊密合作是更好的選擇。

教師和家長不是對立的,不是上下級關係,而應該是孩子教育上並肩作戰的盟友。與其孩子出事之後再追究責任,不如事先明確教師教導和家長協助責任。

家園共建、家校互動不是一句口號,不是躺在文件上的一句話,而是要實實在在地行動,落實在每一次和孩子共同完成手工作業上,落實在每一次和老師的溝通反饋上,落實在家庭教育主動積極地配合學校教育上。

以上,儘早培養孩子運動習慣、捨得放手讓孩子自立、以及家庭積極配合學校完成對孩子更好的教育,是作為大學教師的我對作為幼兒家長的自己,所能給出的最好建議。

=====================================

下載新生大學APP,讓自我升級成為一種習慣。


1)我們怎麼能在二三十歲的時候教育我們的子女呢?要怎樣培養他們的價值觀呢?又怎樣避免下一代被我們自己的局限所限制呢?

對整個宇宙來說我們的父母、自己、兒女都是嬰兒,此生只是修行的短短一段,但並不是掌握絕對真理的人才有資格生養和教育小孩,繁殖面前人人平等。

既然是人都有優缺點,都有特長和局限,那做最普通的父母就好。

養小孩嘛,我覺得一是關愛與關注(使其習慣愛的環境),二是基本的品德教育以提高其素質修養(培養他給予愛的能力),三是培養其獨立思考的習慣(思想使人快樂,思想是人和人形豬的差別,也是跳出一切局限的不二法門)。

2)世界上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就算沒有好壞高低之分,有沒有別的衡量方式呢?

如果你的價值觀能夠自圓其說,並且在長期實踐中始終帶給你幸福感,就是適合你的。同樣當你調整價值觀之後生活變得更輕鬆,那說明調整後的更適合你。在發展中調整、改變和完善,是最簡單的衡量方式。

生活方式同上。

3)如果沒有價值觀導向,應該怎麼引導孩子健康成長並尋找自己的價值觀呢?

你知道嗎,現在小學生都要上十八大的課,而研究生也是要上政治課,所以不要擔心孩子的價值觀導向。價值觀沒有和你玩尋寶遊戲,不要去尋找它,請停止杞人憂天。跟我念:「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不多說了,你好好感受下。


培養孩子,難道不正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所進行的最重要的修行之一嗎?


看到二三十歲,想起來一個把一生類比做一天的文章。我記性不好忘記了文章的出處。

之於慢慢人生,我或許不知道我已經到了哪一步。但具體到每一天,我們都會有切實的體會。

假設人平均活到80歲,那麼每10年相當於3個小時。

比如我今年25歲,那麼相當於一天的早上7點半。那麼題主所說的二三十歲的跨度應該是6點到9點之前,而你現在如果生個孩子,小傢伙應該處於一天的其他,凌晨0點0分0秒。

那麼6點到9點的你總是領先孩子這麼幾個小時,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你也在不斷的修行。

那麼題主的問題來了:

1)我們又怎麼能在二三十歲的時候教育我們的子女呢?要怎樣培養他們的價值觀呢?又怎樣避免下一代被我們自己的局限所限制呢?

6點到9點你覺得或許你自己都沒有成熟的價值觀,你擔心影響到0點的孩子。我覺得你的孩子在3點也就是10歲之前最重要的是應該有個無比happy的童年。而孩子到3點前,你的一天也應該是9點到12點。如果你怕,你就不斷的去學習,這個時候你所接觸的世界,學習遠大於孩子。3點到6點的孩子大部分生活在校園,這個時候你能給的就是錢,讓孩子充分的根據自己的愛好,判斷去樹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充其量你是個旁觀者,顧問的角色。不如試想是3點到6點10到20歲的生活。

2)世界上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就算沒有好壞高低之分,有沒有別的衡量方式呢?

我今年25歲,肯定你所謂你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沒有好壞高低之後,至於其他,我覺得如果你足夠熱愛生活,看你的自我滿足程度,所謂的幸福感就好了,央視都出來調查全面的幸福感了,當然,我不姓福,我姓李。

3)如果沒有價值觀導向,應該怎麼引導孩子健康成長並尋找自己的價值觀呢?

趁著孩子還處在0點3點的睡眠狀況,你趕緊去學習。如果你連這時辰的孩子都應付不來,建議晚上多學習少造人,先別生。

Ps..,想太多了吧。


作為一個沒有孩子的孩子,不敢搶風頭,但來湊個熱鬧、發表下看法。

人才活了二三十年,自身都還在局限中,就算六七十歲的老人,也不能說是不需要再成長了。

所以我認為,與其說生兒養女是為了「教育」和「塑造」,不如說是給他們提供適宜的環境和陪伴,讓見證他們的成長,同時在其中自己也成長。

家長很多喜歡在孩子面前把自己暗地裡定位成神的角色,仗著孩子年幼對世界的不熟悉,輕鬆下手灌輸很多自己的、甚至在大人間自己不被認可的想法,博取崇拜感。

我更願意家長不是神,甚至不是嚴厲的老師,而是成長中的陪同者。更像是朋友,作為朋友「自己有局限」當然是很正常的、可以被接納的,而作為朋友,孩子給自己的反饋也未嘗不是很好的一堂課。

(如果你相信業力的話)孩子出生在自己的家庭里,是累生累世的因緣,也許前世他曾是你的老師或者父母,此生角色轉換。在一起的目的是[共同成長],或者修行,而不是單純某一個人是另一個人的教育者。

你可以做的,是提供給他新的眼光,新的看法。將你自己的價值觀展現給他看,然後讓他自己去判斷,去選擇,去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你也可以陪他多看看世間的人,看看別人的判斷標準、生活方式。你可以」引導「,但不可能」塑造「。

我認為將「孩子走上了錯誤的道路」以及將所有的青少年犯罪全歸宗於父母教育不當,是極為激進的。因為人們在此處就當做孩子生下來是一片空白,全靠父母的灌輸才成了今天的他。徹底忽略了人的自由意志。別提有多高傲自大了。(華生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里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幹、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願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

信任孩子吧,信任他天生往成熟發展的傾向吧(有點人本主義色彩誒),然後陪同,關愛。就是非常好的父母了。


誰說修行不要伴兒,孩子也是同行者。所謂「培養」只是用經驗和年齡倚老賣老。


做個ture man,掌握ture power,認識ture world。

ture man :對自己誠實,直面內心,為自己而活。

ture power :不受制於固定組織的生存生活能力。

ture world :世界沒有那麼美好,也沒有那麼醜惡,但是真的很有意思。

這是我的一點心得供你參考,其它同意@朱怡婧的。


1.觀察孩子,有幸的話,你會被教育。


2.如果你沒有從嬰兒身上受教,你再修100年也是一樣教不好。


既然說一生都在修行,那即使到七八十歲也還是不夠完美。難道那時候也不能教育孩子嗎?

因為不夠完美、想法有差異,家長才不會給孩子一條唯一的人生道路。更多的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即使錯了也沒有關係。

沒有人是完美的。沒有時間是最對的時間。


我會告訴他去努力活出自己,做個快樂的人,也帶給別人快樂。只管去體驗世界的美好,
走自己認為精彩的路。我不會跟你說什麼是正確的就必須去做,因為你已經脫離了母體成為了一個獨立的人,去體驗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可以參考父母的意見,但是我希望你樂于堅持自己選擇,因為只有選擇自己的選擇才是體驗自己的人生。只願你的一生都可平安,相遇之人都能互相溫暖相待。看到過一句話,一直記得,「父母留給孩子最大的遺產就是根與翅膀」。


人跟人之間總會有差距,接受事物的能力也不同,人之有命。和孩子一起成長吧,快樂,健康是真正要追求的。其實很多東西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長過程中孩子教會父母的。二、三十歲至少知道什麼是肯定不好的,然後一起修行!加油,父母們!


我覺得教育孩子這個說法本來就是錯誤的~做父母的只需要把現階段的人生經驗,方法交給孩子即可,人生是孩子自己的,我們要做的盡量讓他們少走彎路,其實教育包括這個詞都有強制的以為在裡面,本身生活就沒有對錯之分,有的只有角度不同,我想不是將來可能走上歧途就沒有不要用上教育~


實際上是這個社會這個自然在教育孩子,父母能做的是提供一些經驗和指引,同樣的教育方法對兩個孩子產生的效果可能有很大不同,每個人從一出生就具有一些自己的特質,再加上後天的認知,和一些奇妙的隨機事件的作用,就會形成千奇百怪的人了,父母能做的很有限


一般情況下,父母能給子女提供一個安全的開放的環境讓其自由成長,同時幫他們隔離過於惡意的信息,已經足夠了。我從來不認為哪個人是靠教育成長起來的……


當下主流價值的弱化,使人們籠罩在迷失的恐懼中,自由主義的泛濫,人們無所適從,不得不思考對錯是非、價值信念,但已難求其解,讓我想起了魏晉亂世、那個放蕩不羈的時代,到處是清談、到處是價值理念的衝撞。。。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劉鳳科鍾秀勇徐金桂等人離開厚大另創立瑞達法考?新成立的公司前景如何?
教育是應該尊重個體的特立獨行,不同,各自的精彩,還是應該將大多數人認為對的主流思想灌輸給孩子?
如果有機會拿到一張船票,你選擇離開還是留下,遠赴海外生子到底有沒有必要呢?
近年興起的搜題APP對於普通學生(非競賽)的學習有哪些幫助或危害?
個人簡歷的特長該如何填寫?

TAG:教育 | 價值觀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