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和習慣,哪一個決定高(學習)效率?

題主大二學生。在高中及大學學習中見到各種各類優秀的同學。他們的共同特點之一是學習效率高,吸收新知識的速度快,容易抓住問題/知識精髓。其中有人天賦異稟,俗稱聰明,也有人天資平平但勤勤懇懇,學習習慣(複習預習)很好,大多是學霸。最優秀的學生往往是二者兼備。

想請問眾知乎大家,依據個人生活經歷,天賦和習慣哪一個起決定性作用?同樣的規律可不可以推廣到生活/工作中別的方面?也就是廣義效率?


這玩意根本沒辦法非彼即此割裂看,非得湊在一塊說,那就是,習慣決定下限,天賦決定上限。

我看過很多大牛,根本沒法總結出來他有什麼習慣,天賦更是抽象的「事後聰明」的名詞。

我唯一看到他們有的共性是專註,英文里有一個詞描述的更好——mindfulness


如果把學習效率定義成單位時間內學了多少的話,絕對是天賦決定的。

但是,這沒法推廣啊。

學習的最後結果,是習慣決定的。

這個,可以推廣。

所以最後還是習慣最重要。


天賦決定理解力,習慣決定效率,兩者結合叫做學霸,一點不足就靠另一點補足,這是學渣的經驗


習慣決定你能不能上清華北大,天賦決定你能不能成為愛因斯坦,對大多數人來說,限制他發展的不是天賦,而是習慣。


你好,我叫方仲永。

天賦很重要,但後天的教育和勤奮更重要。

萬貫家財也抵不過一個敗家仔;窮人勤勉,也能白手起家。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僅就個人的經歷與認知做個回答。就我的理解題主希望得到的回答是一般情況下的,不是什麼萬中無一的奇才與天生殘疾的智障之間的對比,而是一般智力情況下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會出現這樣與那樣的差異,以及這樣會對我們平常的學習有什麼指導意義!但願我的理解沒有錯。我個人覺得,天賦與習慣兩者不應該被完全割裂開去討論,一些平常我們覺得天賦異稟之人往往是具有一個好的思維習慣,不管這是有意識的還是下意識的。而這個習慣不是外在的所謂的花多少時間、背多少遍,而是面對你的學習對象時你投入了多少注意力,這種注意力往往是由興趣的產生所帶來的,而有些人則是人在心不在,或者心不全在,有的還有抗拒情緒,並不想學但不得不學,學的時候心情是痛苦的,收效甚微則肯定是必然的!我覺得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原因。其實我更願意把興趣這個詞用心態來代替,我覺得無論做什麼事能有一個好的心態則會必然很大程度上來提升你的效率。昨天出去玩跟同學玩射箭,我都中還射了個九環,而一邊的兩個同學則是全部脫靶,他們一是前一兩箭沒中之後對自己有了懷疑加上旁邊的我於是便對後面的出手更加緊張,注意力並不在學射箭本身,一些心態淡定的人在做很多事情往往會做的更好原因也就在此,一個泰然自若的人也更易讓人信任、喜歡,我國文化傳統強調修身養性的一個原因也就在此。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寫一篇幾萬字的論文,手機打字太累,也是因為在聽的老外的講座總算要完了,就把我的想法總結一下:效率在於興趣,興趣在於發現;態度決定深度,心態決定寬度。而且要明白強扭的瓜不甜。


天賦決定學習的效率,習慣決定學習的效果,足夠的天賦能夠降低習慣在學習效果中的比重,而習慣的形成也足以摧毀所有的天賦,請閱讀傷仲永


推薦閱讀:

長時間喝礦泉水身體缺東西嗎?
知乎上的大牛们是如何整理书桌的?整理后一段时间又会再次变得非常乱。
怎麼改掉愛丟東西的毛病?
為什麼日韓女性對男性都有親昵的稱呼,中國卻沒有?
為什麼老一輩人騎自行車總扶著車子滑兩步起步再跨上車?

TAG:習慣 | 大學 | 效率 | 天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