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經常有人給動漫名著編造「凄慘虐心」的結局?這在心理學上怎麼解釋?

網上一直有傳聞,《機器貓》的結局是,一切都是大雄作為自閉症兒童做的一個夢,其實根本不存在機器貓。雖然已經反覆闢謠,而且《機器貓》的長篇故事至今還在更新,但是這種謠言仍然反覆出現,目前已經演變出「大雄是生活在營養液中的弱智兒童」等變種。

還有傳聞,《加菲貓》的結局是,一切都是加菲貓在冬天被凍死之前做的一個夢。雖然這個所謂的結局只是作者的惡作劇,此後《加菲貓》一直沒有停止更新,但是仍然有大量讀者傳播這種謠言。

就連《哈利·波特》也曾經被造謠說,結局是哈利得了精神病,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幻想出了整個故事,霍格沃茨學校、伏地魔等都是他幻想出來的。幸虧作者把故事寫完了,謠言不攻自破。

為什麼總是有人不辭辛勞地給這些動漫或兒童文學名著編造一些「凄慘虐心」的結局,而且幾乎都是一個模子裡面出來的?這反映了一種什麼心態?為什麼總是有粉絲偏聽偏信,到處傳播?


所有這些故事模式,都是「缸中之腦」的變種。

一個人(可以假設是你自己)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台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對於他來說,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輸入。這個腦還可以被輸入或截取記憶(截取掉大腦手術的記憶,然後輸入他可能經歷的各種環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輸入代碼,「感覺」到他自己正在這裡閱讀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一個人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被連接在一台計算機上,這台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輸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

戲劇有一些基本禁忌,例如不能動用「缸中之腦」。不是說這樣故事就說不圓,而是這樣會使得整個故事毫無意義。「缸中之腦」會消解所有的戲劇衝突與情節發展,像熔岩一樣吞沒整個故事。這是一個哪怕稍有追求的編劇所深惡痛絕的。

那什麼樣的人會喜歡這個模式?

當然是愛好者。這是同人與正牌作者之間爭奪闡述權的有力武器。

「缸中之腦」有自己獨特的荒謬美,每個人第一次聽說時都會有相當大的觸動。它給了你一個最簡潔的答案,提供了一種「元模式」,讓沒有意義成為唯一的意義。每個消費類故事都在追求戲劇衝突,而最大的戲劇衝突莫過於對整套故事的顛覆。一旦啟動這個武器,新的解讀如同靈魂一樣飄在三維的高處,整個故事立刻變成地面那具遺體,一個二維的小黑點。

這個模式也不用考慮任何邏輯上的合理性問題。

長篇連載就像是一個夢,夢是沒有所謂結局的,沒有結局同樣意味著處處都可以是結局。夢的下課鈴來自腦海之外,鬧鐘、電話鈴、終點報站聲、膀胱信號…… 下課鈴響起,夢立刻結束。停止向大腦通電,幻境消失。簡潔明快,一刀兩斷。

為什麼觀眾也喜歡這個結局?

原來的戲劇模式中,你是坐在台下的觀眾。現在的新模式中,你是誰?

你就是水缸旁的那個邪惡科學家。


夢結局作為一類創作模式在缸中之腦這個具體的思想實驗問世之前就已存在,題目問的是為何有人喜歡並有人樂於此類創作,樓上的答案我從頭到只看到三個字「愛好者」切了題。

喜歡夢結局的人未必都具體地了解缸中之腦或者腦後插管,也未必真的虛無,這不過是以「看似合理的方式」去否定原本美好的東西,用從美好跌落到虛無的落差帶給人的情感以較大的刺激——俗稱震撼。

——為什麼總是有人不辭辛勞地給這些動漫或兒童文學名著編造一些「凄慘虐心」的結局。

  只有知名度高的作品才有這個待遇,簡而言之,黑名作才容易紅,冷門作被黑了你也不知道。機器貓加菲貓哈利波特是現下幾乎所有青年人(這部分人也是網路傳播的主力)的童年,很容易引起共鳴並因此迅速傳播。而之所以傳得多的都是「凄慘虐心」式結局,也很簡單,反差大才有戲劇效果,越黑越紅,創作正面同人的愛好者也不少,又有幾個人知道?

  另外「總是有人」其實是比較模糊的描述,比較有名的毀童年暗黑段子樓主基本都說到了,其他似乎也並沒有很多流傳很廣的反轉名著套路,《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算一個?不過那就屬於獵奇向了。

——而且幾乎都是一個模子裡面出來的?

  其一:夢結局構思成本低廉,既靠譜又容易理解,沒有顯而易見的漏洞,屬於在普通人接受範圍內、看完不會過於排斥。

  其二:就原作品本身而言,會變出寶貝的機器貓、會說話的加菲、魔法世界的哈利波特,這些都屬於虛構類作品,簡而言之作品中的絕大部分美好事物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這就有點類似於聖誕老人,都是童年時代美好的夢,而等到孩子長大了,很多人的夢就被現實砸碎了。給兒時那些美好的童話加上個既殘酷又現實的結局,也許是成年人的報復。

——這反映了一種什麼心態?為什麼總是有粉絲偏聽偏信,到處傳播?

  輕信和無責任傳播屬於非特化的人性,微博傳謠不外乎如此,傳得多的無非是離譜、新奇有趣、大家都看得懂的東西。至於特化到黑童話問題上,只能說糖果加鞭子總是比純糖果或者純鞭子更容易引人上鉤,人都有點M嘛。


因為有的名著中的確有,後來反倒成俗套了,所以說,對謠言界影響最大的兩個動漫名家可能莫過於手塚治虫和安達充了。

作為日本漫畫的創始宗師之一,手塚治虫也是"一切夢一場」結局在日本動漫界的鼻祖,甚至還曾根據自身經驗,在自己的漫畫教程中提到:「最好避免以做夢為結局」。例如其作品《青色杜馬》,結局就是從一開始發生一切劇情都是主人公的一場夢。當時很多觀眾看完後非常失落,因此,此後這種形式的結局一度成為禁忌。

安達充則擅長給作品重要人物安排意外,因此他的系列作品,的確有很多劇情基調就是凄慘虐心的。後來,這在一方面也迎合了部分造謠者想造個大新聞的想法,故而有些同時代名作的謠言很可能對此有所「借鑒」,著名的有:「流川楓出車禍使櫻木花道走上人生巔峰」、「櫻木花道原型出車禍、井上創作SD紀念」,甚至「湘北全隊出事,僅櫻木逃脫」等。


創作者的自我投射


@盧百萬 的分析異常精妙,讀之獲益匪淺。

只是其合理性似乎建立在一個前提上——

令故事失去其本來的意義,是編造者的圖謀。

而我卻更相信,所謂「虐心結局」的由來,應是迫於無奈——

現實容不下童話,只有在虛幻的夢中,一切美好、圓滿才得以暫存。

這恐怕也是大眾易於接受並傳播的緣由罷。

只因,我們都曾是大雄、哈利、柯南,直到現實把我們喚醒。


推薦閱讀:

什麼是木毛學(homology)?
關於怎麼學CG原畫?
像諸如蕾米利亞那樣活了很久,但性格依舊孩子氣的現象是否科學?
你有哪些引以為傲的手辦?
在哪裡能夠找到南極石?

TAG:心理 | 動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