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看到說當時趙高,李斯,胡亥三人私自篡改始皇詔書使得原本由扶蘇即位,變為了胡亥為二世,想問下這在史書上有確鑿的證據支持么?還是民間典故傳久了就以假亂真了。


昔者秦王趙正(政)出遊天下,至白人(柏人)而病,病篤,喟然流涕長太息,謂左右曰:「吾忠臣也,其議所。」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子胡亥為後。」王曰:「可。」——北大漢簡 ,趙政書。


沙丘之變的記載見於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髃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棺載轀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轀涼車中可其奏事。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賜死。語具在李斯傳中。行,遂從井陘抵九原。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

「二世與趙高謀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內。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毋以臣畜天下。」春,二世東行郡縣,李斯從。到碣石,並海,南至會稽,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從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

這是史記中的原文,但是我質疑作為後人的司馬遷又怎麼會對這樣的陰謀知道得這樣的詳細,如果一個陰謀得以成功一定是不為外界所知的,甚至之後胡亥與趙高的私下談話內容也被其知曉,就像太史公本人穿越回秦朝親耳所聞一般。這樣的事情一定不會為當時的史官所記錄,所以我推想太史公應該是從當時的傳聞所猜測編撰的。

中國歷代均有保存檔案的習慣,但每當朝代更迭往往會導致檔案流失。項羽進入咸陽時火焚咸陽,可以想見秦朝的檔案也不應有留存,太史公是漢朝的太史令,能夠見到大量的漢代史料及檔案,當時對於他是否能夠見到第一手的秦代留存下來的檔案我存疑。

同樣在史記中《陳涉世家》里的陳勝舉事反秦時也有說過陳勝曰:「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說明太史公所在的年代,扶蘇值得憐憫而胡亥昏庸竊位這種說法是頗有市場的。(ps:漢朝對陳勝頗為推崇,認為陳勝乃亡秦第一人,漢「高祖時為陳涉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對於前朝秦帝國是持否定態度的,而且後世史書多以《史記》為範本寫作,史記被官方定為正式之列後印象越來越大,自然輿論就隨著太史公所說的走了。

不是否定司馬遷所說的是否真實,只是真的不知道,也不知道司馬遷為什麼會知道。


去司馬遷(或者其他人)記錄的史書裡面找材料「求證」一個事實其實挺不靠譜的……這種「史家筆法」在前人被罵得多了,錢鍾書《管錐編》里引周亮工好像說過垓下虞姬自刎、項羽唱詩那事兒,說的好像有「……是何等時候……何暇更作歌詩?……亦即有作,亦誰聞之,而誰記之?」,後面的跟的評點很有意思,叫作「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

最後這八個字很重要的,「史書」僅僅是一家之言,不見得就非得是像現在意義上的「記錄」那樣起作用。在史書記載中作傾向性的描述,至少不晚於孔子著《春秋》,畢竟「微言大義」的「義」只是一套價值體系或者說道德標準。司馬遷好像是以「孔子卒後又五百年」自居的,《史記》本身的傾向性同樣明顯(劉邦就是個小混混,爹娘也不知道是哪兒來的,諸如此類)。既然《史記》都這樣,其它文字材料的可信度自然也就值得商榷了。

所以題主現在的問題就變成了兩個:1.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史書上有沒有?2.這事兒真的發生過么?

恩,這兩個問題在其它回答那邊都已經被詳細分析過了。綜合起來就是:1.史書上有,因而支撐這種說法的證據是存在的;2.史書的可信度亟待討論。但真正有價值的問題其實不在這裡,而是說,這種說法「合理」嗎?能夠解釋現象嗎?

——我以為在更新的證據出現之前,這種說法是相對合理並且是可以接受的;至於「事實」,不妨找個時間機器回去親眼看看比較好……


借用呂思勉先生在其著作斷代史系列中《秦漢史》的觀點,自古太子都不帶兵,否則就有廢立的可能,從春秋時期晉獻公對其子申生的所作所為就可看出這一點。不會立扶蘇做太子,從他監軍時就可能有這個想法了。二十多個皇子,只帶了胡亥隨從出遊,看來始皇很可能早就想立他了。秦始皇在位多年,一直沒立儲,可能就是因為有立較小的兒子的意願的原因。

扶蘇和蒙恬、蒙毅都沒有深交,李斯也是為秦國效力多年,憑什麼斷言扶蘇即位就會罷李斯的官?憑什麼斷言罷了李斯的官就會啟用蒙恬?李斯怎麼沒想到趙高專權可能會對自己有威脅?所以說史書上記在的關於李斯、趙高廢立之事,恐怕不是真的。

但是關於扶蘇的故事一直流傳,可見陰謀論是自古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啊。

結合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提到,清代統治者不斷提高袁崇煥的地位,為的就是反襯崇禎皇帝的昏聵,看來扶蘇的悲劇故事也是後來上到統治者,下到老百姓用來鄙視秦朝的利器啊!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因為以前我也有過類似的懷疑。先說下我的觀點:

趙、李、胡三人矯詔殺,篡位的事情,是司馬遷根據當時的民間傳說,加以自己的推理得出的。很可能是假的,因為有其明顯不合理之處!

太史公這種身臨其境的筆法只是為了讓整個事件更生動

先回到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對這段事情最關鍵最直接的一段——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

翻譯一下:

秦始皇的車隊到達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的時候,病情加重,群臣都不敢提起皇帝的後事。此時,皇帝下詔扶蘇「與喪會咸陽而葬」(注意:這個十分關鍵的詔書並不是直接說傳位,扶蘇也不是太子)。詔書到了趙高那裡沒有發出,被直接扣下了。

車隊又走了400里到了沙丘(今河北邢台)的時候,秦始皇掛了。李斯怕不在咸陽,發生變故,沒有發喪。

後面就是……三人密謀誅殺扶蘇,然後車隊又走了1600里,回到咸陽,發喪、繼位。

整個事件的基本事實:皇帝東巡途中駕崩,李斯等人密不發喪,下詔殺扶蘇,胡亥繼位。

So,最關鍵的就是秦始皇到底有沒有下詔給扶蘇?

我們先假設這份詔書是存在的,那意味著:平原下詔後,皇帝的生命還有7~10天,這份關鍵的詔書竟然立即被趙高扣下了。

試問:這7~10天里皇帝怎麼了?趙高、李斯有神技能預知皇帝必定速死?萬一皇帝問起怎麼辦?如果不能預知皇帝必死而且再也不會問起這件詔書的時,這兩個人有膽量扣下詔書?

anyway,這一段描述十分不合理,很難想像有詔書的存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證物、記錄存在。所以,我相信太史公也只是道聽途說,加上了自己的推斷的場景。

那真正的事實是什麼?不妨換個角度分析

首先,史書記載秦始皇有20多個兒子,為什麼單獨帶了胡亥去東巡?我的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喜歡這個小兒子。

其次,扶蘇和他的死黨蒙恬當時在在上郡(今陝西榆林)搞西部大開發,蒙恬當時有三十萬大軍。在當時及其殘酷的皇位鬥爭之下,扶蘇擁有30萬大軍,不管其他哪位皇子繼位,都必死無疑。如果真的是傳位給胡亥,扶蘇也是得死的。

也許只是胡亥是個昏君,民更懷念寬仁的扶蘇。加之秦始皇是在路上掛的,確實有一段密不發喪的過程,於是就有了民間流言。就和現在微博上的很多時政留言差不多,很合乎人民的期望,也有一定的邏輯,但是誰都沒有證據,真真假假誰知道呢?


胡亥得位不正,高祖起義就更加佔據道德制高點


胡亥如果得位正的話為什麼把他的兄弟姐妹諸公子公主全部殺掉給他老爹陪葬,腦袋沒問題都能想出來其中的道道


中國歷代均有保存檔案的習慣,但每當朝代更迭往往會導致檔案流失。項羽進入咸陽時火焚咸陽,可以想見秦朝的檔案也不應有留存,太史公是漢朝的太史令,能夠見到大量的漢代史料及檔案,當時對於他是否能夠見到第一手的秦代留存下來的檔案我存疑。

1L 這部分不贊同啊,秦王子嬰是向劉邦投降的,劉邦先進的咸陽,蕭何去秦宮殿保護的就是秦國各種資料,包括戶口,地理,歷史方面的,所以司馬遷理應看過秦國文獻的。至於對話那部分肯定是編的。。。但是實際情況確實如司馬遷所說,也不算是胡編亂造


史記中有些記載確實讓人覺得奇怪,比如陳勝吳廣密謀,比如胡亥趙高密謀,比如霸王別姬。

但是啊,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啊。


胡亥為什麼找人喜歡呢?胡亥真是中二的不行么?


推薦閱讀:

元成宗去世後,卜魯罕皇后為什麼要迎立非真金系的安西王阿難答為帝而不是其他真金系諸王?
抗日戰爭國軍為什麼敗的那麼慘,丟失了大半個中國?
中國歷史上,新君主換屆都要扳倒一個政治勢力或對手當做犧牲品來樹立自己威信的事例有哪些?
三國史實,有誰知道更多,不要問題太大自己去查之類的答案。哪位大神知道?
為什麼歷史上只強調「收回海參崴」,而非「收回烏蘇里江以東地區」?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歷史人物 |